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甘蔗汁两元一杯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心经》讲读(共含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甘蔗汁两元一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心经》讲读

篇1:《心经》讲读

关于《心经》讲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藏经大般若部六百卷的核心,通常简称《心经》,它不是一部完整的佛经。

我们都知道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一时……” 最后都是“信受奉行”。我们看《心经》不是这样,它只是六百卷般若的轴心。藏文《心经》要比汉传佛经大藏经中的《心经》要长一些。通常意义上说《心经》表现的是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弗说的一段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无相无分别之智慧,它是由“智”而来的慧,这个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聪辩”,世俗的智慧是知识经验的积累。般若空慧,不能说不是智慧,但又不是简单的“智慧”。“波罗蜜多”是到彼岸之意,“心”是核心的、重要的意思,“经”就是经典,是讲亘古不变的真理。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用般若智慧之船,渡众生由此苦岸到达乐的彼岸的核心经典”,《心经》就是这个经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观自在菩萨”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指观世音菩萨,翻译时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所以写作“观自在菩萨”。另一种解释是说菩萨都已经解脱,是菩萨都可以称为“观自在”。“观”是一种深入地认识,观的层次有深浅,所以后面说“行深”。“自在”来自解脱,解脱之后才能自在。凡有所成就的菩萨都是自在菩萨。“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是“觉有情”的意思,它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因位上的“正在修行觉悟路上的人”;一个是果位上的菩萨,就是“已经修行觉悟了的菩萨”。“行深”就是“深行”,就是慢慢深入地行。菩萨应该进入波罗蜜多的境界——到彼岸。“照见五蕴皆空”的“照”不是看,不是看见五蕴皆空。和佛光普照的照相似,用“光明”一下子显现出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积聚,为什么说“五蕴皆空”呢?“五蕴皆空”并不是说什么也没有了,五蕴消失了。五蕴皆空的空就是不恒定,不永恒,刹那不停在生灭变化,就像我现在说出上一句话“五蕴皆空”时,我就和刚才的我不一样了,有变化了,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的我了。佛经上讲“无我、无自性”,实际上就是马克思讲的运动的绝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那么空就是瞬息万变,我们是抓不住的,所以说无我无自性,但是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先照见五蕴,然后才能皆空。

“度一切苦厄”

度即“渡”,用船摆渡的意思,也就是解脱。度一切苦厄是谁“渡”呢?佛讲《金刚经》时说“众生度尽”,还说“实无众生被度”,不是他“渡”的,那是谁“渡”的呢?自己“渡”自己。佛“渡”不了你,只有自己“渡”自己。怎么“度”呢?照见五蕴皆空即“渡”,五蕴既然都空了,哪里还有什么苦厄?照不见五蕴皆空,就度不了苦厄,那就被烦恼缠缚。禅宗讲明心见性,净土宗讲一心不乱,密宗讲即身成佛,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找到自己的真心。表述不同而已。度一切苦厄首先要“渡”自己的自性,不是说外在的(境状)。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这八苦怎么度?首先要知道这八苦是由于有五蕴才有的,如果照见五蕴皆空了,这八苦也是假象,也就自然“自渡”成功,也就知道这八苦也是梦幻泡影了。为什么会我们的心“缘”境界呢?不能定呀!就是禅定功夫不够。禅定功夫就是要我们不被外境所牵,不着相。那么什么是禅呢?永信师父说,“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就是禅”,实际上就是制心一处,如净土宗念“阿弥陀佛”制心一处,禅宗说参禅,通过参“念佛是谁”制心一处。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了,自身一切烦忧苦厄自然皆自度尽。

“舍利子”

舍利子这里就是指舍利弗,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另外,舍利也喻佛的灵骨,不仅指释尊灵骨,也包括一些高僧大德圆寂后留下的彩色灵骨。舍利分三种:毛舍利、肉舍利、骨舍利。也有人质疑某些舍利是结石,这个我们暂不讨论。从前孔子的一位学生被置疑一年三季还是四季的问题,吵闹到孔子跟前打赌理论。孔子居然服输说一年有三季,让弟子理亏赔罪磕了三个头。完事跟弟子解释说,蚂蚱精从生到死不过秋,当然不知道一年有四季,你跟他计较、解释有意义吗?发人深思。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的东西不常有,随缘起、依他起,随起随灭,空指不恒定性,比如我们现在的禅堂讲座,缘来即聚,缘散成空。二祖见达摩祖师时“觅心了不可得”,心就不可得,色又何曾可得?望梅止渴,想到酸梅,酸梅尚未入口,即能生津止渴,这不是空不异色吗?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不好理解吧?“如是”就是说也像这一样,举一反三。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总而言之,色受想行识都是空。当然《心经》讲空不是一无所有,不是让我们消极颓废,而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于相,即佛经说“真空妙有”(相上空,理上有)。比如一个没装水的杯子,我们世俗说它是空的,装满水即不空,不空即是有,那么“空”消失了吗?没有啊,空没有消失啊,空也不实在,此时空和水是融为一体的。它非空非有,不能分开。若说空消失了,那水在哪里装呢?分明杯子里有水,如果说没有了空,那么水在哪里装着呢?水何能容?其实,空有是相辅相成,没有分开。佛教不是哲学方法论,也不是唯心主义,更不是唯物主义,而是究竟圆满的根本教育。马列、科学通常把物质和意识分开来讲,说物质决定意识,其实物质和意识是一体的,即佛经上讲的色空不二。物质世界即色,但凡物质世界的相都可以呈现出颜色形态,所以,色代表物质。那么空就相当于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当然这不是纯粹的概念化。比如说桌子,它是物质,但是并没有和意识分开,桌子是个和合概念,如果没有意识,那么这个桌子也是不存在的。意识反映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作用对象,不然,物质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说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的,那么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其实是不完善的。佛教是唯心论的说法更是错误的,佛教也不是唯心主义。有案可证的一段达摩传说,达摩祖师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去拜见梁武帝,遭国师“顽空”诘难,一巴掌打悟了国师的“心空妙有”。所以佛经讲空,是说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并非是什么都无(没有)。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空相。“是”:代词,指前面所讲的五蕴等等。“空相”就是通常所说的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藏空性本无异,但并不是说众生皆是佛。皆有佛性即具有能修成佛道的种性,不是说现在就是佛。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是佛,我为什么又说不是佛呢?皆因妄想执着分别不能证得。因为人有妄想、执着、分别心,所以常被外在的境遇迷惑、牵引,导致佛性蒙灰不能显现。五蕴也叫五盖,他蒙蔽了众生的佛性。如神秀大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有”的境界。六祖慧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观“空”。六祖亲得禅宗五祖弘忍师父点化,夜披袈裟讲《金刚经》,因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悟彻达,得传五祖衣钵,应照其前作偈。师问:“米舂否?”答:“米已舂,只欠筛矣。”可见师徒两人是如何地用心良苦、心照不宣、妙理圆融。所谓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们都知道“性质”是不能用大小多少、善恶、生灭、垢净、增减来衡量的,比如金属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有经过外在的触着互动以色相变化而体现出来。没有物质(金属)本身,它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是表现不出来的,这是讲“性”空,所以,佛性空相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是说六根六尘,和合变化十二触。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功能产生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化味、身触、意法。六根、六尘加上六识即生十八界,至此,以上还是在说空相、空性、空无。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界是界限、范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说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乃至无意识界。修到空的境界,就打破了眼能观色,而能闻声等等的界限,佛陀在世时弟子中就有瞎子能观色、聋子能闻声的弟子。这个不是我们的境界,暂且不说,大家如果有兴趣就去读经典,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楞严经》中有记载。明是光明,无明即黑暗。“无无明”就是说没有不明白的。亦无无明尽,既然“无无明”了,也就“亦无无明尽”了。“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里的“老死”非指人的物理“生死”,而是“心无生死”。那么,人到底有没有生死呢?色身是有生死的,法身无生死。六道轮回讲的是业识轮回,不是色身轮回。有人说灵魂不灭,咱们且不管灵魂之说,但是我们的色身一定有生死。我们再来看看做梦这个事清,做梦这个过程,眼睛看到了吗?没有用眼,但是梦境一样能看到。你说梦是有是无?没有?我们明明看到了梦中的境象怎么会没有?有吗?你拿来我看看!《金刚经》中,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也说所有这些相确实是幻相,都是意识心在起作用。那么什么是真心?不妄作即真心,怎么不妄作?不被五蕴所蒙蔽啊。妄作即妄心,其实心只有一个,并且是空性。例如刀,切菜用是厨具,杀人用即成凶器,刀的本体只有一个,刀就是刀,无善无恶。这里说了体和用的哲学关系。再比如我们佩戴的金饰品中有观音、有佛,还有小狗、小猪,外在的形象虽不同,其本体都是金。所以,我们学佛讲修心,就是要回归本心,使心不妄作才是修心。昨天的事情今天还记得,那么,前世的事情理论上也是可以想起来的。现在却想不起来了,就好像镜子被蒙蔽了一样,所以,看不到镜子,也看不到自己。如果,我们能像六祖那样明心见性(擦净镜面)的话,一定可以看到久远的前生后世。时下广为人知的催眠和深层心灵沟通,都是通过类似禅定的方式手段使人们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从而可以看到过去遗忘的,甚至是前世的那些东西。

篇2:庄子讲读教案

庄子讲读教案

庄子讲读教案(一) 教学内容:庄子其人;《庄子》其书;庄子影响;庄子研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庄周故里的几种说法,了解庄子生平,了解《庄子》一书的内容版本以及研究文献,了解庄子思想、艺术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庄子一书的内容,及其版本。 教学难点:庄子故里及其庄子一书的真伪 教学方法:老师讲读、学生学习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传授 (一) 庄子其人 1、名、字、号 (1)名:周 (2)字:子休(唐) (3)号:南华――“离明英华”(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隐于曹州南华山(宣颖《南华经解》) 2、庄子故里 (1)商丘说 (2)蒙城说 (3)曹县说 (4)蒙山说 (5)东明说 讨论:你们认为这些说法中哪种更可信?说说自己的看法。 3、庄子思想 (1)宇宙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2)认识论:经由“以明”、“见独”、“坐忘”获得“真知” (3)人生观:鄙弃世俗道德、名利,以远祸全身、逍遥自适;不悦生亦不恶死,以超越死生,获得真正自由 (4)政治观:废弃君臣之分,复归原始 庄子后学: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5)美学观:外部形体追求自然之美,内部追求无为朴素之美 文艺观:倡导摒弃一切功利目的,自然而然、合乎本性的文艺创作;要求忘却外物,与“道”相通 (二)《庄子》其书 1、《庄子》版本: (1)古本:崔N本;向秀本;司马彪本;李颐本 (2)郭象本:吸收向秀及当时各家之注,加之以颇富改造性的诠释,为历代所推崇。 2、《庄子》内、外、杂篇 (1)各家划分情况 (2)篇目真伪 3、《庄子》艺术特色 (1)寓言、重言、卮言 寓言:假借形象思维寓理于事,表达己意 重言:借重古人之言以申明作者自己的观点 卮言:依文随势而出现的零星之言 4、《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丰富奇特的形象 (2)宏伟壮阔的气势 (3)生动贴切的比喻 (4)细致传神的描写 (5)散文诗般的语言 (三)庄子的影响 1、将寓言作为文学形式加以自觉运用,直接影响了文人的寓言创作,并直接启发后代小说的产生 2、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影响到包括咏怀诗、玄言诗、游仙文学、山水文学、田园文学、志怪文学在内的.大批文学形式 3以自然为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蔑视权势利禄、追求独立自由人格和逍遥自适生命境界的精神给中国文人提供了儒家之外的另一种生命追求 (四)历代庄子研究 1、战国、秦汉:改造庄子学说以为己用 2、魏晋:庄子的思想行为成为受标榜的对象,至晋代与佛学渗透,带上佛化色彩 3、隋唐:庄子被大加推崇,庄子学盛行 4、宋明:以儒评庄,引庄入儒 5、清代:义理阐释与文章学研究结合 6、可资利用的文献资料及重要的庄子学专著 二、新课总结 庄子讲读教案(二) 教学内容:《逍遥游》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熟读《逍遥游》,了解作者的思想,学习庄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逍遥游》使学生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逍遥游》的脉络线索 教学方法:老师讲读、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传授 (一)释题: 逍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二)结构分析: 1、总论: 大鹏――野马、尘埃、蜩、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小大之辩” →宋荣子、列子 →至人、神人、圣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2、分论 (三)寓言、重言、卮言的运用 1、脉络:鲲鹏的寓言→《齐谐》重言→“野马也,尘埃也,……而后乃今图南”卮言→《齐谐》重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卮言→汤、棘重言→“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卮言 2、效果:打破言与意的隔膜,以生动而富有层次的方式,创造出极具浪漫主义感染力的优美文字 (四)庄子逍遥义 1、讨论:你如何理解大鹏形象? 2、庄子的逍遥本义 3、历代的阐释: (1)晋郭象:“适性以为逍遥” (2)晋支遁:“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 (3)宋:以《周易》阐释《庄子》,运用易学象数派理论阐释庄子逍遥义 林希逸:儒释化倾向 罗勉道:执“化”字寻绎逍遥游本旨 (4)明清:以“大”为逍遥 二、新课总结 三、作业 1、分析“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一段文字喻中有喻的特征; 2、明陆西星认为本篇行文有纩中线引,草里蛇眠的特征,清刘熙载认为有断续之妙,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篇3:《心经》全文

《心经》介绍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玄奘译本为最流行。为便于理解,分两种白话译文版本呈现。

篇4:《心经》全文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观 自 在 菩 萨。(观察内在,自见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照 见 五 蕴 皆 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度 一 切 苦 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舍 利 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sè bù yì kōng

色 不 异 空。(形相不异乎空间)

kōng bù yì sè

空 不 异 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色 即 是 空。(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kōng jí shì sè

空 即 是 色。(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受 想 行 识。(情欲、意念、行为、8灵)

yì fù rú shì

亦 复 如 是。(都是一样的)

shě lì zǐ

舍 利 子。(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是 诸 法 空 相。(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不 生 不 灭。(不生不灭)

bù gòu bù jìng

不 垢 不 净。(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不 增 不 减。(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 故 空 中 无 色。(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无 受 想 行 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wú yǎn jiè

无 眼 界。(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乃 至 无 意 识 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无 无 明。(没有不能了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亦 无 无 明 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nǎi zhì wú lǎo sǐ

乃 至 无 老 死。(直到没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亦 无 老 死 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无 苦 集 灭 道。(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wú zhì yì wú dé

无 智 亦 无 得。(不用智慧去强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以 无 所 得 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

菩 提 萨 埵。(菩萨觉悟之后)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依照心经)

xīn wú guà ài

心 无 挂 碍。(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

无 挂 碍 故。(由于没有碍)

wú yǒu kǒng bù

无 有 恐 怖。(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远 离 颠 倒 梦 想。(远离颠倒梦想)

jiū jìng niè pán

究 竟 涅 盘。(最后达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三 世 诸 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依照心经)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所以说心经)

shì dà shén zhòu

是 大 神 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shì dà míng zhòu

是 大 明 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shì wú shàng zhòu

是 无 上 咒。(是无上的咒语)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是 无 等 等 咒。(是最高的咒语)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能 除 一 切 苦。(能除一切苦)

zhēn shí bù xū

真 实 不 虚。(不是骗人的 )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 说 波 若 波 罗 蜜 多 咒。(所以说心经)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 说 咒 曰。(其咒语曰)

jiē dì jiē dì

揭 谛 揭 谛。(去吧,去吧)

bō luó jiē dì

波 罗 揭 谛。(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波 罗 僧 揭 谛。(大家快去彼岸)

pú tí sà pó hē

菩 提 萨 婆 诃。(修成正果)

白话翻译

[原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译文]掌握运用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核心根本经典。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译文]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原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译文]弟子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Ⅰ、色:指可见物体,如人、物品、山水等(非颜色、姿色)

Ⅱ、空:不是什么也没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

[原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译文]弟子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原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译文]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原文]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译文]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原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原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译文]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原文]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译文]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篇5:《心经》经典语录

1、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2、自在菩萨 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波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 碍 无 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波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波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3、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4、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5、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7、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8、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

篇6:心经简介

关于心经简介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心经内容阐释

经名阐释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

“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

“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可联想比如蜜蜂采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借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考指引

经文阐释

心经经文以“观自在菩萨”开头,以“菩提萨婆诃”结尾(萨婆诃本为祝颂语,亦有观自在的意思,与经文开头相呼应)。 “舍利子(舍利弗)”是心经全文关键字词之一。

心经起源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第二转无相法轮,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有些论师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做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如来藏经》、慈氏菩萨的《相续本母经》,详细说明心的.体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般若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因为解了空性贯穿三乘,故解空被称为三乘之母,诠释它的般若经亦称为母般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心经》。

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密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

心经内涵可分两种,显义与隐义。显义为观空正见,为龙树菩萨的《中论》所阐释。隐义则为现观道次第,间接显示空性所依的有法,为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诠释。

有学者认为《心经》经文结构之来源,大部分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观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习应品第三)。“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劝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则出于《佛说陀罗尼集经》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罗尼第十六。故《心经》是出自《般若经》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时奉请观自在菩萨为其说法主,才完成现今《心经》组织的型态 。

《大般若经》中所开示之般若法门是专为已发菩提心之众菩萨们所宣说的。其最重要的观念在于以空性智慧觉悟诸法实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自心的虚妄分别而已),既不体证、进入涅槃而自愿生生世世轮回生死救度众生,其行为看似有违一般所认知的脱离轮回观念,而实际上这才是《大般若经》开悟菩萨的主旨所在。因为以慈悲喜舍之心平等救护一切众生才是真菩萨行,而自己逃离生死轮回却弃众生于不顾则有违菩萨自度度他之初衷誓愿。

在《大般若经》中数度出现 “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与 “观诸法皆空,不舍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离开对众生的慈悲济度,则一切修行的意义则大打折扣,不能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正果。

篇7:心经全文解读

心经全文解读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槃”。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所以说《心经》虽然字数很少,内容却很深刻,道理很透彻。要把《心经》学透彻,是我们每个学佛人天天要训练、天天要思考、天天要体会、天天要观照的中心内容。

可以这样说,佛学是透彻、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和奥秘的学问。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般若智慧。佛学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在处世接物中,往往有许困惑与窘迫、烦恼与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种种坎坷,种种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些都是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心经》这本仅有268字的无上宝典,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时时以甚深的般若进行观照,才能见到我们身心世界五蕴皆空所显示的真理。见到了真理,开发了智慧,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心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这本经的总纲。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静止的。对于每一位修行者来说,般若是在观照中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

五蕴不是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生命的当下,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

《心经》开示明义的这一句话,既是此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如何从迷惑中觉醒过来,度脱一切苦厄。这一句话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务是什么,实践是什么,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观自在菩萨”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修的般若行;“照见五蕴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务;“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经》这第一句话,就把学佛任务(境)、实践(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无遗。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心经》的总纲,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人修行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大家请把《心经》打开。既然是导读,那就是要引导大家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心经》的段落分一分。

一、经文的段落及大意

题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整个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显说般若,从“观自在菩萨”至“真实不虚”。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至“菩提萨婆诃”。

再细分可分为五分。

第一分就是《心经》的总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分从“舍利子”至“无智亦无得”,是讲般若的妙义。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进一步地讲,在真空当中,没有五蕴之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 界(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也就是十八个部分。这十八个部分,有物质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属于物质的部分有十一种,属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种多一点点。因为其中的法界,虽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纯精神的活动,但是也有属于法尘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物象,叫做“法处所摄色”。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讲四谛;“无智亦无得”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槃。

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也没有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这是讲凡夫的生活境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讲缘觉的生活境界;“无苦集灭道”是讲声闻的生活境界;“无智亦无得”是讲菩萨的生活境界。

以上这一段,是讲般若的妙义。因为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些都 是生活的现实。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观照下,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声闻、缘觉、菩萨的生活境界也好,实质上都是因缘所生法,其性本空。所以说,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六根六尘之相,也没有十二因缘、四谛、菩萨的得与智之相。所谓无相,所谓空,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破除凡夫的执著,破除二乘的执著,破除大乘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执著。一切都要以无所求心、无住的心,来面对凡夫和圣者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这一段,就是讲的般若的妙义。

第三分讲般若的妙行。“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么呢?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萨在行甚深般若时,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无上大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为佛母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行深般若,所以能够得到究竟涅槃;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经268字分这五个部分,大家把这五个部分区分好了,记牢了,我们再来念《心经》,就能够随文入观。在观照中,逐步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六根六尘皆空,照见十八界皆空,照见十二因缘、四谛皆空,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在没有所求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分别心的甚深般若指导下,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二、释经题

上面是总体上将《心经》的段落大意给各位提示一下,下面稍微具体地讲一讲。但是要在两小时以内把这260字讲得浅显明白,也不容易。

我们先讲经题。经题由四部分组成。

(一)般若。

梵语“般若”中译为慧、智慧、净慧。不管译成什么,都不能完全表达般若一词在梵文中的`含义。为了不以智慧二字局限“般若”这个名称,所以仍然保留梵音。一般说有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由经教所显示的道理,比如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获得的智慧为文字般若。

在文字般若的基础上,随文入观,随文生解,随文起行,进行正思惟所获的智慧为观照般若。经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讲观照般若。所谓观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显示的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体运用。

第三是实相般若。我们观照什么呢?观照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是什么?“五蕴皆空”,空的道理就是实相,实相无相。由现实而悟证的智慧为实相般若。

窥基法师是玄奘法师的弟子,他说:实相般若就是真理,观照般若就是真慧,文字般若就是真教。真教、真慧、真理就是三种般若。由真教产生真慧,由真慧而证得真理,是为三种般若的相互关系。

上面说到,般若是佛母。一切诸佛从般若生,由此而言,即是诸佛之母。《仁王护国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诸菩萨母。”又说:“般若能出生一切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是由般若而产生;一切菩萨要成佛,必须依般若而成就而解脱;一切世间事业,好事、善事、利益众生的事,都是从般若而产生;一切有情必须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二)波罗蜜多

“波罗”者,彼岸。经典作者说“彼岸有二:一是菩提,二是涅槃。”菩提是觉悟、是智慧;涅槃是究竟圆满、究竟寂灭。菩提涅槃是为彼岸。

“蜜多”者,到义、离义。由行般若,离诸障染,因此到达彼岸。“波罗蜜多”合起来就是“到彼岸”。要到彼岸,就要发心修菩萨行,要修到彼岸的功德,首先要具备七种最胜方便。具足此七种最胜方便,才可以称为到彼岸。这七种最胜是:

1、住菩萨种姓。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一定要具备菩萨种姓,要有这样的善根,要有这样的福德因缘。没有菩萨的善根,没有福德因缘,就发不起修菩萨行、行菩萨道的大道心。

2、依大菩提心。修菩萨行,行菩萨道,它的动力就是大菩提心。

3、悲悯有情。行菩萨道的目的,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下化众生,必须要有对有情众生的悲悯之心。

4、具行事业。有了发心,有菩提心,有慈悲心,仅仅发心而不付诸实践,那种发心永远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要具行事业。就是要行六度万行,以这样福慧事业来庄严菩提心、菩萨道。

5、无相智所摄。修一切善法,修六度万行,都要以无相智作为出发点,不要起执著,不要为名闻利养而修。不能修有相法,要修无相法。所谓无相,就是要破除执著。

篇8:《心经》别说

《心经》别说

《心经》是般若部的精华。般若部判在五时第四时,是教导菩萨法的。

以后谈佛法,要避免一个心理,那就是尽量用现代语言去解释佛法。为什么呢?学佛的工夫在于静观,听法需要静观,说法也需要静观。只要彼此间都在静静地观照,文字中的精义是可以意会的,但却未必能够言诠。所以不要刻意地去追求表达的通俗化,保持静观的状态更重要。保持静观的状态,不要理会别人的插话。

《心经》是般若部的精华。般若部判在五时第四时,是教导菩萨法的。因此,《心经》一开始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蜜多时,照见——”。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菩萨行深般若波蜜多时,必然会涉及到两件事,一是行菩萨道,二是于四摄六度中“云何降伏其心”。

因此,《心经》中“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句是总相。是声闻菩萨“应住”以及“降伏自心”的'必修课程。这句是《心经》的总纲。后面的经文,是摄理观入于事行,也就是在实践中如何“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比如:“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一句,就是如何于五蕴身心中修行般若理观。“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一句,就是如何用般若理观净六根、对六尘而不染,于根尘识妙用中得解脱。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一句,是如何于缘觉十二因缘法中破立自在。

菩萨度化凡情,必然契理契机,立一切法,用一切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明色,乃至生缘老死”,是菩萨如法安立十二因缘(立法自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菩萨行深般若,于建立万法中,如法荡尽法执(破法自在)。破立之中,尽显菩萨慈悲智慧。立一切法方便接众,是“慈悲”;破一切执,自离法爱,是“智慧”。

“无苦集灭道”一句,是菩萨如何于声闻四谛法中破立自在。苦集灭道,是声闻法,遇声闻根性,必以声闻法而度之。故而需要建立声闻法以化他。“无苦集灭道”是自离法爱的自行观照工夫。

“无智亦无得”一句,是于菩萨日常运用的智德断德中,自离法爱的工夫。智德是菩萨智慧,断德是菩萨解脱;菩萨要上求下化,终日离不开智断二法。可以说是终日运用,不可暂离。但是“无智亦无得”呢,也就是要求在终日运用中,不能沾染的观照工夫。

《心经》从“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开始,是结论部分。从如来因(菩萨)、如来果(三世诸佛)两个端点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行深般若是过现未来诸佛成就的必经之路。

要知道。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这位菩萨化他度人时叫观世音。以佛法自受用时,就叫观自在。因此,佛法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心经》里,称观自在菩萨。可见,是从佛法的自受用角度来说的。

既是菩萨行深般若,那必然也会方便说法啦。说什么法呢?一会儿说声闻法,一会儿说缘觉法,一会儿说菩萨法,一会儿也可以说世间法。观自在菩萨嘛,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啊。所以,会说很多很多法的。那么,既然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自己该怎么内观,才可以得大自在,不为所说各种法所影响呢?那就是要行深般若。

《心经》经典语录

解说《心经》

 延年益寿心经

心经简介

张爱玲心经读后感

《心经》片羽

心经的译文

小学中年级讲读课文三步曲

心经全文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讲读(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心经》讲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