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蜡烛》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四叶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八年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 蜡烛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教育学生 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目标达成:
1、通 过分析人物外貌、 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流程 :
【课前展示】
1、预习课文,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读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讴歌了-------------------------------。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 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创境激趣】
背景资料 图片展示 作者介绍
【自学导航】
1、 认字读音
2、 文学常识
3、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 、再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5、目 的寻读:为 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合作探究】
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
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 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3、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找出文中对炮火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强化训练】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最后一段的含义?
【归纳总结 】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感情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炮火、黑围巾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 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板书设计】
蜡 烛
西蒙诺夫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①发现烈士 ②掩埋烈士 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 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 -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亲对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教学反思】
封志莉
[《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题:三峡( 2课时,第 1课时)
制作人: 凌岚 审核人:赵小倩 ( 年 11月 24日) 学生姓名: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三.知识链接
作者郦道元及三峡资料,见P191课下注释。
四.课文理解
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 )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 )非亭午( ) 夜分( )不见曦( )月。
阅后回答:
1、文章第一句写出山的 和 。这是正面具体写出山的绵延不断的景致。
2、文章第二句写山 、 。
3、描写三峡两岸群山巍峨绵亘、夹江对峙的壮丽景色的句子是:
4、归纳这段主要写:
至于夏水襄( )陵,沿溯( )阻绝( )。或( )
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 )
御风不以( )疾( )也。
阅后回答:
1、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2、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
3、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一句,你想到谁的诗?
4、怎样理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一句?
5、文段中作者抓住山势陡峭的特点,采用 手法,通过“ ”、“ ”的航行描写以及“ ”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夏天三峡江水的凶猛。
6、归纳这段主要写:
春冬之时( ),则( )素湍( )绿潭,回清( )倒影。
绝t(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 )荣( )
峻( )茂( ),良( )多趣味。
阅后回答:
1、春冬之时,三峡的自然景观别具一格,“良多趣味”,具体表现在:
2、描写夏季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
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
4、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5、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
动景描写的句子是:
6、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请从文中找出写俯视的句子是:
仰视的句子是:
7、归纳这段主要写:
每至晴初( )霜旦(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
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 )。故( )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阅后回答:
1、文段蝇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猿声凄婉的句子是:
2、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第一段)。用“
“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优美(第四段)。
归纳这段主要写:
㈠、理解性的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2、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3、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
㈡、课文内容理解
1、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3、阅读课文,用自已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4、全文是按先 后 的顺序来写,描写四季景色时,主要突出夏水的
,春冬之水的 ,秋景的 。
5、“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水“清”; “荣”;山“峻”; “茂”。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 的感受。(最后一空用原文回答)
6、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
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用原文回答)
7、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春季: 秋季:
夏季: 冬季:
8、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9、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10、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篮子
《台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台 阶
学习目标:
1.学会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学习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文中有关描写父亲的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特点及意蕴。
学习难点:
通过文中父亲一辈子修筑台阶的经历和心理的变化,可以感知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体会作者笔下的父亲的代表意义。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
2、学生小组学习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合作探究
3、学生总结反思,完成拓展延伸及练习。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我自学 我成功
1.我查阅,我知道
本文的体裁是 ,作者 , (时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与高峰合著的《王中王》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是该剧的策划。作为浙江电视台制作中心主任李森祥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拍摄、策划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感受能力。
2.我积累,我拼读
凹凸( )( ) 水凼 ( ) 硌( )一下 涎( )水 揩( )干 括n gà ( )( ) hū( )嗒 biē( )住
:微小而不值一提 :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合作探究
读一读: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1--5”段,为全文营造情感氛围。
2.学生接着读“6---文末”段,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自主学习自行巩固。
3、学生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参考格式)
父亲因为觉得 而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父亲 (过程)造起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造好了,父亲却 。
想一想:
我们能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理清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思一思,议一议
挑选最令你感动的情节,并向你的`小组成员读一读,谈谈你的感悟
拓展运用
我收获 我运用
说说你的长辈们为了改变家庭的现状而奋斗拼搏的经历。选择一至二个最令你感动的场面,声情并茂的讲给同学们听听。
自我检测
收集一些生活中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并用心去体会其多重含义。
例如: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你们家有地位。
第 二 课时
自主学习
我自学 我成功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2.本文塑造的主人公是 ,全文用 “ ”来贯穿全文的。
合作探究
读一读
一、突破性阅读--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读一读并讨论
1. 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
3.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请你以“父亲是一个 的人”说一句话
二、探究性阅读--回首台阶,探究父亲
1、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得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 ”说一句话。
想一想:
文中的“我”流露出对父亲的感情有哪些?
思一思,议一议
这篇文章除了让我们了解父亲这个人物,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拓展运用
我收获 我运用
用具体的事例说说你自己的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谈谈他(她)最值得你学习的品质。
我的 是一个 的人,因为他(她)总是 。
自我检测
以“我最敬佩的 (爸爸、妈妈、老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正确组织文中材料,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杜成
三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它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及写作能力。学生学习此文,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对文言词的理解掌握,而是通过投入情感地诵读体会出三峡的美,感受三峡的自然美;其次在于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等。
教学设想:
1、让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自己来查找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的图像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自主地探寻知识,情文并茂,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感受三峡的自然美,使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运用。
4、文言词语的学习与积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 , 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能当堂背诵课文。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 , 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我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图片循回播放
2、熟读课文,力争成诵。并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上课前,播放我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图片,了解我国一些丰富的自然文化,也使学生耳目一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为世人所称道的奇山异水,它们犹如一朵朵奇葩绽放在花团锦簇之中,你知道的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采摘了其中的一朵,一起来领略它那迷人的风采。(多媒体展示三峡风光片)这段画画展示的是我国哪个著名风景区的美丽风光?(三峡) (多媒体介绍三峡: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中国 10 大风景名胜之一,全长 192 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三峡是长江的华彩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峡既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又具有人改造自然的人工之美。千百年来她牵动着迁客骚人的情愫,留下了文人墨客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写长江三峡的一段文字。
二、查一查(检查预习)
1、你知道“三峡”指的哪里?郦道元是谁?(结合课件具体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 (朝代) 学家,课文选自《 》。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 峡、 峡和 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素湍( ) 绝献 ( ) 飞漱( ) 长啸( ) 属引( ) 【小结与导入:】学生做的好,及时肯定,不好,强调好预习要求。同学们,“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我们对本文的学习从三个方面进行。出示目标(课件)。
三、读一读
1、三峡美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先听一下录音朗读,初步感受一下。(利用课件图文声并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注意读音和停顿)
指导学生朗读:
1)节奏
第1段: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①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①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绝t/多生怪柏。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4段:①每至/晴初/霜旦。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语气:
前三段学生应读出赞美语气,但语气有所不同,最后一段读出悲凉的气氛:
第一段:语气稍高昂,语速中。
第二段:语速加快,突出江水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第三段:语气舒缓,语速稍慢。
第四段:语气稍低沉,语速稍慢。
2、个别读 要求学生及时指正。
3、挑战性读 除读音、停顿外还要有感情。
4、齐读课文。
5、自由读 结合课下注释, 理解文意。
【小结与导入:】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领会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
6、检查读的情况 分组完成,组内合作。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盛) 哀转久绝(绝:消失)
7、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分组进行译文,互相交流,体会思想感情。
【小结与导入:】以上内容通过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初步领会思想感情的目的。
四、想一想
1、找出课文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2、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请展开想象,用“我爱三峡的 ,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你眼中的三峡之美。
例如:我爱三峡的 水 ,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五、背一背
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背诵竞赛,争取当堂背诵。
1、自由朗读成诵。
2、个别背诵。
六、教师小结
《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总分结合,全面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总写气势恢宏,分写特征分明。同是三峡四季景色,特点绝不相同。写夏季作者抓住江水的浩荡,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了流速之快,春冬季作者则抓住清澈来写,“回清倒影”、“素湍绿潭”,加上“飞漱其间”的“悬泉飞瀑”,真是别有一番情趣。描写秋季的三峡时,作者则通过写猿鸣来突出它的凄凉气氛,表现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七、布Z作业
1、查找三峡的相关诗词或图片 2、背诵并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
1、研读课文,学习用字谴词简练精确的特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写法。
3、感受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重点:
1、学习用字谴词简练精确的特点,学习本文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感情。
2、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写法。
一、查一查 温故知新
1、重点词语的解释。
①略无阙处 ②自非亭午夜分 ③不见曦月 ④夏水襄陵
⑤沿溯阻绝 ⑥或王命急宣 ⑦不以疾也 ⑧ 虽乘奔御风
⑨哀转久绝
2、个别背诵。
二、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1、思考问题:
a.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b.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c.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a.先写山,后写水。
b.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c.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2、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相对应的语句。
a.写山---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首句交代峡之长,又交代山之连,再从俯视和仰视正面写山之高,最后从侧面写特定条件下三峡表现出来的特点,这一特点再次点明三峡山之高的特点。
b.写水--主要抓住三峡四季的水来描写。
先写夏水--大水猛涨、水流湍急;
再写春冬--素湍绿潭、景色秀丽;
后写秋天--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3、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依次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为什么这样安排?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明确:
作者是根据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三峡形势是两岸山岭绵延高峻,山高谷窄则流急,夏天水位上涨,因而水流湍急,更能体现三峡凶险的特点,因此第二段写夏季江水。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三峡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将其合为一体进行描绘,与冬春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凄清悲凉的秋天。全文这样安排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4、课文以渔歌作结,有何用意(或有何好处)?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明确:渔歌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特点,同时高猿哀鸣,渲染了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
5、探究语言特色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 句从 面体现了山峦的 ,山势的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 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
3)、春冬之景,从色彩角度写景的句子是 ;动静结合写景的是 , ;俯视角度写景的是 ,仰视角度写景的是 。 最能概括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 。
教师小结: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确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来表现三峡的美。作者以凝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我们学习语文既要领会作者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写的,写得是否也很漂亮呢?下面我们合作探究《三峡》在写作上妙在何处。
请同学们各自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美,写得妙的地方(语句或段落)。读出来,并用 “《三峡》真妙,妙在 ,你看 。”的句式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学法:(1)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2)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方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同学们说话的主要内容可能有:
(1)《三峡》真妙,妙在描绘角度变化多姿,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俯视, “绝t多生怪柏”这是仰视。
(2)《三峡》真妙,妙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你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这是正面写山的“高”和“连”,“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烘托山的”高“、”连“和”陡“。
(3)《三峡》真妙,妙在语言凝练,你看:”清荣峻茂“,一字一景,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4)《三峡》真妙,妙在意境丰富,你看:”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奔放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清幽美;”高猿长啸“ ,”哀转久绝"这是凄婉美。
三、展一展
1、比较《早发白帝城》和《三峡》,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能力。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
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
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2、学生谈读后的感想,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长江三峡的雄奇秀美及母亲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保护长江、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四、教师总结
郦道元笔下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
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
界奇观。郦道元用笔装点三峡,建设者用智慧改造三峡,我相信将来三峡的动人画卷上,一定也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
五、作业
(两题选做一题)
1、将文章改写成一篇描绘三峡绮丽风光的现代散文。
2、昔日三峡因郦道元笔而美丽,今日因三峡工程更是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结合课文,请你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给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三峡地貌
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雄壮美
夏水--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奔放美
水-- 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清幽美 热爱 赞美
秋天--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凄婉美
朱媛君
课题:12唐诗五首(第1课时)
主备人:xxx审核人:xxx授课人:xxx备课时间:20xx。x。x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目标达成: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东皋(gāo)徙倚(xǐ)驱犊(dú)采薇(wēi)
崔颢(hào)千载(zǎi)萋萋(qī)
2、作者链接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3、背景链接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创境激趣】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王绩的《野望》和崔颢的《黄鹤楼》
【自学导航】【合作探究】
学习《野望》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
(1)皋:水边高低。
(2)薄暮:傍晚。薄,接近。
(3)徙倚:徘徊。
(4)犊:小牛。
(5)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6)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二)文本探究
齐读诗歌思考:
1、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请赏析。
【交流点拨】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两句表面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学习《黄鹤楼》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理解词语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二)文本探究
齐读诗歌思考:
1、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交流点拨】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实际上是想借空荡荡的黄鹤楼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两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两句描写的繁荣景致,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更加烘托出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4、白看了崔颢写的《黄鹤楼》,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诗究竟美在何处呢?
【交流点拨】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笔,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达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首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明亮的音乐美。诗中双声、叠韵、叠音词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此地”“江上”等叠韵词,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1、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强化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gāo)薄暮(bó)xǐ(徙)倚
驱dú(犊)采wēi(薇)崔颢(hào)
千载(zǎi)燕然(yān)征蓬(pé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东皋薄暮望(接近)
(2)徙倚欲何依(徘徊)
(3)长歌怀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4)使至塞上(出使)
(5)单车欲问边(慰问)
(6)长河落日圆(指黄河)
(7)仍怜故乡水(喜爱)
(8)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归纳总结】
《野望》用白描的手法写景,用魅力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黄鹤楼》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板书设计】
叙事:时间地点
写景:树、山(静态)
牧人、猎马(动态)
抒情:孤独、寂寞、惆怅
虚写:楼去人空
实写:眼前之景
抒情:思乡之愁
课题:12唐诗五首(第2课时)
主备人:xxx审核人:xxx授课人:xxx备课时间:20xx.x.x.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目标达成: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单车(dān)征蓬(péng)燕然(yān)
荆门(jīng)仍怜(lián)贾亭西(jiǎ)
啄春泥(zhuó)没马蹄(mò)白沙堤(dī)
2、作者链接
王维(7-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有“诗魔”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创境激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诗中的景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让我们记忆深刻。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三首唐诗,继续感受唐诗的魅力。
【自学导航】【合作探究】
(一)学习《使至塞上》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理解词语
(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2)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4)胡天:胡地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5)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多用狼粪,取其轻直且聚,不易为风吹散。
(6)长河:指黄河。
3、整体感知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2)读懂诗情。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
4、名句赏析
找出文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
【交流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诗人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向无边的远方延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接以“孤烟直”三个字,便有了立体感。“孤”显出人烟的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添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情等多样、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形成一种和谐美。
5、小结
【交流点拨】《使至塞上》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理解词语
(1)平野:平原。
(2)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3)结:凝聚。
(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怜:喜爱。
3、整体感知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读懂诗情。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主旨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不舍之情。
4。名句赏析
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理解词语
(1)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2)暖树:向阳的树。
(3)没(mò):隐没。
(4)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3、整体感知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几处”和“谁家”则很好地说明了初春时节万物刚开始复苏,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活动的景象。
4、赏析语言
(1)请用你喜欢的句子赏析诗句。
①“从……中我看到了……”
②“从……中我听到了……”
③“从……中我感受到……”
【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
【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强化训练】
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下面的问题。
15.《钱塘湖春行》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的?
“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或“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16.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两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解析:“乱花”指各种颜色的野花,从“渐”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初春各种花逐渐开放的景象;“繁花盛开、花团锦簇”描写的是各种花开得很艳丽时的情景,与诗歌中描写的“春”景不符。)
【归纳总结】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家国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产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板书设计】
首联:出使经过
颔联:边塞形势奇特壮美的风光
颈联:落日所见抑郁孤寂的内心
尾联:到达边塞
一、学习内容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课前自学
(一)文学常识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一种实用文体,包括 、事件通讯等,是报道典型人物、
的新闻体裁。它要求真人真事,以 为主,兼有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们的实践活动,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
(二) 积累字词,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烧灼( ) 瓦砾( ) fú( )晓 地窖( )jū( )躬
颤( )wēiwēi( ) ( ) pú( )fú( ) 更( )夫 肃mū( )
2、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颤巍巍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 之苦的老妇人 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
4、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练习
1、划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将“提示”补充完整)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让你想到老妇人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让你想到老妇人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让你想到老妇人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让你想到老妇人
2、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①
②
③
3、品味语句,体味文章意蕴美。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分析品味,直接在书上做批注。
四、自主测评
1、字词练习
完成作业本P6第1、2、3题。
2、揣摩语句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2)老妇人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有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这句提到老妇人几个动作,有什么表达效果)
3、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徐秀形
[《蜡烛》(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的: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翻译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文中重承诺、守信用的侠义精神。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干宝(?―351年),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著述颇丰,主要有《周易注》、《搜神记》等。干宝自 小博 览群书,晋元帝时担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职务, 奉命领修国史。后经 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升任散 骑常侍。除精通史学,干宝还好易学,为撰写《搜神记》奠定基础。《搜神 记》是部志怪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2、作品简介:干将,春秋时吴国人,作为造剑的名匠,曾为吴王造剑。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 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干将将雌剑献与楚王,雄剑传给其子,被楚王所杀。其子眉间尺长成,终于为父报仇。据传此剑被藏于姑苏(现江苏苏州)虎丘王墓,此一传说赞颂了剑工高超的技艺,宝剑文字的神采,统治 者的残暴和少年的壮烈。
当堂训练
一、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 将(gàn jiāng) 莫邪(yé) B.重 身(zhòng)自刎(wěn)
C.汤镬(huò) 踬目(zh ì) D.乃仆(pú) 捧头(pěng)
二、给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
A.于是,就 B.才 C.终于 D.却
②王即购之千金。( )
A.立刻 B.将要 C.即使 D.想要
③客曰:“不负子也。”( )
A.耽误 B.负担 C.辜负 D.负重
④愿王自往临视之。( )
A.愿意 B.希望 C.恭谨 D.马上
⑤客以剑拟 王。( )
A.制订 B.杀人 C.比划 D.计划
三、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即购之千金
A.吾干将莫邪子也 B. 何哭之甚悲耶
C.为子报之 D.夫战,勇气也
四、完成下面的阅读题。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xī)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懼。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 ,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A.祭以牛羊,故不得福( )( )
B.并共患之( )
C.累年如此( )
2.翻译“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3.上述文段,写出了大蛇的凶狠,同时也写出当时 的官吏们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呢?
参考答案
研讨交流:
内容二:故事情节
干将铸剑,为王所杀 -- 开端
子赤取剑,欲报父仇 -- 发展
山中遇客,以命相托 -- 高潮
客设 计谋,智杀楚王 -- 结局
内容三:
理解赤不惜生命替父报仇的历史局限,在今天每个人都要有法律意识,都要依法办事,不能采取像赤那 样的行动.
正确认识“客”“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之 举的可取性和局限性.
当堂练:
一、C
二、①B ②A ③C ④C ⑤C
三、B
四、1.A.用,依然、仍旧 B.担心、担忧 C.这样
2.(巨蛇)有时托梦给人,有时指示巫祝,想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
3.写出了当时官吏的昏庸、 怯弱和残忍。
侯晓旭
[《干将莫邪》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过程:
陋室铭
刘禹锡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韵母是: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 ) 苔( )痕 鸿儒( ) 案牍( )
解释下列加线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调素琴( )(6)劳形( )(7)何陋之有( )
(二)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范读、个体读、集体读)
(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音律之美,思考:文章的音乐美来自何处?
提示:押韵、对偶、骈散结合)
2、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陋室简陋吗,孔子说了什么?
参考答案: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陋室为什么不陋呢?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陋室的?(再读课文,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参考答案:(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2、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3、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托物言志写法。
小支架: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是文章的一种写作手法(亦称表现手法)。例如,许多作者喜欢通过对松和梅的描绘,表达自己坚强、圣洁的意志。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系明代归有光)
注释:①轩:小的房室 。②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③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④栏楯(shǔn):栏杆。⑤增胜:增添了光彩。⑥偃仰:安居。⑦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⑧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1.解释划线的字
每移案 桌子 余 我 稍为修葺 修补
偃仰啸歌 安居 冥然兀坐 默然 ,静静的样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答案】①借来的图书放满了书架,我生活在这里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音都能清晰地听到。②每月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3、在内容上,文章用“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写居室的清静;写法上,采用了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
4.对作者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译文:
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泥浆渗漏,由小孔滴下,积聚的雨水,透过缝隙直往下淌。我常想挪动一下桌子,但左看右看也没个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进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略为修补,使它屋顶不漏,前面开了四扇窗,在庭院的四周筑起了围墙,用来挡住南射的阳光,借助阳光的反射,室内才透亮起来。又在庭院中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加了光彩。书籍放满了书架,大声吟诵,悠然自得,有时则默然端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可庭院中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投影,纷杂错落,随着风的吹拂,影子也在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
3、积累中国历史上其他类似的人物事迹。(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孔子:何陋之有 君子居之
惟 环境--优美 斯
吾 主人--高尚 是
德 客人--不俗 陋
馨 生活--高雅 室
比兴 类比 托物言志
爱莲说
周敦颐
主备人:崔喆 丁晓玲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 》《 》等。
2.文体、背景介绍: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 )泥 濯( ) 清lián( ) 蔓( ) 鲜( )有闻tíng tíng( )净zhí( ) xiè ( )玩 焉( )
(2) 翻译下列加线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 濯( )清涟 亵玩( )焉( ) 隐逸( )噫( ) 鲜( )有闻 宜乎( )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个体读,注意字音、语气、语调、节奏(同学纠错)
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默读,根据注解,疏通文意。疑难圈点,共同解决。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
1. 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2. 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3. 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结合课文,逐一解答:参考答案:
1. 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 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 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 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 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2.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
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以本文为例,通过板书理清学生的思路。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白居易的《买花》,回答问题。
帝城(指长安)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光鲜貌)百朵红,戋戋(众多貌)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共道牡丹时 移来色如故 帝城春欲暮
A B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叹无人喻
D 家喻户晓
2、“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一句与《爱莲说》中哪一句话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的什么世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田舍翁“低头独长叹”,这位田舍翁为什么长叹?(用原句回答)
答案:1、C
2、 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3、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1、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举例: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任选几位同学交流。课后做到摘抄本上。
2、积累古今有关莲花的诗句、美文。(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妖”--高洁、质朴
莲 2)、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君 作
3)、香气:“香远益清”--芳香 子 者
4)、风度:“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焉”--清高
菊花: 正衬
韩三其
[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生物入侵者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9.《生物入侵者》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3.培养求真的科学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梅涛,当代科普作家.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移迁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归咎( ) (2)五色斑斓 ( )( )
(3)失衡( ) (5)劫掠 ( ) (6)藩篱( )
2.解释词语。
无动于衷:_________ 在劫难逃:__________
束手无策:_________ 五色斑斓:__________
啸聚山林:_________ 归咎:_____
3、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合作探究】
1、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还讲了哪些内容?
2、文章是如何介绍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
3、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4、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
【拓展提升】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如何才能遏制生物入侵的现象?如果发现这种现象我们该怎么做?
【课后反思】
杨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