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十四问 学案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蛋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爱莲说》十四问 学案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蛋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爱莲说》十四问 学案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篇1:《爱莲说》十四问 学案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爱莲说》十四问 学案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1、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_      _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_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你喜欢哪种花?并请你说说喜欢的理由。(3分)

3.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分)

4.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

5.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是:

6.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7.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2分)

8、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2 分)

9.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3分)

10.《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11.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

12.文中作者运用了         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

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                                ,”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                              ”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                             _”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13.阅读《爱莲说》和《生于忧患》两文都涉及环境,其用意有什么不同?(4分)

14.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       表达         _                   ;韩愈在《马说》中借_            ,表达                    ;周教颐借“莲”表达

参考答案

1追求隐逸贪慕富贵\_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2示例:我喜欢桂花。在秋季,桂花小小的淡黄色花朵散布在绿叶中,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令人陶醉,而它却丝毫不张扬。

3: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4: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5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

6: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

7: 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8:  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

9:示例: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10答: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11相同: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12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_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_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__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

13答:《爱莲说》写莲花的生长环境突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 ,从而表明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生于忧患,死于字乐》通过列举六个历史人物在艰苦环境中成就事业的事例,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

14、陋室(或陋室不陋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千里马的遭遇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郑曦

篇2:《爱莲说》 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爱莲说》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衬托的写法。

3、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思路

猜谜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预习检测,基础巩固--问题引航、整体感知--重点分析,能力培养--拓展延伸,知识归纳--布置作业,能力检测。

教学方法

1、采用朗读法、质疑点拨法、讨论法。

2、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记得,七年级时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行道树》,作者是借行道树的形象来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像这种借助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思想或感情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作者)

2、设谜导入

(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2)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3、利用电脑软件(千姿百态的荷花,配古曲《水中莲》)。现在,大家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你觉得莲花美么?美在哪里?美可以分为很多: 妖娆之美、气质之美、 端庄大方之美、 高雅之美、古典之美、 成熟之美、(高洁、 高雅、自然之美、、、、、、)不仅同学们觉得莲花美,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哲学大家,周敦颐也觉得莲花非常美。为此,他还特率领人在他的府邸旁边挖了一个四十余丈的池子,在池子里面种满了莲花,在池子上修建弯弯曲曲的木桥,搭了一个亭子,并取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于是并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二、了解本文的体裁和作者。(播放图像)

1、 题解

“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2、作者简介(放作者图像)。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在听读的时候,给文中的生字生词注上音,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与停顿。(按“读”放课文录音)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声音响亮,精神饱满,注意节奏与语气。划出描写莲花句子的停顿。

四、要学习古文,我们首先的把文章的意思弄明白。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时间:三分钟,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没有,我就有问题要问你们了?

五、分析课文

问题1:前面我们谈到周敦颐也爱莲花,还特修建了莲花池,他把莲花比作什么?他爱莲花的什么?

讨论并归纳: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那些品质?

莲                              君子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不妖)         高洁、庄重

体态香气(中通……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气质(亭亭……亵玩焉)         清高

君子所具备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仅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吗?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这种借助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思想或感情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3、文章写了莲,还写了那几种花?分别比做什么?

菊花和牡丹。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它是花中的隐士,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我周敦颐也和陶公一样,是品格高洁的人。

因为牡丹雍容富贵,历来被人们当做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高洁的品质,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5、这三种花分别代表哪三种处世态度?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

君子?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纯洁无瑕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6、作者对这三种花态度怎样?

菊            隐逸者    惋惜    正衬

牡丹           富贵者    鄙视    反衬

莲            君子者    赞美

六、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

1、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一不一样?不同之处在哪里?周敦颐和陶渊明都是洁身自好的君子美,你认为人他们的生态度一不一样?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陶渊明隐居避世了,我还坚守在官场。

生:我是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是躲淤泥躲得远远的。(众笑。)

师:聪明!我们才学习了《桃花源记》。陶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他在自己的心里幻想出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他最后选择的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生活。但周敦颐不是这样的。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就是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

但是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个人的个性气质、以及具体的时代背景有关,选择虽不同,但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都同样伟大。来,让我们再

朗读一遍那流传千古的名句。

(齐深情诵读“予独爱”一句。)

七、延伸拓展

如今。我们的学校也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打架,逃课同学之间互相攀比“,)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高尚的节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梅花 ,因为它 (傲霜雪而不调,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九、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扩充成一篇小短文 ,写清自己喜欢某种花的理由,写在作文本上。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正衬)菊    傲霜斗寒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反衬)牡丹  雍容华贵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纯洁无暇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王紫玲

篇3:《爱莲说》学案 (八年级上册)

《爱莲说》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           审核:          主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熟读并背诵全文。

2、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 教学重点:

1、 能顺畅地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

2、 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三: 教学难点: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掌握本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学习过程 :

(一)、预习导入:

1、 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读准字音。

颐(     )     淤(     )     濯(      )      亵(    )

清涟(     )    不蔓(     )不枝       噫(        )

鲜(      )有闻(二)课堂探究

(二)课堂研讨

1、初读美文

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朗读流畅 ,把握节奏

2、听录音,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及情感

3、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        独:      染:          濯:         益:        植:

亵:        鲜:        宜:

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找出文章主旨句

5、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莲的,分别赞美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6、文章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7、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1、 积累关于莲花的古代诗词。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心的认识和看法?

(四)反馈检测: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 ) ②亭亭净植( )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 ④何陋之有 之: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堂探究

2、语气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应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作者抒发自己志向的一句,应用慨叹的语气来读,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则是对世人追求富贵之风的一种鄙夷,应用讽刺的语调读。

“菊之爱”一句,有惋惜的意思,陶渊明虽不同于世人,但是和作者的喜好也不尽相同,作者认为只有像莲花这样“出污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对“菊之爱”一句应该读出惋惜的语气。

第二段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是肯定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后面的“莲,花之君子者也”是强调的语气,应比前两句读得重一些。

4、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5、生长环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可亵玩焉。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志洁行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端庄令人尊重

6、菊:品格高洁超凡脱俗--正衬

牡丹: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反衬

7、运用了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了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

反馈检测参考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T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12.D(2分)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 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⑷①的 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6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gjw

篇4:《如梦令》《声声慢》 学案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如梦令》《声声慢》 学案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2.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学法指导】

学习诗词主要运用以下学习方法:音读、意读、美读、悟读、背诵。

【知识链接】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其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其母王氏也知书识文。受家风影响,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其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并共同从事金石学研究,校勘古书,早期生活优裕,幸福美满。李清照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成就,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其词集《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录的只有70多首。其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词作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艳丽,即便抒写闺中寂寞和离情别绪,也比较含蓄委婉,情调感伤而不消沉。南渡后,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忘、夫死的苦难,居无定所,长期流亡,生活孤苦。其词作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表达个人的不幸遭遇以及对现实的苦闷、不满和关心。其词艺术成就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如梦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声声慢》是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风骤(     )    寻觅(     )   戚戚(     ) 憔悴(     ) ( )

2.解释加点词义。

①雨疏风骤:

②浓睡不消残酒:

③卷帘人:

④绿肥红瘦:

⑤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⑦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3.反复朗读。

A.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读;

B.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读;

C.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读;

D.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读;

E.可将两首词对比着来读.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1. 《如梦令》中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本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声声慢》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诗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拓展延伸】  如何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鉴赏古典诗词?

1.走进作者,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经历背景。

2.寻找词眼,整体把握。抓直接抒情的句子、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

3.捕捉意象,关注特点。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营造意境、传达情感。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柳--惜别之情,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书,盼望亲人的消息,梅、兰、竹菊、鹤--君子的象征。同时还要注意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字眼再体味作者的情感。如明月--寒月--缺月--残月。这些虽都是月亮,但修饰语不同,意象也不同。

4.明确技巧,品味效果。表现手法和技巧多种多样,恰当的技巧对表情达意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意技巧的鉴赏。如《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达标检测】

一.填空。

1.李清照,号_________,宋代_________派著名女词人。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         。

3.,浓睡不消残酒。

4.《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                。

5.“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            之情。

二.多项选择题。

1.《声声慢》一词的艺术特色是(       )

A.运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    B.创造性地运用叠字

C.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D.语言浅近,意境深远

2.在《声声慢》中,李清照主要通过以下哪些残秋景物抒发愁情(         )

A.急风    B.过雁  C.黄花    D.梧桐细雨   E.江水

3、“雁过也,正伤心”一句中,“雁过”所引发的作者的情绪有(      )

A.秋愁      B.故乡之思      C.离别之苦

D.往昔夫妻伉俪生活之思    E.羁旅行役之苦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表现愁情(      )

A.动作神态   B.环境感受    C.心境意绪    D.生活场景

【我的收获】

黄媛

篇5:《爱莲说》 学案设计(八年级必修一)

《爱莲说》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一)

【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代)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二、读音

蕃(      ) 予(      ) 淤泥(      )  濯(      )  涟(      )

不蔓不枝(      )  亵玩(      )  噫(      )  鲜有闻(      )

三、解词

⒈古今异义

⑴可爱者甚蕃:古:                           今:

⑵世人盛爱牡丹: 古:                           今:

⑶亭亭净植:古:                           今:

⑷中通外直: 古:                           今:

⑸香远益清:益:古:                           今:

清:古:                           今:

⒉词类活用

⑴香远益清:

⑵不蔓不枝  蔓:

枝:

⒊一词多义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远益清

⒋其它

自:          染:         濯:          清涟:

妖:          益:          亭亭:           亵:

宜:           谓:            鲜:

四、译句

⒈晋陶渊明独爱菊。

翻译:

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

⒊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翻译:

⒋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

⒌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翻译:

⒍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翻译:

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

⒏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五、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爱莲的阐述,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六、结构与特色

⒈写作特色

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⑵衬托手法:作者将陶渊明爱菊所表达的遗世独立的高尚品格、世人爱牡丹所显示的追求荣华富贵的世俗趋向与自己爱莲所蕴含的君子之风作陪衬(前者为正衬,后者为反衬),表现自己的高尚品格;

⑶语言:句式富于变化,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善于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七、理解性默写

⒈(盐城)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

,                   。

⒉《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            ,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八、中考阅读链接

⒈(2010长沙)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⒖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可爱者甚蕃(      )  ⑵亭亭净植(      )  ⑶出淤泥而不染(      )

⒗翻译下面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⒘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⒙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在《马说》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教颐借“莲”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2010重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5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⒐解释加点的'字。(4分)

⑴可爱者甚蕃            ⑵濯清涟而不妖

⑶不蔓不枝              ⑷陶后鲜有闻

⒑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⒒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⒓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4分)

⒊(宁波)文言文阅读(16分)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2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 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

2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2分)

参考答案

七、理解性默写

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八、中考阅读链接

⒈(2010长沙)15.(3分,每题l分)①多②立③却,但是

16.(3分)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17.(2分)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意思相近即可)

【8.(5分)陋室(或陋室不陋)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千里马的遭遇  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租近即可)

⒉(2010重庆)9(1)多  (2)洗涤  (3)长枝节  (4)很少  10(1)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1. 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2.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⒊(2008宁波)

18.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19.B(2分)  20.A(2分)    22.B(2分)

21.(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23.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24.洁身自好    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

魏爱民

篇6:《古诗》 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型:诵读赏析课 课时:一课时 时间:-1-5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雁门太守行》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7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背景链接:“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所作《雁门太守行》三首,都是五言古诗,写边城的寒苦和征战。李贺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感情朗诵诗歌。

二、合作交流:

1、此诗以       为序,前四句写                      。首句既是       ,也是      ,成功的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四句写              。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具有“                             ”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2、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       ,表现官兵戒备森严;一个在      ,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       ,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3、此诗描写战斗的场面,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选用    、    、

等色调浓艳的词语,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也用了    、

、    等动词努力烘托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

4、诗中的                    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

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诗中写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的诗句

5、诗人借军中将士的口吻,表达自己忠君爱国心愿的诗句是

6、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和战争的残酷的句子有:

7、全诗的主旨句是                             ,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8、列举一个表现爱国热情或理想抱负的诗句

三、拓展延伸:诗歌是想像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

1、展开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2、字数在150字左右。

四、小结:这首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着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谰,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别云间》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讲《论语》,6岁熟经史,能诗文,时人许为神童。14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杀,又与陈子龙等倡义,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易败被杀,他仍为抗清而奔走。清顺治四年(1647)夏间,完淳在家乡被捕,解往南京,同年九月十九日从容赴义。在被捕后的几十天当中,吟咏不辍,留下了辉耀千秋的《南冠草》和《狱中草》。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力表彰夏完淳其人其事,尤其是《南冠草》一剧,在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鞭挞汉奸国贼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2、背景链接: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后押解离乡时所作。诗的标题“别云间”的“别”字,不是一般意义的告别、离别,而要理解为难以再见的诀别、永别。他是抗清将领,清廷的要犯,一旦被抓,必死无疑,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夏完淳是松江华亭人,这首诗为什么不题作“别松江”,而题作“别云间”呢,原来,“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上龙”,于是后人就把松江称为云间。此诗题作“别云间”,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3、感情朗诵全诗。

二、合作交流:

1、诗作首联      。其中“      ”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    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   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       与无限       。

2、颔联抒写诗人                        。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的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                   ”的质问与诘责。

3、颈联                         。“              ”表明诗人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                    ”表达诗人内心自然涌起的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之情。

4、尾联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               的豪情。“          ”的诗人坦然作出“                ”的打算,表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              的战斗精神、                  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三、小结:这首诀别诗写得满纸血泪,一片丹心,风格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是一篇大义凛然的正气歌,诗中饱含的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精神,几百年来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激励人心的力量。

四、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学(教)后思

韩云生

篇7:《长城》 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长城》专题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认识长城的价值。

2、理解长城的文化内涵。

3、谈自己心目中的长城。

4、为保护长城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4

【学习准备】收集相关资料、阅读专题推荐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

见课文P78

二、质疑讨论

活动一:知长城形

(看长城)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长城的感觉。

(说长城)长城有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活动二:识长城用

1、在战争中长城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在现代社会,长城还有军事价值吗?

2、归纳长城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思想价值:

(1)渴望和平的愿望。

(2)自立、自卫、自强、自信、团结统一以及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3)在防御基础上的和平、友好往来。

……

文化价值(长城精神):

①众志成城,共渡难关,民族面对一切困难很强的凝聚力。

②长城的外形与中华图腾--龙相似。于是长城就有了龙的传人的拼搏精神,大国风范。

③中华民族英勇抵御一切外族入侵的决心和勇气。

④中华民族守卫国家,爱好和平,发奋图强。

⑤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强大的力量,是人改造自然的杰作。

……

3、感受长城文化

交流你所收集的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传说、成语、谚语、对联、歇后语、民歌民谣等。

活动三:抒长城情

(唱长城)《长城长》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  你知道长城有多长?   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   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

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   你知道几经风雪霜?   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    博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

太阳照长城长   长城他雄风万古扬    太阳照长城长   长城他雄风万古扬   你要问长城在哪里   就看那一身身一身身绿军装  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  你知道几经风雪霜?   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   博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

太阳照长城长  长城他雄风万古扬   太阳照长城长  长城他雄风万古扬   你要问长城在哪里   就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心坎上

(议长城)谈谈你们心目中的长城

三、知识梳理

四、拓展延伸 “我和长城的故事”

(护长城)在人类面前,万里长城已经不堪重负。万里长城上了2004年度全球最濒危遗址名单,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长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目前长城只有三分之一修复和保护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残破不全,还有三分之一早就不复存在。长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你能为长城的保护提点建议吗?

(2)请就刚才看到的材料设计一个保护长城的活动。(包括①名称②活动方案)

魏镇

《爱莲说》 学案设计(八年级必修一)

《背影》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蜡烛》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挖荠菜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沁园春雪》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北师大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 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

《爱莲说》十四问 学案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推荐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爱莲说》十四问 学案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