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梁实秋《鸟》导学案设计(共含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ric”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优美的语句,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
2.分析作者对鸟的感情,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
3.感悟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思考。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作者对鸟的感情,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
难点:感悟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思考。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知内容,积累优美的语句,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自学互助】
1.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掌握字词,勾画积累优美语句。
(2)熟读课文,对文章的语句及内容进行批注交流。
(3)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教材助读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3.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羽翮( )瞵视( )栅栏( )鸟啭( )鸱枭( )干瘪( )丰腴( )臃肿( )秾纤( )高踞( )釉绿( )豪横( )倏地( )跼蹐( )料峭( )感喟( )鸢( )喙( )褛( )抟( )
(2)解释词语。
瞵视: 昂藏:
斑斓: 丰腴:
倏地: 伫立:
秾纤合度:
跼蹐缩缩:
写一段话,尽量多用以上词语:
(3)请划分意义段,并概括大意。
(4)作者对鸟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通读全文,说一说作者喜爱鸟的原因是什么?
(5)作者在文中除了表达对鸟的喜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感情呢?请按照“读了
,我体会到作者对鸟 的感情。”的句式在组内交流。
(6)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第二课时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文章前面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两段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呢?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2)作者着力写了鸟给人的喜悦和鸟的生活的悲苦,由鸟及人,你感受到作者对社会和人生有怎样的希望?
(3)“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一句应该怎样理解?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竞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结合文中描写“我”的举动的语句,请认真思考一下,完成下列题目。
①当珍珠鸟刚有雏儿时,“我”
②当小鸟在“我”屋里飞来飞去时,“我”
2.小鸟在你的眼睛里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3.“我”和小鸟一步步建立了感情,你最喜欢哪个情节?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4.“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境界是美好的?
【总结提升】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梁实秋《鸟》导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之情,学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见过鸟吗?说说你心目中的鸟儿四什么样子的。
2、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大师梁实秋笔下的鸟儿。
二、简介作者及散文《鸟》: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其中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三、走进文本
一)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础。
2.“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一是紧扣鸟来写,使行文紧凑。二是表明对笼中鸟的情感。
3.“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标本室里住着罢”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明确:鸟的快乐都被那些闲人闲情禁锢成了苦闷,作者在这里用看似平缓实则严峻的语气斥责了那些束缚鸟类“自由”的闲人闲情。
4.第二自然段写鸟儿的“苦闷”,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表现作者对苦闷的`鸟儿的同情;②与下文那些欢快的鸟儿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和第6段写鸟的悲苦相呼应。
二)阅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思考
1.“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作者连用两个“不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通过否定麻雀与乌鸦的叫声,表明作者所爱的鸟的声音是清脆的,嘹亮的,圆润和谐。
2.作者写杜鹃的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达自己客居于四川的酸楚。
补充资料: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杜鹃鸟是凄怨哀伤的象征。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三)阅读第四自然段,然后思考
1.作者为何喜欢鸟的形体?
明确:因为鸟之形俊俏,鸟的身躯玲珑饱满。
2.“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中的“刺”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刺”形象地写出了鸟带给“我”的喜悦强烈而深刻。
四)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思考
1.“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作者的“单纯”指的是什么?
明确:只爱鸟的声音与形体,而不管鸟的行为,也不将鸟诗意化。
2.作者写杜鹃的豪横无情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达鸟本身不能幻化出诗意,也表明作者爱鸟的单纯。
3.作者联想到了济慈、雪莱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联想到济慈、雪莱的诗是想表明诗中鸟儿的形象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儿并无关系
五)阅读第六自然段,然后思考
1.“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这句话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2.作者联想到哈代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联想到哈代的作品是说明鸟儿有时会给人带来悲苦。
3.作者写自己与哈代类似的经验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强调鸟有时也给人悲苦。
六)阅读第七自然段,然后思考
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中写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写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
言外之意: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七)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喜爱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我”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2)“我”也爱鸟的形体。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四、探究中心
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作者通自己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3.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4.学习本文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圈画出中心句、过渡句、语言优美的句子、修辞句、重点词;
2.抓住中心句、开头、结尾及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赏读第3、4段,从多个角度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和词典,掌握生字词;
2.默读并圈点批注,把握课文内容,沥青文章脉络,把握作者情感。
重点:目标:2
学习过程:
一、诗文回顾,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鸟儿和人类自古以来就是亲密的朋友,鸟儿自由飞翔的天性、五彩的羽毛、灵动的身姿,无不显示出大自然造化之奇妙。古今文人笔下,常能见到鸟儿的形象。回想一下,你读过哪些写鸟的诗文?
学生发言。
诗人和作家都偏爱鸟,作家梁实秋也不例外,今天就要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散文《鸟》。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15分钟)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词典,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理解文中出现的古文、诗句的含义。
三、默读圈画,理解中心。(18分钟)
1.默读全文,用直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把握全文脉络。没有原句能表明段落中心的,请自己概括。
第一段:我爱鸟。
第二段:笼子里的鸟的苦闷。
第三段:欣赏鸟的声音。
第四段:描摹鸟的形体
第五段:我单单喜爱鸟的声音和形体,并不对鸟存任何幻想。
第六段: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
第七段:写众多可怜可悲的鸟儿,表达自己的同情。
2.结合梳理的中心句以及文中的具体词句,谈谈你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引入到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探讨。
提问顺序:
(1)初探中心理解;
(2)开头和结尾为什么都要写到“笼中的鸟”?
(3)第6段写到鸟“有时也给人悲苦”,这与作者看到“笼中鸟”时的情感有何不同?
(5)作者在第5段中说:“我爱鸟的声音、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如何理解这句话?
(4)再次归纳本文中心。
小结中心:本文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声和优美的形体,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同时,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也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3.学法总结:如何梳理文章中心?抓全文文眼、中心句、关键句、隐含情感态度的句子。
四、课堂小结(2分钟)
知性散文:梁实秋的散文有对人生的思索,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而且在艺术上显示出知性散文的清峻、理智和洗练的特色,给人以朴雅之感。说其清峻,表现在作者似乎不涉足政治,不与时代潮流相适应。写的是普通的人生、平凡的社会生活,回避社会热点,不追求所谓的时尚;说其理智,这是因为梁实秋的知性散文表现出来的智慧、学问和书卷气;说其洗练,指的是语言艺术的风格,首先是简洁朴实,其次是含蓄凝练,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汉语功力。
《鸟》是梁实秋知性散文的代表作之一,知性散文的作者较之一般散文作家,他们的广泛阅读所得的的间接经验及人文素养无疑更为丰厚,而由此养成的对人生、人性、人情以至于历史与风俗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则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感受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点。
五、课下作业:熟记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第3、4自然段,体会梁实秋散文语言的凝练准确的用词美、化用文言的典雅美和多变的句式美。
2.运用本节课的语言表现的方法,当堂练笔,描写一种小动物。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品读第3、4自然段(25分钟)
第3、4段文字对鸟之美进行了细致描绘,请默读两段,并圈点批注,哪些词语和句子写得特别传神?
1.学生默读批注;5分钟
2.班上交流,引导点拨。15分钟
3.小结:(依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重点放在前三个语言特点上,后三个如有学生发现,点拨即可。)(5分钟)
(1)凝练准确的用词美:写白鹭,用“伫立”“拳着”“缩着”这些动词,刻画了白鹭的形态,很有画面感;
(2)修辞:比喻、排比、对偶
(3)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白鹭时一静一动(伫立的静态、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动态)
(4)化用文言的典雅美:“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秾纤合度”“临风顾盼”,凝练含蓄,意蕴深厚,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汉语功力。
(5)色彩搭配之美:写白鹭,用“白”“青”“黛青”“釉绿”等几种颜色的点染,渲染了意境,极富色彩美。
(6)句式多变之美:排比段、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与散句的结合,是文段自由灵活又不失典雅大气,舒缓自如。
三、课堂练笔(15分钟)
模仿本课中描写鸟的外形、动作、声音的方法(准确用词、句式多变、妙用修辞、动静结合、色彩新明和谐等),为你所熟悉的动物写一个“素描”片段,100字左右。
8分钟习作,7分钟交流并点评其运用的方法与亮点。
四、课下作业
摘录文中富有文采和语言优美的句子,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祸不单行”等词语。
b.学会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快速、准确筛选所需信息。
2.过程与方法:
a .朗诵法。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只有多读,方能感受到文章散发的美。
b.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开展讨论,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更好地体会作者借文章传达出的浓浓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延伸课文,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本文多音字、复杂字词、生僻词语较多,学会准确区分、记忆。
2.本文篇幅较长,学会速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表现出来的大意。
教学难点:
准确、快速地在文中找出“ 背影”几次出现的场合。
第一课时
导入: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所受的教育也告诉我们,父母是爱我们的。那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同学们感受到了父母对你们的爱了吗?能不能说出来和老师分享下!(学生发言、简短点评。*严厉亦是爱的一种表现)朱自清先生的咱们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大作家,他有一篇文章《背影》说的就是他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这篇《背影》是作者应当时编著教材的叶圣陶先生之邀而完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大人物与家人的`情感和我们是不是一样的。
一.检查预习效果。
1.收集到的作者简介。(事前板书在小黑板上)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鲁迅老乡)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背影》、《春》,作品收集在《朱自清文集》里。
2.写作背景:(同上)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回忆的是19冬天的事。1917年,作者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办完祖母丧事,他回北京上学,而父亲则到南京谋事,于是父子同行,在浦江车站依依惜别。
3.生字词注音、词语释义检查。(同上)
嘱咐:
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来临。——(祸不单行)
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光景:a时光景物 b境况、状况 c表示估计
好一派草原光景(a);那个小孩只有五、六岁光景(c);他家的光景还不错(b)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将注音补充在对于的文字上。
2.思考:我知道了些什么?
3.听范文,边听边思考: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播。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你能用“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受评、示读)
三.作业布置:
同学们谈到了很多,都能从细节中感受到深沉博大的父爱,这也是这篇文章打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地方。那老师有一个问题了,他既然是写父爱的,但题目不是“父亲”或“父爱”?题目是“背影”,这就说明,“背影”在这篇文章中有着很特殊的含义。
文中共有4处背影,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
1.这4处“背影”,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联系?
2.第6自然段中所实写的两处“背影”:a.静态背影:戴着、穿着……
b.动态背影:蹒跚、探身、爬上……
琵琶行导学案设计
课前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
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6课 琵琶行 导学案(含答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桃花源记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 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学习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朗读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词语,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了解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感情,详略的写法。
第三课时主要任务:背诵课文,巩固练习。
第一课时授课过程:
课前导学:
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
一、检查预习的情况。
1、写出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2、交流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3、指定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认真欣赏并作出适当的朗读评价。(包括背景)
二、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
2、一词多义:复前行( )不复出焉( )
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 便舍船( )屋舍俨然( )
寻向所志( )寻病终(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
3、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三、合作探究学习
1、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确有疑难,小组中探讨解决,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问。
2、掌握下面的古今异义词:芳草鲜美:古义: 今义:
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 今义:
见太守 ,说如此 古义: 今义:
屋舍俨然 古义: 今义:
缘溪行 古义: 今义:
3、找出出自本文的七个成语,写在下面:
4、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
(2)本文主要记叙的是什么内容?
(3)写出渔人的行踪:
四、课堂小结:桃花源实在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你也是在无意中进入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你会怎么样呢?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五、课堂检测: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后遂无问津者
2、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 ,名 ,字 ,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文章虚构了一个 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 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 的愿望。
3、《桃花源记》以 为线索,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的顺序叙述了渔人的 ,层次清晰。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授课过程
一 、预习导航
1、辩明字音 垂髫( )发髻( )俨然( )
阡陌( )( )诣太守( )两鬓( )邑人( )
豁然( )遂( )骥( )郡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欣然规往:
二、自主学习
1、将“渔人”、“村人”两词准确的填入文中括号内。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用采访的形式熟悉课文内容,深化理解。
由学生设计采访提案,讨论想提出的问题。课堂模拟采访现场,受访者与采访者均可由学生扮演。
采访一、对象: 桃源人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5.有一个渔人无意中来到这里,能说说你们见到他当时的感受吗?
6.他回去的时候你们对他有什么希望没有 ?
7.如果你知道他出去后就直接去报告太守,让太守派人来,你们有什么想法?还会让他回去吗?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采访二、对象: 武陵渔人
1. 你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 见到桃花源时,你有什么感受?
3. 桃源人给你什么印象?
4. 你有没有想过就留在桃花源不出来了?
导学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两位数乘整十数》数学导学案教学设计北汪小学郭娟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学会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复习巩固
一、36×7=125×8=
46×8=23×9=
30×10=4×200=
二、一套故事书8本,一本24
元,一套多少元?
1、列算式:
2、用学过的知识计算。
自学检测
三、1、看到这个竖式,你想说?
2 4
×1 0
--
2 40 2、看到这个竖式你又明白了
2 4
×1 0
--
2 40
巩固练习
四、我会做
36×50 46×20 23×30 32×40 11×70 41×20
五、写出37×40和40×37的竖式。
六、一套故事书10本,一本24元,一套多少元?
拓展延伸
1、225×40=
2、根据以上思路说出40×225的思路,再计算。
3、一套故事书225元,40套多少元?
MSN(中国大学网)
★ 梁实秋《鸟》赏析
★ 诉衷情导学案
★ 《繁星》导学案
★ 兰亭集序导学案
★ 导学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