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藏高原属于什么气候(共含9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whongm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到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昆明地貌特征
昆明市中心海拔约1891m。拱王山马鬃岭为昆明境内最高点,海拔4247.7m,金沙江与普渡河汇合处为昆明境内最低点,海拔746m。市域地处云贵高原,总体地势北部高,南部低,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中部隆起,东西两侧较低。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红色山原地貌次之。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m之间。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仅有3000米。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山脉体系,其由山系和高原面组成。由于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响,所以高原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整个高原的地势呈现出由西北一东南的倾斜的趋势。高原面的边缘被强烈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山、谷及河流相间,地形破碎。
青藏高原边缘区存在一个巨大的高山山脉系列,根据走向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东西向山脉占据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主要的山脉类型(从走向划分);南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南部及横断山区附近,这两组山脉组成了地貌骨架,控制着高原地貌的基本格局东北向的山脉平均海拔高度普遍偏高,除祁连山山顶海拔高度为4500米-5500米之外,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喀喇昆仑山等的山顶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许多次一级的山脉也间杂其中。两组山脉之间有平行峡谷地貌,还分布有数量广泛的宽谷、盆地和湖泊。
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地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多年冻土区,占中国冻土面积的70%。其中青南一藏北冻土区又是整个高原分布最为广泛的,约占青藏高原冻土区总面积的57.1%。除去多年冻土之外,青藏高原在海拔较低区域内还分布有季节性冻土,即冻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呈现出一系列融冻地貌类型。另外,青藏高原上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也广泛分布。
总体特点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由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为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而昆仑山中西段南翼属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0~3200小时。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
气候分区
青藏高原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南翼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地区、喜马拉雅山南翼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藏东南温带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即三江河谷、喜马拉雅山南翼部分地区)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那曲亚寒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羌塘亚寒带半干旱高原气候地区、阿里温带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阿里亚寒带干旱气候地区及昆仑寒带干旱高原气候地区等10个气候区。
产生影响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该区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驱动中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抬升过程不是一次性的猛增,也不是匀速的运动,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曾达到每年7厘米,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气候特征
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中南部穿过,以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为特征。全年平均气温21.9为摄氏度,是中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气温达28.7℃。最冷月为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13.5℃。平均相对湿度77%,年降雨量约为1736毫米。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7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
位置境域
广州地处中国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中国南海,东连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三水、南海和顺德,北靠清远市区和佛冈县及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相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中国的`“南大门”,是广佛都市圈、粤港澳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法国平均降水量从西北往东南由600毫米递增至1000毫米以上。1月平均气温北部1~7℃,南部6~8℃;7月北部16~18℃,南部21~24℃。
法国三面临海,三面临陆,西北部受西风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均匀,东南部濒临地中海,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中部为有海洋性特征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相对较大,与西班牙交界处和阿尔卑斯山边境为高山高原气候。
全省气候的基本特点
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炎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气温差较大。各地温差悬殊,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气温递减。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14℃之间.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温度一般在5-7℃之间。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8-10℃临汾、运城盆地年平均气温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之下.夏季全省普遗高沮,7月份气温介于19-28℃之间。
山西的地貌特点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貌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20%。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呈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最高处为东北部的五台山叶头峰,海拔达3058米,是华北最高峰;最低处为南部边缘运城垣曲县东南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境域地势高低起伏异常显著。
主要气候特点
1.秦岭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岭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3.秦岭淮河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
5.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6.秦岭淮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秦岭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温多雨。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温和少雨,秦岭淮河以北寒冷干燥。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气候上的分界线
①秦岭淮河线一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②以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③以北温度带属暖温带,以南温度带属亚热带,④以北属半湿润地区,以南属湿润地区。
河流水文特征上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北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结冰期;秦岭淮河以南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土壤类型上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北多肥沃的褐土(黄壤)。秦岭淮河以南多贫瘠的红壤。
自然植被类型上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北温带落叶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生产上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北耕作制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秦岭淮河以南耕作制度一年两熟到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棉花、油菜为主。
全省气候的`基本特征
冬季较长且冰冷干燥,夏季炎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气温差较大。各地温差悬殊,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气温递减。全省年均匀气温在4-14℃之间.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均匀温度一样在5-7℃之间。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年均匀温度8-10℃临汾、运城盆地年均匀气温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之下.夏季全省普遗高沮,7月份气温介于19-28℃之间。
山西的地貌特征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貌从总体到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笼罩的山地高原,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貌类型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20%。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出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最高处为东北部的五台山叶头峰,海拔达3058米,是华北最高峰;最低处为南部边缘运城垣曲县东南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境界地形高低起伏非常显著。
★ 青藏高原歌词
★ 气候谚语
★ 气候教学反思
★ 第四节 气候特征
★ 天象气候谚语
★ 立夏气候特点介绍
★ 气候特征地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