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经》的深义(共含8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吟诵十四行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心经》的深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为什么说「不垢不净」呢?垢、净,污垢或是洁净,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名词。事实上,所有的垢、净都是我们人类添加上去的标签跟界定。在法界实相里面,是不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不需要那些界定;而且法界实相里面,你认为的污垢也未必是污垢;法界实相里面,你认为的清净也未必是你所想的那一种「净」。垢、净,是人类按照我们的好恶标准去界定的。如果我们的心充满着贪、瞋、痴,看我们周遭的每一个人都会看得很不爽,看每一个人都不顺眼,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污垢,我们自己的内心充满着贪、瞋、痴,不是外境的问题。什么叫做「不垢不净」?垢、净,都是我们自己去界定出来。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能体悟到「空」,「空」是佛教里面的「究竟智」、「涅槃智」,已经是最高级的领悟。如果一个人真正体悟到「空」,就是体道、悟道,然后就会行道,做出「与道合一」的质量、特性。如果真正体悟到「空」的含意,整个人生、心量都会与「空」相应,所展现出来的质量、特性,也都会跟「空」的特征、特质一样,「空」有什么样的特性,你也会展现出什么样的空性。如果真正体悟到「空」,因为「身见」、「我见」消失了、消溶了,没有那些「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意即「身见」、「我见」消失了。
「无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身见」、「我见」消失了。「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主、客也消失了,心境合一、主客双泯。这时候,这样的人不是说活在虚幻的世界,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不是那样啊!他没有多出二只手,在修道的过程是二只手,开悟之后还是二只手;修道的时候是一个头,开悟之后还是一个头,没有变成「三头六臂」。然而所不同的,就是心境不一样,以前是心量狭窄,现在是无边无际;以前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现在二元对立的界线,消失了、消除了。当你有了界线,才会不断的冲突;当你有了界线,就会导致很多的痛苦。当你这些界线消除了,「身见」、「我见」消失之后,界线没有了,二元对立消失了,敌人也消失了,所谓「仁者无敌」啊!敌人是我们自己塑造出来的,如果你的内心里面没有敌人,真正以慈悲心去普爱一切众生,就是没有敌人啊!
如果一个人真正体悟到「空」,自然会展现出「空」的特征、「空」的特性,体会到什么叫做真正的「空性」(「空」的特性),就会在身、口、意展现出来,来到无我、无私的境界,展现出来的爱,不同于一般众生有条件、有所求的爱,而是无条件、无所求,无我、无私的大爱,与耶稣的「博爱」一样。佛陀、佛教所谓大慈大悲的大爱,就是来到无我、无私,展现出「空性」的大爱。「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主、客已经消溶,没有再对立了。就像禅宗描述的境界,第一个阶段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个阶段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在深入经藏,在闻、思、修,看到这个也「无常」,看到那个也「无常」,看到那个也「无我」…,以「头脑」在解析的过程。但是,当你有一天真正体悟到真理实相,就会来到第三个阶段「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与第一个阶段,虽然同样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其实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心灵质量。第一个阶段是用一个「我」在看山水,第三个阶段是「无我」,看山、我就是山,看水、我就是水,看花、我就是花,与当下的境界就是溶为一体;看一切众生,没有不顺眼的,没有接纳不了的,没有敌对的对象,因为看一切众生就像是在看自己,爱护每一个人就像爱护自己一样。如果真正能够体悟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身见」、「我见」一定是消除的,这不是用“修”出来的,想要做到无我、无我…,于是就用忍耐的,当然这是一个过程、过渡时期而已,到后来自然是大慈大悲,看到每一个人,就像是自己的兄弟姊妹,看到每一个人,都像是我们的同胞。
所谓「民胞物与」,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类,看到一棵树,一样会很尊重它,看到飞雁、看到动物,都一样把牠们当做是我们的同胞,即是「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讲的「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以比较白话来讲,是「梦里明明有六道,醒后空空无界线」,这时候你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才会真正以平等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包括六道所有的众生,没有我慢、也没有自卑,都是一连贯下去的,因此「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到后面结论是这样一连贯下来,然后「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为什么会有罣碍?因为我们内心有很多的界线,有很多的对立,有很多的冲突,有很多包容不了的人,树立了很多的敌人,当你有敌人,才会有所罣碍。如果你的内心里面,能够慈悲爱护一切众生,所谓「仁者无敌」,是没有任何敌人的。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同胞,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所有一切众生,跟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以爱己之心去爱护每个人,自然没有敌人,这样就不必在那里牵挂,恐怖之心也就自然消失。当你真正了悟真理实相,体会到不是从外来赚到很多钱,而是开发出我们「本自具足」的无尽宝藏,每个人都拥有无尽的宝藏,只是有没有开发出来、有没有挖掘到而已。如果没有开发出、没有挖掘到,就会觉得自己很贫穷、很痛苦,于是不断向别人祈求。
如果你开发出「本自具足」的无尽宝藏,就会很快乐、很安详、很知足,因为体会到你没有欠缺什么,于是这时候也不会吝啬,很自然的大慈大悲善待一切众生,这些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因此无所得、但是也无所失,你没有失去什么。如果能够体会到原来开发出来的,是我本来就藏有的无尽宝藏,因为来到大安心、大自在,没有得、没有失,没有得失之心,就「没有罣碍」,这样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这时候就能够来到「究竟涅槃」。
体悟《心经》的深义
各位法师、各位菩萨们、各位同修们!大家好!(师父好!)我们会更好!世界会更好!这是我们对自我的期许与勉励,同时也把佛教的「菩萨道」具体展现出来,修行不是光为我们自己本身而已,而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只要我们能够净化、提升,这个世界就会更好。我们再来一次: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家好!(师父好!)我们会更好、世界会更好!很好、很好!经过彼此沟通之后,大家就很有默契。同样的,我们想要了解那些解脱者、智能者的语言,也是需要经过沟通,就容易了解他们「无上甚深微妙法」的深义。
今天空海有因缘来到此地,跟大家做一个双向沟通,以了解佛陀、解脱者他们的智慧,协助大家体悟「无上甚深微妙法」。空海是第一次到加拿大的温哥华,跟海内外的同胞分享,做法上的回馈,这些都是要具足很多因缘。本来在一个月前,台湾安排美国弘法行程之际,由于洛杉矶地区有一群学员,很认真、很积极在听闻解脱道课程,在三个月前就与我们接洽,希望安排时间到洛杉矶,因此在三个月前,就敲定洛杉矶的行程,二个月前排定几个场次的演讲与活动。在一个多月前,预先安排美国廿天的行程,加拿大则是大约十天左右,在加拿大则是预定一些休闲旅游观光活动,以及随缘与佛教界、宗教界人士互动,并没有预定正式的演讲,但是我相信因缘会逐渐酝酿、逐渐改变、逐渐成熟。
在空海三月五日从台湾出发的前几天,都尚未确定加拿大的公开演讲时间、场次,直到出发前二天(三月三号左右),才确定二个场次的演讲安排,后来此地反应希望能够增加,于是又增加一些场次与大家互动,也是因为大家的珍惜,你们所散发出来的意念,想要了悟真理、求真求证,你们的积极用功,就会形成更多的善因善缘,酝酿更好的.磁场,今天才有这样的因缘,在此与大家互动。今天与大家分享「体悟《心经》的深义」。
事实上,对于《心经》,大家不只是很熟悉,大部份人都会背诵,可谓耳熟能详。很多人早晚课几乎都在课诵,一天念好几遍,有的人可能已经念好几千遍、好几万遍,但是《心经》的深义,能不能体悟到?能不能证悟到?能不能做到?如果我们没有深刻去体悟、没有实践出来,这样就很可惜。于是《心经》归《心经》,你的心还是茫茫然,《心经》不断在敲醒你的心,不断要开启我们的智慧,不断宣说万法的源头、源流都在我们的心中,不要心外求法,也在告诉我们所要找寻的究竟解脱彼岸、天堂、净土、极乐世界,入口处都是从我们的「心」开始切入。所以,佛陀一再叮咛我们要自依止、回到我们的心中,把我们的生命意义找寻回来,把我们生命的潜能开发出来。
《心经》是在帮助大家干净利落直接切入解脱的核心,是叙述解脱者所体悟到的世界,解脱的世界不是在心外、向外求,不是到「他方世界」才有,当你离开你的心去求、越远,解脱之路就越遥远。真正最快速的解脱、开启智慧,是不必外求、向外去奔驰,回到我们的「心」,《心经》的核心就在告诉我们这一点。讲座的前半段,稍微解释一下经文内容,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依文解字,因为我不是在解释文字,在文字解释方面,现在坊间有太多相关的书籍与资料。很多人都会讲述《心经》,但是空海不做文字解析,而是直接讲述《心经》的精神、核心,协助大家怎么样去体悟到。讲座的下半段,会以幻灯片向大家说明,让大家在历缘对境中,处处都可以体悟到《心经》的深义,处都可以看到《心经》在跟你拈花微笑,让你处处都有可能开悟,这些幻灯片都很珍贵,等一下会跟大家分享,现在先从经文稍微重点解析一下。
《心经》的经文非常短,但是含意却是非常深。「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光是这一段话,就已经把整个修行的核心、以及终点,与究竟解脱的核心,都已经阐明出来。「观自在菩萨」一般人看到,都以为是说「观世音菩萨」很认真、很用功深入修行,体会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然,观世音菩萨一定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功力,设若你认为说「这是观世音菩萨,我只是念念经文嘛!…」这样就很可惜了。不要把经文里面的「观世音菩萨」,认为是外在的一位观世音,其实是佛陀在告诉大家,每一个人要做到像观自在菩萨这样,修行的重点在于要深观、如实观。
所谓的「观」,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你要深观、如实观,不是用头脑去想象、思惟。能够来到深观、如实观,然后出入自在、「观自在」,这个「观」不是主观,不是个人的想象、投射,它是不带成见的,要把那些「所知障」放下,要把那些狭隘的见解、偏见,过去的成见都要放下,这样才能够出入自在。如果还带着过去的观念、成见、知见在看,还是以过去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在看,就是没有「归零」,就没有自在。所谓「自在」,都是活在当下。一个人会觉得很苦闷、想生气,或是兴起嫉妒心、瞋恨心,是因为我们没有活在当下,都带着过去的观念知见,在看一切人、事、物,被我们的观念知见、过去的习性捆绑住了,这就是束缚,让自己不得解脱。
我们的不得解脱,不是别人来捆绑我们,而是自己的观念知见没有「归零」,没有自在、来去自如,还抱着过去的观念知见,在推理、在想象、在思考。所以,所谓的「观自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要「归零」,要放下那些包袱,所谓「放下布袋,何其自在!」要放下过去的观念成见,放下过去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判断,不带成见,像一个赤子之心,没有污染的,「活在当下」来看,这样我们本身当下就是成为一位「观自在菩萨」。
当你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行深」注意这二个字,都不是马马虎虎、走马看花啊!不是稍微想一下,用头脑、大脑去想象、去推理,都是活在当下,很认真、很仔细的去观、去看。当你「行深」-修行用功程度很深,纵使《心经》诵个千百万遍,为什么还是体悟不到里面的深义呢?因为我们都只是念过、念过、念过…,都只是在表皮层的用功、表皮层的敷衍而过而已,没有停下来好好深入,我们「行不深」,就无法体会里面的深义。所以,要把「往前冲」的习性停下来,要把「敷衍的心」、「赶场的心」停下来,做早、晚课不是在赶场啊!不是在应付、不是在交差啊!要做出实质的意义,要深度进入体会,宁愿不要量很多、很庞杂,却都是走马看花的看,这样你的生命没办法有深度,因此要「行深」。
悟《心经》的深义
如果你的心没有停下来、静下来去看,它们就算在你面前晃过百千遍,也是看不懂,就像你纵使念过《心经》好几百次、好几千次,假如没有停下来好好去体会,还是体会不到《心经》的深义。
各位法师、各位菩萨们、各位同修们!大家好!(师父好!)我们会更好!世界会更好!这是我们对自我的期许与勉励,同时也把佛教的「菩萨道」具体展现出来,修行不是光为我们自己本身而已,而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只要我们能够净化、提升,这个世界就会更好。我们再来一次: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家好!(师父好!)我们会更好、世界会更好!很好、很好!经过彼此沟通之后,大家就很有默契。
事实上,对于《心经》,大家不只是很熟悉,大部份人都会背诵,可谓耳熟能详。很多人早晚课几乎都在课诵,一天念好几遍,有的人可能已经念好几千遍、好几万遍,但是《心经》的深义,能不能体悟到?能不能证悟到?能不能做到?如果我们没有深刻去体悟、没有实践出来,这样就很可惜。于是《心经》归《心经》,你的心还是茫茫然,《心经》不断在敲醒你的心,不断要开启我们的智慧,不断宣说万法的源头、源流都在我们的心中,不要心外求法,也在告诉我们所要找寻的究竟解脱彼岸、天堂、净土、极乐世界,入口处都是从我们的「心」开始切入。所以,佛陀一再叮咛我们要自依止、回到我们的心中,把我们的生命意义找寻回来,把我们生命的潜能开发出来。
《心经》是在帮助大家干净利落直接切入解脱的核心,是叙述解脱者所体悟到的世界,解脱的世界不是在心外、向外求,不是到「他方世界」才有,当你离开你的心去求、越远,解脱之路就越遥远。真正最快速的解脱、开启智慧,是不必外求、向外去奔驰,回到我们的「心」,《心经》的核心就在告诉我们这一点。讲座的前半段,稍微解释一下经文内容,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依文解字,因为我不是在解释文字,在文字解释方面,现在坊间有太多相关的书籍与资料。很多人都会讲述《心经》,但是空海不做文字解析,而是直接讲述《心经》的精神、核心,协助大家怎么样去体悟到。讲座的下半段,会以幻灯片向大家说明,让大家在历缘对境中,处处都可以体悟到《心经》的深义,处都可以看到《心经》在跟你拈花微笑,让你处处都有可能开悟,这些幻灯片都很珍贵,等一下会跟大家分享,现在先从经文稍微重点解析一下。
《心经》的经文非常短,但是含意却是非常深。「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光是这一段话,就已经把整个修行的核心、以及终点,与究竟解脱的核心,都已经阐明出来。「观自在菩萨」一般人看到,都以为是说「观世音菩萨」很认真、很用功深入修行,体会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然,观世音菩萨一定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功力,设若你认为说「这是观世音菩萨,我只是念念经文嘛!…」这样就很可惜了。不要把经文里面的「观世音菩萨」,认为是外在的一位观世音,其实是佛陀在告诉大家,每一个人要做到像观自在菩萨这样,修行的重点在于要深观、如实观。
所谓的「观」,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你要深观、如实观,不是用头脑去想象、思惟。能够来到深观、如实观,然后出入自在、「观自在」,这个「观」不是主观,不是个人的想象、投射,它是不带成见的,要把那些「所知障」放下,要把那些狭隘的见解、偏见,过去的成见都要放下,这样才能够出入自在。如果还带着过去的观念、成见、知见在看,还是以过去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在看,就是没有「归零」,就没有自在。所谓「自在」,都是活在当下。一个人会觉得很苦闷、想生气,或是兴起嫉妒心、瞋恨心,是因为我们没有活在当下,都带着过去的观念知见,在看一切人、事、物,被我们的观念知见、过去的习性捆绑住了,这就是束缚,让自己不得解脱。
我们的不得解脱,不是别人来捆绑我们,而是自己的观念知见没有「归零」,没有自在、来去自如,还抱着过去的观念知见,在推理、在想象、在思考。所以,所谓的「观自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要「归零」,要放下那些包袱,所谓「放下布袋,何其自在!」要放下过去的观念成见,放下过去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判断,不带成见,像一个赤子之心,没有污染的,「活在当下」来看,这样我们本身当下就是成为一位「观自在菩萨」。
当你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行深」注意这二个字,都不是马马虎虎、走马看花啊!不是稍微想一下,用头脑、大脑去想象、去推理,都是活在当下,很认真、很仔细的去观、去看。当你「行深」-修行用功程度很深,纵使《心经》诵个千百万遍,为什么还是体悟不到里面的深义呢?因为我们都只是念过、念过、念过…,都只是在表皮层的用功、表皮层的敷衍而过而已,没有停下来好好深入,我们「行不深」,就无法体会里面的深义。所以,要把「往前冲」的习性停下来,要把「敷衍的心」、「赶场的心」停下来,做早、晚课不是在赶场啊!不是在应付、不是在交差啊!要做出实质的意义,要深度进入体会,宁愿不要量很多、很庞杂,却都是走马看花的看,这样你的生命没办法有深度,因此要「行深」。
如果能够「观自在」、又能够「行深」,深度去「止观双运」,这时候就会开启智慧了。「止观双运」能够开启智慧,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止观双运」开智慧、开悟。当你真正的开悟、大彻大悟,就体会到「照见五蕴皆空」,此时能够「度一切苦厄」。为什么我们修行修了一、二十年,还在苦海浮沉?因为没有具足前面的基础,没有「观自在」,所下的工夫不够深。当你具备前面这些闻、思、修的基础,然后深度去「止观双运」,你随时都会开启智慧。只要真正了悟真理实相,很快就能够「度一切苦厄」,苦海很快就消失、止息,佛陀在《阿含经》里面就讲:不待时节因缘。不是说你的业障深重,要到来生才有可能成就,不是这样啊!佛陀就告诉大家只要按部就班,一步一脚印的深入,不待时节因缘。只要你够用功,脚踏实地去闻、思、修,真正能够「归零」,不带成见的深观、行深,自然水到渠成,很快!就可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一般人提到「空」,就误认为「财也空、名也空、利也空、五蕴皆空,什么都空…」结果到后来所体会的「空」,变成顽空、断灭空,又执着在「空」,生命会失去动力,生命的方向感也失去了,这是因为错解、误解,这样所体会的「空」,不是诸佛菩萨所要启示我们的「空」。真正的「空」,是充满着生命力、充满着活力,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佛经里面提到「空能生妙有,空中生妙有」,真正体悟到「空」,生命是来到无限的可能、成为生龙活虎,不但不会被任何境界阻碍,没有什么系缚而解脱自在,生命真正是生龙活虎,来到「无所住又能生其心」。真正体悟到正确的「空」,必然、也自然来到「无所住又能生其心」,绝对不是顽空、断灭空。为什么说「五蕴皆空」?稍后会用幻灯片向大家再解析一下。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是在解释「五蕴皆空」,但是这个「空」,以现代的天文物理学解释,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空」绝对不是顽空、不是空洞、不是断灭空,「空」是无边无际的虚空。在无边无际的虚空里面,蕴藏着无量的「能量」,当这些能量因缘成熟,形成极微的粒子,佛经里面有讲到「极微」,就是现代的天文物理学家、科学家,一直在探讨组成物质的「最微小粒子」,现在是来到「夸克」,但是科学家还不死心,继续要再找寻下去。佛经里面叙述佛陀二千五百年前,早就解析所谓的「物质」,都是由「极微」所组成,当能量形成之时,它慢慢的凝结,形成极微小的粒子,再慢慢凝结成「夸克」,然后从「夸克」再排列,组合为介子、质子、中子、电子,然后再组成「原子」;「原子」再排列组合,组成各种的「分子」;「分子」再排列组合,于是组成「物质」。
「物质」就是《心经》所讲的「色」,所有看得到、想得到、触摸得到的「物质」,全部都称为「色」,也就是现象界的一切。《心经》所讲的「空」,就是无边无际的虚空与能源,现在物理学家早就已经告诉我们,宇宙发现到的定律、法则,第一就是「质、能互换」,而且「质、能不灭」,「质」、物质就是这里所讲的「色」,科学家所讲的「能」,就是这里所讲「空」里面的能量,科学家所讲的「质、能互换」、「质、能不灭」,就是这里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物质与能量是互换的,而且当下每一个人-你、我、他,虽然有色身的存在,但是再做深度的解析,就是能量的组合,我们众生就是「能量的组合」,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没办法再做很细部的解析,在「阿含解脱道」的课程VCD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讲解,大家可以参考,现在只能点到为止的讲述。科学界就在证明佛教里面所讲的「无上甚深微妙法」,今天最顶尖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化学家,包括爱因斯坦,没有一个人能够打破佛教里面的真理、佛法,因此佛教、佛法是非常科学,不只是科学,而且是超科学。
人类现在的智慧不断慢慢在提升、成长,当今最顶尖的科学家的所有发明与发现,都不会超出佛经里面所讲的「三法印」。以前的逻辑概念,都是很对立性的,对就对、错就错、是就是、非就非、黑就黑、白就白…,都是一个截然划分。但是现在人类的智慧又慢慢提升,现在来到「模糊逻辑」,界线已经不是像以前人类所想的截然划分了,都是很深奥的。包括以前所理解的「原子」,认为原子、电子、质子…,都像撞球台上界线很明显的颗粒,然后在那里撞来撞去…,这些推论是因为以前人类的观察能力、仪器还不够精密,当透过现在人类慢慢观察越深入之后,发现它们并不是一个范围很清楚的粒子在撞来撞去,而是「牵一发动全身」。所以,你、我、他,每个人的存在,跟整个宇宙都有密切的牵连关系,你并不孤单、并不孤独,你的生命存在,跟整个宇宙的存在,都完全密不可分,要体会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庄严。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今天我们幻灯片的重点,会向大家解析这几句话,因为这是《心经》非常重要的内涵,为什么说「诸法空相」?为什么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今天的幻灯片会加以解析。法界大自然的实相,本来就是如此、这样,只是众生不了解而已,如果能够体会到这里面的深义,体会到什么叫做「不生不死」,生命会全然的活着、全然的开花,而远离颠倒梦想。人类最害怕的老、病、死,最害怕生命的消失,《心经》就告诉我们,那是错误的观念知见,那是人类的错觉,人类没有正确理解生命的实相。所以,《心经》告诉我们要了解「诸法空相」,「空」的含意很深,一切来自于「空」,以「空」为背景、以「空」为舞台,又回归到「空」,但不是顽空,生命不会消失,生命没有死亡。
这不是空海刻意创造、发明的名词,然后来说服你们去相信它,我只有如实的介绍真理实相,把体悟到的宇宙真理实相向大家分享。如果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体会到原来生命是生生不息,生命不会断灭,生命没有死亡,只有变化、变化、变化…。这是一个很重要观念,大家要好好去体会,生命没有死亡、没有断灭、不会断灭,只有变化、变化、变化…,即是「无常法印」。至于会怎么样变化,中间是由很多的因缘组合,意即佛教所讲的「缘起法」,在这整个变化的过程,如果能够体会到「无我」,生命就是体悟「三法印」,来到洒脱、解脱自在,修行的核心都在这里而已。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门、所有的经典,就是要协助大家去体悟「三法印」-无常、缘起、无我。
「无我」不是消极、不是断灭,而是宇宙的实相,如果能够体悟到这些,你会珍惜每一个当下,珍惜我们的生命,不会自暴自弃,也不会把生命寄托在虚幻的梦幻世界,会很踏实、很充实的度过每一天,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我们的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个因缘,在每一个因缘都会加入善因。由于正确了解「因果法则」了,「因果法则」不是宿命,而是有无限的可能,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当下你要加入什么因,将来就会得什么果;你要得到什么果,就在每个当下加入什么因,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如果我们有正确的体会,是会为我们的选择而负责,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生命,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人生,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否则会活在充满抱怨、充满业力、充满习气、充满宿命的世界,这样很难出离苦海。如果能够体会到是我们在选择自己的生命走向,是我们在选择我们自己所要的世界,这样就会为我们的每一个选择而负责。当你选择之后,就会播种因。如果能够清楚知道自己现在选择播种苦因,一切的苦果就要勇于承担。所以,具有正确的理解,生命走向才会正确,才能够早日出离苦海。
为什么说「不垢不净」呢?垢、净,污垢或是洁净,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名词。事实上,所有的垢、净都是我们人类添加上去的标签跟界定。在法界实相里面,是不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不需要那些界定;而且法界实相里面,你认为的污垢也未必是污垢;法界实相里面,你认为的清净也未必是你所想的那一种「净」。垢、净,是人类按照我们的好恶标准去界定的。如果我们的心充满着贪、瞋、痴,看我们周遭的每一个人都会看得很不爽,看每一个人都不顺眼,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污垢,我们自己的内心充满着贪、瞋、痴,不是外境的问题。什么叫做「不垢不净」?垢、净,都是我们自己去界定出来。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能体悟到「空」,「空」是佛教里面的「究竟智」、「涅槃智」,已经是最高级的领悟。如果一个人真正体悟到「空」,就是体道、悟道,然后就会行道,做出「与道合一」的质量、特性。如果真正体悟到「空」的含意,整个人生、心量都会与「空」相应,所展现出来的质量、特性,也都会跟「空」的特征、特质一样,「空」有什么样的特性,你也会展现出什么样的空性。如果真正体悟到「空」,因为「身见」、「我见」消失了、消溶了,没有那些「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意即「身见」、「我见」消失了。
「无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身见」、「我见」消失了。「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主、客也消失了,心境合一、主客双泯。这时候,这样的人不是说活在虚幻的世界,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不是那样啊!他没有多出二只手,在修道的过程是二只手,开悟之后还是二只手;修道的时候是一个头,开悟之后还是一个头,没有变成「三头六臂」。然而所不同的,就是心境不一样,以前是心量狭窄,现在是无边无际;以前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现在二元对立的界线,消失了、消除了。当你有了界线,才会不断的.冲突;当你有了界线,就会导致很多的痛苦。当你这些界线消除了,「身见」、「我见」消失之后,界线没有了,二元对立消失了,敌人也消失了,所谓「仁者无敌」啊!敌人是我们自己塑造出来的,如果你的内心里面没有敌人,真正以慈悲心去普爱一切众生,就是没有敌人啊!
如果一个人真正体悟到「空」,自然会展现出「空」的特征、「空」的特性,体会到什么叫做真正的「空性」(「空」的特性),就会在身、口、意展现出来,来到无我、无私的境界,展现出来的爱,不同于一般众生有条件、有所求的爱,而是无条件、无所求,无我、无私的大爱,与耶稣的「博爱」一样。佛陀、佛教所谓大慈大悲的大爱,就是来到无我、无私,展现出「空性」的大爱。「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主、客已经消溶,没有再对立了。就像禅宗描述的境界,第一个阶段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个阶段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在深入经藏,在闻、思、修,看到这个也「无常」,看到那个也「无常」,看到那个也「无我」…,以「头脑」在解析的过程。但是,当你有一天真正体悟到真理实相,就会来到第三个阶段「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与第一个阶段,虽然同样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其实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心灵质量。第一个阶段是用一个「我」在看山水,第三个阶段是「无我」,看山、我就是山,看水、我就是水,看花、我就是花,与当下的境界就是溶为一体;看一切众生,没有不顺眼的,没有接纳不了的,没有敌对的对象,因为看一切众生就像是在看自己,爱护每一个人就像爱护自己一样。如果真正能够体悟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身见」、「我见」一定是消除的,这不是用“修”出来的,想要做到无我、无我…,于是就用忍耐的,当然这是一个过程、过渡时期而已,到后来自然是大慈大悲,看到每一个人,就像是自己的兄弟姊妹,看到每一个人,都像是我们的同胞。
所谓「民胞物与」,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类,看到一棵树,一样会很尊重它,看到飞雁、看到动物,都一样把牠们当做是我们的同胞,即是「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讲的「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以比较白话来讲,是「梦里明明有六道,醒后空空无界线」,这时候你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才会真正以平等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包括六道所有的众生,没有我慢、也没有自卑,都是一连贯下去的,因此「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到后面结论是这样一连贯下来,然后「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为什么会有罣碍?因为我们内心有很多的界线,有很多的对立,有很多的冲突,有很多包容不了的人,树立了很多的敌人,当你有敌人,才会有所罣碍。如果你的内心里面,能够慈悲爱护一切众生,所谓「仁者无敌」,是没有任何敌人的。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同胞,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所有一切众生,跟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以爱己之心去爱护每个人,自然没有敌人,这样就不必在那里牵挂,恐怖之心也就自然消失。当你真正了悟真理实相,体会到不是从外来赚到很多钱,而是开发出我们「本自具足」的无尽宝藏,每个人都拥有无尽的宝藏,只是有没有开发出来、有没有挖掘到而已。如果没有开发出、没有挖掘到,就会觉得自己很贫穷、很痛苦,于是不断向别人祈求。
如果你开发出「本自具足」的无尽宝藏,就会很快乐、很安详、很知足,因为体会到你没有欠缺什么,于是这时候也不会吝啬,很自然的大慈大悲善待一切众生,这些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因此无所得、但是也无所失,你没有失去什么。如果能够体会到原来开发出来的,是我本来就藏有的无尽宝藏,因为来到大安心、大自在,没有得、没有失,没有得失之心,就「没有挂碍」,这样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这时候就能够来到「究竟涅槃」。
这一张照片是今天在加拿大拍摄的,看起来不起眼的角色,但是可以呈现出富藏、富涵命力,有没有看到?平常纵使你走过千百回,也未必懂得欣赏它,懂得跟它们心灵交流,但是现在把它拍摄下来,让大家看看它的生命力,看看它的庄严。这是加拿大温哥华这里的樱花,你的人生处处都是活在天堂、净土里面,只是有没有心眼打开去看得懂而已。你的人生可以是「花开见佛悟无生」,处处开花的世界,也可以是充满荆棘的世界,你的人生的世界、人生的路途,到底是要充满了荆棘?还是充满着鲜花朵朵开?要看你自己怎么选择,因为都是在我们自己的心,即是《心经》所讲的深义。如果你真的会选择,可以让我们的心花朵朵开,生命每天都是在开花,就是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把我们的生命潜能发挥出来,把我们的生命贡献出来,回馈这个世间。
一般人提到这个,就认为它是肮脏、污垢的,觉得好恶心!这我是从马来西亚带回台湾的,又从台湾把它拍摄下来,然后带到国外来,这是要用钱买的,在马来西亚买的玩具,比如说在朋友生日,或是特殊的日子,送给好朋友一个惊喜的玩具,但是众生却很容易被这个外相所欺骗。同样的材料,如果把它雕塑成一个观世音菩萨,大家就会放在佛桌里面膜拜;同样的材料,把它做成这样(大便)一个形状,大家就会觉得「哎呀!好肮脏、好污垢!」现在假设,把同样的材料,原来是做成这样(大便)的形状,现在把它做成一个「观世音菩萨」像送给朋友,就算是同样的材料,第一次先送给朋友原来的形状(大便),他一定会很生气,觉得你这个朋友实在太轻视我了;再来,等他生气的时候,我们再送给他用同样材料做成的「观世音菩萨」,他又觉得好高兴。
众生很容易被外相、外境牵着走。事实上,本质都是一样的,因此《心经》讲「不垢不净」,「垢、净」是我们贴上去的、我们去界定的,当它是同样的材料,只要外相一改变之后,众生判定的是非、好坏,就马上对立出来了。
这些迎春花也是在温哥华这里拍摄的,本来我还不知道这是什么花,什么花、什么名称都不知道,名相对我来讲不重要,而是我懂得跟它心灵交流,我懂得欣赏它,我看到「黄金遍地」啊!不只遍地,遍满虚空啊!当你停下来,「行深」啊!好好用你的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去跟它交流,它也会跟你心灵交流、心灵对话,用你的心灵来看,它会帮助你心花朵朵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含意很深,由于时间很有限,只能够跟大家分享一些重点,但是也够大家回味无穷了。
当你真正会看,生命到处都是充满着黄金岁月,从现在公元二00六年的三月二十五日开始,你的黄金岁月现在才开启,真正体悟《心经》的深义,会开启生命的黄金岁月,不管我们的年纪大小,超越这些、超越这些,「无老死」没有老、没有死,当你真正体会到这些,生命的黄金岁月就会开启出来。
现在来看空中的这些白云,在那里飞啊!飞翔!最重要是让我们看到「虚空不碍白云飞」,看到所有的「色界」,不管是所有的建筑、白云,都是包含在虚空里面,没有虚空为背景、为舞台,现象界的一切没办法成立,只有虚空能够没有质碍、没有阻碍。如果你的心境能够体悟到「空」,心与「空」相应,你的世界不会被任何境界阻碍到,什么境界都不会阻碍到你,就是解脱自在。如果我们被境界阻碍了,就是被境界系缚住了。如果我们的心境能够像虚空,不但白云不会阻碍到你,也能够让白云在虚空中成为法界的庄严,白云也是朵朵在飞翔,有没有看到白云在飞?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虚空之中,蕴藏了无限的能源,而这些能源会慢慢的旋转,形成极微的粒子,然后再形成一片星云。这些星云、极微粒子,它们慢慢的旋转,于是各种物质就会产生出来。中国的《易经》非常深奥,是在解释宇宙创世纪,也在解释万事万物怎么来的,都是用简单的符号,解释宇宙最深奥的真理实相。当这些极微的粒子,它在旋转、运转的过程,会慢慢不断在分裂,就是《道德经》里面,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心经》所讲的「空」,「道」就是「空」。
佛经里面所讲的是「空」,蕴藏了无限的能源、能量,因此「空生妙有」,就是《道德经》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样的,只是用不同的名词解释而已,它会不断的分裂,只要有能源、能量的供应,就会不断分裂,然后不断成长,亦即在整个解脱道课程,有介绍过的太极花,原来虽然只是一棵小树,在还没有形成花苞之前,就是处在无极之中,因为宇宙里面有很多的能量,继续供应这一棵小树的存在,这个花苞就会出来,最初是一朵(道生一);这一朵开完之后,它会分裂、演变成二朵;二朵开完谢了,然后演变成四朵;于是一、二、三、四…,层级一直一直这样,它是一批、一个层级开完之后,又分成二个出来…。所以,请大家仔细观看,二朵开完、谢了之后,再分成四朵;这四朵开过、谢了之后,再来八朵;八朵开过之后,又再分裂,然后十六朵、三十二…。因此,我们把它称为「太极花」,就像「道生一,一生二」,然后二、四、八,十六、三十二…,是不是像太极的实相搬出来,真是很奥妙。
如果你的心没有停下来、静下来去看,它们就算在你面前晃过百千遍,也是看不懂,就像你纵使念过《心经》好几百次、好几千次,假如没有停下来好好去体会,还是体会不到《心经》的深义。所以,大自然处处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
这一张是海棠花,有很多人会插花、种花,但是你有没有停下来去看?海棠花一样有太极图的含意在里面,大家仔细看,有没有?道生一、二、四、八、十六…,就在宣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万法是来自于「空」、来自于「道」,然后又浸泡在里面,又再不断的分裂、不断的分裂,就像这是你、这是我、这是他;这是佛教、这是基督教、这是回教、这是一贯道,这是其它各种宗教…;这是美国、这是台湾、这是中国大陆、这是欧洲、这是加拿大…。如果我们的心境没有向上提升,就会停留在「我这个国家,跟你这边的国家不相干;我这个种族,跟你那个种族不相干…」我们的心胸、我们的视野,没有打开、没有提升,心灵没有净化、没有提升,就是在人我是非里面争个不完,所有的身见、我见、冲突都是这样,因为我们看得越狭窄,我们越往下看,于是导致种种冲突不断。
为什么把修行定义为就是一个心灵的净化、心灵的成长、智慧的开启?如果我们能够把心灵往上提升,把我们的世界往上提升,慢慢的提升上来,我们的世界就越广阔。如果能够提升到上面来,就会体会到一体的世界。以前我们是把「六道」分别得很清楚,当你慢慢提升上来,「醒后空空无大千」没有界线,就是《心经》所讲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主客消溶。如果处在比较下面层级的境界,外面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则「眼、耳、鼻、舌、身、意」-「我」跟境界是分裂的;如果能够提升上来,它们就是一体的,这就是「空」,真正的虚空。
这一张是从实际的虚空中,把它拍摄下来的。真正的虚空,蕴藏了无限的能量,就是天文学家描述的宇宙大爆炸,大爆炸是爆出什么呢?就是能量。星球的爆炸,事实上它就是释放出等量的能量。物质的消失,但是绝对不是断灭,是释放出等量的能量。假如说这个物质原来的形成,总共需要一亿卡的能量,当它消失、消溶的时候,一样释放出一亿卡的能量,一卡也不会把你揩油掉,就是「质能不灭、质能互换」。所以,当具有足够的能量,就会酝酿出广大的星云,极微的粒子就会酝酿出来,就是天文学家所观察到、拍摄出来的「老鹰星云」,这是非常广大、非常广大。只要一个小小的角落,酝酿、酝酿、酝酿出来,它就会发亮,即是一个太阳系。这么广大的星云,只要随便一片,随便一个角度,酝酿、酝酿出来,就是一个星星,就是一个太阳系,一个亮点就是一个太阳系,全部都是由能源转换过来。
这一张是「蔷薇星云」,很像一朵玫瑰,每一个白点都是从星云里面,慢慢酝酿出来的一个太阳系。这一张是「火鸟星云」,看起来就像一只火鸟,同样都是由虚空里面的能源,酝酿出来的广大星云,里面一个角落又可以演变出一个太阳系。现在是太阳系的凝结、形成过程,当有一片星云分裂,星云就不断的一直在旋转、旋转,佛经里面所谓「诸行无常」,现象界的一切,一定都在走、都在变、都在动、都在旋转,当它慢慢的旋转,中间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这是一直在旋转、旋转的过程,慢慢的中间就会形成一个太阳。旁边压力不够大的,就形成为「行星」;中间压力够大的,就会形成核溶核反应,而开始燃烧、发放光出来,就是太阳系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些都是天文学家、科学家,把它做成动画描述出来的,都不是迷信,而是依据科学呈现出来。一个太阳系,也是由能量所组合而成,就是由「空」转变成为「色」。
感悟《心经》的深义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心经》非常重要的内涵。
如果能够「观自在」、又能够「行深」,深度去「止观双运」,这时候就会开启智慧了。「止观双运」能够开启智慧,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止观双运」开智慧、开悟。当你真正的开悟、大彻大悟,就体会到「照见五蕴皆空」,此时能够「度一切苦厄」。为什么我们修行修了一、二十年,还在苦海浮沉?因为没有具足前面的基础,没有「观自在」,所下的工夫不够深。当你具备前面这些闻、思、修的基础,然后深度去「止观双运」,你随时都会开启智慧。只要真正了悟真理实相,很快就能够「度一切苦厄」,苦海很快就消失、止息,佛陀在《阿含经》里面就讲:不待时节因缘。不是说你的业障深重,要到来生才有可能成就,不是这样啊!佛陀就告诉大家只要按部就班,一步一脚印的深入,不待时节因缘。只要你够用功,脚踏实地去闻、思、修,真正能够「归零」,不带成见的深观、行深,自然水到渠成,很快!就可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一般人提到「空」,就误认为「财也空、名也空、利也空、五蕴皆空,什么都空…」结果到后来所体会的「空」,变成顽空、断灭空,又执着在「空」,生命会失去动力,生命的方向感也失去了,这是因为错解、误解,这样所体会的「空」,不是诸佛菩萨所要启示我们的「空」。真正的「空」,是充满着生命力、充满着活力,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佛经里面提到「空能生妙有,空中生妙有」,真正体悟到「空」,生命是来到无限的可能、成为生龙活虎,不但不会被任何境界阻碍,没有什么系缚而解脱自在,生命真正是生龙活虎,来到「无所住又能生其心」。真正体悟到正确的「空」,必然、也自然来到「无所住又能生其心」,绝对不是顽空、断灭空。为什么说「五蕴皆空」?稍后会用幻灯片向大家再解析一下。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是在解释「五蕴皆空」,但是这个「空」,以现代的天文物理学解释,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空」绝对不是顽空、不是空洞、不是断灭空,「空」是无边无际的虚空。在无边无际的虚空里面,蕴藏着无量的「能量」,当这些能量因缘成熟,形成极微的粒子,佛经里面有讲到「极微」,就是现代的天文物理学家、科学家,一直在探讨组成物质的「最微小粒子」,现在是来到「夸克」,但是科学家还不死心,继续要再找寻下去。佛经里面叙述佛陀二千五百年前,早就解析所谓的「物质」,都是由「极微」所组成,当能量形成之时,它慢慢的凝结,形成极微小的粒子,再慢慢凝结成「夸克」,然后从「夸克」再排列,组合为介子、质子、中子、电子,然后再组成「原子」;「原子」再排列组合,组成各种的「分子」;「分子」再排列组合,于是组成「物质」。
「物质」就是《心经》所讲的「色」,所有看得到、想得到、触摸得到的「物质」,全部都称为「色」,也就是现象界的一切。《心经》所讲的「空」,就是无边无际的虚空与能源,现在物理学家早就已经告诉我们,宇宙发现到的定律、法则,第一就是「质、能互换」,而且「质、能不灭」,「质」、物质就是这里所讲的「色」,科学家所讲的「能」,就是这里所讲「空」里面的能量,科学家所讲的'「质、能互换」、「质、能不灭」,就是这里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物质与能量是互换的,而且当下每一个人-你、我、他,虽然有色身的存在,但是再做深度的解析,就是能量的组合,我们众生就是「能量的组合」,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没办法再做很细部的解析,在「阿含解脱道」的课程VCD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讲解,大家可以参考,现在只能点到为止的讲述。科学界就在证明佛教里面所讲的「无上甚深微妙法」,今天最顶尖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化学家,包括爱因斯坦,没有一个人能够打破佛教里面的真理、佛法,因此佛教、佛法是非常科学,不只是科学,而且是超科学。
人类现在的智慧不断慢慢在提升、成长,当今最顶尖的科学家的所有发明与发现,都不会超出佛经里面所讲的「三法印」。以前的逻辑概念,都是很对立性的,对就对、错就错、是就是、非就非、黑就黑、白就白…,都是一个截然划分。但是现在人类的智慧又慢慢提升,现在来到「模糊逻辑」,界线已经不是像以前人类所想的截然划分了,都是很深奥的。包括以前所理解的「原子」,认为原子、电子、质子…,都像撞球台上界线很明显的颗粒,然后在那里撞来撞去…,这些推论是因为以前人类的观察能力、仪器还不够精密,当透过现在人类慢慢观察越深入之后,发现它们并不是一个范围很清楚的粒子在撞来撞去,而是「牵一发动全身」。所以,你、我、他,每个人的存在,跟整个宇宙都有密切的牵连关系,你并不孤单、并不孤独,你的生命存在,跟整个宇宙的存在,都完全密不可分,要体会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庄严。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今天我们幻灯片的重点,会向大家解析这几句话,因为这是《心经》非常重要的内涵,为什么说「诸法空相」?为什么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今天的幻灯片会加以解析。法界大自然的实相,本来就是如此、这样,只是众生不了解而已,如果能够体会到这里面的深义,体会到什么叫做「不生不死」,生命会全然的活着、全然的开花,而远离颠倒梦想。人类最害怕的老、病、死,最害怕生命的消失,《心经》就告诉我们,那是错误的观念知见,那是人类的错觉,人类没有正确理解生命的实相。所以,《心经》告诉我们要了解「诸法空相」,「空」的含意很深,一切来自于「空」,以「空」为背景、以「空」为舞台,又回归到「空」,但不是顽空,生命不会消失,生命没有死亡。
这不是空海刻意创造、发明的名词,然后来说服你们去相信它,我只有如实的介绍真理实相,把体悟到的宇宙真理实相向大家分享。如果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体会到原来生命是生生不息,生命不会断灭,生命没有死亡,只有变化、变化、变化…。这是一个很重要观念,大家要好好去体会,生命没有死亡、没有断灭、不会断灭,只有变化、变化、变化…,即是「无常法印」。至于会怎么样变化,中间是由很多的因缘组合,意即佛教所讲的「缘起法」,在这整个变化的过程,如果能够体会到「无我」,生命就是体悟「三法印」,来到洒脱、解脱自在,修行的核心都在这里而已。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门、所有的经典,就是要协助大家去体悟「三法印」-无常、缘起、无我。
「无我」不是消极、不是断灭,而是宇宙的实相,如果能够体悟到这些,你会珍惜每一个当下,珍惜我们的生命,不会自暴自弃,也不会把生命寄托在虚幻的梦幻世界,会很踏实、很充实的度过每一天,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我们的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个因缘,在每一个因缘都会加入善因。由于正确了解「因果法则」了,「因果法则」不是宿命,而是有无限的可能,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当下你要加入什么因,将来就会得什么果;你要得到什么果,就在每个当下加入什么因,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如果我们有正确的体会,是会为我们的选择而负责,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生命,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人生,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否则会活在充满抱怨、充满业力、充满习气、充满宿命的世界,这样很难出离苦海。如果能够体会到是我们在选择自己的生命走向,是我们在选择我们自己所要的世界,这样就会为我们的每一个选择而负责。当你选择之后,就会播种因。如果能够清楚知道自己现在选择播种苦因,一切的苦果就要勇于承担。所以,具有正确的理解,生命走向才会正确,才能够早日出离苦海。
心经的妙义
佛法虽然卷帙浩繁,但说的都是一个道理,都是在启迪人本性的智慧和光明。
我看佛经不多,因为比较认同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只要一门深入地读懂一两本经就足够受用了。再者是十分崇尚六祖惠能大师的说法“自性能生万法”。既然心既是佛,那么何必绕道向别处觅佛呢?只应该在心地上下工夫。
喜欢心经是因为它言简义深,短短的二百多字把最根本的理法都讲出来了,心经是大乘法。
历代已经有不计其数的高僧大德宣讲心经了,那么我们为何还要赘述呢?我觉得一是讲的路子需要改一改,一定要使佛法与现代人的思想生活结合起来,现代佛法要用现代语言来讲,尽管这样的结合有很大难度。因为有难度才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知识水准而又有心悟身修的人来讲,从这个角度说我虽不才,但还是甘愿自告奋勇去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
其二,是愿意在与各位同道学习、交流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参悟水平。
历代高僧大德都采取了比较严谨的、学术的、训诂的方式来讲心经。而时代进化到今天这个程度,我到认为换一种精简、现代的探讨形式更容易让现代人所接受。于是我便喜欢略去背景、文字考证等烦琐的过程来谈自己的见解,因为那些知识毕竟在网络和书籍中随时可以查到。
为了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在探讨前我先录一遍心经的原文:
般若菠萝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所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菠萝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菠萝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菠萝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菠萝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菠萝揭谛菠萝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样短的心经里还可以提炼出更短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一句话:诸法空相,色空不二,能度一切苦厄。
其余基本上都是对上述中心思想的解释。
那么好了,我们就从这个根本的思想开始探讨。先说说这个诸法空相和色空不二是个什么意思。诸法,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现象和道理。空相,也就是不存在、虚无的意思。合起来直译的解释就是“一切事物的现象和道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虚无的,不存在的。”在经文中对于“诸法空相”的性质有一个描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
“空相”至少包含这样三种意义:
1、“缘起性空”。因为所有事物的现象和道理都是相对的,都是因缘而生的,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任何法则都仅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有效,超出这个时空点就不是那个道理了,也就是真理的相对性。而从宇宙全信息整体的角度看来,原则上它就一定是错的(所以我们才看到佛经上总是“离四相,绝百非”),此是则彼非,是非本不定,因此虚而不实。
2、没有生灭。是说方死方生,生灭无常,有也是无,所以现示出空性。生与死就是一个东西。就象蝉蛹变蝴蝶,前一个生命的死即是后一个生命的诞生。而生命载体即便是没有质变的时间段里,则也在体现着生死同一;某些细胞某些思想正在死去,另一些细胞和思想诞生出来。而从宇宙整体论的角度说能量守恒,信息不失,也就无所谓增与减。而佛性正是这种“全知全能”的体现。
3、无论是有形有相之物和无形有相的微尘事物都是“空”中所生,借用道家的语言则是——普天之下惟一炁流行,都是元气化生。万物起之于空,归之于空。
如果还是沿袭古人的说法,现代人依旧是无法理解,也就无法认识佛法的真谛。按照道理来说,古人可以文字演道,那么今人也应该能够做到。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用现代知识去揣摩描述一下,或许对开悟有所启迪。这个空相的佛性有“宇宙的全信息”(可以参看宇宙全息论)的性质,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信息全都储存在里面,所以才可以称之为大智慧,因为它无所不包,虽然空无一物,却含藏妙有,还可无中生有。所以按照唯识学的说法就叫做“万法唯识”。所有的一切都由这个“全知全识”之心所生。比如我们想学习一种我们不会的技能,通常的方式是——我们必须去看书,或者找老师教,否则我们就不会。但如果能够获得大智慧的话,我们便可以以“感而遂通”“探囊取物”的感悟形式,十分简洁地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方法指导。这还仅仅是一般不涉及神通作用的探讨。因为涉及玄的东西就更无法与常人探讨了,会有很多的负面效应。
下面说第二个概念“色空不二”:色,就是有形世界。空,就是无形世界。不二,不是两个事物。合起来就是“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事物,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事物。”用心经的原话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简单的说叫“一体两面”,就好比我们人体,从肉眼的外观来看是这样一个形体,如果以微观的科学手段去看,恐怕看到的都是些细胞、分子、细菌一类的东西了,那么佛法则更进一步,看到了“空相”(了无一物)的水平;这样一来,所有眼见为实的东西都可以说是由无形的物质所组成。顺带提一下,现代粒子物理已经把探索的目光指向当今最小的物质结构——夸克和轻子。但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都明白,这并非终极。而某些具有前沿意识的'物理研究者则把空间基元锁定为“空子”——这样一个空空如也、杳无朕兆、物质赖以产生的本原。而据我所知,这空中只有能量而无质量。
这个道理在绝大多数人的思维中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它早已超出了我们人的“见闻觉知”。也就是说这是知识经验都无法企及的一个高度,换句话说就已经不是人的常规思维能够把握的东西了。那么怎么能够验证这种道理的真实性呢?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是古代有修证的觉者,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照”见的。相当于很深的禅定,属于证见的范畴。这个决不是那种意识中的感觉、把握,而是一种特殊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所以现代人不理解这个很正常,因为没有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任何属于知识、逻辑分析类的评说实质上都是苍白无力的。
那么是不是说如果没有甚深禅定的工夫就不能见道了呢?也不是。“一悟即至佛地”则是另外一种把握的方式。达摩大师曾经说过,可以“理入”也可以“行入”。完全可以在心上下工夫。悟,如果论拆字,就是心中之自我。也就是说佛性是每个人都有的,只要你去见性,就同样可以把握那个真理。而这个见性与“照见”又不同,“照见”是用禅定的工夫“见”到那个空的“相”,而见性则是一种类似感知的状态,虽没有见,但已经把握到了。大概有些人都有“一悟即至佛地”的灵光闪现,但都转瞬即逝地把它丢掉了。而禅宗要求的则是“念念自见”,也就是相续不断地去见性,这样才能保障佛性的不丢失。
下面说“能度一切苦厄。”我认为这句话是太重要了,因为它道出了佛法是“实学”这样一个关键的事实。许多人一见佛法研究的都是形而上的东西,先就退避三舍了,觉得这些个玄奥的道理对我们人生有什么益处?成佛我不感兴趣,因为我人的事情还没解决好呢!
而这“能度一切苦厄”就完全可以说明佛法对人生的实用性。一天24小时是由白天和黑天组成的,世界同样是由善和恶组成的,既然有善恶是非,你就无法逃避人生的种种问题,痛苦和欢乐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是并存的。欢乐自不必说,每个人都乐于受用,但痛苦、烦恼、疾病和灾难呢?那显然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要的,因为那会损害我们的生命。
这样就很容易明白了:佛法他以超人的智慧来帮我们解决解脱人生的苦难。这个方法不是用钱管一饥不管百饱,也不是人力物力上的临时救助,而是从智慧开发的角度帮我们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心,达到受益终生,心可役物的高超能力。
为什么可以“度一切苦厄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如果站在“诸法空相”的角度,一切都非实在的有,哪里还有什么疾病、烦恼和痛苦呢?烦恼与痛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眼光太短浅,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只看到一个事物的表象,所以就困在里面走不出来。如果开悟了,了解到实相,烦恼则会迅速解脱。正所谓“聚则成形,散则为空”。只有知空,才能心无挂碍。就拿疾病来说,它不过是分子聚合不合理的状态,它的根本原因应该说是心因性的,如果你去除了那种不合理的心态,回归到“本来无一物”的状态,那么这种聚合的心因性指令就不复存在,身体回复到一种无病无偏的有序化排布,疾病自然也就“散则成空”了。当然心性的修养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过程。这是其中的一层意思。
浅表的另一层意思则可以换个角度解释,就是说自性本来是万法具足的,既然是万法具足,一旦产生矛盾,自然也一定会产生极好的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而不是我们现在这种人忙无智的状况。
心经的道理非常深,虽然它那样简短,但它是一个十分丰富的立体结构,非人的思维意识可以把握,语言在此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只能从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来谈它,试图与人与己有所启迪,而无法穷尽其机。要想更深的把握和参悟,只有靠参悟者自己的亲证和慧力了。
四重缘起深般若 解说《心经》
一般佛经的后分,称为流通分,内容多为佛说法已,天龙八部、诸天、罗汉及菩萨众合什欢喜赞叹,于是佛即随说此经流通的功德。
1 般若咒义
上来已由密咒的五种功德,分摄五道的修证,在这里,只打算依吉祥狮子所说,略释般若波罗密多咒的咒义,即便完结《心经》正分的讲释。
Tadyatha om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玄奘译为: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Tadyatha(爹雅他)的意思是“如此即是”。甚么叫做“如此即是”呢?此即轮回界与涅槃界为同一。何以同一?于佛的智境中,其无所缘为同一,其无分别为同一。
Om(嗡)这个咒字及咒音,在轮回界显现为贪、嗔、痴、妒、等五毒;在佛的果位上则显现为五部佛父(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然而一切显现,实无非即是由颠倒识所认知的显现,是故悟入深般若波罗蜜多,即于一切落入缘起而生的境界都无所住。所以om,即是无所住的自显现。
Gate(加爹),第一个gate,意思是行者自利,渡向佛果位。
Gate(加爹),第二个gate,意思是利他之渡,引渡有情向佛果位。
Paragate(帕喇加爹),此说为已自渡至最殊胜境界。
Parasamgate(帕喇生加爹),此说为已渡至利他的最殊胜境界。
Bodhi(波的),此说为法尔生起无间大悲心。
Svaha(娑哈),此说为心相续自解脱,自解脱后,更不依其他。
由般若波罗蜜多咒的咒义,即知般若波罗蜜多的要义。以轮回涅槃二界的无分别为基础,悟入无所住的无所缘境,由离相碍而自利利他,以至现证无碍、无舍离、无所得亦无无得,如是自利圆满,法尔生起无所缘的悲心,圆成弟子,令其得自解脱。
这即是佛地中因位无间道的修证,以至果位佛地的现证。
2 认许与随喜
一般佛经的后分,称为流通分,内容多为佛说法已,天龙八部、诸天、罗汉及菩萨众合什欢喜赞叹,于是佛即随说此经流通的功德。
《般若》系列的经典则有点例外,其中多部经典,特别强调“随喜”,而随喜的诸菩萨众,又例必以弥勒为上首菩萨。
这是甚么缘故呢?
因为大凡说修证的经典,亦多以弥勒为上首,《般若》的.随喜上首是弥勒,就含有以修证般若即是随喜的意味。这意味十分深邃。
释尊于二转*轮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将缘起思想深化与系统化,而缘起思想,则是佛家的基本。在初转*轮时,释尊主要是说四谛、十二因缘,这时候所著重的是用缘起来否定实执,因此便说得明快,目的是令修行人可以立即掌握空性的涵义,从而否定执一切法为实自性有,也即是否定对“物性”的执着。然而凡明快的说法一定相对地简单,倘若永远落在这个层次,那就无法进入大乘的五道,因此弟子亦永远不可能成佛。由是才有二转*轮的深化与系统化。
龙树的成就,在于将释尊二转*轮的说法,整理成为一个离边复离中的中道思想,而这中道,则由四重缘起来层层深入,令学人明白缘起的非单一性,以及其相关的连贯性。由是当由缘起而悟入空性时,便不是一个层面的悟入,而是层层的深入。
可是,龙树却没有细说如何去观修这四重缘起的具体方法,只在《法界赞》中大略地提到修证般若,最精彩部份是用月为喻,形容行人修证时如何离相碍,这一点,我们在下文还会细说。
弥勒不同龙树,他着重说修证,主要是依三转*轮的《解深密经》来说。修证甚么呢?并不是另有修证的目的,所修证的依然是二转*轮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佛的二转、三转*轮。相对来说,二转*轮主要是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三转*轮主要是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证。至于如来藏系列经典(亦即文殊师利的不二法门),亦为三转*轮所说,那是因为如来藏即是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证果。
说到这里,二转*轮的《般若》经典,以弥勒为上首菩萨作随喜,意思就很明白了,学人必须修证般若,才称得上是随喜佛说。
然而《心经》却跟一般《般若》经典不同,于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舍利弗问之后,释尊随即认许,并说“一切如来亦当随喜”,这就有特别的涵义。这涵义是,三世诸佛 (一切如来)都须经同一条修证的路,都同现证观自在所说的深般若波罗蜜多体性。这即是分开五个层次(五道)来层层深入现证。
是故经言——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彼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如汝所说。
一切如来亦当随喜。
读者可以参考其他《般若》经典的弥勒随喜,跟这段认许与随喜比较,就当知道二者实有层次的分别。弥勒唯以修证来作随喜,而这里的一切如来则以现证来作随喜。可以说,这是最究竟的随喜,因为现证即是修证的圆成。
至于分开五个层次来现证,则可依龙树的四重缘起来解说,亦可以依弥勒建立的修证系统(瑜伽行)来解说,下文即将对此分别介绍。
《心经释要》“五玄”述义
《心经释要》,明智旭所述。原无科节,然其释经间错,文自分五,以显五重玄义也。
甲一、释名
此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字经名,于内又开五重。
乙一、释般若
丙一、总标
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般若也。
此明本经约心直示之般若,乃三般若也。此释般若之名也。
“一念介尔之心”者,《摩诃止观》卷五上:“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言介尔者,谓刹那心,无间相续,未曾断绝。才一刹那,三千具足。又介尔者,介者弱也,谓细念也。”
丙二、别释
丁一、约心显示
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以生法太广,佛法太高,初心之人惟观心为易。是故大部六百余卷,既约佛法及众生法,广明般若;今但直约心法显示般若。
心、佛、众生,体性平等,故无差别。然众生广遍九界,诸佛正觉无上,初发心者惟以观心下手最易。故玄奘大师所译大小《般若》,因摄法不同,而有广略之别也。六百卷之《大般若经》,约佛、众生,广明般若之相;而二百六十字之《心经》,但约心法,直示般若之体。
丁二、具佛众生
然大部虽广明佛法及众生法,未尝不即心法;今文虽直明心法,未尝不具佛法及众生法,故得名为三无差也。
由三法性平等故,知《大经》广明二法,即兼心法;《心经》直明心法,即具二法。此显般若统摄三法而无差别。
乙二、释三般若
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虚明洞彻,了了常知,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无过、现、未来形迹,即是观照般若。
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炳现根、身、器界,乃至十界假实国土,平等印持,不前不后,同时顿具,即是文字般若。盖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一切诸境界性,无非文字,不但纸墨语言为文字也。
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所有知觉之性,及与境界之性,无分无剂,无能无所,无是非是,统惟一法界体,即是实相般若。
已知“般若”乃谓一心所具三种般若,而此三种般若义又何指?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精妙遍圆,含裹十方,即观照般若;根身器界,惟是假名,即文字般若;知境无分,一法界体,即实相般若。此明般若之宗也。
又此三种般若之释,乃合天台一念三千之说与《楞严》“妙明元心”之义,而成一家之独见也。
乙三、释波罗蜜
实相般若,非彼岸非此岸,达此现前一念之实相,故生死即涅盘,名波罗蜜;
观照般若,亦非彼岸非此岸,照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故即惑成智,名波罗蜜;
文字般若,亦非彼岸非此岸,显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故即结业是解脱,名波罗蜜。
“波罗蜜”者,即波罗蜜多,为梵语音译,意译到彼岸。然此彼岸,非谓对岸。有彼此之分,均为此岸;无彼此之别,方为彼岸。故依三种般若,破彼此之执,达照显此现前一念实相,了结业惑生死,智证涅盘解脱,方为真到彼岸也。此论般若之用也。
乙四、释心
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只是一心。
故知此心,一念介尔,即具三种般若;而三般若体,只是一心。此辨般若之体也。
乙五、释经
此理常然,不可改变,故名为经;依此成行,三世诸佛、菩萨之所共遵,故名为经;说此法门,天魔、外道不能乱坏,故名为经。
此般若一心之理,真常不变,诸圣共遵,邪魔不坏,故名为经。此判般若之教也。
甲二、辨体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乙一、标立心体
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故举观心行成者为榜样也。
未释经文,先辨其体。观自在菩萨何行成就?乃观心行成就也。此一心之体,即具圆融、不思议、不次第之三观行也。
乙二、随释经文
丙一、能行之人
此“观自在菩萨”名号,亦分三相:“观”谓一心三观,“自在”谓大解脱,“菩萨”谓自利利他。
丁一、释观
“观”者,能观之智,即一心三观,通名观照般若也。
上已明体,故知“观”谓观心之行。又此“观心行成”时,可一时具得道、一切、一切种等三智,即证一心三智,故云“能观之智”。又以此一念介尔之心,圆观空、假、中三谛,故能于一而三,无前后次第,成不思议之境,故云“一心三观”。以此一心三观,行深般若,照见五蕴,故云“通名观照般若也”。
丁二、释自在
“自在”者,繇证实相理谛,于诸境界得大解脱也。
此明两种自在之相。
戊一、观境自在
菩萨以般若观照真如之境,通达一切诸法实相,故云“繇证实相理谛”,此即观境自在。
戊二、作用自在
菩萨以般若观照真如之境,以实相之体,应用十方,度化无穷,故云“于诸境界得大解脱”,此即作用自在。
丁三、释菩萨
“菩萨”,翻觉有情,乃自利利他之号。
戊一、释菩萨号
己一、菩提萨埵
菩萨,乃梵语音译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意译为觉;萨埵,意译为有情。菩萨不仅自求觉悟,亦能广化众生令其觉悟,故云“觉有情”。
己二、自利利他
菩萨累劫修行,乃为累积己身功德,此即“自利”;又以己身功德所生善果,而广度有情,此即“利他”,故云“自利利他”。
戊二、通二般若
智契实相,则自利满足;智宣文字,则利他普遍,故名菩萨。
菩萨以智慧契入诸法实相,而得自利满足,此显实相般若;又以智慧宣说圣教,而得利他普度,此显文字般若。上已谓“通名观照般若”,故三般若备矣。
此明能行之人也。
丙二、所行之法
丁一、总明
戊一、释深般若
“深般若波罗蜜多”者,三智一心中得,权教三乘所不能共,故名为深。
菩萨所行何种甚深行法?即以一心观于三谛,而一时具得三智。此为了义究竟实教菩萨所证,非与权教三乘所共,故此般若是名为“深”。
此总明所行之法也。
戊二、释时
“时”者,追指旷劫以前而言。从此一得相应,则直至尽未来际,终始不离深般若矣。
此“时”虽谓过去无量劫前而言,然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若能与三般若相应,则穷尽未来之际,始终不与深般若而相疏离,故知此“时”通于三世也。
丁二、别明
戊一、心开三智
前以三智归于一心,为总明;今以一心而开三智,为别明。
“照见”者,别明能观之智,即观照般若。“五蕴”者,别明所观之境,即文字般若。“皆空”者,别明所显之谛,即实相般若。
以能观之智,照所观之境,证诸法空性,此即与三种般若相应也。又以所观之境,别明假观;以所显之谛,别明空观;以能观之智,观照空假,别明中道观也。
戊二、强名为空
五阴无不即空假中,四句咸离,百非性绝,强名为空耳。
“五阴”,即五蕴。有别谓“不即”,“无不即”即无别也。“四句”者,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句。“百非”者,如南本《大般涅盘经·金刚身品》所云诸非之类,皆义谓凡有执取,全当否定。诸非无数,藉百虚称,以示其多。
五蕴乃缘起假法,其性本空。然以甚深般若观照,性空故假,假有显空,何谓空有?故知三谛相即,超离四句,体绝百非,而强名为空耳。
丙三、行法之效
“度一切苦厄”者,自出二死苦因苦果,亦令法界众生同出二死因果。即是行法之效,亦即波罗蜜多也。
“二死”者,指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二死因果”者,众生因有漏善不善业而感分段生死,三乘因无漏有分别业而感变易生死。菩萨能自出离二种生死,亦能令法界众生出离二种生死。故知“度”谓自度度他,“一切苦厄”谓二种生死。菩萨自度度他,出离二种生死, 故云“即是行法之效”;达于涅盘解脱,故云“亦即波罗蜜多也”。
甲三、明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乙一、标立宗趣
丙一、总观空境
此广释五蕴皆空之境谛,而观照自在其中,以非观照不能了达此境谛。
上虽已明心体所观之行为“照见五蕴皆空”,然只言“行法之效”而未申明宗趣,今当广释五蕴皆空之境谛。又此五蕴之境缘起而有,非以观照不能了达性空之谛。
丙二、别释五蕴
故夫心者,不起则已,介尔有心,则必顿现根身器界,名为色蕴;则必领纳诸苦乐境,名为受蕴;则必取相施设名言,名为想蕴;则必生灭迁流不停,名为行蕴;则必了了分别诸法,名为识蕴。是知随其所起介尔之心,法尔具足五叠浑浊。
此明五蕴之境,皆由一心而有。若心不起,则诸法寂静;若心起时,则顿现根尘、令纳苦乐、施设名言、迁流生灭、分别诸法,以成五蕴。故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法尔具足五叠浑浊,本自天然而非造作。
“五叠浑浊”者,义谓五浊,语出《楞严》。《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四:“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明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乙二、随释经文
丙一、五蕴空相
丁一、色空不二
戊一、色空不异
今以甚深般若照之,了知色惟是心,别无实色。一切根身器界,皆如空华梦物,故“色不异空”。空亦惟心,别无异空,设有一法过涅盘者,我亦说为如幻如梦,故“空不异色”。
今以甚深般若观照色蕴,了知色蕴惟是一心所生,除心法外,别无实色可得。色蕴犹如空中之华,世间一切根身器界皆如梦中之物,虚幻不实,故云“色不异空”。然此空亦惟是心,除心法外,别无异空可得。若有离心之空,即同有法胜于涅盘,皆如梦中说梦,故云“空不异色”。故知惟心之色不异于空,惟心之空不异于色,色空皆惟是心,离心别无空色。
戊二、色空相即
既云不异,已是相即,犹恐封迷情者,尚作翻手覆手之解。故重示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空不异,已是相即,为解迷情,复故重解。
又色蕴乃缘起有为之法,故为事;空乃无生灭无为之法,故为理。下以事理明于色空,此义当知。
己一、全事即理
谓随拈一微尘色体,即法界横遍竖穷,故即是空。所谓全事即理,无有少许理性而不在此事中。
偈曰:“微尘色体空,诸色体亦空,空性无有异,色体皆是空。”故知诸色差别,然皆具无异之空。
己二、全理即事
即此微尘所具真空全理,还即顿具法界全事,故即是色。所称全理即事,无有少许事相而不在此理中。
偈曰:“空具一切色,亦具微尘色。微尘色体空,亦具一切色。”故知空性无异,然皆具差别诸色。
己三、事理不二
斯则当体绝待,更无二物。
偈曰:“离色难显空,离空色不存,色空互相即,当体为一心。”故知当体一心,方有色空绝待;若无心体,别无色空二物也。
丁二、余蕴亦同
既于色蕴了达此实相已,受、想、行、识例皆可知。
既知色蕴性空实相,余之四蕴其例皆同。赘而言之,即: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
丙二、破诸执迷
丁一、无有生灭
又恐执迷之人,谓此五蕴实相从照见生。故更申示之曰:是五蕴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本自如斯,非实相生而五蕴灭。以五蕴本自不生不灭,故名为空相耳。
经云:“照见五蕴皆空。”遂有迷人谓五蕴真空实相,从“照见”生,故有生灭之相。真空实相本无生灭,而五蕴实相即此真空实相,故亦无生灭。又五蕴实相无有生灭,故其体为空。
丁二、无有垢净
又恐迷者,谓此五蕴空相虽非生灭,而有垢净。谓凡夫随于染缘则垢,圣人随于净缘则净。故更申示之曰:凡夫五蕴亦即空相,圣人五蕴亦即空相,何垢净之有哉?
凡圣随缘染净,故有垢净之别。遂有迷人谓五蕴真空实相,虽无生灭,然有垢净之相。五蕴实相,当体即空,无分凡圣,何来垢净之说哉?
丁三、无有增减
又恐迷者,谓此五蕴空相,虽无垢净而有增减。谓凡夫迷,故生死浩然为增,德相隐覆为减;圣人悟,故照用无尽为增,惑业消亡为减。故更申示之曰:迷时亦只此诸法空相,悟时亦只此诸法空相,何增减之有哉?
凡圣有迷悟之别,故德业互有增减。遂有迷人谓五蕴真空实相,虽无垢净,然有增减之相。五蕴实相,当体即空,无分迷悟,何来增减之说哉?
丙三、差别法相
既向五蕴发明此妙谛已,遂即广历一切差别法相,融绝圣凡情见,而曰“是故空中无色”乃至亦无得也。然所谓无色乃至亦无得者,岂俟融绝而后无哉?良以本无所得故也。
已就五蕴发明真空妙谛,今就一切差别法相再明谛理。“差别法相”者,谓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二支、四谛等。何故空中无有一切差别法相?非是诸相灭后空无,乃以空中本无诸相可得也。《瑜伽师地论》卷五五:“此中无所得云何?谓唯有根、唯有境界、唯有彼所生受、唯有彼所生心、唯有计我我想、唯有计我我见、唯有我我言说戏论,除此七外,余实我相了不可得。”《大智度论》卷一八:“诸法实相中,受决定相不可得故,名无所得。”
丙四、结深般若
本无所得名之为谛,了此无得名之为观,而总不离五蕴为所观境。若境若谛若观,又总不离现前一念介尔之心,一心宛具三义。谛即实相,观即观照,境即文字。不纵横并别,亦非一异,故名为深般若也。
经云:“是故空中无诸法相,以无所得故。”故知无所得即诸法空相。然空相依诸法所显,诸法之外别无空相。又一切有为诸法皆为五蕴所摄,故欲观照真空妙谛,必以五蕴为所观境。此境、谛、观不离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故一心具境、谛、观三义;又境、谛、观与三般若相应,故前总标“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般若也”。此三般若于一心中具得,故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亦非一非异,故名深般若也。
“纵横、并别、一异”者,乃取伊字三点为喻。北本《大般涅盘经》卷二〈哀叹品〉云:“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
问曰:“前释已云:三智一心中得,故名深般若。今何复说?”答曰:“前深般若以辨心体,此深般若以明宗趣。”
问曰:“既以深般若以明宗趣,为何前标五蕴以为宗趣?”答曰:“义同不违。深般若即三般若,三般若即境、谛、观。观境而见谛,依境而显谛,谛、观‘总不离五蕴为所观境’,故标五蕴以为宗趣。”
甲四、论用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乙一、标立论用
丙一、明显说用
此遍举菩萨、诸佛为证,而明此深般若真能度一切苦厄。
此举诸菩萨,依深般若,而证究竟涅盘;举三世诸佛,依深般若,而得无上菩提。故知依此深般若,“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丙二、用通三世
所谓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非惟观世音也。
然此深般若行,过去诸佛依之已得诸行成就,现在诸菩萨依之今入究竟圆明,未来诸修学人依之当除一切苦厄,非惟观世音一菩萨而得其用也。
乙二、随释经文
丙一、三种涅盘
“无挂碍”,则结业即解脱,究竟方便净涅盘;“无恐怖”,则苦果即法身,究竟性净涅盘;“远离颠倒梦想”,则烦惑即智明,究竟圆净涅盘。
菩萨一心行深般若故,无有挂碍、恐怖及远离颠倒梦想,而入究竟涅盘。又此一心具于三大,故证三种不生灭之究竟涅盘。以心无挂碍,而得应身解脱之用,以显究竟方便净涅盘;以心无恐怖,而得法身之清净体,以显究竟性净涅盘;以心远离颠倒梦想,而得报身智明之相,以显究竟圆净涅盘。
丙二、三种菩提
依实相般若,得真性菩提。依观照般若,得实智菩提。依文字般若,得方便菩提。
诸佛一心行深般若故,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诸佛具于三身,故得三种无上菩提。法身佛依实相般若,而得真性菩提;报身佛依观照般若,而得实智菩提;应身佛依文字般若,而得方便菩提。
丙三、智理互言
菩提是如如智,智必冥理。涅盘是如如理,理必契智,故影略而互言之。
问曰:“菩萨得菩提,诸佛入涅盘。为何经中交错而说?”答曰:“菩提为如如智,菩萨得菩提智,必冥涅盘如如之理;涅盘为如如理,诸佛入涅盘理,必契菩提如如之智,故涅盘、菩提可互言也。”
又荆溪大师以三涅盘之“解脱、法身、智明”,与三菩提之“真行、实智、方便”,相配而谓。《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实性即法身,实智即般若,方便即解脱。”
丙四、般若咒相
丁一、显体相用
此深般若,即大神咒,具妙用故;即大明咒,智照相故;即无上咒,实相体故。
此深般若乃心之观行,一心又具三大。故知般若心咒,具大神力,以显微妙之用;放大光明,破众迷暗,以显智照之相;无能胜者,以显实相之体。
丁二、一实相印
即无等等咒,无有一法能等此心,此心能等一切诸法,令其同归实相印故。
此般若心咒超绝无伦,无有一法能与此心等者,而此心又能等于一切诸法,令其同归诸法实相之一法印。故知此般若心咒,虽有四名,然以无等等咒,统摄前三,此义当知。
丙五、明密说用
此之心咒,的的能除自他分段、变易诸苦因果,真实不虚,应谛信也。
前以一心三观而出自他二死因果,乃显说行法;今以般若心咒而除自他二死因果,乃密说行法。前明显说之用,谓能度一切苦;今明密说之用,谓能除一切苦;显密二用,皆真实不虚,故应谛信也。
甲五、判教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乙一、标立教相
前之显说,既指般若即咒;此之密说,须知咒即般若。然显说而又密说者,显密各具四悉檀益故。
显说般若,本为可说,而又密不可说之咒;密说般若,本不可说,而又显可说之般若。《大智度论》卷一云:“过一切语言道,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诸法实相,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如摩诃衍义偈中说:‘语言尽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盘。说诸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如是等处处经中说第一义悉檀,是义甚深难见难解。佛欲说是义,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一下:“第一义悉檀者,有二种:一、不可说,二、可说。不可说者,即是诸佛、辟支佛、罗汉所得真实法。引偈云:‘言论尽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盘。说诸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二、约可说者:‘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皆名诸法之实相。’佛于如是等处处经中,说第一义悉檀相。”依智者大师开第一义悉檀为可说与不可说,故知此经显密双说诸法真空实相,虽各具四悉檀益,然当属第一义悉檀也。
乙二、正翻真言
正以不翻为妙,不宜穿凿。
咒乃梵语音译。既为文词,必有其义,正翻为妙,切务穿凿。今依日本弘法大师所释,《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卷上云:“以此四句真言,如次配四乘差别也。揭谛者,此云行也,是即示四种乘人之修行作业之义也。《秘藏记》云:揭谛揭谛,行也,义谓菩萨行佛行。波罗揭谛,圆满最胜也。波罗僧揭谛,和合。菩提娑婆诃,究竟义、圆满义、惊觉义、成就散去义。意谓于第三波罗揭谛者,总摄入他缘大乘乃至极无自性心也;于第四波罗僧揭谛句,是句者是一向唯属真言密教之行果也;于第五菩提娑婆诃句者,以上所明六种住心人之皆悉遂令归入真言曼荼心之果海义也。故上所说诸乘,究竟于真言之菩提,令证入义也。”
《心经》介绍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玄奘译本为最流行。为便于理解,分两种白话译文版本呈现。
★ 《心经》讲读
★ 《心经》经典语录
★ 解说《心经》
★ 延年益寿心经
★ 心经简介
★ 张爱玲心经读后感
★ 《心经》片羽
★ 心经的译文
★ 心经全文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