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登岳阳楼》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共含5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今天也是个美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课题:《登岳阳楼》
编号: 编写人: 审核人:刘慧珍 审批人:
时间: 班组: 姓名: 组评: 师评: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学习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学习重点】
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
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知识链接】
1、知识构建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3、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课前自主学习】
一、说出诗句大意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课堂交流展示】
一、置身诗境
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二、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3、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6、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7、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当堂训练检测】
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课后反思】
李丹丹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定安中学 王昌孝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
二、以意逆志
1、解释带点词语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2、思考下列问题
①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 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③、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④、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边,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两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合拍。“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置身诗境
小组合作探究:(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并说说诗歌画面中传达出的'情感。学生充分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汇报成果)
采用句式;从诗歌中,我看到了----,感受到了----。
四、缘景明情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境宽阔广大,但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却境界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此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和本诗表达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王昌孝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歌的感情。
2.学习本诗,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
【学习重点】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比较阅读,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
预习案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天崩地坼 拆迁 乾坤 弃笔从戎
气(器)宇轩昂 轩窗 涕泗横流
2.根据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
二、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2.赏析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借助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将作者所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②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
③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作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3.诗歌颈联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诗歌从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吗?请简述理由。
【知识小结】
常见的用来概括意境特点的词语:
意境是由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组合成的场景,是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要准确掌握意境,我们只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表述常见的意境的词语有: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等。
三、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对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抒发登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未央
【目标择定】
1. 掌握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的句式。
2. 分析人物性格,了解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习惯。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性格决定命运。成功与失败,绝非偶然。鸿门宴上,刘项两大集团各色人等,纷纷登场,两峰并峙,双水分流。刀光剑影里,唇枪舌剑中,斗智斗勇下,未来的命运,其实已可窥一斑。从课文中,你可品味出他们各自的性格吗?
1.你所了解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吗?请具体谈谈。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3.事在人谋,谋事在人。谋士范增与张良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4.不怕狼一样狡猾的敌人,就怕猪一样愚蠢的队友。从项庄与樊哙、项伯与曹无伤各自的言行中,你看到了他们各自什么样的性格?
5.决定成败的,决定荣辱的真的不仅仅是能力!项羽和刘邦,就是活教材。从他们的言行中,你看到了他们各自什么样的性格?
6.辩论:项羽放走刘邦,纵虎归山,是项羽的“妇人之仁”,还是他的“君人之度”?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鸿门宴》(电影) 下载地址:/sc/html_doc/34477.htm
第二部分 必修①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填空
《史记》全书 篇,包括 本纪、 世家、 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 部,
2.解释
(1).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乃令张良留谢。
(2).辞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听之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且为之奈何?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妇女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
(6).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为之奈何?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
珍宝尽有之。
(7).去
相去四十里。
脱身独去。
(8).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长子臣。
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使子婴为相。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军中无以为乐。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
3.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
B.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
C.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D.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存活,生存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长于臣
B. 良乃入,具告沛公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使子婴为相 为击破沛公军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5. 下列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
C.为之奈何 D.籍何以至此
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A.距关,毋内诸侯 B.张良出,要项伯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E.令将军与臣有郤
7.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目眦尽裂 目眦:眼眶。
B.沛公起如厕 如厕:上厕所。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二、课文探究检测
8.下列对语段内容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夫秦王有虎狼之心”等等一番话,表面上是抨击秦王,实际上是指责项王。
B.樊哙有的话同前文所写刘邦与项伯的对话几乎一样,这表明刘邦方面上下一致,同心协力。
C.樊哙引怀王与诸将相约的话,意在提醒项羽,应该当王的是刘邦,而不是你项羽。
D.司马迁的笔下,樊哙绝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能言善辩的智者。
9.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10.从《鸿门宴》一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必修①必修①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 公元前2(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2.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 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也不懂迂回之策,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项羽。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4. 项庄
没有头脑,笨拙无能。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
有勇无谋,被动。
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5. 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性格特点: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6.搭建平台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对应检测】
1.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纪传体通史。第一部。
2.解释
(1).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3.D.活:使动用法,使……活。
4.B,副词,于是,就。A.介词,对/介词,表比较。C.动词,作为,担任/介词,给,替。D.连词,用来/介词,把。
5. C
6. A距 拒 把守 内 纳 接纳 B要 邀 邀请 C倍 背 违背 D蚤 早 早早地 E郤 隙 嫌怨
7.D 解析:“再拜”为“拜两次”之意,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
二、课文探究检测
8. C 解析:意在为沛公辩解。
9. D。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错。
10.略
惜缘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高一语文必修(1) 编写人:张道开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
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难点】
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 探究讨论法
【知识衔接】
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梁与项籍(项羽)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繇(常,通“尝” ,曾经;繇,通“徭”,服徭役)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飨( )士卒 美姬( ) 卮( )酒 郤( )
鲰( )生 玉玦( ) 目眦( ) 跽( )
戮( )力 参乘( )( ) 刀俎( ) 啖( )
樊哙( )
二、整体把握全文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此其志不在小
2、解释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使子婴为相
(2)为击破沛公军
(3)皆为龙虎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得与项羽相见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3)范增说项羽曰
(4)财物无所取
(5)沛公居山东时
4、翻译下面句子。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5、文段分析思考
(1)这一段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
(2)文中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
四、研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距关,毋内诸侯
(3)张良出,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4)秦地可尽王也
(5)君安与项伯有故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8)籍吏民,封府库
3、指出下面“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为韩王送沛公
(2)为之奈何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君为我呼入
(5)约为婚姻
4、解释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为之奈何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翻译下面句子。
(1)谁为大王此计者?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6、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五、【作业布置 】1、复习导学案,掌握课文一、二段知识点。
2、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鸿门宴》导学案(一)
一、
答案:飨(xiǎng ) 姬(jī) 卮(zhī ) 郤(xì) 鲰(zōu) 玦( jué )
眦(zì) 跽(jì) 戮(lù ) 参乘(cānshèng) 俎(zǔ ) 啖(dàn ) 哙( kuài )
三、1、答案(1)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2)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3)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2、答案(1)动词,做。(2)介词,替。(3)动词,是。
3、答案:(1)得:能够。 (2)使:派,派遣;于,介词,对。 (3)说:读shuì,劝说。(4)所: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5)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与现代汉语的“山东”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山东”指今山东省。
4、答案(1) 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2) 我(曾)派人观察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5、(1)答案:共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2)答案: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
四、
1、答案:(1)具:通“俱” (2)距:通“拒”。内:通“纳”。(3)要:通“邀”
(4)倍:通“背” (5)蚤:通“早”
2、答案:(1)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友善。 (2)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 (3)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危急的事情;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于义。 (4)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统治。 (5)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6)活:使动用法,使……活。 (7)兄: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8)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编造名册。
3、答案:(1)介词,替。(2)动词,处理,对付。(3)前“为”,介词,替;后“为”,动词,献出。(4)介词,替。 (5)动词,结成。
4、答案(1)动词,到,往。 (2)代词,这件事。 (3)代词,他,指项伯。
(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答案:(1)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
(2)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
(3)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4)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5)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变故。
(6)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合仁义的。不如趁机好好地款待他。
6、答案: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惜缘
[《鸿门宴》导学案(一)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 登岳阳楼翻译
★ 登岳阳楼教案
★ 登岳阳楼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