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说《二马》改编成话剧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死胖子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老舍小说《二马》改编成话剧(共含3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死胖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老舍小说《二马》改编成话剧

篇1:老舍小说《二马》改编成话剧

老舍小说《二马》改编成话剧

老舍小说《二马》讲述了1926年一对中国父子在英国伦敦的遭遇和经历。今年,它将首次被搬上话剧舞台,于11月16-17日在首都剧场首演,12月3日-4日亮相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10月9日下午,小说原作者老舍先生的女儿、《二马》文学顾问舒济,剧本策划关纪新,该剧导演、编剧兼主演方旭携全体主创和演员在北京正乙祠戏楼亮相,讲述将这部融合了英式幽默和老北京韵味的小说搬上话剧舞台的因缘故事。

小说《二马》将以话剧形式与观众见面

《二马》写于1929年的英国,是老舍回国之前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他早期小说的扛鼎之作。它与《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一起,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创者之一的地位。

在谈到《二马》的写作动机时,老舍曾说:“不是由于某人某事的值得一写,而是在比较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不同处,所以一切人差不多都代表着些什么;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可是我更注意他们所代表的民族性。”

这部小说以从中国前往英国伦敦的老马和小马为主要人物,讲述了二马与温都太太和小姐的爱情以及华人在伦敦的境遇。老舍用充满幽默的笔墨描绘了老马和小马这两个标题人物。

老马虽然上过洋学堂,还入了洋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迷”。大哥客死后,老马和儿子小马前往伦敦接手马家古玩店。“官迷”老马不情不愿地变成了小商人。

与父亲相比,小马愿意融入新环境。年轻人的世界无非事业和爱情,小马执拗地努力着,却似乎都不顺遂。他们寄居在英国女人温都太太的家里。

异国生活中,二马父子与伦敦的房东温都母女产生了生活的冲击和情感的关联。房客与房东,中国人与英国人,父与子,母与女,鳏夫与寡妇,小伙与姑娘,老房着火的黄昏恋与失魂落魄的单相思……老舍在小说中设置了一组组镜像般的意象,折射着人世间百态。

老舍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都在这部小说里

在发布会现场,老舍的女儿舒济表示,方旭用一个人演出了老舍的《我这一辈子》,用两个人演了一出老舍的《 离婚》,用三个人演了老舍的《猫城记》,都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舒济认为他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对老舍先生作品的极度喜爱,体会深,才能把这三个话剧演得出神入化,维持了、体现了老舍先生的原味儿。因此她对于这部全新的《二马》十分期待。

方旭则谈到和老舍的缘分。方旭说老舍去世那年他出生。他从小在四合院里长大,因此老舍的作品让他觉得很熟悉,“说到底是对老北京味道的一种迷恋。今天大家说的怀旧,其实代表了对从小生活的那个环境的一种迷恋,包括吃的、喝的和听的'。”

而谈到老舍先生的作品时,方旭则表示老舍一直试图通过作品来教育国民,“人这辈子挺宿命的。老舍家庭比较贫寒,读的是师范学校,所以他一辈子干的是老师。他所有文学创作的背后都是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这个民族和国家。包括《二马》,其实也是在探讨民族性的问题。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他对这个民族的生命和个体是有爱的,他希望这些个体能够摆脱贫困。老舍先生想通过最温和的方式——不希望是战争、也不希望是革命,而是通过教育。这个想法在他28岁时创作的这部作品中已有体现,并且贯穿始终。”

舞美造型偏写意,尝试“全男班”

在整体呈现上,方旭从原作中的幽默出发,以游戏的态度进行二度创作。他以英文报纸为贯穿全剧的元素, 二维漫画与表演的结合,让所有的故事发生在一张英文报纸里。

同时,方旭表示,道具、舞美和造型都契合全剧的风格,整体上比较偏写意而非写实,除了帽子、雨伞等必要的道具外,全剧并没有太多实物道具。

在引人关注的温都母女的选择上,方旭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两名男演员反串出演。其中被媒体誉为“姿才冠世最美男旦”的青年乾旦演员刘欣然,将出演温都太太,与方旭本人饰演的老马上演对手戏。

除了剧中的九个具名人物,五个“全男班”演员将轮流扮演甲乙丙丁戊几个串场角色。演员的选择,让这部戏成为一部十足的男人戏,而这也是这部话剧的一大看点。

方旭表示,启用“全男班”是希望多一些尝试,从戏剧创作的角度来说,这绝不是恶搞,而是十分严肃的探索。“全男班”既给演员带来了新鲜感,也能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马》邀请到当今炙手可热的独立服装设计师苏广宇担任服装设计,为该剧打造兼具英伦风情与“京味儿”的服装。

与此同时,老浓、秦奇、杰力三位乐手也将助阵演出,为这部话剧带来别具一格的现场配乐。

地域而非民族的隔阂构成了《二马》的当下性

被问及为何《二马》之前一直没有被搬上舞台时,方旭表示老舍笔下出人物胜于出故事。读老舍的作品,会觉得他笔下的人物在眼前晃来晃去,但是故事性却没那么强。在多次的改编中方旭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这可能是老舍的作品较少被搬上舞台的原因之一。

因此从《我的一辈子》开始,方旭就一直在探索一种和人物的思想、精神内涵比较契合的形式,把他的作品搬上舞台。

另外,在将《二马》搬上戏剧舞台的时候,方旭首先想到的是这部创作于近百年前的作品的当下性与普适意义。在方旭看来,当下性并非民族性上的差异,即老舍创作时中国和遥远的异域英国之间的差异。全球化时代,这种民族上的差异和陌生感已慢慢消弭,这给剧组提出了一个挑战:一部近一百年前的小说,如何在舞台上呈现英国?当下性将如何体现?

方旭给出的答案是,现在的中国人对西方已经不那么陌生,但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当时老舍写到的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往大说是种族歧视,往小说是地域歧视,这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比如对于特定地域人群的刻板印象。

“人和人之间的隔膜和歧视产生于相互的不了解,这点是共通的、不变的。所以我们没有选择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点,而是选择了一个人与人之间隔膜的碰撞点,这个更有共性,也更能引起共鸣。”方旭说道。

篇2:老舍先生的小说二马读后感

国庆假期里复读完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又用几天看完了他的《二马》。

《四世同堂》写的是日本侵占时,北平一里胡同里人们的生活,背景时间自“七七”卢沟桥事变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时止,共分三部,《惶惑》、《偷生》、《饥荒》部名即是每部内容的关键词,胡同里的人们在时代背景下,或惶惑彷徨、或奋起反抗,或苟且偷生,或为虎作伥,或洁身自好、或堕落成伤……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同时代交织,走过各种曲折,终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人生。

《二马》写的则是一二战间隔期的伦敦,一对北平父子的留洋生活,老马眼高手低、游手好闲无力经营继承自自己哥哥的古董商铺,小马青春无敌,心怀抱负,却在爱情和经营古董店及学习周璇中暗自垂怜,父子间关系也不断恶化,最后在所有矛盾集中爆发后小马选择了离家出走。

老舍是个爱北平的人,我所看过的他的作品除去《猫城记》无不和北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细致的描写北平城的春夏秋冬,不仅描写北平的北海天坛、宫院高墙,更会把眼光聚焦在北平的胡同里,着力去写在各个时代背景下北平人的市井生活,如他自己所言,他善于构造人物,他小说里北京的人们性格特征分明,内心丰富,个个让人印象深刻。

老舍先生同样是个爱国的人,《四世同堂》和《二马》随处可见他的忧国忧民,他本人的命运也因他心怀的爱国之心同国家及时代牵扯。

在我看来,《四世同堂》里开始惶惑、再选择偷生、后在饥荒中转而积极反抗的祁瑞宣差不多是作者自己。祁瑞宣的家国情怀,民族气节让人感动,而他也只是个普通人,仅靠着一丝“反抗未止,国家不灭”的信念在时代的夹缝中肩负起家庭的重任保持着生存,他的所有希望是逃出北平城的参与反抗的祁瑞全,刘棚户们给予的,是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们给予的,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正义力量给予的。他爱憎分明,在家,他帮助心怀热血的祁瑞全逃出北平,对无聊只追求享乐的瑞丰深感悲愤;邻里,他亲近铁骨铮铮的诗人钱默吟,开导迷茫中年轻的小崔还有程长顺,鼓动他们参与斗争,他痛恨出卖同胞的冠晓荷、逼良为娼的大赤包、草菅人命的汉奸蓝东阳;工作中,他一开始便放弃了嘲笑中国人的教堂里的工作,然后辞退日本人奴化教育中的学校的教职,万分痛苦的苟且在英国人的使馆里,终于在瑞全带回希望和方向后,开始全身心的参与进抗日的地下工作。

《二马》则是从更遥远的角度谈论家与国,那时的伦敦人视中国人为“黄祸”,中国人在他们眼里只会下毒,抢劫和强奸妇女,中国人是卑贱的、邪恶的、贫穷的。老舍先生期盼着中国的强大带来改变,里面有一段,老马在伦敦想喝绍兴的酒而无处可寻,“老马始终忘不了回国,回到人人可以赏识踏雪寻梅和烟雨归舟的地方去!中国人忘不了‘美’和‘中国’,能把这两样充分的发达一下,中国的将来还能产出个黄金时代。把科学的利用和美调和一下,把不忘祖国的思想用清明的政治发展出来、中国大有希望呀!”。

老舍先生是睿智的,当今的中国在空前的团结中发展开来,环境改善、社会稳定、市场繁荣,多少有些黄金时代的意思了。这个十月里,人们开始歌颂这黄金时代,把城市的灯杆装上五星红旗,用高大现代的建筑做背景展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字样,孩子们穿起民族服饰唱起《歌唱祖国》,国家也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中国人如舒先生愿变得骄傲自豪。

电影院里放着主旨鲜明,为国献礼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讲得都很接地气,这些故事对于我,有历史也有回忆。开国大典和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内容是在历史课上学习到的,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站了起来,随后在迷茫和困苦时代里的两声巨响让中国人站得更稳;12月20日澳门回归时我们正值初三,晚间我们全班在一起观看了中葡交接仪式,电视机上定格的五星红旗和同学慷慨激昂的作文让人记忆犹新;中国女排雅典奥运会逆转夺冠,举国沸腾,她们也曾来到我们的校园,成了我们的“荣誉校友”,让我们倍感荣幸;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当天我也有幸挤在天安门上看到了漫天绽放的笑脸,《北京欢迎你》的旋律已在我脑中自动重启;相比的朱日和阅兵还有航天飞船,天宫一号离我的遥远,国家的脱贫攻坚离我很近,老家种地的老人,从开始的土改到不用交公粮,直至后来的各种农业补助得到了很多实惠

十月里,还有围绕爱国的其它话题,香港,持续了几个月的纷纷扰扰让人揪心,事情的起因也快模糊不清,曾经的东方之珠满目疮痍,有人以自由之名的暴力之实愈演愈烈,年轻的香港人被鼓动起来发泄着整个香港社会的压力。分裂的声音也趁虚而入,中国在部分极端和亢奋的香港人心中不再是祖国,他们践踏国旗,侮辱国徽,甚至恬不知耻的扛起了星条旗,神气活现的样子活脱脱《四世同堂》里带领学生到天安门给日本人”庆祝保定陷落”的祁瑞丰,而五色旗带给中国人心灵的创口还未愈合。

香港的明天是怎样,当局和旁观的中国人自己都未必说得清,而莫雷,NBA火箭队的总经理,在他所谓的自由世界里信口开河,接着掌管NBA帝国的肖华像那个教堂里嘲笑祁瑞宣的神父,趾高气扬,满脸嘲弄,仿佛在说:“你们中国人不就这样吗?”,哪样?曾在热爱和平的幻想里软骨!又像祁瑞丰一样无聊、冠晓荷一样卑贱、像大赤包一样不知羞耻、像蓝东阳一样阴毒,心刚情愿做废物和汉奸。

我热爱着篮球这项运动,也曾是一位NBA的球迷,从乔丹、科比、姚明,到后来年轻的塔图姆,他们都曾让我狂热。但如今,有人有意或无意在“自由世界”里让它占染上令人作呕的傲慢无礼的气息,这气息否定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通往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所做的所有努力,再为中国人贴上“民粹”的标签。我们贫困落后时,是烧杀抢夺的“黄祸”,我们奋进时又成了黑色恐怖如法西斯的“中国粹”,他们把自己宗教和文化里的东西强加于人,把从二战里总结出来的宽泛经验像一样滥用,他们害怕起了所有团结的东西,哪怕中国人原本就是高度融合的、温和的,热爱和平的。

现在,我们的社会解释了我们的愤怒给他们听,用种种行动表达了我们被冒犯的不满,耐心等待来自“自由世界”里的正确描述自由和民主的声音,讽刺的是他们针对自由表达的评判标准是个双标准,他们摒弃和惩处过NBA帝国里出现过的“种族歧视”的声音,而对践踏中国人底线的言论选择充耳不闻。当然,对于外部的声音我们大可表明态度后静观其变而不用太过在意。

我理解的,我们的中国正如我们构想的那样还在一个起步阶段,我们克服过很多困难,也面临着居多的新旧问题,我们有了繁荣的经济,却有略显脱节的法制环境,我们曾有五彩缤纷的文化和丰富多姿的传统,却在我们的主旋律,大潮流中,因它的小群而丢失殆尽。我们的商人开始如“腾讯体育”般不顾民族大义,唯利是图,我们中的有些人也正在如“跪族篮孩”般散失气节。但这都还不足为惧,因为我们有人数占优而又坚定爱国的民众。

说到这里我想再提个有趣的细节:《二马》里提到,在伦敦的华工分成两波,一波有钱就赚,不管是什么工作,被拉去拍辱华的电影也不在意,一波是穷爱国的,处处注重身为中国人的脸面。老舍表面上讲的是他们谁都没错,但字里行间都是对穷爱国的社会党人的轻视和瞧不起。但到了北平沦陷的《四世同堂》时,这种穷爱国在他看来却是宝贵的了。

只愿我们把爱中国的想法付诸现实的行动之中,让她从“一里胡同”里变得更加美好。(吴行飞)

篇3:老舍小说《二马》中的中英爱情婚姻

老舍小说《二马》中的中英爱情婚姻

爱是人生永恒的旋律,而爱情却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二马》作为小说,作者也设置了中英文化碰撞下的爱情。在小说中,作者设置了老马与温都太太、小马与玛丽、玛丽与华盛顿、凯萨琳与华盛顿的爱情婚姻故事 ,揭示了那个时代中英爱情婚姻文化的冲突。细分下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男权制与对等制、利益权重与感情权重、单相思与互爱慕。

我们可以通过中国《诗经》中的婚恋诗,看出在男权把持话语、支配社会的时刻,女性如何走过了她们的爱情和婚姻的道路,男子又将如何对待自己所爱的人和最终组建起来的家庭。老马先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表现者,他在国内的婚姻,小说没有翔实的表述,但不出意外肯定是按照传统的中国式爱情婚姻走过来的。作为生活在男权制下的中国传统环境下,他对于自己的妻子有一种强烈地支配欲。“结婚一场,并没给夫人弄个皇封官诰,这有多么对不起死去的灵魂!”老马,在国内的婚姻,他想的,他想做的,就是希望给夫人一个保护。只有这样、也可能只能这样,才能表现出作为一个男人在婚姻中的地位与价值,老马的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的男权制下婚姻文化的顺势表现。

来到英国伦敦,作为鳏夫的老马住进了寡妇温都太太家,虽然有种族、国别、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但是,他们的爱情还是发生了。为了赢得温都太太对自己的好感,老马展出了作为一个男人的那种保护与征服的欲望,做了许多不计利益与回报的事情。在温都太太家没几天,老马就在自己家的古玩店拿了一只小茶壶送给她,老马在送小茶壶的时候可以说是“感情用事”的一个起点,只想付出以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而温都太太的反应呢?首先,她作为一个女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英国寡妇,可能很久没有收到男人送的礼物了,第一反应“两只小眼睛都睁圆了,薄片嘴也成了个大写的 ‘O’,索子骨底下露着的那点胸脯也红了一点”,这是人性的。但是,很显然,那时候的温都太太还没有意识到老马先生对她的追求,她马上表现出了商业社会下的“利益”权衡:“马先生,告诉我,这个小壶到底值多少钱?人家问我的时候,我好说呀!”老马的礼物,让温都太太对他有了第一次的主动问候与照顾。“对了,马先生,你还没吃饭吧?”“我还有块凉牛肉,很好,你吃不吃?”日后,在老马先生展开的爱情攻势中,有了更多的“真情表现”。有时候马老先生一高兴,整天的不到铺子去,在家里给温都太太种花草什么的。马老先生还很有美感地帮温都太太整理房子周边荒芜的空地、并且种上花草,帮她遛狗那更是常事。种种表现使温都太太沉寂的心泛起一丝丝涟漪,她也很愿意也更主动地和老马先生进行情感的对话与交流,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亲热,彼此都有了走进婚姻的想法。他们克服重重障碍越走越近,但是,他们的`爱情最终还是被现实残酷地抹杀。生活在英伦环境下的老马,依靠自己真情的感情付出感动了温都太太,起初他是单相思的,温都太太,在“利益诱惑”下也动了自己的感情,她也多么希望能超脱一切与马老先生发展一段互相爱慕的平等的“西式爱情”,当时,她没有做到,她也不可能做到。他们身上有着属于人类的共同性,他们没有结局的爱情恰是从人性角度对荒谬的民族偏见的一种否定和批判。可以说,那个时候作为一个英国人是具有相当的优越感的,温都太太,她带有如此强烈的民族偏见,却偏偏爱上了一个传统的中国男人,这不能不说,人性的爱是可以打破文化的壁垒与民族的偏见的,人性是可以沟通的。

小马,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下长大,来到英国遇见了玛丽姑娘,他对她,有朦胧的爱情,他的爱情思维依然是传统的中国式的,很多时候他不明白玛丽的种种表现。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赢得玛丽的爱情,只不过是徒劳的单相思。他不明白:为什么玛丽愿意和他一同去电影院看电影?为什么在电影院那黑灯影里还允许我摸她那润美的手?为什么她会那么诚恳的救我父亲?这些,如果发生在中国的男女之间,他认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发生了。但是在英国,显然他的爱情思维是行不通的,虽然他对玛丽有自己的真心付出,注定是没有结局的。对于这段“自以为是”的爱情,马威最后很好地意识到错误并且解脱。他不能像老马一样在爱情中沉沦,因为他是个新青年,他想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事。老舍先生对他是有一个很积极的塑造与评价的。“为老中国丧了命,比为一个美女死了,要高上千万倍!”“为爱情牺牲只是在诗料上增加了一朵小花,为国家死是在中国史上加上极光明的一页!”

玛丽的爱注定不会在小马身上发生,她爱上了自己国家的“优质男青年”华盛顿,与此同时,凯萨琳也爱上了华盛顿。他们之间发生的爱情是西方社会的正常表现。爱,来了,就爱,不会遮掩也不会退缩。只不过是她们两人对华盛顿的爱,也是不同的。玛丽,以传统的形式爱上了自己所爱的人。她,想凭借自己的美捕捉住自己的男人;她,一定要个戒指,一定要上教堂去摸《圣经》,一定叫人称呼她华盛顿太太;她,把爱限定在婚姻、夫妇、家庭。她沿袭传统爱的形式循规蹈矩地爱上了自己心仪的男人,最后她失败了,因为爱是自私的,她想依照法的权威去报复,但是她没有。因为爱,“她不能责罚他!”“她不能叫他破产!”凯萨琳,是作者笔下各方面都极力美化的一个青年,爱情也不除外。她的思想是由读书得来的,时时处处含着笑;她要知道、明白,她用脑子;她要打破婚姻。她爱华盛顿,她就很安稳地和他住在一块,“为什么要买个戒指带上?为什么要上教堂去摸摸《圣经》?为什么她一定要姓他的姓?……凯萨琳对这些问题全微微的一笑。”她爱了,就爱了,全然不顾一切。“凯萨琳与华盛顿不耻手拉着手儿去见伊太太,也不怕去见玛丽;只是伊太太和玛丽的不了解,把他与她吓住了。”可以说,他们之间的爱情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最先进的爱的方式与爱的表达”,与传统的爱的形式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总之,小说《二马》中在爱情婚姻上的方方面面,是真实的、客观的、实在的,符合特定时期的表现。

老舍《二马》的东方主义

《老舍小说》读后感

从《二马》看老舍与东方主义

老舍小说《骆驼祥子》读后感

老舍的小说《我的母亲》读书笔记

老舍《善人》高三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从年报看审计(二)改聘注会是否影响审计意见

老舍小说《二马》改编成话剧(共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老舍小说《二马》改编成话剧,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