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后现代哲学主体性问题的破与立(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依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后现代哲学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破与立
从破现代主体性之主客二分论、理性至上论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后现代哲学对主体性问题的颠覆和反思,分析后现代主义“主体”理念的特性,指出后现代哲学关于主体性问题一破一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积极意义与失弊之处.
作 者:李芳 Li Fang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刊 名:池州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8(6) 分类号:BO 关键词:后现代 现代 主体性浅谈哲学的主体间性问题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与主体性相对应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是互为主体的`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作 者:徐代云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9(6) 分类号:B-49 关键词:哲学 主体性 主体间性网络技术与后现代哲学
一网络技术:“不像”对于“像”的`挑战 “网络”或“互联网”是当代科学技术成果,一种发明,来自于想象和需要,像从前人类曾经有过的所有技术一样,人类技术发明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比如人们不满意用脚走路,于是就发明了轮子.但是轮子和脚的模样一点也不相像.同样的道理,无论互联网是否曾经受到蜘蛛网的启发,互联网与蜘蛛网也不相像.
作 者:尚杰 SHANG Jie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刊 名:哲学动态 PKU CSSCI英文刊名:PHILOSOPHICAL TRENDS 年,卷(期): “”(5) 分类号:B565.59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理论话语
本文认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诸多重大转向,不仅仅是某一哲学流派或某一哲学理论的转向,而是一个时代所特有的理论范式的转换,即从现代性理论范式向后现代性理论范式的转换.马克思所开启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是西方当代哲学范式变革转换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理论话语均处于这一范式变革与转换的整体时代背景之中.正是在这一背景中,两者发生着或隐或显的内在关联;离开西方当代哲学范式转换的整体背景,就难以认清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实内容与意蕴,也难以看清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理论之间的历史关联;因而,也就无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时代超越性,无法认识马克思哲学对后现代理论题域所提出的诸多问题仍然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
作 者:宋一苇 Song Yiwei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110036 刊 名:文艺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年,卷(期):2005 “”(5) 分类号:B0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 西方哲学转向 现代性 后现代性权利主体的建构与解构--走向后现代的法哲学主体观
后现代法哲学的主体观是在解构现代法哲学的主体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首先向理性的权威性发难,理性并不是人的本质,所谓理性的主体也是被理性所创造出来的.法律主体根本不可能认识法律客体,法律的本质、单一的正义、公平的观念根本不存在.应敞开主体、客体二元模式,将法律置于一定的历史情景中,才能有所沟通.法律人格人的形象不是抽象的'理性人、经验人、平均人,而是具体的感性的人.
作 者:陈晖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33 刊 名: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4 “”(5) 分类号:B089 关键词:后现代法学 主体观 建构 解构产业哲学与主体的选择性
产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和显著标志,然而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又是主体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选择的结果.主体的需要是产业发展的最终原因,但是只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产业化的到来使得各国的“距离消除”,致使产业变化异常迅速和令人捉摸不定,这种情况恰恰提供了种种机遇,并使得后发国家有可能超过先发国家,从而使得世界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交替弹奏着第一把钢琴.对产业哲学的研究,对主体如何选择产业的探讨,是应对时代的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作 者:周书俊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年,卷(期): “”(2) 分类号:B0 F062.9 关键词:产业哲学 主体选择性 社会文明进步《论语今读》与中国人的主体性问题
在重建中国人的'主体性问题上,李泽厚既有对传统的深层依恋,又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前瞻眼光,但左右权衡的结果,往往是前者战胜了甚至取代了后者.然而,中国人的主体性应该是彻底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
作 者:孙福万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100031 刊 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 13(5) 分类号:B261 关键词:李泽厚 《论语今读》 主体性 西体中用 儒学第四期马克思哲学对后现代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20 世纪中叶以来的后现代哲学,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态度、时代意识和文化表征,尤为重要的是其通过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普遍性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行颠覆和解构,这就意味着后现代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向。
而马克思哲学,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和资本的双重批判中,完成了思想范式的变革,开启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此种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意蕴。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认为的,生活于工业社会的马克思,却准确预见到了后工业社会一些事物的形态。
因此,从思维方式的视角分析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对于我们今天正视和把握后现代哲学思潮和马克思所开启的哲学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哲学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从思想史发展的脉络看,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以追寻世界“基质”为目标,力图寻找某种“完全不需要其它存在者而存在的东西就在本真的意义上满足了”的存在。它可划分为古代形而上学和近代形而上学两个阶段,如果说古代形而上学还带有天然而又素朴直观的现实世界的残留和痕迹的话,那么近代形而上学则以纯之又纯的概念、逻辑推演,使现实世界彻底沦陷并淹没于非本真世界的建构中。而马克思哲学正是在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不留余地的清算中,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首先,马克思哲学颠覆了西方古代形而上学,消解了万能“神”的统治地位。西方古代形而上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把神奉为世界的终极实体,而是把某种具体事物确定为万事万物的最终根据和变动不已事物中不变的始基,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赫拉克利特的“火”等。但随着人的现实世界的延展,以具体事物作为世界的第一推动因日益受到贬谪和质疑。既然此岸世界无法供给万事万物一个圆满的解释,那就只有在虚无的彼岸世界中找寻。因此,它把彼岸世界的神即上帝视作万物的本原。从此万能“神”以至真、至善、至美,最为纯粹的至上地位取得现实的统治霸权。马克思哲学针对古代形而上学的这种“非存在---存在”的论证思维方式,认为“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也即对于神学形而上学的批判,必须由神学回归人学,使彼岸通达此岸,从天国到达尘世。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4]55.他还指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4]2.至此,马克思哲学把现实生活确立为哲学变革的立足点,颠覆了西方古代形而上学的神---人的非存在---存在的思维逻辑,开始哲学变革的原初性实践。
其次,马克思哲学终结了西方近代形而上学,摧毁了理性自律的神话。尽管彼岸世界万能“神”崩塌和消解掉了,但实际上,近代人们在启蒙的进程中又确立了理性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的这种仅仅以概念衡量一切,[5]进而使“整个现实世界都淹没在抽象世界之中,即淹没在逻辑范畴的世界之中”[4]139的思维路径,是马克思不能认同的。马克思哲学认为,近代形而上学从人们思维着的意识出发,脱离实然的现实世界,去建构一个应然的尘世世界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72.
近代形而上学企图背离现实生活过程,完全撇开甚至代替现实的生活进程完成理性自律的神话,表明了其内在困境。事实上,近代形而上学的这种纯粹之思,恰恰就植根于现实的历史过程,是人们的感性的对象性实践活动揭开了各种理性思维的神秘面纱。因此,马克思哲学从实践出发,强调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指出形而上学不应停滞于思想观念的“副本”,而应当积极介入现实的“原本”,使抽象的思辨哲学转向现实的实践哲学。可以说,马克思哲学力争使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从以前哲人忽略或不屑的经验世界出发,提出“对哲学的否定”并“消灭哲学”[4]8,即是说,消灭旧哲学从而终结近代形而上学。至此,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并非是在抽象的世界中用新的理性代替旧的理性,“不是从观念出发去解释世界,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从实践中确立行动的原则”[6].
总之,马克思哲学在对西方古代形而上学的颠覆中,在对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的终结中,展露出典型的后现代意蕴。之所以说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具有后现代意味,是因为后现代哲学也是以形而上学批判为其核心立场的。比如,福柯以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对抗和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同时以对历史遗迹的非连续性和断裂的强调,否认形而上学的连续性叙事; 德里达则对传统形而上学采取解构的策略,以异质性和延异的“幽灵”批判在场的形而上学; 德勒兹和加塔利则运用块茎思维对抗传统形而上学,从而强调哲学的游牧状态; 罗蒂则主张以“小写的哲学”对抗“大写的哲学”,通过对非理性的凸显来撇开传统形而上学。因此,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也成为后现代哲学生成的重要维度。但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不同于后现代场域中游弋于语言游戏和解构策略的后现代哲学,这更多地还体现在,马克思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并没止于哲学批判本身的批判,而是深入到形成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社会现实内部,特别对资本的批判中。
二、马克思哲学对资本的批判
大体而言,马克思哲学同后现代哲学一样,对表征同一性、绝对性和永恒性的叙事话语进行批判。但马克思哲学并没停留在对表征同一性、绝对性和永恒性的哲学话语的批判上,而是由此揭开了隐藏在这些哲学话语背后的现实秘密。马克思哲学对资本的抽象同一性、绝对性及永恒性的批判旨在表明: 它所实现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不是止于对观念的批判,而是通过对资本的批判,破除理性形而上学和现实的联姻,进而捣毁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现实基石。
第一,马克思哲学对资本之抽象同一性的批判。马克思哲学对资本之抽象同一性的批判,不是从国民经济学出发,而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的立场上,不是把资本作为既定的生产要素,而是把资本视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布展研究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永不停息的逐利和扩张本性,迫使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现存事物都要围绕交换价值和交换原则来运行。在交换价值和交换原则的支配下,只注重交换量上的差别而排斥事物在质上固有的差异性,把所有事物都换算成价值量上的大小和多寡的交换物,“它将每一个定性的和特殊的关系转变成一个定量的和普遍的关系”[7].至此,资本的抽象同一性形成了。资本的抽象同一性不仅在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领域取得统治地位,进而在消费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也是如此,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就是其体现,这就是“抽象成为统治”现实运作的秘密。它印证了“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8]114,佐证了资本是理性抽象在世俗生活中取得统治地位的现实根源,消解了抽象的观念形态---理性形而上学在理论领域中纯概念推演的神秘自洽性。马克思哲学正是在对资本的抽象同一性的祛魅过程中,触摸到资本的本真性,从而强调了作为其对立面的具体劳动这一差异性因素。同时,马克思在对生产力的属性的分析中,看到了生产力的未来对于资本同化下的生产关系的瓦解性。因此,在马克思的视域中,资本的逻辑内涵着差异性和瓦解性的原始张力。
第二,马克思哲学对资本之绝对性的批判。由于资本无休止的肆无忌惮的榨取剩余价值的本性,必然会在现实社会中把自己的统治地位粉饰为一种虚幻的绝对性存在。马克思哲学认为,资本自身存在的矛盾、局限性迫使它最终走向灭亡,从而驳斥了资本绝对性的虚无性。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发展是有限度的。这种有限性体现在,资本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从而导致它的发展受到限制,而这些限制却又同资本的本质属性相矛盾而衍生出次级矛盾,这样,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中旧矛盾的消亡,但不断又有新的矛盾滋生。这一资本逻辑运演的最后结果,导致”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8]391,”资本的发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为生产的界限,从而也越是成为消费的界限“[8]397.马克思从资本发展的悖论性症结中得出结论,”资本并不像经济学家们认为的那样,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资本既不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也不是与生产力发展绝对一致的财富形式“[8]396,它必然在”遭到 一 次 比 一 次 更 大 的 崩溃“[8]397后而导致自身的灭亡。总之,审视马克思对资本之绝对性的批判,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有限性的角度来拒斥资本的无限性,限度成为马克思的主要分析要素。同时,马克思也看到了资本的边界,正是这种边界的阻碍使得作为中心的资本受到逻辑上的限制,马克思的批判具有了边界批判的意味。正是从限度和边界出发,马克思表明,资本的虚假绝对性和非决定性中一直伴随着无产阶级对于整个生产方式的局部抵抗,资本的矛盾最终从局部瓦解了整体。
第三,马克思哲学对资本之永恒性的批判。在国民经济学竭力鼓吹资本的绝对性,甚至认为历史在资本面前都将”终结“了,似乎资本成了超历史的永恒存在。但马克思哲学揭露了这种把研究的内容当作研究的既定前提、扭曲事实以达到对资本主义现实同谋的伎俩。它从社会实践出发,指出由资本构成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从来都不是历史的终结,只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资本本身只能是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哲学正是在对现存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解蔽中,揭露了资本的阶段性和历史性,并表明了建立以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的理论旨趣,”这种共产主义……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9].同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确立,也使我们看到,马克思并没有强调资本的永恒性而是强调了其断裂性,资本主义必然会遇到历史的鸿沟从而被替代。资本所谓的永恒只能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阶段,而不能超历史地”浮动“.资本主义的断裂性和阶段性说明,资本并不是必然性的存在,因此,马克思也是从非必然性的角度看待资本本身的,马克思实际上开创了后现代哲学所谓的对必然性批判的先河。
至此,马克思哲学通过对资本的抽象同一性、绝对性及永恒性三方面的批判,完成了理性形而上学的现实批判,实现其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从这一层面反观后现代哲学,我们发现,后现代哲学也是拒斥同一性、绝对性和永恒性的,并且遵循了马克思的差异性哲学、边界和限度学说以及必然性批判。例如,利奥塔对元叙事的怀疑和差异哲学的主张,就是对同一性的拒斥; 这也正如韦尔施所认为的,后现代哲学是利用”整体的毁灭“来发展”正在显露出来“的多样性[10]: 拉克劳的”后马克思主义“主张,否认有绝对性的主体和固化的社会场域的存在,用偶然性颠覆普遍必然性; 齐泽克主张的”实在界的不可能性“则表明,每一种绝对性都会达到其限度,”绝对性“不过是”漂浮的能指“; 福柯则通过对历史的断裂的强调,认为阶段性而非永恒性才是后现代哲学所赞同的。因此,对同一性、绝对性和永恒性的批判构成了后现代哲学的内在组成部分,以至于在这一点上与马克思哲学相遇。然而,马克思哲学中的后现代意蕴与后现代哲学显然是有所区别的。
三、马克思哲学对后现代哲学的超越
后现代哲学并不像不明就里的追随者所吹捧的那样,只是为了获得特立独行的、宣泄的快感的语言游戏,而是应把它看作为”对我们是什么的批判,既是对我们之被确定的界限作历史性分析,也是对超越这界限的可能性作一种检验“[11].事实上,以”另类“面目出现的后现代哲学,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反叛传统的、颠覆传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然而,作为与传统”告别“的后现代哲学,其所实现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并没有溢出马克思哲学的问题域。换言之,早于后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在与传统决裂之后所开启的思维方式,即使在今天,它依然超越了后现代哲学的言说道路和叙事方式。
首先,从哲学批判的出发点来说,马克思哲学优于后现代哲学。马克思哲学异于传统思维方式的根本点,在于确立了从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思考问题。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哲学直接选择一个不同于传统论说方式的思维开端,而是在深入研究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和弊端时,找到了克服其局限性的思维立足点---人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感性实践活动,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而后现代哲学拒斥传统、力争与传统思维方式划清界限的思维出发点是语言活动。后现代哲学家如罗蒂、维特根斯坦及海德格尔等人对形而上学”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12]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十分不满,认为它是无意义的陈述而应被抛弃和终结。后现代哲学把语言逻辑视为一切哲学命题是否成立的新标准,认为符合语言逻辑的哲学命题就是真命题,反之则是伪命题,打破了传统理论中语言与符号的线性对应关系,着重强调两者的随意性、偶然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甚至摒弃一些旧概念,而用”撒播“、”延异“、”块茎“、”游牧“、”认同政治“等一些新的概念,斩断与传统的联系,从而达到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彻底决裂的目的。但是,与马克思哲学”对理论的自我永恒化的分析,对抽象过程倾向于用自身来代替现实客体的那种内在力量的分析,转移到对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文化世界的日常理解的领域“的思维方式转向的出发点不同,后现代哲学的这种不触及现实根基仅从语言上反叛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激进的拆解和肢解传统思维方式的同时也陷入了变种的形而上学的囹圄之中。
其次,在哲学批判的方法上,马克思哲学优于后现代哲学。马克思哲学的思维运演方法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存一切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这一激进批判的态度受到了后现代哲学家的极为青睐和赞赏。他们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方法作为分析社会的方法论,应该长久的存留下来。但如果就此认为他们原封不动的承继了马克思的批判方法,那就严重地误解他们了。恰恰相反,后现代哲学家对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方法进行后现代式的改造,使它进一步”激进“化,并给它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解构“.需要注意的是,后现代哲学的解构方法尽管源于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方法,但前者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支流而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它只是一种发问和提问方式,除了依附在马克思哲学提供的理论空间中激进地解构一切而散落的满地碎片外,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和主旨。同时,后现代哲学的解构方法与其说是对马克思哲学批判方法的新诠释,倒不如说是他们的一种批判策略,通过这一策略来唤出差异性和异质性之音的后现代诡计。因此,就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方法与后现代哲学的解构方法相比,前者优于后者。前者侧重于宏观分析,着眼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及社会领域的分析和批判,因而具有”改变世界“的现实诉求; 后者倾向于微观具体分析,其重点在于对表征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的解析和批判,可”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归根到底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现存的东西,也就是说,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14],实际上仍然是”解释世界“.
最后,在哲学批判的目标旨趣上,马克思哲学优于后现代哲学。马克思哲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并不是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由”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实现人类解放,其逻辑归宿是共产主义。而后现代哲学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商品化的这一异化现象的批判,也试图使其文化批判导向一种微观的话语政治实践。但是,后现代哲学抛弃了马克思哲学的政治解放框架中关于”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阶级“、”解放“及”辩证法“等基础概念,并认为作为具有统一身份的历史主体的工人阶级已失去革命性和主体性。
与此相反,却把革命力量寄托在社会上以多元身份出现的女权主义、绿色和平运动及同性恋组织等”新社会运动“上,倡导一种由阶级主体向身份主体、由阶级政治向认同政治的双重转变的”后“政治,致力于”向制度、向社会的和政治的结构、向最顽固的传统挑战“[15].”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政权等实践因素,自甘沉溺于话语之中,这样的挑战便显得极其苍白无力“[16].因此,后现代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以阶级斗争为根基的政治学说进行激进的解构时,由于缺乏具体的政治实践的操作路径而只能流于形式。这样的结果,表面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进行激烈批判,实际上早已达到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合谋,是”同特权利益者相帮衬的意识形态“[17].
总之,马克思哲学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和资本的双重批判中,彻底斩断了与传统思维方式的耦连,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相对于后现代哲学,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哥白尼革命“,而后现代哲学仅仅是以改良的形式对传统哲学进行”托勒密化“( 齐泽克语) .尽管后现代哲学也是在与传统理论的颠覆性批判中确立的,但其理论由于缺少现实的基础,而陷入一种病态的语言游戏之中,这就表示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依旧遵循的是”一种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逻辑",充其量只是实现了思维方式局部的转变罢了。而通过对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的剖析,我们发现,后现代哲学实际上契合并被包含在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式中。事实上,作为 19 世纪产生的马克思哲学,在其哲学革命中就已经内含着隐匿的后现代潜流。时至今日,马克思哲学仍是后现代哲学不可逾越的视界,这进一步彰显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 .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66.
[2][德]马丁・海德格尔 .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 . 北京: 三联书店,1987: 114.
[3]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 下卷[M]. 北京: 三联书店,1962:6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5][德]康德 . 纯粹理性批判[M]. 蓝公武,译 .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0: 231.
[6]吕世荣 . 马克思哲学的变革与传统西方哲学的理论困境[J]. 哲学研究,( 5) : 13 -16.
[7][英]吉布森-格雷汉姆 . 资本主义的终结[M]. 陈冬生,译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0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120.
[10][德]韦尔施 . 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M]. 洪天福,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61.
[11]林贤治。 福柯集[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542.
[12][美]理查・罗蒂 . 哲学和自然之境[M]. 李幼蒸,译 .北京: 三联书店,1987: 11.
[13][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 李自修,译 . 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314.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 22.
[15][法]德里达 . 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M]. 何佩群,译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1.
[16]张秀琴 . 批判、解构与实践---后现代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比较研究[J]. 哲学研究,2004( 4) : 9 -13.
[17][埃及]萨米尔・阿明 . 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对当代社会的管理[M]. 丁开杰,等译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2.
[18][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 . 后现代理论[M]. 张志斌,译 .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37.
辩论专家:
在 心:著名会议营销实战专家、赢在神州电子商务(北京)有限公司总裁
鄢帅成:著名实战营销专家、资深品牌研究专家
何宗翔:著名营销专家、北京纵横百年咨询顾问机构总裁
谢准备:著名营销专家、营销管理学12321法则理论创立人
路胜贞,著名营销专家、西安红火广告策划人才机构总经理
沈荷生:著名实战营销专家、日月红鑫营销策划机构总监
主持人:
宋十三:《新华商》首席记者
有游戏规则,才会有明天
2009年6月13日,武汉大学一新闻硕士向我抱怨,他的父亲被一家会销公司骗了,主要的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所产生的价值,最后,言行过激地说:会销都是一群骗子,这种模式就应该被彻底封杀。
2009年6月30日,记者与北京纵横百年咨询顾问机构总裁何宗翔说起此事,何宗翔听后痛心疾首地说:“会销模式是无罪的,有罪的是操盘手,罪魁祸首更是行业赚快钱的搅局者。”
何宗翔的话让记者深有同感,90年代,在中国保健品行业普遍缺乏营销力的时候,会议营销以它低成本高效、独特、新颖、直接等特点,在市场上一炮走红,甚至被定为救世主。然而,随着搅局者的出现,会销模式在短暂的繁荣之后因为机制不合理、产业链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会销企业在市场上如履薄冰,有限的资源被大量公司无限次的重复使用,直接导致了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心理被不断破坏,让会销企业越来越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认为这种模式已经没有了明天。
作为一种无店铺销售的形式之一,会议营销走到今天,我们有着一种深深的宿命感,这种宿命感与会议营销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理解不同,它更多的来源于会议营销所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与土壤。
因为会议营销的起脚点来自保健品行业,而当时的保健品行业主要的目标客户为老年人,这种定位决定了会销只能走情感主线,何况老年人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群体,所以只要
能够提供一定的个性化服务,便能拉动产品的销售,给企业创造最大化的效益。
此时,一个现象出现,因为会销模式的操作简单让行业内出现大量的模仿者,更为可悲的是这些模仿者所模仿的仅仅是正轨会销公司的外形,而不是核心,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在会场上竭力煽情,吹嘘产品的神奇,把一个个原本价格低廉十分平常普通的产品都包装成高科技高价位产品。这种劣根性直接导致消费者对会销模式产生抵触情绪。
这些不规范的行为,不但严重透支了市场资源,而且把会销的生存环境无限的破坏,当高温消却后,会销已然变质:欺骗、一锤子买卖已成为会销的行业本质。此时,剩余的会销公司肩负起为会销正名的责任,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引导着行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南京中脉集团,便是通过多元化渠道而向外界证实了会销永远不会没落;山东老来寿则在产品深度开发、先服务好客户再去开发的方式,也充分验证了会销的生命力依然强劲。
从其他行业成功的路径中,我们归纳出一个共性的规律,当行业内出现的一个企业不去研究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行为用两条腿走路,而是避开消费者深层次心理需求去搞“淘金”,妄图以短期的利益来扩大企业的规模,却没有及时的被淘汰出局,那么这种习气便会快速传染其它的企业让其跟随,那么这个行业很快就会面临着重新洗牌,甚至是灭顶之灾的危险,
会销便是其中一例。
会销模式是否有罪?这个时候语言都是多余而苍白的,事件本身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回味,更接近事情的本源,但南京中脉和老来寿等企业的行为告诉我们:只有遵守行业的游戏规则,才会让行业拥抱明天的太阳。
会销为何虎落平阳?
记者手记:
因为行业的属性本质,让会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员跳槽过于频繁,导致客户群体不断流失,而使用者又开发不出新的客户资源,生产商为了留住经销商,无奈之下不得不继续开发新产品。新产品不断增多,但产品都趋于雷同,让行业内发生了同质化的竞争。
随着行业环境被不断破坏,产品的质量和效果越来越不可靠,终于在多种因素下虎落平阳,市场上骂声四处不断,让会议营销由量变到质变的开始扭曲。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会销走到如此地步?
宋十三:在任何一种商业模式悄然形成时,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事发生,或者是市场环境正面临着重新洗牌的时期,会销也是如此,但为什么会销会这么快的进入衰退期?
沈荷生:任何一种营销模式的发生、发展,都与相关企业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市场形势、内外资源状况密不可分的。会议营销诞生时,正值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过度营销炒作的衰落期,夸大宣传、虚假病历等现象让消费者烦不胜烦,造成了市场信任度的严重缺失。当时会议营销倡导的为消费者提供面对面健康服务理念,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会销是在形式上建设市场信任度的,是通过消费者“眼见为实”的心理取得信任的,会销本没有解决长期困扰中国医药保健品的品牌科技含量低下,品质不足以支持品牌价值的弊端,只是通过服务提高了产品价值的认知,而服务却是一种对“人力资源”高度依赖的模式,但“人”的因素却不是营销的常量,是最具有变数的,人对会议营销精髓的理解、执行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肯定会导致会议营销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误入歧途。
宋十三:沈老师所提到人的问题,更多的是指从业人员的素质,但从会销的导入期开始,像南京中脉、大连珍奥等行业巨头一直都是“奉公守法”,从不随波逐流。按商业理论上,有巨头在支撑着行业形象,会销应该会走向一个健康轨道,可事与愿违,这里面还有包含着什么行业痼疾?
何宗翔:会销走到现在的问题症结可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原因,而是营销模式没有行业标准和行业人员的心态问题造就的。会议营销这个模式具有这样的几个特征:第一、模式简单,启动迅速。三五个人就能搞会销,一个专家,一个主持,一个卖产品的,花几千块钱就能干了,很简单。第二、营销隐蔽,少纳税或不纳税。他不可能大面积的来进行广告宣导,也不能在大街上吆喝着买,而是选择在一些可以聚会的地方。同时卖出去的产品不会像放在药店超市里的产品还要纳税,即使开也是普通的发票,而不是增值税;三是创业成本,风险小。会议营销刚开始有个一万元左右就可做起来了,即使今天有个八万十万的也能启动,这些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都能玩的起来,就是个人也能运作。正是这种低门槛的特色,运作会议营销的人或企业难免会走进为了赚钱什么都敢干的境地。即使昧心的钱也赚,产品功能的夸大宣传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大家没有想到做长久的问题,就是想着眼前的能赚钱就好,一切向钱看,你是赚长久的钱,还是赚一时的钱,没有明确的思路。同时就是生产型企业为了能生存,谁要货,不管多少都给你发来,几乎没有任何的门槛。这些都在为会议走向没落推波助澜。
宋十三:何老师所说得问题症结主指行业内的圈钱者,但是随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越来越理性,给行业带来了洗牌的机会,如果这时一家会销企业对自己进行创新,能不能让会销走出萧条?
路胜贞:会销之所以走向萧条原因太多,如大多数专家分析的一样是失信太多,过度透支、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还有保健品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具体原因,各位专家都说的很精辟,我就不多说了,我觉得任何局部的创新都改变不了会议营销在保健品领域的整体趋势。我自己的判断是保健品领域的会议营销已经很难再出现06年以前的辉煌,在保健品领域,会进行一个逐渐的淘汰和洗牌过程。这个洗牌是必须的,很多抱有投机心理的企业会被市场无情的筛出去。所以这也是多数人感到萧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十破十立心得体会
★ 十破十立学习心得
★ 先破后立范文
★ 十破十立发言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