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青藏高原的剥蚀与构造抬升(共含10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厂花妹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青藏高原的剥蚀与构造抬升
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对西昆仑和可可西里北部地表基岩的剥蚀速率进行了测定,得到的结果是:西昆仑的平均剥蚀速率为12m/Ma, 可可西里北部的平均剥蚀速率为15m/Ma.裂变径迹和宇宙成因核素这两种手段所得到的平均剥蚀速率的时间尺度是不同的,前者得到的是几个至数十百万年的平均剥蚀速率,而后者得到的是十几至几十万年的平均剥蚀速率.比较通过这两种手段得到的.青藏高原北部和中部的平均剥蚀速率可以发现其平均剥蚀速率从20Ma以来的100m/Ma以上减少到了最近几十万年以来的10m/Ma,我们认为这一剥蚀速率下降的趋势反映了青藏高原从中新世到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的减弱,据此推断青藏高原北部和中部的隆升应该主要发生在第四纪晚期之前,而不是在最近的几十万年.
作 者:孔屏 那春光 Kong Ping Na Chunguang 作者单位:孔屏,Kong Ping(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那春光,Na Chunguang(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刊 名:第四纪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QUATERNARY SCIENCES 年,卷(期): 27(1) 分类号:P542.4 关键词:青藏高原 宇宙成因核素 裂变径迹 剥蚀 隆升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与GPS速度场
文章以青藏高原的GPS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活动地质构造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状态和机制,并探讨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所反映的大陆内部动力学过程.GPS观测的.速度矢量揭示了青藏高原整体向北和向东运动的趋势,平行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方向上的地壳缩短量约是38 mm/a,而青藏高原周边主要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均在10 mm/a以下.大约90%的印度与欧亚板块相对运动量被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所吸收和调节.GPS速度矢量由南向北逐渐向东偏转,向东的分量也增加,形成了以羌塘地块北部(或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和祁连山中部为中心的两个地壳物质向东流动带.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出实际上是地壳物质在印度板块推挤下和周边刚性地块阻挡下围绕东构造结发生的顺时针旋转.
作 者: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作者单位:张培震,马宗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GPS开放式研究中心,北京,100029)王琪(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1)
刊 名:地学前缘 ISTIC PKU英文刊名: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卷(期): 9(2) 分类号:P5 关键词:青藏高原 地壳缩短 横向挤出 顺时针旋转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过程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是一个挤压挠曲型的前陆盆地,褶皱和逆冲断裂带自7.8 Ma开始由西向东向盆地内部扩展,形成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代表高原东北部持续的构造变形过程.这种同沉积的构造变形一直持续到大约1.8 Ma左右东山组沉积结束,临夏盆地内部强烈褶皱变形,致使东山组及其以下的新生代地层均被卷入褶皱之中(与其上的最老黄河阶地--井沟砾石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拉脊山断裂继续向北东方向扩展,银川背斜最终形成.随后黄河、大夏河出现,开始了发育河流阶地和堆积风成黄土的新阶段.由平衡地质剖面法得到临夏盆地西缘7.8 Ma以来总的地壳缩短量为3.2~3.6 km,缩短率为0.41~0.46 mm/a.如果取从7.8到1.8 Ma之间的大约6.0 Ma作为临夏盆地的'构造变形时段,其缩短速率则为0.5~0.6 mm/a.从临夏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来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以沿北西西向断裂的逆冲和地壳缩短为主要特征,导致挤压挠曲型前陆盆地的逐渐隆升和消亡,最终使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大部分并入青藏高原东北缘,成为青藏高原的最新组成部分.
作 者:袁道阳 张培震 方小敏 王志才 宋春晖 郑德文 Yuan Daoyang Zhang Peizhen Fang Xiaomin Wang Zhicai Song Chunhui Zheng Dewen 作者单位:袁道阳,Yuan Daoyang(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科技创新基地,甘肃,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张培震,王志才,郑德文,Zhang Peizhen,Wang Zhicai,Zheng Dewen(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方小敏,宋春晖,Fang Xiaomin,Song Chunhui(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理科学系,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地学前缘 ISTIC PKU英文刊名: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卷(期): 14(1) 分类号:P54 关键词:甘肃临夏 晚新生代 构造变形 地壳缩短 盆地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地貌、活动构造和下地壳流动假说
利用高精度的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定量勾画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尺度地形地貌的特征.分析表明,高原东南缘地貌特征为“负地形”,即海拔高程与地形坡度,与地形起伏度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与高原中部的“正地形”--海拔高程或地形坡度与地形起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在高原东南缘,在河谷之间保留有高海拔、低起伏的残留面.这些残留面与高原内部的'平坦面具相似的渐变地貌特征,从腹地的正地形逐渐变为川西的高海拔平坦面与深切河谷相间的负地形.虽然随着河流下切深度往南逐渐增加,残留面虽越来越少,但仍然可以识别,最终终止在雅砻江逆冲断裂带附近,该断裂带以南地区没有明显负地形特征.北东向展布的雅砻江逆冲断裂带对应着50~200 km宽的地形相对陡变带.综合区域新构造和构造地貌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1)雅砻江逆冲断裂带可能代表着现今正经受侵蚀改造和弱化的高原老边界,该边界以北和以南地区抬升历史不同;2)三江地区的峰值抬升期已过,目前以侵蚀为主.虽然不能排除与河流侵蚀对应的均衡反弹抬升作用,但具有真正意义的地壳增厚型的构造抬升较弱.国际上流行的高原东缘下地壳流动模式的依据之一是从高原内外流分界线到南中国海,存在一个区域上延伸数千公里的抬升前低海拔“类夷平面”的残留面.地貌特征,构造和地质综合分析都表明高原东缘不存在这样的类夷平面,不支持解释高原东缘地形演化和相应构造变形的下地壳流动模式.
作 者:刘静 曾令森 丁林 Tapponnier P Gaudemer Y 文力 谢克家 作者单位:刘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Laboratoire de Tectonique,l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75005 Paris,France)曾令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丁林,文力,谢克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
Tapponnier P,Gaudemer Y(Laboratoire de Tectonique,l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75005 Paris,France)
刊 名:地质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年,卷(期): 44(4) 分类号:P542 关键词:青藏高原 SRTM 数字高程模型 负地形 下地壳流动假说青藏高原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初探
本文在分析了青藏高原湿地的生态地位和现阶段青藏高原湿地资源保护开发中的'主要问题后,提出青藏高原湿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之路,切实提高高原湿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从经济方面减轻人为不合理因素对湿地的负作用;统筹规划,发展高原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业,在保护和合理开发中健康发展.
作 者:曹生奎 谭红兵 王小梅 杨萍 曹广超 樊启顺 CAO Sheng-kui TAN Hong-bin WANG Xiao-mei YANG Ping CAO Guang-chao FAN Qi-shui 作者单位:曹生奎,王小梅,杨萍,樊启顺,CAO Sheng-kui,WANG Xiao-mei,YANG Ping,FAN Qi-shui(青海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西宁,810008)谭红兵,曹广超,TAN Hong-bin,CAO Guang-chao(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宁,810007)
刊 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9(4)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青藏高原 湿地 生态畜牧业 生态旅游业,
中国的大地貌单元,即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形式,其形成主要受大地构造的控制。
目前所在: 从化 年 龄: 21
户口所在: 揭阳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73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55 kg
人才类型: 在校学生
应聘职位: 建筑制图
工作年限: 0 职 称: 初级
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两个星期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深圳,广州,珠海
工作经历
某公司 起止年月:-06 ~ 2010-09
公司性质: 其它 所属行业:餐饮业
担任职位:
青年志愿社 起止年月:2010-05 ~ -06
担任职位: 会员
工作描述: 工作性质对我个人具有很强的培养与锻炼作用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06
专 业 一: 建筑工程技术 专 业 二: 建筑工程技术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粤语水平: 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理论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设计与构造,平法识图,建筑cad,建筑设备,建筑法规,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监理概论,计量计价,施工组织,广联达计价、建筑测量
个人自传
我是一名大三学生,我在校期间一直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本人在校期间自学了CAD、天正,画图速快;还自学了pkpm可以绘制钢筋施工图;最后本人还学会了草图大师,可以建一些不复杂的模型;现在本人打算学习3dmax来充实自己的实力。最重要的是我的责任心很强,对每一件事责任心很强。还具有很强的团体意识。获得过励志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在班成绩优越,现在是是一名预备党员,希望可以找到一份实习的工作
青藏高原腹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青藏高原腹地五道梁群及相当层位的沉积地层呈缓倾斜或近水平产状,广泛分布于渐新世夷平面之上,厚度300~350m,富含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指示了中新世早期长期稳定的`古湖泊沉积环境.根据五道梁群湖相沉积的分布范围,认为中新世早期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发育五道梁、北麓河、沱沱河、通天河和东温泉等面积5000~15000 km2的古湖盆,在唐古拉山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发育安多、那曲、罗马、班戈、伦坡拉和双湖等面积1500~km2的古湖盆.根据ETM遥感和野外观测资料,发现中新世早期主要湖盆之间存在古湖水相互连接的通道,形成规模更大的巨型古湖,包括唐古拉山北侧面积超过10×104km2的青西古大湖和唐古拉山南侧面积超过5×104km2的藏北古大湖.青藏高原腹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的发育时代为23.5~16.0 Ma.
作 者:吴珍汉 吴中海 胡道功 赵逊 叶培盛 WU Zhen-han WU Zhong-hai HU Dao-gong ZHAO Xun YE Pei-sheng 作者单位:吴珍汉,吴中海,胡道功,叶培盛,WU Zhen-han,WU Zhong-hai,HU Dao-gong,YE Pei-sheng(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赵逊,ZHAO Xun(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刊 名:地质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年,卷(期): 25(7) 分类号:P512.32 P546 关键词:五道梁群 湖相沉积 古大湖 中新世早期 青藏高原腹地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新生代抬升-天水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天水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与西秦岭二重要构造带交汇处,该盆地充填较完整晚新生代沉积序列记录着该区构造变形历史,因此对该盆地沉积记录的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天水盆地晚新生代砂岩和含砾砂岩地层中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推断23.7 Ma左右天水盆地北部沉积物源区西秦岭发生了一次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关的'构造-热事件,该事件可能导致天水盆地的形成,并开始接受新近系冲积相沉积.约14.1 Ma左右天水盆地物源区再次发生构造活动,使西秦岭剥露速率加快和盆地进一步拗陷广泛接受河湖相沉积.通过对剥蚀速率的估算,得出天水盆地沉积记录的23.7 Ma和14.1 Ma西秦岭北部快速抬升事件的平均剥蚀速率分别达0.34 mm/a和 1.05 mm/a.
作 者:王修喜 李吉均 宋春晖 张军 赵志军 高军平潘美慧 WANG Xiu-xi LI Ji-jun SONG Chun-hui ZHANG Jun ZHAO Zhi-jun GAO Jun-ping PAN Mei-hui 作者单位:王修喜,宋春晖,张军,高军平,潘美慧,WANG Xiu-xi,SONG Chun-hui,ZHANG Jun,GAO Jun-ping,PAN Mei-hui(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李吉均,LI Ji-jun(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赵志军,ZHAO Zhi-jun(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刊 名:沉积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6 24(6) 分类号:P512.2 P542.1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 天水盆地 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热事件青藏高原东部长江流域盆地地表化学剥蚀通量剥蚀速率大气CO2净消耗率研究
2000~2002年期间,笔者对青藏高原东部长江流域溶质载荷分别进行了取样分析并对流域盆地化学剥蚀通量、剥蚀速率和大气CO2净消耗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流域盆地化学剥蚀速率以河源区楚玛尔河最高为2.34×106mol/a/km2,沱沱河最低为1.40×106mol/a/km2,四大支流雅砻江为1.69×106mol/a/km2,金沙江为1.74×106mol/a/km2,大渡河为1.57×106mol/ a/km2,岷江为1.88×106mol/a/km2;流域盆地ФCO2估算结果以大渡河最高为101.81×103mol/a/km2,楚玛尔河最低为7.55×103mol/a/km2,金沙江为44.38×103mol/a/km2,雅砻江为69.64×103mol/a/km2,岷江为81.90×103mol/a/km2,沱沱河为21.90×103mol/a/km2.并对长江流域地表化学剥蚀速率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
作 者:秦建华 QIN Jian-hua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10059;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刊 名: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ISTIC英文刊名: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年,卷(期):2008 28(1) 分类号:P512.2 关键词:青藏高原 长江流域 化学剥蚀通量 剥蚀速率 大气CO2净消耗率★ 青藏高原歌词
★ 构造实习报告
★ 构造地质实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