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导学案:诗词曲(共含1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浮生若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设计教师 陕西省大荔县石槽中学 王宁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五首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背诵积累诗歌中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五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把握各首诗歌的名句;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感悟古人的忧国情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学习重点
记诵古诗中经典名句。
学习难点
赏析古诗中的经典名句。
教学方法:五环十步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环 导学与质疑
A 导学
1.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以其辉煌的成就享誉文坛,为华夏文明增光添彩,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2.明确教学目标
3.指导朗读
4.分发自学提纲与自测题(见学案一)
B 质疑
学生将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不理解的诗句在课本上或存疑本上做好标记,以便于课堂上请教解决
第二环与第三环 探究交流与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 《过零丁洋》
一、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A 教师导学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B 朗读指导
C 阅读理解
Ⅰ 学生参照注释,解释诗歌内容,并探究交流下列问题: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教师要帮助学生揣摩诗人的内心感受,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变成诗歌翻译)
Ⅱ 展示与评价
1.交代了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二、 学习《赤壁》
A 教师导学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经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观点不同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B 朗读指导
C 阅读理解
Ⅰ 分小组探究交流下列问题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Ⅱ 展示与评价
1.沉沙之折戟。
2.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三、学习 《过零丁洋》
A 教师导学
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脱逃。后继续转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B 朗读指导
C 阅读理解
Ⅰ 分小组探究交流下列问题: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Ⅱ 学生代表展示研讨结果,师生共同评价优劣。
1.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2.“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
四、学习《水调歌头》
A 教师导学
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像。但词中由抑郁忧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B 朗读指导
C 阅读欣赏:让学生读一读,讲一讲,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词前小序交代写作时间、背景、意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饮酒赏秋,百生无赖。何以为寄,指月问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虚托天宫,实念朝政。不甘寂寥,乃望复用。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身处逆境,未忘君恩。转念遭际,莫名寒心。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壮志难酬,何不自安?从心所欲,豁然达观。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华照人,别生离恨。子由安在?反侧难寝。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天成人意,亲聚良期。月何无情,圆逢离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物喜人悲,枉自伤神。宽心自解,明哲保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系情,天涯比邻。惟愿手足,天地长存。
五、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A 教师导学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B 朗读指导
C 阅读理解
Ⅰ 分小组探究交流下列问题: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Ⅱ 各小组代表代表展示研讨成果,教师给以鼓励性评价。
1.“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2.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3.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4.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第四环、检测与拓展(见学案二)
第五环 小结与反思
A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这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学习和吟诵,希望同学们能够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积累名言佳句,学习古人的旷达胸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受到文学熏陶,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
B 教后反思
八年级 班 学生 成绩一:
成绩二:
自学提纲
1、将课文熟读成诵,捕捉各首诗的主旨句;
2、调动自己的资源,搜集有关作者或诗作的有关资料,以备课堂上介绍之用;
自测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酬乐天 折戟 干戈寥落 低绮户
2.判别下列各首诗歌的类型
A 诗 B 词 C 曲
a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
b 《山坡羊 潼关怀古》 ( )
c 《水调歌头》 ( )
3.诗句填空
a 沉舟侧畔千帆过, 。
b ,身世浮沉雨打萍。
c , ,此事古难全。
d 峰峦如聚, ,山河表里潼关路。
【达标检测一】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引用典故书写作者归来后人事全非,无限悲痛怅惘之感慨的句子是 , 。诗中表现作者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句子是 , 。
2.赤壁是一首咏史诗,诗中感慨机遇对于成就一个人一件事之重要的诗是 。
3.《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修辞写出国难当头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句子是
, 。
4.诗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名族气节的句子是 , 。
5. 《水调歌头》是 写的一首词,词中表达作者美好祝福的.句子是
, 。体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词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4.《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一支元代散曲, , 。
一句运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突出了潼关险要的军事位置。其主旨句是 。作者触景生情生发感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批判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拓展题】
比较赏析下列两首诗
赤 壁 赤 壁
杜牧 胡曾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杜诗中“认前朝”的意思是通过断戟认清了三国历史。
B。杜诗中的“二乔”是指大乔、小乔。她们是吴国美女。“锁二乔”形象描绘出假想中曹操得胜后的骄恣之态。
C。胡诗中烈火西焚直接描绘出战争的激烈,魏旗被焚点明战局已定,胜负已明。
D。胡诗中“不假挥长剑”是指周瑜不凭借兵力,而是凭借人事谋略战胜了曹操。
2.判断正误:杜牧《赤壁》前两句写感怀的缘由,后两句是议论,告诉我们周瑜在赤壁大战中战败曹操,靠的全是运气,语气中包含着对周瑜的蔑视和对曹操的同情。 ( )
3.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胡诗认为周瑜取胜不靠天时兵力,而在于人事谋略,与杜诗之论截然对立。
B 两诗开篇都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面,但描写战争的手法却不相同。
C 杜诗认为周瑜取胜的关键在于决战时挂起了东风,否则周瑜不可能取胜。
D两首诗对周瑜的评价不同,杜牧诗对周瑜有嘲讽之意,胡诗却把周瑜写成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
王宁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这三首诗词曲,理解大意。
2.体味赏析每首诗中的经典名句。
3.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自主学习
1.李白:字 ,自号 。他是 (朝代)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 主义诗人,性格豪放浪漫。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2.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 言古诗。
二、合作探究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______。
2.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4.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渔家傲》
一.自主预习
1、背景: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今陕西延安),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知延州,守卫西北边疆,遏止了西夏的侵扰。当时边境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今陕西耀县),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2、范仲淹: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字 ,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死后谥号“文正”,他的文章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诗歌268首,词传世仅五首,这首《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散文代表作《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深远。
二、合作探究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天净沙 秋思》
一、自主预习
1、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散曲在元代是韵文的主体,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散套由两支以上以至数十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首。《天净沙秋思》以28个字刻划出一幅动人的天涯行象照象图,堪称“千古绝唱”,被称为“秋思之祖”,选自《全元散曲》,“ ________”是曲牌名,“________ ”是题目。
2、马致远:号________,大都(今北京)人, ________(朝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二、合作探究
1.把这首诗中并列的九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联缀起来,向大家描绘一幅秋郊夕照图呢?
2.哪位同学能根据曲中的意境,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是个什么样的断肠人?
3.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三、《诗词曲三首》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谢朓( ) 饯 ( )别 校 ( )书郎
酣( )高楼 逸兴( ) 称 ( )意
明朝( ) 弄扁( )舟 燕 ( )然
2.诗歌内容理解填空: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李白用比兴手法写出愁多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渔家傲】词的上阕侧重 。上阕勾勒_______,用笔简练,而境界苍茫悲凉。“四面边声”三句是名句,分别从__和__的角度写出了边塞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军旅气氛。“长烟落日”,颇得王维《使至塞上》名句“________,________”之神韵,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________的黄昏景致。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______的复杂感情。
(5).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________,_______”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导学案:诗词曲三首]
诵读欣赏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诵读欣赏
年级 :八年级 科目:语文 课型:诵读欣赏 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 课时:2课时 时间:-3-8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品味作者独具慧眼的联想。
2.学习杨柳的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
3.培养联想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点: 1、杨柳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
2、作者独具慧眼的联想。
课前学习:收集古代诗人咏柳的诗句,并理解诗的意境
一、自由描述各人眼中的杨柳。
二、介绍《杨柳枝词》(白居易)和《咏柳》(贺知章)。
三、朗读《杨柳》全文。
四、仔细阅读节选部分,讨论:
1、本文的柳与前人的柳有什么不同。
2、本文“美”在何处。明确:
五、探讨:我们从杨柳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中受到哪些启迪?
六、拓展训练:
写一写你心目中的杨柳(尽可能运用象征手法)
[附] 《杨柳》全文
杨 柳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为有人说我喜欢杨柳,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喜欢杨柳?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深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因此给这屋取名为“小杨柳屋”,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因此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此我自己似觉与杨柳有缘。假如当时人们在湖边种荆棘,也许我会给屋取名为“小荆棘屋”,而专画荆棘,成为与荆棘有缘,亦未可知。天下事往往如此。但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不说上面的话,而可以附会种种的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的宅边所种,或者还可援引 “客舍青青”的诗,“树犹如此”的话,以及“王恭之貌”、“张绪之神”等种种古典来,作为自己爱柳的理由。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又往往如此。
也许我曾经对人说过“我爱杨柳”的话。但这话也是随缘的。仿佛我偶然买一双黑袜穿在脚上,逢人问我“为甚么穿黑袜”时,就对他说“我喜欢穿黑袜”一样。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烟片、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不相信这便是曾对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书出名的红杏,曾傍美人醉卧的芍药,或者象征富贵的牡丹。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因此我似觉诗词中所赞叹的`名花是另外一种,不是我现在所看见的这种植物。我也曾偶游富丽的花园,但终于不曾见过十足地配称“万花如绣”的景象。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也不会像信仰宗教或崇拜主义地毕生皈依它。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会。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但杨柳树不要吃人家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只供观赏,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写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姿态的特点,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了东君的势力而拼命向上,一味好高,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这是我昨天看了西湖边上的杨柳而一时兴起的感想。但我所赞美的不仅是西湖上的杨柳。在这几天的春光之下,乡村处处的杨柳都有这般可赞美的姿态。西湖似乎太高贵了,反而不适于栽植这种“贱”的垂杨呢。
杨柳枝词(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菜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学)后感:
韩云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知识点归纳
1作者简介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他又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汉族,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男,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相关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创作背景: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赤壁》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过零丁洋》创作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水调歌头》创作背景: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山坡羊潼关怀古》创作背景:《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3中心思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律诗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流露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赤壁》:这首七绝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这首七律通过回忆诗人一生坎坷不平的遭遇,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思念手足,心情郁闷惆怅之情,但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情绪中,而以乐观旷达的情怀面对生活。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来抒怀,表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文章刻画人物的一般方法,能体会烘云托月的写法
2. 通过诵读,体味材料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亲近文学,培养审美情趣
【自主学习】
1、填空
诵读材料所选文字中描绘的女子叫( ),她是长篇小说《 》中的人物,该小说的作者是( ),他的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 )( )( ),爱情三部曲( )( )( )。
2、我读我感知
诵读材料写琴的眼睛,突出了她怎样的美。
3、说说下列句子刻画人物的方法。
A.琴穿了一件淡青湖绉棉袄,下面系着一条青裙。发鬓垂在两只耳边,把她的鹅蛋形的面庞,显得恰到好处。
B.这对眼睛非常明亮,非常深透,射出来一种热烈的光,不仅给他的热烈、活泼的脸添了光彩,而且她一走进房里,连这个房间也显得明亮多了。
C.众人的视线都集中在她的身上。
【合作探究】
1. 诵读材料着重描写了人物的眼睛。第一、二、三句从哪些方面着笔,这样写有何效果,是什么手法?
2.第四句写琴那双明亮的大眼睛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3.最后一句写众人的视线集中在琴身上的目的是什么?
【课堂检测】
1.说说选段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是如何突出这个特点的?
2.仿照选段的方法写写身边一位同学,完成后交流评价。
诵读欣赏参考答案
二、自主学习部分
1.填空
琴 《家》 巴金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2.(略)
3.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
三、合作探究部分
1.第一、二、三句运用烘云托月的写法,用衣着打扮、发式脸型、眉毛鼻子来烘托所要描写的眼睛,从粗到细进行勾画,以美烘托美。
2. 第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这眼睛给脸庞增加了光彩,使整个房间明亮了许多,实写她的思想、智慧之光。
3.用众人视线渲染她的明丽动人,是侧面描写。
四、课堂检测(略)
雷真民
[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一双明亮的眼睛]
常州市北环中学 祝畅红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能通畅地阅读课文,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汲取营养,让心灵沐浴德化的雨露,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2、品味议/论文语言概括有力的特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常用方法,了解议/论文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和常见形式。
3、能正确使用和修改常用的、用错的标点符号,.写作简单的议/论文,学会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作到叙议有机结合。
4、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容,开展有意义的口语交际活动,开展交流,学会倾听、应答,能够在讨论中抓住问题的焦点,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5、能就单元主题“道德修养” 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表达自己的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纪念白求恩》 2课时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1课时
《陋室铭》 1课时
《多一些宽容》 1课时
《敬业与乐业》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2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学习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二单元主题是“道德修养”,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共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还不能达到这样高的一个层面。从几篇文章的角度来看,《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敬业与守业》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多一些宽容》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人们心灵“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编者力求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熏陶,本单元主要是议/论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受潮流的影响而忽视知识能力的培养,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反复诵读是必要的、有效的基本的手段。创设课堂教与学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有条件的话,创设活动情境,教师可与政治学科渗透,带领学生开展几次活动,让学生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也就实现了本单元编者的'初衷。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学生明确任务,浏览目录、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同桌讨论交流
3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就自己的阅读体会谈感受,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组建兴趣小组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
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确定专题任务。
2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纪念白求恩》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结合课内外知识,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理清第一段的论述思路。 教学重点: 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课前学习: 查阅资料了解白求恩及其相关事迹,能够对大家作简单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谈谈现在纪念白求恩有何意义。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导入: 播放配乐诗朗诵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附注)。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白求恩并谈谈现在纪念白求恩有何现实意义。
欣赏配乐诗朗诵、结合课外查资料所得谈谈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
2.通过复习,学生的文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难点:
1.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文言文的复习。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下半句是……’学生答:‘不亦乐乎!’
好,今天,我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复习语文第二单元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有!”
好,下面大家打开课文目录,看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二、复习议论文阅读的有关知识。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2.议论文有哪三要素?
板书:论点、论据、论证
3.什么是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4.请大家打开第二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各篇课文的中心论点。
第九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中心论点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第八课《多一些宽容》的中心论点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第七课《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是“但我却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5.看了这几篇课文,你们发现它们的中心论点都在课文的哪里提出来的?(开头)
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议论文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也有的课文在的结尾归纳出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偶尔也出现在的中间部分。
考试的时候,题目叫我们找出一篇的中心论点,我们先在开头找,找不到就到结尾找,结尾找不到就到中间部分去找。
6.联系课文,说说我们在议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语言要达到什么要求?
论点必须旗帜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应十分明确,不能含糊,模棱两可。比如:……
7.什么是论据?
(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
8.论据包括哪两种?
(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指事例、史实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学原理。)
9.在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它们的各种论据。
第九课的论据:
第八课的论据:
第六课的论据:
10.什么是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1.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
12.在课文中找出各种论证方法。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13.议论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
1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富有概括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词鲜明、生动、严密。
16.议论文中的事例和记叙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结。
18.议论文阅读练习。
三、复习《陋室铭》
1.复习重点实词与虚词。
名:出名。
斯:这。
馨:指品德高尚。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丝竹古今意义的区别。
3.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
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怀。
7.你们觉得刘禹锡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小结。
9.课堂作业。
四、总结。
字词听写题:
狭隘 热忱 纯粹 派遣 鄙薄 殉职 热忱 毋宁 啁啾 翌日
笃信 宽宥 窒息 灼热 殉职 旁骛 亵渎 胸襟īn 摒bìng弃
迥iǒng异 芥iè蒂dì 嫉í妒dù 缅iǎn怀 揣chuāi摩
萎5
第一部分(共25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个性、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jiǒng()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dì(),消除猜疑、jí()dù()和
zēng()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2.下面成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4分)
以身徇职拈轻怕重精益求精见异思迁心无旁鹜
强恬不舍海纳百川惟吾德罄蓬莱文章敬业乐群
错别字
改正
3.对下面文言句子或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B.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云的文章有建安时代的风格,又有谢I清新秀发的诗风。
C.枯藤老树昏鸦:攀附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重峦叠嶂里,烟雾弥漫,夕阳西下,孤城紧闭。
4.按照课文内容默写,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5分)
(1)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3)《陋室铭》中作者在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常见于文人的笔下。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李清照的“兴尽晚回舟”,李白的“___________”(《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5)范仲淹在《___________》中表现边关将士思念家乡,但因功业未建,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5.将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4分)
示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孔明拳打镇关西寄人篱下
鲁达挥泪斩马谡费力不讨好
猪八戒进贾府打抱不平
林黛玉背媳妇顾全大局
6.名著阅读。(5分)
“砍死这帮畜生!砍死他们!砍死这帮波兰贵族!他们杀死了列图诺夫。”盛怒之下,他扬起马刀,连看也不看,向一个穿绿军服的人劈下去。
全连战士个个怒火中烧,誓为师长复仇,把一个排的波军全砍死了。
他们追击逃敌,到了一片开阔地,这时候波军的大炮向他们开火了。
一团绿火像镁光一样,在___________眼前闪了一下,耳边响起了一声巨雷,烧红的铁片灼伤了他的头。大地可怕地、不可思议地旋转起来,向一边翻过去。
这几段文字选自苏联长篇小说。选文空缺处的人物是___________,除选文内容外,小说通过___________等一系列情节事件塑造了这一典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