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八年级上册)(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y88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6
制作人:李 新 学科组长:______课改主任: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了解本文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志趣。
【学习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3.相关资料
名词解释: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侯的反应。如:植物的开花结实,动物的繁育,始霜解冻等。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二十四节气名称及意义。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衰( )( )( )( ) 翘( )( )( ) ( )
观( )( )( )( ) 落( )( ) ( ) ( )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草木荣枯 周而复始 风雪载途 形影不离
A.光荣 又 充满 形态
B.茂盛 又 充满 形体
C.光荣 复习 载重 形状
3、填入下文横线处适当的一组词语是( )。
物候________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___得多。
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A.观测 灵验 观察 必需B.观测 灵敏 观测 必要
C.观察 灵活 观望 必然
【合作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4、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8、本文采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提示: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7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精读精练】
(一) 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9、学生齐读6~10段
10、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二)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1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1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1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1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李新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初步概况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自主预习案]
1、走进作者
竺可桢( 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 ) 孕育( ) 农 谚( ) 簌 簌( )
萌发( ) 连翘( ) 风雪载途( ) 销声匿迹( )
3、词语解释。
【翩然】 【簌簌】
【载途】 【孕育】
【萌发】 【荣枯】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课内探究案]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找一找
初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4、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想一想
8、 再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找出上面所选知识对应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一品
9、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的时间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沉睡、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次第开放,翩然,簌簌,渐渐变黄,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快速阅读2-3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悟一悟
11、 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并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思一思
12、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文章首先介绍 ___________,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接着说明__________ ,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 。
(2)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_________顺序、 ______________ 顺序、____________ 顺序。本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然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那文章题目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意义引出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议一议
13、 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说说它们的作用。
14、研究本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谨、)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拓展延伸
15、你是生活的有心人吗?你知道多少谚语?说来听听.
16、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应物候知识,课后习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17、考考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写的是几月的景象?你的根据是什么?
18、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训练
水的语言 郭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息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中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这是一篇_______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顺序,语言______________。
2.为了生动地说明水有各式各样的语言,很多地方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第2段画线句是为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文章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罗毅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初步概况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自主预习案]
1、走进作者
竺可桢( 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 ) 孕育( ) 农 谚( ) 簌 簌( )
萌发( ) 连翘( ) 风雪载途( ) 销声匿迹( )
3、词语解释。
【翩然】 【簌簌】
【载途】 【孕育】
【萌发】 【荣枯】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课内探究案]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找一找
初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4、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想一想
8、 再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找出上面所选知识对应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一品
9、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的时间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沉睡、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次第开放,翩然,簌簌,渐渐变黄,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快速阅读2-3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悟一悟
11、 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并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思一思
12、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文章首先介绍 ___________,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接着说明__________ ,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 。
(2)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_________顺序、 ______________ 顺序、____________ 顺序。本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然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那文章题目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意义引出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议一议
13、 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说说它们的作用。
14、研究本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谨、)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拓展延伸
15、你是生活的有心人吗?你知道多少谚语?说来听听.
16、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应物候知识,课后习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17、考考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写的是几月的景象?你的根据是什么?
18、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训练
水的语言 郭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息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中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这是一篇_______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顺序,语言______________。
2.为了生动地说明水有各式各样的语言,很多地方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第2段画线句是为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文章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罗毅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展开。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
3、品味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提问法,点拨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充分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讨论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激趣导入,由选词游戏,寻找同类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环节2整体感知,快速筛选信息。
首先,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检查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思维能力。
1、字词积累,本课语言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其中一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积累词语,学以致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2、由预习积累过度到文本掌握,说一说文章中关于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训练学生快速的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此环节力图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选读课文,理说明顺序。
选读课文6―10段,说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注意四个因素前的标志性词语。本单元教学要求:“在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与方法”,用反向思维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疑难,在讨论中以求明确重点,解决难点。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对比讨论,加深理解。并请同学展示积累的古诗和农谚探究当中蕴含的物候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最后将知识装进知识的行囊,为之所用。
环节4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配乐朗读带领同学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以“我看到(听到)了……,我知道……”的句式品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由听到读,再品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师寄语: 老师的眼睛将一直深情地注视着你成长的脚印,老师将为时刻你加油
助威。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对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搞物候观测。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适点引导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说明顺序的合理运用
一:预习导航
1、激趣导入:
同学们,词典上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既然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那大自然怎么也有语言呢?原来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2、简介作者
3、给生字注音
萌发 ( ) 孕育( ) 载途 ( ) 翩然( )
三年五载( ) 草长莺飞( ) 销声匿迹( )
4、解释下列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 4)载途:
(5)销声匿迹: (6)周而复始:
(7)草木荣枯: (8)年年如是:
二:自主探究
1、 整体感知
(学生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最好四分钟完成阅读。找出下面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2、根据上面问题的疏理,你能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请列出文章的结构图
三:研读提升
1、品读第二段,揣摩语言
(1).哪些词语体现出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在提醒我们要干什么事了?
(2).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2、精读6--10自然段。小组合作,细致分析本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看哪个小组讲的细致、准确。(可以列出结构图辅助讲解)
提示: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片段练习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体会说明方法的运用,品读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一:课前检测
1、 抽生字、解词若干 2、 本文的说明顺序
二:自主探究
(一)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方法步骤提示:1、回忆我们所学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2、细读课文,自主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标记其作用。
3、小组交流、讨论、汇总、班级展示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师导学: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下面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找出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或生动的特点的词语。
方法提示:1、自主完成,在文中找出后做好标记。
2、小组交流、讨论、汇总
3、班级展示
三、拓展延伸
1、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说说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物候知识,这些物候知识可以用书本中的哪些语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你注意积累了哪些关于农业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哪些物候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全文
【课堂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五、课堂检测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 ,这段文字是按_ 顺序解说事理。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 _
(4)文中运用了_ 、 、 的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张申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爱莲说》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 审核: 主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熟读并背诵全文。
2、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 教学重点:
1、 能顺畅地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
2、 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三: 教学难点: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掌握本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学习过程 :
(一)、预习导入:
1、 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读准字音。
颐( ) 淤( ) 濯( ) 亵( )
清涟( ) 不蔓( )不枝 噫( )
鲜( )有闻(二)课堂探究
(二)课堂研讨
1、初读美文
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朗读流畅 ,把握节奏
2、听录音,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及情感
3、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 独: 染: 濯: 益: 植:
亵: 鲜: 宜:
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找出文章主旨句
5、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莲的,分别赞美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6、文章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7、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1、 积累关于莲花的古代诗词。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心的认识和看法?
(四)反馈检测: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 ) ②亭亭净植( )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 ④何陋之有 之: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堂探究
2、语气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应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作者抒发自己志向的一句,应用慨叹的语气来读,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则是对世人追求富贵之风的一种鄙夷,应用讽刺的语调读。
“菊之爱”一句,有惋惜的意思,陶渊明虽不同于世人,但是和作者的喜好也不尽相同,作者认为只有像莲花这样“出污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对“菊之爱”一句应该读出惋惜的语气。
第二段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是肯定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后面的“莲,花之君子者也”是强调的语气,应比前两句读得重一些。
4、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5、生长环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可亵玩焉。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志洁行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端庄令人尊重
6、菊:品格高洁超凡脱俗--正衬
牡丹: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反衬
7、运用了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了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
反馈检测参考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T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12.D(2分)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 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⑷①的 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6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gjw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4、情景导入-预习检查-朗读感知-阅读探究-课后反思
5、朗读比赛、知识抢答、知识讲授、自读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难点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找同学回答。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找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二、作家作品简介
指名学生介绍,大屏幕出示,共同掌握。
三、字词
音、形、意(大屏幕展示,以检查为主)
四、整体感知
1、 听朗读,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大屏幕出示结构问题,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之后指名回答。
2、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a、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
b、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 为“物候与物候学”?
五、具体研讨
分段进行,大屏幕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具体阅读,分组讨论。
1、a、朗读分析第1自然段,概括段意
b、在文中划出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2、 朗读、分析第2、3自然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3、 朗读第4、5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4、 朗读6-10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5、 朗读11-12段,研究物侯学有哪些意义?在文中划出来。并思考说明顺序。
六、小结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
七、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指明学生解释
1、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2、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b、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c、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八、积累
说出你熟知的农谚,并作积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 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课题简介: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
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提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 “简介物候学”, “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本课的多音字。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观测(guān) 风雪载(zài)途
翘起(qià) 鬓毛衰(cuī) 玄观(guàn) 记载(zǎi)
落叶(lu)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错(chā) 参差(cī)
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éng)发:萌芽、发芽。 农谚(Yàn) 衰(shuā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ì)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 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语:鸣叫。
风雪载(zà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 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 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小结:[课文主旨] 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学习目标】
1.了解语言学家王力的有关知识。
2.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3.学习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原则。
4.增强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学习用好书面语言。
【学习重点】
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学习难点】
1.学习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原则。
2.增强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学习用好书面语言。
【课前积累】
1.了解作者
王力,字________,________家。
2.了解背景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
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
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 而这篇文章实在是大雅似俗。
3.积累词语
(1)斟酌( ) (2)以讹传讹( )
(3)圩堤( ) (4)勉强( )
(5)时髦( ) (6)弄巧成拙( )
弄巧成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得其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七月流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假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头头是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约定俗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劳永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讹传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上突破】
一、课文结构
(一)(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5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4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5自然段) ____________ 。
(三)(6-1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 心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 ____________
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 ____________ ;
第二个分论点是____________ 。
三、写作特点
本文分论点没 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
【课后提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 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 制造混乱。
②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③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④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 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 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 被读者领会、理 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1.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这4段 文字的中心论点。
2.作者为证明这个中心论点,运用了哪两个事实论据?
3.“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这句话中“这种”是指什么?
(二)辨字组词。
握( )撑( )僵( )疆( )揖( )
违( ) 讳( )譬( )髦( )辑( )
(三)解释下列词语。
(1)弄巧成拙:
(2)适得其反:
(3)以讹传讹:
(4)约定俗成:
(5)一劳永逸:
【课后反思】
《谈语言》
【课前积累】1-3题略
【课上突破】
一、(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 -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二、中心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课后提高】
(一)
1.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这4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解析:中心论点应是第①段的首句。选文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比如”“又
比如”两个事例来论证论点。
参考答案: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2.作者为证明这 个中心论点,运用了哪两个事实论据?
解析:第①段提出论点,②③段论证论点。此题即要求对②③段事例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①有些报刊使 用“最好水 平”这种违背事理的说法,以讹传讹,越传越广。
②有些报刊用语随便,误解“不以为然”的原意。
3.“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这句话 中“这种”是指 ____________ 。
解析:“这种”是指示代词,它所指代的 内容也就是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
侯晓旭
[谈语言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