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李疑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共含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zyyy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疑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若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遗以货,遣归。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疑许诺,延就坐( ) ②具床褥炉灶居之( )
③携而归,面发囊( ) ④反遗以货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志其数而封识之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B.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
C.聚室而谋(《愚公移山》)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9.用“/”画出下列句中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既 而 疾 滋 甚。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君若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1.结合本文所列举的事件,说说李疑是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8.(1)①邀请;②准备 准备好;③打开;④赠送、送给。(2)C
9.既而/疾/滋甚
10.(1)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它们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 (2)略
11.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不贪图钱财。(分析略)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李疑尚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①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②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注:①踵:走到。②赆:赠送的财物或路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人怠之,弗舍(舍弃)B.我不幸被疾矣(遭受)
C.疑许诺,延就坐(邀请)D.籍其数而封识之(记录)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李疑以尚义名于时不求闻达于诸侯
B.躬为煮糜炼药山峦为晴雪所洗
C.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籍其数而封识之则名微而众寡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1)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
(2)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4.结合文章材料,试分析李疑其人性格特点。(4分)
阅读理解答案:
1.A(3分)
2.AC(4分,各2分)
3.(1)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
(2)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4.李疑收留患重病的范景淳,侍候如同亲人,没有丝毫厌烦,取回范景淳的包裹如数封好后归还其儿子,又出钱为范景淳安葬,不接受他儿子的馈赠反而赠送路费。说明李疑是一个急人所难、轻财好义的清廉君子。(4分,结合材料2分,人物评价2分)
《李将军》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①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②。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注释:①即:如果。②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广家世世受射( ) (2)因复更射之( )
(3)吾去大军数十里( ) (4)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
2.结合所学过的`课文《李广》中的语句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揣摩乙文画线句中陈的意思并加以解释。 陈: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译文:
(2)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译文:
4.从甲文的文字来看,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 ;从乙文的文字来看,他还具有 的性格特点。
5.乙文的叙事具体而生动,甲文也有表现这样特点的文字,请在文中用直线画出来。
(二一) 李将军 答案
1.(1)传授(2)它,代石(3)距离(4)跑 2.阵的通假字,是布阵的意思。
3.(1)(他)执法宽大,不苛待部下,士兵因此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2)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呢?
4.射术(射箭)机智勇敢(第二处必须答出机智或体现有智谋、有胆识的意思)
5.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
《李贺小传》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①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阿③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④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⑤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①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②欻(xū):忽然。③阿:母亲。④勃勃:烟气向上的样子。⑤嘒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长吉之事尢备 备:详细
B.过亦不复省 省:察看
C.长吉竟死 竟:竟然
D.帝独重之 重:重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李长吉集叙 为刎颈之交
B.阿弥老且病 吾今且报府
C.天苍苍而高也 吾尝终日而思
D.闻行车嘒管之声 欲诛有功之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贺身体细瘦,二眉相通,手指很长,勤奋刻苦读书,写作速度很快。
B.李贺治学严谨,只要不是大醉或吊丧,他总在认真地修改平时的创作。
C.李贺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曾向绯衣人使者叩头求饶免死。
D.李贺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怀才不遇,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
7.把原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4分)
译文:
(2)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6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C【解析】竟:最终,最后。
5.D【解析】之都是定语,的;A替/成为;B并且/姑且、暂且;C并且/地,表修饰。
6.C【解析】贪生怕死有误,原文有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应为孝顺,不忍去死。
7.(1)(他)常常骑弱马,让一个小书童跟随,背着破旧古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立即写下来放进囊中。
【解析】恒,常常;从,使跟着;距,弱;即,立即;书,写。
(2)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凭上天的崇高,天帝的尊贵,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人世的人,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
【解析】苟,如果;信,的确;愈,超过;寿,长寿。
【参考译文】
京兆杜牧替李长吉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很是详尽,这就是世上流传的。李长吉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详尽。
李长吉为人纤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被昌黎人韩愈知道。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最为密切,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他常常骑弱马,让一个小书童跟随,背着古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立即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取囊中所有,见所写很多,就怨怒地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吗?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书,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不是大醉及吊丧的日子全都如此,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扬敬之等随时来从囊中取出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偶有诗作,随意丢弃,放在沈子明家的仅是所剩下的四卷罢了。
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有角的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立即召你为楼写记。天上的差事很快乐,不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卧室的窗子里,有烟气向上冒,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长吉的姐姐是不会编造出长吉这些事来的,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唉,碧蓝幽深的天啊,是那样的高,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天的高远,帝的尊严,也应该有人的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噫,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27岁,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奇才,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人们反到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李贺小传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①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阿③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④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⑤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①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②欻(xū):忽然。③阿:母亲。④勃勃:烟气向上的样子。⑤嘒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长吉之事尢备 备:详细
B.过亦不复省 省:察看
C.长吉竟死 竟:竟然
D.帝独重之 重:重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李长吉集叙 为刎颈之交
B.阿弥老且病 吾今且报府
C.天苍苍而高也 吾尝终日而思
D.闻行车嘒管之声 欲诛有功之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贺身体细瘦,二眉相通,手指很长,勤奋刻苦读书,写作速度很快。
B.李贺治学严谨,只要不是大醉或吊丧,他总在认真地修改平时的创作。
C.李贺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曾向绯衣人使者叩头求饶免死。
D.李贺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怀才不遇,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
7.把原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4分)
(2)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6分)
参考答案:
4.C【解析】竟:最终,最后。
5.D【解析】“之”都是定语,的;A替/成为;B并且/姑且、暂且;C并且/地,表修饰。
6.C【解析】“贪生怕死”有误,原文有“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应为孝顺,不忍去死。
7.(1)(他)常常骑弱马,让一个小书童跟随,背着破旧古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立即写下来放进囊中。
【解析】恒,常常;从,使跟着;距,弱;即,立即;书,写。
(2)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凭上天的崇高,天帝的尊贵,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人世的人,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
【解析】苟,如果;信,的确;愈,超过;寿,长寿。
【参考译文】
京兆杜牧替李长吉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很是详尽,这就是世上流传的。李长吉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详尽。
李长吉为人纤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被昌黎人韩愈知道。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最为密切,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他常常骑弱马,让一个小书童跟随,背着古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立即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取囊中所有,见所写很多,就怨怒地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吗?”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书,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不是大醉及吊丧的日子全都如此,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扬敬之等随时来从囊中取出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偶有诗作,随意丢弃,放在沈子明家的仅是所剩下的四卷罢了。
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有角的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立即召你为楼写记。天上的差事很快乐,不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卧室的窗子里,有烟气向上冒,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长吉的姐姐是不会编造出长吉这些事来的,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唉,碧蓝幽深的天啊,是那样的高,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天的高远,帝的尊严,也应该有人的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噫,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27岁,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奇才,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人们反到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文言文精选2篇练习及答案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馑粥不充⑤,日昃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馑(zhān)粥不充:馑,稠粥。充,充足。⑥日昃(zè):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
(3)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____
(4)感泣辞母: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当余之从师也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②辄以水沃面
D.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3.翻译句子。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____________,[乙]文范仲淹是:②________。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________、 ___ _(要求填写两个)。
参考答案:
1.(1)用作动词,“佩带”;(2)通”,”;(3)热水;(4)辞别。
2.C点拨:A①连词,”;②连词,”。B①助词,取消独立性;②动词,”。C①和②都是介词,都当。D①人称代词,”;②加强反问语气。
3.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4.①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②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③囊萤映省、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画荻凿壁等
文言文两则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选自《国语.文公伐原》)
[注]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乙]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即以次③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皆曰:“可以出死④,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⑤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选自《说苑》卷六《复恩》)
[注]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③次:次序。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⑤惠公:晋国国君。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公令疏军而去之去:________
(2)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居:________
(3)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 亡:________
(4)是吾骏马也是:________
2.下面加粗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令疏军而去之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B.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C.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德出而福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文公和秦穆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读了这两则小故事,你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概括一下晋文公和秦穆公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两则故事,你有何感想?请写出你的感想和体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离开。(2)过了。(3)丢。(4)这。
2.B
3.(1)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
(2)这就是给人恩惠而得到福佑的回报啊!
4.取信于民。
5.晋文公讲信义,言出必行。秦穆公宽容豁达,不拘小节。
6.示例:作为国君,只有对百姓讲信义,具有宽容豁达的精神,才能民心所向,天下大治。而作为普通人,我们同样需要信守诺言和宽容豁达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美好。(意对即可)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①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②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注:①踵:走到。②赆:赠送的财物或路费。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怠之,弗舍 (舍弃) B.我不幸被疾矣 (遭受)
C.疑许诺,延就坐 (邀请) D.籍其数而封识之(记录)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李疑以尚义名于时 不求闻达于诸侯
B.躬为煮糜炼药 山峦为晴雪所洗
C.二子以米馈,却弗受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籍其数而封识之 则名微而众寡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1)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
(2)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22.结合文章材料,试分析李疑其人性格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9.A(3分)
20.A C(4分,各2分)
21.(1)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
(2)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李疑收留患重病的范景淳,侍候如同亲人,没有丝毫厌烦,取回范景淳的包裹如数封好后归还其儿子,又出钱为范景淳安葬,不接受他儿子的馈赠反而赠送路费。说明李疑是一个急人所难、轻财好义的清廉君子。(4分,结合材料2分,人物评价2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
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的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我的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并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还送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①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②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而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③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注】①踵:走到。②溲:sōu便溺,这里指小便。③赆:jìn赠给人的路费或礼物。
阅读试题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怠之,弗舍(舍弃) B.具床褥炉灶(备办)
C.疑许诺,延就坐(邀请) D.籍其数而封识之(记录)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李疑以尚义名于时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躬为煮糜炼药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C.二子以米馈,却弗受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籍其数而封识之 子子孙孙无穷溃也,而山不加增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①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
译文:
②患难相 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译文:
22.结合文章材料,试分析李疑其人性格特点。(4分)
答:
答案
21.(1)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
(2)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李疑收留患重病的范景淳,侍候如同亲人,没有丝毫厌烦,说明李疑是个急人所难的人;李疑取回范景淳的包裹如数封好后归还其儿子,又出钱为范景淳安葬,不接受他儿子的馈赠反而赠送路费。说明李疑是一个轻财好义的清廉君子。(4分,结合材料2分,人物评价2分)
★ 文言文选择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