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这好那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共含20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这好那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1: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也是必须的,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九年义务教育》中指出,文化意识应该以一门独立的课程列入课程目标中,此篇文章探讨了小学英语学习的课程目标,同样提出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做到渗透文化教育。

关键词:文化意识;小学;教学;英语

自从恢复高考以来,教育界人士一直在研究关于文化教学对外语教学重要性的研究。相关人士认为,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文化意识的渗透。《九年义务教育》中首次指出,文化意识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列入课标学习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忽略了文化差距的影响,只是一味的教给学生语言知识,不仅教学效果不佳,同样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本篇文章尝试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方便有效的学习英语,同样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文化意识的内涵

文化意识或跨文化意识,指学习者在语言运用和交际过程中对文化造成的行为的影响的敏感性。跨文化意识要求学生对人类行为和信仰有着深层的理解能力,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模式的差异性理解,认识到正是这些行为和信仰造成本国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有所不同。他不仅包括对本国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中一些具体行为的理解,还包括对文化环境、模式、特征以及关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批判性观点的理解,因此,文化意识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能力,更是思想上的一种才能,是最难获取的能力之一。什么是跨文化差异呢?跨文化差异就是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敏感性,中外文化差异明显,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一定要先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只有了解了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倘若对此没有一点的了解,单纯的学习英文,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行为学生会产生曲解,认为教材的问题或者是教师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教师还不如我们呢这样的感觉,这点基本的交际方法都不懂,怎么能教好我们呢,渐渐的学生对此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让学生们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让他们产生兴趣,从而学习英语就会有积极主动性,在这种主动性的引导下,学生会对英语产生独特的兴趣,英语也会成为学生的喜爱。

2在英语课堂中渗透文化意识的方法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最重要的就是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那么在实际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效的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呢?我认为文化意识的渗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初始阶段渗透文化意识:初始阶段就是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教师和学生分别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尤其是学生,课前的了解,有利于增进对英语的记忆,提高了课堂上的效率。因为语言就蕴藏在文化中,所以首先了解英语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我看来,学生主动的去了解英语文化会使他们对自己有高度的自信心,在课堂上他们会认真的听讲,在教师提问时,他们希望教师会提到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样,课前对文化的了解就不会白费了,所以这个初始的准备阶段是非常必要的。英语文化的初始了解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中,深入的了解英语文化的不同,知道课堂中会运用到哪一种不同,并对之做出一定的方案,在课堂上讲到这个方面时,将在备课中准备好的方式拿出来让学生们了解并运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之间的不同,并做出语言描述,课下再去深入的了解,在下一堂课中千万不要放过这个环节,否则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不会有课下去了解的热情,一定对学生们做出的准备给予一定的肯定,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提高对英语的兴趣,加深对文化差异的了解。

2.2发展阶段渗透文化意识:发展阶段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语言的规则,有系统的讲解重难点。当涉及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时,要让学生们参与到这个课题的讨论中,让他们置身事中,并给学生们扩展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原因,使学生们对中西方文化渐渐的了解,同样应该让学生们明白中西方文化的禁忌,中国方面与人交谈时谈论年龄,身高以及体重是很正常的,但在西方国家,问这些问题是非常不礼貌的,他们通常以谈论天气开始人们之间的.交流,这样,学生们如果遇到国外的同学便可以注意到该怎么和他们交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文化传递注意的事项一步一步的传递给学生们,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够更多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丰富文化内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3练习阶段渗透文化意识:学习是为了运用,同时在运用中学习,所以练习阶段是关键的。在练习的阶段,学生要求练习上一堂课中学习到的语言交流,因为学生在语言交流和文化背景不了解,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指出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并给他们及时的讲解,不要让问题存留,同样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交流氛围,按照外国人通常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

3结束语

现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英语界人士不应该放弃这种教学方式,相信随着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的进行,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学生们终将在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敏锐性。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种工具,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因此,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我们应该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意味着我们应该主动的去了解西方文化的不同,平等的看待与我们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原因,不应该受到人们的歧视,我们若要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必须尊重西方的文化,我们应该在他国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创新,在加强国家软实力的同时,大胆接受新文化,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有学问有才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薇薇.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2]蔡宇莉.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3.

篇2:谈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河南省郑州市机电学校(河南 郑州 450121) 王锡俭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 a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原因是不清楚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只重视听、说、读、写训练,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等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 praising me.”(您过奖了)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或用“Where?Where?”(哪里?)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两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He is a wolf.”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涵义窥见一斑: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涵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汉的文化涵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眼”,“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Mouse这个宠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stubborn(顽固)”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英美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说:“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英美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这样,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音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同步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n likely a prostitute.(她可能是个妓女。)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应适时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篇3: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的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的论文

中学时期是一个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可以为他们日后的英语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得到全面推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注重对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培养,并将文化意识融入日常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解读教材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文化习惯的差异,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目的,以此提高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与中文存在类似的地方,如部分词汇的使用方式非常灵活,或者有一词多义的情况,并且很多词汇有固定用法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不被汉语使用习惯影响,就需要将每一篇文章与相关的文化背景相联系,而并非单纯地进行词汇教学在教给学生新的词汇时,注意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并将词汇的含义、语法等有意识地进行区别教学,然后通过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自己尝试翻译,在实践中帮助学生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二)有助于学生提高交际能力

我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在文化上存在一些相似性,并且大多比较注重集体主义而西方国家更加关注个人的行为表现,并且认为个人的奉献是构成集体利益的基础,而不是如东方国家更加看重集体的贡献同时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对个人才华的展示,并以此为荣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要求学生不被自己的母语习惯所束缚,并在英语学习中改变长期以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避免与外国人交际时产生矛盾或尴尬如我们在初次见面时,常会通过询问年龄、家庭情况等拉近距离,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并且认为询问这些问题是非常不礼貌的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并引导学生适应英语的用法与习hn,对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是有益的。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

(一)充分解读教材来展示西方文化知识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选入教材中的内容大多与西方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多收集与西方文化风俗相关的资料,然后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短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圣诞节这个西方的重要节口前,可以要求学生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或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之后可以播放圣诞节歌曲或者相关的庆祝短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圣诞节的由来,国外是如何准各和庆祝圣诞节的,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知识,也将教材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感觉没有那么枯燥和陌生,也给学生直接的英语语言体验同时可以将我国的传统节口如春节等,与西方的圣诞节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目的。

(二)创设语言情境来开展}I语教学

在开展中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学会用英语交流和做事而在英语II语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生硬地使用所学词汇,就应该通过模拟对应的语言情境,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达到能够灵活、熟练应用所学英语材料的目的研究表明,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动力在开展教学活动或者探索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愉悦的学习体验,就能够自觉地去探索与学习因此,教师可以筛选与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并创设相应的交际情境来帮助学生适应这样的语言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购物过程中交谈的情境,将教室看做一个小型的商场,要求部分学生作为售货员,部分学生充当消费者,通过依次抽签的方式来进行英语交流,在购买物品时可以用:“May I helpyou?”等常用语向消费者提供帮助,在购买完成后可以通过常用II语向售货人员表示谢意这样的语言情境非常贴近生活,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流利的}I语顺利完成了课堂任务,也达成了任务型教学的目标。

(三)将文化意识教学融入课外活动中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也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即在课外活动中融入文化意识教学,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英语文章或者杂志,或者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英语电影通过观看英语电影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很有帮助,也有助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在轻松观看英语电影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感受到学习英语是没有捷径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同时也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熟悉的英语歌曲,以此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通过体会歌曲中表现的情感,进一步了解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一些励志歌曲也可以感染学生,让他们学会正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练习与实践来提升英语水平。

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舒缓的英语歌曲,并给学生介绍与歌曲相关的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并要求学生跟着节奏合唱,这样的方式可谓寓教于乐,对于提高学生的}i语与听力大有帮助此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推荐一些简易的英语读物供学生阅读,并要求他们写一些简单的读后感,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无论学生的英语水平如何,通过大量阅读都可以开阔视野,并从中感受其中的文化背景,进而积累更多的异国文化知识。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就很难掌握这门语言中学英语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与特点,注重融入文化意识教学,将文化与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篇4: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现和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因此,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因此,文化导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本文就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论证.

作 者:蒋虹  作者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9(9) 分类号:H319.1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文化导入  

篇5: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建议论文

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建议论文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强化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1.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渐频繁,在现代化社会中必须运用一种国际眼光和文化底蕴来实现对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仅仅单纯包括学生所学语言的国家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象征,能够充分的体现一个国家所具备的软实力和特征形象,因为只有通过对国家文化背景的充分学习,才能真正了解英语所使用的具体背景与学习方法。现如今,面对国家之间日渐频繁的交流,语言作为一种最常用的交流途径,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而那些为了了解背景而学习语言的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学到的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很显然这对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十分不利,对传统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更加不利,进而将会直接影响到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对外介绍。因此,要借助文化意识的培养,来增加国与国之间的了解,在促进语言功底深厚、合理有序的进行高校英语教育的同时,将中国文化中的深厚底蕴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2.学生英语学习误差的有效减少。当下,英语作为在全世界各地所通用的语言,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逐渐被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英语,即英式与美式英语。世界上全部的语言都发展与演变的具体过程中,都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洗礼,之后经过不断的融合逐渐发展而成,密切的联系这自身国家的文化背景。语言中既有本土语言,又包括一些习惯性的英语和相对比较口语化的语言,故学生首先需要在充分了整个国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再进行语言的学习。如此一来,教师也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学生也会因此有效的减少对英语学习的误差。3.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优秀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奋斗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人生价值观与态度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一定的文化意识,可以学生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充分的了解与学习,进而能够将这个国家所具有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为自己所掌握,这便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打造学生完美人格。实践研究表明,学生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可以更加准确的进行人格的塑造,通过对本国和国外优秀文化的汲取与借鉴,将有助于学生更加完美的塑造自身的品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培养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的重要作用

1.提高对培养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视程度。通常情况下培养一定的文化意识,首先应该注重的便是对本国文化意识的培养,而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我们学习英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与外国人进行流畅的交流,而和外国人进行交流也是为了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让中华文明能够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由于我们代表的是中国,故不管英语教育课堂做怎样的安排与调整,都必须将培养中华文化意识放在第一位。2.组织学生多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多元化的视听教育。听、说、读、写作为英语教育中最基本的能力需求,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能够保证学生可以将英语大胆的说出来,故口语的'练习对于英语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通过与外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可以对他国的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如文化背景等,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要尽量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格外注意语句与单词所要表达的实际意义,在文化意识层面进行灵活的学习。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可以将英语本身在语言发方面的特点充分的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找到自身在学习上的弱点,实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从中实现两国文化的有效融合。另外,还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口音纯正、发音标准、极具国家价值观念的影视作品,从之对外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背景以及历史文化等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3.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素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身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高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职业素质和操守,充分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和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扎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对一定专业技能的掌握,从而探索出适应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新时代教育理论,灵活的处理教材,并根据课堂的实际发展状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越发明显,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英语作为全世界所通用的语言,是每一位高校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之一。培养一定的文化意识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对外国文化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英语、理解语法和短句在特定背景下的深刻含义,减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误差,并且有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参考文献:

[1]郭祯.论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4).

篇6:浅谈如何培养英语教学创新意识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英语教学创新意识论文

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21世纪中国跨入3D打印时代,靠的是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只有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更加艰巨,更加神圣。培养孩子创新意识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现对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谈一点做法,要做到“四个转变”“三个要”“三个新”,具体如下:

一、四个转变

1.从单一的教单词向会话练习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出示卡片单调地进行单词训练,做单词游戏,看似课堂很活跃,脱离了语言环境,没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例如教dance,sing,draw,paint,swim,Skate.这些动词,引导学生造句,学生会说”Icansing/dance/skate/paint/draw.“”I'm singing/dancing/swimming/skating/painting/drawing.“复习旧知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生表达很流利时,教师组织学生编歌曲,自编自蹈的英文歌曲Happynewyear.运用这些单词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表明:60%全身投入参与,识记能力会达到80%左右。

2.从单调的`传授语法向情境教学转变

例如在教名词复数形式时,学生很难记住名词,通常加s.反复的讲语法,学生感到很单调,在教foot,hand,finger,head,leg,rose,face这些单词复数形式时,我采取“全身反应法”让各个器官动起来,让学生两人一组表演单数名词foottofoot一只脚对一只脚(表演),feettofeet两只脚对两只脚(表演),学生兴趣盎然,一边表演一边说英语,很快地记住handstohands,facestofaces,Legstolegs,handtohand,facetoface,legtoleg单复数区别以及发音。例如讲语法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从概念讲区别,学生不易理解。如放在具体情境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邀请学生扮演小偷偷东西,警察当场抓住小偷,Thepolicemaniscatchingthethief学生能说出现在进行时的定义,和现在进行时对比讲一般过去时,创设时间的情境,让学生也进行决赛表演,强调早晨6:30起床,把时间设定6:30,让学生现场表演起床动作,经过一段时间把钟点设到10点,两人练习对话,问:Whattimedidyougetup ?Igotupathalfpastsixthismorning.学生很容易掌握时态区别。意义:引导学生归纳发现两个时态的意义。

3.从定向思维向发散思维转变

在教图形单词circle,square,triangle,rectangle中,我有效地与数学学科相整合,出几道有挑战性、趣味性的图形,让学生数,激发学生热情,出示how manyre瞔targles/circles/squares/trianglesarethere?学生争先恐后的答,既开发智力,又有效练习口语,在教数字单词时,教师也同样设计趣味数字游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从传统型导课向艺术型导课转变

常规传统导课如谈话法,歌曲导入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反把抽象单词设计艺术导入方式会把学生引进一种课堂氛围很高的境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教抽象名词air时,我利用做实验的方式导入,上课伊始我点燃酒精灯,用已经做好的二氧化碳的烧杯倒在上面,火突然灭了,启发学生考虑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会说,烧杯没有什么,一定是空气引起灭火的,教师顺藤摸瓜“好,这节课我们学习关于空气知识”——出示air。

二、三个要

1.教师要常教常新,教单词不能总用重复的游戏,学生会厌倦。把游戏不断的改编,可以让学生参与,结合奔跑兄弟,让学生设计撕名牌句子的游戏。

2.教师要有主持人的幽默风趣,不拘一格和学生互动好,这样学生更加喜欢你,从而喜欢这门学科。

3.课堂教学要有深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调动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利用暗示法调动学生有意注意,抓住前20分钟的黄金时间。

三、三个新

1.板书设计要新。如教五官单词,把板书设计成人字形,把相应单词写在人体的相应部位。

2.游戏要创新。多设计一些趣味性、开发智力的游戏,如数字游戏、图形游戏、设陷阱游戏。

3.小组合作学习创新。为了体现民主,各组围成圈,教师在中间,回答问题可以不起立,主动回答“我能……我来……”这样的口吻,各组组长主动提问,小组解决,向教师汇报,最后全班共同解决问题,合作探究地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一课题,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探究、不断提高、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我们英语教学才会达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程度。

篇7: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了文化语言就无从谈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单单要注重单词、语法以及篇章主要内容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信息的导入.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充分了解英美文化,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

作 者:韩宁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文理学院英语系,黑龙江,大庆,163319 刊 名:鸡西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年,卷(期): 9(5)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言   文化  

篇8:论医学类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医学类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教学不仅能提高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是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手段.医学类高校英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中西医文化之间的差异,消除文化偏见,吸取西医文化之精髓,促进中西医文化的.交流.

作 者:彭爱民 PENG Ai-min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外语教研室,广东,东莞,523808 刊 名:医学教育探索  ISTIC英文刊名:RESEARCHES IN MED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5(6) 分类号:H3 关键词:文化教学   跨文化意识   中西医文化之间的差异  

篇9: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差异

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差异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由于不了解语言的'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语用事物选出的现象.

作 者:孙向阳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H3 关键词:汉语   英语   文化  

篇10:论英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意识

论英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意识

本文从社会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传统教学法中的'社会文化知识、当代教学法中的社会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阐述了英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意识.

作 者:杨丽英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外语系,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LUNBEIR COLLEGE 年,卷(期): 12(3) 分类号:G04 关键词:英语   教学   社会文化意识  

篇11:浅议创新意识的培养英语教学反思

浅议创新意识的培养英语教学反思

“我吃了一个水果,果然拉肚子了”这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笑话,是一个小学生用“果然”一词的造句,这个学生挨批自是情理之中的事,缘由大家心照不宣。我们做教师的之所以会这样,其实就是在“创新”和“创新意识”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所有的创新都应起步于:“丰富的想象力,不拘一格、跳跃极强、不受约束的思维方式及联想能力”。这种存在于学生内心对创新活动起着诱发作用的心理活动,就是创新意识。它就是一粒种子,这粒种子能不能成长为大树,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一个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说实话,很难,很难。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包容之心。

比如,我在和学生探讨南北方传统交通工具差异成因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主要是由于南北方的地形差异造成的,大多学生哄堂大笑,此时你怎么办?是温柔的`告诉他正确答案,还是训斥其胡说,以上两种做法都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为何我们不把它看作是一种创新呢,不顺从老师思路的学生才是我们更要关注的。我们已经习惯于把不听话的孩子,视作调皮捣蛋的孩子,甚至是劣等生。没有一颗包容之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便失去前提,是一句空话。

其次,正确引导。

学生有了创新冲动,老师仅仅做到鼓励还不够,我们为何不引导他去为自己的想法寻找证据呢。我们可以让其课下在网络上查找南北方在降雨、地形、草场资源等相关地理要素,相互比较,选出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证据。尽管证据不是完整和全面的,但毕竟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创新”举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说不是我们教学的唯一任务,不能刻意为之。但地理作为自然学科的一部分,以及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科属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还是资源丰富的。每一课时的探索“活动”,都是一个难得素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善于提出问题。比如,英语单词chicken和kicken的区别,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是如何辨别并记住的,“鸡肉拆了再啃,在厨房里∷姓陈的”学生哈哈大笑更重要的是记住了,答案越多,学生新奇的想法就越多,“创新”也许就在不经意间涌动起来。也许它只有一瞬间的闪烁,我们就是要善于抓住这瞬间的闪烁,让其不被泯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要做的很多,只要我们处处用心,还是能有作为的。作为教师要根除自己因循守旧的思想,把极其平庸、只懂的乖乖听话的人捧为了掌上明珠,视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把真正可能成为天才的孩子,将其视为无知典型的负面形象。

篇12:加强文化意识培养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加强文化意识培养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接触的频繁,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人们迫切的需要.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我国大学英语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文化内容的导入的教学现状以及现行的语言认知与文化认知同步进行的英语教学理论的要求使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

作 者:余立霞 YU Li-xia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部,哈尔滨,15008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7(9) 分类号:H319 关键词:文化意识   培养   大学英语   教学  

篇13:初中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初中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初中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山东 临沂 贾世娜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很重要,首先要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然后是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法培养这种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生活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一、对跨文化意识的了解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跨文化意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里面包括这个民族的民俗风情、生活常规,有他们民族思考问题的特定思维,有他们共同认可的世界观、人生观,而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的时候不会存在太大的障碍,交流过程中能明白对方所讲的话语包含的意思。但对于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我们不熟悉英语母语的国家的文化,自然也不能很好地了解英语单词和英语语句中背后的含义,那么也就不能很好地和外国人进行交流了。交流都是基于了解的基础上的。但是尽管差异大,很多地方也是可以触类旁通的,例如中国说姓格林的一家人,英文就是“the Greens”。

大多时候英文初学者经常会以中国人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比如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提出“May I go to the toilet ?”而老师回答“Goahead”,他却坐下了,同学问他怎么了,他说没听见老师说去你的头啊!造成这种场面的原因就是每个国家对于幽默的理解不同。中国人表述语句的时候和英文中的表述顺序有很大的差别,如对我来说做家务很有趣,英文中就变成了It is interesting to me to dohousework.是将形容词放在前面,而动作放在后面的.。英文中介词使用很频繁也很麻烦,对于中国的英文初学者来说可能难度大点。

就表示时间的介词来说,at 表示具体的时刻,in 表示一个时间段,on 总是和日子有关;表示地理位置的,in 是指在某个范围内,on 指与什么毗邻,to 是指在某环境之外。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是比较重视词汇量的积累的,但是他们只是死记硬背,能够保证自己知道它们的中文解释,没想过去了解这些个单词在英语中更多的含义。文化于语言,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一个单词的含义早已不是当初创造时那样单一了,时代赋予了它更加饱满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弄清楚这个单词里面渗透的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就像中国一样,最近新出了很多的名词,如“打酱油”是路过者的意思,“拍砖”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如果那些汉语学习者不去了解这些词汇背后时代赋予它的新意义,那么他也只能在正规的文章中看懂它们的意思,但是和当地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大的障碍。On account of a payment made onaccount of the service charges on the Lessor’saccount,no further payments on this accountare necessary.这个句子里面有四个“account”,其中却包含了四个意思,第一个是和on 和of 连用表示由于,第二个account 是有什么相关的意思,第三个account 是银行账户,第四个account 是费用的意思。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很不相同,比如there be 句型中,中国人会说教室里有30 个人,将地点状语放在前面, 而英语是这样表述的:There arethirty students in our class. 地点状语放就在后面。否定句中,我们平时说书包里没有橘子,而英文表述为:There is not an orange in thebag.否定是放在前面的。

三、在阅读中寻找对跨文化意识的理解

平时,我们可以多看看英语母语国家的作者写的名著。首先作家是在当地这种环境里成长的,他们学到的英语是最地道的,他们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很深的了解,那么在他们的作品中会很自然地流露出他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主人公的语言、人物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式都会在书中体现出来,我们在研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并且会发现这些东西和老师上课讲到的东西很不一样,甚至有些内容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是不符合语法的,为什么它可以存在,因为名著中引起人们共鸣的部分就会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搭配。例如《Robinson Crusoe》中有提到“ManFriday”,后来就变成奴仆的代表。还有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中讴歌春天时说:“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behind.”这里说的是大西洋来的西风,与我们的东风不一样。我们还可以将名著的原本与汉译本进行对比,那么更加可以看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接是怎么样的。所以,多读国外名著,就可以多了解一些国外的文化习俗,对我们学习地道的英语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国际间的交流与沟通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作为刚刚开始深入接触英语的初中生来说,必须从学习的一开始就培养起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和平时积累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英语,这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的一部分。

(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

篇14: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的传授

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的传授

语言是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作 者:刘文霞  作者单位:大城县大流漂中学,河北,廊坊,065900 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 英文刊名:HOPE MONTHLY 年,卷(期): ”“(2)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15: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导入

【摘 要】适时适量的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论述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探讨文化导入的方法以及原则,目的在于通过文化知识导入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有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 文化导入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语言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因此,联系文化教授语言对于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职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的知识现状,做到因材施教对高职学生导入文化知识,笔者对任教的班级学生进行了文化知识问卷调查。调查表如下:

1.Dragon(龙)在中国是一种吉祥的动物,蕴含着成功和杰出之意,而在西方人对龙的理解是( )

A.邪恶的象征 B.友善的象征 C.权力的象征

2.Individualism一词在美国文化里的内涵是( )

A.个人主义 B.个性主义 C.自由主义

3.西方感恩节是在( )

A.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B. 10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C. 12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4.在上海的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中国唐装,在挑颜色时中国领导人选的是( ),西方领导人选的是( )

A.红色 B.蓝色 C.黑色

5.在西方文化中,听到他人的赞赏,此时正确的应答为( )

A.Thank you B.No,no C You are welcome

6.在西方,接电话时应回答( )

A.I am xxxB. Hello,who are you? C. This is xxx speaking

7.英美人,特别是同性之间,喜欢在公众场合手拉手,肩并肩表示亲密吗?( )

A.喜欢 B.不喜欢

8.在西方,妇女喜欢别人摸摸或是亲亲她们的孩子吗?

A.喜欢 B.不喜欢

发放问卷调查表115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达100%。依据调查表结果可知,学生对词汇文化,社交文化,背景文化和非语言文化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存在问题。从单个题目看,统计结果显示,其准确率分别为30%、23%、35%、28%和43%、50%、38%、23%。

二、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有效策略

1.改变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强化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

目前,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都不重视语言的文化教学,认为只要完成课文内容的讲授、语法、语言点的教学,再加上大量机械性的模仿练习,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因此,应强化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

2.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具体方法

(1)词汇文化层面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词汇上。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缩影,既包括单词也包括习语和成语。要准确把握外语词汇的确切含义,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因为一种语言其词汇的形成会不可避免地留下该民族的文化特征。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反映出的联想是不同的。笔者从教几年情况看,高职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上热情不高,接受能力较差,通过文化的传授,可以丰富他们的词汇知识,加深词汇记忆。高职英语教学中对词汇文化的教授应聚焦于如下词汇:

表示英语中特有的事物与概念的词汇。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

体现英语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沉积的习语、成语、典故、谚语、俗语等。例如:红茶“red tea”,黑眼珠“dark brown eye”。

(2)背景文化层面

基础背景文化指某种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背景文化的导入应包括:地理常识,历史背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例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 B讲述的.是一位男售货员和一位贫穷的老太太在7-11便利店发生的故事。这篇课文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故事发生的地点是7-Eleven store。7-Eleven便利店的前身是1927年成立的美国南方公司,主要业务是零售冰品、牛奶、鸡蛋。营业时间从早上7点延续至晚上11点,这就是7-11传奇名字的由来。其次,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下西方人的社会生活及生活模式。作者的经历使我们看到了在“繁荣”的西方社会的背后,孤独的老人生活的苦闷。通过本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的老人问题,在英美,老人们似乎已成为无用的代名词,像这样的背景知识每个单元都有,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强烈的意识,要善于发掘,精心备课,设计课堂内容。

(3)社交文化层面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推行文化导入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跨文化交际最终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与间接的接触。因此,英语中的社交规约也是文化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给英美人送礼物时,可以说:“This is a nice present, I hope you will like it .”

(4)非语言文化层面

非语言文化知识包括手势、姿势、仪态、触摸、表情、眼神、体距、音量、沉默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英美人士不习惯彼此之间靠得太近,特别是同性之间。而中国人特别是女性朋友之间,喜欢手拉手,肩并肩表示亲密。但在西方人看来,这种举动难免有同性恋之嫌。在讲解shrug(耸肩)这个单词时,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耸肩是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国家常见的身势动作。表示“我不知道”,“我有什么办法呢?”等。

三、结语

简言之,学习英语不应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与结构的水平上,国外文化的学习同样是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文化的不同导致语言和思维的差异,使得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有鉴于此,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问题应当引起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成功交际人才”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周明芳.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3]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篇16: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论文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论文

摘要:本文在阐述语言和文化之间关联的基础上,介绍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策略及方法,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原则;策略;方法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依据、原则、策略及方法

(一)文化导入的依据

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靠语言传承和传播。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导入和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掌握跨文化交际策略,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二)文化导入的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相互尊重是基础。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们各自代表了在渊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比较客观的、无偏见的态度来审视异族文化,以平和的心态去吸收异国民族文化的精华,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

2求同存异是关键。“存异”相对“求同”来说不太好把握,对待与我们本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我们需仔细认知,提高鉴别能力。比如,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性。又如,“龙”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富贵的象征,而西方人却认为它是邪恶的象征。这两种价值观念就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

3 去粗取精是途径。在中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必然有部分文化内容具有时代局限性,教师就要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摒弃落后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重视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的引导。

(三)文化导入的策略

1从词汇的角度入手,挖掘词语的意义及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词义,避免望“词”生义。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以单词“white”为例。英语学习者对“white lie”就容易产生误解。难道谎言是白色的?显然说不通,正确意思是“善意的谎言”。同样道理,许多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中的“白”字也感到费解。此外,汉语中的“白痴“(idiot);“白费事”(all in vain, 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其对应的英语词汇都与“white”无关。

2从习语的角度进行文化教学,能帮助学生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特征,从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比如,我们用成语“味同嚼蜡”表达“对事物了无兴趣或文章(讲话)枯燥”的意思,而在英语中用“as dry as sawdust”(像锯末儿干巴巴的)。教师平时就要指导学生多收集素材,并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 从风俗习惯角度进行文化教学,可帮助学生增加对中西方人行为习惯差异的理解,从而减少交际障碍。比如:有人打了个喷嚏,中国人的反应是“有人想(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呀”,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很多人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事实上在某些场合并不适用。如在餐桌上请客人吃饭喝酒一般都用“Help yourself”;让别人先上车或先进门时应说“After you”。西方人也很少用“please”表示礼貌的请求,一般只在“Could you please …?”句型中使用。

(四)文化导入的方法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在教学实践中适时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并有意识地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并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邀请外籍教师到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和互动,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真正体验到中西文化差异。

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作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报刊、影像、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等以及语言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同时还可给他们布置任务,比如写影评或者从电影中找出Native Speaker对话中的用词习惯和表达特点。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因特网获取更多的英语文化信息,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突破跨文化交际障碍。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西方文化的资料,如报刊、图片或影视等,鼓励他们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制作英文名片;还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陶冶情操。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有效延伸,是英语常规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精读或者泛读英语教师应该多找一些原版文章。近些年,英语教育界不断提倡运用真文教学。原汁原味的Authentic Text有利于学生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选择真文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英文原版小说、国外的英文报刊等以及网络上的电子原版文章。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下面分析一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导入内容不够丰富

由于受教材中文化内容含量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课堂输入的文化内容十分有限。有些教师仅在导入环节依照教参进行一点文化背景介绍,之后又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中,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和语法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语言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文化导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输入成败的关键是确定内容及其与教材的有机结合。仔细挖掘教材,发现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主要从两方面着手:①词汇的文化内涵。②结合语篇有关内容引出相应的文化信息。教师要善于灵活取舍或不断补充、更新教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文化气息浓厚、反映社会发展和我国文明进步的语言材料,突出语言的时代感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手段单一

多数教师在文化教学中采取“旁白”的方式,学生缺乏自我体验,尤其缺乏对诸如心理状态、价值取向、社会关系等深层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恰是导致语用失误,致使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对文化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适当关注学生在文化输入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参与程度。可在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其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训练,同时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合在围绕主题展开的交际活动中,并进行反复训练,以达到巩固和提高。同时还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与语言教学相脱节

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不难,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却不简单。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均有所涉及,却未将二者有机结合,甚至可能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是语言知识的简单传承,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意义;要么是脱离异国语言的文化知识堆砌,偏离了语言学习的基本目标。文化和语言在学生的思维中多为孤立的现象,学生很难体会到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作用,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了。

现代课堂英语教学倡导互动模式(Interactive teaching),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要给学生全方位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语言运用的机会。教师应注意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比较、讨论、辩论等开放式课堂活动,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渗透,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中英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文化导入需要教学体系中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需要硬件设施与教师文化素养的共同提高。本文所述原则、策略及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符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天虹.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及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

2. 赵厚宪.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6)

3. 李颖.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引入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11:113.

4. 潘伟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林业教育,2007(4).

5. 苏晓萍.英语教学中应融入中国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7.11

篇17: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与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与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1 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运用语言时,虽然说出了完全没有语法错误甚至用词漂亮的句子,但在实际交际中运用却行不通。这是由于学生们往往从汉文化角度出发,并运用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思维,即“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结果在对外交往中不能用地道的语言得体地进行交际,常常会犯文化错误,使双方很尴尬,甚至会出现许多误会。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文化因素,努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2 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文化导入,在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因此,英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揭示语言中的跨文化差异,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并且使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贯穿英语学习的各个阶段,将语言形态教学和文化内容教学融为一体,将社会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去,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丰富的交际能力的人才。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整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同时,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语言与文化总是被一起研宄的。语言教育学家拉多曾经指出,如果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要学习一种语言,必须同时学习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解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要加强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中西文化差异直接地影响我们的语言运用,语际间不同语言习惯所引发的语言失误,实质上是由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的差异所造成的。如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吃过饭了吗?”,“上哪去呀?”,其实并不是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或去了哪里,这只是一种g r e e t i n g 的方式,而英语国家的人却没有这一习惯,反而认为是一个q u e s t i o n 。又如很多学生与外国人进行实际交际时,很喜欢连续问以下几个问题: “What i s y o u r nam e?” “How o ld a r e y o u ?” (‘Where a r e you from ? ’’ ’“Where do you w o rk ?” 等。

这些日常用语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没什么不妥之处。但如果将汉语的习惯与文化模式套到或强加到英语上去,就会产生误解和理解上的偏差,外国人有可能会感到纳闷甚至愤怒。他或许在想:为什么要问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而且按照西方人的思维习惯,那些问题通常只有在拘留所或警察局之类的机构里才会被问及。从以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社会习俗对语言运用的影响。这都大致说明了一个问题:英语教学中不能不同时注意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重视文化导入,才能减少学生在运用英语时犯“文化错误”。

3 文化导入的内容

文化导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 知识文化,指经济、政治、史地、文艺、科学的技术,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 民俗体育和当代社会情况。

( 2 ) 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准则,如称呼、招呼、问候、询问、致歉、道谢、告别、打电话等用语的规约及风俗习惯;社会知识,指家庭各成员、同事朋友、上下级之间关系、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准则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如西方社会强调的个人奋斗,独立性、隐私权等;思维特征,指中西方思维特征的差异。比如,讲时间和地点时,一个从小到大,一个从大到小。

( 3 ) 词语的文化内涵。词义之所以多层次,在于词不仅是现实的象征符号,而且也浸透着人们对现实的感受、II念和看法。例如,p r i v a c y 是一个文化内涵相当丰富的词,我们知道不应该向西方人询问有关年龄、收入方面的问題,但p r i v a c y 的含义绝不止这些。因此,在英语教学的一定阶段导入的文化内容应当包括介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词语表达法在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理解这些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 4 ) 英汉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词语。主要包括植物名词、颜色、数词等。如汉语常用“龙”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有崇高至尊的地位,而对欧美人来说,龙却象征灾难和凶恶;汉语中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中却用“g r e e n w it he n v y”表示,“b la c k t e a ”译为“红茶”而不是“黑茶”等。

4 文化导入与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

4. 1 文化比较法

通过比较英语文化与本族文化,将跨文化能力与外语运用能力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文化教育。例如, 对比教育方式、家庭关系、价值观念、宗教、传统等。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更容易掌握相关文化的内涵。比较是为了发现异同,而不是比出优劣。

4. 2 实践法

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其放入该语言的环境中,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出国的机会。所以,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条件,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让学生一走进课堂就能感受英语的存在,能不由自主地用英语去交流信息。如模拟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英语交流,鼓励与英语本土人士交往,亲身体会到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也可以学习到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东西;办英文板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录像、电影,体验异国文化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实践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传统的“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指挥者”的角色,将传统的“教师独白”式的教学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对话、互动”的教学模式,创造轻松、自由、愉快、和谐的环境,引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给学生更多的互动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学习品格。

4. 3 英美文化阅读

课本上仅有的文章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英美国家丰富的文化背景,还必须通过开设阅读课,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各种体裁的文章。如阅读《中国日报》、《21世纪报》等英文报纸,以及希腊神话、《圣经》等英文原著。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包括名人逸事、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科学发展等各类社会综合知识,这样就可以在拓展的阅读中真正意义上地学好英语。

4. 4 专题讲座法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讨论和讲座,介绍英美文化各个层面的内容,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善于发现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

4 . 5 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教学目标要求把文化教学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 把英语学习放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创造更佳的语境。这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发挥视听媒体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提供一些原版的视听材料或可供教学用的原版影片,通过画面能使学习者感受到语境的存在,根据语境的提示来理解话语的真实含义,掌握说话人的意图。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这种有效地引进视听材料,提供可视性画面、场景的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融合。这与老师费尽口舌地讲解相比,效果要好得多。

5 结论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文化的“输入”,重视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加强学生的“输出”操练,开拓互动、交际的机会和渠道, 只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和能力的提高,学生才有望在实际交际中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最终提高英语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如果在英语教学中能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师和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定会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的目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学生有效地掌握英语,教师应在教授英语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中文文化的参照作用,并减少中文文化的干扰,同时能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起来。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能用英语表达事物,更能在全球化的今天,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达到交流的“进出口”平衡。

篇18: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意识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意识

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于此.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在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凸显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独特的美,如:语音美、结构美、修辞美、情感美等.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大学生人格心理结构的和谐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 者:何小燕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 刊 名:山东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SHANDONG LITERATURE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审美意识   人格心理结构  

篇19: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了解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以及路径,以培养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与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与国际交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意识;路径

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内涵

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包罗万象。自古至今,除了权力之外,文化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扮演着一个地位突出、显而易见的角色,而对什么是文化,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读。尽管这些解读存在着许多细节上的分歧,但总的说来,文化可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以及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的总和。英文“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也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所以,通常来讲,我们所讨论的西方“文化”即指广义的文化而非狭义的文化。目前,文化已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的生活的一切侧面,无不受文化的触动和改变。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层面,它与文化是一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同时语言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该民族文化的内涵,即语言之中隐含文化,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正如美国已故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这就体现在了解文化必须理解语言,而同时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主要内容是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的指导思想是外语教学理论,同时辅以各种教学模式和各种教学手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由于英语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密切相关,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当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跨文化交际”翻译成英文即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他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指所有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一种交际或一种互动。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环境、物质生活、社会及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因而语言环境的不同就导致了语言习惯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体现在交流沟通中,就是人们总喜欢用自己民族的说话方式或思维模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导致对非本族语者的话语做出错误的推论,从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即是通过对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达到交际者能够在跨文化这一活动当中自觉排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惑和困扰,并进而有效、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1]。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大学国际化的需求,众多的英语教师开始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对它开始产生兴趣,这一变化也充分体现了当前我们大学英语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人们发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顶多是表达不准确、不清楚而已,但文化错误则会导致两个人的误会甚至决裂。交际是我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所以在外语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尽力增加学生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使其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有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外语学习的目的。第一,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其实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是被动的。此外,客观上,本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应试性的要求也让学生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学、宗教文化等经典名著,而这些则是语言学习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结合课本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2]。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达到主动学习英语的目的。第二,能够消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减少语用失误的比例,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可能性,并继而推进文化融合。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这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之主动学习他国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三,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对英语语言技能的掌握上,学生自身文化知识的丰富上,从长远观点看,它更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了学生对多元文明的理解,从而为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路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途径是很多的,但最好的途径则是要让学生完全融入到目的语的文化氛围当中,因为语言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而恰巧我们的学生甚至教师很少或几乎没有机会到目的语国家去学习或生活,所以作为教师,应当根据现有的学习环境,并通过网络等教育资源手段,同时辅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我们知道,教学相长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因为教师在教学当中起着一个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方面的教育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后,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文化素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如果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那么作为教师,首要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修养,或有必要参加一些跨文化教育培训[3]。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任务。

(二)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教材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认识英语国家较为典型的主流文化现象,并能够适当地让学生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化素养。其次,利用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产生的兴趣,教师要适时地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观察、对比,并进而评价文化以及思考文化差异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比如,中西方颜色文化的不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中西方节日风俗文化的不同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他国文化风俗的不同,又进一步深刻理解了本国的文化习俗,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了他们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和适应性[4]。再次,通过案例分析、情景会话和角色扮演操练,即模拟不同场景下的中西文化,对学生进行实地、实时、生动有效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了解他国文化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模拟交际中加深了对本国以及他国文化的理解,并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式,创造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工具及丰富的网络资源。比如,多媒体教室以及当前网络资源里面丰富的文化场景或事件,以之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以这种直观的观影方式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次,教师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当前所发生的时事政治文化事件或文化现象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讨,并陈述自己理性的文化理解以及文化判断。再次,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政策去进一步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比如,教师可申请开设与文化有关的选修课程,或者申请与文化相关的拓展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教师可自由且能充分地进行专业的文化教育教学。同时,学生也会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中西文化差异并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精心细致的规划以及长期的努力与坚持。教师要尽力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语言以及语言所带来的丰富的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言以及语言文化的兴趣。通过这种良性循环,教师则更容易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并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以及最终达到语言的实用性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5).

[2]霍翠柳.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3]郝平.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72.

[4]陈岩.文化理解能力———21世纪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J].外语与外语教学,,(2).

篇20: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论文

摘要: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本文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出发,就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1、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特定社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学英语新课标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

2.1 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找出这些英语词汇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意义,在课堂上给予充分讲解。同时,在学到蕴含着成语,谚语及其典故的英语词汇时,应不失时机地将其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学识,同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的场合,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

2.2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阅读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对那些学生较为困惑不易理解的语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初中英语教师在讲授某篇新课时,首先可以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进行详细介绍,由此导入新课,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将生动活泼的影响材料呈现给学生。

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让师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互相提问和解答,在问答中,教师应对中西方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增强敏感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介绍。例如,许多英文文章语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亩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而许多中文的段落思维模式一般没有这么开门见山的。教师分析中英文的语篇模式差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后教师还可以印发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3 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口语是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并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思想意识,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对话时,应教会学生考虑到自身扮演的角色。综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所在语境,从对话者的反应判断出是否使用了恰当的语言。并努力使受话人明白并接受自身表达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让学生说之前要告知其对话发生的相关背景。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关语用策略,让他们了解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例如,西方人将年龄、身高、体重和收入等个人问题视为隐私,教师告知学生这是应当避而不谈的话题。

教师可以将谈话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其中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就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初中英语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对话。构建真实的口语交流氛围,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使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口语交流,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进行对话,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英语角活动,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口语环境。使学生在频繁地口语锻炼中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初中英语教师可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三个方面,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熟练、准确地掌握英语口头或书面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师范失学出版社,2001.

[2]王力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论问题意识

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导入及渗透

如何培养孩子礼仪意识

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意识培养

幼儿服务意识的培养

论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毕业论文-论《山海经》的生命意识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精选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