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kellyshine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共含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ellyshin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篇1: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

推行两种模式―TND、TOD

1、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邻里开发模式,偏重于社区邻里层面的规划设计,同时强调历史感。

⊙ 社区的基本单元是邻里,邻里间以绿化分隔,邻里之间利用公交组织。

⊙ 五分钟的步行邻里规模

⊙ 优先考虑公共空间

⊙ 多功能复合。在一个邻里社区的5分钟步行范围内,各种功能达到均衡的混合――居住、工作、购物、就学、宗教活动与娱乐。

⊙ 精密交通网络,邻里内部交通要注重步行交通,街道断面的设计人性化。

⊙ 足够的建筑密度,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从而相对降低市政 开发成本,增强社区活力。 ⊙ 尊重传统的建筑风格

2、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交通导向开发模式,偏重于整个大都市区域层面,强调邻里与轨道交通融合的区域发展,注重公交系统建设。不同邻里间(区域内)利用公交系统;每个邻里间可以方便步行,使用自行车、滑板作为日常交通工具;到公交站点步行5分钟。

把握三个尺度,大尺度之区域,中尺度之邻里,小尺度之街区

1、大尺度――区域规划要考虑综合及可持续的发展

⊙ 路网设计与城市对接:当住区规模较大时,住区已不只承载住区内部交通,它还承载着城市层级的疏散;住区不能孤立封闭地自行设计内部路网,而应从区域的角度看待路网的设计与交通组织。否则,若城市路网过疏,易造成交通拥挤、堵塞。如果只在住区外围与城市驳接,会造成小区公交出行不便。

⊙ 公建配套要从政府宏观规划出发,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按照区域的整体要求配建,以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公建设施要与公共交通相连,提高可达性,利于共享。

2、中尺度―邻里、社区、交通走廊,邻里的规模适宜和中心突出

TND――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1/4英里(约400米)。

TOD――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 600米步行距离。

1)北美千篇 一律的郊区蔓延,依托于网格道路的发展,造成的是同质的景观,没有中心的郊区使人在单调乏味中迷失方向。

新城市主义注重形成具有城市文脉特征的小城和具有明确的邻里中心的居住环境,利于形成认同感。

2)邻里规模(距离半径)是以人步行舒适度来衡量的,经过统计舒适步行距离大约为500米,但并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字。

3)邻里中的居住密度,居住密度随着接近社区邻里中心而增加。

4)对中心的需求和依赖性不同,如:有车族对公交站(甚至中心商业)的依赖性相对不强――影响不同房型在住区中分布的位置不同。

5)邻里中优先考虑公共空间。公众利益大于私人利益。紧凑私宅用地,创造公共空间;景观资源共享,提升住区的整体品质。

注重公共空间的创造。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做为公共空间可利用的资源;公共建筑占据重要的位置;街道是重要的公共空间。

私宅平分土地资源――紧凑住宅布局,创造出公共空间,基地内景观资源(小河)从少数人占有到公共空间的景观组成。

6)混合利用、多样化。针对雅典宪章主张交通、生活、工作、休憩四个功能区分割、相对独立的思想,新城市主义的主张者认

第一文库网为城市的特色来自对环境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集中地融入邻里地区的生活中。

⊙ 不同年龄的居民和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构成(如老人和儿童的存在)为社区注入活力。

⊙ 不同的住宅类型――公寓、独户住宅、联排住宅等住宅在户型、面积和价格方面具有多样性是社区混合的前提。不同的居住建筑根据需要位于邻里中不同的位置,同时考虑绿化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营造。

⊙ 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的混合,在邻里街坊内或以公交站点为中心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绿地、中小学、活动中心以及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

优点:方便生活,增加就业,减少上下班钟摆式交通,增加社区活力。

3、小尺度――街道、街块、建筑

1)街道。新城市主义的社区结构是通过对街道、街区和建筑的精心组织而实现的。

街道的组成和等级应该同时为小汽车和行人提供方便。从人车混行―人车分行―人车共存,最重要的是建立安全的步行系统。

街道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因素:

⊙ 街道高度与宽度的比例,人行道、车道的宽度,景观分隔带的设计以及停车位的安排,除要满足小汽车通行、停放外,还要求能够为居民步行、休息和会面的场所的提供良好公共环境

⊙ DPZ认为最佳的街道空间比例位1:1,最大不超过1:6,树木可弥补街道过宽。

⊙ 为促进邻里交往和街道生活复苏,要求商业建筑,甚至各个住宅的入口面向街道。

⊙ 在街边应留出足够的建筑退红线,并设计一些门廊、凉棚、露台等建筑过渡空间,增强建筑与街道生活的沟通,注重人行道的设计是新城市主义街道设计的重点之一。

⊙ 交叉口是新城市主义街道设计的另一重点,通过减少人行道间的间距,降低车速。注重街道与广场、花园的结合,创造活动空间。

借鉴与启发

⊙ 街道作为社区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增强街道立面的丰富性,增强街道活力

⊙ 注重道路装置的设计如:中国住宅的管理形式与国外不同,多采用组团院落空间,要注重院落空间与街道空间沟通。

2)街块(区)适宜的尺度与规?模

⊙ 街区是表现建筑形式和城市空间的场所

⊙ 城市居住街区网格结构的尺度随居住建筑的尺度在不断发生变化

⊙ 新城市主义认为250-600英尺(75米-180米)的街区是适宜的

3)建筑形式

⊙ 住宅与公共建筑形式要不同,公共建筑做为地标性建筑

⊙ 建筑物的风格应与周边建筑语境相协调,应尊重当地的文化与历史传统

⊙ 有相应的条例规定建筑的高度、形式等。

朔州老城改造的新城市主义实践

朔州老城改造项目简介

朔州老城始建于秦汉,古称马邑城、鄯阳城,迄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朔州建市来,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及重化工基地,朔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起,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浪潮的兴起, 市区两级政府为了传承雁北的历史文化、完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价值、营造宜居环境、彻底改变老城脏乱差的状况,启动了朔州老城保护性改造工程。山西金海洋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开发,北京海勃湾投资顾问公司担任总策划,北京东方华脉设计公司为设计单位,北京希埃希设计院担任园林设计。

该项目总体规划占地1500亩,改造规划用地858亩,新建部分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区域内规划了学校、医院、办公、会馆、酒店、客栈、商业中心、明清风格的商业街、中心花园、绿化带、运动健身场、面向不同年龄层的交流场所,以及不同类型的中式院落住宅,包括中式庭院住宅(四合院、L型合院、联排庭院、叠拼庭院)和中式低密度居住建筑。

该项目凭借传承千年文脉、再现古城风貌、融合现代元素的优势,11月在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荣获“20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大影响力工程”称号,成为我国小型老城保护性改造的范例,作为旧城改造与宜居城市和谐共建的典范,受到省内外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

新城市主义思想在朔州老城项目中的运用

按照朔州市提出的“建设雁北最宜居城市、最宜发展城市”的指导思想,朔州老城改造的规划设计,自始至终坚持了三个原则:即尊重本土的地理环境、尊重本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贯彻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1、注重与城市的关系-道路及社区空间

⊙ 尊重城市区域级规划,老城的四条重要轴线――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的商业轴,以及两条绿化轴线,与城市规划干道、阳街、开发南路和马邑路相连,与城市建立了便捷的交通联系。老城内电瓶车和城市中巴在四个城门口无缝对接。

⊙ 建立“都市核心带”,营造公共开放空间。公共空间优先设置,大型公建结合公交设置。如东门内的崇福广场,北门内的集中商业广场,都是作为整个城市的开发空间设置的。社区组团距商业中心区的步行时间在5-10分钟以内。

⊙ 景观资源共享,形成“开放绿轴公共空间”。

2、尊重、保护和恢复基地中原有景观资源。规划方案中,重点保护了辽金时代建成的崇福寺。恢复了明清建筑文昌阁。原有的街区、街道、城市肌理尽可能按原样保留。

3、道路设计中,注重建立安全的步行系统,将街道做为公共空间设?计。

4、各种等级的道路断面设计中,充分考虑具备车行、步行、自行车、景观 绿化、居民交流公共空间等多种功能,注重街道的景观设计。

1)道路对景设计,公建形成的道路路口对景和住宅过街楼形成的道路路口对景。

2)道路立面的设计,包括沿街底层商业、过街楼的设置以增加街道景观的沟通、住宅的山墙处理及正立面沿街设计。

3)通过建筑立面特殊构件的处理,增强街道的活力

5、开放式住区,建立开放―半开放―封闭的社区体系

1)都市核心路和社区级干道互相开放。

2)公共设施是对外开放的,实现住区与城市的双赢。老城内设置的学校、幼儿园、医院、体育健身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生态园林广场、崇福寺、天主教堂等都是向整个城市开放的。

3)城市次级道路――目前有管制,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根据实际需要可调整。

4)封闭式院落组团是老城的典型特征,通过绿篱、艺术围墙、建筑立面形成的围合空间,保证居住私密和品质。

朔州老城保护性改造工程是迄今我国唯一一个整建制旧城改造项目,目前尚在实施中。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如何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融入新城市主义的精神,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思考,需要我们去解决。

篇2: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

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

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

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

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

⊙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

⊙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

⊙ 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

⊙ 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篇3:新城市主义设计思想的实践论文

新城市主义设计思想的实践论文

摘 要:本文结合具体的住区规划设计实践,探讨新城市主义设计思想在住区规划设计领域的运用,力求在规划设计中将居住、工作、商业、娱乐设施结合在起,创造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的新型社区。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TND;可步行的社区;公共空间

1 新城市主义

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中 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它主要针对城市空心化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由于住宅区脱离市区,原来完整的城市结构、城市文脉、人际关系、邻里和社区被打破,人们的都市概念和都市感受涣散,对汽车的过分依赖,又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于是,追求现代生活的人们唤起了“新城市主义”的口号。“新城市主义”试图提供更加完善、完整的生活品质。提供真正的住宅区质量,重建社区环境与邻里关系。“新城市主义”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路和关于城市发展、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原则,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

2 项目概况

随着大连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居住区的开发选择了向“大大连”建设的核心区——大连开发区、金州区、旅顺口区等周边地段发展,形成了大连居住规划的新热点。大连开发区南部滨海新区(下称新区)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主入口处,西起振兴路,东至海上休闲广场,北部为现状居住区,南侧面向大海,与滨海路沿线的城市绿化带相接,东南侧有体育休闲广场、海洋之星等城市景观资源。整个用地为长方形,东西方向长约为2600m,南北长边约为970m,短边为440m,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31km2,其中填海面积约2km2。规划总建筑面积为370万m2。

新区规划设计时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街区邻里空间、社区公共空间、步行系统等的创建和周边资源的借用,以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社区。规划对“新城市主义”规划的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 大区域的开发

新区规划注重整体性,放弃了传统的功能分区理论,统规划了道路路网、公交系统、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市政公用设施等,形成了清晰的住区边缘和中心结构体系,使得城市空间、道路空间和建筑印象都贯穿在整个城市区域。避免重复建设“小而全”的市政配套设施造成的资源浪费,使整个住区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不同功能的混合布局提供了大量的新的就业机会,完善的路网结构和公交体系降低了区域的交通压力。

4 开放式的邻里住区

从人的本质需求出发,城市住区的发展必将是走向开放,逐渐走向邻里交往。因此,新区的规划屏弃了“大院式”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采用了“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TND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即传统邻里住区的'模式,采用格网式的道路骨架,以“5分钟”步行距离——400m为半径确定每个地块的街区规模。将托幼、学校、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及市政公用设施按照不同的服务半径分布于各个街区内部,结合路网等级和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形成有层次的开放住区。住区的边缘道路是开放的,是住区的起止和存在,其作用是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并贡献于环境。

5 可步行的街区

“步行街区”——“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论构成之一。“步行街区”的布置强调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混合土地用途。新区规划以格网式道路为骨架,将土地利用和公共交通的使用密切联系,使社区的每个居民通过步行可以轻松到达公交系统的范围之内,让更多的人能够使用公共交通,规划将街道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使街道空间成为生机勃勃的人性化环境。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规划减小了社区内道路的宽度,主干道的宽度16m,各街区内道路宽度为7m,主干道用于满足各个街区之间快速的交通疏散,街区内道路着重强调生活性,例如步行、安全的邻里环境和便捷的可达性,为街区成员提供交流互动的场地,而不是主要作为交通通道。地面停车场地面积控制到最小,停车主要采用各街区内的地下集中停车库,车从各街区入口处直接进入地下车库,避免汽车来回穿梭对居民造成干扰。

6 创造开放的公共空间

“新城市主义”主张公共空间重新成为住区建筑与空问的焦点和邻里活动的中心,重归具有归宿感、领域感的社区。新区规划设计将每个街区内的公共空间呈带状设置,使其更具有开放性和渗透力。同时随着线的延伸而扩大其外在的接触面,加强了街区内公共空间、商业步行街空间和城市滨海景观休闲空间的互相渗透和交流沟通,使住区的居民可以便利地享受城市的公共景观资源,而城市中的居民可以享受住区内的公共绿地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共享了资源,创造生活活力。

7 营建特色风情商街

新区规划采用欧美风格为设计基调,融合多元化的商业建筑构成元素,沿滨海路北侧设置了独立的、对整个城市开放的商业步行街区,别有情致的步行街区、适宜的空间尺度、恰当的绿化铺装,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既创建了一种亲切而有活力的商业空间,也使其成为滨海路上亮丽的风景,更能够成为人的情感空间和全新的生活方式。

8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住区的开发必然向城市边缘地区及郊区发展,使得大面积成片开发成为可能。对于这种大面积成片开发,整体规划和宏观控制必不可少,除了借鉴“新城市主义”的设计理念外,笔者认为还应在未来的分期开发和建设中加以引导和管理,积极地引入大众参与机制,以建设个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住区。

篇4:万达・江畔人家:倾情演绎“新城市主义”生活

“万达・江畔人家”地产项目营销的成功,源于其定位创新,而其定位是以“新城市主义”为中心,这个中心可解构为项目、理念、服务三大版块,

万达・江畔人家是大连万达集团在高寒地区――吉林省吉林市的住宅创新夺标中的经典实践;是万达集团携15年丰富的地产开发经验,又出奇制胜的一个成功案例。

在万达・江畔人家项目的营销推广过程中,无论是其产品本身,还是战略的制定与战术的运用,无不闪现着创新的睿智。

项目定位:适合高寒地区的超大型现代社区    住宅创新是一种根据具体的城市地理、气候、人文特点等客观条件,对现代住宅进行的科学规划,对生活方式进行的努力探索。这种创新是具体的、实际的,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的。万达・江畔人家是专门针对北方的生活方式,为充分满足北方消费者的居住需求而设计的创新项目。

一、项目概况

万达・江畔人家地处吉林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东部沿江位置。整体居住区占地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绿化率51%。该项目毗邻风光旖旎的松花江,与景色秀丽的龙潭山隔江相望,是不可多见的集水景、山色为一体的高尚楼盘。

二、SWOT分析

(一)优势

1、企业的高知名度与美誉度。

大连万达集团成立于1988年,现已形成以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大型百货连锁店为三大支柱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总资产约100亿元人民币。万达地产在大连、南京、长春等主要城市都曾经创造过骄人的销售业绩,并以其过硬的质量、高品质的物业服务打造出“万达”的强势品牌。因此,雄厚的企业实力与企业强势的品牌引力是当地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

2、项目整体规模宏大。

吉林市开发的住宅项目多为10万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型社区,占地最大的仅21万平方米。万达・江畔人家占地30万平方米,可谓“江城第一大楼盘”,

而“第一”的独特位置,可以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极深的印象。同时,由于吉林市的地产项目普遍配套不完善,万达・江畔人家作为超大型社区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最适合北方人生活的创新规划设计。

万达・江畔人家是由业界闻名遐迩的何显毅建筑师公司,亲自“捉刀”所完成的一部力作。并且从以下几方面完全领先于当地的竞争对手:

①高寒地区住宅的人性化规划与均好性设计。

◇高寒地区的停车库规划:根据吉林市的气候条件,为了避免在寒冷冬季,室外停车对车辆的损坏,缩短住户室外步行距离,规划设计中的停车场所以地下车库为主,在小区内均衡布置四个100车位的车库,方便住户停车后,就近回家。

◇人车分流设计,保证了业主的人身安全也方便了社区内行车的舒畅、便捷。

◇户户南向的建筑布局,满足了高寒地区的使用日照。

②高寒地区住宅的围合空间设计

内聚的邻里空间是一种中国化的邻里居住关系。万达・江畔人家在设计中充分表现了这样的邻里关系,将住宅分为多个围合的邻里单位,既互相联系,又有各自独立的小绿洲环境。

③环境设计

欧洲住宅区的步行街建设,在社区内以雕塑廊等文化设施为主要题材。在景观廊以人文造园为主。在宅前屋后以自然植物造园为主。

④智能化设计

万达・江畔人家将领先的“可视对讲系统”、“智能通讯系统”、“紧急求助系统”等五大智能技术应用于社区的智能化系统,从而使社区的科技生活与世界同步。

4、开发能力及物业管理优势。

万达地产的施工能力、设计水平、建设速度等开发能力是吉林市本土开发商都无法比拟的。吉林市商品房小区的物业管理相当薄弱,而万达的物业管理却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因此其优势可以充分体现。

5、经验丰富,能力高超的工作团队。

万达集团吉林市房地产公司,现有员工40名,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占80%。其中,不乏在万达集团征战多年的地产宿将,在他们的手中曾经创造出星海人家、长春明珠、江南明珠等一系列经典楼盘。

新城市物语作文

专业主义读书笔记

《精要主义》读后感

《年轻主义》歌词

“否定主义”作为过程

山东:数学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基本思想及理论建树

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主义的变迁

老舍《二马》的东方主义

技术哲学中的信息主义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