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新趣导学案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与之二三事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诗新趣导学案设计(共含1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与之二三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诗新趣导学案设计

篇1:古诗新趣导学案设计

古诗新趣导学案设计

一、以错激趣

师:同学们这么优秀,说明你们的记忆力非常非常好,我听说经常背古诗能锻炼记忆力,尤其是像朱老师这种年纪的人。可是朱老师的记忆力实在不怎么样,刚才同学们背了有一首《独坐敬亭山》,朱老师试着也来背一背吧:众鸟高飞尽,黄河入海流,举头望明月,对影成三人。(众笑)

师:你们怎么笑啦? 生:后面三句都错啦!

师:那应该是怎样的啊? (生背诵《独坐敬亭山》)

师:哦,这样啊,那我回去一定好好背。我再背一首看看:朝辞白帝彩云间,遥看瀑布挂前川怎么又笑啦,遥看瀑布挂前川后面是什么啊?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对对,飞流直下三千尺,一行白鹭上青天。(众笑)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后面是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我觉得挺有意思嘛,你看瀑布哗地下来,白鹭哗地上去。(众笑)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绝句》里面的。

师:哦,我想起来了。怎么老师总是错啊,我再背一首,背难一点,错了让你们也看不出来。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黄四娘家花满蹊,一枝红杏出墙来。(众笑)

【简评】朱老师错串古诗,妙趣横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自然地引出改写新诗。

二、领悟诗心

师:看来老师又出错了,真奇怪,老师背诗怎么总是串门啊。你们给朱老师监督着,这回啊绝对不错了。春眠好不觉天晓,鸟却上处处喧闹,忆昨宵风声雨声,天知道花落多少。

生:错了。

师:没错,我跟这上面一样的。 生:你改了,你改字了。

师:原诗是什么样子的?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哦,对,朱老师把一个现代诗人改写的诗给背了出来。比较两个版本,不是差不多嘛。春眠好不觉天晓,不就是春眠不觉晓吗,喧闹不就是(啼),昨宵不就是(夜来),天知道花落多少。那你说花落得多还是少? 生:多。

师:你喜欢花落得多啊。 生:少。

师:你调查研究过没有啊?你出去看了没有,? 生:不知道花落了多少。

师: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那不就是天知道嘛。你们看这两首诗意思差不多,哪里不一样? 生:字数。

师:对,一个是五言的,一个是七言的。咱们中国诗真有意思,它的句子像有弹性一样,可以是五言的,也可以是七言的。你们看,老师还可以这样读呢。春眠不觉晓,鸟却上处处喧闹,夜来风雨声,天知道花落多少。你们也来试试把两首诗夹杂着读读看。

生齐:春眠好不觉天晓,处处闻啼鸟,忆昨宵风声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你看,我们长长短短地读,也挺有诗的味道吧,你说这是为什么啊?

生:意思都一样。

师:意思一样可不一定哦,想不出来没关系,老师来告诉你。看看这两首诗第1、2、4句最末尾的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相同的韵母,是押韵。

师:对,是押韵,字好像是人,这韵好像是他的表情,你知道他的表情以后阿,就理解得更多啦。这里押的是什么韵? 生:ao

师:你们知道哪些是ao韵的字? 生:好、交、笑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凡是ao韵的字,好像都和笑、高、好有关,对吗?都是表达一种或者开心,或者轻松,或者愉悦的感情的,是不是这样啊。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感受一下它的表情。(生齐读《春晓》)

师:我看同学们的嘴角都翘了起来,看来读诗注意押的韵能帮我们更好的理解。下面我们再看一首诗。《咏柳》

师: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 生:ao

师:它的`韵脚是什么? 生:高、绦、刀。

师:真聪明,谁来读读,看看读出怎样的感情来?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你读出什么样的表情了? 生:愉悦。

师:为什么是愉悦?他在描写什么? 生:柳树。

师:柳树什么时候长出新叶? 生:春天。

师:春天来了,当然很开心。这首诗表达的就是春天来了,柳树绿了,小草绿了那种愉悦的心情。所以这里用了ao的韵。有一位现代诗人约把这首诗改成了现代诗,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高高的柳树似碧玉雕成,万千条嫩枝垂下像下垂的绿色丝绦,是谁裁出了那细细的柳叶,二月的春风啊,就像那一把神奇的剪刀。

师:这首诗变化大吧,比刚才那一首变化得大多了。 生:字数。

生:本来是诗,现在变成词了。

师:呵呵,句子变得长长短短了,这不是词,这是现代诗,也叫新诗

生:原来四行,现在五行了。

师:怎么多出一行了?

生:他把最后一句变成了两句。

师:为什么变成两句了啊,知不知道?二月的春风像一把神奇的剪刀,你说像一把菜刀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菜刀是切菜的。

师:菜刀用于切菜,一点美感都没有,而剪刀能够剪花,把绿色丝绦剪成了漂亮的修长的柳叶,大自然真是一把神奇的绣花剪呀!你们看诗人见到这样的美丽春景,很想抒情一下,所以啊,他就把最后一句一掰为二,二月的春风啊,就像那一把神奇的剪刀!

师:这首新诗虽然句子长长短短,可是读起来仍然非常有味道。这里面还有个节奏的问题。这个句子长长短短,就像呼吸一样,朱老师也一下子说不明白,同学们一起来把它好好读一读吧。

生带感情有节奏地齐读新诗。

师:嗯,这一呼一吸中就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节奏是我们要注意的。咱们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请女生用最漂亮的声音来读读古诗,男生用最有底气的声音来读读新诗。

男女生分组朗读。

师:你们看,读诗不仅要理解它的意思,还要读懂它的表情,就像人说话一样,看懂人说话的表情,才能完全明白说的意思。读诗也是这样,不但要读懂它的字面意思,还要注意它的押韵和节奏,才能够体会到诗的言外之意。

师:孩子们,发现没有,这诗变来变去,可是一颗诗心没有变,是不是? 生:是。

师:那你们告诉我这一颗诗心是什么呢? 生:意思。 生:感情。

师:对,诗中的情义不变。

师:我们再来读一首诗,看看能不能从诗的意思、押韵和节奏中去体会它表达的情义呢?

投影出示《凉州词》。

师:这首诗以前读过吗? 生:没有。

师:我猜,同学们首先的问题就是这首诗为什么叫《凉州词》啊?老师来解释一下,凉州是地名,在现在中国的甘肃省,古代时,凉州以西就是漫漫大漠,凉州是边关,常年有战士驻守,还经常打战。

篇2:导学案《古诗》

导学案《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30 诗 四 首(方案A)。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

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

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30 诗 四 首(方案A)》。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篇3:古诗《观沧海》导学案

古诗《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学习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3、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学习重点: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对“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理解

【预习交流】

1. 文学常识: 《观沧海》作者____,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____,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他与儿子___、___并称为“三曹”,是东汉建安(汉献帝)时期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本诗选自______,原是的_______的第一章。

2. 诗歌分类: 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分为____和____。曹操的《观沧海》属于古体诗中的____。

3.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时所写,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公元2,曹操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北征乌桓的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战争。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4. 读准字音:

沧海( ) 碣石( ) 澹澹( ) ....耸峙( )( ) 萧瑟( )( ) ....

【自主学习】

1. 诗歌朗读:范读,全班齐读,分小组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停顿。

2. 找出诗歌中主要意象,并说说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主要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 诗歌中哪个字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诗眼)由这个字引出的画面很多,有静景也有

动景,请找出诗歌中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中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实景也有虚景,找出虚写部分并说说这部分诗句作者运用了哪

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观沧海》一诗中诗人借助多个意象,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刀小试】

一、《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豪迈的感情表达志向,在抒情方式上属于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是诗歌中主要的两种抒情方式,结合下列诗句,体会着两种抒情方式的区别: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_____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______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______

4.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_____

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_____

二、 默写重点句:

1.写出《观沧海》中描写波涛汹涌,惊心动魄的诗句:_____,_____。

2.写出《观沧海》一诗中诗人想象、夸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观沧海》中表达诗人博大胸襟,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篇4:古诗《所见》导学案

古诗《所见》导学案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篇5:语文古诗示儿导学案设计

语文古诗示儿导学案设计

《示儿》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学习重难点: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体会诗中包含的凛然正气。

知识链接:

一、写作背景: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如“红领巾参加植树劳动”中的“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借喻: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惊涛拍岸,举起千堆雪”中的“雪”比喻浪花。

自主预习案

1.自己动手了解作者信息。(参阅导航塔)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3.解决并掌握两首诗中的重点词语意思。(旋 涯 旌旗 取义成仁 原知 但悲 九州同 乃翁)

个性修改

总结生成

合作探究案

1.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交代了环境、背景。是“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背诵第一小节并思考:“断头今日意如何”采用了什么修辞?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斩阎罗”中的“斩”能否换成“杀”?

3.仿照赏析第一小节的方法,小组长组织赏析后两小节及《示儿》(10分钟后展示)(理解烽烟,飞字换成飘字,理解血雨腥风和**)

拓展提升案

《梅岭三章》和《示儿》中异曲同工的诗句有哪些?从古至今,爱国的`仁人志士很多,爱国的豪言壮语也很多,同学们请将你所知道的爱国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如:孟子:生,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谭嗣同:我自横向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课后反思:

作业练习案

随堂检测

1. 《梅岭三章》中统领全篇的句子是

2.《示儿》中抒写诗人光复河山的热切期待和对祖国大业终将取得胜利的不可动摇的信念的诗句是 , 。

3.《示儿》中 , 两句点明了作者生前的遗憾,从侧面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4.《梅岭三章》中的“ , ”和《示儿》中“ , ”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业

日积月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篇6:《背影》 导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祸不单行”等词语。

b.学会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快速、准确筛选所需信息。

2.过程与方法:

a .朗诵法。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只有多读,方能感受到文章散发的美。

b.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开展讨论,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更好地体会作者借文章传达出的浓浓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延伸课文,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本文多音字、复杂字词、生僻词语较多,学会准确区分、记忆。

2.本文篇幅较长,学会速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表现出来的大意。

教学难点:

准确、快速地在文中找出“ 背影”几次出现的场合。

第一课时

导入: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所受的教育也告诉我们,父母是爱我们的。那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同学们感受到了父母对你们的爱了吗?能不能说出来和老师分享下!(学生发言、简短点评。*严厉亦是爱的一种表现)朱自清先生的咱们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大作家,他有一篇文章《背影》说的就是他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这篇《背影》是作者应当时编著教材的叶圣陶先生之邀而完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大人物与家人的`情感和我们是不是一样的。

一.检查预习效果。

1.收集到的作者简介。(事前板书在小黑板上)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鲁迅老乡)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背影》、《春》,作品收集在《朱自清文集》里。

2.写作背景:(同上)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回忆的是19冬天的事。1917年,作者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办完祖母丧事,他回北京上学,而父亲则到南京谋事,于是父子同行,在浦江车站依依惜别。

3.生字词注音、词语释义检查。(同上)

嘱咐:

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来临。——(祸不单行)

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光景:a时光景物 b境况、状况 c表示估计

好一派草原光景(a);那个小孩只有五、六岁光景(c);他家的光景还不错(b)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将注音补充在对于的文字上。

2.思考:我知道了些什么?

3.听范文,边听边思考: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播。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你能用“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受评、示读)

三.作业布置:

同学们谈到了很多,都能从细节中感受到深沉博大的父爱,这也是这篇文章打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地方。那老师有一个问题了,他既然是写父爱的,但题目不是“父亲”或“父爱”?题目是“背影”,这就说明,“背影”在这篇文章中有着很特殊的含义。

文中共有4处背影,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

1.这4处“背影”,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联系?

2.第6自然段中所实写的两处“背影”:a.静态背影:戴着、穿着……

b.动态背影:蹒跚、探身、爬上……

篇7:琵琶行导学案设计

琵琶行导学案设计

课前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

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6课 琵琶行 导学案(含答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篇8:桃花源记导学案设计

桃花源记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 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 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 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 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学习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朗读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词语,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了解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感情,详略的写法。

第三课时主要任务:背诵课文,巩固练习。

第一课时授课过程:

课前导学:

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

一、检查预习的情况。

1、写出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2、交流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3、指定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认真欣赏并作出适当的朗读评价。(包括背景)

二、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

2、一词多义:复前行( )不复出焉( )

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 便舍船( )屋舍俨然( )

寻向所志( )寻病终(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

3、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三、合作探究学习

1、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确有疑难,小组中探讨解决,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问。

2、掌握下面的古今异义词:芳草鲜美:古义: 今义:

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 今义:

见太守 ,说如此 古义: 今义:

屋舍俨然 古义: 今义:

缘溪行 古义: 今义:

3、 找出出自本文的七个成语,写在下面:

4、 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

(2)本文主要记叙的是什么内容?

(3)写出渔人的行踪:

四、课堂小结:桃花源实在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你也是在无意中进入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你会怎么样呢?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五、课堂检测: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后遂无问津者

2、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 ,名 ,字 ,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文章虚构了一个 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 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 的愿望。

3、《桃花源记》以 为线索,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的顺序叙述了渔人的 ,层次清晰。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授课过程

一 、预习导航

1、辩明字音 垂髫( )发髻( )俨然( )

阡陌( )( )诣太守( )两鬓( )邑人( )

豁然( )遂( )骥( )郡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欣然规往:

二、自主学习

1、将“渔人”、“村人”两词准确的填入文中括号内。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用采访的形式熟悉课文内容,深化理解。

由学生设计采访提案,讨论想提出的问题。课堂模拟采访现场,受访者与采访者均可由学生扮演。

采访一、 对象: 桃源人

1、 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5.有一个渔人无意中来到这里,能说说你们见到他当时的感受吗?

6.他回去的时候你们对他有什么希望没有 ?

7.如果你知道他出去后就直接去报告太守,让太守派人来,你们有什么想法?还会让他回去吗?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采访二、 对象: 武陵渔人

1. 你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 见到桃花源时,你有什么感受?

3. 桃源人给你什么印象?

4. 你有没有想过就留在桃花源不出来了?

篇9:导学案教学设计

导学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两位数乘整十数》数学导学案教学设计

北汪小学郭娟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学会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复习巩固

一、36×7=125×8=

46×8=23×9=

30×10=4×200=

二、一套故事书8本,一本24

元,一套多少元?

1、列算式:

2、用学过的知识计算。

自学检测

三、1、看到这个竖式,你想说?

2 4

×1 0

--

2 40 2、看到这个竖式你又明白了

2 4

×1 0

--

2 40

巩固练习

四、我会做

36×50 46×20 23×30 32×40 11×70 41×20

五、写出37×40和40×37的竖式。

六、一套故事书10本,一本24元,一套多少元?

拓展延伸

1、225×40=

2、根据以上思路说出40×225的思路,再计算。

3、一套故事书225元,40套多少元?

MSN(中国大学网)

篇10:《短歌行》导学案设计

《短歌行》导学案设计

一、导学目标

1、学习目标①、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②、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③、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2、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②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3、学法 吟诵分析法

4、知识链接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导学过程

1、字音 衿jīn 呦yōu 掇duō 陌mò 阡qiān 讌yàn 匝zā 哺bǚ

2、诗歌鉴赏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3、思考问题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③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杜甫登高导学案设计

梁实秋《鸟》导学案设计

应用文申请书 导学案设计

诉衷情导学案

《繁星》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

导学案心得体会

《背影》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蜡烛》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初一语文第七课幼时记趣预习导学案

古诗新趣导学案设计(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诗新趣导学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