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实习目的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理水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构造地质实习目的(共含6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理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构造地质实习目的

篇1:构造地质实习目的

构造地质实习目的:

1、学会阅读和分析褶皱及断层发育地区地质图,

2、学会分析构造发展史,

3、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

4、通过综合读图和分析,进一步提高读图、制图和编写地质文字报告的能力,巩固所学的构造地质学相关知识。

篇2:构造地质实习目的

1、学会阅读和分析褶皱及断层发育地区地质图。

2、学会分析构造发展史。

3、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

4、通过综合读图和分析,进一步提高读图、制图和编写地质文字报告的能力,巩固所学的构造地质学相关知识。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是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曲、断层等,称为地质构造。构造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涉及的范围包括地壳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使岩块相互分离裂开或是相向聚汇,发生挤压、弯曲或剪切、错开;垂直方向的构造运动则使相邻块体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

定义

所谓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

分类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 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相关理论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中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是张伯声教授创立的一种地壳构造和地壳

运动理论学说。这一学说的思想萌芽于1959年。当时主要阐明的问题是,相邻二地块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都以它们之间的活动带为支点带,互作天平式摆动,并相应地引起支点带本身与之同时做激烈的波状运动。1963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个地壳是由不同级别的激烈运动的活动带与不同级别的相对稳定的地壳块体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级套一级的镶嵌构造。并把相邻二地块的天平式摆动在空间上扩大范围来统一考虑,引伸出地块波浪的概念。自此以后,经过张伯声教授等不断地研究,逐步系统化、理论化,成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说。波浪状镶嵌构造有别于五十年代以来国外学者提起过的地壳的镶嵌构造。他们只是认为地壳的某些部分像一层“巨大的角砾”,杂乱无章地镶嵌在一起。而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则认为地壳的镶嵌是有规律的,其空间展布、运动变化都好像是几个系统的波浪的相互交织。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在理论兼收并蓄了“脉动说”的合理部分,从地球自身的运动探讨了波浪镶嵌构造的形成机制,赋于“地球四面体理论”以新的含义。它指出,由于地球以收缩为主的脉动,使地表产生四个地壳波浪系统。它们各自不停的传播及相互交织,形成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网。地球由于脉动所派生的自转速度的变化,又加剧或减弱了一些方向的地壳波浪,并可在上述波浪镶嵌构造网上叠加一些其他构造形象。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就是地球以收缩为主要趋势的脉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自转速度的变化所造成的综合效应。

该学说以地壳波浪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蚕行式、蛇行式和蠕行式)来形象地说明地壳各大小块体的运动是以水平方向传递为主,但“漂而不远,移而不乱”。它有别于“板块构造说”所认为的地壳几大板块在地幔上作远距离漂移的看法。而且波浪状镶嵌构造是由于不同系统的级级相套的地壳波浪交织而成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级级相套的地壳块体的镶嵌构造。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又称东西向构造体系,或称东西复杂构造带。在大陆壳上突出的表现为横亘东西的隆起山岭,往往出现在一定纬度上,它的规模很大,是具有全球意义的。

它主要是受南北向挤压力而产生的。它的主体是由东西走向的。

褶皱或压性断裂构成的,同时还有与它垂直的张性断裂和与它斜交的两组扭性断裂。这一系列东西复杂构造体系,不一定具有同样的发展过程,也不一定具有同样的综合形态,但却具有主要的共同特征,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构造体系以及组成它的主要褶皱和断裂,大致都是东西走向的。在中纬度地区比较集中,它在大陆上断续延伸长达几千公里,在大洋底也有它存在的踪迹。它的发展历史很长,经历了反复多次的地壳运动,一般常伴随有东西走向的岩浆岩带分布。所以对各种矿产的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从中国大地构造轮廓来看,有三条明显呈东西向的山脉,形成三条横亘东西的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由北往南是:阴山-天山构造带、秦岭-昆仑构造带和南岭构造带。

经向构造体系

经向构造体系是一些走向南北的强烈构造带,又称南北向构造体系。

其规模不等,性质也不尽相同。它主要由走向南北的褶皱和压性断裂以及伴生的张性、扭性断裂构成。在中国最为显著的南北向构造带出现在四川西部和云南中部,其中以大雪山-戛贡山为主体,称为川滇南北向构造带。该带在地理上称为横断山脉。自西向东并列有高黎贡山、怒山和大雪山,由一系列强烈褶皱和规模巨大的冲断层组成。在中国境内的其它地方,还有一些不太强烈的经向构造体系。在北方如贺兰山区南北走向的构造带与祁吕贺山字形脊柱相复合;在南方,四川东南至贵州中部,有川黔南北向褶皱群出现。此外,还有一些经向构造体系,有的是呈零星分布,有的与“山”字型构造的脊柱相复合。

扭动构造体系

上述的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和经向构造体系,反应了经向或纬向的水平挤压或引张作用,都是具有全球性的构造体系,也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两个基本方向。但是,由于地壳组成的物质的不均一性,而使沿着纬向或经向的作用力发生变化,导致局部地壳发生扭动,便形成各种扭动形式的构造体系。

扭动构造体系的形式很多,根据作用力方式不同,可分为直线扭动和曲线扭动,前者一般称为扭动构造,如“多”字型、“山”字型构造;后者一般称为旋扭构造或旋卷构造,如帚状构造等。

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前面所说的东西向或南北向水平应力,是由于在重力的作用下,地球自转速度改变时所引起的离心力(一种是南北向的,一种是东西向的)产生的结果。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自转速度是有变化的。就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而产生的切应力,使地壳产生运动。切应力在赤道上为最大(因为地球转速最大),两极为最小(地球转速等于0),因此在赤道附近出现巨型张裂、扭裂以及大的旋卷构造。

地球不是一个理想的刚体,当自转角速度变快时,它的扁度就要变大,地球表层-地壳物质就向赤道拥挤,中纬度地带受挤压最强,于是就出现大规模的纬向(横向)构造带。同时,在纬向切应力方面,当自转加速度变快时,就使地壳中的结合不牢固的部分物质,因跟不上转速加快的步伐而掉队,犹如车速急增时,乘客后仰一样。这就使部分地壳相对地向西滑动,如美洲大陆相对于欧非大陆落后,便在它们之间出现了大西洋;美洲大陆西缘遇着太平洋底硅镁层的阻挡,形成南北向的巨大挤压带-纵向大山脉,伴生的山字型弧顶也向西凸出。

“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

“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即地壳运动的多旋回理论,是黄汲清教授于一九四五年提出来的。该学说是在地槽发展单旋回观点上的进一步发展。所谓单旋回,是德国地质学家史蒂勒提出来的地槽褶皱带发展的模式。他认为,地槽发展初期以下沉为主,有大量蛇绿岩出现;以后地槽型沉积褶皱成山,与此同时有大量花岗岩侵入,随后有安山岩喷发和各种小侵入体;最后褶皱带遭受剥蚀,地槽转化为地台,并有玄武岩喷溢。这就是有名的地槽发展单旋回的基本观点。

该学说认为,板块运动说与多旋回构造运动说不但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相补充,互相结合。在研究中国大地构造过程中,把这两种学说密切结合起来,是地质工作者的长期任务。

篇3:构造地质实习目的

一、掌握地质填图技巧并完成湖山部分地区的地质填图

二、进一步巩固地质罗盘的运用

三、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实习点上的岩层进行分层, 测量产状,岩性描述

四、初步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地质思维 能力以及编写地质实习报告的方法

五、培养学生野外综合观察能力、地质思维能力和野外地 质工作基本能力

六、提高野外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练习定点及进行野外观察、记录作地质素描的方法

八、分析岩层剖面上看到地层的岩性变化

篇4:构造地质实习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通过观察辨别出岩石的种类 结构 矿物组成 颜色 以及特性

2、了解岩层产状及其形成过程和发展情况,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的性质以及该地区的地质发展演变简史

3、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实习,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专业工作、扩大知识面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矗构造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在学习了普通地质学等部分地质学课程,以及具有地形测量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以后各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为以后在地质找矿、勘查、科研工作中解决有关地质构造问题服务。

构造地质学课程主要讲述地壳中各类中、小尺度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类、形成机制、形成条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地质构造观察、研究、制图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观察、认识、描述各种地质构造、搜集整理有关构造方面的资料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力学原理分析地质构造的形成、发展和联系,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分析和编制构造地质图件的一般知识和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矗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地质构造现象观察、资料整理的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本课程实践性强,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科研实践,介绍我国与国外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本学科的发展动向,以开阔学生思路、加强学生对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重要性的认识。

篇5:四川省地质构造演化简述

四川省地质构造演化简述

四川省地质构造演化最早可追溯到33亿年前,主要体现在扬子准地台基底形成阶段和盖层发育阶段.在元古代末,出现盖层发育阶段.晚二叠世以来,扬子准地台西缘裂张解体,因而出现了松潘-甘孜地槽系.印支-燕山运动使地槽封闭、褶皱成山,扬子准地台盖层也形成台褶带,以四川古陆核为中心形成了四川盆地.第四纪以来,川西高原隆升,冰川覆盖.

作 者:赵友年 陈斌 ZHAO You-nian CHEN Bin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成都,610213 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 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 年,卷(期): 29(z1) 分类号:P5 关键词:四川   地质演化   地台基底   地台盖层   地槽  

篇6:世界地理试题之地质构造

读甲、乙两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31-32题。

31、关于甲、乙两地地质构造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背斜,挤压形成;乙为向斜,张裂形成

B、甲为背斜,张裂形成;乙为向斜,挤压形成

C、甲、乙均为褶皱的基本形态,均是挤压形成

D、甲为向斜,乙为背斜,均是挤压形成

32、如果只考虑内力作用的影响,甲、乙两地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是

A、均形成山岭或山脉 B、均形成谷地或盆地

C、甲形成谷地,乙形成山岭 D、甲形成山岭,乙形成谷地或盆地

总结: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

世界地理试题之西亚石油分布和运输线路图

【—世界之西亚石油分布和运输线路图】矿产资源 丰富,尤以滨临“石油之海”的波斯湾为世界上石油、天然气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

读下图西亚地区的石油分布和运输线路图,海上运输路线可分为西行、南行、东行三条,分析完成12~13题。

12.德国鲁尔区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石油,走西行路线,依次必须经过的海运要道有 ( )

A.直布罗陀海峡、土耳其海峡、英吉利海峡 B.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英吉利海峡

C.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D.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基尔运河

13.一艘油轮从阿巴丹出发,在7月往上海,有关所经过的海域,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路都是顺风顺水 B.经过马六甲海峡遇到台风

C.经科伦坡附近海域时,发现正午旗杆影子朝南

D.在经过东海时,看到许多满载而归的渔船

总结:以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石油主要分布在扎格罗斯山的西南麓,即构造上属新褶皱山地的前缘凹陷地带,储油构造良好,已探明储量100多亿吨,是西南亚也是亚洲和世界上的主要石油产地。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赤潮预防

在赤潮发生时可以调剂用水,与此同时,改进养殖饵料种类,用半生态系养殖方法逐步替代投饵喂养方式,以期自然增殖有益藻类和浮游生物,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1.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

①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

②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

为了减缓由海水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要采取以下措施:

a、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

b、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

c、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d、不能将池塘养殖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入海水,应采取逐步过滤等办法加以处理。

2.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红毛菜、紫菜、江篱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体交换能力;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污染底泥,或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矿物、石灰匀浆及沙等覆盖受污染底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

总结: 要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经船只和养殖品种的移植带入养殖区。

世界地理试题之北京奥运会图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

下图为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或已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位置图。读图9-10回答1一3题。

l.上图中,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是

A.② B.③ C.④ D.⑤

2.若奥运会开幕式于北京时间20点举行,区时为12点的城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上述城市中,气候特点和①图城市相似的是 ( )

A.② B.③ C.④ D.⑤

总结: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也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的国际高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坐落于北京。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我国自然资源与人均

对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与人均不足问题,老师做下面的知识总结。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与人均不足

一、自然资源与我们

1、自然资源包括:

土地、矿产、森林、水、水能等

2、可再生与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水、水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森林、土地

不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等

二、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1、人口增长与资源总量的矛盾

面积世界第3位——人均不足世界的1/3

耕地世界第4位——人均为世界的1/3

径流量世界第6位——人均为世界的1/4

森林面积世界第6位——人均为世界的1/5

矿产资源总值世界第3位——人均不足世界的1/2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2、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的矛盾

石油经济

资源的循环利用

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

三、资源利用的不合理问题

1、矿产资源浪费严重

煤炭资源利用率低

石油资源的浪费

2、资源的二次利用率较低

中水的利用

3、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4、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以上对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与人均不足知识的`总结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好好学习的哦。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俄罗斯煤炭资源

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全俄煤炭消费比重最高的地区。

一远东地区的煤炭储量及开采情况

俄远东地区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00亿吨,尚需进一步勘探的预测高达3547亿吨。在已探明的储量中约50%可进行露天开采。具体分布如下:

(一)萨哈共和国

萨哈共和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93.91亿吨,居远东地区第一位,也是远东地区唯一拥有大规模炼焦煤储量的地区。该共和国现共有9个煤炭开发项目,其中3个露天煤田年开采能力共3300万吨。在萨哈共和国的煤炭开发项目中,前景最好的是埃利吉石煤田和坎加拉瑟褐煤田开发项目,已探明储量达60亿吨。

(二)阿穆尔州

阿穆尔州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38.13亿吨,居远东地区第二位,年开采能力为1000万—1200万吨。目前的作业煤田是赖奇欣斯克、博古恰内和叶尔科夫齐煤田,年开采能力均在450万吨左右。此外,较大煤田还有:斯沃博德内煤田,已探明储量为8.7亿吨,但该煤田只适合就地建厂发电,不适合长途运出;谢尔盖耶夫卡褐煤田,储量为2.91亿吨,年开采能力约150万-200万吨;奥戈贾煤田,初步探明的储量为1.28亿吨,适合露天开采,年开采能力预计达300万吨,但需铺设140公里的铁路线。

(三)滨海边疆区

滨海边疆区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6.21亿吨。从长远看,已勘探的煤田虽能保证年开采2500万—3000万吨,但这些煤田的地质条件复杂,不是单一性,因此,开采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其中开采条件较好的煤田有:比金煤田,年开采能力为1200万—1400万吨;巴甫洛夫斯克褐煤田,年开采能力500万-600万吨;利波夫齐和伊里乔夫卡煤田可露天及地下机械化开采,年开采能力为150万-200万吨;拉兹多利诺耶煤田,预计年开采能力为200万-240万吨。此外,滨海边疆区有一些小煤田,不需要很大投入,年开采总量约250万-300万吨,开采期5-10年。列入国家储备的较大型煤田有巴甫洛夫斯克煤田的西北矿脉及拉科夫卡煤田。这一地区有8850万吨煤可供露天开采。另外,游击队员城煤田也可恢复到年开采总量100力吨左右。

(四)萨哈林州

萨哈林州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18.45亿吨,主要煤田都已投入开采且储量可观,不排除现有煤田在重新进行地质勘查后会有更大的储量发现。

(五)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15亿吨,目前主要产煤

七年级地理复习资料:居民与聚落

对于地理中居民与聚落的资料知识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复习知识进行很好的学习。

居民与聚落

4.1 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公式: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在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或是临海地带。有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3、世界的人口问题(有社会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亚、非一些国家增长速度过快;欧洲一些国家处于负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4、世界的人种: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书本71面)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 黑色人种: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4.2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

汉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世界的宗教:教 教堂:高高耸立;主要分布:欧洲、美洲、大洋洲;概述: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经典:《圣经》。

伊斯兰教 清真寺:星月照应;主要分布: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经典:。

佛教 庙宇:金碧辉煌;主要分布: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道教:中国本土的宗教)

4.3 世界的聚落

1、聚落: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乡村: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周围有农田。集镇: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

2、聚落与环境: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北京的四合院”)

地质构造专业求职信

构造实习报告

构造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煤矿地质实习

地质实习心得

地质实习总结

地质实习自我鉴定

会计实习目总结

地质实习报告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实习目的(锦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构造地质实习目的,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