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护理专科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oyohj”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护理专科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
目的:提高护理专科学生临床人际沟通能力及护患沟通技巧.方法:对我校级大专护生在临床实习前采用课堂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人际沟通能力强化培训.结果:护生均能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沟通能力及沟通技巧有了提高,经χ2检验,护生存各种护理场景语言沟通能力的8项中,有5项存培训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及临床带教老师对护生有较好的.评价.结论:采用课堂与实践融为一体的培养方法,不仅培养和强化了护生的沟通意识,还提高了护生在临床实践中人际沟通能力.
作 者:雷容丹 廖桂红 韦成全 李艳霞 李真真 作者单位: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545006,广西壮族自治区 刊 名:中国护理管理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NURSING MANAGEMENT 年,卷(期): 7(9) 分类号:G64 关键词:护生 沟通能力 培养模式【摘要】:
临床—检验沟通能力是现代医学实验室对检验师的重要要求,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实验室诊断的准确性、及时性,使医疗过程更加合理、有效、流畅、规范、安全的关键环节。
培养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及充分认识临床—实验室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通过加强其沟通意识,增强临床医学相关知识培养、调整教学方式及完善相关制度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检验师;临床沟通;医学教育
在临床诊疗中,临床—检验沟通是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诊断准确度、减少诊疗失误的重要环节。
检验师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进行医疗实践、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1-4]。
提高检验师及相关专业学生临床沟通能力是当前医院管理及医学教育的一个难题,现结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医师培养实际,对如何培养其临床沟通能力进行探讨。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临床—检验沟通的重要性
1.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随着检验诊断项目的爆炸式增多和检测技术的快速更新,实验室医学从过去的“化验”、“医学检验”转变为现在的“检验医学”,对于检验专业有了新的定位。
检验医学的本科培养,也不再是培养只会操作仪器、“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的“检验匠”,而是培养可以密切结合临床、把有限的实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检验医师”[2]。
我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中第二十条指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5]。
因此,现代医学对于检验师的要求如下:①掌握实验方法的原理、临床意义,帮助临床合理选择实验,正确地分析试验结果,用于诊断和治疗;
②掌握正确规范的标本收集与运送以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③具有分析临床资料(患者资料、病情变化、治疗方案)的能力,保证分析后的质量评估,并对临床的诊治工作提出建议;④可以参与临床会诊、解答技术咨询。
2.1扩大正面宣传,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前国内无论在医科院校专业设置还是医院科室设置上,医学检验专业和检验科往往被当做“技术专业”、“辅助科室”,造成了大部分在校的检验医学生和检验师自信心不足。
他们不敢走出实验室、走进临床,也无法与临床医师面对面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对临床相关知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医学院校应充分认识这一点,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职业教育工作。
首先,做好入学及入职思想教育,坚定学习信心。
通过介绍国外“检验医师”制度和模式的成熟和成功,增强学生及医检人员对于“检验医师”制度必将成为大趋势的信心;其次,在本科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多采用CBL教学[7],以临床—检验沟通案例入手,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灌输“临床沟通”理念,使之成为一种常态意识。
另外,在实习带教中加强实习生与临床的接触,通过解答电话咨询、电话了解患者病情、定期开展检验相关病例讨论等形式,增强检验医学实习生对既有知识的应用及与临床对话的自信。
2.2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中山大学医学院检验医学专业的5门主要临床课程(《临床检验基础》《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带教教师均为各附属医院主管及主任检验师,并且同时分担临床本科专业《诊断学》中《实验室诊断》的带教。
这样的教学安排意在能更多地向临床专业的学生提供实验室医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将临床诊断知识与检验课程更紧密地融合教授给检验学生。
另外,根据医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和目标的要求,科学构建医学检验—临床医学跨学科教学相关课程群。
在课件制作方面,以医学检验主要课程以及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为基础,以临床《诊断学》中《实验室诊断》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主线,对医学检验的5门基础课程进行重构整合,在检验技术课程中融入临床诊断思路,为检验医学生建立起系统、规范的医学诊断知识结构和框架。
在知识传授方面,通过理论讲授结合实践锻炼,鼓励学生使用沟通方法和技巧,使之成为检验医学生基本素质之一。
2.3调整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加大教育教学研究,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根据中山大学医学培养实际,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
为了解决本科教学中由知识结构差异而造成的临床和实验室割裂,建设了“临床—检验医学教学资源库”。
该资源库是针对检验医学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设计构建的`一个开放式教学资源库,基于PBL+CBL教学模式,内容紧扣“检验与临床沟通”,应用传统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形式,通过来自临床的一线资源,结合整合课件、微课、临床标本采集视频、经典案例、情景设置、问答互动等方式,为实验室与临床之间架起桥梁。
既可作为临床专业三年级《诊断学》和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学》等课程教学的辅助资料库,也可作为五年级实习生、临床医师、检验师的继续教育资源,在本科教学和医院继续教育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2.4完善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沟通环境是政策落实的关键,也是实现本科教学及继续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通过设立专职“临床沟通”岗位,由具有临床背景并有丰富实验室工作经验的医师专职承担该项工作;制定《检验科与临床沟通协调会议制度》《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制度》,通过参与临床查房和疑难、危重病例的会诊,
对检验结果做出解释,并依据实验室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定期向临床征询,如检验项目设置合理性等相关专业意见,随时接受临床有关新项目需求的建议,并进行答疑、咨询和反馈,定期评估、汇总;定期在临床科室进行实验室相关知识专题讲座,
在检验科内开展检验相关病例讨论;每半年举办一次全院范围的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协调会议,加强临床各科室与检验科间的沟通协调。
工作过程中收集大量一线资料,总结后又用作本科及继续教育的教学资源,收入“临床—检验医学教学资源库”,形成教学—医疗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通过在学期考核中适当增加临床案例分析、实习生出科考试中增加“临床沟通”部分内容等方式完善临床沟通的考核机制,保证检验—临床沟通交流和其教学质量[8]。
医学检验师及检验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医院、医学院校的教学新热点和难点。
随着实验室医学的快速发展、不同专业之间知识壁垒的形成,使临床与实验室沟通缺乏而出现的问题愈加复杂,医学院校和医院承担的医学生教育、医技人员继续教育的责任也会越来越重。
落实“检验医师”制度,实验室医学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建立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临床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成为我国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刘丁,郑俊松.谈医学院校检验医师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5(11):1040-1041
[2]张跃银,郑峻松,冯连贵.浅谈检验医师培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5(2):317-318,320
[3]任碧琼.浅谈意大利检验医学教育与岗位设置的模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7(12):989-990
[4]乔蕊.中国检验医师培养现状浅析[J].继续医学教育,(1):5-7
[5]申子瑜,秦晓光.规范临床实验室管理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0(2):125-127
[6]陈婷梅,尹一兵,冯文莉,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38-39
[7]尤红娟,刘晓梅,李小翠,等.CBL应用于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100-101
[8]许国莹,刘家秀.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229-232
1.2检验医师制度推进与落实的需要国外“检验医师”的培养体系相对完善,每个医检人员均经过严格的临床轮转、培训、考核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3]。
我国“检验医师”概念及培养目标自1993年由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后,其推行和发展均相对滞后,国内少部分地区虽有“检验医师”岗位,但工作内容实质与检验师并无差异,起不到“沟通临床、辅助诊断”的预期作用[4]。
相应体现在我们的本科教学中,并未重视临床和检验知识之间的结构差异;而这种忽视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在实验室医学飞速发展的当前,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1.3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需求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做出了调整:原归属于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医学检验专业(100304),
纳入到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专业名称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由五年制改为4年制,学位由医学学位改为理学学位[6]。
检验医学专业“五改四”的调整更注重于不同层次的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却一定程度加剧了“检验”脱离“临床”的现状,势必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从而无法很好满足临床需求。
因此,在本科教育中更需加强与临床沟通的意识,在检验师的继续教育中重视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
【摘要】临床沟通是目前我国医学实验室对检验师所提出的全新要求之一,其目的是为了能够确保检验工作的整体效率,提高实验室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使得检验过程能够进一步实现规范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培养检验师的沟通能力以及认识到临床沟通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文对目前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医学;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培养探讨
在临床诊断的治疗过程中,临床沟通能力是实验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问题之一,其实保证实验室检验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效提高实验结果和准确性以及减少误诊现象发生的主要手段。培养检验师的沟通能力是目前医疗事业首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保证医疗实验和医疗效率的基础保证[1]。本文结合当前最为关注的临床沟通问题,并进一步进行分析和探究。
1临床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1.1医学的发展需求
伴随实验诊断方面的急剧增多以及检测技术的及时更新,实验室已经从传统的“化验”、“医学临床检验”转变为现代趋势下的“检验科学”,对于检验项目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及全新的定位。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实验操作等教学方面,而是需要与目前医学上的临床数据和临床结果以及有限的各项指数相结合,从而能够提取出具有医学价值的诊断治疗所需的有效信息,最终培养出以患者为主导、以临床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专业检验师。根据我国《医疗中心临床试验管理细则》中的第二十条中已经明确指出:医疗中心临床实验室主要应该提供具有价值的临床效果以及服务咨询。所以,我国现代医疗事业对于检验师专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一,掌握实验操作的具体方法、临床效益,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正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有效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当中;其二,掌握具有正确性和完整性的实验标本以及运送的资料能够确保前期的分析质量和准确性;其三,具有分析临床治疗的实际能力;其四,参与临床试验的诊断会议以及为其解答咨询问题。
1.2建立完善的检验师体系
近几年来,国外的一些欧美国家对于检验师体系建立的相当完善,每一名检验师都是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以及实际岗位轮换等各个方面的考核通过,才能够进入到实验室的具体工作中来。目前,我国对于检验师的总体概念以及最终的培养目标已经从1994年后被国家教委明确提出后,其推进和发展的进度较为缓慢和滞后,国内虽然已经有一部分部门专门设立了检验师的职位,但是由于工作的内容和工作的性质存在诸多弊端和缺失,从根本上不能做到临床沟通和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的作用。相应在我国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并未对实践操作这一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也未对实际临床和检验理论之间的区别和差异作出正确界定。
1.3教学的实际需求
我国于20颁发了全新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2012)》,其中已经明确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要求做出了全新的调整:原本属于医学技术类别与临床医学的检验专业,已经被重新纳入到全新建立的一项专业科目类别之下,专业名称已经改为全新的医学检验专业。学制时间由原来的五年改为现在的四年,学位由传统的医学学位改为目前的理学专业。检验师专业的调整更加注重的是针对不同层次人才予以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临床诊断治疗与检验之间严重割裂开来,从而不能够较好的满足目前临床的实际需求。
2培养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的措施
2.1加强宣传力度
目前,国内医学或者是国外医学不仅在设立医学科室还是医学教育课程等方面,检验专业以及检验科室都将被作为一项技术学科或者是辅助学科来界定的,造成了一大部分在校学生或者是检验师的内心压力。使得其不敢迈出实验室,从而走进临床试验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充满信心与临床医师进行正面交流,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习相关临床知识和实验技能。医疗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上述问题,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着手,积极对院校学生相应的心理辅导和职业培训。首先需要及时做好入职准备,坚定自身的学习信心,老师可以通过介绍国外的一些优秀案例和经验成果,增强学生对于检验师职业的信心;其次,需要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采用CBL的教学手段,通过引入实际的临床教学案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深入接受临床沟通的正确理念,使之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状态。
2.2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
完善的教学体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同时也是目前医学教育的教学目标。通过建立临床沟通的实习岗位,并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检验师对学生予以正确指导,通过查房和对疑难病情的会诊,并对检验结果做出一定的判断和解释,依据实际病情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治疗方案。定期向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询问,随时接受全新的临床建议,并进行详细的解答和反馈,定期予以全面的评估和汇总;定期在临床科室内部召开专题讲座,并就某一经典案例进行病情讨论,每半年时间举办一次全院范围内的实验课科室与临床科室之间的会议讨论,加强各个科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应该及时进行总结并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并收入到检验医学的数据资料库中,形成全面而又完善的医疗体系;通过在每年的期中考核中增加适当的临床经典案例以及临床沟通等课题的考试内容,采取上述的方式以达到完善临床沟通的整体体系,保证了临床沟通的教学质量。
3结语
培养检验专业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点,伴随实验室教学的高速发展,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已经完全形成,使得临床沟通课题的弊端逐渐突显,因此,建立完善的检验制度,实现检验科室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以及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汪付兵,黎锦,杨桂等.临床免疫检验实习带教中注重学生检验与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34(22):3091-3092.
作者:陈亮 吕宛玉 刘瑞雪 梁巍 单位: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临床医学专业沟通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检验沟通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原因,从而提出相应对策及构建培育模式。方法设计主题调研问卷,对350名临床专业在校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结果经常与检验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临床专业学生仅占9.5%,而从来没有与检验专业学生进行过沟通交流的临床专业学生高达52.4%。结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普遍缺乏与检验专业学生的沟通,这与学校培育模式的欠缺存在一定的关系。为此,学校应从提高重视度、改善沟通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成立临床与检验合作的导师组制度等方面努力,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能力的培育。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检验沟通能力;培育模式
检验技术的提高要求临床医师在精通自己专业知识之余,还要掌握一定的与检验医师及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然而,由于大部分医学院校只注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临床医师在工作中无法与检验医师建立良好的沟通,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易引发医患矛盾[1]。建立增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能力的培育模式,有助于促进临床和检验两个科室在未来职业生涯的相互协作,从而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和减少医患矛盾[2-3]。文章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临床医学人才培育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从右江民族医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随机抽取3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经查阅相关资料和预调查后,自行设计了《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与检验沟通认知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基本信息、临床专业本科生的检验沟通意识和检验沟通现状、影响临床专业本科生沟通意识的因素和有效提高临床专业本科生沟通能力的途径等方面问题。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形式,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即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各年级人数与学校总人数的比例,确定从不同年级中抽取样本的数量,然后按照随机原则从各年级抽取样本)。
1.3数据处理
采用Excel工作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有效回收率90.6%。其中,男生153份(48.3%)、女生164份(51.7%),大一84份(26.5%)、大二85份(26.8%)、大三78份(24.6%)、大四66份(20.8%)。
2.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检验沟通意识和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87.7%的临床专业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与检验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仅有12.3%的临床专业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沟通。同时,调查发现60.6%的临床专业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与检验专业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2.3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检验沟通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及偶尔与检验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临床专业学生分别仅占9.5%和38.2%,而从来没有与检验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临床专业学生占52.4%。不同性别比较的Z=-2.759,P=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比较的2=6.571,P=0.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与女生相比,男生与检验专业沟通的现状较为乐观。
2.4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的因素
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的主要因素有:缺乏相关的检验沟通学课程(27.9%),缺乏与检验学生沟通的有效途径(26.2%),学校不重视培养临床专业学生的检验沟通能力(19.8%),沟通学课程的授课方式缺乏吸引性(18.8%)以及沟通学课程的授课方式缺乏吸引力(7.40%)。此外,根据右江民族医学院2016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临床医学专业涉及沟通学的课程较少,且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落后等问题。调查发现,在沟通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以教师讲课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占53.3%,而课堂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仅占23.3%。并且89.3%的沟通学内容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仅有30.0%的内容涉及与检验专业人员的沟通。
2.5增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87.7%的学生认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有必要到检验科见习或实习,81.1%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愿意通过参加培训课程等提高自身的检验沟通能力。大部分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愿意通过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41.3%)、共同参与科研项目(36.3%)、实行跨专业教育(20.8%)等途径提高自身的检验沟通能力。此外,9.5%的学生认为临床学生与检验学生的课程不同,不适合进行跨专业教育,38.2%的学生认为选择部分理论和实践课程进行跨专业教育,有利于促进两专业间的交流和进步,有52.4%的学生认为跨专业教育虽有促进作用但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讨论与建议
目前,各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培养临床专业学生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而加强临床专业学生与检验专业人员沟通的能力仍未引起各高校的重视[4-5]。文章通过调查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检验沟通现状,并借鉴其他高校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提出建立增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能力的培育模式,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6]。
3.1提高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能力的重视度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能力缺乏的现状与学校在培养过程中不够重视存在一定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医学院校可采取由上至下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定期开展检验沟通知识讲座,邀请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师现场演讲,向学生强调临床医师在工作中与检验医师进行良好沟通的重要性。明确临床医师在检验项目的.选择、检验样本的采集和送检、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应用等方面与检验医师有效沟通才能提高诊疗水平和减少医患矛盾,鼓励临床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加强检验沟通能力,使沟通意识更加深入人心[7]。另一方面,可在带教教师的牵引下,以检验专业学生学习小组对临床专业学生班级的形式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让两个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各自专业的学习心得。当然,这种经验交流不应仅仅局限于口头交流,还应包括更多的实践互动。例如:安排临床专业学生参观检验实验室,了解一般的检验程序、检验标本难易程度及过程中注意事项等,从而增加临床专业学生对检验专业学生的理解和尊重[8]。
3.2改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3.2.1提高沟通学课程的地位
将部分沟通学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增加课时和学分,改考查方式为考试,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对学生课程掌握情况的要求。
3.2.2改善沟通学课程的授课模式
转变以教师讲课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采取课堂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模拟医院的工作情景,提供病例让临床专业学生就需要开具的检验项目和采取检验标本需注意的事项与患者进行沟通,以及在检验结果的解释过程中与检验医师进行沟通,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学习检验沟通技巧的兴趣。
3.2.3增加沟通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高校在注重培养临床专业学生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的同时,也需加强临床专业学生的检验沟通意识,培养临床专业学生与检验专业人员沟通的能力,尤其是当检验结果与临床病情不符时,临床医师该如何与检验医师进行有效沟通,包括与检验医师沟通时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沟通的时机和场合等[9]。
3.3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编写教材
针对医学教材内容滞后的现象,可由检验医师根据临床实际需要自行编写授课教材,向临床学生展示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检验医师可收集一些常规的和特异的检验项目化验单编进教材,结合病史与病情进行诊断分析[10]。尤其是对于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差别较大的情况,教材应引导临床专业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对检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采取理性和谦逊的态度与检验医师一起探讨,而不是首先怀疑检验结果的不正确。
3.4安排临床专业学生到检验科实习或见习
安排临床专业学生到医院的检验科见习或实习,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深入理解,了解检验医学最新发展动态,熟悉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及意义等,避免在将来的工作中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同时,了解检验项目的开展和检验医师的日常工作内容,增加与检验专业人员的接触与交流,学习检验医师与临床医师的沟通技巧,可借鉴卡尔加里—剑桥指南对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沟通技能培训和评估,将为临床专业学生将来与检验医师以及患者的良好沟通奠定基础[11]。
3.5成立由临床专业学生和检验专业学生组成的导师组
右江民族医学院于2002年7月在全院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12]。但目前导师组多吸纳同个专业的学生,不利于不同专业学生间的沟通交流[13]。有意识地建立由临床专业学生与检验专业学生共同组成的导师组,引导两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医学研究,并通过一起讨论临床案例、选择检验项目、采集标本、分析检验结果、查阅相关文献以及交流学习心得,从而实行跨专业教育,加强临床专业学生的检验沟通能力,有助于消除临床专业学生对检验专业学生的偏见,增强两专业的沟通与理解。同时,临床专业学生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检验专业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14]。这将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有望成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建立增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检验沟通能力的培育模式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保证医疗质量,提高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应是探索更有益于发展全方位医学人才的培育模式,将检验、影像、预防、药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纳入培育计划之中,促进不同学生群体的沟通交流,为未来临床医师与各科医师的无障碍沟通奠定坚实的合作基础[15]。
参考文献
[1]张平,张艳.加强检验科与临床沟通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9):1336-1338
[2]冯晓敏.加强检验与临床的合作促进检验质量的提高[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7):881-882
[3]田莉莉,戚小红.要重视和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6):667-668
[4]庞晓霞,温建强,杨海菊,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大学生对检验与临床沟通认知度调查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2):295-297
[5]庞晓霞,陈兴鸿,温建强,等.临床与检验专业在校生沟通认知差异性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5):118-119
[6]周虹,陈正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海南医学院为例[J].海南医学,2012,23(20):128-131
[7]王道珍,邹扬,邱乙哲,等.医学生医疗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5):541-544
[8]李莉.浅谈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的相互协助对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4(24):385
[9]韩英,张超,何宵,等.情境模拟医疗纠纷在临床技能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5):583-585
[10]郝冬翠.强化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沟通提升医疗质量[J].中国医药指南,2015,19(13):296-297
[11]吴曦,陈剑春,刘建民.卡尔加里—剑桥指南在医患沟通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2):218-221
[12]刘桂芬,覃丽燕.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6):1086-1088
[13]张华纲,宋红松,樊东升.对八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实行导师制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20(5):586-589
[14]程筱雯.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本科跨专业教育新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6(15):156-157
[15]毛华杰,王晓春.建立全方位培养模式提升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4(4):675-677
★ 护理专科毕业论文
★ 临床能力考核评语
★ 培养数学能力
★ 沟通能力作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