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语文鸿门宴复习学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雪碧渴了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必修三语文鸿门宴复习学案(共含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雪碧渴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苏教版必修三语文鸿门宴复习学案

篇1:苏教版必修三语文鸿门宴复习学案

【文学常识】

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对项羽的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杜牧)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李清照)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摘自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篇2:苏教版必修三语文鸿门宴复习学案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2)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令将军与臣有郤 (6)因击沛公于坐 (7)拔剑切而啗之 (8)秋豪不敢有所近

2.古今异义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4) 沛公居山东时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3.一词多义

(1)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故遣将守关者 君安与项伯有故

(2)如 不如因善遇之 沛公起如厕 劳苦而功高如此

(3)意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其意常在沛公也

(4)举 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杀人如不能举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乃令张良留谢

4.词类活用

(1) 吾得兄事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2) 沛公军霸上 / 道芷阳间行 / 籍吏民 / 范增数目项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 豪毛不敢有所近(4) 此其志不在小 / 沛公今事有急

(5) 臣活之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拔剑撞而破之

篇3:苏教版必修三语文鸿门宴复习学案

二、文言虚词

1.以

(1) 具告以事 (2) 请以剑舞 (3) 不然,籍何以至此

(4) 项王未有以应 (5) 樊哙侧其盾以撞

2.为

(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军中无以为乐 / 使子婴为相 / 窃为大王不取也

(2) 我为鱼肉 (3) 吾属今为之虏矣 (4) 君为我呼入

(5) 为之奈何 (6)) 何辞为

3.因

(1) 不如因善遇之 (2)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且

(1)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且为之奈何 (2)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之

(1) 起,立而饮之(指代“酒”) (2)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 今日之事何如 (4)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于

(1)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 贪于财货

(3) 长于臣 (4) 得复见将军于此

7.与

(1) 未得与项羽相见/欲呼张良与俱去 (2)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 则与斗卮酒/欲与亚父

8.而

(1) 劳苦而功高如此 (2) 项王按剑而跽

(3) 拔剑切而啗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9.然

(1) 沛公默然 (2) 不然,籍何以至此 (3)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此亡秦之续耳 (6)客何为者

2.省略句

(1)毋从俱死也 (2)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3)欲呼张良与俱去 (4)拔剑撞而破之

3.倒装句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客何为者 (4)因击沛公于坐

5.被动句 吾属今为之虏矣

四、文本感悟

(1)思想内容

(2)写作启示

篇4: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学案一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简历:屈原是楚国贵族,早在楚怀王时就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成就: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

传统的源头。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评价: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关于《离骚》和骚体诗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也是最长的)抒情诗(政治抒情诗),特点:香草美人作比兴,神话传说构幻境。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二、学习过程:

1、 学生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2、 学生默写课文。

【课文默写】

三、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扈江离与辟芷兮 (2)来吾道夫先路

2.古今异义

(1)朕皇考曰伯庸 (2)纫秋兰以为佩

(3)春与秋其代序

3.词类活用。

(1)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二)、文言句式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肇锡余以嘉名

四、文本感悟

(1)思想内容

(2)写作启示

篇5: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学案二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录斋集》等。

时代背景: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党羽遍布天下。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蓼洲周公),同情周起元,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魏阉借机指使死党苏州巡抚毛一鹭加罪周顺昌并逮捕了周顺昌。这一行为激起了苏州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崐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一年以后魏阉被皇帝贬往凤阳看陵,魏忠贤于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魏忠贤生祠一夜被捣毁。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重葬于魏生祠原址,并立了墓碑。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3)敛赀财以送其行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亦曷故哉

2.古今异义

(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吴之民方痛心焉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7)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3.一词多义

(1)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其志士之悲哉 而又有剪发杜门

(2)行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其辱人贱行 行之敛赀财以送其行

(3)固 轻重固何如哉 斯固百世之遇也

(4)使 公之逮所由使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

(5)徒 慷慨得志之徒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6)按 缇骑按剑而前 按诛五人

(7)得 慷慨得志之徒 人皆得以隶使之

4.词类活用

(1) 去今之墓而葬焉 / 其疾病而死 / 缇骑按剑而前 /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2) 人皆得以隶使之

(3)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 安能屈豪杰之流

(4) 不敢复有株治 (5) 不能容于远近

二、文言虚词

1.而 (1) 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2) 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

2.以

(1)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 (2)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3)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4)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6)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3.焉

(1) 激于义而死焉(于之,在这件事上) (2)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

(3) 吴之民方痛心焉(无实义)

4.之

(1)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3)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4) 佯狂不知所之者

(5) 人皆得以隶使之 /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篇6: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二

【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 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无失其时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 特殊词义

(1)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直不百步耳

(4)数罟不入洿池

3.一词多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 树之以桑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然而不王者

二、文言虚词

1.而

(1) 弃甲曳兵而走

(2) 或百步而后止

(3) 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 则移其民于河东

(2) 移其粟于河内/ 无失其时

3.之

(1) 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 申之以孝悌之义/ 未之有也

4.焉

(1) 尽心焉耳矣

(2) 斯天下之民至焉

5.然

(1) 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填然鼓之

6.于

(1) 寡人之于国也

(2)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3、非我也,岁也

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7、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8、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文本·感悟】

(1)思想内容:

(3)写作启示:

篇7: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一

【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各章各节独立成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仁”这一核心思想,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特殊词义

(1)何以伐为 (2)是社稷之臣也

(3)盖均无贫 (4)则修文德以来之

2.词类活用

(1) 既来之,则安之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2)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二、文言虚词

1.而

(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

2.之

(1)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2) 夫子欲之/ 既来之,则安之

3.且

(1) 且在邦域之中矣

(2) 且尔言过矣

4.为

(1) 后世必为子孙忧

(2) 何以伐为

5.也

(1) 是社稷之臣也

(2)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 今由与求也

6.以

(1) 何以伐为

(2) 则修文德以来之

7.于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虎兕出于押

(3) 龟玉毁于椟中

三、文言句式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2、无乃尔是过与

3、何以伐为

4、是谁之过与

5、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6、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7、既来之,则安之

8、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9、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10、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11、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文本·感悟】

(1)思想内容:

(2)写作启示:

高中语文必修三《鸿门宴》精选教案

语文必修三复习提纲

苏教补充答案语文

译林牛津 高一 必修3 英语期末复习教学案(模块三第三单元)

中学语文必修二《诗经》《离骚》 复习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鸿门宴(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语文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必修三语文学习资料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学案 (高三必修五)

苏教版必修三语文鸿门宴复习学案(集锦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苏教版必修三语文鸿门宴复习学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