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焦糖玛希哒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含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焦糖玛希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1:《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了解贾谊对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的进步意义。

2、积累并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借论秦之过以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4、学习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了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自查自导

预习案

1.文学常识

贾谊,西汉洛阳人。著名         、        ,最早的        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       》《       》(也称《治安策》)《       》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2.字音

(1)合从缔交(  )   赢粮而景从(   )   因利乘便 (  )  万乘之势(  )

(2)宁越(   )         宁有种 (   )   乐毅    (   )  安乐  (    )

(3)翟景(    )     墨翟      (    )   召滑   (   )  累召不应(   )

(4)鉏耰棘矜( )   矜持( )   度长絜大(  )  度德量力( ) 内立法度( )

(5)逡巡 ( )   崤函( )   黔首( )  锋镝( ) 隳( )  流血漂橹 ( )

瓮牖绳枢( )  氓隶( )  一夫作难(  )

探究案

第一课时

一、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实词的意思。

(1)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2)会盟而谋弱诸侯

(3)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            (4)尊贤而重士

(5)以致天下之士                    (6)秦有余力制其弊

(7)开关延敌                        (8)天下诸侯已困矣

(9)振长策而御宇内                  (10)延及孝文王

(11)享国之日浅                     (12)陈利兵而谁何

(13)斩木为兵                       (14)才能不及中人

(15)非抗于九国之师

2.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2)外连衡而斗诸侯                    :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4)序八州而朝同列                    :

(5)席卷、包举、囊括             :

(6)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

(7)追亡逐北                  :

(8)却匈奴七百余里                  :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10)会盟而谋弱秦               :

(11)以愚黔首                 :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4.文言句式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陈利兵而谁何。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二、翻译重点句子

(1)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二课时

一、内容感知

1、思路结构

本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                                。

第1段写                        ,这是秦孝公时的事情。

第2段写                      。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 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第3段写                     。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

第4段写                     。重点是写                   。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                  ,可分两层。

前一层分析                   。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

2、归纳主题

本文着重叙述                ,揭露秦始皇的              ,最后指出,“             ”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                  ,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                          。

二、合作探究,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论述,试结合具体文段简要分析。

(2)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3)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二、拓展探究

1﹒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2.结合本文思考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王丽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2:过秦论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文言知识。

2、体会文章叙事时极力铺陈,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3、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4、背诵课文第三至五段。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施用严刑苛法,实行专制统治。秦始皇的暴政使人民忍无可忍,天下纷纷反抗,很快灭掉了秦朝。贾谊生活的西汉初年,府库空虚,财政困难。针对这种现象,贾谊借“过秦”以“规议”,极力主张施行仁政,给百姓以喘息机会,以求发展经济,安定社会。

2、题解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              ,“过”是动词。“论”是一种议论文

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本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基础积累】

1、生字:

崤(     )函      雍(     )州   范蠡(     )    膏腴(     )     陈轸(     )

黔(     )首   猗(     )顿    王廖(     )   逡(     )巡     镞(     )

鞭笞(     )   蒙恬(     )藩(     )篱      销锋镝(     )  隳(     )名城

2、多音字

孝公既没(    )       召(    )滑      乐(    )毅      践华(    )

俯首系(    )颈       作难(    )      劲(    )弩    氓(    )隶

墨翟(    )    朝(    )同列     不及中(    )人   蹑足行(    )伍

3、通假字:

约从离衡                           合从缔交

制其弊                             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                      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4、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探究案

1、本文既然是指责秦的过失,却用一大半篇幅来渲染秦的强盛,这是否偏离的文章主旨?

2、该如何理解“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3、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巩固案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

①流血漂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③九国之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⑤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麦小兰

[过秦论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3:《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荀子及《荀子》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总结虚词“而”的用法。

2. 能力目标

了解荀子的思想,识记荀子有关名言。

课前案

【知识积累】

一、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二、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 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3.蚓无爪牙之利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5.用心一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四、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輮以为轮

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五.一词多义:

1.绝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率妻子邑人来境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④以为妙绝

⑤佛印绝类弥勒        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⑦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⑧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2.假

①假舟楫者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⑥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3.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③先达德隆望尊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课后案

一、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默写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

2.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麦小兰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4:《红楼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名著《红楼梦》概说

2、练习:

(1)《红楼梦》又名___________,是一部空前绝后的鸿篇巨制。全书共 回,其中曹雪芹写了前______回,高鹗写了后 回;整部书人物众多,据统计共有975人,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八位来),其中娇弱清丽、才情横溢而又孤标傲世的女子是___________,随分从时、端庄稳重,可称得上一个标准的“名媛淑女”的是___________。

(2)《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

,但曹雪芹并没有流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的幼稚肤浅,而是把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对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3)《红楼梦》中的贾府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大家庭,包括___________、宁国府两支。作品描写贾府的衰败和“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感,既描写了贾府后继乏人,也描写了这个大家庭中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描写了贾府所牵涉的社会矛盾,由此看出,曹雪芹着眼的并不只是一家一族的兴衰荣枯,而是昭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叹为观止,表现在:

①作者善于刻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如林黛玉不总是                  ,有时又过于尖刻犀利,她还有开朗宽厚、柔顺诚恳的一面。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撷取素材,为小说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③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使这部小说充满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④深入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使整部作品始终洋溢着充沛的抒情性。

二、课文随堂练习

(一)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段“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纵观全文,这“与别家不同”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2、第二段中,写黛玉到了贾府,见到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是祖孙二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特定的相见方式,有人说“此时非得如此相见才好”,你认为呢?为什么?

3、当着众人的面,对着黛玉,贾母夸赞自家女儿“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而王熙凤夸赞黛玉时则“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同样是夸赞,有何不同?

4、黛玉和贾府中众人的相见,是按照贾母--三姐妹--王熙凤--贾宝玉的次序,作者为何如此安排?而特意拜见舅舅,两位舅舅都不得见,这是否特意安排?

(二)将课本中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至三题”穿插讲解运用。

三、课后练习

读语段,完成习题。

(一)阅读下面文段,准确摘抄与脂砚斋每条批语相应的语句。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脂砚斋批语四句:

①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②自然顺写一笔。

③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④傍见一笔,更妙。

1.与脂批①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与脂批②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

3.与脂批③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4.与脂批④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①是___________描写,用的是___________的手法;②是___________描写,用的是___________的笔调,突出宝玉的           ;③是模拟___________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___________性格,这是宝玉的___________特点,用的是___________的手法。

2.“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3.“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他人诽谤”是说:( )

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4.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③段作了反语

课后练习答案:

(一)1.①早被他外祖母搂入怀中,心肝肉叫着大哭起来

2.②黛玉也哭个不住

3.③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4.④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

(二)1.①侧面;欲扬先抑 ②肖像;赞赏;美貌多情 ③封建卫道者;叛逆;本质;寓褒于贬(或似贬实褒)

2.C       3.A      4.A(第三段没有比喻)

杨洪波

[《红楼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5:《过秦论》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说教材

《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作者贾谊在本文中论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写好议论文。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三篇,是因为学生已经对古人的议论文写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本课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古人写作议论文的技巧。为了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并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掌握文言学习方法、学会议论文写作的技巧,我将本文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在诵读的基础上,采用“说史析文论英雄”的评书演讲方式,疏通文意,归纳文言文字、词、句基础知识。

由于本班学生基础较好,掌握字词基础的能力较强,所以,根据大纲和考纲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我把重点放在了第二课时,我对第二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 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2、 掌握本文所体现出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3、让学生在感悟大秦人的奋进精神的同时,对“施仁义”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体会。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不能很好主动探究并学以致用的现状,我拟确定以上教学目标。前两个目标比较常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训练思辨能力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议论文写作技巧。这里特别强调第三点目标,这是课本上和传统的教学中没有提到的。这一设计着重在于激发学生作为秦人后代的自豪感,学习大秦人的奋进精神。并结合现实,理解“施仁义”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根据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理解文章层次及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1、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2、结合学生写作实践,学习鉴赏本文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本课属于自读课文,应该更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讨,并从中有所收获。所以,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来鉴赏本文,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有目的学习,从而实现学有所获的目标。)

四、教法、学法:

教法:诵读法、引导分析法

(设计意图: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引导分析法进行教学。因为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引导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中所载的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学法:互助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设计意图: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会,在本课教学中始终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第一课时我就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本节课依然采用学生互助讨论、教师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文章。通过让学生将本文与所学过的两篇古代论文与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鉴赏,达到知识迁移、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用所学的技巧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并配以影视剧《大秦帝国》的视频、音乐片段。

(设计意图:课前阅读是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的一个常用举措,利用课前准备的时间让学生诵读所学文章,这样有两个目的:一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尽快进入课堂角色,熟悉课文;二是可以节省课堂上的有效时间,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探究讨论。《大秦帝国》影视片段目的是: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让学生感受大秦帝国的气势,为本节课的讨论打下一个情感基础。)

(二)探讨主题:

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在上一节课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章的中心论点。我在此处设置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在文中演变为了“强肉弱食”。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 、陈涉四种力量用符号“〈”连结排列起来。然后,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文中找出包含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弱:陈涉的实力 < 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 < 秦国的实力 < 秦王朝的实力(强),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设计意图:基于上节课的学习,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文章中的几种力量进行大小排列。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 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至于找文中对比句子主要在第五段。第五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 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运用原句, 也能促使学生细读课文, 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 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两步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既是上节课内容的延伸,又为本节课着重分析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设计意图: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1-3段时,感受大秦人的奋进精神。)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 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设置意图:本题目的在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 精简知识讲授; 强化诵读自学,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 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 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 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4、同学们能不能结合现实谈谈对“仁义不施”的思考。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基本政策,说说“施仁义”的意义。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更深一层认识“施行仁义”的重要性,理解作者贾谊的一片良苦用心。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党的亲民政策,培养学生热爱党和政府的情感。)

(三)学有所获:

这一部分主要是从鉴赏的角度去学习本文的艺术特点。传统的总结艺术特点的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而且也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所以,我将本环节改为学有所获借鉴前人的写作技巧去改进自己的写作实践。在引导学生鉴赏艺术技巧时,侧重于学生自主去发现、去感悟,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而且能自觉地将所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真正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筛选信息、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板书给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直观看到并领悟文章的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以及记叙时详略的处理原则,领悟到议论文中的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但记叙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处理详略的。这一点也是学生平时写议论文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难。)

2.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你能找出它都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吗?

⑴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

秦与九国的对比;

秦与陈涉的对比;

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⑵举例。列举秦王朝的兴起、发展、壮大、灭亡来证明观点,借古讽今。

(设计意图:学生在主动寻找论证方法的同时,也就是对论证方法的一种学习过程。诵读文中对比的句子,体会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文章所表现出的很强的说服力,也会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对比论证方法的好处,所举事例,借古讽今,也给学生的议论文选材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改变了学生作文素材干巴巴、没有文化内涵和说服力的现状。从而激发能主动去学习借鉴古人的技巧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我在此处也结合学生平时练笔的议论文中的选材和论证方法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重读课文,谈谈本课的语言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设计意图:在深入理解并鉴赏的基础上,重读课文,体会文章磅礴的气势。从而去有意识探究这种气势的来源,自然就会体会到排比、对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妙处,也会主动去学习。)

(四)学以致用:

本环节是传统的布置作业环节,我将它设计成学以致用显身手,目的是想鼓励学生自主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后作业:试对所学的三篇古代议论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进行比较鉴赏。

(题目设计意图:这个作业作用有二:一是为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与能力;二是让学生迁移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做必要的引导,从议论文写作的提出论点的方式、论证观点的方法、论据选择的特点、议论语言的特色等几方面让学生在对三篇完全不同风格的议论文进行比较的同时,去体会议论文写作的立论、论证、选材以及语言等方面的不同技巧,拓展学生思维,改变学生议论文写作千人一面的枯燥现状。)

五、说板书

(设计意图:1、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2、让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结构,加深印象,易于背诵。3、让学生能通过板书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

苏瑾

[《过秦论》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6:《鸿门宴》导学案(三)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词语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项羽、刘邦、张良、范增等主要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1、学习作者善于运用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学习难点】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  探究+讨论

【学习过程】

一、研读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一词多义

举:(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杀人如不能举

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哙拜谢

(3)乃令张良留谢

(4)张良入谢

辞:(1)大礼不辞小让

(2)卮酒安足辞

(3)我为鱼肉,何辞为

(二)、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2、道芷阳间行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4、拔剑撞而破之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大王来何操

2、我持白璧一双

3、沛公安在

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为我献之

2、相去四十里

3、沛公则置车骑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沛公不胜杯杓

(五)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成语分别是什么?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2)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六)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七)文段分析思考

1、这部分共写了几件事?

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二、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作以分析。

三、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处于什么地位?

四、本文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五、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六、【拓展阅读】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易中天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鸿门宴》导学案(三)

一、

(一)举: 1.举:举起              2.举:尽

谢: 1.谢:道歉             2.谢:感谢     3.谢:辞谢             4.谢:谢罪

(二)、

1、步:名词活用作状语,徒步

2、道: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

3、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

4、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三)、

1、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操何)

2、我持白璧一双(定语后置句,白璧一双,一双白璧)

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安在,在安)

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四)、

1、为:替

2、去:距离

3、置:放弃,丢下

4、乃:才

5、胜:禁得起

(五)

(1) 秋毫无犯

(2)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4)劳苦功高

(六)

1、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2、沛公经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告辞,特地派我捧着一双白璧,敬献给大王足下。(七)

1、这部分共写了三件事,即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2、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二、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改变了注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 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面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鸿门宴上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的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的弱点,死里逃生。

刘邦的性格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得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脱逃了。

三、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 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认,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他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他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洞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急击勿失”)要项羽攻打刘邦,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让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四、

本文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还运用了以下方法来刻画人物。

一是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机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 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二是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五、学生自主讨论解决,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惜缘

[《鸿门宴》导学案(三)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登快阁》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登岳阳楼》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

《雨巷》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穷人》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故乡导学案2(九年级必修)

《辛弃疾词之水龙吟》导学案(高一必修四)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游褒禅山记》(高一必修导学案)

《荷塘月色》学案 (高一必修二)

《解决问题例8》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