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ne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摘要: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的发展、国际科学前沿的贡献以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项目的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将在高原南北典型区域利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利用湖芯、冰芯、树木年轮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事件、区域分异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利用冰川、冻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合对高原特殊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从冰川、湖泊、大气的监测入手,结合模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利用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作 者:姚檀栋 朱立平 YAO Tan-dong ZHU Li-p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 期 刊:地球科学进展 ISTICPKU Journal: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年,卷(期):, 21(5) 分类号:X141 关键词:青藏高原 环境变化 全球变化 适应对策全球环境变化
摘要:文章着重介绍了全球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从全球气候变化即温室效应的.角度,以CO2为例说明了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作 者:李舒清 LI Shu-qing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南京,210095 期 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30(z1) 分类号:X21 关键词:全球环境变化 CO2浓度 生态系统 温度升高全球海平面对大气压变化的响应
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数据来确定海平面对大气压变化全球响应(反变气压计响应)的'空间分布和频率特征.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得到全球反变气压计响应系数为-0.85±0.47cm/hPa.在赤道区域,反变气压计响应受平均气压和经向风的影响比较明显.在全球区域,应用希尔伯特(Hlbert)变换和傅里叶变换两种方法,给出反变气压计响应的周期为30-200天.
作 者:闫昊明 朱耀仲 作者单位: 刊 名:地球物理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年,卷(期): 44(3) 分类号:P401 关键词:反变气压计响应 响应系数 频率特征 振幅未来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与全球变化
在综述国内外全球变化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未来CO2加倍、全球变暖对农业与森林、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海平面与海岸带、水资源、能源与人类健康的影响.分析表明:全球变化对上述各方面均会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是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而有些影响是不利的.
作 者:周清波 徐斌 王秀山 Zhou Qingbo Xu Bin Wang Xiushan 作者单位:国家遥感中心农业应用部,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北京,100081 刊 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年,卷(期): 21(1) 分类号:F0 关键词:全球变化 资源 环境 社会经济 影响分析花棒液流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在西北干旱沙区,采用茎流热平衡技术对花棒主茎、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液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内液流速率日变化曲线峰型表现各异,但在短时间段内其液流速率日变化有较强的规律性.主茎和一级分枝液流速率的`曲线在生长季中期出现了剧烈动荡,在生长季末期到达最大值后同一数值维持较长时间;二级分枝的液流量在生长季初期出现了“昼低夜高”、生长季中期的液流量低于6、9月份液流量;主茎和一级分枝单日液流量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分别为5 781.6 g和3 180 g,二级分枝的最大值出现在9月份(480 g).日液流量大小依次为主茎>一级分枝>二级分枝,而液流通量在整个生长期内表现比较复杂.通过对同时观测的气象因子的分析,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影响花棒液流速率的主导因子是土壤含水率,而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光照强度、气温和水汽压亏缺则是影响花棒液流速率的主导因子.
作 者:金红喜 徐先英 唐进年 张盹明 JIN Hong-xi XU Xian-yin TANG Jin-nian ZHANG Dun-ming 作者单位: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甘肃,武威,733000 刊 名:西北植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年,卷(期): 26(2) 分类号:Q945.17 关键词:热平衡法 干旱沙区 花棒 主茎 一级分枝 二级分枝 液流 环境因子黑河洪峰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
利用黑河洪峰及黑河上、中游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方法、功率谱分析方法、滑动t-检验法、累计距平法、Cramer's法以及相关统计方法等,分析了黑河年最大洪峰流量及其出现时间的演变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黑河年最大洪峰出现时间变化呈现波动性,并且与上游气温变亿趋势基本一致,其突变年在1983年前后,突变前年最大洪峰时间是推迟的,突变后则明显提前,黑河年最大洪峰出现时间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黑河年最大洪峰出现时间存在提前的趋势.黑河年最大洪峰流量的时间演变以波动形式为主,存在准3年和准的变化周期,其突变在1973年前后;黑河年最大洪峰流量与洪峰出现日前三天黑河上游的.降水多少有关;黑河年最大洪峰与年平均流量的历史演变趋势也具有很好的相似性.
作 者:曹玲 董安祥 窦永祥 牛金龙 CAO Ling DONG An-xiang DOU Yong-xiang NIU Jin-long 作者单位:曹玲,CAO Ling(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甘肃,武威,733000)董安祥,DONG An-xiang(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
窦永祥,牛金龙,DOU Yong-xiang,NIU Jin-long(甘肃省张掖市气象局,甘肃,张掖,734000)
刊 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年,卷(期): 25(2) 分类号:P331.1 关键词:黑河 最大洪峰 变化特征 气候变暖春末夏初青藏高原植被对全球变暖响应的区域特征
利用1982-Pathfinder NDVI遥感数据,采用REOF和倾向度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5~6月青藏高原地表植被变化区域特征及与全球变暖的关系.来高原区域春末夏初植被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且存在一个位于高原南北呈带状分布的植被显著变化区域.该区域内植被对全球气温变暖响应显著,与前期5月北半球平均气温相关系数达到0.7675, 通过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植被NDVI随气温升高呈现出显著一致的'增加趋势,增长速率超过10%/10 a,是全球变暖响应的显著区和敏感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对植被全球变暖响应显著的区域基本上处于高山山脉或半荒漠NDVI值低于0.12覆盖度较低的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对变暖响应的对比表明,草地对全球变暖响应明显高于林地,其植被NDVI 21年约增加10%.
作 者:徐维新 刘晓东 XU Wei-xin LIU Xiao-dong 作者单位:徐维新,XU Wei-xin(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01;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刘晓东,LIU Xiao-dong(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75)
刊 名:高原气象 ISTIC PKU英文刊名:PLATEAU METEOROLOGY 年,卷(期): 28(4) 分类号:P463.22 关键词:青藏高原 NDVI REOF分析 全球变暖武昌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治理对策
摘要:分析2001年-2008年武汉市武昌紫阳、东湖梨园两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空气质量状况,并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判断监测点环境空气质量年变化趋势,2001年-2008年武昌区两个测点的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趋向好转,优良率上升显著,但东湖梨园测点近三年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下降,武昌紫阳测点空气质量优良率虽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在近三年上升趋缓.影响环境空气优良率高低的.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而造成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建筑工地、拆迁工地的施工扬尘及运输扬尘.建议采取着重治理扬尘污染、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注重季节特点、建立空气质量预警机制及其他综合治理措施改善武昌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作 者:杨志 陈静 李军 周炜 Yang Zhi Chen Jing Li Jun Zhou Wei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环境保护局,湖北,武汉,430061 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10, 35(3) 分类号:X51 关键词:空气质量 变化趋势 治理对策 武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