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曹相国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青梅绿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曹相国(共含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青梅绿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曹相国

篇1:曹相国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曹相国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曹相国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曹相国。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事。择郡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史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为中大,惠帝怪相国不治,以为“岂少朕与?”乃谓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于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

参怒而笞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治令既明,令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1、第一段中加点的三个“饮”字的读音,依次是

A、yǐnyìnyǐnB、yǐnyǐnyìn

C、yǐnyìnyìn D、yìnyǐnyǐn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及为将相,有②卿大夫已下及宾客③乃反取酒张坐饮④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⑤岂少腾与

A、①②B、①②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3、与“吏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语法结构不同的一项是()

A、亦雁荡具体而微者B、带长铗之陆离兮C、民不足而可治者D、求人可使报秦者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幸可广问讯B、则幸得脱矣C、故幸来告良D、妇女无所幸

5、“帝富于春秋”中的“春秋”,它的正确含义是()

A、时间的流逝  B、儒家经典之一C、史书D、年龄

6、“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一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A、选择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文辞却尊重老实人的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

B、为郡国选择官吏,那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忠厚老实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

C、选择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忠厚老实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吏。

D、为郡国选择官吏,那些质朴而不善文辞却尊重老实人的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

7、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岂少联与?②何以忧于天下乎?

A、①莫不是看我年轻吧?②怎么来为天下人担忧呢?

B、①莫不是轻视我吧?②怎么来为天下人担忧呢?

C、①菲不是看我年轻吧?②为什么要忧虑天下人呢?

D、①莫不是轻视我吧?②为什么要忧虑天下人呢?

8、综观全文,太史公(司马迁)对曹参“不事事”的评价应是()

A、褒多于贬B、有褒无贬C、贬多于褒D、褒贬各半

[答案]1、C

2、D

3、C

4、A

5、D

6、C

7、B

8、B

第1题考查对一字多音的认知能力,老师笔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曹相国》。前一“饮”字作“喝”解,念第一声,后两“饮”字作“让……喝”解,念第四声,故选C项。

第2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认知能力。五个句子中均有通假字:①“”通“隙”;②“已”通“以”;③“坐”通“座”;④“趣”通“促”;⑤“与”通“欤”。

第3题考查对定语后置的认知能力。C项不属于定语后置,其他几项和题干均是定语后置结构。

第4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A项中“幸”与题干中“幸”同义,作“希望”解;B项“幸”作“侥幸”解;C项“幸”作“幸亏”解;D项“幸”作“宠幸”解,故选A项。

第5题考查对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用语的认知能力。联系上下文,应作“年龄”解,故选D项。

第6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择郡国吏……”应译为“选择郡国官吏中的……”,“重厚长者”应译为“忠厚老实的人”。A、B、D项均有错,故选C项。第7题同上。“少”作“看轻”解,“何以”作“怎么来”解。A、C、D均有错,故选B项。第8题考查整体认知能力。司马迁认为曹参的无为而治,符合百姓遭受秦朝残酷统治后应予修养生息的需要,故而有褒无贬,应选B项。

[译文]

曹参起初微贱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却只有曹参。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办事无所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他选择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文辞的忠厚老实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官吏中有善于文辞、苛求深究、一心追求声誉的人,总是斥退撵走他们。曹参日夜痛饮纯厚的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乃至宾客,发现曹参不理政事,来拜访的人都想进言劝告。那些人一到,曹参就让他们喝美酒。过了一会儿,那些人又想说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来人终究不得开口劝谏,这样的情况已经成为常事。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宿舍,官吏在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吏讨厌他们,但对他们又无可奈何,于是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听到了官吏醉酒高歌、大呼小叫,随从官吏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处置。曹参却反而叫人取来美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也歌唱欢呼,与官吏们相应和。曹参看到另人有细小的过失,一味隐瞒遮盖,因此相国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作中大夫。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以为“莫不是轻视我吧?”于是对曹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你的父亲说:”高帝刚刚离别群臣去世,皇上又年轻,您身为相国,每天饮酒不止,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怎么来为天下人担忧呢?‘然而您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到假日回家后,闲暇时侍奉父亲,把皇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劝谏曹参。

曹参发怒了,鞭笞曹二百下,说道:“赶快进宫侍奉皇上去,天下的事不是你应当说的。”到了朝会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惩治曹?前次是我要他劝谏你的。”曹参脱下帽子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思考一下,圣明英武比高皇帝谁强?”皇上说:“我怎么敢比先帝啊!”曹参说:“陛下看我的才能跟萧何比哪个强?”皇上说:“您似乎不及他。”曹参说:“陛下说的对。再说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定得清清楚楚,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我们一班朝臣谨守各自职位,遵循原有法度而不改变,不也就可以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去吧。”

篇2: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曹端

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曹端

曹端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曹端。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去‘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比较“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学务躬行实践②其公廉乎③亦讲学于其乡④至其知古今⑤端亦高其行谊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④⑤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③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④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D、③句和⑤句相同,①②④句相同。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注音和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笃志研究②坐下著足处③一切浮屠……时日之说屏不用④毁淫祠百余

A、笃:坚定著:zhù附着屏:píng摒弃淫:惑乱的

B、笃:忠诚著:zhuó附着屏:píng摒弃淫:滥设的

C、笃:坚定著:zhuó踏屏:bǐng除去淫:滥设的

D、笃:忠诚著:zhù踏屏:bǐng除去淫:惑乱的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年荒劝振劝振:指勉励赈灾

B、就墓次受学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C、端亦高其行谊高其行谊:指赞扬他的行为和情谊

D、命诸生延致之延致:指去请……回来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A、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B、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C、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D、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5、既葬,庐墓六年。()

A、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

B、已经安葬了(父母),守墓达六年之久。

C、安葬(父母)以后,守墓达六年之久。

D、已经安葬了(父母),修庐冢守墓六年。

6、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

A、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B、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C、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D、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7、选出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内容()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⑥遭艰归,……服阕,改薄州学正。

⑦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⑦D、②③⑥⑦

8、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好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老师笔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曹端》。

[答案]

1、B

2、C

3、C

4、D

5、A

6、C

7、D

8、B

第1题考查虚词“其”的用法。因为①④句“其”字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③⑤句“其”字都作定语,译作“他的”;②句“其”字表委婉判断,译作“也许”“大概”之类,属副词。

第2题考查实词。①句“笃”修饰“志”,应解为志向坚定;②句“著”读zhuó时可作“附着”讲,但此句解释时变通为“踏”更好;③句“屏”读bǐng时可作“除去”讲,“摒”是“屏”的后起字;④句“淫”是“过度、过甚”义,“淫祠”是滥设的祠堂。

第3题考查实词。“高其行谊”中的“行”指品行,解释为“行为”是错的。

第4题考查阅读句子。“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义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讲。

第5题考查阅读句子“既”作副词可解释为“已经”或“……以后”,“庐墓六年”中“六年”作为“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对“庐墓”一词有解释,因此应理解为“修庐冢守墓”。

第6题考查阅读句子。“服从”是两个词,“服”在句子中解释为“心悦诚服”是贴切的,而“从”解释为“听从”是恰当的。“争讼”文言文“争”与“讼”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个语境中仅作“争辩”讲显然有含混不清的地方:不合语境义。“讼”还可以引申为“打官司”,语境中百姓教化了,自然把打官司当作耻辱的事了。

第7题考查阅读理解文章内容。①②③⑥句表现曹端至孝;⑦句“贫不能归”可见为官时的清廉。而④⑤句属教化和公德。

第8题考查阅读分析文章内容。A项提到的“佛教道教”与原文“浮屠”不合,“浮屠”指“佛”或“佛教”。C项李德“离开时”应为“离去后”,“对曹端的学生”应改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作为人师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坐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薄州学正。霍州、薄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拉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篇3:节选文言文《史记·曹相国世家》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趋治行,曰: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常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司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趋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无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篇4:节选文言文《史记·曹相国世家》阅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 假:非正式的,代理的

B.间侍,自从其所谏参 间:通闲,空暇

C.一遵萧何约束 约束:限制,不超出范围

D.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 事事:干事情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参守而勿失萧何之法的一项是( )

①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人屯兵关中

②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

③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④惠帝常怪相国不治事

⑤参怒,而笞窋二百

⑥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就让他的儿子曹窋去劝说,希望曹参能多关心国事。

B.曹窋按照汉惠帝的嘱托去劝他父亲,结果曹参不但不听,还痛打了儿子一顿,认为他不该管。

C.曹参担任汉相国,虽然整天喝酒,平庸无为,但因继承萧何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也得到百姓称赞。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5分)

(2)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无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5分)

篇5: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

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

陈平却谗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陈平却谗。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皆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绛侯、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注:

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

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

③xuān:喧哗。

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

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1、对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使为参乘,典护军②今又从或游③汉王乃谢

A、①做模范②游玩③道歉 B、①做模范②交往③致谢

C、①掌管②交往③道歉 D、①掌管②游玩③致谢

2、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入见平②召让魏无知③汉王与语而说之

A、①jiàn ②rǎng ③shuō B、①jiàn②ràng③shuō

C、①xiàn ②rǎng ③yuè D、①xiàn②ràng③yuè

3、下列四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日大王尊官之 B、信者固多心乎 C、受平谒 D、臣为事来

请封输官项王不能信人平受诸将金故去事项王

4、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句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子之居楚何官③平,反复乱臣也

②陛下何暇用之乎④陛下所问者,行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在本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像帽子上的玉一样,里面是空的 B、帽子用玉装饰,里面是空的

C、外表美丽,但无真才实学 D、戴上玉饰罢了,其中没什么东西

6、“尽护诸将”中“护”的意思是()

A、统率B、护卫C、监督D、袒护

对“顾其计诚足利国家不耳”这句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他的计谋确实能够有利于国家罢了

B、只是他的计谋果真不能有利于国家就罢了

C、不过看他的.计谋确实能否有利于国家罢了

D、看他的计谋果真能对国家有利如此而已

8、对本文文意体会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受绛侯、灌婴等影响,怀疑陈平,陈平解释有理,才得到汉王信任

B、陈平能言善辩,深得汉王信任,老师笔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陈平却谗》。汉王能力排众议,重用陈平

C、陈平靠能言辩取得汉王信任,诸将对他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D、陈平为人品质不良,但由于善于狡辩,因而取得汉王信任

[答案]

1、C

2、D

3、C

4、B(①②均为疑问句,③④均为判断句)

5、C

6、C(注释②已说明)

7、C

8、B

[译文]

陈平就到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见他。这时万石君石奋做汉王的中涓,接受了陈平的名片,引陈平去见汉王。陈平等七个人都进去了,汉王赐给他们酒食。汉王说:“吃完了,到馆舍去休息吧。”陈平说:“我为要事而来,我所要说的,不能挨过今日。”当时汉王便与他交谈,因而很高兴,问道:“您在楚军中担任什么官职?”回答说:“当都尉。”当天就任命陈平当都尉,让他当参乘,主管监督联络各部将领的事。将领们都喧哗起来,说道:“大王这天得到一个楚的逃兵,不知道他才能高低,就和他同坐一辆车子,反倒让他监护老将!”汉王听到(这些议论)后,更加宠幸陈平。……

绛侯(周勃)、灌婴等都毁陈平说:“陈平即使是美男子,只不过外表美丽,并没有真才实学。我们听说陈平家居时,和他的嫂子私通;事奉魏无知又不能容身,逃出来归顺楚王;归楚和楚王不相投,又逃来归汉。如今大王器重他授予高官,让他监督各部将领。我们所说陈平接受将领们的金钱,给钱多的,就得到好的待遇,给钱少的,就得到差的待遇。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您审察他。”汉王对陈平怀疑起来,召魏无知来责备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现在有尾生、孝己的好品行而对战争胜败的关键问题没有益处,陛下那有空闲时间去使用他呢?楚、汉相持不下,我推荐有特殊谋略的人,只考虑他的计谋能否有利于国家。又何必因为盗嫂、受金而怀疑他呢?”汉王又召陈平责备说:“先生事奉魏王不相投,便离开他去投楚王,如今又跟着我活动,讲信义的人应当这么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我事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主张,所以离开他去事奉项王。项王不能信任人,他所信任的不是姓项的本家就是老婆的兄弟们,即使有奇谋之士也不能任用,我这才离开楚军。听说汉王能够用人,因此投奔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金钱便没有支出的费用。如果我的计谋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使没有可用的,金钱还在,我可以封存送到官府,请求辞职。“汉王就向他道歉,给予丰厚的赏赐,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所有将领。将领们才不敢再说什么了。

篇6: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练习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练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十年春,齐师伐我师:_____________

(2)肉食者鄙 鄙:____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____

(4)既克,公问其故 克: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句中的“以”字与“可以一战”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对此作了论述。这分别是:

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军队(2)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3)虚报(4)战胜,攻取

2.C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必定按实情判断。(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则士气完全消失了。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篇7:《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练习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练习

科学安排、合理利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中等以上的学生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为了复习工作能够科学有效,为了做好中考复习工作全面迎接中考,下文为各位考生准备了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的内容。

《曹刿论战》阅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栖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C.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骄死于槽枥之间 B.行者休于树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能谤讥于市朝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常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夫战,勇气也

4.下面句子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何陋之有?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2)

(3)

6.当鲁庄公说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后,曹刿才认为“可以一战”,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7.《曹刿论战》是编者添加的一个题目。请你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所拟题目的合理性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B.均为“缘故、原因”。A.养;平安。C.信用;相信。D.虚报;更)

2.C (A、B、D三项均为介词,后面加处所,意为“在”; C.也是介词,但后面加对象,意为“对”)

3.D (A.古义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B.古义为“案件”,今义为“监狱”; C.古义为“第二次”,今义为“又一次”)

4.D (A.“以何战”的倒装; B.“有何陋”的倒装; C.“吾与谁归”的倒装)

5.(1)做大官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我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3)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望他们的旗子也已经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鲁庄公先将战胜齐国的希望寄托于贵族近臣的效力,然后又寄希望于神灵的庇佑,这些都不是作战取胜的关键。最后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明他能做到公平执法,取信于民,而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正因为这一点,曹刿才认为鲁国可以与齐国作战。

7.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课文选段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后总结上,内容与题目一致。

陈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

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之曲突徙薪

《史记·曹相国世家》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选择题练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赏析

曹彬仁爱文言文翻译

曹刿论战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练习:三国志节选

初二语文文言文同步练习

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曹相国(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曹相国,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