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耕云导师:般若心经与佛法(共含3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earbearb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耕云导师:般若心经与佛法
有些人烦恼重,因为度量小,度量小就是没有容量。人,基本上要止恶行善,我们知道这个事情不好,我们就不做了,这是基本的要求。
一、 般若心经的宗旨
〈一〉描述我们自己
〈二〉是大般若经的精华
〈三〉般若
二、般若心经的重点解说
〈一〉五蕴〈色受想行识〉及四谛(苦集灭道)
〈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三〉色不异空
〈四〉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五〉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心经神咒的读音和意思
〈七〉「摩诃般若」是佛法的核心
三、佛教的分类
〈一〉佛法
〈二〉佛学
〈三〉佛道
四、「摩诃般若」就是最真实的佛法
〈一〉「摩诃般若」是「众生平等,自他不二」
〈二〉「摩诃般若」是「没有分别」与「照」
〈三〉修行要真正上路,必须有人「以心传心」
〈四〉安祥就是「摩诃般若」
〈五〉学佛的目的与态度
〈六〉「摩诃般若」的味道
五、「观心」的方法
〈一〉修行不可落入「无记空」及胡思乱想
〈二〉「看心看净」与「观心」的差异
〈三〉「观心」的方法
六、扩张心量,才能「大同小异」
七、没有分别心和想念,不影响工作
八、要扩张自己生命的磁场,要调和自己的心
一、般若心经的宗旨
〈一〉描述我们自己
般若心经有一个重点,就是描述我们自己。我们不管读任何经典,首先要有个概念,它并不是说道理,也不是说别人,而是说你自己。你若从你自身来解释经典的话,就会觉得非常亲切。假如你认为它是学问、理论的话,就会感到非常晦涩。
〈二〉是大般若经的精华
为什么叫般若心经?「般若」是佛教的一个核心,而「心」就是核心、精华,换句话说,般若心经就是大般若经〈佛说般若的法〉的核心、精华。属于般若类的法很多,像金刚经、大般若经都是属于般若系的,般若系的经很多。那么这部经以二百六十个字作为大般若经的精华,所以叫「般若心经」。
〈三〉般若
般若心经讲的是什么?当然讲的是「般若」了。「般若」又是什么东西呢?「般若」就是一切生命的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共相。假如我们从形式上看,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从本质上看,每个人的生命彼此都没有差距,所以说「众生平等」,一切的生命同一素材。
很多人把「麻哈巴尼亚」〈摩诃般若的梵音〉埋葬了,把真实的自己埋葬了,所以他是迷。因为迷,他就不能够从现象上了解实质,因为现象跟实质是有差距的。
譬如我们看这个杯子,我们说它是不动的、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但是从科学的观点看,任何物质都是原子的堆积,那么原子当中有电子,而电子一刻不停地在旋转,它怎么会是静止的呢?你不能因为你的眼睛看到它不动,就认为它是静止的,那是绝对的错误。假如我们由更高级的眼〈像佛眼、法眼、智眼……,这些比我们的肉眼更高级〉来觉察,那么更能清楚地了知它的实相,而不只是光凭常识来判断说「它不是静止的」。
佛法常常讲到「实相」,什么叫「实相」?是说我们生命原来的面貌、最后的面貌以及它的本质。我们的人生为什么苦呢?因为我们被五官所欺骗,认为这些东西是静止的、不动的;其实它是动的,不是静止的;它本来是虚假的,我们却认为它是真实的。大家都知道:「一切的东西只是一个创造的能,只是一个趋势」,并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东西,在大宇宙当中没有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我们看见水里起了一个泡,瞬间就破灭。就拿我们这个星球来说,以大宇宙的眼光来看,它也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永恒;因为它不永恒,只是一个过程,它过去没有,将来也没有,所以它是「空」的,并不是「有」的。你若认为它「有」,你就执著它,那你的烦恼就来了。
二、般若心经的重点解说
〈一〉五蕴〈色受想行识〉及四谛(苦集灭道)
一切的烦恼产生在什么地方呢?产生在五蕴。五蕴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色受想行识。
「色」,代表物质,是有形的,可以触觉的。那么我们父母给了我们这个肉体,就是「色」;大宇宙因为因缘条件组合的物质,也是「色」。
「受」,就是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感受当中,最低级的思维就是感受、印象,由印象再产生经验。小孩喝水,告诉他烫,他不相信,烫到了,第二次告诉他烫,他要吹一吹,他会试一试,他不会很莽撞地就喝下去,这个就叫什么?这就是「受」。有了感受以后,他才相信。譬如我们吃东西,有味道很香的感受;我们听音乐,有美的感受;看到一个画面,感觉到它很美。
尔后,我们把这些感受、印象和经验,加以比较、分析和选择,然后我们就有了「思想」。由低级的印象、经验,产生高级的思维作用。高级的思维作用也只是藉由印象、经验来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产生了思维的作用。这就是「想」。
低级的动物没有思维的作用,它的行为是低级的,只有本能。什么叫本能?我们有个器官,就有它的功能;有了功能,它就有反射。假如我们的肠胃空了,肚子饿,就想吃。就一般的动物而言,食、色是它的本能,自卫是它的本能,它没有高级的「行为」。那么人因为有了「思想」,所以能够用认识来指导行为,这是人的特殊的行为。这些都属于「行」的范畴。
因为我们的「行为」是用认识去指导,这个「行为」就是「分别」的反应,由于内心的「分别」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行动,而再加上你自己的「意识」。「意识」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你片刻不停的想念。有时候你虽然没有想念,但是你还是有寡头意识,也就是说你不觉得在想念,实际上它在想念,这个叫「意识」。
因此,修行的方法就是要时时了解「你在想什么」。假如你自己脑筋目前在想什么,你都不知道,那么将来烦恼来了,「为什么烦恼」你也不知道;而自己有烦恼而自己又不知道,这个叫「无明」,并不是别的叫「无明」。
人烦恼的来源就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产生的,为什么叫五蕴?蕴是蕴藏、堆积,愈来愈多,愈来愈聚集起来,这五种因素聚集起来,就是我们苦的根本。
心经讲:「无苦集灭道」,所谓的「苦」,我们人生的本质都是苦。不但你我苦,希特勒苦;不但希特勒苦,秦始皇苦,汉武帝苦,没有人不苦的。秦始皇的权力可以支配一切,但是他不能使自己不死。他想逃避死亡,受了徐福的欺骗〈到海外找寻长生不死药,结果一去不回头〉,到他临死的时候还大大地发脾气,说这个人骗了我,他难过得不得了,所以他苦。苦,就是一种烦恼的别名。「苦」是怎么来的?就是由于「集」,就是聚集五蕴〈色受想行识〉形成的。什么叫做「道」?你要把那些聚集的东西「灭」掉,然后就是「道」。「苦集灭道」就是佛教讲的「四谛」,「四谛」就是四种真实。
〈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开头就讲「观自在菩萨」,什么叫「观自在」?就是「观察自在」,对于宇宙人生完全观察,不再有什么格格不入的地方。
如果他不是学木工的,你要他做个桌子,他自在吗?他也不自在。他不是助产士,别人生小孩,请他帮忙,他是手忙脚乱,是没办法帮忙的,没有下手的地方,他能自在吗?你若这样解释「自在」,当然是不通的。
所谓的「观察自在」,是因为行深般若波罗蜜;不但行般若波罗蜜,而且很深。般若波罗蜜有深有浅,刚刚来的时候是一种安祥感,那就是般若波罗蜜了;然后这个安祥感打成一片,过去招之不来,最后挥之不去,这个就比较深了;你再深一点,忘掉般若波罗蜜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忘呢?因为我就是般若波罗蜜,另外没有般若波罗蜜了,所以那就很深了。如果照这个很深的程度去「观察自在」,什么事情来到了眼前,不再怀疑,不再为表相所欺骗,他一看就知道它的实质,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修证已经到达一切事物没有发生的源头。
我们爸妈刚刚生下了我们的时候,我们连大便都会抓来吃,我们有什么意识啊?我们有什么「分别」啊?没有。这个「分别」是后来由记录惯性慢慢地形成的,就法相宗而言,这个叫「我执」、「第七末那识」。你有了「我」,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我喜欢跟他玩,我讨厌跟他在一起;这些都是「分别取相」。有了「分别取相」,就有了烦恼。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多」是什么意思?「多」就是到达、成就。到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很深的时候,就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人为什么伤脑筋〈用脑筋就伤脑筋〉?因为不用「照」而用「分别」。如果你不用「分别」而用「照」,那五蕴根本就没有了。「照」,庄子说得很好:「至人用心若镜」,说一个修行到家的人用自己的心像镜子一样--事情来了,我清清楚楚;事情走了,我不留痕迹。你是男生,我也知道,我不会把你误会成女生;你是女生,我也不会把你误会成男生;我都很清楚,但是什么事情过去了,就没有了,只有光明,只有精神,而没有印象。
一般人的毛病就是喜欢把自己的脑筋当做录影机,就记录下来了。记录下来了以后,就好像一块画布,你画上一幅画以后,你不能同时再画第二幅画。你若再画第二幅画,那就乱七八糟了。所以它就变成有限,就固定,就不活泼,就没有天机。
什么叫做「照」啊?「摩诃般若波罗蜜」本来就是「照」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本来就是没有分别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个什么东西?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没有污染以前的生命,也就是我们生命的基因,也就是众生平等之所以然,也就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基础,以上讲的都是说「你真正的自己」。不只是佛法这么说,哲学也是这么讲:「凡是真实的,一定是原来如此的,又是普遍如此的。」因为是原来如此的,所以你可以去找一找:你的思想是原来如此的吗?不是。地球是原来如此的吗?原来没有。依照星云说,它是由一个星云的气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固体,然后形成地球;等它具备了生存的条件,然后有生物发生。那么事实上它是不是原来有这个地球呢?原来没有。你这个身体原来也没有,原来没有的身体,若没有生命的基因,就不可能产生生命,虽然它没有形态,但并非没有知觉。
这个不用「分别」,就知道好坏、就知道男女、就知道是什么东西,这个就叫「照见」。如果你用「分别」,你第一眼看到一个人,说他是那里人,这个人的个性如何,这样你的「分别」就太多了,那就不叫「照」了,那叫「分别」。一「分别」,就有了执著;执著多了,就忘掉真实;忘掉真实,愈陷愈深,就迷失了自己。所以必须能够用「照」,然后这个五蕴就皆空了,色受想行识就不用了。因为真我出来了,假的东西他就不要了、摆脱了。能够摆脱假的东西的围困,这个就叫「解脱」。
〈三〉色不异空
能够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这五种聚集的东西〈构成我们生理的条件跟生理功能的这些东西〉,就摆脱掉了,才能够说「色不异空」。
为什么「色不异空」呢?今天一切有形象的东西,在它的本质上并没有这些东西,原来也没有,以后也没有,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因此说「色」跟「空」并没有区别。就宇宙来讲,就是空间无限大、时间无限长;你用这个眼光来看,这个地球是有一定的寿命。所以他「照见」,他能够用智慧的眼去看,不被现象所迷惑,他看到这些现象的本质、真相都是「空」。所以你要用智慧的眼去看一切,一切的东西都不要执著。
〈四〉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般若心经为什么告诉我们这些呢?因为我们必须生活、存在在现象界,但是我们在心灵上又必须超越一切的'形态、形式,然后我们才能活得自由自在。
一切佛教经典的目的是要使一般的人能够摆脱生老病死苦,能够不执著自我,能够不埋没了自己真实的生命,在最低的限度要使人活得自在逍遥。一个人到了没有执著的时候,他就自在、逍遥。
如何能够没有执著呢?你可以说「直心」,你也可以说「用心若镜」,但是没有比使你的「麻哈巴尼亚〈摩诃般若的梵音〉」发露来得更直截了当的了。「麻哈巴尼亚」可以使菩萨远离颠倒梦想。「颠倒」就是把错的当作对的,非的当作是的,这个叫做「颠倒」;远离颠倒梦想以后,他就没有幻想,他就不胡思乱想,而到达究竟涅盘。涅盘是什么?就是「尼尔巴拿〈梵音〉 」。「尼尔巴拿」是什么?就是「定慧圆明」;「定」就是不动摇,「慧」就是智慧饱满,「圆」就是生命达到圆满的境界,「明」就是放光、光明。
〈五〉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话怎么讲呢?就是说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无上」就是说至高无上,没有比它更高的了。「正等」等于什么?等于你原来原本如此的生命的感受。「正觉」是什么?正确的觉受、正确的觉醒、正确的觉悟。「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他能得到呢?因为他依靠「麻哈巴尼亚」,依靠「真我」才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以知道,佛菩萨都是靠著「麻哈巴尼亚」而得到解脱,成为圣者。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我们众生的生命素材,也是成佛的一个足够的条件。佛经上说:「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说得多明白!因为你把你自己埋没了,并不是说「你不是佛」。你只要把你原来的佛性恢复、开发出来,那你就成佛了,古人叫做「旧佛新成」。你本来就是佛,你忽然埋没了自己,你现在又觉醒自己是佛,就成功了。
〈六〉心经神咒的读音和意思
般若心经后面的咒语,它的读音和意思如下:
揭谛揭谛〈ㄍㄟ ㄉㄚ· ㄍㄟ ㄉㄚ·〉--去呀!去呀!
波罗揭谛〈ㄅㄚ ㄌㄚ ㄍㄟ ㄉㄚ·〉--彼岸去呀!
波罗僧揭谛〈ㄅㄚ ㄌㄚ ㄙㄤ ㄍㄟ ㄉㄚ·〉 --大家都到彼岸去呀!
菩提萨婆诃〈ㄅㄨ ㄉㄚ· ㄙㄨㄛ ㄏㄚ·〉--疾速完成觉道。菩提就是佛,就是觉醒了。
般若心经这个咒的意思,就是:「去呀!去呀!彼岸去呀!大家一起到彼岸去呀!到达内心伟大智慧的解脱彼岸。」为什么这个句子要用这么长呢?因为离开你的心就没有解脱,因为整个大宇宙都是你的心,所以你不管到哪里去,也都是在你心里,大概就是如此。
〈七〉「摩诃般若」是佛法的核心
「佛法」讲来讲去,讲了什么呢?讲到「你」,也是讲到「我」,讲到我们每个人的心,讲到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作用、形态、功能与弊病,然后又点出「什么是我们真实的生命」。所以我们说布大〈佛陀的梵音〉是三界的慈父,大慈大悲,使我们能够脱离苦海,过著自在洒脱的生活。那么我们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要过著「真我」的生活,也就是过著「麻哈巴尼亚」的生活。如何才能够过著「麻哈巴尼亚」的生活呢?就是说要按照「佛法」去修行。
三、佛教的分类
佛法笼统的讲,就叫佛法。实际上,今天我们观察整个佛教界的表现,可以把它分成几类:
〈一〉佛法
第一个就是佛法。什么叫「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直截了当,不谈理论,因为原来也没有理论,究竟没有理论,「麻哈巴尼亚」根本与理论绝缘。理论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分别心。你若没有分别心,也没有理论;所以当我们离开分别的时候,也就没有理论了。所以,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直接了当。大致说明如下:
1.密宗
密宗就是「破洼大法」〈开灵〉、「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禅宗是叫你参个话头,抱著这个话头去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你不疑的话,你就不悟了,这是禅宗的方法。如果把禅宗的方法用到密宗的话,完全不相应,完全背道而驰,那是犯了天大的错误。而密宗是叫你一点都不要怀疑,相信就是如此,你就念这个咒,就观想,手就结这个印,这样就会成佛。你只要有耐心,花上时间,那么你必定成就。而且你的师父还郑重地告诉你:「你若不成就,我下十八层地狱」,师父发了那么重的誓,而又有这么大的信心,那徒弟就这么去修。
2.禅宗
但是禅宗不是那样,它说你依靠佛,佛不能救你,你自己自作自受;你自己修行,你自己成佛;别人帮你修行,他成佛,你不成佛;所以你一定要疑,要发掘你的问题,而突破你的问题。所以参禅要形成一个疑团,一旦把这个疑团打破,你就立刻顿悟,立刻见性成佛。
佛是什么?佛就是觉,就是对你生命的觉醒,发掘「什么是你真实的生命」,而觉醒到「那个虚假的自己不是我的永恒的生命」。「凡是真实的,一定是原本的」,哲学家说的这句话,在佛法用得上。怎么用得上呢?你把你构成生命的条件与内容,一个一个地加以分析:「我原来有肉体吗?我原来没有;原本有思想吗?原来没有;原来有眼耳鼻舌身意吗?没有」,所以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你原来的真实生命没有这些的话,你把这些先摆到旁边,你看看剩下来的还会不会有生命?那个最后丢不掉的、剩下的就是你的生命,那就是「麻哈巴尼亚」。到那个时候,「麻哈巴尼亚」就发露了。这时候你照样吃饭、睡觉、看电视、听音乐……,但是你绝对没有分别心。你看电视,眼睛不再是录影机;你听音乐,耳朵也不是录音机,听过去就算了。我也曾经跟各位说过笑话,叫各位做个实验,我说:「当你们几位听我摆龙门阵聊天,我说的每一句话,你们都听得懂,我不是咬文嚼字,很通俗嘛,但是我保证你回家去,通通忘掉。你不相信,你就实验。」为什么?当「麻哈巴尼亚」的光出来以后,就会使人消失了分别心,你能带走的,就是一颗安祥的心。当「麻哈巴尼亚」出来以后,如果一个人心的污垢比较少〈也是我借用的名词「心的电阻少」〉的话,那你就会很清楚地感觉到--你的确是没有在想什么了,的确已经没有想念了,你也没有睡觉,但是精神很好,没有参瞌睡了,这个就是「麻哈巴尼亚」。你要抓住它,要保持它,这个就是禅宗讲的「保任」。
3.净土宗
净土宗就是念阿弥陀佛。有没有净土?有,所谓的「心净则土净」,无往而不自得;因为无往而不自得,所以到处都是净土。念阿弥陀佛也是一种方法,你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除了一句佛号,再没有想念,放下这句佛号以后,看看「它是个什么?它不是个什么?」那么真心就出来了。若有个明眼人一点,他就知道了;若没有明眼人点醒,就会当面错过。
「麻哈巴尼亚」出来了,固然很可贵,但是最可贵的,要你自己知道了才行,否则就会当面错过。你若不知道,这叫「无明」。你要知道「喔!原来这就是我自己!」区别就在这一点--「知不知道?」。
4.修学禅宗的几个走向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不要去找道理。分别心重的人不能够修这种方法〈佛法〉。修这种方法,也不相应;他若修密宗,就会走火入魔;若修禅宗,就会形成下面的几种禅:
第一、口头禅:嘴巴光会说,他没有那个境界;理,他可以说是透彻,说透彻是很难的,但是「行」他没有,所以这个东西叫口头禅。
第二、文字禅:文章写得很好,禅呢?自己无份--没有自己的份,所以这个叫文字禅。
第三、葛藤禅:抓住古人的公案,一条一条地看,看又不懂,不懂又不肯放,钻到里头不出来;看懂了一条,认为这是真理、这就是开悟,那叫葛藤禅。
第四、野狐禅:用分别心全力去追求它,忽然一旦找到了「是这个道理,不错」,但是他没有「行」,没有境界,麻哈巴尼亚没有出来,只是分别心的累积加强,就是说相似,并不全等,这种叫「野狐禅」。所以古人批评这些口头禅、文字禅、葛藤禅、野狐禅,不是没道理的。
第五、还有一些人,他修行,道理懂了,他再没有疑惑,可以断惑了,但是「行」没有,境界没有,没有就不能成圣,他不能发光。圣人是有光辉的--生命的光辉,他的生命没有光辉,他知道那么多,那叫「半截禅」,只有一半。
第六、还有一些人,他的生命有了光辉了,他也去做了,也做得到,有了境界了,但是一问他,他一句也说不出来,他也无法帮助别人解脱,这个也是叫「半截禅」,这个叫死水里面的龙,他不能兴风作浪,也不能显神通,他的生命就蜷伏、萎缩在一个池塘里。
说到佛法,大概的情况就是如此.
〈二〉佛学
说到佛学,就是华严宗、天台宗、唯识法相宗,都是钻研理论的。尤其华严宗学的人很多,专门研究华严经,探讨理的世界、事的世界,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还有一些研究佛学的人,用图解方程式、代数座标的方法去解释心经的,什么叫四智、八识、五蕴、六根、六尘……?用图表画得很清楚。他们把它变成一门学问、一种知识,不太讲究修行,也不求「麻哈巴尼亚」发露,只管一辈子研究经典。这个叫佛学。
真正钻研佛学的像唐三藏(玄奘)他们,拼命的思维,拼命的钻,钻钻钻,钻到山穷水尽,钻到没有道理的时候,喔!柳暗花明,真实的境界就出现了。所以钻研佛学的人也可能解脱,就看你的根器够不够,有没有明眼的师父来指导你。若没有的话,钻研了一辈子,也摸不到门,生命就很容易蹉跎。
〈三〉佛道
什么叫「佛道」呢?成佛的道路。成佛的道路就是学习佛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譬如说布大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所以你也得托钵。
佛道的典型就是「南山宗」,又叫「律宗」,说你吃饭该怎么吃,说话该怎么说,走路该怎么走,坐有坐相,卧有卧相,每天规定日中一食,到了中午才吃一餐,早上不能吃,晚上也不能吃。如果你忽然有病,怎么办?不吃会死啊,那就煮稀饭当药来吃,那不能当饭,说那是药。这是佛道,事实上,佛并不那么苦行。
今天的佛教大致上有这三大区分,那么各位学什么好呢?学佛法,讲究成佛的方法。
四、「摩诃般若」就是最真实的佛法
〈一〉 「摩诃般若」是「众生平等,自他不二」
佛法讲:「众生平等,自他不二」,「自他不二」就是说我跟你不是两个人,这是说什么?是说生命的本质上不是两个人。「众生平等」,不管你是贵人、有钱人或是穷人、做大官的人或者是小市民,尽管他在社会阶层的划分是不平等的,但是在生命的基因、本质来讲是一个;不但是众生都平等,而且众生〈我们凡人〉跟布大也是平等的。为什么平等?因为生命的本质相同。
我曾经问一位禅友说:「你怕不怕鬼?」,他说:「我怕」。我以前也怕啊!那我现在怕不怕鬼?不怕。我现在为什么不怕呢?第一个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见到了生命的永恒,而且清清楚楚地见到了--只要你跟鬼不同类的话,鬼对你是敬而远之,他认为你不是朋友,他不理你。而且当你的「麻哈巴尼亚」发露了以后,就像各位昨天下午的那个味道〈心灵的觉受〉,你们是不知道什么叫做怕。以各位现在的心境,不要说鬼,十殿阎王来了也不在乎。为什么?因为「麻哈巴尼亚」的关系。如果「麻哈巴尼亚」出来了以后,你们当然就没有恐怖,什么都不怕,你们也远离颠倒梦想,你们只是一个「直心」。什么叫「直心」?就是没有分别的心。
〈二〉 「摩诃般若」是「没有分别」与「照」
说到「没有分别」,大家很容易误解:「如果我没有分别,那么我走路会踩到沟里去;我刚才嗑瓜子,会抓到香烟头往嘴里放」,那你就完全误解了。一个安祥很深的人,他没有分别,也没有想念,你找他聊天,他照样跟你聊,他一如往常照样吃饭、喝茶,但是他的确是没有分别、没有想念。大家不要以为「没有分别」就会变成一个木头人,「没有想念」就表示麻木不仁,绝对不是如此。其实,「没有分别」就是用「照」,镜子出来的影像比你眼睛所看到的要清楚多了。比方说我自己吧,我若不戴眼镜的话,那个相片里是男人、女人?我都不知道。假如我不戴眼镜,我的确看不清楚远处的男女。像在座的两位把眼镜拿掉,看东西大概也不顶理想。所以你的眼睛不如镜子可靠,你的心若跟镜子一样的话,看东西绝对客观。
大家不要误会,「没有分别」并不是说这个人失掉了作用了,不会走路,也不会讲话,也不会拿东西,不会如此。你看章太炎有一次在读书,读得忘了吃饭,他姊姊就炸了一盘年糕,放一盘白糖,说:「这是年糕,这是白糖,你先吃完了再看书。」他看得正带劲啊,他就没有看,抓年糕只用手摸,抓了年糕就蘸著吃,抓了蘸著就吃,等一会儿吃完了,姊姊来收盘子吓了一跳,以为食物中毒,为什么?因为嘴巴黑了,他蘸的不是白糖,而是墨汁,他蘸著墨汁吃光了,那盘白糖原封不动。像他这样子,好像是无分别,但是他不是无分别,而是分别摆到书上去了,他集中了。我不是经常跟你们讲集中吗?集中的时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他的心灵集中了,没有分心,做学问就是靠这个。不过,像他那样子,就是脱离中道。
什么叫做「中道」?你本来吃三碗饭的,人家给你吃一碗,你一定饿得难过;如果硬要你把这五碗吃完,你的肚子一定胀得难受。你吃三碗饭,就给你吃三碗,这样子才合乎中道。中道就是「中」,打靶打到红心就叫「中」,不是棱模两可、无是无非、什么都好,不是这样。
〈三〉修行要真正上路,必须有人「以心传心」
修行人要真正上路,必须靠「缘」。「缘」就是条件,什么叫条件?就是导线。你要叫电灯、台灯亮,要有条件,你要把插头插到电源上。如果只有电源,而没有这根线,就缺乏这个条件了,这根线就是使台灯亮的条件。而你想要开悟的话,开悟就是「麻哈巴尼亚」的发露,首先你必须知道「麻哈巴尼亚」的味道是什么,然后你才能够想办法保持它。那么谁能给你这个味道呢?你要认识有这个味道的人,然后他会传染给你。讲得不好听的话,就是传染给你,使你的心产生共鸣;讲得高贵一点,就是他的光使你产生光合作用,用禅宗的术语叫做「以心传心,心心不异」。因为他好像盖印一样,这个私章盖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盖出来的印跟私章一样,完全不走样,也就是同质--质完全相同。
〈四〉安祥就是「摩诃般若」
不管怎么样,人活在这个现象界,你若不了解你自己为什么烦恼,你若不了解你为什么今天这么轻松、愉快,那都叫「无明」。你忽然烦恼,却找不到原因,就是「无明」;你忽然高兴,也不晓得为什么,这还是叫做「无明」。
所谓「相对非真」,什么叫做「相对非真」?烦恼与快乐是相对的,这个不真实。我们不应该有兴奋,兴奋过去以后,会有更大的空虚,我们应该保持什么?保持内心的安祥。内心的安祥就是「麻哈巴尼亚」。布大讲:「众生本来是佛」,所以你我大家本来就是布大,跟布大一样,而只是他恢复了、觉醒了,而我们没有觉醒,我们认为「我就是我,你就是你」。
〈五〉学佛的目的与态度
我们学佛的目的不在于学知识、理论,不在于会讲,而在于成佛。你说:「成佛!我不敢当」,那就叫自卑了,那就叫自暴自弃,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我们学佛正确的态度就是「既存在又超越」--我们生活在现象界,但是我们的心用的是「麻哈巴尼亚」、实在界的心。我们用实在界的心生活在现象界,那么一切的烦恼自然就不会沾染我们。当我们用无分别的心、用「麻哈巴尼亚」出来以后的心,那你的朋友一定更喜欢你,为什么?因为你很自在,也不做作,也不故意把嗓门拉大表示我很大方。
〈六〉「摩诃般若」的味道
「麻哈巴尼亚」就是这样子,很通俗的,我想各位都已经感受到--也没有参瞌睡,也没有想念,这个就对了。那么事情来了,你也很清楚的,古人说:「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你脑筋清清楚楚的,走起路来,不会走到水沟里去,也不会走到稻田里去,你放心,生活跟以前没有什么两样。古德说:「还是过去的人,不是过去行履处」,是说你还是你这个人,你的生活还是跟过去一样,只是你的生活感受不同了。这种感受,佛法就叫做「正受」。正受就是六祖坛经里智隍禅师所说的「得到正受」。
人的心要开朗、轻松,永远保持轻松。烦恼是自己找的,也就是自己制造烦恼。人不应该活在烦恼里,烦恼会使你的心光变得很黯淡。因为很轻松、很愉快,使你的心光开朗了,光就射出来了。当你的心光出来以后,就无往而不自得,到处大吉大利。
一个耍聪明的人,绝对不聪明、不精明,分别心重的人不精明。
只有「麻哈巴尼亚」发露了,才是真正的定。
五、「观心」的方法
〈一〉修行不可落入「无记空」及胡思乱想
说到「坐著不动」,六祖讲:「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坐著不动」是不对的。人总有静的时候、动的时候,现在我们都坐著,有什么不对呀?但是你不要故意地坐,不该坐的时候,你要去坐,说这是功课、这是修行,这个不一定正确。
你们修行的时候,第一个、不要犯无记空的毛病--什么都不知道,不要犯这个毛病。有了这个毛病,死了以后就变成木石,到了器世间了。第二个、不要胡思乱想,要集中想念于一件事情。假如我们做学术,像一般的读书人在研究功课,会不会污染你?不会,这叫正念,八正道有正念,这叫正念。
〈二〉「看心看净」与「观心」的差异
我们坐著而且姿势摆得很正,干什么呢?在观心。六祖常常批评别人:「看心看净」,但是六祖坛经里面可以找到很多地方是谈「观心」的。「看心看净」跟「观心」有什么不同呢?「看心看净」就是说看自己的心,而且要让它静,也就是说「妄念起,念起即止」,那个六祖不赞成。六祖是教你:「看你的心是个什么样子?」也就是说当你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你的心是个什么样子?六祖教惠明就是这么教的。
〈三〉「观心」的方法
我教各位「观心」的方法,当你在「观心」的时候,你看你自己在起什么念头,你也不要去干涉它,你就看,用你的「真我」来看你的分别心以及种种的想念的活动;你看多了以后,你再盯著它,它难为情,它就不动了;等到它不动的时候,那时候就只有「你」存在,你就会清清楚楚地认识到「什么是麻哈巴尼亚」。
那么你观久了以后,当你做事的时候,你是否还要观心?不需要,因为你的想念跟你的动作是一致的,自然就没有杂念了;当你没有事、要想的时候,你必须知道「我在想什么」,你若不知道而想,那就会随它转,被你内部虚伪的念头所转,转得你头昏脑胀。修行只要这样做就够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修行方法。
六、扩张心量,才能「大同小异」
有些人烦恼重,因为度量小,度量小就是没有容量。人,基本上要止恶行善,我们知道这个事情不好,我们就不做了,这是基本的要求。但是在真正的要求上,要善恶并容,不要看到好人说:「喔!你很好」,看到坏人就不要理他,不是这样的。坏人都不要理他的话,那谁救他呢?那坏人岂不是永远坏?大同世界永远不能实现了。
孔子讲的大同世界,就是布大讲的净土。我为什么讲这个话呢?因为六祖讲:「佛法在世间」。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是到了菩萨的境界了,那么就可以「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我们只烦恼自己没有一个贡献自己的机会,并不是为了自己有所获得而贡献自己;「外户而不闭」--房子的大门都不要关了。但是今天的社会就不行,水准这么差,你把门锁了几道,窗户还有铁栏杆,小偷都给你锯开,那就无法「大同」了,那是迥然不同嘛。你是好人,他是小偷,那不同,大有不同。
「大同」就是「小异」,「大同」就是大的原则上大家爱别人、大家帮助别人,人人不自私,人人贡献自己,而不占有别人的,这个是大的原则相同。至于说今天开饭,我吃稀饭,你不能吃面条,这叫「大同」,那样就错了。「大同」里面包括「小异」,你喜欢看电视的看电视,他喜欢听音乐的听音乐,他喜欢散步的散步,他喜欢打羽毛球的打羽毛球,这个就是「大同」、「小异」。「大同」并不是全同,「大同」就是说包容性很大,彼此尊重个人的兴趣,彼此同意别人跟自己的差别。那这样的话,不就调和了吗?一调和的话,「大同世界」就出现了,没有罪恶,没有仇恨,只有道德,只有爱,那就是佛讲的「净土」。我曾经讲过一句话,就是「庄严佛土,成熟众生」,「庄严佛土」就是说把世界庄严起来,一切不庄严的、邪恶的都去掉;「成熟众生」,众生没有成熟啊,比方说开了花没有结果,这不「成熟」;开了花有结果,果实又长得红红的,熟透了,可以吃了,甜了,成熟了。
有些人很聪明、很有头脑,但是想得太多。你没有事,用「照」不要用「分别」,你用「大同」嘛;你不承认「小异」、不接受「小异」,就表示你反对「大同」;你若赞成「大同」,你要接受「小异」,因为彼此当中有差别。拿夫妻为例,比方说先生喜欢吃甜的,太太喜欢吃辣的,那各人吃各人的。若说今天不许吃辣的,那不叫「大同」,那叫做「矛盾」。「大同」就是「小异」,常常调和别人,常常接受别人跟自己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大同」。如果说我现在正在看电视,你为什么听音乐呢?这样会打起架来,那就「同」不了,那叫「大打」--大打出手,不叫「大同」。所以要讲调和,调和就是要先把自己的心调和,然后自己的家庭调和,然后自己的环境也会调和。你到了这个境界,你所工作的环境自然就会调和。你不到这个境界,分别心重、我执重,就会不调和。
有些人很聪明,天分很高,但是他的毛病--想念很多。若没有那个必要,你脑子也不要再去想,让脑筋休息一下。你想多了,慢慢地就想入非非,产生若干不必要的误会。你用分别心,是自寻烦恼;你若不想,很快乐。
七、没有分别心和想念,不影响工作
当然,或许有些人会说:「你没有分别心、没有想念,像你这样子不好,你会把天下的事情都耽误了。」我今天不是给自己吹牛,我到的单位都是很坏的单位。我到了甲单位,甲单位是问题最多的;我到乙单位,是因为乙单位出了纰漏才调我去接任的……。有些当主管的要求部属说:「你的衣服扣子没有扣,你讲话不是这样讲的;你吃饭时嘴巴不要发出声音来,否则像猪一样」,这样子的要求,不好。只要一打架,你跟他讲多少道理都没效。那个喜欢打架的单位,我去了以后,我也不讲话,我根本不跟谁讲道理,我跟任何人不讲这些道理,我讲这些干什么?有些人,他不是那种人,我对他讲道理,对他是一种虐待,他坐不住了,他拜托你不要讲了,说:「你叫我请客,我都干,但是请你不要讲了。」有没有这样的人?有。他说:「我宁愿请你看电影」,免得在这里听你「黑白讲」〈胡扯〉,真的有这种人喔!所以我到任何单位,我都不讲道理。我会跟他们聊天,讲一些「今天天气不错啦,今天的菜不错,……」,只讲这些,不讲正经话,也不讲做人的大道理,他们自然就不打架了。
八、要扩张自己生命的磁场,要调和自己的心
我们为什么有毛病?为什么跟别人处不来?因为我们主观,度量狭小。我们有一点点不满意就摆在心里,三天都消化不了;刚刚忘记了,第二天看到他,又想起来了,又烦恼了。身心是有连带关系的,那些精神消化力不强的人都容易得胃病,你去注意这件事,这样的人肠胃都不太好。如果你昨天生气,今天就忘记了,还把他当成老朋友拍肩膀,这样的人吃饱了就睡,不会得胃病。
人是物以类聚的,假如你想改善你的环境,你必须先从自己调和起。我常常讲:「要扩张自己生命的磁场」,当你心力强的时候,你生命的磁场就大。磁场是有作用的,它有影响力,在这个磁场之内,它会发出一定的作用。你没有磁场的话,你影响不了别人。你说:「我要说服他」,你不说,他可能「服」;你愈说,他愈不服,那里能说服别人呢?那是个笑话。人都有个性,都有自尊,如果你劝别人:「你要这样才好,你不这样就不好」,他说不定会顶撞你:「我好不好,都没有关系,不要你管」,真的有这种人喔。所以说服别人不是个办法,你只要修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什么是「行有不得」?这个事情搞不通了,你不要怪这个、怪那个,你说:「我自己修行不够好,不够安祥,不够调和」,能够这样子,你就进步了。
你们还要把「歹势」(闽南语,不好意思)去掉,那么「我」就没有了,不要有「我执」。你会「歹势」,就是有「我执」。要把心打开,当你把心打开以后,也没有什么叫「难为情」,也没有什么叫「不好意思」。
当你自己调和的时候,你就无往而不利;当你不调和的时候,常常会出纰漏。你不调和,画图的时候铅笔就容易断,切菜的时候容易伤到手,它就是这样子。你心里不调和〈心乱〉的时候,处处都会出问题。
耕耘导师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解
任何一种有系统、有义理的文字,都是由外举决定内涵的,经典也不例外;因此当我们 了解了这一部经典的标题之后,也就会了解它的旨趣了。这里我们首先要讨论: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一、经名解释
般若:查字典注音为班若或钵惹,实际上应该读成钵瑞。这种发音是不是很标准呢?也不然,因为唐朝时代「般若波罗蜜多」的读音是「巴尼亚巴拉咪达」,这个音译跟梵文的原音是相吻合的。懂得梵文的人,他不会念钵瑞,而是念「巴尼亚」。
般若的基本含意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译,是因为它虽然可以翻为智慧,但跟我们通常所谓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我们说某人很有智慧,那仅只是指他那六尘所积的表层意识。这里的般若并不仅是指表层意识,而是指心的原态与共相。既然找不到适当的中国文字来表达,乾脆就不翻译了。
一般法会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加上「摩诃」 两个字?因为摩诃般若是全称,只用般若是简称,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它是一切世间智慧的本源和实性。世间的智慧,是否离开了般若呢?它虽然已经不是般若的原态,但却也离不开般若,因为「烦恼即菩提」,当我们感受到烦恼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有生命、有觉性(菩提)。如果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还会有烦恼吗?为什么不用「摩诃」,表示它是略称,而「摩诃般若」就是具称,就像我们讲电视机是television,如果只说T.V.,别人也懂。
波罗:正确的读音是「巴拉」,是彼岸、对岸,且含有解脱的意义。
蜜多:正确的读音是「咪达」,是到达的意思。
我们有时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有时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也是简称和具称。「多」字只是在强化语气。有些人不懂,平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念多了,他以为这是一句,经名则是多心经。佛法讲求一心,哪里有什么多心经呢?这就不正确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经名的全称,意思是:透过根本的、原本的、一切智慧之母的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之心要的经典。在基本上,我们对心经应该有两种认知:
一、心经是藉着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法的现量的描述。
二、心经是指靠着这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这一类经典的精华、心髓。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心髓,也是藉着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的叙述。 因此这部经在中国流传最广,时间也最长。据说,玄奘大师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危难,就靠这部经获得精神的力量,突破险阻艰辛,才能达成伟大历史使命的。
我们在此只讲般若波罗蜜,而在佛教中有六波罗蜜--六种解脱法门。六种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又叫六度,度即前进、到达。这六种法门,都可以使我们到达解脱的彼岸,以六度为总纲,发为万行,即所谓六度万行。
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蜜,不谈其他五种?大智度论讲「五度如盲,般若作眼。」布施而没有般若波罗蜜,只能创造疑福,可以上升天堂,福报享尽依然堕落六道,那是不究竟的。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波罗蜜,既是解脱的必须条件,也是解脱的足够条件。
般若波罗蜜涵摄余五度,自然就具足了六度的功德,有了般若波罗蜜,再行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的时候,当下离能所、泯理事、三轮体空、不种因、不造业、直证解脱。
如果离开般若波罗蜜,他所行的只是人天小道,只能为来世造福,而无裨于解脱道,所以般若对解脱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二、般若性质
般若,又可分三种性质:
(一)实相般若
就法的实性、法的实相来讲,叫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法的现量和证量,佛的「法身」的当体。
(二)观照般若
虽然在观察,但不是用分别心,不是用第六识,而是用般若。用第六识,叫做取相分别,用般若则对境不起认同心,所以叫观照;而观照般若就是用般若观照实相的当体。
古德说「万事万物,凡夫执实谓之有,二乘分析谓之空,菩萨眼见菩提、眼见佛性。」 眼见佛性,你说什么不是佛性?如果用观照,那不用分别,当体即空。所以我们可以了解: 般若不但是实相的本身,也是一种眼见佛性的观照法门。
(三)方便般若
所谓「舍方便无究竟」,说到真理的究竟处,是无法开口的。否则,有你能听,有我能说;有能知的你,有所知的法;这与不二法门岂非南辕北辙?所以谈到真正的佛法,没有你开口的余地,才一开口,早已不是真实的佛法了。但要启发人们的觉性,是需要一把钥匙的,这就是方便。例如:文字般若,文章写得称性,让人读后茅塞顿开;说法辩才无碍,使听者断惑、除疑,走向光明之道,这都是方便。语言三昧、文字三昧都是方便,乃至禅宗的擎拳、竖拂、棒喝也都是方便。
般若大致有这三种性质、三种作用:
实相般若是真理的本体,圆证佛性,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的。
观照般若是以自己的摩诃般若,来照见自己的法性。有个很好的比喻说「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好像夜明珠一样,自己发光,照亮自己的存在。所以摩诃般若所观照的就是自己 。
方便般若,就是逗机说教、因病与药,以种种法救种种心的善巧方便了。了解了这些,再讨论下面的经文,就感觉很亲切、很简单、很明白了。
经:古时印度人叫「速达辣」,音译为「修多罗」。中国也有四书五经,经典就是金科玉律,是人生的轨范。而佛经则是生命解脱路径的指标,有如气象报告的经纬度,是最直截了当、最标准、最不会使你迷失的路线,循着这个路线前进,就可以到达解脱的彼岸。
三、经文浅解
下面讲经文: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经文来说,有两种解释:
一、是观察自在,彻底断惑,法界即我,触目菩提的大菩萨。
二、是寻声救苦的圣观自在--观世音菩萨。
这里虽没有明确的标示,但两种意义都有;而在此所谓观自在菩萨,是泛指一切自观自在,观察自在的大菩萨。
菩萨贵行,所谓六度万行;离开行,就没有证,也没有菩萨。坐在那里不动,是不能到达彼岸的。践行般若波罗蜜,有深有浅,因为践行的深浅,所以从登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从等觉到妙觉,都是由践行般若波罗蜜的深浅度来分证的,并非以任何标准来规定,也无须透过人评会议。
前面所说观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识也不离六识。法相宗的修行重点是把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转为「成所作智」,把意识转成「妙观察智」。观照般若是要使六识消融于般若,产生观照作用;观照作用就是「大圆镜智」。
我们经常听说一尘不染,什么东西一尘不染呢?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现在这大都市里,每一秒钟都受到可怕的污染;一尘不染是指你的心。染:就是被它黏住了、波及了、污染了。如果你只观照而不认同,它就不会污染你了。我们用分别心,就会因见取而受染:耳朵犹如录音机,一首歌听几遍,虽然没有见过歌词曲谱,也就会唱了,因为人脑有记录惯性。耳朵对声音,如胶似漆,于是就吸收了。眼睛对形象就像录影机一样,见过一次面就「感光」了,下次再见到,「喂!老张你好……」留有影像嘛!听、记、想,慢慢在原本心态的`表层累积成一层原无的覆盖层,这六尘就构成了心垢,逐渐掩盖、埋没了原本的自我--真实的本心。观自在菩萨,用自觉观察,藉甚深般若波罗蜜的行证,所发露的智慧解脱心态, 照见了五蕴皆空--一尘不立。
五蕴又叫五阴(色、受、想、行、识)。蕴就是聚集,色、受、想、行、识,愈来愈多 ,于是我们从生到老,脑细胞的褶子也愈来愈多。小学毕业,只装了小学教科书;国中毕业 ,又装了国中的教材;大学毕业,又装了不同的内容,这叫做蕴,接受多了、经验多了、理解多了、常识多了,这就是为学日益。
如果我们用分别法,则色、受、想、行、识,每一样都可以写一篇很长的论文,而且大有内容,大有文章。如果我们用观照,则色、受、想、行、识,原本不存在,原本非实有,毕竟如幻如化,空无自性。空,很多人认为是什么都没有,是断灭,其实不然。佛教说空,有很多种:二乘圣人所讲的空是分析空,分来分去分到最后什么也没有了。菩萨的空是当体空、般若空。如果用三观的尺度来看,菩萨离二边、行中道,二乘偏空,凡夫执有。
空,有两种解释:
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是一种动机或最初的影响力;缘是条件。由动机和条件组合的任何事物,都是原本空无自性的,空就是「无自性」。全世界所有研究形而上学的都公认:真实、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只能发现,不能创造;真理也是普遍如此的,并非在中国是真理,到外国就不是了;并非你信,它就是真理;不信,它就是罪恶。
就我们所了解,在这大宇宙中,除了条件的组合,根本就没有任何永恒的个别事物的存在。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条件组合的东西,都是空幻不实的因缘假合。
空,不是没有,而是原本如此。诸相原本不有,再加上一个无字,岂非多余?空是什么?空就是指没有个别的自我,没有个别的自性。空是什么?它是万有的原因、创造的势能、发展的余地和不息的生命。因此森罗万象,一一从空里来,又到空里去。如水泡般,来实无来,去实无去。不二法门,岂有剩义?
二、我们一讲到有,就形成窒碍;说空极其自然。空是体用一元的。空就是余地,有道是「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家里后面有院子,就可以种种花;前面有院子,还可以摆放盆景。假如前、后都没有院子,那就毫无发展的余地了。
心空的人,度量大,量大的人,什么事都好商量;度量狭小的人,鲁仲连来了也没有用。所以空就是创造、发展的势能。因为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鸢飞,如果不空有什么用?房子不空怎么住?杯子不空谁买?船若不空一下水就沉了。所以只有空才能使人不沉沦。般若慧便是空的妙用,契合空性,摒除自我执着,才有自在逍遥的人生。
由于空,才能不断地创新。宇宙中每一秒钟都有新的星球形成,每一秒钟也有许多星球殒灭。森罗万象,全显空的体用。而修学佛法,首先就要心空。心空就是要空去尘垢--从生到死所累积的心垢。因此才说为学日益,求学,天天有心得;为道日损,学道得丢掉很多多余的东西,天天都在减损。要把那些舍不得的嗜好、孤僻、个性、我执、法执统统丢掉,丢到一物不存,如同桶底脱落,就是大事了毕了。
所以说:空永远是大宇宙不断进化、不断开展、不断创新的无限势能。如果不空,就如同一潭死水,了无生机了。
佛法讲空,不是叫我们去分析空,把空当成一种学问,而是要我们心空。只有扫除五蕴、六尘所积的心垢,让心空了以后,自己原本的摩诃般若才会发露、呈现。如果用六识分别,把废知识、假常识堆满一脑子,每件事物都执着,摩诃般若就会被窒息、被埋葬了。
一生怀才不遇被埋没了没有关系,人生如幻,过程短暂,拿人与地球的寿命来比太短暂了;如果你认为地球是永恒的,就太愚昧了,连地球都要坏,何况短暂的人生?能坏的东西原本就不是你的。古人说「无量劫来赁屋住,从来不识主人翁。」无量劫来都租房子住,哪个是主人?不知道!这很有意味,也很通俗,但也说明了空绝不是死的;空是有而不实的, 变动不居的。
因为用照,所以五蕴皆空,若是用分别取相,五蕴宛然实有,根本不空。本经讲的是般若波罗蜜--智慧解脱法门,所以举出圣观自在菩萨,在他的般若观照下,相对的五蕴就不存在了。色、受、想、行、识没有了,就像枪靶子没有了,子弹就没有射击的目标了,一切苦厄也就超越了;度就是超越。
观自在菩萨就性质而言,有全称的大菩萨、特称的观世音菩萨。就属性而言,有悲、智 二方面:
一、在智的方面是观自在:一切诸法,万事万物,入眼了然,不会执着认同,不会形成窒碍。由万事万物的本源,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看到万事万物的最后结局,看到条件组合的万事万物当体是空。
二、在悲的方面是应机救苦自在:一称南无观世音菩萨马上获得解救。观世音菩萨过去是对中国人,稍早是对东方人,现在是对全世界,都有很深的缘。很多人得了重病,求观世音菩萨,咒大悲水喝,就痊愈了,这是大悲自在。
此外,「观自在」是菩萨的共法。观是觉观,菩萨自观自在,卓然独立,不认同外物。既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实,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虚幻,色受想行识五蕴原本不存在,就只有自在自觉,自觉自在了。能够这样,自然就会超越一切痛苦、烦恼、灾难了。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指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这样翻译是梵汉合璧:舍利是梵文,子是汉文,全部梵音是「夏利布陀拉」。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子是他自己,合起来就是舍利的儿子。过去中东的人们也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
舍利子智慧第一,他是这部般若心经的当机者。所谓当机,有人说法,总要有人问法,而问法的人往往不是不知道,只是替别人发问。在圆觉经中,很多菩萨问法,都是替众生发问,来逗机说教。
色不异空:异即差距、差别,一切有形、有窒碍的物质,原本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因此与没有自性、没有自我的空性并没有差距,当体全同。在这科学起飞的时代,不管你怎么分析、化验,最后的结果总是什么也没有;所以物质的当体就是非物质。眼睛看的、耳朵听的、身体接触的、意识想的都不是实体,都是因缘条件的组合;以假为真,显然是错觉。所谓缘起性空,是说由条件组合的东西,原本不有,毕竟是空。
空不异色:是说空无自性的物质,与空的实相当体是一;色相,原本是空,最后是空,毕竟是空。所有物质,把它分到不能再分,小到不能再小,最后就会证实是什么都没有。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应该是很容易的。
释尊说般若波罗蜜多,结集成为一系列般若经典,这些经典,可以分成两类,一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一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证。此正如释尊所云:有说、有修、有证。恰恰是正法时期的典范。
依照阿底峡尊者的说法,《般若》三广本及三中本,根本说修证而隐说体性;《七百颂》等,根本说体性而附带说修证;《心经》则全说体性。
所谓三广本,即般若《十万颂》(Satasahasrika)、《二万五千颂》(Pancavimsatisahsrika)、《一万八千颂》 (Astadasasahasrika)。分别相当于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第一、二、三会。
所谓三中本,即般若《一万颂》(Dasasahasrika),此无汉译;《八千颂》(Astasahasrika),相当于玄奘译的第四会;《宝德摄颂》(Ratnagunasamcayagatha),相当于法贤译的《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七百颂》(Saptasatika)等,即所谓三略本。《七百颂》,相当于玄奘译的第七会;《五百颂》 (Pancasatika);其余一本则有异说,或说即《百五十颂》 (Adhyardhasatika),相当于玄奘译的《般若理趣分》;或说即《金刚般若》(Vajracchedika);阿底峡则以为即是《心经》。
《理趣般若》,专说修证,由弥勒为上首菩萨;《金刚般若》,专说体性,相当于汉译的《金刚经》。此虽未被普遍承认列入印度所称三略本范围之内,但却实为般若系列的重要经典。
至于《心经》,阿底峡说它专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可是这也并非笼统地唯说空性,他解释无垢友的释论,指出无垢友其实是依循着五道的修证,来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
佛家的五道,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在见道位,行者触证真如,便成初地菩萨,这时候,他已现证了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如是即为登菩萨地,所以见道名为登地,而资粮道以及加行道则名为地前。
菩萨于触证真如之后,重重离碍,即是由二地以至十地,总共九个层次。此中的关键是第六地,由此地开始叩深般若波罗蜜多的门。经历第七地,至第八地才能现证深般若。
第六地名为现前地,即是指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开始现前;第七地名远行地,是指行者经历一段漫长的心路,解脱心性而入住法性,并从此可不再变异生死,是故名为远行;至第八地,行者已稳住于法性,因为他已走完了漫长的远行心路,再无变异,如如不动,是故名为不动地。
菩萨及至十地圆成,即入无学道(佛道)。在无学道中,有一个佛的因位,称为无间道,此即修金刚喻定,无间而成佛。《心经》之所言,即由资粮道说至无间道,此已为经中大部份正文,超越无间道的佛道,则相对地说得简单一些。[注1]
(有弟子告诉笔者,香港有一套电影,名为《无间道》,流行相当广泛,其实取义于“无间地狱”,而误用佛的因地无间道之名,他们认为,笔者应该在这里附笔澄清,以免初学佛的人混淆,是故即附笔于此。)
上来的介绍说得很简略,因为目前只能这样简单地说,下文将有详尽的解说。
无垢友这样解说《心经》,是印度的传规,因为在藏译的经论中,还有几篇印度论师的《心经》释论,大致上都遵循着五道的'修证来诠释这本经典,只是没有说得无垢友那么深刻。例如在西藏佛教史中有一件大事,印度的莲花戒(Kamalasila)跟汉土的禅僧摩诃衍,在藏王座前辩论佛说的“无分别”义,据说是莲花戒获胜。这位莲花戒也有一篇《心经》释论译为藏文,他即明说是依五道的修证来诠释《心经》。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唯依五道的修证来说,才能明了《心经》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体性,否则即易笼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下面,我们即将依无垢友和阿底峡两位尊者的说法,解释《心经》的主要段落。
不过这样解释《心经》时,却不能完全依照如今流行的玄奘译本。玄奘译的是略本,而且有些译文值得商榷,所以有时候我们要依梵文本及藏文译本来解说,因为无垢友讲解《心经》时,用的是详本,而且有些解释,只能依梵文来解,从玄奘的译文则看不出有这些意义。
为了方便读者,笔者已辑译了无垢友讲解《心经》时的引文,并参照目前可见的梵文本与藏译本,整理成为一篇《心经》,以便读者参考。
注释
1 “无间道”(anantarya-narga),亦有译作“无碍道”,有共义与不共义。“共义者”,如阿底峡尊者于其《般若心经广说》所说,乃指佛的因地,行者入“金刚喻定”究竟离一切碍,圆证无上正等觉、现起平等觉而现证佛果。本书亦取此义。
“共义”者,则通措圆满加行道后以至成佛前之道位。《成唯识论》、莲花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等论,则取此“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