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饭盒埋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雪》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共含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饭盒埋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咏雪》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篇1:《咏雪》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咏雪》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师寄语:会听、勤思、敢说、善问,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拓展思维。

学习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知识链接】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课前预习】(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     )    雪骤(    )     差(    )可拟 (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         儿女           俄而         雪骤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           ,作者      ,   朝      家。该书是           小说的代表作。

4.熟读全文。

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 明确任务】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合作预习 问题导向】

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

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组员朗读展示。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全文。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2.文中将雪比喻为“               ”和“                  ”(用课文原句回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我认为                一句更好,因为                          。

3.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我喜欢            ,因为                                   。

【生问师答 定向释疑】(学则须疑)

提问向导: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提问,提出小组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

【盘点收获 拓展提升】

1.请说出一句有关描写雪的诗句:                               。

2.课堂小结: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仔细点、动动脑,相信你一定会有不错的成绩!)

阅读《咏雪》,完成一至三题。

一、解释词语:(每词8分)

1.内集:                          2.儿女:

3.俄而:                          4. 差可拟:

5.未若: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三、自己试写一句描写白雪的比喻句。

白雪纷纷,好像                                     (15分)

【小组评价 师生反思】

单小平

篇2:《咏雪》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识记刘义庆及《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顺畅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基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太傅(    )    雪骤(   )   欣然(   )

差(    )可拟 (   )       柳絮(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                  儿女:                俄而:

雪骤:                  欣然:                何所似:

差可拟:                未若:                柳絮因风起:

3、熟读全文,注意朗读节奏(用斜线在课文中划出)。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4、试写一两句描写白雪的喻体和咏雪的诗句。

【要点部分】

(相信自己,我能行!)

1、《咏雪》中“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氛围?

2、作者认为哪一个比得更好,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个更好?为什么?

4、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翻译下面句子并判断其句式。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拓展部分】

(挑战自己,我最棒!)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加点字:

尝(    )     走 (    )    信然(           )

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的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

政哥

[《咏雪》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3:《秋天》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秋天》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4《秋天》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内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课前自测:

(一)掌握字音,积累词语。

丁丁(      )  背篓(       )    肥硕(       )  栖息(       )

寥廓(      )  枯涸(       )     清冽(       )  梦寐(       )

(二)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与四川万州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如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和在;他热切地向往这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格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歌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三)反复朗读本诗,要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并试着根据下面的示例在书上为全文做好朗读标记。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谷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四) 你积累的关于写秋的诗句有哪些?请写两句。

三、研讨交流:

1、整体感知: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节诗句各自的画面。

图                   图                    图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3、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或将自己不大理解的词句找出来与同学交流探讨。

五、小练笔: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徐秀形

篇4:《塞翁失马》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塞翁失马》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分析故事情节。

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朗读中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课前自测:

(一)初读课文

1、填空:这则寓言选自《     》,他的编者是西汉淮南王(       )。

2、读准字音:

善(      )术者          何遽(       )          数(      )月

将(   )胡骏马而归(    )      (    )堕而折其髀 (   )  跛(    )

读顺句子(用 “/” 划出句子句读,划一处即可)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而折其髀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我来读,你来译

近塞之人有善术者(近:       善:      )  人皆吊之 (吊:      )

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  居数月(居    )

其子好骑(好:            )        死者十九(十九:           )

2、对照译文,读出原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三、研讨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塞翁的“祸”“福”遭遇写了那几件事?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福事:

祸事:

2、三读课文,思考: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塞翁?

3、再读课文,领悟寓意。

A、从文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B、填空:分久必和,             。                         ,水满则溢。

4、原文结尾为“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想一想,你从原文结尾中读到了什么?编者为何去掉结尾?

四、布置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

2.制作文言词语积累卡片,积累文言词语。

3.以正确地态度对待人生的祸福,这是我们终身都要努力做的作业。

选做:

1.用文言续写故事(想象合理,语句通顺)。

2.课外阅读《淮南子》。

3.改编课本剧。

4.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连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的.。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举例说明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30、《塞翁失马》导学案答案

二、课前自测:

(一)初读课文

1、填空:这则寓言选自《 淮南子人间训 》,他的编者是西汉淮南王( 刘安 )。

2、读准字音:

善(shan)术者          何遽(ju)            数((shu)月

将( jiang )胡骏马而归  (duo)堕而折(zhe)其髀 (bi)  跛(bo)

读顺句子(用 “/” 划出句子句读,划一处即可)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而折其髀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我来读,你来译

近塞之人有善术者(近:靠近  善:  善于、擅长)  人皆吊之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马无故亡而入胡(亡:丢失  )  居数月(居:过了  )

其子好骑(好:    喜欢      )        死者十九(十九:  十分之久     )

2、对照译文,读出原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三、研讨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塞翁的“祸”“福”遭遇写了那几件事?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福:

(1)、“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师顺势强调“将”的用法)。

(2)、“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师问:“以”何意?怎么说这事是“福”?顺势让学生明确“十九”的意义)

祸:

(1)“马无故亡而入胡”(让学生说说“亡”的意思,问学生:“你怎么知道亡的意思的?”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方法)

(2)“堕而折其髀”

2、三读课文,思考: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塞翁?

预设1:“善术者”(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重音、节奏,读出情感。教给划分句中节奏的方法。

预设2:

乐观的塞翁(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问题引导:(1)为什么说乐观?

(2)如果在“曰”前加一词,加什么?

(3)如何断句?

(4)请读出乐观的语气语调。

(5)如改成“此为福也!”好吗?为什么?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加深理解)

问:这句话有同学说是读出了乐观,你们又读到了什么?(冷静、淡定等)

预设3:

淡定的塞翁(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师引导学生朗读)

师:塞翁的个性,集中体现在他的三句话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塞翁的形象。

3、再读课文,领悟寓意。

1、从文中你得到哪些启示?(a、.辩证地看待福与祸,福与祸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b、多做一些应对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

2、填空:分久必和,和久必分。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3、教师出示原文结尾: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问:读到了什么?编者为何去掉结尾?简介《淮南子》和刘安,再次感受文中“祸福相依,转而相生”的道家思想(板书)。

四、布置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2.制作文言词语积累卡片,积累文言词语。3.以正确地态度对待人生的祸福,这是我们终身都要努力做的作业。

选做(一题):

1.用文言续写故事(想象合理,语句通顺)。2.课外阅读《淮南子》。

3.改编课本剧。

4.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连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的。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举例说明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徐秀形

篇5:《金色花》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金色花》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内容

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探究问题,读悟诗句,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什么情趣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一、课前自测

1.给下面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嗅(       )到   罗摩(       )     衍(       )那  匿(       )笑

花bàn(       )  mù(       )浴    dǎo(       )告

2、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金色花》这首诗表现了          对于        的挚爱,孩子幻想自己变成一朵          ,把             袭向母亲,又幻想自己的         投在妈妈的书页上,同妈妈                  。

3、作者、作品简介:《金色花》的作者是       (国籍)文学家         (人名)。在二十世纪20-40年代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作:诗集《      》、《       》等。19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了解并识记以下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 “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二、研讨交流

1、试读以下诗句,想一想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要读出孩子的              。)

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要读出母亲的              。)

③“我不告诉你,妈妈。”  (要读出孩子的            和对母亲的          。)

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要读出母亲的              。)

2、美读悟情:

①诗中“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因为                     ,而且还不让妈妈知道,是因为                           。

② 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

请用“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③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                                                                             的孩子(母亲),你看他(她)                                 。

④诵读这首散文诗你感受到怎样的感情?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

3.写法探讨:

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这样的写法有何特点?

三、迁移拓展。

《金色花》选自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有人说,《新月集》如《安徒生童话》般具有一种不可测的磨力。请根据《金色花》来感受《新月集》具有一种怎样的魔力。

四、课堂小练笔:

请用“假如我变成了……”说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达对母亲(父亲)的爱。

五、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

2、课外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并做相应的读书笔记。

徐秀形

篇6:《开国大典》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开国大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开国大典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瞻、拂、嗓、党”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我要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准备:开国大典的视频或文字资料。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协、宾、泽、瞻、党”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诞生、瞻仰、飘拂”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能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到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通过读课题,我知道“开”和“典”分别是____、____的意思,“开国大典”的意思是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小提示:我能多读几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破句。还能完成以下练习。)

1、我能用“__”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直奔会场(bēn bèn)  旗杆(gān gǎn)   首都(dū dōu)

排山倒海(dǎo dào)  外宾(bīn bīng)  擎着(qín qíng)

2、我要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争取把它写正确、端正、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1、我要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课文是按_____的顺序叙述开国典礼的。以此为依据,课文可以分为__部分。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场面。

2、快速默读课文,和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场面一,感受“大典”

1、默读第一部分,从哪些词句看出这是大典?(在书上勾画、批注)

2、从这部分的描写中,我能感受到典礼的___和___,还感受到人民群众___、___的心情。我能通过读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diǎn  lǐ          xié  shāng        zhān  yǎng

(        )         (        )        (         )

qí  zhì           xú  xú  shàng  shēng

(        )        (                    )

2、  选字填空。

拂   佛    飘(   )  仿(   )    纽  扭   (   )扣   电(   )

暴   爆   (  )动  (   )发    防  妨  (   )碍(   )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2、我要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3、我要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学习重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        直接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品读“典礼”,感受“大典”。

(小提示:文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众多场面,我要选择最难忘的一个场面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想后再回味回味: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课文。)

1、我要快速读第二部分,和同学一起理清“ 典礼”的过程:

、           、                      。

2、我要和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填关键词,品重点句,读一读有关的这段话,想想当时的场面,体会感情,领悟方法。

语段一:“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____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___投向主席台。”从所填的词语体会到群众的_______及对毛主席的__________。

语段二: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所填的词语表达了全国人民________的心情。这声音还会传到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三:“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_______,______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所填的词语体会到人民群众_______的心情。

3、“大典”的气氛真热烈呀,我要通过读表现出来,并试着背诵第7自然段。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阅兵式”、“群众游行”这两个场面。

1.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2.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思考总结: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感情朗读,积累拓展。

1、我要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然后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2、课后,我要利用所学的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片段。

刘华

篇7:《秋天》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秋天》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课时

第14课  秋天

导学图示

教学重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说秋】

1、【情感导入】

由学生说说:“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么样的”来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

②、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二、预习展示

1、填空

《秋天》作者(         ),四川万县人。现代(        )、(        )、 (               )。代表散文集《           》。

2、你认识我吗?知道我的样子吗?

丁丁(     )        肥硕(      )        栖(     )息

青鳊(     )鱼      乌桕(      )叶      归泊(      )

寥(      )阔       枯涸(       )       背篓(       )

小桨(     )        梦meì(      )       清liè(       )

3、【读秋】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清停顿

读好重音    读出感情

1、自由朗读,个性展示,并点评。

2、听老师范读。

三、【品秋】

(一)整体感知

诗中,作者通过描绘三幅图画为我们展示了秋天的美,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为每幅图拟一个漂亮的名字吗?

命名参考: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要求说出理由。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学生畅谈,教师归纳:

(二)品析优美的语言(学会合作:小组探究)

1、示范品读学方法(第一节)

如:“飘、饱食 、栖息”等字的赏析

总结:传神的词语     贴切的修辞      感官的运用

2、自己品读第二、三节诗,按照品读第一节的方法,同学之间自己研读,把不懂的问题拿出来一起交流

四、【 背秋】(背诵速度大比拼)

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读读背背,看谁最先圆满完成任务!

五、【绘“秋”】(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秋天是美妙的,如果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描绘出自己所理解的秋天,肯定是件快乐的事。那么赶快行动起来,进入我们今天的第四个环节:绘“秋”

(提示: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绘“秋”?)

六、【板书设计】:(略)

教后记:

张昕睿

《开国大典》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黄河颂》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

《人生寓言》导学案(七年级)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守财奴导学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咏雪》讲稿(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学案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英语导学案 (新目标版英语七年级)

导学案 (仁爱版英语七年级)

《咏雪》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集锦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咏雪》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