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三峡》第二课时 导学案(八年级上册)(共含9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梁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峡》(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欣赏三峡的优美景色,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请同学们透过文字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用“三峡的……美,美在……”说一句简单的话,并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品析。
(提示:我们欣赏文章,可从描写的角度(动静、正面侧面、远近等多方面),语言,修辞等方面着手。)
示例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
语句品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抓住“连”突出连绵,用“略无阙处”补写其连绵不绝;“隐天蔽日”以天和日来衬山之高,正面描写体现了山的连绵、高峻。
①三峡的夏水:美在
语句品析:
②三峡的春冬:美在
语句品析:
③三峡的秋: 美在
语句品析:
2、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3、作者笔下的三峡是如此之美,那么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三、自测自评
1、背诵全文。
2、理解性默写。
①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②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③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3、课文内容理解。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②试分析课文第2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③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徐秀形
课题:三峡( 2课时,第 1课时)
制作人: 凌岚 审核人:赵小倩 ( 年 11月 24日) 学生姓名: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三.知识链接
作者郦道元及三峡资料,见P191课下注释。
四.课文理解
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 )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 )非亭午( ) 夜分( )不见曦( )月。
阅后回答:
1、文章第一句写出山的 和 。这是正面具体写出山的绵延不断的景致。
2、文章第二句写山 、 。
3、描写三峡两岸群山巍峨绵亘、夹江对峙的壮丽景色的句子是:
4、归纳这段主要写:
至于夏水襄( )陵,沿溯( )阻绝( )。或( )
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 )
御风不以( )疾( )也。
阅后回答:
1、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2、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
3、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一句,你想到谁的诗?
4、怎样理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一句?
5、文段中作者抓住山势陡峭的特点,采用 手法,通过“ ”、“ ”的航行描写以及“ ”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夏天三峡江水的凶猛。
6、归纳这段主要写:
春冬之时( ),则( )素湍( )绿潭,回清( )倒影。
绝t(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 )荣( )
峻( )茂( ),良( )多趣味。
阅后回答:
1、春冬之时,三峡的自然景观别具一格,“良多趣味”,具体表现在:
2、描写夏季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
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
4、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5、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
动景描写的句子是:
6、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请从文中找出写俯视的句子是:
仰视的句子是:
7、归纳这段主要写:
每至晴初( )霜旦(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
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 )。故( )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阅后回答:
1、文段蝇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猿声凄婉的句子是:
2、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第一段)。用“
“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优美(第四段)。
归纳这段主要写:
㈠、理解性的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2、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3、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
㈡、课文内容理解
1、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3、阅读课文,用自已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4、全文是按先 后 的顺序来写,描写四季景色时,主要突出夏水的
,春冬之水的 ,秋景的 。
5、“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水“清”; “荣”;山“峻”; “茂”。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 的感受。(最后一空用原文回答)
6、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
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用原文回答)
7、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春季: 秋季:
夏季: 冬季:
8、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9、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10、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篮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重点
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㈠、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三峡》的作者是北魏的 ,选自《 》,这是一本有很高文学价值的 专著。它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三峡是指长江中上游湖北、重庆两省市之间的 峡 峡和 峡。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已在此建成 。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阙处(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御风( )
素湍( ) 怪柏( ) 飞漱( ) 属引( ) 绝巘( )
3解释下列实词
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 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_
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__
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 猿鸣三声泪沾裳______________
飞漱其间___ __________________ 林寒涧肃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感知
1、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阅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3、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找出文中描写它们特点的词或句子?(学生阅读课文,同桌间讨论回答)
(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作者描写景物,不但多角度,而且有形有色,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3.文章以写景为主,其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交流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阙: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 不知天上宫阙
③绝:哀转久绝 ④或:或王命急宣
绝巘多生怪柏 或一钱币乞之
沿溯阻绝 ⑥以:不以疾也
⑤其:其间千二百里 此独以跛之故
飞漱其间 以收族为意
3、重点句子默写
⑴从正面和侧面形象地写出山的高峻的句子 , 。
, 。
⑵形象地表现江水迅疾的句子 , 。
⑶引用渔者歌词烘托三峡凄凉气氛的句子 , 。
⑷动静结合,描写春冬之景的句子 , 。
⑸总写三峡特点的句子 , 。 , 。
⑹描写春冬山林涧水的名句子 , , 。
⑺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和本文的有关内容意境相同,请默写出这首诗。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⑻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4、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_____”的句式说一说吗?
5、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和学习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注重字词的锤炼。
三、拓展延伸
1、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知识积累:有关三峡的诗歌(学生积累背诵)
(1)《水调歌头》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2)夔州歌十绝句之一【唐】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3)三峡歌--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明月中。
(4)【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布置作业
(1)翻译并背诵课文 。
(2)做好“教学文本”中的“课后作业”。
(3)昔日郦道元笔下的美丽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是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五、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
三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它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及写作能力。学生学习此文,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对文言词的理解掌握,而是通过投入情感地诵读体会出三峡的美,感受三峡的自然美;其次在于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等。
教学设想:
1、让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自己来查找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的图像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自主地探寻知识,情文并茂,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感受三峡的自然美,使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运用。
4、文言词语的学习与积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 , 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能当堂背诵课文。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 , 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我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图片循回播放
2、熟读课文,力争成诵。并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上课前,播放我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图片,了解我国一些丰富的自然文化,也使学生耳目一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为世人所称道的奇山异水,它们犹如一朵朵奇葩绽放在花团锦簇之中,你知道的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采摘了其中的一朵,一起来领略它那迷人的风采。(多媒体展示三峡风光片)这段画画展示的是我国哪个著名风景区的美丽风光?(三峡) (多媒体介绍三峡: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中国 10 大风景名胜之一,全长 192 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三峡是长江的华彩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峡既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又具有人改造自然的人工之美。千百年来她牵动着迁客骚人的情愫,留下了文人墨客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写长江三峡的一段文字。
二、查一查(检查预习)
1、你知道“三峡”指的哪里?郦道元是谁?(结合课件具体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 (朝代) 学家,课文选自《 》。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 峡、 峡和 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素湍( ) 绝献 ( ) 飞漱( ) 长啸( ) 属引( ) 【小结与导入:】学生做的好,及时肯定,不好,强调好预习要求。同学们,“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我们对本文的学习从三个方面进行。出示目标(课件)。
三、读一读
1、三峡美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先听一下录音朗读,初步感受一下。(利用课件图文声并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注意读音和停顿)
指导学生朗读:
1)节奏
第1段: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①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①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绝t/多生怪柏。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4段:①每至/晴初/霜旦。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语气:
前三段学生应读出赞美语气,但语气有所不同,最后一段读出悲凉的气氛:
第一段:语气稍高昂,语速中。
第二段:语速加快,突出江水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第三段:语气舒缓,语速稍慢。
第四段:语气稍低沉,语速稍慢。
2、个别读 要求学生及时指正。
3、挑战性读 除读音、停顿外还要有感情。
4、齐读课文。
5、自由读 结合课下注释, 理解文意。
【小结与导入:】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领会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
6、检查读的情况 分组完成,组内合作。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盛) 哀转久绝(绝:消失)
7、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分组进行译文,互相交流,体会思想感情。
【小结与导入:】以上内容通过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初步领会思想感情的目的。
四、想一想
1、找出课文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2、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请展开想象,用“我爱三峡的 ,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你眼中的三峡之美。
例如:我爱三峡的 水 ,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五、背一背
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背诵竞赛,争取当堂背诵。
1、自由朗读成诵。
2、个别背诵。
六、教师小结
《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总分结合,全面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总写气势恢宏,分写特征分明。同是三峡四季景色,特点绝不相同。写夏季作者抓住江水的浩荡,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了流速之快,春冬季作者则抓住清澈来写,“回清倒影”、“素湍绿潭”,加上“飞漱其间”的“悬泉飞瀑”,真是别有一番情趣。描写秋季的三峡时,作者则通过写猿鸣来突出它的凄凉气氛,表现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七、布Z作业
1、查找三峡的相关诗词或图片 2、背诵并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
1、研读课文,学习用字谴词简练精确的特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写法。
3、感受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重点:
1、学习用字谴词简练精确的特点,学习本文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感情。
2、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写法。
一、查一查 温故知新
1、重点词语的解释。
①略无阙处 ②自非亭午夜分 ③不见曦月 ④夏水襄陵
⑤沿溯阻绝 ⑥或王命急宣 ⑦不以疾也 ⑧ 虽乘奔御风
⑨哀转久绝
2、个别背诵。
二、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1、思考问题:
a.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b.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c.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a.先写山,后写水。
b.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c.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2、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相对应的语句。
a.写山---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首句交代峡之长,又交代山之连,再从俯视和仰视正面写山之高,最后从侧面写特定条件下三峡表现出来的特点,这一特点再次点明三峡山之高的特点。
b.写水--主要抓住三峡四季的水来描写。
先写夏水--大水猛涨、水流湍急;
再写春冬--素湍绿潭、景色秀丽;
后写秋天--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3、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依次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为什么这样安排?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明确:
作者是根据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三峡形势是两岸山岭绵延高峻,山高谷窄则流急,夏天水位上涨,因而水流湍急,更能体现三峡凶险的特点,因此第二段写夏季江水。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三峡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将其合为一体进行描绘,与冬春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凄清悲凉的秋天。全文这样安排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4、课文以渔歌作结,有何用意(或有何好处)?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明确:渔歌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特点,同时高猿哀鸣,渲染了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
5、探究语言特色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 句从 面体现了山峦的 ,山势的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 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
3)、春冬之景,从色彩角度写景的句子是 ;动静结合写景的是 , ;俯视角度写景的是 ,仰视角度写景的是 。 最能概括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 。
教师小结: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确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来表现三峡的美。作者以凝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我们学习语文既要领会作者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写的,写得是否也很漂亮呢?下面我们合作探究《三峡》在写作上妙在何处。
请同学们各自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美,写得妙的地方(语句或段落)。读出来,并用 “《三峡》真妙,妙在 ,你看 。”的句式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学法:(1)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2)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方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同学们说话的主要内容可能有:
(1)《三峡》真妙,妙在描绘角度变化多姿,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俯视, “绝t多生怪柏”这是仰视。
(2)《三峡》真妙,妙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你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这是正面写山的“高”和“连”,“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烘托山的”高“、”连“和”陡“。
(3)《三峡》真妙,妙在语言凝练,你看:”清荣峻茂“,一字一景,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4)《三峡》真妙,妙在意境丰富,你看:”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奔放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清幽美;”高猿长啸“ ,”哀转久绝"这是凄婉美。
三、展一展
1、比较《早发白帝城》和《三峡》,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能力。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
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
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2、学生谈读后的感想,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长江三峡的雄奇秀美及母亲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保护长江、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四、教师总结
郦道元笔下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
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
界奇观。郦道元用笔装点三峡,建设者用智慧改造三峡,我相信将来三峡的动人画卷上,一定也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
五、作业
(两题选做一题)
1、将文章改写成一篇描绘三峡绮丽风光的现代散文。
2、昔日三峡因郦道元笔而美丽,今日因三峡工程更是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结合课文,请你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给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三峡地貌
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雄壮美
夏水--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奔放美
水-- 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清幽美 热爱 赞美
秋天--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凄婉美
朱媛君
一、学习内容
1、体会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理解深沉的父爱。
2、从选材角度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即蕴含了怎样的“潜台词”)。
①
②
③
④
2、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着眼点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三、自测自评
回忆往昔的日子,你曾经有过的经历:或许夜已黑了,迟迟不见儿女归来的父母,他们会怎样对你说?或许在那寒冷的冬日,看着浑身发抖的你,他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或许一个不经意间你摔伤了手脚,他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会有怎样的一种话语?或许…… 在这些言语、在这些动作、在这些细节中,我们读到一份沉甸甸的父爱,读到了一份意浓浓的母爱。请以此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徐秀形
[《背影》(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学习第一则新闻,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课前自学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2、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细的是 ,写得最简略的是 。
3、探究本文语言特点。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第1、2两题,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等角度品析本文语言。
①
②
三、自测自评
1、从括号内选出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2、下面的消息摘自《文汇报》,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明确:自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3、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能概括内容且语言简明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据新华社西藏珠峰大本营5月8日电 205月8日9时17分,人类首次将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点燃。罗布占堆从火种灯中点燃了取火棒后,用取火棒点燃了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女)手中的火炬。随后经王勇峰、尼玛次仁的传递后,第四棒火炬手黄春贵点燃了“祥云”火炬。在海拔8844.43米的地球最高点,年轻的藏族女火炬手次仁旺姆将火炬高高擎起。这一刻,中国向国际奥委会作出的火炬上珠峰的庄严承诺圆满实现。这是奥运历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传递,这是奥运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壮举。
4、结合新闻的结构、六要素等知识,自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徐秀形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梳理本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味、欣赏环境描写的作用。(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
2、认识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激励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前自学
1、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写得很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圈点勾画出环境描写的内容,体会本文写景特点和景物特征,感受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在文中相应地方做批注)
2、品析下面从小说中节选出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了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点词的表达内涵。狠狠: 钻:
景物描写作用:
(2)“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3)“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4)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交流“课前预习”的几个问题,互相补充完善。
2、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小说叙述了 ,刻画了一个 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性格。
3、集中交流,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组代表展示)
示例: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读的语段(句)是(读) ,这句话的内容是 ,我们从 (字、句)理解到 ,同学们还有疑惑或异议吗?
四、自测自评
1、分析下面句子分别刻画出人物“老头子”哪方面的性格?
①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②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③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
2、辨析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
A那晒得干黑的脸上,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B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C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徐秀形
[《芦花荡》(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一、自主学习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2.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二、合作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写出陋室的什么特点?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与写作者的陋室有什么关系?
5.引用孔子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三、课堂检测
1.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2.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__________,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__________。
4.这篇铭文通过赞扬 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 、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文章的这种写法叫 __________。
雷真民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 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3.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增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品味文章的语言并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
(一)预习导学
①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多出去游历游历)
②关于三峡 (读完可以增加知识)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 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 ,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 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1.给下列加横线的句子注音。(对大家来说,这是小菜对吧)A
怒吼( ) 恐怖( ) 渺小( ) 袅袅( )
短促( ) 崆岭( ) 谚语( ) 浣妆( )
秭归( ) 群壑( ) 耸立( ) 蔚蓝( )
峰巅( ) 瞿塘峡( ) 夔门( ) 滟滪( )
2.修辞方法小考查 A
(1)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 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 )
(2)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 ( )
( 3)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 )
3.课文赏析 (认真分析课文哦,相信大家可以的) A
(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吧,记得一定要多 看几遍课文哦)
(1)作者是以什么顺序和什么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你能找出作者途中经过了哪些地方吗?
(3)根据你的理解,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请说说每部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你能说说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4.课外提升 ( 考察你们谁的课外知识更丰富哦) B
(1)“地因人传,人因地传”山水的闻名,往往是由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演绎。除了白帝城外,你还能举出有关三峡名胜的典故一两例来吗?
(2)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气势雄伟。峡内重峦叠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江面上能倒映出两轮月亮。游人登上“双月楼”眺望,可赏此奇观。你觉得有哪些古人的诗句能概括此时的场景呢? , 。
5.我阅读,我比较 (这道题你都能做出了,你简直 太棒了 ) C
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 进行比较,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6.假如你是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景点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
(你太认真了,是老师的骄傲) D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到三峡来。
答案
1.hǒu bù miǎo niǎo cù kōng yàn huàn
zǐ hè sǒng wèi diān qú kuí yàn yù
比喻 引用 拟人
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3.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黄陵庙)→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 →巫峡→瞿塘峡 →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夔府的江岸
4.第一部分:(①-②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令作者赞叹而恐怖。
第二部分:(③-⑨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⑩段)写走完三峡后轻松的心情。
5.我阅读,我比较
1.《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写景物常渲染、 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
2.游记要将游览过程交代清楚(点明时间、地点,反映游踪),要写出景点的特色。
侯晓旭
[《巴东三峡 》巴东三峡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导学案 第一课时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