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几何》导学案(共含6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滚远点滝沢Tamal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王几何》导学案
谢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注意阅读速度和效果。
2.培养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
3.概括文章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圈点勾画的句子筛选和评价。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 :马及时(1946-- ),笔名小非,四川都江堰人。著有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诗集《泥土与爱情》《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等。
自学指导一
默读课文,不出声,不动唇,不摆头,不指读,不回读,一气呵成贯通全文。记录自己的阅读速度。提问检查阅读效果。
1. 本文的标题是 ,作者是 。
2.本文拟题的角度是 ,你能不能换个角度拟题?
自学指导二
再读课文,拿红笔标注段序,然后独立完成整体感知的`问题。6分钟后,指名展示。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读完本文,我记住了王老师经典的外貌是 ,经典的表情
是 ,经典的动作是 ,
经典的语言是 ,所以我认为王几何老师是一个经典的 的老师。
3.本文表达了“我”对王几何老师什么样的情感?
自学指导三
三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标注喜欢的理由。3分钟后,小组交流。
我的阅读感悟:
当堂训练
1. 王几何是从第几段出场的,前面的语段有何作用?
2. 我们每个人记忆深处,都有一个“王几何”老师,想一想,她(他)留在你脑海中的“经典”是什么?
我的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认识了一个 的老师,我记住了一节 的课,从中我获得了许多人生的启示:
《滕王阁序》导学案
【复习目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课前案
【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通 “严”,
云销雨霁通 “消”,
所赖君子见机 “几”,
二、古今异义
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古义:
今义:
2、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古义: 今义:
3、穷且益坚 古义: 今义:
4、等终军之弱冠 古义: 今义:
5、盛宴难再 古义: 今义:
6、孟学士之词宗 古义: 今义:
三、名词的活用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徐孺下陈蕃之榻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5、萍水相逢
6、叨陪鲤对
四、形容词和副词的活用
1、烟光凝而暮山紫
2、响穷彭蠡之滨
3、四美具,二难并
4、屈贾谊于长沙
5、宾主尽东南之美
五、动词的活用
1、台隍枕夷夏之交
2、腾蛟起凤
3、窜梁鸿于海曲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童子何知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3、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4、极娱游于暇日。
5、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6、物华天宝
7、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8、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9、都督阎公之雅望
10、宇文新州之懿范
课堂案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 的一组是:
A.翼轸(zhěn) 骖(cān)騑 睇眄(miǎn) 捧袂(mèi)
B.瓯(ōu)越 潦(liǎo)水 簪(zhān)笏 桑梓(zǐ)
C.台隍(huán) 舸(gě)舰 帝阍(hūn) 叨(dāo)陪
D.懿(yì)范 彭蠡(nǐ) 虢(guó)州 遄(cháng)飞
2. 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物华天宝 钟鸣鼎食 老当益壮 高山流水
B.人杰地灵 鱼舟唱晚 穷且益坚 清云之志
C.千里逢迎 天高地迥 桑榆非晚 白首之心
D.高朋满座 萍水相逢 一介书生 俊采星弛
3. 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③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B.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相同。
4. 下列各组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国灭亡之故事
B.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
二. 填空题
5. 江南三大名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字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文集存世。
6. 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7.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宾主尽东南之美/满城尽带黄金甲
C、列冈峦之体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穷岛屿之萦回/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8、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9、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着的一项是: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10、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11、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⑵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三、课外文段拓展
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11-12题。
滕 王 阁 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黄 鹤 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 岳 阳 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12. 从上述三首诗中各找出一句与“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同属主谓结构的对偶句:
王诗:
崔诗:
杜诗:
13.理解三诗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简述理由):
② 从诗的立意内容来看,哪两首更为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从诗的主题来看,哪一首更切近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你比较喜欢哪一首,理由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案
素材积累
感动历史 人物颁奖词
1,三尺微命一书生:王勃性命,对他太小气了!他却仍在身后留下了累累秋实。他不曾被工夫谋杀,反而横亘了生命,永久辉煌于文学历史的星空。2,放纵不羁酒中仙:李白一星升起,他璀璨的是全部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荡涤自己的禀性,用诗牧放自己的灵魂。3,女中俊杰:武则天一朵深宫玫瑰却偏偏如此铿锵,一双娇柔的肩膀却担起天下的企望!三从四德束缚不住的你的步伐,你悄悄地演绎着属于你的繁荣。4,27年实现终生愿望:李时珍还是一介农夫时,已有指出医书典籍中差错的魄力,看到痛中的村民时,已萌生了编著一部医书的想法。怀揣着那份执着,走进大山经验风雨,身试百种草药,成绩医学巨著。5,恒久的翱翔:万户是他,承载起最早的飞天理想;是他,为人类装上梦的翅膀。火光夺目,他无悔性命的短暂;尘土飞腾,掩不住他底细的渴盼。他用性命的代价换取了挨次人类文雅的飞跃。湛蓝的空中恒久舞着他无畏的英魂!6,留的孤傲照尘寰:李清照纵观古今,唯有你是真实氤氲在水墨之间的婉约女子,温情似水,盈盈一掬。然而,你那看似浅浅的豪气也在纤弱中发酵强大,令世界更增一份爱戴。7,竹的冥想者:郑板桥看看那挺立的竹子吧,“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他的写照。那以光阴为间距的节,是他的冥想。一支画笔画出竹的气韵,擎着一方永不凹陷的天宇。竹子在他的笔下更显出众,他对竹子的冥想,培养了美的舞台。8,笔尖上的舞者:鲁迅一个漫漫的解救,一段观念的抗争,一双眼看破人情冷暖,一支笔写尽悲情磨难,一身青袍衬出他的细长傲骨,嘴角的烟斗,悠悠冒出的丝丝缕缕,让静默不再缄默!9,一代才女:张爱玲十里洋场的意乱神迷中,醒悟着一处幽雅,她是一枝气质媚人的蕙兰。她用敏感的笔触,红色的激qing,喷涌出闺阁的韵味,洋房的欲念,书写了一个个淋漓的灵魂后,乘着它们渐行渐远,暗酒一路馨香,任由裙裾飞舞。10,冰心一片在玉壶:冰心她的名字深切、典雅,她的.文笔弥蒙、洒脱。他那高洁的说话像母亲的手爱抚着每个读者的心房,她是天地间最漂亮的图兰朵!
【名句·回味】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参考答案:
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通 “严”, 整治。
云销雨霁通 “消”,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 “几”,细微的预兆。
古今异义
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多含贬义)
2、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今义:看机会,看形势。
3、穷且益坚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穷困
4、等终军之弱冠 古义:二十岁。今义:无此意
5、盛宴难再 古义:第二次。今义:相当于“又”
6、孟学士之词宗 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名词的活用
1、襟三江而带五湖(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放下。使动用法)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目,看,望。名词作动词。)
5、萍水相逢(名词作状语。像浮萍一样,在水上)
6、叨陪鲤对(名词作状语,像孔鲤那样)
形容词和副词的活用
1、烟光凝而暮山紫(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紫色。)
2、响穷彭蠡之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传彻。)
3、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宾主)
4、屈贾谊于长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都包括。副词活用作动词。美,才俊。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的活用
1、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作名词,接壤的地方。)
2、腾蛟起凤(腾,使……腾空。起,使……起舞。使动用法)
3、窜梁鸿于海曲(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窜、逃)
宾语前置
童子何知(“何知”即“知何”,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句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极娱游于暇日。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省略句
物(有)华天(有)宝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
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于)寒,声断衡阳之浦。(省略介词“于”)
定语后置句
都督阎公之雅望(“之”作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宇文新州之懿范(“之”作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1.A 2.C 3.C 4.A 5.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子安、《王子安集》 6.略 7.C 8.D(动宾结构) 9.D(虚实结合) 10 .B(无恨主之意)
11、⑴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⑵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
12.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13.①三首都是律诗。八句四联,双句末尾押韵。②王诗和崔诗更为接近。因为都表达出了物是人亡、繁华不再的感慨。③杜诗更接近现实。写出了自己的贫病交加和国家战乱的忧患。④略
教学目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继续指导学生默读,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
学习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王老师画圆和三角形的用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前面两课内容导入
预习交流
作者
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教师表现
学生反应
王老师挤进们,快速站到讲台上。
大吃一惊,更安静了。
王老师一言不发,哑笑了两分钟。
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王老师在黑板上反手画了一个圆和一个等边三角形。
惊讶。
王老师写出自己的大名。
被镇住了,大气也不敢出,一个个睁大眼睛,屏息静听。
王老师写出并介绍自己的绰号。
全班男生、女生哄堂大笑。
王老师请大家上台画圆和等边三角形。
同学们轮番走上讲台;人人都笑得满脸泪水,喉咙发肿。
王老师告诉大家学习的道路。
满教室鸦雀无声。
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思考:第一次几何课上,王老师有哪些表现,学生又有哪些反应?请在阅读原文后,填写下面表格。目的是通过默读课文和填写表格,整体把握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归纳概括
问题:王老师有哪些特别的地方?请从文章中找出来。
明确:老师的出场与众不同、老师的自我介绍与众不同、老师的几何教学内容更与众不同。
思考点评
1、你认为王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试着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或情节说一说。
风趣幽默;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热爱学生;与学生关系融洽并受学生爱戴;熟悉学生心理,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懂得教育艺术,充满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2、作者是怎样描写王老师的?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借鉴?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王老师,抓住了王老师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特点进行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
合作探究
王老师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用意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教学功底深吗?文章的这段描写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用意:激发兴趣;明白道理。
作用:结构上既是对前文的承接,也为后文铺垫,引起下文。
内容上通过画图,让学生发现画图并不容易,从而对老师产生敬畏,自然聆听老师的结束语,在在快乐中明白学习的道理。
交流分享
请同学们交流:你从小到大,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他的外貌特征和他常说的一句话或最常做的一个动作。
练习巩固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在那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奇事,不是太离谱了吗?( )
(2)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 )
(3)笑的双手发抖的同学们,一个个变得笨手笨脚,画的全是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脚架。( )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须臾,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上。( )
(2)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起哄堂大笑!( )
(3)“上几届有的同学说:‘王老师你画的那圆圈有啥了不起?我们也会画’!”( )
课后一得
你从小到大,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一写他的外貌特征或他常说的一句话或最常做的一个动作。(200字左右)
提示:
抓住老师的特点
写出老师的与众不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字词;
2.学习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特点。把握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使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2.本文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敬佩、尊重老师的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特点。把握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感受法、质疑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一课时
【预习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哄堂大笑绰号洗耳恭听弥勒佛得意忘形铁杵持之以恒鸦雀无声铭记
2.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到了两位老师:蔡芸芝先生和莎莉文老师。她们一个温柔美丽,深受学生爱戴;一个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与智慧为盲聋哑的孩子开启知识的大门。她们都让人喜爱、难忘。有时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也会遇到一些另类的老师,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赢得学生的青睐,今天我们就要看到这样一位老师――王几何。
检查预习作业:
绰号(chuō)洗耳恭听:专心地听。弥勒佛(mílé)铁杵(chú)铭记(míng)
哄堂大笑(hōng):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得意忘形: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
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述了王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几何课时令人难忘的情形。
2.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1)王老师哑笑。(2)王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3)王老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4)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却画成了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3.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反手画圆和三角形。他这样做的用意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三、再读课文,细心品味
1.“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王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剧效果,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发泄,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
2.综合全文看,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极高,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和严肃集于一身,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
3.文中的王老师很独特,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示例:和蔼――“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通过对王老师的外貌描写来表现。幽默――“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表现。教学有方――“我反手画圆,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表现。
4.文中除了写了王老师外,还多处写了“我们”的反应,有何作用?
写“我们”的反应,尤其是“我们”的笑,是为了从侧面衬托王老师幽默风趣。同时用我们的反应、感受推动事件的发展,使王老师的形象逐渐完整、鲜明。
四、拓展阅读
良师
①从小学到大学,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是教六年级科学课的惠特森先生。
②上课第一天,惠特森先生在课上介绍了一种昼伏夜出,早在冰川时期就已灭绝的“怪猫”。他一边进行认真翔实的讲解,一边饶有兴趣地让同学们传看一个头盖骨标本。我们都赶着记笔记,因为课后有一个测验。卷子发下来时,我吃惊地发现我居然不及格。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肯定出了什么差错。因为我在卷子上写的全都是惠特森先生亲口说的,可眼前的试卷上,每道题目都划着鲜红的叉。紧接着,我发现全班没人及格,到底是怎么回事?事实很简单,惠特森先生事后解释道:“怪猫”完全是他生编乱造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笔记、答卷当然无一例外,全是无稽之谈,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这种动物。
③毋庸讳言,我们都给激怒了。这算是什么考试,他还算是个老师!
④可惠特森先生却振振有词:“你们自己应该能够猜得出来。”因为,就在大家传看那个“怪猫”头盖骨时(那事实上是一个家猫头盖骨),他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它没有留下任何一丝考古线索。可另一方面,他却详细描述了它惊人的敏锐的夜间视觉,它皮毛的颜色以及其他特点。果真如他所说没有可考线索,他又怎么可能获得后面的种种信息?重要的是,“怪猫”这个夸张而可笑的名字居然也没有引起我们的怀疑。惠特森先生说这次考试的分数将记录在案。他说到做到。
⑤惠特森先生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时刻记住,无论老师还是教科书,都不可能一贯正确。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权威。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轻信。他还要求我们,一旦发现他或课本的错误,一定要大胆提出。
⑥“怪猫事件”的影响很快波及全校,人们把“怀疑一切”的新原则运用到每一门课上,引起那些古板而循规蹈矩的老师们极大的反感。几年后,惠特森先生离开我们学校,迁到远在异地的另一所学校担任校长。
⑦每每想起六年级的科学课,我就深深感到,他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极重要、极宝贵的东西:敢于向任何谬论说“不”的勇气,那不仅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乐趣。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吗?
答:
2.文章第②段“我吃惊地发现我居然不及格”一句中的“居然”能否删掉?理由是什么?
答:
3.惠特森先生为什么一定要将这次考试的分数记录在案?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吗?
答:
4.根据你的理解,将第⑦段画线部分补充完整。
他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极重要、极宝贵的东西:,那不仅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乐趣。
5.惠特森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这篇文章与课文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
1.通过“怪猫事件”惠特森先生教会我们不要轻信权威,要“怀疑一切”。(4分,意思相近即可)
2.不能。“居然”强调了作者对自己不及格意想不到(或出乎意料)和吃惊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3.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时刻记住,无论老师还是教科书,都不可能一贯正确。
4.敢于向任何谬论说“不”的勇气(或敢于“怀疑一切”的勇气)。
5.略。
【作业布置】
写一件事来表现你熟悉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加入对人物的描写。
王几何教案免费
王几何教案免费
一、内容及其分析
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王几何》
分析:本文的核心是理解几何老师王玉琳的性格特点,明白他性格虽然粗放但教学却是严肃认真的特点。本课所学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4篇课文,要让学生认识一个优秀的几何老师。从王几何的第一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几何是一个认真对待教学,二十年如一日的教授初中几何的人。解决的关键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思考。
二、目标及其分析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的主要内容。
2、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感知王几何老师的形象特点。
3、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目标分析
(1)概括,就是把握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
(2)感知王几何老师的形象特点就是从王老师朴素的`外表下感知他的伟大,为教育事业默默无闻付出的伟大。
(3)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就是用心去体会王几何为教育事业辛勤工作,二十几年如一日的用心教几何,能够达到反手画圆的境界。说明一个人只要努力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做出别人所做不到的成就的道理。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是难以理解王几何的伟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因此老师在教学课本内容之前时要多讲一些课外知识,并且要对王几何的性格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条件支持分析
在本节课《王几何》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录音机放朗读磁带,因为使用录音机播放磁带,有利于指导学生朗读。除此之外,还要涉及到幻灯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中说到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语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个影响42个学生一生的一位几何老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几何》这篇课文吧。
资料助读
作者介绍 :马及时(1946-- ),笔名小非,四川都江堰人。著有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诗集《泥土与爱情》《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等。
问题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问题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段):写上课前,同学们对几何老师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第二部分(3-28段):写王老师上的一堂别具特色的几何课。
第三部分(29段):补充交代王老师和“我”父亲的关系。
问题2、王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是一个风趣幽默,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识广博的老师形象。
问题二:研习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文中用多个段落来记叙和描写王老师的哑笑,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王老师的哑笑是他上课时的一个教学策略,目的是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同学们的好奇与渴望,为下面的教学活动作下充足的铺垫。对该部分的细致描写,也有助于读者对王老师有一个深刻地了解,能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问题2、王老师的教学方式很有特色,学生们能够在快乐中感受到学习的“痛快”。对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我非常赞同王老师的做法。他胖而身手敏捷,胖而思维活跃,胖而思想睿智。他要告诉学生热爱知识、持之以恒的道理,不直接说,却欲擒故纵,把几何课上成图画课,让同学们在“快乐得泪流满面的大笑中”明白了道理。非常敬佩王老师。
问题3、最后一段属于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补叙。补充交代王老师的另一身份----父亲的毛根儿朋友。
六:目标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在那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奇事,不是太离谱了吗?
( 反问 )
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 夸张 )
笑的双手发抖的同学们,一个个变得笨手笨脚,画的全是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脚架。( 比喻 )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须臾,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上。( 外貌、动作 )
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起哄堂大笑!( 动作、神态 )
“上几届有的同学说:‘王老师你画的那圆圈有啥了不起?我们也会画’!”( 语言 )
七:课堂小结
《王几何》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二十几年如一日的几何老师的教学态度。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一个人想要成功靠的就是对自己事业的坚持。所以无论你遇到怎样的困境都必须坚持自己的事业。王几何能够反手画圆做到常人所做不到的事就是因为他二十几年如一日的专研几何教学。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辨音识字:
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òng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 )调素琴(tiáo)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_________(惟吾德馨)。
2.文章的点题句是:_________(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文章是从 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三方面表明陋室的 环境幽雅、交往文雅、情趣高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4.写 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 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陋室环境清幽宁静
5.写 陋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交往之人不俗
6.写 陋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情操高尚: 生活情趣高雅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7.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 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明: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追求享乐。
丁木
★ 诉衷情导学案
★ 《繁星》导学案
★ 兰亭集序导学案
★ 导学案心得体会
★ 王几何阅读答案
★ 基本不等式导学案
★ 荀子劝学导学案
★ 《那树》导学案
★ 乡愁导学案免费
★ 《枣核》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