从《二马》看老舍与东方主义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马上闭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二马》看老舍与东方主义(共含7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马上闭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从《二马》看老舍与东方主义

篇1:从《二马》看老舍与东方主义

从《二马》看老舍与东方主义

在《二马》中,老舍对欧洲文化的态度充满矛盾:一方面,欧洲文化主要是作为反思和批判中国文化的参照物;另一方面,它又是老舍批判的对象。从根本上讲,这种矛盾性与东方主义对老舍的复杂影响有关。

1924年,老舍留学英国,几年的英国生活,使他对中西文化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由此创作了《二马》。关于这部小说,研究者多关注老舍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以及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对“国民性”的探索,但忽视了的一个问题就是:老舍深受欧洲东方学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有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这种忽视使得研究者对老舍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困惑、矛盾,以及痛苦的选择的关注还不够。

一、中国人背后的欧洲“镜子”

拉康在论述人的自我意识时提出了著名的“镜子理论”,即人是受镜子里的影像启发而开始认识到自身。“镜子理论”说明人的自我意识不自足时,必须借助于他人的眼光才能认识自己。在老舍看来,《二马》中先进的欧洲文化就如同一面镜子,一面照出守旧中国人老马的愚陋和麻木;一面照出年轻一代小马、李子荣的活力和生气。

在老派中国市民马则仁眼中,英国文化是典型的异国文化。“异”有些是“异国风情”,“‘异’也表示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自己所不了解的人、事、地点等。”①老马因袭着传统文化的重负,缺乏竞争意识,追求闲适生活。在他看来,英国人就是不懂得生活的乐趣,不近人情。小说中有一个细节也很能显示英国人与老马的区别。伊牧师劝老马写一本东西文化比较的书,老马回答说:“快50岁的人啦,还受那份累!”伊牧师听了很吃惊,很诚恳地对他说: “我的好朋友!你50啦?我60多了!萧伯纳70多了,还一个劲儿写书呢!我问你,你看见过几个英国老头子不做事?人到50就养老,世界上的事都交给谁做呀!”英国人的这种生活态度与他们激烈竞争的社会有关,也与他们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浮士德、鲁滨逊等不断探索和追求为特征的文学形象就是欧洲文化性格的艺术反映。老舍正是通过中西国民的对比,揶揄中国人身上的弱点。

李子荣和小马身上,全然不见老马身上的毛病,他们有欧洲文化中务实、认真、独立等特性。或者说,老舍心中的理想市民是以英国文化为参照的,是“英国化了的中国人”。李子荣的做事干练、忠于职守,热情诚恳,求实进取等文化品格,恰合老舍对英国人是“很好的公民式办事人”的认识。到上世纪30年代老舍所极力推崇的也仍是英国人的这种“公民式办事人”精神,“他们该办什么就办什么,不必你去套交情,他们不因私交而改变做事情应有的态度”,所以“你可以永远不与他们交朋友……但你一定拿他当个很好的公民或办事人”。这使老舍“不能不佩服他们”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对老马的揶揄、对李子荣与小马的推崇,标准都来自欧洲文化这面镜子。

二、老舍对东方主义的批判

“东方主义”的概念来自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萨义德(Edward WSaid),他赋予该词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关于东方的一种学术研究学科,以东西方相区分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以及西方对东方进行描述、殖民、统治的一种权力话语。③

老舍最初写《二马》就是为了驳斥当时欧洲人把中国人写成“一种奇怪可笑的动物”。西方文学中的“中国想象”,特别是那种东方主义激发了老舍的创作冲动。他看到一些没钱到东方旅行的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到伦敦中国城找写小说、日记和新闻的材料,这些报道把中国人都写成“害死人后把尸首往床底下藏,和作一切至少该千刀万剐的事情的”④。这完全是皮尔逊(CharlesH.Pearson,1830―1894)“黄祸论”的翻版。然后作小说的,写戏剧的,作电影的都按照这种传说来描写中国,而看戏,看电影,念小说的姑娘、小孩、老太太、英国皇帝都把这些都记在脑子里, “于是中国人已经变成世界上最阴险,最污浊,最讨厌,最卑鄙的一种两条腿儿的动物。”⑤这说明老舍在英国也意识到“身份是他人赋予自身的意义”,或者说是一种权力话语。他认识到欧洲人将这种对中国人的看法“知识化”、“真理化”,显示了文化霸权所具有的令人生畏的结构力量。老舍参观大英博物馆时候,看到展览的印度等东方民族的文物时候就感叹过,帝国主义其实真的不简单,灭了别人的国家,还把别人的东西搬到自己国家来研究。所以他也明白帝国主义其实也是有东方学知识谱系的支撑。

老舍对欧洲人这种东方主义自觉的同时,还特别批判了英国人严重的殖民意识和欧洲中心主义思想。伊牧师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是一名中国通,“他真爱中国,半夜睡不着的时候,总是祷告上帝快快地叫中国变成英国的属国;他含着热泪告诉上帝:中国要不叫英国管起来,这群黄脸黑发的东西,怎么也升不了天堂。”《二马》中,小马在保罗先无礼挑衅时奋勇反击。伊太太不能忍受,“她动了怒,完全是因为马威―― 一个中国男孩――敢和保罗打架。一个英国人睁开眼,他或她,看世界都在脚下:香港、印度、埃及、非洲……都是他或她的属地,她不但自己要骄傲,她也要别的民族承认自己确乎是比英国人低下多少倍”。老舍通过对一个英国家庭主妇的`描绘,写尽了欧洲人的殖民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心态。应该说老舍对东方主义批判是深刻的,但他又不可能完全摆脱东方学那种无所不在的影响。

三、老舍与自我东方主义

自我东方主义是德里克(Arif Dirlik)对萨义德东方学的进一步发展。它是指欧洲东方主义的认知和方法在二十世纪已经成为了东方“自我形象的构成”和身份认同的依据。或者说是指 “东方文化身份的作家,以西方想象自己的方式来想象自己、创造自己,从自己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或者差异里去肯定自我和确认自我,在跨文化传播中进行‘自我再现’,而这种‘自我再现’往往与西方论述东方的刻板印象,或固定形象,也就是形象学所说的‘套话’发生吻合,形成了与西方口味相同的‘共谋’关系”⑥。

老舍曾说过他的写作目的是要表现“中国人与英国人不同之处”,而且他强调“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可是我更注意他们所代表的民族性”⑦。虽然与 “五四”文化精英对西方文化的单纯膜拜有所不同,老舍也有意识地批判了欧洲文化的弊端,但从基本思想上,或者说小说表现“中国人与英国人不同之处”的立足点看,《二马》没有摆脱“五四”时期那种东西方比较的思维。在小说中,英国是一个近代的工商社会,重法理;而中国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重礼俗人情。从形象学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简单的平行比较,而这种比较从根本上讲还是重复着欧洲东方学的“套话”。早期欧洲东方学往往将中西文化做简单比较,这对“五四”中国知识分子也有影响,让中国知识分子以欧洲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传统:即从社会进化论的原则出发,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中国要发展就必须用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东方主义。老舍深受“五四”文化影响,而留学又在欧洲文化中心的伦敦,处于那种东方学深厚的伦敦大学,他不可能不受东方主义渗透影响,写作中的那种自我东方主义倾向是完全不自觉的。小说中老舍对英国文化的赞赏表露无遗,老舍塑造的小马等新人很大程度上就是按照英国人的标准来塑造的。关于李子荣这个人物,老舍说:“那时在国外读书的,身处异域,自然极爱祖国;再加上看着外国国民如何对国家的事尽职责,也自然使自己想做个好国民,好像一个中国人能像英国人那样做国民便是最高理想了。”⑧可见,老舍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欧洲东方学的方式来想象和建构民族文化身份的。

总之,欧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对老舍的认知结构等形成制约,让老舍形成某种“自我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而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而不自觉。这种矛盾思想使老舍一直在东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之间做痛苦的斗争,这在老舍后来的创作,诸如《猫城记》等作品中有突出表现。

篇2:老舍《二马》的东方主义

老舍《二马》的东方主义

在《二马》中,老舍对欧洲文化的态度充满矛盾,主要体现在哪里?

1924年,老舍留学英国,几年的英国生活,使他对中西文化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由此创作了《二马》。关于这部小说,研究者多关注老舍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以及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对“国民性”的探索,但忽视了的一个问题就是:老舍深受欧洲东方学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有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这种忽视使得研究者对老舍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困惑、矛盾,以及痛苦的选择的关注还不够。

一、中国人背后的欧洲“镜子”

拉康在论述人的自我意识时提出了著名的“镜子理论”,即人是受镜子里的影像启发而开始认识到自身。“镜子理论”说明人的自我意识不自足时,必须借助于他人的眼光才能认识自己。在老舍看来,《二马》中先进的欧洲文化就如同一面镜子,一面照出守旧中国人老马的愚陋和麻木;一面照出年轻一代小马、李子荣的活力和生气。

在老派中国市民马则仁眼中,英国文化是典型的异国文化。“异”有些是“异国风情”,“‘异’也表示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自己所不了解的人、事、地点等。”老马因袭着传统文化的重负,缺乏竞争意识,追求闲适生活。在他看来,英国人就是不懂得生活的乐趣,不近人情。小说中有一个细节也很能显示英国人与老马的区别。伊牧师劝老马写一本东西文化比较的书,老马回答说:“快50岁的人啦,还受那份累!”伊牧师听了很吃惊,很诚恳地对他说:“我的好朋友!你50啦?我60多了!萧伯纳70多了,还一个劲儿写书呢!我问你,你看见过几个英国老头子不做事?人到50就养老,世界上的事都交给谁做呀!”英国人的这种生活态度与他们激烈竞争的社会有关,也与他们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浮士德、鲁滨逊等不断探索和追求为特征的文学形象就是欧洲文化性格的艺术反映。老舍正是通过中西国民的对比,揶揄中国人身上的弱点。

李子荣和小马身上,全然不见老马身上的毛病,他们有欧洲文化中务实、认真、独立等特性。或者说,老舍心中的理想市民是以英国文化为参照的,是“英国化了的中国人”。李子荣的做事干练、忠于职守,热情诚恳,求实进取等文化品格,恰合老舍对英国人是“很好的公民式办事人”的认识。到上世纪30年代老舍所极力推崇的也仍是英国人的这种“公民式办事人”精神,“他们该办什么就办什么,不必你去套交情,他们不因私交而改变做事情应有的态度”,所以“你可以永远不与他们交朋友……但你一定拿他当个很好的公民或办事人”。这使老舍“不能不佩服他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对老马的揶揄、对李子荣与小马的推崇,标准都来自欧洲文化这面镜子。

二、老舍对东方主义的批判

“东方主义”的概念来自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萨义德(Edward WSaid),他赋予该词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关于东方的一种学术研究学科,以东西方相区分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以及西方对东方进行描述、殖民、统治的一种权力话语。③

老舍最初写《二马》就是为了驳斥当时欧洲人把中国人写成“一种奇怪可笑的动物”。西方文学中的“中国想象”,特别是那种东方主义激发了老舍的创作冲动。他看到一些没钱到东方旅行的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到伦敦中国城找写小说、日记和新闻的材料,这些报道把中国人都写成“抽烟,私运军,害死人后把尸首往床底下藏,奸妇女不问老少,和作一切至少该千刀万剐的事情的”。这完全是皮尔逊(CharlesH.Pearson,1830―1894)“黄祸论”的翻版。然后作小说的,写戏剧的,作电影的都按照这种传说来描写中国,而看戏,看电影,念小说的姑娘、小孩、老太太、英国皇帝都把这些都记在脑子里,“于是中国人已经变成世界上最阴险,最污浊,最讨厌,最卑鄙的一种两条腿儿的动物。”这说明老舍在英国也意识到“身份是他人赋予自身的意义”,或者说是一种权力话语。他认识到欧洲人将这种对中国人的看法“知识化”、“真理化”,显示了文化霸权所具有的令人生畏的结构力量。老舍参观大英博物馆时候,看到展览的印度等东方民族的文物时候就感叹过,帝国主义其实真的不简单,灭了别人的国家,还把别人的东西搬到自己国家来研究。所以他也明白帝国主义其实也是有东方学知识谱系的支撑。

老舍对欧洲人这种东方主义自觉的同时,还特别批判了英国人严重的殖民意识和欧洲中心主义思想。伊牧师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是一名中国通,“他真爱中国,半夜睡不着的时候,总是祷告上帝快快地叫中国变成英国的属国;他含着热泪告诉上帝:中国要不叫英国管起来,这群黄脸黑发的东西,怎么也升不了天堂。”《二马》中,小马在保罗先无礼挑衅时奋勇反击。伊太太不能忍受,“她动了怒,完全是因为马威―― 一个中国男孩――敢和保罗打架。一个英国人睁开眼,他或她,看世界都在脚下:香港、印度、埃及、非洲……都是他或她的属地,她不但自己要骄傲,她也要别的民族承认自己确乎是比英国人低下多少倍”。老舍通过对一个英国家庭主妇的'描绘,写尽了欧洲人的殖民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心态。应该说老舍对东方主义批判是深刻的,但他又不可能完全摆脱东方学那种无所不在的影响。

三、老舍与自我东方主义

自我东方主义是德里克(Arif Dirlik)对萨义德东方学的进一步发展。它是指欧洲东方主义的认知和方法在二十世纪已经成为了东方“自我形象的构成”和身份认同的依据。或者说是指“东方文化身份的作家,以西方想象自己的方式来想象自己、创造自己,从自己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或者差异里去肯定自我和确认自我,在跨文化传播中进行‘自我再现’,而这种‘自我再现’往往与西方论述东方的刻板印象,或固定形象,也就是形象学所说的‘套话’发生吻合,形成了与西方口味相同的‘共谋’关系”。

老舍曾说过他的写作目的是要表现“中国人与英国人不同之处”,而且他强调“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可是我更注意他们所代表的民族性”。虽然与“五四”文化精英对西方文化的单纯膜拜有所不同,老舍也有意识地批判了欧洲文化的弊端,但从基本思想上,或者说小说表现“中国人与英国人不同之处”的立足点看,《二马》没有摆脱“五四”时期那种东西方比较的思维。在小说中,英国是一个近代的工商社会,重法理;而中国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重礼俗人情。从形象学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简单的平行比较,而这种比较从根本上讲还是重复着欧洲东方学的“套话”。早期欧洲东方学往往将中西文化做简单比较,这对“五四”中国知识分子也有影响,让中国知识分子以欧洲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传统:即从社会进化论的原则出发,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中国要发展就必须用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东方主义。老舍深受“五四”文化影响,而留学又在欧洲文化中心的伦敦,处于那种东方学深厚的伦敦大学,他不可能不受东方主义渗透影响,写作中的那种自我东方主义倾向是完全不自觉的。小说中老舍对英国文化的赞赏表露无遗,老舍塑造的小马等新人很大程度上就是按照英国人的标准来塑造的。关于李子荣这个人物,老舍说:“那时在国外读书的,身处异域,自然极爱祖国;再加上看着外国国民如何对国家的事尽职责,也自然使自己想做个好国民,好像一个中国人能像英国人那样做国民便是最高理想了。”可见,老舍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欧洲东方学的方式来想象和建构民族文化身份的。

总之,欧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对老舍的认知结构等形成制约,让老舍形成某种“自我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而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而不自觉。这种矛盾思想使老舍一直在东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之间做痛苦的斗争,这在老舍后来的创作,诸如《猫城记》等作品中有突出表现。

篇3:从认识论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证统一

从认识论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证统一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两种片面的天人观.这两种片面观点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论原因,而要克服两者的片面性,实现它们的.有机整合,也需要特定的认识论条件.

作 者:楼慧心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刊 名:系统辩证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YSTEMIC DIALECTICS 年,卷(期): 10(2) 分类号:B081 N94-02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形而上学   辩证法   系统辩证论  

篇4:从多元系统论看《二马》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论看《二马》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文化词汇的翻译是检验各种文化翻译理论的最好试金石.图里的多元系统理论从译作在目的语文学系统中地位的'角度出发,令人信服地解释译者对<二马>文化词汇的处理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翻译时大脑是如何运作这个“黑匣子”的.

作 者:郑建平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系,黑龙江绥化,15 刊 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LIN TEACHERS COLLEGES 年,卷(期): 23(3) 分类号:H31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   文化词汇   处理策略   《二马》  

篇5:英国突现主义的理论价值与局限-从复杂性科学的发展看

英国突现主义的理论价值与局限-从复杂性科学的发展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英国突现主义学派为代表,在哲学层面上构建了一个层次突现进化论的体系.这个重要的哲学学派力图在反活力论与反还原论之间寻求一条中间道路.他们提出的.许多观点已触及了突现的主要问题,对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作 者:范冬萍 FAN Dongping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刊 名:系统科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年,卷(期): 14(4) 分类号:N94-2 关键词:突现   层次   复杂性科学  

篇6:从三高陨落看二三线乳企的生存与发展

,在蒙牛和伊利等乳品企业发展得如日中天、到处跑马圈地的时候,三高乳业在我国西部重庆在刚刚成立,虽然其领导团队在乳品行业名不经传,但其一出手就显示了不同凡响,凭借着益生奶酪的面世迅速在市场上掀起一场乳业新革命。,三高乳业实现产值一亿元,销售额1.2亿元,逐渐发展成为西部乳业的巨头,其明星产品益生菌发酵奶制品也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然后令人遗憾和大跌眼镜的是,时隔5年,谁也没想到曾经演绎着西部乳业辉煌传奇的三高乳业竟走向退市境地,这不禁让我们为中国民营乳业捏一把汗,其没落不仅折射出中国民营乳业的生存现状,也让我们反思众多中国民营乳业命途多舛背后隐藏的玄机。

三高退市原因探究

有资深行乳业专家对三高乳业的退市总结了几点原因。

第一,企业体制存在问题,企业高层变化太快。一份重庆市工商局出具的三高注册变更材料显示,从公司成立到6月,企业注册法人经历了4次变更,任职时间最长的是13个月,最短的8个月。决策层把握着整个企业的脉搏,每一项重大的决定均能够改变企业发展的轨迹,高层频繁的变更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体制变革是导致三高没落致命的要素。

第二,技术滞后是三高发展的绊脚石。三高起初由在学术上拥有诸多成就的何涛担任总裁,其致力于创立高科技乳制品企业,立志将世界最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嫁接于传统乳业加工,引领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在其率领下,三高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重庆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但后期由于股权的纠纷,何涛离开三高一线,这直接影响到了三高技术的革新。对于国内乳企而言,若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突破,无法回避市场产品的同质化,则将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

第三,三高在品牌的包装和维护方面投入不大。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需要找到市场定位,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形象,对品牌的包装、宣传及维护决不能马虎。在企业出现亏损时,三高并没有采用公关策略挽回企业形象而是采用开源节流,这直接导致市场进一步萎缩。

二三线乳企命途多舛

三高的没落和出局尽管有其自身的原因,但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则直观的向我们演绎了二三线乳企的生存格局。迅速提升的寥若晨星,大部分在生存阶段步履维艰的维持,而反观中国的一线乳企,则又是另外一番天地。

去年这个时候,伊利、光明、三元发布的年报和20一季报显示,中国的乳业就已度过三聚氰胺所造成的行业危机,进入快速恢复发展期。现如今,时间过去一年,从蒙牛、光明近日发布的年年报来看,2010年我国乳业尤其是一线乳企继续维持了强劲复苏的势头。

蒙牛乳业发布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302.65亿元人民币,实现净利润12.37亿元,每股收益0.712元;光明乳业发布的年报也显示,公司2010年实现净利润1.94亿元,同比增长58.71%;伊利2010年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亿元。从数据上看,三 企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拉动了整个乳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旺盛的市场需求支撑了我国乳业及乳企的持续复苏与快速发展。

在持续复苏与增长的态势下,乳业巨头纷纷计划进一步加大投资。伊利计划今年在奶源建设和牧场建设方面投资超过14亿元,同时计划在惠州投资4.57亿元新建日产800吨的超高温灭菌奶项目。蒙牛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吴景水近日公开表示,预计公司今年资本开支达17―19亿元人民币,其中15―17亿元用于产能扩张,包括新增3―4个新厂房,而今年整体产量目标,预计将在去年650万吨的基础上增加50―70万吨。、

同时,在工信部、发改委、质检总局三部委牵头的乳品行业项目(企业)审查清理及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新政下,20%―25%的中小乳制品企业被清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这也必将助推我国乳业的持续复苏。而由此释放出来的10%―12%的市场份额将让几大龙头乳企成为主要受益者,

这部分被释放出来的市场份额可能更多地是利好伊利等乳业巨头。然而,大企业迅猛发展如鱼得水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中国二线乳企生存维艰,甚至很多企业即使度过了行业整合,重新获得了生产许可证,但其未来命运仍然不是很乐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反应到股市上,雅士利、环球乳业、澳优乳业等最近相继发布年度业绩和业绩预告,虽然其中雅士利、环球乳业业绩惹眼,但银桥、飞鹤、圣元、澳优等则并不如意。

回顾过去,我也不难发现,二线民营乳企发展之艰难。在中国众多民营乳企中,没落的岂止三高一家。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在重庆乳品业界涌现出了大批带有民营背景的企业,包括凭借益生奶酪做大做强的三高品冠,靠“学生奶”起家的太易乳品以及靠双叉奶风靡一时的海浪乳业。经过十多年市场的大浪淘沙,三高如今已隐退。随着“学生奶”政策取消,太易奶业宣布停产。海浪乳业因为亏损,负责人卷款潜逃,20厂房拍卖。据了解,目前主城区仅存的民营乳企只剩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异军突起的光 业。中国其他城市的中型乳品企业,命运和重庆大体雷同,起起伏伏,不断有黑马跑出,又不断有体力不支者退出。今年三月的乳品行业大整合,也许会使得今后的乳业环境中少去很多这样的悬念。

澳优乳业公布的2010年年度业绩数据显示,澳优乳业去年全年营业收入约5.79亿元,较年的6.24亿元下滑了7.1%;全年净利1.1亿元,较2009年的1.82亿元大幅下降了39.5%。

此前不久,去年刚刚上市的雅士利、环球乳业交出首份年报,成绩斐然。其中雅士利全年股东应占溢利5.02亿元,同比增长24%。“在政策因素的持续拉动和市场需求回暖的环境下,我国乳制品行业景气度出现回升,二三线乳企整体经营效益趋好,部分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呈现强劲增长。”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说。

不过更多的二三线乳业日子并不好过。据了解,澳优、飞鹤、银桥、圣元等上市乳业纷纷发布盈利预警,其中澳优乳业3月28日发布的年报最终确定去年全年净利较上一年下滑近四成。

而飞鹤国际虽然去年后两个季度均有盈利,但受累去年第二季度2070万美元亏损缺口,全年仍面临亏损。圣元国际去年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亏损分别为2116万美元和2047.9万美元。

澳优乳业将营业收入下滑归因于因应市况重组分销网络以及调整营销团队所致。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澳优乳业总共拥有17个销售办事处,销售及营销人员已由2009年的120名,增至314名;分销商的数目从2009年的79名增长到423 名。

在分销网络方面,澳优称由于更改了折扣政策,导致上海、北京、广州及成都等主要城市的多家分销商终止了合作关系,尽管已委任新的分销商,但在供应和销售上仍出现了短期中断,导致该地区收益下降。此外,公司在2010年变换了推广及广告策略,对电视广告投入了更多的资源,此外,还与湖南卫视金鹰频道合作举办了多项大型活动,这也大幅增加了广告开支。

对于乳业新政要求乳业企业必须在3月底前重新获得生产许可证,澳优乳业近日公布称目前已经获得了生产许可证。而广东省近日发布了广东省第一批乳制品与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合格企业名单,雅士利、施恩、美赞臣、雅培4家成为首批通过企业。

业内分析,在2010年国内乳业遭遇“激素门”、“皮革奶”及三聚氰胺阴魂不散等多方事件之后,二线乳企其实整体处于不佳状态。


关于作者:

冯启:跨入外企开始了营销生涯,先后多家知名企业任职,历任区域主管、大区经理、营销总监、营销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位,积累了大量的营销管理和企业运作经验,并在国内知名媒体和网站发表了营销论文四百多万字,对品牌管理、营销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城市营销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和涉猎,具有很丰富的咨询和培训经验。MOB:18686852906,MSN:fq3686@hotmail.com,EMAIL:fq3686@163.com查看冯启详细介绍 浏览冯启所有文章

篇7: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理据与模式

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理据与模式

在大学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校走向国际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语言的地位和功能看,英语在我国属于延伸圈,是一门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来学习的外语.因此,客观上存在着语言运用环境差、关联性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意义第一”的专业课,作为一个语篇社团,专业学科为英语的运用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文化语境,使英语学习具有关联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借鉴英语传播和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比较美、加等国的'双语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对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开展情况的实证研究,我国大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采用“双语互依模式”.这个模式应有以下特点:(1)以使用英语原版教材为主;(2)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但应充分发挥汉语的支持性运用的作用,以有益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和英语的习得;(3)专业双语课程应与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课程有一个合理的衔接.

作 者:庞继贤 丁展平PANG Ji-xian DING Zhan-ping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刊 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5 35(5)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双语教育   外语   二语习得   “双语互依模式”  

老舍《二马》的东方主义

老舍小说《二马》改编成话剧

看影片东方主战场的个人观后感

梦想:从“玩具马”说起

与马歇后语

看马云演讲稿读后感

从二十字标准对照检查

从年报看审计(二)改聘注会是否影响审计意见

从细节看一个人散文

从音乐角度看《易经》

从《二马》看老舍与东方主义(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从《二马》看老舍与东方主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