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youxj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ouxj”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如我在教学《亲人》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声、韵母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声、韵母的音形与插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各自的插图,我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 的读音,可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可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教学《师生情》一文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三位小女孩的体态和神态各是怎样的?她们为什麽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她们在门外深情地看着、等着,这说明了什么?由此体会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

二、利用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三、观察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从帆没有张起来,可以联想到是逆风行驶;从身子前倾,可以联想到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纤夫们都在使劲;从纤夫们的衣着、外貌、神态可以联想到他们的悲哀、痛苦、不满和反抗,从而体会出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再认真反复地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结合插图培养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如《晨读》一课,我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场景,并且细致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姿态之后,锻炼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图画的内容,在学生看、说的基础上,可以把它写成一段“小学生在清晨刻苦读书”的小片段,这样既加深了对图意、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根据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达到表述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篇2: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如我在教学《亲人》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声、韵母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声、韵母的音形与插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各自的插图,我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 的读音,可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可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教学《师生情》一文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三位小女孩的体态和神态各是怎样的?她们为什麽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她们在门外深情地看着、等着,这说明了什么?由此体会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二、利用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三、观察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

[1] [2]

篇3:[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

插图在语文教材中具有形象、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在工作实践中,我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生动的教材,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如我在教学《亲人》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声、韵母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声、韵母的音形与插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各自的插图,我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 的读音,可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可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教学《师生情》一文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三位小女孩的体态和神态各是怎样的?她们为什麽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她们在门外深情地看着、等着,这说明了什么?由此体会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

二、利用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三、观察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从帆没有张起来,可以联想到是逆风行驶;从身子前倾,可以联想到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纤夫们都在使劲;从纤夫们的衣着、外貌、神态可以联想到他们的悲哀、痛苦、不满和反抗,从而体会出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再认真反复地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结合插图培养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如《晨读》一课,我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场景,并且细致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姿态之后,锻炼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图画的内容,在学生看、说的基础上,可以把它写成一段“小学生在清晨刻苦读书”的小片段,这样既加深了对图意、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根据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达到表述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篇4:[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

插图在语文教材中具有形象、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在工作实践中,我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生动的教材,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如我在教学《亲人》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声、韵母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声、韵母的音形与插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各自的插图,我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 的读音,可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可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教学《师生情》一文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三位小女孩的体态和神态各是怎样的?她们为什麽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她们在门外深情地看着、等着,这说明了什么?由此体会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二、利用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三、观察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从帆没有张起来,可以联想到是逆风行驶;从身子前倾,可以联想到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纤夫们都在使劲;从纤夫们的衣着、外貌、神态可以联想到他们的悲哀、痛苦、不满和反抗,从而体会出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再认真反复地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结合插图培养语言表达和写作能

[1] [2]

篇5: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当今教育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问题严重,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迫在眉睫。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其条条框框远小于其他学科,理论上来说语文应当是促使孩子释放天性的科目,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孩子抵触语文学习甚至厌恶语文学习,这就意味着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一、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是一门为了造就具有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开放思维的社会人才的学科。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发展语言能力、锻炼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掌握综合性学习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促使学生品德、智力共同发展。小学语文是语文中的基础教学,尽管试题简单基础,但面对语文问题需要调动孩子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重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既切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能提高孩子对复杂问题的思维性。这种整体思维和对语言的把握能力,能有效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

(一)立足实际,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语文是人文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应当着重培养语文在生活总体运用,不照本宣科,让语文内容大于实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期,也正处于对世界的探索和发现阶段,好奇心处于顶峰,这时候如果强行灌输逻辑性很强的理论知识,强迫小学生掌握枯燥的解题方法,往往会使得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大打折扣。因此,这一阶段,老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好奇心进行合理的引导,把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课堂与自然相结合。例如:当我们学习四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中的一篇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光讲黄河的变化很难将课堂讲得生动有趣。这是因为黄河距离大部分孩子来说比较遥远,“母亲河”概念不清晰,造成的结果就是老师在上面空泛的描绘,而学生们依旧云里雾里,不知道如何掌握。老师可以在课堂前给学生布置几个预习小任务,让学生自行组合先去查找关于黄河近年的变化资料,课堂做一个简单展示作为课程导入。或者让学生想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一些跟黄河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地方,并且让学生想想看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这样一来,就把课本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了。

(二)采用小组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语文的实践性还表现在语文课堂的陶冶作用。语境与情感是语文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课标中也明确表示要学生能珍视个人独特感受、揣摩并理解文章作者内涵与情感。这就十分考验老师对课堂氛围的把握与调动能力。如何配合课本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熏陶学生的感受能力,把好动的小学生吸引住,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参与。而对于一些比较羞涩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制能尽可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例如:当我们学习课文《秋天的雨》(人教版)时,老师可以尝试分组教学,一部分学生查找雨的图片,一部分学生查找有关秋雨的诗词,还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对比秋雨与其他季节的雨的区别,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横向比较能力。有条件的老师还可以选择在雨天安排课程,让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雨的氛围,体会雨的情感,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能更好的把握课文内容。

(三)鼓励想象、允许质疑

想象力和质疑力是孩子创新能力的原动力。然而语文教学当中,老师们往往会无意识“扼杀”这些原动力。虽然说语文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一些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性,让学生考取高分,会直接给学生“参考答案”并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的答案进行批评,或是故意忽视孩子的看似简单问题,或是把那些钻牛角尖提问题的孩子视作破坏课堂纪律的捣蛋鬼。这种做法无疑是缺乏远见的,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多元答案、鼓励学生提问,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从而达到发掘个性与潜能的目的。例如:老师在教学《井底之蛙》(人教版)这一篇课文时,不仅仅只是要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还要引导学生对造成井底之蛙这一问题成因的反思。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思维角度。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长时间逐步训练的。小学是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基础阶段,老师在这其中充当着重要的引导位置。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课堂内容、把握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共同讨论问题,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辩证性思维,把语文活学活用,为未来的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6: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教育部主要倡导对学生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这个问题上,涉及到了关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应该具有创新能力,这样在后期的学习中才可以将知识融会贯通。着重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如何研究。采用教学实践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独特的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理论研究;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体现。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中引导的方式,也是在教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可以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思想。小学语文是每个学生上学后最先接触到的学科,其意义重大。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与实践

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应用在教学中。第一,丰富课堂形式,吸引学生兴趣。在我国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普遍面临,作业量大,知识点复杂,内容晦涩难懂等问题。如果老师丰富课堂形式,使上课的方式新颖而且多元化,这样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并且吸引学生兴趣。比如,在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东方之珠》这篇课文,东方之珠是指香港是东方的明珠。很多小学生在没有读了文章之后,由于不知道香港在哪,或者不知道东方之珠的意义,会无法理解文章的内涵。所以,面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关于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告诉学生香港是东方之珠的意义。并且通过图片等方式,给同学们展示香港的风貌。还可以让去过香港的学生走上讲台,翻转课堂的形式给同学讲关于香港的故事。这些教学方式新颖大胆,可以打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隔阂,并且改革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点,在课堂实践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将课本上的知识生动化。在学习上,很多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多老师不注重素质教育,一味地追求学生有很好的学习成绩,这就造成了“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创新能力基本为零。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并且将学习变得不是那么枯燥无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如果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老师仅仅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讨论就变成了一个自主学习,是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二、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两者相比较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老师的教学,基本上都是学生按照老师的教学方法学习,学生一定要听老师的这样才可以取得好成绩。老师对于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仅仅在理论层面的研究是不够的。因为单纯地理论,而不从实践中总结规律,是无法满足个别同学的教学需要的。在教学中,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老师不能教出来两个相同的孩子。这也要求了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不能忽视个体。虽然有很多教育学家对于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多的理论总结。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通教师也在不断地总结理论,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通常是一节课的主讲人,学生的思路都是跟着老师走的,很难自己打开思维。要打破这种固定的方式,就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是作家乔羽写的小孩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时光。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就可以结合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到讲台上演唱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实践可以让学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使课堂不沉闷枯燥。这样一来,创新的是学生,而老师在一旁引导,可以做到“授之以渔”。

三、结束语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节课一两句话就可以的事情,是教师一直要坚持的理念。要求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表现,也是老师对自我教学的高要求。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下,尊重个性,了解共性,才可以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是国家不断地优化资源配置,学生素质不断提高,老师家长共同努力的作用下才能达到的一件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老师的教学观念也应该具有创新性,只有老师树立好一个好的榜样,才能教出一个好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修(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丽华,梁艳玲.浅议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新课程,2015.

[3]阮南.浅谈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外语文,2014.

课文插图的作用

培养作文批改创新与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谈生物化学实验课与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浅探

加强力学教改培养学生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