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后现代视阈中的数学(共含6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补木木木木木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后现代视阈中的数学
透过后现代独特的'对话视角,不难发现数学不论是在内容还是思想观念上,都经历了一个从反思到超越,再到逐步重构的裂变和聚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学的功能由解释自然下降为一种具有应用价值的逻辑体系,并进一步完成对理性基础的自我解构.当代数学和数学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作 者:张俊青 王保红 ZHANG Jun-qing WANG Bao-hong 作者单位:张俊青,ZHANG Jun-qing(长治学院,山西,长治,046011)王保红,WANG Bao-hong(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刊 名: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6(1) 分类号:N031 关键词:后现代数学 数学功能 数学理性 数学哲学认识论视阈中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和根本要求.从认识论视阈审视“以人为本”,其意义在于:“以人为本”蕴含了认识之源问题;“以人为本”确认了主体的主体性;“以人为本”把人作为逻辑起点和归宿,追求人自身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作 者:郑洁 ZHENG Jie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重庆,400065 刊 名: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5(5) 分类号:B023 关键词:以人为本 认识论 科学发展观剖析人性视阈中的金融风暴
摘要:一般的“生命个体”只是满足生存而活着,其生命系统处于“平衡态”,它们只是在地球上“循环不已”的延续物种而已。但人类个体是“自为”存在的生命,它永不满足、永不停歇。人类发展处于“非平衡态”的系统中,人性在发展中完善。究其实质,在于人性的无限欲望通过人类实践在其外化物上恰当地得以显现并被予以强化。考量似乎已经走远的金融风暴,我们可以发现,人性的“非平衡态”在虚拟经济时代凸显:超越欲望在“消费符号”上凝结。为此,洞察人性的理性制度设计必须促成人性系统“相对平衡态”的动态重建。
关键词:“自为”生命;非平衡态;消费符号;虚拟经济
一、人的“自为”生命存在的“非平衡态”
在地球上,无生命的存在处于普遍的联系(系统)之中,它们依照各自原有的性质在彼此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但这一切都是在随机联系中实现的,并不具有特定的和稳固的对象性关系。只有在生命出现以后,生物和环境之间才建立起稳定的“对象性关系”,从而把事物的联系引向了内在化和有机化。从生物学的意义看,“生命”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奔波一生只有两件大事:(1)填饱肚皮——保持生命;(2)传种接代——延续生命。这种生命为人与动物所共有,它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生命”。这种生命的根本特点是:由自然给予,服从自然的法则,与肉身结为体,作为种性同等存在于一切个体身上。动物是完全受生命本能(物种规定)支配的,动物属于它的生命,与它的生命直接同一。动物生命的本性其实就在维持这个“生命本能需要”自身的平衡态循环。
人则不同。人不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生活,人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价值,这说明人作为人已超越了“本能生命”的局限,要去追求高于生命、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这才所以称之为“人”。当然,人也来自于自然,是从“非人”生成为人的。然而人的本性又不同于物性,超然于物性之上。这就是说,人与物,本性上既相联通、又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这里体现的实质就是对物的超越性,这个“超越性”正是属于“人性”的特质。我们理解人性的主要难点和关键也就在:要理解人的超越本质——就必须找出能够联结而又区别二者本性的那个关节点!这个关节点是什么呢?是人的“自为生命”!人类生命通过“生产劳动”而自我超越,从本能生命发展为“自主“生命。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
为什么人类能够产生独特的“劳动实践”呢?“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推动人进行劳动的内在动力正是人的需要及满足。需要是任何生命体都具有的,而劳动却是人所独具的活动方式。需要是劳动成为人的一般本质的深层原因。对此,英国学者莱斯利·史蒂文斯评价道:“关于人性,马克思似乎至少是准备作出一般的概括,这就是,人是能动的、生产性存在,人用生产其生存手段的事实,使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人自然是为了生存而劳动。”[3]正是通过生产人类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时,人类根本改变了自己生命与环境的天然关系:(1)生命由原来依赖环境的生存方式,变成依赖自身活动的生存方式;(2)生命原来属于它的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人的创造活动来说,环境现在变成被改造的对象,反而成为人的生命的组成部分(人的无机的身体)。从这一意义可以说,人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出自己的自为生命。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强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4]人类正是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随着需要的不断满足以及为满足需求而创造出新的工具,又会引发进一步的需求。所谓人的“自为生命”活动,就是从需要到需要的满足并产生新的需要,再到新的需要的满足。这是这样一种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持续发展过程,使人的需要处于动态的“非平衡态”,也可以把它们看做人性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人类初期力量十分软弱的状态下,这时个人完全附属于他所生活的群体,没有独立性的;与此相适应,人们也没有形成与人群相分化的“我”的观念。随着机器生产、商品贸易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联系日益扩大,这时个人才有可能形成为独立的主体,自主的“我”才有可能成立。
二、“非平衡态”的人类“欲望”在当下的彰显
人类的“自为生命”活动在当下何如呢?可以说,是从需要到需要的满足并产生新的欲望,再到新的欲望的满足。这是这样一种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持续发展过程,人的欲望处于动态的“非平衡态”。而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贷给个人信用记录低于一定级别的人以谋求更高的利息进而增加银行收入。为了规避风险并摆脱“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的限制,美国的这些银行把放出的贷款进行分类归集并打包出售给一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例如SIV/SPV等),SIV再将这些贷款在市场上抵押发行证券(其投资者们遍及全球)。通过这样一系列行为,银行和SIV同时得到了一笔“无风险”的佣金(手续费)。金融机构们(作为中介人的高官、高管们)追逐利润(佣金)的不懈努力使金融市场贷款规模迅速扩张,高风险的按揭贷款产业链应运而生。但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美联储连续17次的加息又导致“次级贷”所有人还款困难,“次级抵押市场”的很多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的“马太效应”顷刻爆发: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按揭贷款金融衍生品大幅度缩水,而证券持有者们的抢兑使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匮乏,金融危机因此爆发并借助因特网的全球链接在世界四处肆虐。
法学中的现代与后现代
一、简介如果把传统-现代-后现代看作一种分析模式,并将之用于分析理解欧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大致是可行的,因为西方历史上确曾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发展过程。如果把文艺复兴以前以神为依归、以宗教为主要社会控制手段的西方社会视为传统社会,那么,文艺复兴以后兴起的以人的理性为基础、以法律为主要社会控制手段的欧美社会就可以用现代社会来形容;而由于二十世纪各国间利益的冲突而引起的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种种不平等、以及民主社会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别,使人们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对真理的普遍性、理性的力量、法律的权威、平等、自由、公正等现代社会所赖以建立的主要价值采取了普遍怀疑的态度,从而酝酿和催生了一种有别于现代的生活态度、方式、情绪和价值观,被一些学者称为后现代社会状况。[1]
然而,上述西方社会发展的路径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文化历史发展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比如中国,它的五千年一贯到底的道德文明秩序就没有经历过像近代西方那样的由宗教文明秩序向法律文明秩序的裂变。它的古老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才开始了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融合。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也和西方社会一样进入了“现代”,但从文化传统、社会控制手段、人的意识等方面来看,当今的中国在割断了传统,或被传统所抛弃以后,就始终处在追求现代的过程中。它事实上仍然是一种半新半旧、半传统半现代、既向往理性又眷恋人情、宗教与迷信不分、人治与法治杂之的不定型社会。从社会框架的'发展来看,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所面临的问题和西方截然不同。西方曾经面临的是从信仰走向理性、从宗教走向法律、从自然走向人为的问题。而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何从人情关系出发去拥抱理性和信仰,从道德走向法律和宗教的问题。而且,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丧失传统、丢掉自我,为西方文化所吞并的危险。因此,用传统-现代-后现代的分析模式来看待中国,恐怕不是十分恰当的事。
有鉴于此,对所有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或思潮[2]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是很必要的。当然,这不等于说我们就没有必要研究后现代了。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的许多主张、理论观点、认识事物的角度和研究方法都很值得我们借鉴。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那种从既定的学术桎梏中不断寻求解放的情怀、不拘泥于某一种说教的批判精神和我行我素的治学风格可能要远比它的诸多主张和观点更具生命力,更能赢得进步的知识分子的认同。诚然,这些特点在一些现代主义的学派中也有所体现,但在后现代主义者身上表现得最为透彻。
事实上,要指出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谁是后现代主义者,谁的理论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惟其如此,不少批评者们才会以无法界定为理由拒绝承认后现代的存在。通常被归在后现代主义麾下的作者,在学术兴趣和研究方法上大都各有所好,不尽一致,而其关心的问题也大不相同。作为独立的单个的学者,这些人在学术上的贡献用后现代主义这个词实在难以描述清楚。比如雅各布?德里达和保罗?德曼,用解构主义者来形容他们显然要比用后现代主义更为贴切;再如福科,与其说他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不如说他是一个后结构主义者,或者干脆称他的学说为福科的学说;而理查德?罗蒂则是一个出了名的新实用主义者;唯有列奥塔似乎因为他那本著名的小册子,《后现代状况》而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后现代主义者。[3]
把这些人用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联结在一起的根据可能在于他们的学说中表现出或蕴含着的一些共同倾向。而这些倾向也是非常的笼统抽象。有人对后现代主义的倾向作过如下总结:
1否认真理或者为真理所作的辩护具有基础性的或超越性的来源的思想;
2否认论述、文章或事件有确定的唯一的意义的观点;
3主张真理及事物的特征为社会或文化建构的产物;
4反对各种形式的宏大叙事(比如将历史看作是在朝着更加理
[1] [2] [3]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20世纪是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作为人的特性在20世纪的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整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涌动与扩张的过程.主体性构成现代主义的深层本质,是现代性中的核心内容,以反思、批判、终结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自然把颠覆主体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按照后现代哲学的理解:解构了主体性也就抽去了现代社会的理性支撑.当然,这种颠覆、解构并非使主体转化为“无”,而是根据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去建构新的“主体性”.
作 者:李荣海 刘继孟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聊城市委党校 刊 名:青海社会科学 CSSCI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B0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中唯物史观的自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话语在中国学术思想界不断弥散和播撒,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一种毋庸忽视的后现代语境.后现代语境不仅是思想意义上的,也是社会意义上的,具体到社会历史观上,就是形成了后现代视域.我们应立足于唯物史观,直面后现代历史哲学的'挑战和冲击,在此过程中,唯物史观也将获得必要的重释.
作 者:张立波 Zhang Libo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刊 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PARTY INSTITUTE OF CPC AND NANJI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04 “”(4) 分类号:B03 关键词:后现代 当代中国 唯物史观 历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