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个性中的应对研究新进展(共含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11008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个性中的应对研究新进展
应对与个性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最初,人们从具体的个性特质层面出发,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大五因素理论提出后,因素或维度逐渐成为研究应对与个性关系新的`出发点.由于许多研究结果出现的相互矛盾,近年来,沉寂已久的个性类型学又重新崛起,成为研究二者关系的新视角.在个性研究范畴内介绍西方应对研究的新进展,以期对我国应对与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范式或启发.
作 者:鲁秀红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26 刊 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7(4) 分类号:B848 关键词:个性结构 个性类型 应对 心理健康菌根学研究新进展
方向和前景.
作 者:刘润进 黄艺 林先贵 LIU Run-jin HUANG Yi LIN Xian-gui 作者单位:刘润进,LIU Run-jin(青岛农业大学菌根生物技术研究所,青岛,266109)黄艺,HUANG Yi(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871)
林先贵,LIN Xian-gui(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持久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
刊 名:菌物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NGAL RESEARCH 年,卷(期): 7(2) 分类号:Q948.15 O949.32 关键词:菌根学 菌根真菌 群落结构 生态学 生理学 mycorrhizology mycorrhizal fungi community structure ecology physiology生物降解木质素研究新进展
对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种类、木质素降解酶的`理化性质、营养调控、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 者:张辉 戴传超 朱奇 杨启银 作者单位:张辉,朱奇(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戴传超,杨启银(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34(9) 分类号:Q948.12+.3 关键词:木质素 生物降解 木质素降解酶 分子生物学 应用鸡基因组研究新进展
鸡基因组测序草图的完成标志着禽类功能基因组时代的到来.鸡不仅是全世界广泛饲养且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禽类, 而且是极具生命科学研究价值的`模式动物.因此,鸡基因组测序草图的完成将对遗传育种和生物学研究有重要的影响.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鸡基因组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鸡基因组的有关数据、物理图谱、遗传连锁图谱、比较基因组学、序列表达标签、生物信息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对鸡基因组研究结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 者:牟彦双 李辉 MU Yan-Shuang LI Hui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哈尔滨,150030 刊 名:遗传 ISTIC PKU英文刊名:HEREDITAS(BEIJING) 年,卷(期):2006 28(5) 分类号:Q3 关键词:鸡 基因组 功能基因组SS433研究的新进展
SS433是银河系内一个著名的高能天体,W50是它周围的超新星遗迹,自20世纪70年代末SS433的运动模型建立以来,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取得了丰富的.多波段观测资料.但是,直到现在,关于这一系统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参数还存在相当大的争论.该文介绍了关于SS433研究的某些新进展,主要包括SS433的运动模型和喷流的膨胀冷却模型,SS433的物质损失,各种时标的光变和喷流的结构,并对关于SS433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了总结与展望.
作 者:李江涛 LI Jiang-tao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天文系,南京,210093 刊 名:天文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ASTRONOMY 年,卷(期): 25(1) 分类号:P1 关键词:天体物理学 SS433-W50 综述 微类星体 超新星遗迹随机共振研究新进展
介绍近来随机共振的.几个重要研究方向取得的进展,对线性谐振子的随机共振研究,做了较详细的叙述.
作 者:刘立 吴大进 Liu Li Wu Da-jin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大学物理 PKU英文刊名:COLLEGE PHYSICS 年,卷(期): 28(9) 分类号:O317 关键词:随机共振 乘法噪声 线性谐振子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1]。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2]。到了现在,一般研究者普遍认为[3],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因此,依恋研究自本世纪60年代兴起至今,一直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自20世纪60年代 Bowlby 对依恋进行精细研究开始直到现在,依恋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并且同时开始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如开展的婴儿期以外不同年龄儿童的纵向研究;依恋与别的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和依恋的神经心理机制的横向研究;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以及依恋的跨文化研究等许多工作。本文旨在对第三个发展阶段的进展进行总结。
1 不同年龄儿童依恋的纵向研究
最早的依恋研究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对婴儿的观察。精神分析家认为,儿童形成对母亲的依恋是依赖母亲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和这个时期特殊的口唇区刺激的需要;其后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依恋行为是由于母亲反复降低儿童的饥饿,儿童习得了第二驱力造成的。然而,二战期间人们发现,孤儿虽然得到了身体上的看护,但仍然表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促使John Bowlby 对依恋开始进行精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个综合心理分析、认知发展、习性学和控制系统等理论的新的依恋理论[4],这个理论成为以后依恋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基础,
Bowlby 认为,儿童的依恋是一个具有目标校正( goal-corrected )策略的行为控制系统,儿童应用“组织观点”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处理与母亲的关系。研究发展到现在,这个理论已得到很多的补充。现在的理论认为[5],一个婴儿会在与周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建立一个内部的工作模型,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儿童在这个模型的指导下,根据依恋对象对自己日常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方式来建立在不同情境里的反应方式。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并且会在行为主体(婴儿)的潜意识中起作用。这种行为模式将对儿童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产生长期影响。
由于对婴儿期儿童的研究有一套信度和效度很高的测量方法“陌生情境测验”[6],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婴儿的行为来观察母婴关系的质量。研究表明[7],婴儿期影响依恋关系的因素与母亲和婴儿双方的特点有关。对母亲方面的影响因素的研究[8]表明,母亲的敏感性、合作性和接受度等特点对婴儿依恋关系的影响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母亲参与照顾婴儿的质量和态度是影响母婴依恋关系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婴儿本身的特点,如气质也对依恋有重要影响。有研究[9]发现:婴儿的气质,如规律性和反应阈等气质特点影响母婴依恋关系。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外,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母亲与婴儿相互作用的吻合度(goodness of fit),研究结果[10]表明,安全性最高的母婴依恋关系,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就是吻合度最高的行为方式。
通过对前学龄期儿童的认知、社会认知和语言等方面的测验与依恋关系的研究[11],可以发现前学龄期儿童的自主和服从是自我系统发展的重要部分,而这与依恋的质量有着重要关系,儿童的行为问题也与婴儿期的不安全依恋有着密切联系。随着儿童环境的变化,母婴依恋的结构和作用形式也随着变化,它通过影响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作用着正在建构的儿童的自我系统。在对母亲和其它照顾者影响儿童发展的研究[12]中,结果发现,母亲依然是影响儿童依恋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当母亲是不安全的因素时,儿童表现的不安全依恋最多。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新进展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研究健康网讯:
崔桂萍 天津市脑系科中心医院 300060 1992 年, Reynolds [1] 首次成功地从成年小鼠纹状体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 neural stem cell, NSC ),于是“神经干细胞”这一概念被正式引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可以总结为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足以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不少文献中还提到神经祖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目前认为,神经祖细胞是指比 NSC 更有明确发展方向的细胞,而神经前体细胞是指处于发育早期的增殖细胞,可指代 NSC 和神经祖细胞:与 NSC 相比,二者的分裂增殖能力较弱而分化能力较强,是有限增殖细胞,但三者均属 NSC 范畴。 1. NSC 的起源、存在部位及生物学特征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起源于神经沟、神经嵴、神经管;研究发现, NSC 在神经管壁增殖,新生细胞呈放射状纤维迁移至脑的特定位置;主要存在于室管膜区,在成脑生发区以外的区域也广泛分布,即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神经前体细胞。 现发现 NSC 的生物学特征为:( 1 )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2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3 )处于高度未分化状态;( 4 )终生具有增殖分化能力,在有损伤的局部环境信号变化的刺激下可以增殖分化。其中( 1 )和( 2 )是 NSC 的两个基本特征。 2. NSC 的基础研究进展 NSC 的增殖和分化调控是目前 NSC 研究的核心问题,最近的研究资料显示, NSC 的`增殖、分化、迁移调控受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 2.1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作为细胞外环境的一员,不仅介导神经元之间和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信号传递,还参与 NSC 的增殖和分化。这些神经递质包括谷氨酸( G1u )、5- 羟色胺( 5-HT )、GABA 、甘氨酸( G1y )、乙酰胆碱( Ach )一氧化氮( NO )、肾上腺素与性激素等。 2.1.1 G1u :在脑的发育过程中有高含量的 G1u 表达, Haydar 等 [2] 发现, G1u 可以通过大鼠胚胎皮质 AMPA/KAR 的激活调节室周区前体细胞的增殖,但 GLU 对室管膜区( SZ )和室管膜下区( SVZ )体内细胞的影响是不同的,它可增加 SZ 细胞的增殖,减少 SVZ 细胞的增殖; GLU 还可促进神经元生长和分化。 2.1.2 5-HT :许多研究表明 [3] , 5-HT 在皮质发育、突触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抑制 5-HT 合成或选择性损伤 5-HT 神经元则引起齿状回及脑室下区神经元增殖活性下降, 5-HT 可促进胶质细胞分化和髓鞘形成。 2.1.3 GABA : GABA 是成体脑发育过程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Haydar 等 [2] 发现, GABA 受体的激活可控制神经前体细胞的细胞周期; Stewart 等 [4] 研究发现, GABA 和 G1u 对脑内不同区域细胞增殖的影响是不同的,内源性 GABA 激活 GABA 受体在新皮质和调节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方面起重要作用。 2.1.4 G1y 及其它: G1y 受体( G1yR )通过增加突触后细胞膜 C1 - 通透性而起突触后抑制作用。 Flint 等 [5] 发现, G1yR 在胚胎大鼠和初生早期脊髓中为未成熟迁移和分化的神经元中起重要作用,推测 G1yR 信号可能在突触形成中其重要作用; Ach 可通[1] [2] [3] [4]β-氨基酸不对称合成研究的新进展
β-氨基酸是一类在医药开发和生物化学研究中有重要用途的化合物,立体选择性地合成光学纯β-氨基酸具有挑战性.近10多年来人们在该领域开展了许多工作.以最近几年的工作为主重点介绍了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工作.
作 者:马治华 赵永华 王剑波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刊 名:有机化学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年,卷(期): 22(11) 分类号:O62 关键词:β-氨基酸 不对称合成合成氨催化剂研究的新进展
近20多年来,随着英国BP公司钌基催化剂的发明和我国亚铁基熔铁催化剂体系的.创立,标志着合成氨催化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唯一的传统FeO4路线发展为三条技术路线,并各自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扼要介绍了Fe3O4基传统催化剂和钌基催化剂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重综述了我国独创的Fe1-xO基熔铁催化剂的发现及其高活性机理探讨方面的研究成果.回顾了20世纪合成氨工业及其催化剂从创立、发展,到取得辉煌成就的历程,展望了21世纪的发展趋势.
作 者:刘化章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催化研究所浙江省多相催化重点实验室, 刊 名:催化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年,卷(期):2001 22(3) 分类号:O643 关键词:合成氨 传统熔铁催化剂 Fe1-xO基催化剂 钌基催化剂★ 护理新进展体会
★ 热恋中的个性签名
★ 伤感中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