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共含9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egge8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抓住感动点,抒写感动文。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学习难点:
感受亲情,抓住感动点,抒写感动文。
学习过程:
音乐导入:
播放崔京浩《父亲》,熟悉的歌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生活中我们把他叫作“父亲”。也许是因为父亲少了母亲般细腻温情的呵护,生活中他们对儿女的爱往往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其实细想想,不是他们没有去爱,而是我们没有细心去感受罢了。歌词中唱到“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这足以说明父亲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浓浓深情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来感受一下他们之间的父子深情,希望能给你以启示。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朱自清,原名______,字______,号______,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2.文体、背景介绍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背影》是他的______(文体)代表作之一,作者当时28岁,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冬。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______》。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交卸(______ )______ 奔丧(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晶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______ )唐______ 差(______ )使(______ )______ 拣(______ )____________
搀(______ )____________ 迂腐(______ )____________ 举箸(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ù sù____________ suǒxi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ù______ 闲__________________ gōu留____________ pán shā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语境,理解下列字词意思。
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琐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推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同学们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感知:
1. 本文的文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 地点?当时见面时的境况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是通过“______ ”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______ 情感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小支架: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A
1.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根据提示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分析、体会这浓浓的父子深情。
提示:
(1)感情基调的把握
(如:我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段文字,因为……)
(2)抓住特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文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原文哪个地方有所体现)
(3)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我认为文中什么词句运得好,因为……)
(4)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情感体现
(可选择父亲或我的表现来分析)
小支架
(1)基调指的是课文的基本情调,把握基调,就是把握朗读课文的整体感,要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2)刻画人物的方法有: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一)展示交流A
预设:这里提到“我”的一次流泪,老师可以追问:体会此时流泪“我”的内心感受?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流泪”,每次的泪又该如何理解呢?
深情朗读“望父买橘”情节。
(二)研读赏析B
本文情真语质,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二)展示交流B
(三)研读赏析C
1.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小支架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个“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2.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捕捉过这样的感动时刻,体会到父母对你深深的无私的爱。
(三)展示交流C
预设:如果孩子们不能理解,可以出示范文。
明确:感动点可以是动作描写,也可以是语言描写等等。
三、拓展延伸
1.联系实际想一想,其实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何尝又不是这样做的呢?而更多时候我们内心所反馈出的却是对父母行为的一种排斥和厌恶。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篇流传很广的小文章。看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变化的爸爸》
4岁:我爸无所不能 。
5岁:我爸无所不知 。
6岁:我爸比你爸聪明 。
8岁:我爸并不是无所不知的。
10岁:我爸长大的那个年代跟我们非常不一样
12岁:喔,好吧!自然的,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 。
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
21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药可救。
25岁: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我旁边这么久,实在是应该知道 !
30岁: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是怎么想的?毕竟他经验丰富 。
35岁:除非我和爸爸谈过,否则我不做任何事 。
40岁:我想知道爸爸是怎么来处理这件事的,他如此有智慧,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 。
50岁:如果爸爸还能在这儿让我和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真是再糟糕不过的!
温馨提示: 人生路漫漫,亲情相陪伴。拥有之时,要懂得珍惜,别等失去之后,只剩悔恨内疚的回忆。别让这几世修来的缘分,转瞬即逝,别让自己的年少无知,挥霍在宝贵的青春岁月!
2.
《背影》(片断)
三毛
不知是荷西葬下去的第几日了,那天的风特别的大,拍散在车道旁边堤防上的浪花飞溅得好似天高。
我缓缓的开着车子,堤防对面的人行道上也沾满了风吹过去的海水,突然,在那一排排被海风蚀剥得几乎成了骨灰色的老木房子前面,我看见了在风里,水雾里,踽踽独行的母亲。
那时人行道上除了母亲之外空无人迹,天气不好,熟路的人不会走这条堤防边的大道。
母亲腋下紧紧的夹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的各提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的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的拖着。
她的头发在大风里翻飞着,有时候吹上来盖住了她的眼睛,可是她手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几乎没有一点法子拂去她脸上的乱发。
这个憔悴而沉默妇人的身体,不必说一句话,便河也似的奔流出来了她自己的灵魂,在她的里面,多么深的悲伤,委屈,顺命和眼泪像一本摊开的故事书,向人诉说了个明明白白。
可是她手里牢牢的提着她的那几个大口袋,怎么样的打击好似也提得动它们,不会放下来。
我赶快停了车向她跑过去:“姆妈,你去哪里了,怎么不叫我。”
“去买菜啊!”母亲没事似的回答着。
“我拿着超级市场的空口袋,走到差不多觉得要到了的地方,就指着口袋上的字问人,自然有人会拉着我的手带我到菜场门口,回来自己就可以了,以前荷西跟你不是开车送过我好多次吗?”母亲仍然和蔼的说着。
荷西去了的这些日子,我完完全全将父母亲忘了,自私的哀伤将我弄得死去活来,竟不知父母还在身边,竟忘了他们也痛,竟没有想到,他们的世界因为没有我语言的媒介已经完全封闭了起来,当然,他们日用品的缺乏更不在我的心思里了。
是不是这一阵父母亲也没有吃过什么?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过?
只记得荷西的家属赶来参加葬礼过后的那几小时,我被打了镇静剂躺在床上,药性没有用,仍然在喊荷西回来,荷西回来!父亲在当时也快崩溃了,只有母亲,她不进来理我,她将我交给我眼泪汪汪的好朋友格劳丽亚,因为她是医生。我记得那一天,厨房里有油锅的声音,我事后知道母亲发着抖撑着用一个小平锅在一次一次的炒蛋炒饭,给我的婆婆和荷西的哥哥姐姐们开饭,而那些家属,哭号一阵,吃一阵,然后赶着上街去抢购了一些岛上免税的烟酒和手表、相机,匆匆忙忙的登机而去,包括做母亲的,都没有忘记买了新表才走。
以后呢?以后的日子,再没有听见厨房里有炒菜的声音了。为什么那么安静了呢?好像也没有看见父母吃什么。
“姆妈上车来,东西太重了,我送你回去。”我的声音哽住了。
“不要,你去办事情,我可以走。”
“不许走,东西太重。”我上去抢她的重口袋。
“你去镇上做什么?”妈妈问我。
我不敢说是去做坟,怕她要跟。
“有事要做,你先上来嘛!”
“有事就快去做,我们语言不通不能帮上一点点忙,看你这么东跑西跑连哭的时间也没有,你以为做大人的心里不难过?你看你,自己嘴唇都裂开了,还在争这几个又不重的袋子。”她这些话一讲,眼睛便湿透了。
母亲也不再说了,怕我追她似的加快了步子,大风里几乎开始跑起来。
我又跑上去抢母亲袋子里沉得不堪的一瓶瓶矿泉水,她叫了起来:“你脊椎骨不好,快放手。”
这时,我的心脏不争气的狂跳起来,又不能通畅的呼吸了,肋骨边针尖似的刺痛又来了,我放了母亲,自己慢慢的走回车上去,趴在驾驶盘上,这才将手赶快压住了痛的地方。等我稍稍喘过气来,母亲已经走远了。
我坐在车里,车子斜斜的就停在街心,后望镜里,还是看得见母亲的背影,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了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的在那里走下去。
母亲踏着的青石板,是一片又一片碎掉的心,她几乎步伐踉跄了,可是手上的重担却不肯放下来交给我,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
我突然热泪如倾,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到死也是甘心。
1、作者已看到在堤防对面的人行道上踽踵独行的母亲,为什么还要问“眼前孤伶伶地走着的妇人会是我的母亲呢”?试赏析“踽踽独行”这个词的妙处。
“我”不愿相信眼前这个憔悴、弱小的身躯是“我”的母亲,这样写更增添了女儿的愧疚。
2、第十五自然段写“那些家属,哭号一阵,吃一阵,然后赶着上街去抢购了一些岛上免税的烟酒和手表,……买了新表才走”。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用对比的手法,更突出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无私付出和那些家属的冷漠无情。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划线句子作赏析?
略
4、文中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作者对母校怀有愧疚的心情。因为自己身遭丧夫的打击,而忽略了身边的父母,其实父母同样承受着这份痛苦,他们仍毫无怨言地努力为女儿做事,这恰恰体现了母爱的平凡和伟大。
四、布置作业
1.深情朗读全文。
2.完成小练笔。
五、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1、不忘背影(引起回忆,虚写背影)交代家境
2、描写背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心照顾__________________
背影______(往事回忆,实写背影) 浦口送别______车站买橘______父爱子
车门话别______ 子爱父
3、思念背影
(结束回忆,虚写背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
一、学习内容
1、积累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一共写了四次背影,请在文中划出并概括事件。
① ②
③ ④
3、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背影?
(1)满怀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
(2)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并品析。
①穿着
品析
②动作
品析
4、文中的儿子用什么行为来表达对父爱的感知理解,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5、你的阅读疑问
三、自测自评
1、填空
《背影》的作者 ,字 ,江苏扬州人。 家、诗人、学者。散文代表作品有《 》《 》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拼写。
交xiè( ) 奔丧( ) 狼jí( ) 簌簌( )
fù( )闲 颓( )唐 琐( )屑 差( )使
Gōu( )留 拣( ) 搀( ) pánshān(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狼籍: 踌躇:
触目伤怀: 蹒跚:
自已: 颓唐:
4、朗读课文重点段,体会父亲对“我”的关爱。
买橘子时,父亲的衣着: 体态:
走路姿态: 动作:
年龄: 心态:
这一段主要写了 的背影,只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父亲买橘子时的 ,从而表现出父亲对儿子 。
徐秀形
[《背影》(第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体会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理解深沉的父爱。
2、从选材角度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即蕴含了怎样的“潜台词”)。
①
②
③
④
2、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着眼点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三、自测自评
回忆往昔的日子,你曾经有过的经历:或许夜已黑了,迟迟不见儿女归来的父母,他们会怎样对你说?或许在那寒冷的冬日,看着浑身发抖的你,他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或许一个不经意间你摔伤了手脚,他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会有怎样的一种话语?或许…… 在这些言语、在这些动作、在这些细节中,我们读到一份沉甸甸的父爱,读到了一份意浓浓的母爱。请以此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徐秀形
[《背影》(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目标达成: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
2、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作者介绍
2、解词:
狼藉 簌簌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创境激趣】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自学导航】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2 文中一共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合作探究】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答:望父买橘见背影
3、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2、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3、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
4、“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
5、“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
6、“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归纳总结 】
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教学反思】
宋发旺
[《背影》背影(第2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目标达成: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
2、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创境激趣】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题词
《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在文坛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在这里,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一个背影力敌万语千言的倾诉。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
【自学导航】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
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打出: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展示提升,强化训练】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归纳总结 】
1、见面背景: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2、四次流泪:悲哀之泪(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亲买橘 父子离别)
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3、四个背影: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悲哀之泪(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亲买橘 父子离别)
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教学反思】
宋发旺
[《背影》(第3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目标达成: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
2、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下列加点字注音
交卸( xiè )奔丧( sāng) 橘子(jú )
晶莹( yīng ) 迂腐( yú ) 琐屑(suǒxiè )
栅栏( zhà ) 差使( chāi )踌躇(chóu chú ) 蹒 跚(pánshān ) 颓唐(tuí )
举箸 ( zhù) 簌簌 (sù sù )
2.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创境激趣】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
【自学导航】
1、作者介绍: 朱自清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年仅50岁的。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2 介绍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合作探究】
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有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4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感动你呢?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请一同学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归纳总结 】
1、掌握本节课的文学常识和字词
2.了解课文大意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一、字注音
交卸( xiè )奔丧( sāng) 橘子(jú )
晶莹( yīng ) 迂腐( yú ) 琐屑(suǒxiè )
栅栏( zhà ) 差使( chāi )踌躇(chóu chú ) 蹒 跚(pánshān )
颓唐(tuí )举箸 ( zhù) 簌簌 (sù sù )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
【教学反思】
宋发旺
[《背影》(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
2、 写作背景:被贬期间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 )( )( ) ( )( )
二、导学释疑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过的同学可以背诵课文。
接下来请各组小组长一人一句讲解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讲)
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唯吾独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⑨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巩固归纳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哪可以看出?(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小组内自己总结)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四、检测补缺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
五、点评延伸
仿写课文,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
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
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
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
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张晔
[《陋室铭》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重点
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㈠、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三峡》的作者是北魏的 ,选自《 》,这是一本有很高文学价值的 专著。它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三峡是指长江中上游湖北、重庆两省市之间的 峡 峡和 峡。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已在此建成 。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阙处(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御风( )
素湍( ) 怪柏( ) 飞漱( ) 属引( ) 绝巘( )
3解释下列实词
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 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_
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__
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 猿鸣三声泪沾裳______________
飞漱其间___ __________________ 林寒涧肃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感知
1、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阅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3、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找出文中描写它们特点的词或句子?(学生阅读课文,同桌间讨论回答)
(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作者描写景物,不但多角度,而且有形有色,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3.文章以写景为主,其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交流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阙: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 不知天上宫阙
③绝:哀转久绝 ④或:或王命急宣
绝巘多生怪柏 或一钱币乞之
沿溯阻绝 ⑥以:不以疾也
⑤其:其间千二百里 此独以跛之故
飞漱其间 以收族为意
3、重点句子默写
⑴从正面和侧面形象地写出山的高峻的句子 , 。
, 。
⑵形象地表现江水迅疾的句子 , 。
⑶引用渔者歌词烘托三峡凄凉气氛的句子 , 。
⑷动静结合,描写春冬之景的句子 , 。
⑸总写三峡特点的句子 , 。 , 。
⑹描写春冬山林涧水的名句子 , , 。
⑺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和本文的有关内容意境相同,请默写出这首诗。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⑻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4、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_____”的句式说一说吗?
5、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和学习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注重字词的锤炼。
三、拓展延伸
1、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知识积累:有关三峡的诗歌(学生积累背诵)
(1)《水调歌头》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2)夔州歌十绝句之一【唐】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3)三峡歌--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明月中。
(4)【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布置作业
(1)翻译并背诵课文 。
(2)做好“教学文本”中的“课后作业”。
(3)昔日郦道元笔下的美丽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是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五、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预习
1.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豁( )然开朗 俨( )然 诣( )太守 垂髫( ) 刘子骥( ) 阡( )陌交通 便要( )还家 邑人( ) 诣( ) 问津( )
2.文学常识 :
本文选自《 》。作者 ,又名 ,字 ,世称 先生。浔阳 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小支架】: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 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 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当时正值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言,后来被作为独立的文章流传。
二、初读感知
(一).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1、边听边注意正音。
2、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二).初读课文
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三).朗读练习:
第1步:自读( 读熟练之后课进行下一步)
第2步:对读( 小组内两人对读,也可结对子师徒互读,朗读的过程中相互纠错)
第3步:多人读(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指导:
1、正确 2、流利 3、有感情
① 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
a应读的略平缓,b、c应读的略有起伏;a后停顿略久些,b、c连接要紧凑。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五)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有困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全班师生解决。
三 合作探究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2.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3.桃花源美在何处?
4.桃源中的人为何“皆叹惋”,故事的结局意在告诉人们什么?
三、自我检测
1、给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huò( )然开朗 俨然( )
阡陌( ) 邑人( )
黄发垂髫( ) 诣太守( ) 刘子骥( )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
A便得一山(得到) 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 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 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4、下列各句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6、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7、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四.自助迁移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③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④而请之。
【注释】
①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
② 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 ③ 乡:同“向”,从前。
④ 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傍有积薪
⑵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
⑶ 俄而家果失火
⑷ 不者,且有火患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迁移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柴草⑵改⑶不久⑷将要
2.B
3.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