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乡导学案2(九年级必修)(共含7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七点三刻”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故乡导学案2(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语文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
课题: 故 乡 总课时: 课型:预+展 月 日
主备人:高占军 学生姓名: 督查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刻画人物方法。
能力目标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目标 体会旧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
学法
指导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知识
储备 1.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
2.环境描写的种类: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
3.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情感(2)展开、推动故事情节(3)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
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环节预设:
1、导入 2 2 订正8 3合作交流12 4展示 20 5巩固3
一、导入:
二、研读课文:
这篇小说题目是“故乡”, 本文利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的,通过对比看出变化,由“变”提示出重大的社会主题。 主要写了故乡人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请用你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出人物的变化,并思考其变化的原因。(速读课文,用圈划点括批注法自学课文)
1、人物之变:请大家在文中找出闰土和杨二嫂的前后不同的语言、外貌、动作和神态描写的句子。
少年闰土:
外貌描写的句子有:
语言描写的句子有:
动作描写的句子有:
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
中年闰土:
外貌描写的句子有:
语言描写的句子有:
神态描写的句子有:
动作描写的句子有:
中年闰土的性格特点:
二十年前杨二嫂:
外貌描写的句子有:
动作描写的句子有:
二十年前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现在的杨二嫂:
外貌描写的句子有:
语言描写的.句子有:
动作描写的句子有:
现在的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2.环境之“变”
记忆中的故乡是鲜明美丽的,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荒凉的,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想象中的,不那么真实。 找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相关段落,并分析其作用。
2段: &
6段:
12段:
88段:
作用:
3.品味小说的主题:
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方法提示:联系写作背景,思考人物变化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个性化
设计
盘
点
收
获
高占军
故乡导学案3(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语文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
课题: 故 乡 总课时: 课型:预+展 20 月 日
主备人:高占军 学生姓名: 督查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能力目标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情感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学法
指导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知识
储备 小说知识
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情感(2)展开、推动故事情节(3)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
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教学程序: 第三课时
环节预设:
1、导入 2 自主学习10 3合作交流10 4展示20 5巩固3
一、检测导入:
二、研读课文:
1.“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文章最后第5个小节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不留恋的原因是什么?不留恋是否是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
3.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4、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5.“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三、完成下面的练习
1.《故乡》选自《 》,作者 ,小说以
为线索,按照“ 故乡-- 故乡-- 故乡”来安排情节。文章主要运用 手法来突出主题。
2、阅读《故乡》中的三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②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③我在蒙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1.这三段文字都属于 。
2.①段描写的时间季节是 ,地点是 ,人物是 。
3.①段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景象,其特征是,集中表现这个特征的词语是 。这段还描写了人物(A.寂寞B.悲凉C.痛苦D.悲痛)的心情。这段景物描写对于表达人物心情起到了(A.对比B.照应C.衬托D.反衬)作用。(无备选答案的横线上自己填写,括号内有备选答案的,将答案字母填在横线上。)
4.②段的描写,其中与①段中“苍黄”相对应的词语是 。两段景物描写形成鲜明 (A.衬托B.对比C.铺垫D.照应)。对照①段,回忆全文可以看出②段要突出的是人物(A.对儿时故乡的'怀念B.对新农村的向往C.对理想新生活的追求)。
5.第①段写的是 中的故乡,用了 、 、 等形容词描写了故乡破败的景象,烘托了“我”的心情。
6.第②段写的是 中的故乡,描写了故乡的景象,和第①段中故乡的景象形成鲜明的 ,突出了现实中故乡每况愈下的变化,揭示了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灾难,同时也暗示着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
7.第③段写的是 中的故乡,是对主题的 ,是 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
8.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人物性格:
(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人物性格:
(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人物性格: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 a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 b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芒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在文中a、b两个空白处应填上的词语是:a ( )b( )
2、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同,即“我”为 ( )而辛苦,闰土为 ( ) 而辛苦,别人为 ( )而辛苦。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 ( )。
3、对“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蒙胧”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月光不明,暗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
4、小说最后一句话,构成了一组相关的比喻,如果把“希望”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 ) 。如果把希望无所谓无( )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如果把 ( )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
“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
“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
6、请说说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四、友情提示
1、积累鲁迅诗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4、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5、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6、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呐喊》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包括14篇短篇小说,
【你可以这样记:《狂人日记》《阿Q正传》归《故乡》,《头发的故事》、《鸭的喜剧》闪《白光》。《明天》《端午节》,《一件小事》演《社戏》。《孔乙己》的《兔和猫》争《药》起《**》】
个性化
设计
盘
点
收
获
高占军
语文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语文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
课题:曹刿论战 总课时: 课型:预+展 月 日
主备人:高占军 学生姓名: 督查人
学习
目
标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古今异义词、重点句子。
能力目标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法
指导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古人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地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地把它们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
知识
储备 1、《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环节预设:
导入 2 自读10 对子组听读10 展读20 巩固3
一、背景介绍: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刿( ) 鄙( ) 孚( ) 间( )
循( ) 靡( )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子组订正读。
4需要注意的停顿: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个性化
设计
盘
点
收
获
高占军
《一厘米》导学案 (语文版九年级必修五)
主备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内容。
3、精读重点段落,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学习重点:熟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一、课前准备
毕淑敏:当代女作家。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
校.1969年入伍,1980年转业,从事医学工作后,开始专业写作,这后,她就成了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共发表作品200万字,.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代表作《昆仑殇》《补天石》,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女工》,是毕淑敏继《红处方》等一系列反映社会热点的作品之后,首次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人物--一名普通的下岗女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二、课前预习导学
1、字词知识积累:
⑴、注音:
惩____ 烙____ 伶俐_______ 皲____ 吝_____ 捺______ 豁____ 剔___
矜____ 兢____ 锲____ 秉____ 吮_____ 甭____ 臼_____ 磅____ 兀___黠_____ 捋____ 侃_____ 肘_____
⑵、释义:
吊儿郎当: 伶俐:
皲裂: 挑剔:
温文尔雅: 矜持:
战战兢兢:
2.成语填空。
声色俱 ______ 不依不_____ 目_____口呆 斩钉_____ 铁
______思苦想 ______有礼 战战______ 温文尔 ____
_______而不舍 无可挑 _____
3、课堂探究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故事情节:
2、文章是围绕哪件事展开情节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4、概括各段大意:
4、坐公共汽车时,5、陶颖为何坚持要给不6、要买票的儿子买票?
5、参观寺院时,6、陶颖为何宁肯不7、让孩子参观也要拒绝补票?
6、当发现孩子确实不足1米1时,陶颖为何坚持要想方设法地讨回公道?
四、课堂巩固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烤lo ______ hōng 制 jūn 裂 mǎng 蛇
脱ji______ zhn 凉 狡xi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若稳若现( ) 全力以仆( ) 战战克克( ) 设生处地( )
声色俱励( ) 斩钉戳铁( ) 无可置移( ) 狐立无援( )
陪偿( ) 兴高彩烈( ) 不依不挠( ) 杉杉有礼( )
3.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
(2)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3)形容因疑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
(4)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办事)。( )
(5)本指狡猾奸诈,这里指耍小聪明。( )
(6)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 )
4. 按原文填空。
(1)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 。
(2)他顺手一指,墙上有条红线, 。
五、应用与拓展
1、这是一篇视角独特、主旨深刻的小说。文章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围绕“_________”展开情节,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她捍卫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儿子心灵世界的'纯洁与美好。她强烈的和、善良、大度、自尊的品行,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寄托着作者的、和深深的之情。
2、小说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
课堂思路及调整
白云
《出师表》导学案2
执笔者: 赵玉芹 使用者:
课题:出师表 课时: 2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复习检测: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 ) 疲弊( ) 陛下( ) 恢弘( ) 妄自菲薄( ) ......
以塞( ) 驽钝( ) 陟( )罚臧否( ) 裨( )补 ......
2、作家简介。
诸葛亮(181─时卓越的。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
自主、探究、合作(质疑、解疑)
探究一 1、翻译第一自然段,问题探究:
(1) 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2)本段提出什么建议?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2、翻译第二自然段,问题探究
(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如何具体执行?
(2) 提出怎样的劝诫?“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3、翻译第三、四自然段,问题探究
(1) 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2) 亲贤的好处是什么?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4、翻译第五自然段,问题探究
(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
(2)“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3)3-5段提出了什么建议?为什么要把这条重点写?
探究二
5、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问《出师表》导学案2题探究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②“感激”的原因是什么?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
③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6、翻译第七段,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3) 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探究三
7、翻译第八段,问题探究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2)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检测反馈:
1、诸葛亮为后主提出了几条建议?
我的收获:
2《丝绸之路》导学案
鄂托克旗实验小学语文导学案
年级:五年级 课题:2~丝绸之路 授课时间
主备人:项俊杰 复备人:杨梅、杨海燕、张珍飞、蒋俊梅、陈
园园
初审人: 复审人: 班级: 学生姓名:
一、学习目标
(一)我能认识9个生字,读记、理解“矗立、栩栩如生、
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
等词语。
(二)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西部丝绸之路的灿烂历
史,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三)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丝绸
之路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四、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他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
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
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
因此而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
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
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
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道路有关。
通过阅读知识链接,我知道了
(二)自主预习
1.我能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直到读正确、读流利。
2.我能正确认读下面词语。
古朴 典雅 矗立 戎装 守候 鸵鸟 匕首 商贸 芝麻 精神饱满 美轮美奂 栩栩如生 浩浩荡荡 五彩缤纷 崇山
峻岭 美轮美奂 遐想
3. 通过预习课文,我知道作者先描写
了 ,遐想了 的场面。还写了丝绸之路对 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 。
(三)合作交流
为什么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他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在文中画出来,并简单写写你的体会。(学习方法提示:一边
读一边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
(四)探究展示
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我体会到
了 ,我还知道了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
系 。
(五)反馈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的收获是: 安全提示:在快乐之前,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安全。
堂堂正正做人 踏踏实实做事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2、同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他的内心情感。
3、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法指导】
1.必须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
2.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课前预习案”,熟读诗文,整体把握。30分钟完成“课内探究案”,要认真审题,规范作答,保证完成质量。
3.A层同学必须完成导学案的所有内容并有一定的'拓展;B层必须完成“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和“能力提升”部分内容;C层同学必须完成“课前预习案”和“课内探究案”内容。
【预习案】
【滴水穿石?夯实基础】
1.关于题目《短歌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2.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丞相):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吸纳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作为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要接》。作为文学家:精通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风格苍劲悲凉。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写景的《观沧海》,抒情诗《龟虽寿》等。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唱和,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3.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熟读全诗,梳理诗中的语言基础知识,排除文字障碍,把握诗意。
2.找出文章中的典故。
3.你认为这首诗感情色彩最浓烈的字是哪个?为什么?
【探究案】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1.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www.wenku1.com/news/55D508A5E3950DA9.html以解忧,唯有杜康。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 “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志向。
【回顾总结?学习借鉴】
【能力提升】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曹操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画成白脸,印象中他也阴险、奸诈、残暴。而《三国志》中曹操又是一个“忠臣贤相”、“杰出英雄”,结合这首诗的学习谈一下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100―200字)
【相关链接】
《龟虽寿?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曹操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蛇乘雾,终为土灰。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 里 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自主学习指导】
借助工具书,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 , 读通、读懂全诗
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镂衣》
★ 诉衷情导学案
★ 《繁星》导学案
★ 兰亭集序导学案
★ 导学案心得体会
★ 基本不等式导学案
★ 荀子劝学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