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转型的后现代视野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蛋挞次不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学转型的后现代视野(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蛋挞次不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美学转型的后现代视野

篇1:美学转型的后现代视野

美学转型的后现代视野

继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成为美学话语转型有力工具.对后现代主义,不能机械地理解.要参透解构的精神气质,并且在学科反思中依据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作出结论,不能人云亦云,步西方后现代主义后尘.

作 者:刘德兴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北,石家庄,050091 刊 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4(3) 分类号:B83-02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转型   建设性  

篇2: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20世纪是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作为人的特性在20世纪的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整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涌动与扩张的过程.主体性构成现代主义的深层本质,是现代性中的核心内容,以反思、批判、终结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自然把颠覆主体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按照后现代哲学的理解:解构了主体性也就抽去了现代社会的理性支撑.当然,这种颠覆、解构并非使主体转化为“无”,而是根据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去建构新的“主体性”.

作 者:李荣海 刘继孟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聊城市委党校 刊 名:青海社会科学  CSSCI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B0 关键词: 

篇3:后现代视野中的心理治疗及其思考

后现代视野中的心理治疗及其思考

现代心理治疗与后现代心理治疗在关于认识论、知识的性质、标准、构造以及语言的作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前者是对客观与理性的探寻,后者是对主观建构的`追求.尽管人们对后现代心理治疗尚有诸多争论,但却能引发人们在扩展对心理治疗性质之认识、推进心理治疗本土化、克服心理治疗中的非人格化倾向等方面的有益思考.

作 者:汪新建 吴晟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天津,300071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7(5) 分类号: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现代心理治疗   后现代心理治疗  

篇4:美学视野中的刑事诉讼

美学视野中的刑事诉讼

美学与刑事诉讼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概念,但是刑事诉讼却有其独特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美学也为刑事诉讼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平台,通过美学的视角,可以一改刑事诉讼的坚硬面孔,增加刑事诉讼研究人文性,使人真正成为刑事诉讼的主体.

作 者:庞林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刊 名:新余高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U COLLEGE 年,卷(期): 8(3) 分类号:B83-05 D915.3 关键词:刑事诉讼   美学研究   内在美   外在美   价值  

篇5:后现代主义哲学视野下的教师教育

后现代主义哲学视野下的教师教育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成为欧美学界应者云集的理论思潮,持续对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取向进行抨击,对进步、真理、现实和价值观等概念提出了质疑,攻击的矛头直指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中的.弊端,它是人类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在哲学与文化层面的反映.

作 者:欧阳文  作者单位: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 刊 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8(3)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

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

摘  要:后现代社会理论家们的批判正在迫使许多社会学理论家们重新考虑他们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预设,去重新关注那些从事后现代文化产品的生产、分类、流通及消费的群体之间不断变化的权力平衡。后现代主义者们所创造的许多理论观念正在逐渐地被整合到社会学中去,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文化变迁代码,也同样在阐述和叙说一种新的变迁的社会秩序,因此作为关注人性和社会结构的社会学不可能漠视后现代理论的发展,社会学必须以自己的眼光来重新解读后现代理论。

关键词:后现代,社会学视野,建设性,社会学后果

一、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和后现代化:概念的厘定与诠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一词开始广泛流行于文学艺术等领域,许多评论家开始运用“后现代”以及由这个词所生成的“后现代主义”来评论当时在音乐、绘画、诗歌、戏剧、小说、文学批评、电影和建筑等领域中广泛出现的一些被认为是与以往的“现代主义”迥异的文化现象,使得“后现代”以及“后现代主义”等术语在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广为流传。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家,都不是社会学家,他们更像一些跨学科的社会理论家,其思维的源泉来自于许多不同的学术场域,但是,后现代社会理论家的批判正在迫使许多社会学理论家们重新思考他们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预设,重新关注那些从事后现代文化产品的生产、分类、流通及消费的群体之间不断变化的权力平衡。后现代使我们敏锐地感觉到一系列的文化变迁,感受到基本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转型。[1]在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中,他把其分析目光引领到了理解和解释后现代主义的社会过程与结构,通过社会过程来解释它,并对其实践意义做出评估。[2]

后现代主义者们所创建的许多理论观念正在逐渐地被整合到社会学中去,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文化变迁代码,也同样在阐述和叙说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正如鲍德里亚(Baudrillard)所强调,从生产性社会秩序向再生产性社会秩序转变的过程中,技术和信息的新形式占有核心地位,由于人们用虚拟、仿真的方式不断扩张地建构世界,消解了世界和表象之间的区别(Baudrillard,J 1983)。[3]M.费瑟斯通(Mike Feather Stone)更加具体地指出,后现代不仅包括艺术、知识、学术场域、符号商品的'变迁,而且包括社会以及群体和阶级集团之间权力平衡与相互依赖关系的转换。 [4]因此,作为关注人性和社会结构的社会学不可能漠视后现代理论的发展,社会学必须以自己的眼光来解读后现代理论。但后现代理论是一个高度复杂,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门术语以及矛盾的实体,本文正是基于这一事实,希望能够从社会学的视野来解读后现代理论,去探究那些理论家们所演绎和标识为后现代的文化客体、体验和实践范围。

首先,有必要区分后现代社会理论中几个常见的术语。事实上,在西方60年代至80年代末之间有关“现代” 与“后现代”问题的讨论中,“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这三个概念在一大部分人那里其涵义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差不多都是“后现代主义” 或“后现代文化”的同义词。一直到80年代末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等相关概念开始广泛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其基本涵义才开始在社会学领域明显发生分化。在 “后现代(postmodern)”、“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和“后现代化 (postmodernization)”中寻求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几个概念之间的含义区分。事实上,西方很多社会学者对于这几个概念的区分已经进行了许多不

[1] [2] [3]

篇7: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重建倾向

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重建倾向

后现代主义者在颠覆主体后,却不能回避主体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人的主体性重建的`倾向.本文在简要回顾了西方哲学中主体性的发展历史后,主要分析了当前在反主体性浪潮中涌动着的这股重建潜流,这股潜流主要表现在怀疑论、肯定论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反主体性态度中.

作 者:占建青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经济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 1(1) 分类号:B089 关键词:主体   主体性   后现代主义   重建  

篇8: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实践美学

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实践美学

实践美学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就此来理解其渊源,则面临着一系列无法回答的问题.它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学派,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物.实践美学在中国的崛起和兴盛,有着时代的`现实原因,其代表人物的身上承接着中华文化传统的余脉,他们外部研究的视角、将美学研究价值化、伦理化的倾向、对‘人'的社会性群体性的界定,与中华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联系.

作 者:李社教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TOU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BIMONTHLY) 年,卷(期):2003 19(5) 分类号:B83-06 关键词:实践美学   中国视野   现实原因   传统因素  

篇9: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

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

作为后现代美学转向之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人的异化现阶段,与文化消费主义结合着,把大量与非人化联系的`非审美的东西掩埋于过多透支的欢愉之中.与之相关的身体美学同样呈分裂状态,人的身体在美学上的解放基于劳动解放,走向市场的“身体”与回归合乎人的本质的身体是当前又一尖锐的美学悖论.

作 者:毛崇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刊 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4 “”(6) 分类号:B834 关键词:后现代   日常生活   审美   身体   自由   解放  

当代生态美学的视野突破论文

美学后现代转向的主题化阐释--评《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

美学论文

《美学散步》读后感

医学美学论文范文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原理论文

浅谈设计美学

转型发展心得体会

课堂转型总结

美学转型的后现代视野(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美学转型的后现代视野,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