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插图的作用(共含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冰糖葫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只要是上过小学语文的教师都知道,小学语文课本中,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照片、有绘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我们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文中的文字所表现的内容。遗憾的是小部分教师忽略了这些插图的价值,并没有让它的价值充分体现,为让大家都能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笔者认为,插图不但具备文字所不具备的优点与功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教师如何才能指导好学生认识插图呢?
一、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主要靠教师的激发,在讲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色彩鲜艳的图画给学生的视觉以刺激,内容新颖画面冗杂的图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如《跳水》一文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先看图,并让学生在看图后提出自己达到问题:“猴子怎么会爬上桅杆的顶端?”“孩子为何走上横木的一端?他难道不怕从那么高的地方摔下来吗?”“甲板上举枪的这个人想干什么?”“这个走上横木的孩子他最终安全回到船上了吗?是如何得救的?”学生产生了这些疑问之后,他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内容,教师再顺着这些问题去点拨学生,学生便容易感知和理解课文。教师最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船长,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向他一样办吗?如果不是,你会怎样处理?”解决这个问题后,学生既掌握了课文中心,同时,也让他们得到训练-----如何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地处理问题。
二、使学生学会审美
有些课文,单靠文字的描绘,学生是无法理解内容的。如《故乡》中共有两幅插图,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插图。第一幅插图描述的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碴尽力地刺去。”这幅图中描述的是一个天真活泼而又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而在第二幅图中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个中年闰土的形象。——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是破衣烂衫,一双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手里提着纸包和一支长烟管。这两幅插图中,我们教师可以问学生:“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为何有这么巨大的变化?”(经济生活的艰辛和精神负担的沉重。)教师教学时只要提示学生这两幅图所体现的差异原因,学生便能心领神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理解优美的词句
有些课文中的词语,如果不借助工具书,学生难以理解,然而如果借助文中的插图,则可以使学生便于理解。如《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众多,有些词语教师都难以完全理解,更何况学生。这篇课文中共有两幅插图,描绘了三个部分。如第一部分中的“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数间农舍掩映其中,农田初绿,阡陌纵横…..”这句中的“阡陌纵横”一词便可借助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义。第二部分中的“这里酒楼茶肆,宅第店铺鳞次栉比,货物五光十色,种类繁多,,买卖兴隆。”这里的“鳞次栉比”可让学生感受理解鱼鳞和梳子,房子店铺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顺序地排列着,而“市招高挂”中的“市招”就如同现在商店的招牌一样,给学生庄庄严这样简单的讲解再结合插图加以指点学生就清楚明白。而在第三部分中的“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骑马的、乘轿的、购物的、叫卖的,……”而“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着两个词语只需指导学生看图中的人物,学生也就理解它们的意思了。
在《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是这样描写草塘美的:“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前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色,远一点的呈色,再远的呈色,一层又一层,茫茫的跟蓝天相接。”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学生一眼就能从图中直观地感受“鲜绿”、“ 翠绿”、“ 墨绿”草塘绿色的不同层次,理解了“茫茫”的意思,对于这些,学生品读得有滋有味,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利用画图让学生乐在其中
让学生动手画图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在其中,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主持修筑铁路,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居庸关的隧道就需采用两端凿进法,八达岭的隧道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就要按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两个隧道的简要示意图,教师点拨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在操作中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内容,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五、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所谓说话能力,不是简单地说出图画内容,而是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有组织地用书面语言把插图内容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当然,这种说话能力并非一朝一夕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长期不断的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获得表达能力。
总之,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这些漂亮的图画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
一、创设环境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激发学习欲望。所以,在讲解课文中,我常常图文并茂,教育学生把图文结合,利用插图,形象表达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意境,比如《要下雨了》这篇文章配有四幅插图,分别描叙燕子低飞,小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最后,兔子飞跑回家的情景。因而,在授课过程中,我教育学生先观察四幅图,初步理解图意,或者引导学生看图,图中适时点拨,这样,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良好,再让学生结合文章段落,理解文章全意。
二、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表达是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在上课中我会不失时机地利用插图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就拿《阿里山的雾》这课来讲,图中仅一幅插图,我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同时提问:1、图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2、有风或无风,从何处看出,然后针对学生作答,我又提问:⑴有风时云、雾特点怎样;⑵无风时云、雾特点将又会怎样;最后作者为什么会有“莫名惊愕与喜悦”之情。有了上述的问题结合文中的段落,我让学生先自由讨论或小组交流,最后自己表达出结果。这样,既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加深学生理解能力,也促进学生共同合作交流,探讨的经验与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适用课堂,也适用于今后学生成长,走向社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所以,我认为利用插图侧面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都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培养,在语文课内外逐渐形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三、利用插图,精心设疑
在教学中,通过教学生观察图画,给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丰富的浪漫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古诗《石灰吟》中配有一幅插图,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获得图画的感性认识,不断丰富学生表象;其次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打开想象大门,发展创造潜能,再结合古诗大意,这样,学生对石灰的由来和作者的本意,就很清楚不过了。
总之,课堂中利用插图,讲究授课艺术,能提高课堂效率,能培养学生观察、表达、想象和综合能力,能为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课堂中,巧用插图教学,行之有效,势在必行。
文章来源:鲸塘小学 文章作者:盛曙云
在辅导学生结合插图领会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学生经常专注于课文插图的艺术形象,忘情于插图的艺术境界,沉浸于插图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之中。几乎是有了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学习的效果就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就无意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由此可见,插图对语文教学大有益处。于是,我大胆进行了尝试,因势利导,让学生为没有插图的课文配画插图,用以辅助学生学好语文。
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动手给课文配插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其教学效果往往是单纯地学习课文所难以达到的。
激发兴趣,再造想象
心理学家指出:单调的劳动会使人产生厌倦的情绪;而创造性的劳动,会使人的兴趣与热情经久不衰。作为语文老师,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无生命无激情的“输入”,就容易使学生的头脑简单化、程式化,耽与思维。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有利于开发智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思维。
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在学生大概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给课文配上插图。再上课时学生带来了“驻守赤壁”、“黄盖献计”、“诈降”、“乘风前进”、“火烧曹营”、“狼狈而逃”等虽不成熟但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的插图。“驻守赤壁”展现了东吴的兵马与曹军隔江对峙,互不相让的情景,借助地图明了了两军所处的地理位置;“诈降”一图则贴切地表现了东吴所做好的袭击曹军的准备工作,例如船上扎的稻草人,以及船舱里藏的火药、硫磺等等;当船队乘风冲进曹营后,曹军抵抗不及,“狼狈而逃”,士兵们丢盔弃甲……学生借助手中的画笔,表现了自己读文后的理解,尤其是对课文里战斗过程,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明白地展现了全文的主旨。显然,这是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咀嚼、形象的揣摩、主题的领会,到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再劳动的结果。这是一个深化认识,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与课文塑造的形象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形象共鸣,进而进行形象的补充和再造,使形象更为生动、丰满的过程。这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渗透的理解,也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不亦乐乎”的感觉和认识,对调动学生乐学语文极为有利。
借助绘画的美感优势,进行语文审美教育
教科书里有不少充满各种情趣的插图,给人以特有的审美享受,因为它蕴含了儿童的个性气质与文化修养,最能表现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创造的角度而言,给课文配插图,学生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受到课文内在美的教育。学生从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到引起情感的渗透,再到感情共鸣的深化,逐渐进入情境,并显现于笔端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创作中产生美的愉悦感,从内心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的过程。
如让学生给古诗词插入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图画,就是使学生一次次受到美的教育。《游园不值》中探出墙头的“一枝红杏”;《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春来江水”;诗僧志南的《绝句》中绵绵柔柔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枫桥夜泊》中对愁眠的“江枫渔火”等等,或娇俏可人,或潇洒泼墨,或萧萧瑟瑟,其情其意尽显于尺幅之中。学生这些小插图,使人感到其中蕴涵的深沉、含蓄、隽永之美。它们既表现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以及所展示的或柔婉或开阔的意境,沉醉于诗意浓郁的山水之中,又表现了学生对诗句主旨的把握,对其中蕴含诗意的领悟。应该说,它是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己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积极性的结晶。很明显,借助绘画的美感优势进行语文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是个工具,不过这个工具与锄头、刨子那些工具不同,语文这个工具本身长着好些东西,语文和思想老是长在一起,文道统一。”因此,教师不能把语文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只满足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调动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我发现、创造能力。
让学生给课文配插图,只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课文是“主”,配画插图只是“宾”。让学生给课文配上插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重视发挥课文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给课文配插图小学作文
老师正在教课文《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天气很闷,大家都打不起精神,我无聊得都要睡着了,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突发奇想给课文增添点色彩——画一幅插图。
我趴在桌上,用笔敲打着脑袋:“画哪个图案呢?就画最后小胖墩赢了吧!”想罢,我马上在空白处开始作画。先画小胖墩,小胖墩膀大腰粗,全身上下都是肥肉。他脸红彤彤的,全是汗,汗珠不停地顺着面颊流到身上,双手叉腰——终于打败了小嘎子,可以有他的`枪了!胖墩开心得嘴都合不拢了,看起来很神气,仿佛一下子高大了许多。
小嘎子跟小胖墩可不一样,他摔了个仰面朝天,立刻爬了起来,一只手按着地,另一只手生气地抖着,指着胖墩的鼻子,鼻子向外冒着白气,耳红面赤,牙齿咬得“咯咯”响。“你——”虽然很生气,但非常舍不得交出那把枪。
画好之后,我一看,胖墩儿不知怎么被我画得特别瘦,站在那儿,十分小,一点儿也不神气。胖墩应该胖乎乎的,怎么变成瘦骨如柴了?再看看小嘎子,呀!他怎么变肥了许多?躺在地上,一只手撑着地,一只手指着胖墩,显得笨头笨脑,他本来应该是十分灵活的呀。我竟然将他们俩画反了,小嘎子成了胖墩,胖墩儿成了小嘎子。我禁不住把头埋在抽屉里偷笑,也许,我在情感上期望小嘎子摔跤能赢吧。
下课时,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让我把语文书给她一下,她翻开课本,恰好看到那幅插图,哈哈大笑起来,拿来红笔在书上改了改。我忐忑不安:完了完了,一定会被老师批评。老师把书还给了我,我发现插图上多了些字——胖墩图下打了个箭头,写着:我是胖墩,前几个星期,我减肥了!小嘎子旁写着:我是小嘎子,我最近吃多了。 我万分惊讶: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不认真上课,乱画书本,反而帮我在插图上添了一笔,那这幅插画更加“完美”了。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作用论文
一、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作用
我国的新课改实施已有十几年了,教科书的建设已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其中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辅助工具,对学生学习语文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每册教科书中平均有14篇插图,在这些插图中,有优美照片、作家手迹以及名家名作,使得初中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不仅使教材更加美观,还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从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分布量也能看出插图对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联系教学和课程标准之间的重要纽带便是教科书,插图是目前我国初中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传达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并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语文。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不仅能够丰富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存在的不足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平均每册配置了14篇插图,不仅使教材更加美观,还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插图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辅助和指导作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插图形式单调。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的插图主要有三种编排方式,教科书前言集中放置的是彩图,课文中通常穿插着课文插图。这些插图类型单调,形式也较为固定,其中直观实物插图仅有14.01%,描绘图仅有0.99%,具有较高抽象程度的插图也相对较少,如漫画仅有2.34%,这种单调的插图形式容易将学生的想象空间局限化,阻碍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②插图功能狭隘。插图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知识有着重要的辅助和指导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仍然具有较强的的依附性,导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功能狭隘。
③图文分离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初中语文教科书图文分离现象较为严重,文字仍然是教材的主角,插图仅仅是文字的配角。插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初中6册教科书中共有728幅,然而这些插图中在练习、标题中起装饰作用的多达490幅,课文插图的比例相对较低,只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无法发挥指导学生学习的意义。
④插图不规范。现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初中语文教程插图位置安排得不合理,如《月亮上的足迹》将一张月球表面照片设置在课文的练习后面,《化石吟》同样将三张化石照片设置在课文练习后面,《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则将插图设置在该词之前且并未对插图标上相关标准,会导致一些学生将该插图误解为前面词《醉花阴》的插图;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缺乏相关文字标示,如《谈读书》中设置的人物肖像插图缺乏相关注解,学生在不看完文章的前提下是无法确定该肖像插图就是培根。
⑤插图不科学。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些插图设置不科学,存在图文不符现象,如《武陵春》中明明是“风住尘香花已尽”却配备了女主人在窗前欣赏繁花盛开的插图;《登飞来峰》中明明是“只缘身在最高层”去配备了主人公在山下的插图。
⑥插图开发力度不够,忽略了插图的育人功能。
三、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存在不足的'解决对策
近年来,初中人教版语文教程对插图的配置越来越科学和合理,然而仍然应当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完善,保障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完善:
①不断丰富插图内容。在进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的编排时,可以对传统的插图形式进行创新,不但可以编排一些描绘图、实物图以及漫画图,也可以编排一些卡通画、简笔画等学生喜爱的插图。
②准确定位插图功能。在进行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编排时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对插图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避免初中语文教材插图功能狭隘化、固定化以及单一化。
③鼓励教师开发插图。在初中语文插图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来引导学生看图和运用教材插图,必要时还可以自己开发简笔画插图,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四、小结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是初中语文教科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知识有着重要的辅助和指导作用,然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当不断丰富插图内容、准确定位插图功能、强化插图与内容间的联系以及鼓励教师开发插图,保证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辅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只要是上过小学语文的教师都知道,小学语文课本中,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照片、有绘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我们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文中的文字所表现的内容。遗憾的是小部分教师忽略了这些插图的价值,并没有让它的价值充分体现,为让大家都能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笔者认为,插图不但具备文字所不具备的优点与功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教师如何才能指导好学生认识插图呢?
一、利用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主要靠教师的激发,在讲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色彩鲜艳的图画给学生的视觉以刺激,内容新颖画面冗杂的图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如《跳水》一文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先看图,并让学生在看图后提出自己达到问题:“猴子怎么会爬上桅杆的顶端?”“孩子为何走上横木的一端?他难道不怕从那么高的地方摔下来吗?”“甲板上举枪的这个人想干什么?”“这个走上横木的孩子他最终安全回到船上了吗?是如何得救的?”学生产生了这些疑问之后,他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内容,教师再顺着这些问题去点拨学生,学生便容易感知和理解课文。教师最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船长,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向他一样办吗?如果不是,你会怎样处理?”解决这个问题后,学生既掌握了课文中心,同时,也让他们得到训练-----如何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地处理问题。
二、利用插图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图中的表象,使学生学会审美,理解课文的中心。
有些课文,单靠文字的描绘,学生是无法理解内容的。如《故乡》中共有两幅插图,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插图。第一幅插图描述的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碴尽力地刺去。”这幅图中描述的是一个天真活泼而又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而在第二幅图中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个中年闰土的形象。--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是破衣烂衫,一双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手里提着纸包和一支长烟管。这两幅插图中,我们教师可以问学生:“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为何有这么巨大的变化?”(经济生活的艰辛和精神负担的沉重。)教师教学时只要提示学生这两幅图所体现的差异原因,学生便能心领神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利用插图理解优美的词句。
有些课文中的词语,如果不借助工具书,学生难以理解,然而如果借助文中的插图,则可以使学生便于理解。如《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众多,有些词语教师都难以完全理解,更何况学生。这篇课文中共有两幅插图,描绘了三个部分。如第一部分中的“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数间农舍掩映其中,农田初绿,阡陌纵横…..”这句中的“阡陌纵横”一词便可借助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义。第二部分中的“这里酒楼茶肆,宅第店铺鳞次栉比,货物五光十色,种类繁多,,买卖兴隆。”这里的“鳞次栉比”可让学生感受理解鱼鳞和梳子,房子店铺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顺序地排列着,而“市招高挂”中的“市招”就如同现在商店的招牌一样,给学生庄庄严这样简单的讲解再结合插图加以指点学生就清楚明白。而在第三部分中的“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骑马的、乘轿的、购物的、叫卖的,……”而“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着两个词语只需指导学生看图中的人物,学生也就理解它们的意思了。
在《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是这样描写草塘美的:“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前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色,远一点的呈色,再远的呈色,一层又一层,茫茫的跟蓝天相接。”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学生一眼就能从图中直观地感受“鲜绿”、“ 翠绿”、“ 墨绿”草塘绿色的不同层次,理解了“茫茫”的意思,对于这些,学生品读得有滋有味,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利用画图让学生乐在其中
让学生动手画图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在其中,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主持修筑铁路,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居庸关的隧道就需采用两端凿进法,八达岭的隧道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就要按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两个隧道的简要示意图,教师点拨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在操作中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内容,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五、利用课文插图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所谓说话能力,不是简单地说出图画内容,而是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有组织地用书面语言把插图内容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当然,这种说话能力并非一朝一夕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长期不断的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获得表达能力。
总之,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这些漂亮的图画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
[浅谈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
★ 幼儿童话故事插图
★ 策划书作用
★ 工作总结的作用
★ 绑腿的作用
★ 审计报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