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荀子劝学导学案(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吃瓜不吃塑料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荀子·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身》
【学习方法】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知识导学】
6、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一)作者情况:
7、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8、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9、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
【预习检测】
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 其曲中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 )规 槁暴.( ) 輮.( )使之然也 金就砺.( )则利 参省.( )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跂.( )而望 舟楫.( ) 蛟.( )龙 跬.( )步 骐骥..( )( ) 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驽.马( )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埃.( )土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劝”的繁体字2.重点文言实词: “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
(1)劝.学
(2)学不可以已
“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3)冰,水为.之
(4)木直中.绳
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5)金就(三)成语积累.砺则利
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语出《荀子·劝学》: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7)吾尝跂.而望矣
(8)假.舟楫者1
(9)而绝.江河
(10)圣心备.焉
(11)故不积跬.步
3.重点文言虚词:
①青,取之于蓝( )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而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4.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
5.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6.古今义: (1)輮以为轮 (2)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特殊句式(类型、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语句翻译: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导学案设计
荀子《劝学》告诉我们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提供了荀子《劝学》导学案,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学习!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三、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 学习过程:
(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 )绳 輮( )以为轮
虽有槁暴( ) 金就砺( )则利
须臾( )之所学 跂( )而望矣
假舆( )马者 假舟楫楫( )者
蛟( )龙生焉 不积跬( )步
骐( )骥( )一跃 驽( )马十驾,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六跪而二螯( ) 非蛇鳝( )之穴
(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三)把握概括主旨
(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 ) 取之于( )蓝而青于( )蓝
木直中( )绳 輮( )以为轮
虽有( )槁暴( ) 金就( )砺( )则利
博学( )而( )日参省乎己 知明而( )行无过( )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五)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1.解释加点词语
终日而( )思 须臾之( )所学
跂而( )望矣 登高而( )招
而( )见者远 假( )舆马者
而致( )千里 非能水( )也
而绝( )江河 生( )非异也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
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 (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学习反思
(七)当堂检测
1.默写课文第二段
2.准确背诵前三自然段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弄清字音。
3 .基本把握文章内容。
二、文题及背景: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勉励人们学习须持之以恒,以求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2.探寻背景: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讲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
3.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基础导练: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木直中( )绳 輮( )以为轮
虽有槁暴( ) 金就砺( )则利
参省( )( ) 须臾( )之所学
跂( )而望矣 假舆( )马者
假舟楫( )者 蛟( )龙生焉
不积跬( )步 骐( )骥( )一跃
驽( )马十驾,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六跪而二螯( )
非蛇鳝( )之穴
2、(2)多音字
①一语中的 ② 久假不归
中流砥柱 寒假
③ 强劲 强人所难 倔强
3.辫字组词
(1)楫 辑 缉 揖
(2) 镂 缕 偻 褛
(3)跂 歧 伎 岐
4.通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思考。)
四、知识链接
1、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2、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体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喻词 ”(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教学目标:
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重难点:
1、本文的思想观点
2、学习此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兴趣引导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题目。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下面是由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劝学》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朗读课文
1.听录音,清字词。
2.学生齐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朗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处理课文的疑难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是怎样展开?学生讨论后明确: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用分论的方式展开的。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先分三组抓中心句子说出分论点,然后再分析论证方法)
展示:
a 、三个分论点。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积累、坚持、专一
B、由学生对论证方法再作具体分析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了几个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第二段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第三段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正反、对比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三段一共用了20个比喻,请体会用比喻的好处。
C、体会比喻“鲜活”的语言风格。
鲜:新鲜,不陈腐,比喻生活化
活:比喻形式多样
总结:《劝学》这篇文章荀子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也希望后学者重视学习。
三、再读课文
四、知识迁移
你认为除了荀子说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之外,还有哪些?(交流一下) 六、知识延伸
王国维的阅读学习的三种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境界”告诉我们:开始学习,先要登高远望,对自己所要攻取的目标作一番鸟瞰似的了解,然后,从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的方向和计划。“第二境界”告诉人们:开始学习以后,就进入了艰苦的漫长的征途,必须有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性,肯下一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功,这是成功的关键。“第三境界”告诉人们:刻苦学习和研究,再加上科学的总结,就会有所发现和发明。
师总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一起再放声朗读这篇课文,体会荀子的用意吧!
五、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练习册。
《劝学》优秀导学案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认真阅读全文,并有感情地朗诵。
2、整理课文中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并掌握。
3、整理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4、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问题,请写下来。
【交流研讨 合作探究】(请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1.文章第一段中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吗?请分析说明。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是学习文化知识吗?
3.本文题目是“劝学”,课文中作者是如何“劝”的?各段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复习巩固 训练检测】
1、注字音
中绳______ 輮以为轮_____ 槁暴______ 参省______ 须臾______
跂而望____ 锲而不舍______ 舆马______ 舟楫______ 蛟龙______
跬步______ 金石可镂______ 骐骥______ 驽马______ 二螯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輮以为轮 _____________
虽有槁暴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
君子生非异也 ______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_____________
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_____________
蟹六跪而二螯 _____________
金就砺则利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蚓无爪牙之利 _____________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学不可以已 _____________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_____________
3、积名句
(1)君子曰: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成江海。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目不能两视而明,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记常识
荀子,名_____,_______末期____国人。先秦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门人合著的________一书,共32篇。该书使诸子散文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全文紧扣“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重点突出。
B.本文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把深奥的道理阐释得通俗易懂。
C.本文运用“蚓”“蟹”两组事例,意在阐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
D.本文多用短句来阐明道理,使行文有气势,语言简明,节奏感强。
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荀子名况,号卿,春秋时赵国人,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B.荀子著有《荀子》的大部分、《赋篇》和《成相篇》,其中以《劝学》《天论》为最著名。
C.《荀子》现存32篇,内容丰富,体系初具,包括了作者对哲学、政治、经济以至文学的研究。
D.《荀子》论点鲜明,善于运用比喻阐明道理,论证周密,论证手法灵活,具有专题学术论文性质。
【课标教材学情】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孙权劝学》叙事简练生动,对话个性鲜明,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积淀语文素养的典范文章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也是紧扣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的要求,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汲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特点,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引领学生在探寻名人的足迹中,学习他们的精神,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七年级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能够感受到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但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了解不多,而且许多信息来自《三国演义》,与史书记载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使学生对人物有一个更准确、直观的印象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揣摩文中三个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感知人物个性特点学习古文,最重要的是背诵,《孙权劝学》要力求当堂能背诵下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1.理解文意,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的语气、情态和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简练生动,寥寥数语就描摹出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堪称语言描写的精品按照“朗读——译读——品读——研读”的方式逐步理解文意,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对话,当堂成诵
难点:
1.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情态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运用圈点评注的方法,在原文上用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发现、感悟和疑问在朗读指导中加深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在品味交流中结合文本表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
疑点:
1.孙权的“善劝”体现在何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3.本文在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资治通鉴》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详略?
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分析,可能存在以上疑点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史料进行了合理剪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中的关键词语反复品读,读出人物对话中的情味,鼓励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发现
【自主学习过程】
l 基础层级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课前搜集的材料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初悟,整体感知
1.自主朗读,听读正音
2.自主译读,交流积累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把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标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整理出相关文言知识(教师巡回指导),展示如下:
⑴读准下列字音:
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gèng)
⑵掌握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粗略地阅读) 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⑶记住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古:只是;今:表转折的连词)
⑷辨析一词多义:
见往事耳(了解) 蒙乃始就学(从事)
何见事之晚乎(认清,懂得)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⑸翻译重点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⑹积累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经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
3.阐述发现,提出疑问:
示例1:概述文章故事情节(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示例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叹学)
示例3:初步分析人物形象(孙权善于劝学,吕蒙才略有惊人长进)
示例4:疑问(见上文“重点·难点·疑点”)
l 能力提升
三、品读课文,思考揣摩
1.走进作品人物心里
自由朗读课文,用心揣摩人物语言,看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感情在原文上圈点评注,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发现、感悟和疑问教师指导学生读出人物对话中的情味,交流探讨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
探究话题一:孙权善劝
示例:①“卿今当涂掌事”,身居要职,职责所在;“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不容推辞陈述学习的必要性,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与厚望②“蒙辞以军中多务”,理由正当,但不充分,于是孙权二次相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邪”字隐约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耳”字语气又变得委婉,讲明劝学目的,消除吕蒙的畏惧、抵触情绪;“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针锋相对,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孙权循循善诱,语重心长,难怪吕蒙“乃始就学”
探究话题二:鲁肃叹学
示例: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的惊奇、诧异,吕蒙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情不自禁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衬吕蒙因“学”而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见进步之快,变化之大;“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语幽默,流露出吕蒙的自得、自豪,和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③“结友而别”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折服、钦佩,再衬吕蒙的才学精进
2.我看千古风流人物
学生结合文本讨论交流,再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发现、感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情趣,并在熟读中背诵课文
四、研读文本,拓展延伸
结合原文,阅读《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节选)多媒体显示: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探讨话题一:吕蒙变化的启示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示例: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伤仲永》,仲永有天才却没有接受后天教育,而泯然众人;吕蒙发奋读书而由“吴下阿蒙”变成令人刮目相待的博学之士,说明一个人的成才与天资有关,更取决于后天学习
吕蒙才能的精进不能忘记孙权劝学之功从文中我感受到一个人要善于向别人提出恰当的意见,并且提建议要有针对性,语气委婉,使对方容易接受
2.探讨话题二:本文在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
示例: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结果,却不写吕蒙如何好学,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作者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相比,本文仅129字,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反思与强化】
1.阅读本文及《伤仲永》,然后以《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合理想象,借鉴本文写法,力求能够通过对话体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
2.搜集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或勤学的典故,然后写写自己的心得。
★ 荀子劝学说课稿
★ 劝学荀子教案
★ 荀子劝学阅读
★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
★ 荀子劝学一词多义
★ 荀子劝学的朗诵
★ 荀子散文劝学赏析
★ 荀子劝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