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考文言文必考渔家傲内容(共含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张桂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考文言文必考渔家傲内容
【原文】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译文一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单单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之日无法预料。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将军连头发都白了,战士们流下眼泪。
译文二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里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三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
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
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
译文四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重点字词】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1]
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衡阳为止。
·边声:边境特有的风声,乐声和马嘶声等。
·角:军中的号角。
·千嶂:崇山峻岭。
·长烟:荒漠上的烟。
·羌管:羌笛。羌族乐器的一种。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同步练习题】
《渔家傲》练习题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参考答案:
1.异
2.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冬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
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后汉书》记载有窦宪追击入侵的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达标测试】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6、诗歌欣赏:(4分)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故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2)、根据诗意,请回答下面问题(2分)
下阕抒发的感情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分)
10.“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2分)
2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6.开启智慧泉,赏析古诗词。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然后答题。(3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限2个字)。(1分)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回答7-8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
四)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2分)
20、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分)
2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一)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然后完成第6题。(3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①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1分)
②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9.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2分)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回答7-8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
参考答案:
1.异
2.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冬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
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后汉书》记载有窦宪追击入侵的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6.(1)D(2)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一)4分。各2分
9、边塞秋色思乡之情
10、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21.(1)D(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6.(1)雁去(1分)(2)C(2分)
7、B8、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1分)
(四)19、睡觉(2分)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21、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
6、①雁去②C
9.(1)本题2分,一点1分。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2)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3)本题2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一)7、B8、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1分)
《陋室铭》中考语文必考内容
《陋室铭》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铭”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 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刘禹锡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1)有仙则名 (2)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 (4)何陋之有
4.下列加点“之”字的用法与“无丝竹之乱耳”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何陋之有 D.辍耕之垄上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2)
6.用原文内容填空。
(1)统领全文的词语是 ;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 ;描写陋室环境之雅的一句是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2)“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一句是___________。
7.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是否过时了?为什么?
1.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
2.托物言志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1)出名,著名 (2)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3)弹(琴) (4)简陋
4.A (A.结构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助词,的;C.助词,不译,倒装句的标志;D.动词,到)
5.(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没有音乐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6.(1)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示例: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洁身自好的志趣和不随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回答此类问题,一要观点明确,二要言之有理,三要语言通顺。要避免因追求标新立异而难以自圆其说。)
1.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2.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在动词前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4)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3.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唆,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①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②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③对话省。如: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庄暴见孟子》)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翻译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①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②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之邻人亡羊》)
③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记王忠肃公翱事》)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或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①省略介词“于”。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②省略介词“以”。
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
③介词“自”也可省略。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4.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 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王问:“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6.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常见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5)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7.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南
一、文言文选材多样化,备考要求提高
文言文阅读选材的多样化,使得备考的要求也提高了。备考时,考生应该把目光投向课本,立足教材,力求对每一篇课文熟读成诵,积累基本文言知识。例如120个常用实词的意义和18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的积累,都离不开教材文本。考生可以按照考点反复诵读教材中的文言文本,考生可以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把相近的、相似的知识点通过某一记忆线贯穿起来,整理成块。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备考也要兼顾纪传体、编年体、杂史笔记体等文言文训练,实现训练文本的形式多样化。备考时,考生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提高对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增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养。
二、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考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考试中会涉及到大量的词语、句式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因此,备考文言文阅读不仅要注重对教材的熟练掌握,还要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知识迁移是指在不同的情境中,将已经学会的知识或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中。为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备考时,考生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备考时,考生可以通过与同学交流、讨论和分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三、强调文言语感的培养
文言语感是指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学特色的敏感和理解能力。文言语感的培养对于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和语言修养具有重要意义。文言语感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考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文言语感:
阅读大量的文言文
阅读大量的文言文是培养文言语感的基础。考生可以选择经典文献,如《论语》、《大学》、《中庸》等,也可以选择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考生可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学风格,从而培养文言语感。
模仿文言文的写作风格
通过模仿文言文的写作风格,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学风格。考生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文言文段落,模仿其语言风格,写一些类似的文章,从而提高自己的文言写作能力和文言语感。
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句式
文言语感的培养需要基础知识的积累。考生需要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文言写作的能力。
多加练习,不断总结和思考
练习是提高文言写作能力和文言语感的关键。考生可以多写一些文言文文章,不断总结和思考自己的写作经验和不足之处。通过不断练习和思考,考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文言写作能力和文言语感。
高考语文文言文做题方法
看清题干
解题时,必须看清题干的要求,尽快把握住命题意图,尤其在“选正确”还是“选错误”的问题上,不能犯低级错误。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
回归课本
解答文言词语理解题,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成语、熟语、诗句),联系课内所学或平时所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合理迁移,又要根据具体语境,做出合理的分析推断,千万不要死记硬背。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特别是涉及一词多义的词,一定要联系语境确定其意。同时要联系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知识。对我们课本的重点篇目回到课本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从教材出发,迁移到课外,做好知识迁移工作。
掌握方法
读通文意,注意选项差异,掌握方法。文言文翻译: 以直译为主,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重点词语,做到字字落实等。根据上下文语境补充省略内容,使句意更通畅。翻译时,既要理解透实词的语境意义,也要把握住虚词的具体用法,更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和全句的语气、语调,点好句未标点。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同时要牢固树立计分点意识,避免避实就虚。重点落实文言翻译“信”的原则。
规范答题
做题时要先回归语境,理解大意补充省略成分出得分点确保通顺。操翻译后读一遍泰以要是,如文草字增局区提终不难以一锤定音然后再故,造成卷面邋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差。
广东中考必背文言文《渔家傲》
【原文】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译文一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单单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之日无法预料。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将军连头发都白了,战士们流下眼泪。
译文二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里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三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
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
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
译文四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重点字词】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衡阳为止。
边声:边境特有的风声,乐声和马嘶声等。
角:军中的号角。
千嶂:崇山峻岭。
长烟:荒漠上的烟。
羌管:羌笛。羌族乐器的一种。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同步练习题】
《渔家傲》练习题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参考答案:
1、异
2、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冬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
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后汉书》记载有窦宪追击入侵的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渔家傲》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1]
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衡阳为止。
·边声:边境特有的风声,乐声和马嘶声等。
·角:军中的号角。
·千嶂:崇山峻岭。
·长烟:荒漠上的烟。
·羌管:羌笛。羌族乐器的一种。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中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中考文言文必考虚词“已”的详解
⑴停止。例:①累寸不已,遂成丈匹。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③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⑤是亦不可以已乎?(已: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⑵已经。例:①狼已半入,止露尻尾。②今南方已定。③舟已行矣,而剑不行。④已非它山可拟。
⑶语气词,同“矣”。例:①诸君无意则已。(则已:就罢了。)②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③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⑤滋可痛已。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⑷同“以”。例:①已后典籍皆以板本。②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③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④从此已去,勿复如是!⑤则固已破其 谋而折其骄气。(以:这里是用的意思。)
⑸治愈。例:可以已大风,挛 、痿、疠。
⑹太。例:①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蛮已众矣。②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⑺完成。例:距 ,又三月而后已。
⑻已而,然后。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9]却。例:比中有真情,欲辨已忘言。
[10]既。例: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
「已矣」
⑴完了。例: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②老夫已矣。
⑵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而」不久以后;过些时候。例:①已而夕阳在山。②已而妪煮芋进。③已而相如出。④已而英、霍山师大起,⑤已而得舟。
★ 《渔家傲》李清照
★ 渔家傲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