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hiv1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共含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hiv1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1: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第四课时    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减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减法。

2、 经历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方法与策略。

3、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正确运用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

学习难点:理解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导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列竖式计算:

77-25=     65-47=        34-26=        57-32=        87-43=

二、自主学习

1、观看大屏幕主题图,理解统计表图意。

例1、生产了(      )部动画片,生产了(     )部动画片,20比20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列式:  435-322=(   )部

竖式是这样写的:

4 3 5                 从(     )位减起

-  3 2 2

---------------

□□□

例2、比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列式:   435-86=(   )部

4 3 5                 十位怎样算呢?

-  8 6

-------------

□□□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再减,十位剩2不够减8,再从百位退1,合起来是12,12减8等于4。

2、笔算:

844-21=                   355-123=             278-75=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   )(  )(   )对起,先从(    )算起,再从(  )减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减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当十再减。

四、当堂检测:

1、笔算:

844-21=              355-123=             278-75=

406-102=             354-66=              480-85=

2、完成课本41页做一做。

3、完成课本44页练习九第1题 。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篇2: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2、学会验算减法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重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一、复习旧知

90-37=             321-272 =           456-89=

二、自主学习

自学例3,尝试列竖式计算403-158,并且验算。

竖式计算:  403

-  158         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

----

□□5

验算方法1:               验算方法2:

三、小组合作,展示质疑。

1、小组交流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抽生展示,注意:(1)对位格式(2)说计算过程(3)强调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十位是0怎么办?十位上又怎么算?

3、怎样验算计算结果对不对?验算的方法有哪几种?

四、巩固提升,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42页的做一做。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500-437=          1000-599=      508-229=      602-375=

3、完成练习九第3、4、5题。

五、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做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的验算时,一般有哪几种方法?

篇3:《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习难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习过程】自学数学书P11页的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一、复习旧知:

55-30=              84-30=              73-40=

24-5=                19-4=               43-7=

仔细观察这两组题目,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二、自学导入

1、引入导学一、自主学习

自学第11页例题2

1、普通快客的票价是(    )元,动车的票价是(    )元,乘坐世博专线大巴最便宜,票价是(    )元。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用(      )法计算

列式为:

65-54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2、求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用(      )法。

列式:

65-48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一)、小组讨论

1、你怎样计算上面的算式?请写下来,并把思路写下来(把什么分解成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请写下来告诉同学们。

(二)、交流展示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两位数拆成(      )和(      ),(      )减(      ),(      )减(      )(够减时),再把两个差(      )。

方法二、把减数拆成(      )和(      ),先用被减数减(      ),再用所得的差减(      )。

四、小试身手,相信你能行。

1、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五、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1、完成课本P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的第5、6、7、8题。

篇4:秒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秒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学习重点: 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学习内容:数学书2、3、4页

学习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2、钟面上有(  )个大格,每一大格是(  )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个小格.

3、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秒针走一圈是( )分.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看教材1页,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10 ( ) 、8 ( ) ( )   5  ( ) ( 3) ( ) ( )

2  、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 )。

3、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4、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提示:分针走 ( )  格,秒针走 ( )圈  。秒针走 ( ) 圈,分针走 ( )格  。)

5、秒针走 1圈是( )秒,分针正好走 ( )小格,由此得出1分= ( ) 秒。6、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请你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7、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 看1分钟时间能做些什么?

三、过关检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

2、人1分钟脉搏跳( )下,1分钟做( )道题,1分钟写( )个字。

3、深呼吸1次用( )秒,15秒内能深呼吸( )次。

从1数到30用了( )秒。

*1分=( )秒,120秒=( )分

4、绕操场跑1圈,王刚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篇5: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复习课)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复习课)导学案

1、学习目标

通过对学过的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题比较归类,总结出计算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口算.

难点:在计算方法上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3、复习目的:

(1)正确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2)重点回顾梳理口算加减法的注意事项

4、复习方法:讲练相结合、正误判断分析法。

一、回顾旧知,知识梳理

1、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3+8=      67-9=      45+38=     52-36=

9+58=     77+16=      81-47=     72-9=

2、同桌讨论:把这些计算题分分类。

我们讨论的结果是:

类    型 算    式 方    法

加法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减法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二、整理归纳

(1)  两位数的加法

/                 →→→什么情况下进位,什

不进位        进位          么情况下不进位?(满十进一)

(2) 两位数的减法

/                 →→→什么情况下退位,什

不进位        进位          么情况下不退位?(不够减,向前借)

三、练习反馈:

1、口算下列各题。

23+34=    47+36=    34+46=     55+37=     36+33=

46+32=     34+54=    43+23=     45+57=      62+37=

57-25=      68-35=    77-35=      85=23=     56-34 =

95-61=      55-39=     57-28=     62-36=      63-39=

2、在□里最大能填几?最小能填几?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3-42=60-(    )  93-18=50+(    )    72-5=84-(    )

4、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步骤:认真读题--找出数据--分析关系--列出算式--带上单位--答)

(1)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6:三位数的加、减法和复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一)(P47  1、2,练习十1、2、3、5)

教学目标:

1、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3、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第四单元学习完了,我们今天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过程

1、完成P47  1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完成P47  2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3、从以上加法和减法题中各选一题进行验算,并说说验算的方法。

4、完成P48  1  左边4小题

学生上黑板计算,集体订正。

5、完成P48  2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算式解答

6、完成P48  3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指名说错误的原因,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48  1  右边4小题

2、完成P48  5  第一行

四、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笔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篇7:《估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五课时 《估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估算方法,能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进行近似计算。

2、培养先估算再精确计算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学习重点 : 掌握估算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写出与下列各数最接近的几百几十数。

182 346 609 871

2.找出与下列各数最接近的整百数。

203 197 517 899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第15页例4。

1、一到三年级来了( )人,四到六年级来了( )人。巨幕影院有( )个座位。

2、要求六个年级的学生能否同时坐得下,就是把( )与( )进行比较。如果大于441,就( );如果小于441,就( )。

3、因为只问能否坐得下,所以不需要求出具体总人数,( )即可。

4、自己尝试估算一下,能不能坐下?

(二)、小组讨论

1、221看作,239看作(),221+239一定大于(),但()(能或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2、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30,这样就与实际结果非常接近。221>220,239>230,220+230=450,所以221+239一定大于450,而座位数是441,441<450,所以肯定()。

3、规范解答。

4、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汇报交流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把每个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或(),再进行计算取()数还是()数,要视情况而定。

三、当堂检测

1.比较大小

168 + 587 800 720 - 112 500 106 + 438 500 619 - 201 400

2.估一估。

393 + 120 782 + 391 189 + 488 583 + 411

( ) ( ) ( ) ( )

3.一本书总共237页,小明看了142页,大约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4.某养殖场有小鸡607只,小鸭189只,那么养殖场大约有多少只小鸡和小鸭?

5.小强和小东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如下: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180个 340个 192个 219个

(1)小强和小东第三周和第四周一共大约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小强和小东第一周和第三周一共大约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6.北京到大连,飞机票620元,火车票147元,坐火车比坐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篇8: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各知识点教学建议 学案(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122《

主备人:郑  丹(新塘小学)

审稿人:钟银鹰(新塘小学)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会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3、初步学会解答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单元知识点列表

编号 知识点 内容

122-01 数的运算:十几减几 第12页例1,第15页例2

122-02 数的运算:连加(已学) 第17页第7题

122-03 数的运算:连减 第17页第7题

122-04 数的运算:加减混合 第17页第7题

122-05 解决问题:看图列式(减法) 第16页第2题,第14页第8题

122-06 解决问题:看图列式(连减) 补充

122-07 解决问题:看图列式(加减混合) 补充

122-08 解决问题:简单的减法问题(求部分数) 第19页例3

五、各知识点的教学建议

知识点 122-01    数的运算:十几减几

教学建议 1、在课程标准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17页)对于“十几减几”的口算要求如下: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1、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方法。

首先,应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计算教学,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一要注意从具体情境中引出计算内容,二要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提倡算法优化。

计算十几减9的算法很多,教材呈现了“想加算减”和“破十法” 两种。其他方法通过问学生:“还可以怎样计算?”来呈现。重点教学“想加算减”和“破十法”。在教学中问:“你最喜欢哪种算法?”帮助学生算法最优化。

3、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1)根据一年级小孩特点,多用游戏方式、比赛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对口令”等方法进行练习。

(2)关注学生的错例,如16-9,17-9,15-8=6,14-6=9等,找出学生出错的原因,并将出错的口算做成卡片或结合应用,每日反复练习。

(3)引导对比,发现规律。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让学生将差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对比,从中发现规律并说明理由。

(4)关注口算较慢或计算有困难的同学,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要求:看清数字;看清符号;认真计算;仔细检查。学生学过十几减9,易将不退位减法看成退位减法,如15-4=9,原因是受到14-5=9的影响,因此应通过对比练习,减少学生出错的情况。

评价要点 1. 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口算。

评价样例 A级(易):

教材第12页做一做

4、教材16页第4题

12-6=     13-7=      18-5=       14-7=

15-9=     6+9=        7+8=         14-6=

5+7=       16-6=      16-8=       18-9=

10+9=      17-8=      15-7=       11-4=

B级(中):

5、比一比,在     里填上“>”“<”或=“。

15-7     8       14-6     7     12-7    6    11-9    2

16-9   6        8     17-9    13-9    4     6     14-8

知识点 122-02 数的运算:连加(已学)

122-03 数的运算:连减

122-04 数的运算: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建议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72页和第75页,学生已经学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知道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本册教材中,只在教材练习第17页第7题出现,因此需要继续巩固练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

1、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先看清“+”和“-”,再用直尺画出第一步计算的部分,最后检查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

3、学生出现的错例:

11+4-3=15   【分析】学生只计算了第一步,漏算第二步。

15-8-3=3    【分析】学生对于十几减几的计算不熟练,需要反复练习。

评价要点 会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评价样例 A级(易):

1、教材第17页第7题

2、口算。

13-9-2=     16-8+9=      7+9-8=       6+6+5=

9-9+12=      7+6-4=       18-9+5=      11-6+8=

知识点 122-05    解决问题:看图列式(减法)

教学建议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51页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大括号、问号的含义,能根据减法的意义准确的解决问题,会解答减法的看图列式。因此在本册教材中,针对这类题型需要进一步训练学生。

1、掌握看图列式的方法:说图意、说想法、列式计算。明白从总数中去掉

一部分数要用减法计算。

2、学会放手让学生独立收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如教材14页第8

题,学生找出猴子的相关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3、学生的错例:

学生的错例有: 5+9=14        9-5=4

【错误分析】一是看图不仔细,忽视了图式的数学意义;二是对总数应包括剩下和拿走这两个部分的概念不清。

【错误分析】学生忽略“?”,习惯于求剩下的4只。

评价要点 能准确解答减法看图列式。

评价样例 A级(易):

教材16页第1、2题。

B级(中):

3、教材14页第8题。

知识点 122-06    解决问题:看图列式(连减)

教学建议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72页和第74页,学生已经能够根据减法的意义来解答连减看图列式。但在本册教材中并没有在例题和练习中出现,仍需要教师补充练习进行训练学生。

1、掌握看图列式的方法:说图意、说想法、列式计算。连减看图列式比较

难的是找总数。从图中找出总数和一部分,明白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数,再去掉另一部分数要用连减计算。

2、进行连减计算后,培养学生检查的学习习惯。

评价要点 能准确解答连减看图列式。

评价样例 A级(易):

1、看图列式。

□○□○□=□

2、看图列式。

□○□○□=□

知识点 122-07    解决问题:看图列式(加减混合)

教学建议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能根据加减法的意义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也训练过加减混合的看图列式。在本册教材中这类题型没有在例题和练习中出现,因此需要教师补充练习进行训练学生。X k b 1.com

1、掌握看图列式的方法:说图意、说想法、列式计算。加减混合列式中难

的部分是减法部分,因此重点指导孩子们看懂图中含有减少意思的一部分,仍然明确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数要用减法计算。

2、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具体的形象为主。如果学生不能从整体感知图片,而关注图中的一两点时,容易出错。

(1)

典型错例:6 -  2  +  8 =  12 或6 – 4  +  4 =  6。

【错题分析】对于式一,学生没能理解题意,忘记左边没被划去的是原来有的,因此又加了一次;式二却恰好相反,没有被划去的五角星吸引了学生,理解为左边4颗,右边有4颗,4与4也就直接被填在后面的空格内。

(2)

车上原来有9人。

乘车问题中,学生去数车上的人数,而忽略了题目给出的实际人数这个条件。

评价要点 能准确解答加减混合的看图列式。

评价样例 A级(易):

1、看图列式。

○○○○○○○○○      ○○○○○○

?个

□○□○□=□

B级(中):

2、看图列式。

车上原来有9人。

□○□○□=□

知识点 122-08    解决问题:简单的减法问题(求部分数)

教学建议 1、用数学解决问题。

教材中的综合情境图实际是按三个层次安排的: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二是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由学生提出问题后,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结合加、减法的意义来解答。明白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数要用减法计算。www.xkb1.com

3、学生出错的题型。

在教材20页做一做中第2题求跑了几只小鹿,学生出错求剩下几只

小鹿,主要是没看清题意。

评价要点 能解答求部分数的减法应用题。

评价样例 A级(易):

2、教材21页第1题。

B级(中):

3、教材21页第2题。

篇9:颐和园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

立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导学稿

课题:   18、颐和园       课型:新授      主备教师:何锦弟

审批:覃梅君  时间:第 八 周  星期         年10月   日

班级: 四(2)班        姓名:

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训练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学习点拔: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便于理解课文,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欣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二)练习:

1.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三、学文悟情展示

(一)汇报交流:

1、生1:我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体会到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体会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生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生3:我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知道这一句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还说明长廊的特点是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4: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生6: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生7: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生9: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意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游览的顺序欣赏,能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赞颐和园的一段话。

3、给游客当导游,介绍颐和园。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朗读,感觉,最后形成对语言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力,那就是语感。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

四、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才能给学生表达的空间。释放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创造的空间。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五、知识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颐和园资料。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设计意图: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六、五、练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颐和园的迷人景色,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可以换成什么词?换了以后句子的意思相同吗?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心旷神怡   清爽宜人  )

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翠绿   碧绿  )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葱茏  苍郁  繁茂  苍茂 )

七、共同达标: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生字:

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3、思考课后题。

九、板书设计:

18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十、学后反思:

[颐和园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

篇10:月光曲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课题:《月光曲》 第一课时

年级:六年级 执笔:李元学 课型:新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莱茵河、蜡烛、陌生、盲姑娘、琴键、微波粼粼、霎时、记录。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4、学习重难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二、预习学案

1.我能行:我愿意多读几遍课文,我能解决本课的生字词,并把生字词写下来。

lái yīn hé là zhú máng gū niáng mò shēng

( ) ( ) ( ) ( )

qín jiàn wēi bō lín lín shà shí jì lù

( ) ( ) ( ) ( )

2.我思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把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大声地朗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查贝多芬的相关资料。

三、导学案

小组合作交流:

1、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给文章分层次。

3、这个传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4、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5、盲姑娘听完贝多芬弹得第一首曲子后,说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心情?

四、课堂检测

根据句子的意思,概括词语,相信你能行!

(1 ) 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 )

(2 ) 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 )

(3)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 )

(4 ) 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 )

五、课后作业

生字、背第九自然段。导学案

六、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贝多芬

七、教学反思(学后记)

课题:26月光曲 第二课时

年级:六年级 执笔:李元学 课型:新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课文的8、9、10三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学习重难点: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预习学案

1、背诵

2、听写词语

3、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茵( ) 激( ) 腊( ) 粼( )

菌( ) 缴( ) 蜡( ) 鳞( )

微( ) 谱( ) 盲( ) 霎( )

徽( ) 普( ) 育( ) 霞( )

瞎( ) 恬( ) 键( ) 烛( )

割( ) 括( ) 健( ) 蚀( )

三、导学案

小组合作交流:

1、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首,又弹一首曲子?

2、学习第九自然段。

3、兄妹两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能看到?有几幅画面?

4、贝多芬为谁创作《月光曲》?

5、评价贝多芬。

四、课堂检测

选词填空

幽静 清幽 恬静 清秀 干净

( )的脸 ( )的月光 ( )的小路

( )的教室 她的脸很( )

五、课后作业

同步、三导

六、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贝多芬---关心穷苦人(高尚情怀)

七、教学反思(学后记)

[月光曲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篇11:长城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

立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导学稿

课题:  17、 长 城       课型:新授      主备教师:何锦弟

审批:覃梅君  时间:第 八 周  星期        2011 年10月   日

班级: 四(2)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5、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点拔: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我们又重新走进了课堂。暑假里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能不能跟大家讲讲自己的旅游见闻?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一处名胜,它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长城。(板书课题)

二、学生观察画面感受长城

1、出示长城的远景图,提示学生按顺序观察。

2、出示长城的近景图,重点观察长城的结构。

3、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心中的感受说一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训练基本技能。

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观察长城、描写长城,又是怎样抒发感受的呢?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自学任务。(投影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生词(结合上下文、查资料)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理清文章条理。

4、图文对照,明确课文内容和画面的一一对照。

5、划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前后座的同学自由结组,交流自学情况。

2、交流自己查阅的、掌握的关于长城的知识。小组练读课文。

3、找出共同的问题。

五、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自学情况,巩固基础知识。(词卡)

2、指名朗读课文,明确课文层次。

3、归纳学生的共性问题,提示学生重点理解。

六、布置作业

1、练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继续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第一课时的学习主要是自学性训练,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间的交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求的精神,是教师的教学常规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这节课我们就全班交流一下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集中一个话题或知识点,可以不受课文记叙顺序的限制,可以加入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畅所欲言。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及时点拨指导)

1、远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长而壮观。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六千多公里。(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是长城的终点,“六千多公里”这一具体数字突出了长城的长。)

(3)除了书中的简短介绍,你还了解了哪些资料?

(4)指导朗读

谁能读出长城的“长”?

谁能读出长城的“壮观”?

2、近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建筑材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很宽的马路,平整而宽阔;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行的城台,用于屯兵和传递消息。

(2)画出示意图说一说长城的结构

(3)你了解的资料还有哪些?想象古代战争的场面,体会长城的防御作用。

适当补充:八达岭一带的长城修筑与明代,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

3、小结过渡

长城以它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感受的呢?

4、产生的联想

(1)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所以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是心中的真实感情。

(2)以条石为例,说明了修筑长城的艰辛

“数不清”说明条石多,

“两三千斤”说明条石重,

“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

“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说明条件的艰苦,更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

(3)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对照图画,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指导朗读

读出劳动的艰辛……

读出非凡的创造……

读出由衷的赞叹……

4、长城的历史地位

(1)联系1、2、3自然段的内容,无论从规模、构造、设置,还是从它所显示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体达标

(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把本篇课文的内容、条理、中心、写法梳理清楚,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

2、理清作者观察、描写的顺序,学习写作方法:观察(由远及近)--联想--抒情

3、谈谈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课堂检测

1、完成课后作业。

2、背诵三、四自然段。

3、学习本课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五、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pán  xuán        bǎo  lěi          zhì huì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婉(       )   凝(       )    杖(       )    魄(       )    峭(       )

蜿(       )   疑(       )    仗(       )    魂 (      )    俏(       )

六、板书设计:

远望  长龙  六千多公里

观察

近看 高大坚固

1、长城     联想    血汗和智慧

赞美    伟大的奇迹

七、学后反思

[长城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

《穷人》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例8》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