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tringent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tringent”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

篇1: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

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2、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3、生死而肉骨 生:使……复生

4、惊天动地 惊:使……惊奇;动:使……感动

5、可烧而走也 走:使……逃走

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儿惧,啼告母 啼:哭着

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3、常在于险远。 险远:危险而又道远的地方

篇2: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

1.之

①动词,去、到、往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狼》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在河之洲 山之僧智仙也

④ “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⑤“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

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宋何罪之有? 何陋之有?

⑦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2. 者

①结构助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助词,的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宜多应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⑦语气词,不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新学期开始,中国教育在线整理了初三文言文复习资料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3. 其

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 《醉翁亭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

指示代词,这,那 专其利三世(这种)

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

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道(难道)

4. 而

①转折连词,但是, 却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述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未有问而不告 足肤皲裂而不知 《送东阳马生序》

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 面山而居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 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 挟天子而令诸候 《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 国险而民附 《隆中对》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⑧表承接,并且 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 野芳发而幽香

⑨表假设,如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⑩表并列 溪深而鱼肥

5. 以:

①介词,(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 《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出师表》

悉以咨之 (拿来) 《出师表》 以衾拥覆 (拿来) 《送东阳马生序》

生以乡人子谒余 (用) 《送东阳马生序》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出师表》 必以分人(拿) 《曹刿论战》

扶苏以数谏故 (因为) 《陈涉世家》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 《出师表》

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 《送东阳马生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 )《送东阳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 以其境过清(因为)

何以战 (靠、凭借) 必以情 (根据) 《曹刿论战》

②连词 遂许先帝以驰驱 (表目的,为) 《出师表》

③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

④连词,表顺承。

以光先帝遗德 (来)以咨诹善道 (用来) 《出师表》

无从致书以观 (来) 《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以便) 《岳阳楼记》

以激怒其众(来、以便) 《陈涉世家》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 以伤先帝之明(以至) 《出师表》

⑤动词,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⑥副词,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篇3:中考文言文如何复习

一、分类整理法

分类整理所学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它是把同类知识点连成知识线,从而形成知识网,总结归纳所学文言文,并依靠考纲与课本找出文言词语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记忆,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包括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如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句式涉及文言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翻译涉及直译、意译。建立知识网会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复习时更有针对性。

分类整理要求全面,要收集所学的古文篇目,将每一课中的知识点全部整理出来,最后汇总。例如在整理通假字时,就要将所学古文中的通假字全都挑选出来,制成“通假字表”,明确每个通假字的出处、所通字、本义、通假义。

分类整理的标准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同类文章分类时,可根据文体、年代、作者、内容等的不同进行,具体选择应因人而异,最好由学生自己决定。

二、重点强化法

分类整理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重点强化能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因为考试必定有个重点,从知识体系来讲,把握重点也是把握全局的关键,只有对重点内容重点复习,才能对细节问题产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从记忆过程讲,重点记忆有利于把握整体格局。那么哪些内容才是重点呢?一般来讲,复习或记忆重点包括下列内容:①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②考试要求中提到和强调的内容;③名篇、名段、名句;④各篇各段中的难点和关键点;⑤最近两三年内未考的内容。在复习时,师生首先要列出每章内容的重点,及时复习,反复强化,对其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如名言警句要熟读成诵。

抓重点的方法在临考前非常有用。我经常在考试前十天将重点文言文篇目的重点内容如字词解释、警句默写、关键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直接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反复诵读,不断练习。这样做就使复习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对中下水平学生来讲,这是非常有效的复习和应考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重点复习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应考效果,但必须以全面复习为前提,不能只盯住重点内容而不理会所谓的“非重点”内容,更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忽略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把握。

三、知识竞赛法

文言文学习也可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课,通过举行辩论会、朗诵会、知识竞赛、古文化知识猜谜会,甚至改编课本剧等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习为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文言文的渠道变宽,“苦恼”减少。其中,知识竞赛法在文言文复习阶段特别实用。我经常在总复习阶段专门拿出一两节课来搞一次“文言文知识竞赛”活动。在活动之前要通知学生,明确复习的范围、内容、深度。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轮流答、抽查答、推荐答、抢答,内容最好是复习考试要掌握的,坚决不搞偏题怪题,不为竞赛而竞赛。为了渲染气氛,可邀请别的老师参加,搞一搞颁奖活动等。这样的活动,可活跃复习气氛,梳理所学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变学为讲法

我们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讲一篇文章比自己学一篇文章所得要多。因为只有将要讲的内容全部搞懂才能去讲。学生也是这样,让他讲一遍比让他学一遍收获要多得多,因为他一定要换角度思考要讲的篇目,要真正搞清楚这篇文章的内容特点,要考虑怎样去组织语言材料。学生试讲之初,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必须反复审阅学生的教案,修订后还要讲给自己听,过关后才能上讲台。试讲最好讲一个片段或一个段落,要人人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对学生没讲清讲透的地方,教师要加以点拨。这种讲课很受同学们欢迎,听者精神专注,讲者全力以赴,台上台下常常展开讨论,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实践证明,这种变“老师讲”为“学生讲”的复习方法确实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对文言文复习大有帮助。

五、学生命题法

由学生命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在复习文言文时,给学生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让他们按照考试大纲和古文考点的要求出一份考卷,让他们比一比看一看谁出的题最好,无疑是一种创新意识很强的复习方法。

自己出题并不容易,如果所学知识不够扎实,没有融会贯通的话,就会感觉无处下手。自主命题看似简单,学生可以参考很多资料,但实际却比看书复习更花时间,更费脑筋。

篇4: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

阅读下面文段《陈胜吴广起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 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夜篝火,狐鸣 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陈胜、吴广借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会天大雨,道不通,非已失期 会宾客大宴,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C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丹书帛曰

D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把“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陈胜在宗人因雨逾期而面临被杀厄运之时,决定发动起义,可见他决策的果断。

B 陈胜能够看出天下百姓对秦王暴政和二世继位的不满情绪,足见他审时的敏锐。

C 陈胜认为打着扶苏的旗号并依靠项燕的威望就能复兴秦国,足见他某事的睿智。

D 陈胜起义钱亲自去占卜,置丹书于鱼腹,派吴广篝火狐鸣,足见他处事的周全。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死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倚仗”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3分)

(2)“自经丧乱少睡眠”变现了“我”怎么样的情感?(2分)

1.【参考答案】:B

2.【参考答案】: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参考答案】:C

4.【参考答案】:

(1)老无力。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一)(10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孰视之( ) (2)臣之妻私臣( ) (3)时时而间进(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二)(9分)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国无尉/去国怀乡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

答:

(一)(10分)

1.(1)孰:仔细(2)私:偏爱(3)间:间或,偶然。(每项1分,意思对即可。)

2.(1)(2分)(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关注点:“自视”(看看自己)、“弗如远甚”(远远比不上)。

(2)(2分)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关注点:“初下”(刚发布)、“若市”(如同市场)。

3.D“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领悟。

4.B你(A.任用/行为。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

5.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6.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

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1分)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任用了祁午。

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多项选择题)属于“隆”性质的是( )。

A.寒

B.轻

C.细微

D.臭

E.粗糙

【答案】ABCE

【考点】藏医药

【解析】本题考查三因的性质。“隆”,具有粗、轻、寒、细微、硬、动六种性质。

篇5:中考文言文复习重点

《曹刿论战》 《左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语音:刿(ɡuì)孚(fú) 辙(zhé) 轼(shì) 遂(suì) 盈(yínɡ)靡(mǐ) 玉帛(bó) 鄙(bǐ) 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三、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普遍

四、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牢。

2、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是指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今义: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两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9、必以信 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书信 。

10、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11、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五、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六、重点字词解释: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 对曰:回答。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不;//独占。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虽不能察:弄清楚。 齐师败绩:溃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齐军。

下视其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遂逐齐师:就,于是。//追击。

既克,公问其故:已经。//战胜。//原因,缘故。 一鼓作气:振作。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难测也,惧有伏焉:推测,估计;埋伏。

望其旗靡:倒下。

七、理解性背诵: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本文叙述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这可以说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八、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3、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谨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陋 ;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9、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10、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11、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12、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3、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14、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九、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如: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从纳谏、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夫大国,难测也——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其旗靡——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敬佩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成皋之战、昆阳之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语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ɡ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三、通假字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四、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古义:“旦日”的后一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诽谤。

5、窥镜而自视 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古义:躺着。 今义: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六、重点字词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孰,谁,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偶然进谏。间,间或、偶尔。 期年之后:满一年。

七、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纳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6、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7、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8、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9、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八、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2分)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魏征——唐太宗;曹刿——鲁庄公;

8、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战国时楚国的屈原——楚怀王;西周召公——厉王。

《愚公移山》 列子

一、文学常识

选自《列子·汤问》。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重点字词 :字音:仞[ren] 垣[yuan]曲 箕畚[ben] 始龀[chen] 穷匮[kui]

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通“直”。 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④亡以应:“亡”通“无”。 ⑤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⑥陇断:“陇”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

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今异义:

①惩:古:戒。(惩山北之塞)←┈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今:处罚。

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达于汉阴) 今:阴天。

④诸:古: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今:各个、许多。 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今:毛发。

⑥已:古:止,停止。(惧其不已也) 今:已经。

词语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荷担者三夫。(译:三个(能)挑担的人。)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先说“甚矣”有强调意味。)

译:你太不聪明了。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5、《寓公移山》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寓公提议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寓公的关心,并不反对寓公移山。

篇6:中考文言文复习要诀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诀

文言文复习的重点是课本,不是做题。因为有些地方中考不使用课内文言文材料命题,所以有不少同学大量做一些文言文题目来复习。或者觉得课内文言文已经“熟悉”,不用太过复习。这是错的。文言文复习的重点应该是课本的文言文。

为什么是重点是课本?因为考试的文言文不会太难,而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精心挑选的,其中的注释词语都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所以你把课文上的注释记住了,即使考的课外文言文,也能理解个大概了。所以,请把把所学过的课内文言文的文学常识、重点字词复习好。

1、文学常识

文言文的文学常识是考试经常考的。因此,把课本上这些文言文的作者,朝代,出自哪本书,写作背景都弄懂。做题时,如果见到真的不懂的,就多看几遍文章,通过看懂的部分,和作者写文章时的历史背景,就可以猜出个大概了,再结合平时翻译文言文时的经验(如用词)就差不多了。

2、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的解释,实词,虚词,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都是重点。在以课文为基础上来理解字词释义、文言文中常用句式和语法(使动用法、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3、重要句子翻译

文言文的整篇的翻译不一定要懂完。但是文言文中的名句、以及课文后面要求翻译的句子,这两类句子的断句及翻译一定要弄懂。没弄懂的赶快找书。问老师

4、背诵

文言文里要背的部分在熟读成诵。为什么要背诵,因为,一要求背诵的部分,考试的时候背诵默写部分会出题,二文言文像英文一样也需要语感的。事实上,朗读背诵对文言文学习非常有作用。

中考文言文多义词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三峡》文言文复习

高考文言文知识

五天复习决胜中考文言文(九年级选修)

中考复习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文言文《陋室铭》复习要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集锦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