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共含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你迟钝的浪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这句话已经成为今日学校里的口头禅。但是细考实际,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依然渺不相关。这是因为什么缘故?我们先前以“老八股”不适用,所以废科举,兴学堂活无关。但是新学校何以变成“洋八股”,何以与民众生活无关?这其中必有道理。人的生活,必须有相当工具,才能表;但是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气力,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现出来。工具充分,才有充分的表现;工具优美,才有优美的表现;工具伟大,才有伟大的表现。“老八股”与“洋八股”虽有新旧之不同,但都是靠着片面的工具来表现的,这片面的工具就是文字与书本。文字与书本只是人生工具之一种,“老八股”与“洋八股”教育拿他当作人生的唯一工具看待,把整个的生活都从这个小孔里表现出去,岂不要把生活剥削得皮黄骨瘦吗?文字、书本,倘能用的得当,还不失为人生工具之一;但是“老八股”与“洋八股”的学生们却不用他们来学“生”,偏偏要用他们来学“死”。中国教育所以弄到山穷水尽,没得路走,是因为大家专靠文字、书本做唯一无二的工具,并且把文字、书本这个工具用错了。我们要想纠正中国教育,使他适应于中国国民全部生活之需要,第一就须承认文字、书本只是人生工具的一种,此外还有许多工具要运用来透达人生之欲望;第二就须承认我们从前运用文字、书本的方法是错的,以后要把他们用的更加得当些。现在有一班人,开口就说:西方的物质文明比东方好,东方的精神文明比西方高。这句话初听似乎有理,我实在是百索不得其解。精神与物质接触必定要靠着工具。工具愈巧则精神愈能向着物质发挥。工具能达到什么地方即精神能达到什么地方。动物以四肢、百体为工具,所以他的精神活动亦以四肢、百体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地方为限。人的特别本领就是不专靠自己的身体为工具。人能发明非身体的工具,制造非身体的工具,应用非身体的工具。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工具,制造得格外精巧,运用得格外普遍。有了望远镜,人的精神就能到火星里去游览;有的显微镜,人的精神就能认识那叫人生痨病的不是痨病鬼乃是痨病虫。今年五月七日,第一次飞渡大西洋的飞行家林白从德国柏林通电话到美国和他的老母谈话,是精神交通破天荒的成功,也是物质文明破天荒的成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合而为一的。这合而为一的媒介就是工具。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没有工具则精神不能发挥,生活无由表现。观察一个国家或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合乎实际生活,只须看他有无生活工具;倘使有了,再进一步看他是否充分运用所有的生活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须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教育,才是真生活。(原载1927年7月1日《乡教丛讯》第1卷第12期)[注释] 本篇原题《工具教育》,后作者将此文收入《中国教育改造》时改用现题。《陶行知教育名篇》让人实实在在地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无论是“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之独到见解,或是“中国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的诚恳批评,还是“学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的大声疾呼,处处蕴涵哲学的思辨、教育的智慧,所指、所思、所论,无一不是真知、真情、真理;尤其是关于“生活教育”的学说,今天读来毫无隔世之感,相反就像是一本针对时弊而作的、刚摆上书架的、尚在飘着墨香的新书。最常用的字词,最常见的语句,最常规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朴实无华,却清晰地让人体悟到连缀它们的是作者深深的赤子之情、浓浓的大师之爱。
方明,1970年1月生,199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院院长、总规划师,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获奖作品: 1 《融情村――华人学者聚会中心设计竞赛》获首届中国建筑作品大赛二等奖,1991年 2《湖州东白鱼潭住宅小区》获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获第三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获建设部建设试点部级奖规划设计一等奖,;获全国第九届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3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总体规划》获“建设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村镇项目”二等奖,20。 4《北京平谷区将军关村新村规划》获“建设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村镇项目”二等奖,;获“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20;获“第十一届首都城市规划汇报展”优秀规划设计奖,;社会主义新农村科研课题;参与国家和建设部建设社会主。
《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序一 序二 教学合一 第一流的教育家 新教育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 教育与科学方法 学问之要素――答程仲沂先生的信 社会改造之出发点 预备钢头碰铁钉――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 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 师生共生活――给姚文采弟的信平民教育概论 学生的精神 整个的校长 学做一个人 我之学校观 我们的信条 无锡小学之新生命――开原乡立第一小学一日生活记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 教育改进 师范教育之彻底改革――答石民佣等的信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给ilia;先生的信 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致王琳 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给全体同学的信 行是知之始 从野人生活出发 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如何教农民出头 “伪知识”阶级 教学做合一 在劳力上劳心 以教人者教己 答朱端琰之问 生活即教育 儿童用书选择标准 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 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送科学丛书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注重养生而不杀生――致郑先文 儿童科学教育 国难与教育 从教育上谋国难的出路――手脑并用 创造的教育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致潘一尘 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 教育的新生 读书与用书 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小先生与民众教育 生活教育之特质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每天四问 致育才之友书- 育才十字诀 育才二十三常能 创造宣言 民主的儿童节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 创造的儿童教育 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 民主 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之普及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 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 试验主义与新教育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 评陈著之《家庭教育》――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 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 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 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与农村平等与自由 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 社会大学颂
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教育之特质
你如果看过《狸猫换太子》那出戏,一定还记得那里面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出现了两个包龙图:一个是真的,还有一个是假的。我们仔细想想,是愈想愈觉得有趣味了。世界上无论什么事,都好像是有两个包龙图。就拿教育来说罢,你立刻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叫做传统教育;另一种叫做生活教育。又拿生活教育来说吧,你又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主张“教育即生活”;另一种是主张“生活即教育”。我现在想把生活教育的特质指出来,目的不但要使大家知道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并且要使大家知道把假的生活教育和真的生活教育分别出来。(一)生活的 生活教育第一个特点是生活的。传统的学校要收学费,要有闲空功夫去学,要有名人阔老介绍才能进去。有钱,有闲,有面子,才有书念,那末无钱,无闲,无面子的人又怎么办呢?听天由命吗?等待黄金时代从天空落下来吗?不!我们要从生活的斗争里钻出真理来。我们钻进去越深,越觉得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生活与生活一磨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磨擦者与被磨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有人说:这是“生活”与“教育”的对立,便是“生活”与“教育”的磨擦。我以为教育只是生活反映出来的影子不能有磨擦的作用。比如一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碰着一块石头,就立刻发出火花的。倘若它只碰着一块石头的影子,那是不会发出火花的。说的正确些,是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磨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二)行动的 生活与生活磨擦,便包含了行动的主导地位。如果行动不在生活中取得主导的地位,那末传统教育者就可以拿“读书的生活便是读书的教育”来做他们掩护的盾牌了。行动既是主导的生活,那末,只有“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才可说得通。我们还得追本推源的问:书是从哪里来的?书里的真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毫不迟疑的回答说:“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书和书中的知识都是著书人从行动中得来的。我要声明著书人和注书人抄书人是有分别。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为了争取生活之满足与存在,这行动必需是有理论,有组织,有计划的.战斗的行动。(三)大众的 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大众只可以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娄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生活斗争是大众惟一的教育。并且孤立的去干生活教育是不可能的,大众要联合起来才有生命可过;即要联合起来,才有教育可爱。从真正的生活教育看来,大众都是先生,大众都是同学,大众都是学生。教学做合一,即知即传是大众的生活法,即是大众的教育法。总说一句,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四)前进的 有人说,生活既是教育,那末,自古以来便有生活,怒有教育,又何必要我们去办教育呢?他这句话,分析是对的,断语是错的。我们承认自古以来便有生活即有教育。但同在一社会里,有的人是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前进的意识要通过生活才算是教人真正的向前去。(五)世界的 课堂里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的大众,又不许人动一动,又只许人向后退不许人向前进,那末,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惟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末,我们所失掉的鸟笼,而所得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六)有历史联系的 这里应该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人类从几千年生活斗争中所得到,而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用选择的态度来接受。但是我们要留心,千万不可为读历史而读历史。我们教训必须把历史的教训,和个人或集团的生活联系起来。历史教训必须通过现生活,从现生活中滤下来,才有指导生活的作用。这样经生活滤过的历史教训,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倍上加倍的丰富起来。倘使一个人停留在自我或少数同伴的生活上,而拒戈尔巴乔夫广大人类的历史教训,那便是懒惰不长进,跌在狭义的经验论的泥沟里,甘心情愿的做一只小泥鳅。第二,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争取大众解放,它必须要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为着要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它必须德育大众联合起来解决国难。因此,推进大众文化以保卫中华民国领土主权之完整,而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是成了每一个生活教育同志当前所不可推却的天职了。(原载1936年3月有6日《生活教育》第3卷第2期)以前,我对陶行知了解较少,只是零零星星地知道一些他的教育思想。身为教师,也为人父母,我深感惭愧。
这个暑假,恰逢共读此书,于是,我就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越读,我越觉得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之先进。
陶行知主张教师要有儿童的思想、情感、爱好,要善于变成小孩子。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他提倡: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与教学工作中,我们何尝不总是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孩子们?孩子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会觉得他们的想法太过天真,不切实际;他们在家不写作业,或者上课不认真听讲,我们会很生气,觉得他们太贪玩,一点不求上进。我们对孩子们的各方面都不满意,觉得他们太好动行为出格,太浮躁不稳重,要么太乖巧懂事却学习不开窍,要么顽皮捣蛋整天给你惹乱子,唉!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出在我们自己身上:一个孩子不调皮,那叫孩子吗?
几乎所有大人都认为小孩子是最没有烦恼的,最无忧无虑的。殊不知,小孩子也有很多烦恼的,尤其是在成长中,烦恼更是多啊!
我们和朋友聊天,一聊总会聊到双方小孩的成绩。甚至,过后很长一段时间,还会拿着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埋怨自己孩子的不争气,批评孩子没努力。那时候,孩子该有多烦恼。
再来说说课堂上,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要学生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这可是孩子的天性,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上疲软也不奇怪了。
教师所从事的是自己的专业,整天就和这点学问打交道,还不滚瓜烂熟?还不易如反掌?再说,教师自己比他们多经历了那么多,无形中要和学生们在资历和学问上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划平吗?我们眼中的世界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吗?决不!
那么,陶行知先生说得很有道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陶先生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你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为真正的先生。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扪心自问,从教十八年来,我和学生交朋友了吗?没有。虽然在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虽然我总是微笑着和学生谈话,询问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虽然我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从不苛责每个学生;虽然下午的大课间,我也和学生一起踢过毽子跳过跳绳・・・・・・但是,我没有和学生做真心朋友,原因何在?《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完后,我明白了,是因为我没有变成一个小孩子,没有变成内外如一的小孩子。怪不得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仍然熠熠生辉。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会努力把自己变成七、八岁的儿童,尽量用他们的思维来想事情,尽量用他们的眼光来看世界,尽量用他们的阅历来对待朋友老师父母和周围的人。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我们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
★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