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褒禅山记》(高一必修导学案)(共含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engwanca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一、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
2、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3、背诵名句名段,
4、学习课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详略得当的写法。
5、学以致用,汲取文中精神养料。
二、学法指导:
1、借助注解与工具书,掌握重点词句,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课 前 预 习 案
一、 预习任务:
1、了解作品;2、了解作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了解课文大致内容;5、找出疑难问题。
二、预习自测:
1、填空:
(1)王安石,北宋著名的 、 、 ,字 ,号 ,曾积极参与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运动,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 , 。
被誉为是“ ”。
(2)游记类文章的特点 。
2、给下边的字注音:
谬( ) 穴( ) 无物以相( )之 何可胜( )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 )
3、参照注释,熟读课文,了解内容。我的疑问是
。
课 堂 探 究 案
第一课时:
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方法:1、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组长负责分工,组织学习,教师巡查。
2、结合注解先进行逐段的准确口译,发现并标注各段文言的具体现象,之后进行分类整理。
一、探究的问题:
1、整理本文实词的一词多义:
2、归纳本文的古今异义词:
3、总结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4、整理本文存在的特殊句式:
二、课堂训练:
书面作业,翻译全文
三、课后拓展:
结合本文,归纳整理虚词“其”和“以”的用法,并写出相应的'例句。
第二课时:
一、重点探究的问题: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要求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1一、游记类散文的特点是通过记叙或描写游历时所见山川风物来抒发情感或发表议论。此文中,哪里是记叙?叙写了什么?哪里是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
2、本文的记叙部分与与议论部分有着怎样的关系?
3、此文在内容剪裁上有什么特点?对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帮助?
二、课堂训练:
学了此文,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谈谈你的收获。(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四、课堂复习检测。
1、作《导学》资料 52 页“梳理积累”1-4题。
2、作《导学》资料 54 页“片段精读”题。
五、教师总结和评价(优秀小组和个人)。
课 外 拓 展 案
一、目标:
1、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
2、拓展题;
1、阅读“导学”资料 54 页“读写联动”部分。
2、作“导学”资料 55 页“高考链接”阅读题题。
王丽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体悟
品味、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
背诵课文第三段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
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
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 (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 然后由此引发议
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
1、诵读课文:
老师背诵3、4段,然后学生齐读。
2、探讨文章思想内容
(1)第3段:学生思考、回答: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联系以
前学过的文言文游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如:《醉翁亭记》――太守真正的乐:“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古人游山玩水后确实“往往有得”。为什么会“往往有得”?
【明确】“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本文中作者的“得”又是哪些呢?】
③感悟一:作者认为,通常人们游览山水都会有什么特点?
【明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④感悟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这句话表面说的是观察事物、观赏风景,(联系我们人生)它实
际上是说明了一个什么客观规律?
【明确】作者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
而要成功就要到达“险远”,要付出、奋斗。因而这种境界是很少人能够
达到的。
课后反思: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体悟
品味、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
背诵课文第三段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一、品读课文
1、诵读课文:
老师背诵3、4段,然后学生齐读。
2、探讨文章思想内容
(1)第3段:学生思考、回答: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联系以
前学过的文言文游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如:《醉翁亭记》――太守真正的乐:“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古人游山玩水后确实“往往有得”。为什么会“往往有得”?
【明确】“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本文中作者的“得”又是哪些呢?】
③感悟一:作者认为,通常人们游览山水都会有什么特点?
【明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④感悟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这句话表面说的是观察事物、观赏风景,(联系我们人生)它实
际上是说明了一个什么客观规律?
【明确】作者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
而要成功就要到达“险远”,要付出、奋斗。因而这种境界是很少人能够
达到的。
⑤感悟三:那么,要达到那些“人之所罕至”的境界,必须要有哪三个
条件?
【明确】“志、力、物”
⑥感悟四: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哪一个条件?
文章中哪句话说明?本段议论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志”;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
志也,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本段议论的中心:要有志,尽志而为。
(2)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作者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
“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
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
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请举
例说明。
(3)研读第四段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明确】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4)学生齐读3、4段(第3、4段写了由游山中具体的小事悟出的人生
道理,通过读去再次领受。)
3、探究写作特点
(1)3、4两段都是由游山中具体的小事悟出了人生哲理。作者是从哪些
具体的小事、游山细节感悟到的呢?请找出前文所一一照应的句子。
(2)总结本文写作特点――从文章事与理的一一照应,我们感受到本文
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板书)这样写跟直接
陈述道理相比,有什么好处?
【明确】因事见理、叙议结合。让道理有据可依,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前后呼应,结构谨严。(教师引导:要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
四、学习收获
教师小结
两个道理:(1)要有志,尽志而为
(2)深思而慎取
一种方法: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拓展思考:我们除了要学习课文提到的两个道理,以及“因事见理”
的写作方法外,在王安石创作本文的层面上,我们还领悟到作者的什么
精神?
【明确】引导学生思考王安石的“写作精神”――慎取生活,深思人生。
有关资料――“他(王安石)让感觉到的东西走出晦暗,把行为的意义
揭示出来,变成一种精神,解释为规则和思想,从而使一次不完美的未
尽兴的游山活动,在“重温人生”中,也就是在回顾过去的过程中,臻于
完善。”
我们应学习的还有王安石的人生精神:懂得思考,善于总结,从而收获
经验,收获丰盛人生!
3、分享学习活动成果(文言游记创作)
【明确】分享在对每一种游历的回顾和重温得到的经验和启示。学生朗
读自己作品,然后让学生评价作品的事与理。(见附录)
附:(预习)练笔题目――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写一篇游记,不少于300
字,文章思路可参照《游褒禅山记》。
五、教师总结:我们这次文言文创作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我很惊喜地发
现,大家可以写得如此精彩!你们作品中的旅游观光已经成为一种经历,
你们的创作正是重温、回顾它们,做到了“因事见理”,在重温、回顾
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得”,这种写作手法希望大家今后能熟练运用。
更希望在这次练笔中,我们能“亲近文言文”,并爱上文言文,加强文
言文的语感,提高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质量。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以“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参考】
1、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西岳华(读huà)山, 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是一回事。
【学习过程】
一、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并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于下: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 ( 深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 穷 )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 )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 ( 至 ) 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 )也。既其出,则 或 咎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 极 )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 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根据语意,补充3个字: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 谬 )其传而莫能 ( 名 )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 萧 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按要求完成填空。(为加点字注音,为方框内的字词释义或指出用法,为括号中的字词指出活用类型)
2、记下疑难点,准备质疑、交流。
3、在文中划出你所认为的判断句,并说明判断理由。
4、你觉得文中哪些话很有哲理,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二、课堂练习
(1)解说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由山以上五六里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6.不出,火且尽
7.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翻译下列句子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内容研讨
1.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2、本文得出了怎样的两个观点,你觉得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三、延伸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设计人:刘兆芳 张洪杰 审核人:马卫国
一、课前预习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2.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探究
1、检查预习和背诵。 2、思考讨论: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认为做成功一件事情需要哪些条件?
三、拓展训练 积累运用
1. 下列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浮屠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有碑仆(pú)道 B. 盖音谬(miù)也 有穴(xuè)窈然 C. 或咎(jiù)其欲出者 瑰(guì)怪
D. 无物以相(xiàng)之 长乐王回深父(fǔ)
2. 下列对“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③入之甚寒 ④予之力尚足以入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③/②④⑤/⑥ 3.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B.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C.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A.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5. “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语法作用是( ) A. 表示领属 B. 表示对情况的推测 C. 表示婉约 D. 表示反诘语气
6. 与“非常之观”中的“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古人之观于天地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7.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活 水 源 记
刘基①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树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②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及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③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鲭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n_,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
(选自《诚意伯文集》,略有改动)
【注】①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后弃官隐居,曾辅佐朱元璋。②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③潴(zhū):水停积。
8.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薄:靠近B. 浸为小渠,冬夏不枯 浸:渐渐 C. 有小鲭鱼,色正黑 正:正当 D. 其音如竹鸡而滑 滑:流利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冬温而夏寒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B. 又东注于若耶之溪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 彼竭我盈,故克之 D. 有君子之德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0.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先写灵峰山竹树繁茂、山鸟啼鸣的动人景象,接着写灵峰山周围的地势和景物,这是为下文写“水”作铺垫。
B. 第二段作者抓住一个“活”字写水,不仅描写了水的清澈、奔流不息,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活水”所带来的生机勃勃的世界。
C. 最后作者用“君子之德”喻活水源泽被万物,不仅把对活水源的赞美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表达了对白野公高尚品德的赞《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三)美之情。
D. 这篇游记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具有的济世安民的胸怀和抱负。 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 译文:
(2)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译文:
(3)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译文:
四、课后巩固 文言现象梳理 古今异义 非常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2、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于是
1、于是余有叹焉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请他,于是他来了 至于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重要虚词 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由山以上五六里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5、火尚足以明也
6、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7、无物以相之
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于
1、始舍于其址 2、于人为可讥 3、于是余有叹焉 4、余于仆碑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求救于孙将军 7、君幸于赵王 其
1、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7、问其深
8、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10、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1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3、既其出
14、则或咎其欲出者 15、悔其随之
16、其孰能讥之乎 17、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游褒禅山记翻译
★ 游褒禅山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