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读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反传统主义(共含4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ingzx”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解读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反传统主义
本文首先从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国民人格等方面梳理了陈独秀反传统主义思想的主要脉络和基本内涵,并分析了其反传统主义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重心所在;其次,通过分析,归纳总结了陈独秀反传统主义思想具有的反孔排儒、破立统一、毫不妥协的坚定性和强烈感情倾向等三大特征;运用历史分析、逻辑分析和心理分析的方法,追踪探解当时陈独秀反传统主义思想行为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反驳当时和后世对他的误解,从历史和现实的互动中确立陈独秀反传统主义的历史高度、启蒙价值和跨时空的影响力.
作 者:陈金川 作者单位: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3) 分类号:B26 关键词:陈独秀 反传统主义 五四精神反传统主义与中国工业革命
自从北伐战争后期,新兴的国民党政权便断然抛弃了孙中山联俄联共的中左政治路线,转而采取对外依附西方列强,对内依靠中上层阶级的内政外交方针。应当承认,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20年代国民革命之所以采取反帝路线,一方面固然是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的继承,但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国民党当时的主要敌人直系和奉系军阀分别受到英国(长江中下游流域)或日本(东北及山东)的大力支持。反帝路线可以调动国内广泛的民族主义热情,赢得广大阶层的拥护。应当说,这正是当时北伐迅速获胜的关键之一。至于蒋介石集团叛变革命,原因之一则在于:当北伐接近全国胜利之时,蒋氏集团需要争取欧美列强的承认与支持,而当时社会主义苏联孤悬于北方,尚未形成后来的华约阵营,甚至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迟至1928年才启动)。因此,蒋氏集团如果继续采取联俄联共政策,势必像后来的新中国那样,遭受西方列强在政治、军事、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长期封锁和围堵,而同时可从苏联获得的经济、军事援助又势必极为有限。这当然是新兴的国民党政权所不愿承受的。因此,北伐愈是接近全国胜利,国民党政权便愈是面临外交战略的重新选择。而外交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内政的延伸。
在内政方面,国民党政权采取了一条依靠中上层阶级的政治路线。由于它与现存社会的既得利益者阶级并无根本利害冲突,因此不存在彻底变革现有社会结构的需要。这一政治路线表面上是稳健的--在保留社会原有秩序的前提下寻求渐进的富国强兵之路;其实质却暗含深刻危机--土地问题没有解决,站在了人口中绝大多数即农民阶级的对立面。同时,蒋氏集团全面垄断政治权力和经济剩余,不但日益侵害到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阶层的利益,而且与国民党政权内部的其他集团如冯、阎、桂等派系形成了严重对峙和冲突的局面,[1]从而使其社会基础受到更大的削弱。
由于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基础相当薄弱,使之难以动员与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它无力承受东西方列强的封锁和围堵,而只能承认和加入现有的国际秩序(由中心与外围组成的世界体系),采取垂直依附的发展模式。这意味着,在外部的政治、经济、军事压力面前采取妥协、绥靖的政策。这种外交局面又不可避免地反作用于内政。
本书第2章指出,当统治集团面临强大外敌的时候,他们往往采取转嫁矛盾的方法,以暂时缓解外部压力。然而,妥协和绥靖的方针路线在暂时奏效的同时,必然造成国内社会矛盾的紧张激化。由此,外部民族矛盾不断转化为国内阶级矛盾,从而使一场推翻上层统治集团的社会革命势不可免。也就是说,外部民族矛盾通过妥协和绥靖的外交路线必然激化国内阶级矛盾。在40年代后半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作为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两种基本因素正是以这种方式联结在了一起。
首先,经过多年抗战洗礼,国内政治力量分化重组,各派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变化。特别是在广大的抗日根据地,由于国民党政权在日本入侵面前的全面瓦解,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动员之下,底层民众已摆脱半封建的政治-文化束缚,成为民族解放的行动主体。战后,由于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仍竭力恢复和保持对政治权力和经济剩余的全面垄断,因而导致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最终表现为国共内战。
其次,美国在二次大战后全面接管了英国的世界霸权,并在远东地区采取了压制日本、围堵苏联的战略。为此,美国在大力扶植国民党中国同时,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进行全面渗透,根本目的是把中国塑造为实现其亚太地区战略目的的堡垒和工具。而国民党政权为争取美国支持其内战政策,不惜大量出卖国家利益和主权,与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协定。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为例,条约规定:美国在华的法人和团体享有与中国法人和团体同样待遇;美国国民、法人和团体在华可取得动产和不动产权;美国货物的输入按最惠国待遇征收关税,内地税、运输和销售享受与中国人生产物品同样待遇;美国船舶、军舰可在中国沿海、内地任何口岸、地方航行,等等。战后,在这些条约的支持下,美援和美国投资合计约占外国在华投资的80%,美国的剩余产品和战争剩余物资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入中国,中国成为“美国工业的边疆”,致使战后中国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nb
[1] [2] [3]
五四时期胡适人生观评价-从《易卜生主义》到《不朽》
不认同“‘五四'时期胡适的人生观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个人'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向”的观点,[作者]适在这一时期所提倡的以<易卜生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个人主义实际上只是他基于民族主义这一时代认为需要而“引进”的从而也是经过精心“曲解”的一种西方个人主义,它体现了一种试图以西方价值观来整合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思想努力,而稍后的<不朽>一文也只不过是这种思想的自觉努力的自然延伸而已,二者并不矛盾。
作 者:陈科华 作者单位:株洲工学院法律系,湖南株洲41 刊 名:株洲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15(6) 分类号:B821.2 关键词:胡适 易卜生主义 不朽 人生观‘反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对林毓生、张灏、余英时的五四观之检讨
本文以客观的冷峻的同时也是多维的视角,评述在中国现代思想、现代文化与现代学术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广义的“五四”运动.文中对海峡两岸关于“五四”运动的论述作了比较;对客串深入研究“五四”运动的知名学者林毓生、张灏、余英时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分析与评说;着重阐明了“‘反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的学术概念与人文内涵;二者因引号不同,而有天壤之别.
作 者:余杰 作者单位:北京100102信箱49分箱,北京,100102 刊 名:凉山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NGSH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3 5(4) 分类号:B261 K261.1 关键词:“五四”运动 “反传统”主义 反“传统主义” 林毓生 张灏 余英时★ 五四时期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