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二语文文言文同步练习(共含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亳州家园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二语文文言文同步练习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3.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草色入帘青()
5.鸿儒()
6.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
8.调素琴()
9.无案牍之劳形()()
10.阅金经()
4.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5.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6.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B.忘路之远近()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3.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5.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一基本知识
1.《爱莲说》一本文写了几种花?主要写哪种?
2.哪些句子是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
3.反复诵读描写与赞美莲花的语句,说说作者可能意在赞美怎样的品质?
二.默读,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濯清涟而不妖()()
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
8.同予者何人?()
9.宜乎众矣()
三.反复诵读,体会句义。填入句中省略的词。先用文言词,再在句后横线上解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指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成动词的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说出下列语句的通常语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背诵,感受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以及对庸俗世态的感叹。快速工整地默写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文字。
2.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当时怎样的世态?
五.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六.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代道州人,家
.2、本文运用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所言的的志是。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这样写的作用是,本文写“莲”的品质,用作正面映衬,用作反面映衬。
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一篇文是
5、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花名是:
喜欢的原因是:
七.翻译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八.课文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自李唐来()
②不蔓不枝()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可爱者甚蕃()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⑥宜乎众矣()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简答。
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5.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初二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练习题目
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2)咸来问讯。 咸: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为: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为: 为:
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㈡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 绝境: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⑴①乃不知有汉 乃:
②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
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余: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余: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余:
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__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㈢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⒈解释加点词:
⑴武陵人捕鱼为业 ⑵缘溪行 ⑶渔人甚异之 ⑷欲穷其林
⑸屋舍俨然 俨然: 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⒉解释加点词:(一词多义)
⑴①初极狭,才通人 通:
②阡陌交通 通:
⑵①屋舍俨然 舍:
②便舍船 舍:
⑶①中无杂树 中:
②晋太元中 中:
③其中往来种作 中:
⒊概括这两段文中的两人成语:______、________。
初二语文课后同步练习:湖心亭看雪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湖心事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l.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余奴(手)一小舟
(2)雪淞沆()砀()
(3)拥毳()衣炉火
(4)有两人铺毡()对坐
(5)崇祯()五年十二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是日,更定矣()②惟长堤一痕()
③是金陵人,客此()④及下船()
3.辨析下列多义词。
(1)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白: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而: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一:惟长堤一痕()
上下王一白()
(5)与:选贤与能()
天与云与山与水()
(6)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雕栏相望焉()
4写出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湖中人鸟声俱绝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惟长堤一痕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分外妖娆( ) 惟余莽莽( )
成吉思汗( ) 稍逊风骚(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zhuāng素裹( ) 顿失tāotāo( )
江山多jiāo( ) 一代天jiāo(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
⑵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⑶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流人物:
4、请你默写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
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诗中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认为文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谁?请你谈谈理由。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6、选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7、这首词分上下两阕,请分别写出两阕的主要内容:
。
8、请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
9、文中“望”和“惜”领起的诗句分别是什么?
。
10、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11、请你再抄录毛泽东的诗词各一首,并能背诵。
。
初二语文同步练习:《沁园春·雪》习题精选
一、基础巩固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沁园春( ) 莽莽( ) 红装素裹( ) 折腰( )
略输( ) 稍逊( ) 成吉思汗( ) 今朝( )
2、填空:
本文作者为 ,其中《沁园春》是 ,《雪》是 。
3、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惟余莽莽( )
A、只有我
B、只剩
C、只有
⑵ 惟余莽莽( )
A、景色迷茫
B、草木茂盛
C、无边无际
⑶ 顿失滔滔( )
A、立刻
B、停顿
C、安顿
⑷ 须晴日( )
A、必须
B、须要
C、等到
⑸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A、弯腰
B、折服
C、鞠躬倾倒,这里是称颂、赞颂
⑹ 稍逊风骚( )
A、文学才华
B、妇女举止轻佻
C、指“国风”《离骚》
二、能力演练
阅读诗歌并回答问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2、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
13、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 、。
其作用: 。
14、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
15、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一个“ ”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写景层次分明: 、、、
,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请仔细体会揣摩。
16、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 作用。
17、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
。
18、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
。
【参考答案】
1、ráo mǎng xùn hán
2、装 滔滔 娇 骄
3、⑴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⑵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特别艳丽多姿。
⑶ 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4、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现在的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克服了任何阶级及其政党的局限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奋斗目标。它既有武功又有文治,无产阶级不仅要掌握中国的命运,并且必将掌握全人类的命运,成为整个未来世界的主人。
6、赞美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批判了封建主义的一个侧面,抒发了以诗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
7、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评古论今,赞颂无产阶级。
8、“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内容上,勾画出一幅北方雄伟壮观的雪景概貌图;在结构上,总领起下文的描写,为下文具体分写雪景作好铺垫。
9、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10、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1、示例:《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旧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胜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2、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13、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地点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14、示例:《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
15、看山 江 天 水
16、承上启下的过渡
17、“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8、大家肯定记得当年我们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豪迈。
初二语文同步练习:八年级语文课本《沁园春·雪》同步练习
一、语言训练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和平(hé)分外(fèn)妖娆(ráo)轻柔(róu) B、成吉思汗(hàn)今朝(zhāo)俨然(yǎn)茂密(mào) C、自称(chēng)更衣(gēng)单于(chán)殉职(xùn) D、陌生(mò)接洽(qià)数风流人物(shǔ)手帕(pà)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冰封 莽莽 滔滔
B、蜡象 晴日 素裹
C、竞折腰 文采 风骚
D、天娇 大雕 风流
3、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惟余莽莽 (只,无边无际的意思)
B、原驰蜡象 (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C、须晴日 (等到)
D、稍逊风骚 (指风流倜傥)
4、仿写:
⑴ 仿照对偶例句,以物为话题,写出一个句子。
例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仿句: 。
⑵ 仿照例句,补写出一个比喻句。
例: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希望就是 。
5、说说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⑴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⑵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⑶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
⑷ 北国风光, 。
⑸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⑹ 只识弯弓射大雕 。
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⑻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6、毛泽东,字 , 人,我国伟大的政治家、、、
和诗人。
7、说说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其作用。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8、从表达方式上看,《沁园春·雪》上阕由景生情,下阕在议论中抒情,因此,应是一首以 为主的词。
9、《沁园春·雪》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 、、相结合的写法。上阕写 景,有实有虚,由景生情;下阕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 ,抒发自己的 。
10、“欲与天公试比高”省略的主语是( )
A、飞雪和坚冰
B、群山和高原
C、诗人自己
D、长城和大河
11、本文用互文见义手法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杜甫诗五首
课外拓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5、解释下列词语。
⑴妻子:⑵纵酒:
16、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17、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18、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表达实践
19、“独与老翁别”时诗人一定会安慰老翁的,此时的诗人一定有很多感触。请你通过想象来描绘一下别后的情景,200字以上。
中考链接
20、根据提示,在划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青年时代,身处开元盛世的他有着“,”(《望岳》)的远大抱负;安史之乱时,他以博大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想;而面对朝廷昏庸、国家动荡的时局,晚年的他只能以“,”(《登楼》)来抒发个人感慨。
成都杜甫草堂对联欣赏
1、清代诗人、书画家顾复初的一副对联最有名: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注释]联语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上联问“龙蜷虎卧几诗客”?下联说:只有伟大的诗人杜甫“长留天地”,不知历代有多少诗人在“月白风清”之夜来此吟咏,缅怀一代诗圣。
2、集诗人、作家、剧作家、书法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郭沫若来草堂后,写了一副十六个字的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注释]“疮痍”,创伤。指杜甫生活的年代大半是在战乱之时。“圣哲”,赞杜甫是诗圣、诗哲。“波澜”,比喻杜甫的诗如波涛汹涌,壮阔翻腾。上联意为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在民不聊生的动荡社会中,他巍然屹立于诗坛;下联说杜甫将忧国忧民之心,寄于笔墨,托于诗篇,犹如狂涛巨浪,激励人心,震撼千古。
3、叶剑英元帅题四川成都杜甫草堂(1960年作):
杜陵落笔伤豺虎,
爱国孤琮薄斗牛。
[注释]“杜陵”,指杜甫。杜甫曾自称“杜陵野老”。“豺虎”,比喻外敌、盗贼、贪官、污吏等一切邪恶势力。“孤悰(cóng)”,指杜甫对国家安危的系念。悰,心情,思念。薄,迫,靠近。斗牛:指天上的斗星、牛星。二星极高远。
上联意为杜甫一生痛恨乱臣逆贼、贪官污吏,视他们如“豺虎”,并常用诗歌予以讽刺抨击。下联意为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不能为统治者理解,但他的满腔孤愤之气,却充塞天地之间,直迫斗牛二星,与其同辉万代。
参考答案:
15、⑴妻子和儿女⑵纵情饮酒16、剑外忽传收蓟北17、“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18、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19、略2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杜甫诗五首练习题
《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景之苦,表达出忧国忧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感情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的体现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决眦(zì) 未了(liǒo)
搔(sōo) 簪(zōn)
逾墙(yú) 邺城(yè) 戍(shù)
老妪(yǜ) 幽咽(yè)
二、词语释义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决眦入归鸟:眦,眼眶,眼角。
烽火连三月:喻指战火。
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
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逾墙走:走,跑。
吏呼一何怒:呼,大声吆喝。怒:凶狠。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备晨炊: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泣:小声抽泣,啼哭。
三、语句解读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 文言文选择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