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共含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ust1319010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曹刿论战》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肉食者鄙 神弗福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①政治方面:
②军事方面:
参考答案:
小题1:鄙 :鄙陋,这里是目光短浅。 福:赐福,保佑。
小题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会以实情判断。
小题3: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分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抓关键字的解释,“狱”“虽”“情”等字的解释。
小题3: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原文】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问题】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小大之狱 狱:
(2)公将鼓之 鼓: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翻译:
14.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曹刿与庄公的对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2分)
【参考答案】
12.(1)案件
(2)击鼓进军(共2分。每小题1分)
13.(1)做官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1)句中的“肉食者”“谋”,“间”
(2)句中的“惠”“徧”“弗”译错一个扣1分。
14.答案要点:①凭借什么作战
②战争取胜的原因
(共2分。每个要点1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B.小大之狱(案件)
C.一鼓作气(击鼓)D.望其旗靡(萎靡)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必以分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
C.登轼而望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吾视其辙乱安陵君其许寡人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于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⑵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
6.(3分)D(倒下)
7.(3分)A(A介词,把/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比;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代词,指代他们/助词,加重语气,相当于“一定”、“可要”。)
8.(3分)C(详略颠倒)
9.(4分)(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去打仗。(关键词“可以”1分,句意通顺1分)
(2)敌方的勇气已经衰竭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关键词“克”1
分,句意通顺1分)
(二)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6—9题(12分)
[甲]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史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甲)文选自编年体史书《_______》,(乙)文选自_____(体例)史书《战国策》。(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中鲁庄公深谋远虑,深深知道取信于民的重要性。B.[乙]中齐威王深受蒙蔽又不愿革除弊端,导致民怨沸腾。C.曹刿论战直奔打仗正题,邹忌讽谏从个人生活小事读起。D.鲁庄公刚愎自用坚持贸然迎战,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改错。
9.选文中,曹刿和邹忌都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4分)
答案:
(二)课内文言文(共12分)
6.左传 国别体(2分)
7.(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皆、以、于三字各1分,一字没译出扣1分,扣完为止,同时省略成分要补充出来,后置的状语成分要还原。共3分)
8.C(3分)
9.爱国善思(或机智、深谋远虑等,一空2分,共4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2.解释加粗的词语。
(1)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
(2)忠之属也_____________
(3)公问其故_____________
(4)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1)谋划(2)类(3)缘故(4)振作
3.(1)尽了自己本分内的事,可以凭此作战。
(2)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意对即可)
4.取信于民;详察敌情;上下一心;指挥得当; 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日:“请迫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日:“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日:“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①宋会: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令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追: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答:
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师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或击鼓
2.C
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4.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座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久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5.宋褒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投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阅读《曹刿论战》,按要求完成8—10题。(9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有何间焉 间:参与
B.小惠未遍 遍:遍及、普遍
C.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D.虽不能察,必以情 情:心情,这里指理解心情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何以战 必以分人
B.公将战将军百战死
C.故逐之 何陋之有
D.乃入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11.把卷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的士气已经穷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1)牺牲玉帛:( )
(2)公将鼓之:( )
(3)小大之狱:( )
(4)望其旗靡:(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最重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这样,曹刿的_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句作答)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指猪牛羊等
(2)击鼓进军
(3)案件
(4)倒下
2.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土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远谋;鄙
4.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 无能结合起来答。(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 曹刿论战教案
★ 曹刿论战课件
★ 曹刿论战练习题
★ 曹刿论战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