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及答案(共含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00791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 (济宁市)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o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1.答案:D
评分:共3分。答对得3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答案: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 ,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 是因为他相信 ▲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6分)
3.答案: 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评分:共6分。每问3分。填空1分,回答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二、愚公移山
(2014达州市)(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二)(15分)
1.(2分)(1)将近(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2.(2分)D
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4.(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6.(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7.(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8.(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2014黄冈市)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2 分)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C. 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1. A
2.选出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2 分)
A. 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2. D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3.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2)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5.【甲】文中齐国“ 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2 分)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用自己的话表述)。(2 分)
5.【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
【乙】治国以民能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三)(2014沈阳市)阅读选文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释】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ch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诃语。(2分)
(1)期年之后 (2)众功皆兴
1.(1)满一年
(2)兴办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仁如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就之如日 停数日(《桃花源记》)
C.以亲九族 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D.乃命羲、和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2.A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译文:
3.(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2)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正定四季。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4.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4分)
齐威王:
尧 帝:
5.(1)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2)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参考译文】帝尧,就是放勋。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选自《板桥全集》)
[注释]①知:掌管。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④监生:此指儒生。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这是骂人的话。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⑦摔(zu6):揪住。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⑨无算:无数。
[文化常识]城与池。城与池是古代都市的防御工事。为了防止入侵者,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明清以前,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成下宽上窄的梯形状。明朝起,外墙砌砖。城头上盖有小楼,可瞭望亦可射击。筑城要用大量泥土,于是城墙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这叫“池”。池上有浮桥。入侵者想攻入市内,首先要越过“池”,这是不容易的事;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则更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赈②复③邑④讼⑤谒⑥瞋目
⑦陈⑧乞
2.选择:“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A)依靠;(B)懒惰;(C)因此;(D)幸而。
3.翻译:①值岁连歉;②一时豪富咸惮之4.理解: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
【参考译文】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晴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什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敲打他们头部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云。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参考答案】
郑板桥知潍县
1.①救济②又③县④诉讼、告状⑤拜见⑥瞪大眼睛⑦述说⑧请求
2.(A)
3.①正逢连年欠收;②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
4.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介绍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原文呈现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特殊
用法
词语
例句
意思
通假字
支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被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古今
异义
致
无从致书以观
古义:得到;今义:达到,实现
走
走送之
古义:跑;今义:行走,走路
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趋
尝趋百里外
古义:奔赴;今义:趋势
左右
余立侍左右
古义:身边;今义:大约
穷
穷冬烈风
古义:深;今义:贫穷,穷尽
汤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今义:指食物的汁水
再
日再食
古义:两次;今义:又
一词
多义
至
色愈恭,礼愈至
形容词,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动词,到
色
未尝稍降辞色
脸色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表情
慕
益慕圣贤之道
仰慕
略无慕艳意
羡慕
益
益慕圣贤之道
更加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从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向
当余之从师也
跟从
词类
活用
腰
腰白玉之环
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手、笔
手自笔录
手,名词用作动词,动手;笔,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日、食
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鲜肥
无鲜肥滋味之享
形容词用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虚词
以
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相当于“而”,译为“来”
无从致书以观
介词,用
以衾拥覆
用,拿
以书假余
介词,把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因为
计日以还
相当于“而”,表顺接
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结构助词,的
走送之
代词,指书
当余之从师也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鲜肥滋味之享
无实义
弗之怠
代词,抄书,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
连词,表转折,但,却
久而乃和
连词,表承接,不译
则
则又请焉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便”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连词,表转折,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余幼时即嗜学 嗜:__特别爱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__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敢稍逾约 逾约:__超过约定的期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__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__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__请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__言语和脸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援疑质理 援:__引,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__询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或遇其叱咄 叱咄:__训斥,呵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俟其欣悦 俟:__等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穷冬烈风 穷冬:__隆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足肤皲裂而不知皲裂:__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3)至舍 舍:__这里指学舍,书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媵人持汤沃灌 沃灌:__浇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以衾拥覆 衾:__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右备容臭 臭:__气味,这里指香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烨然若神人 烨然:__光彩照人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__旧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敝:__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定17中期末)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C )
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日星隐曜
B.色愈恭,礼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同舍生皆被绮绣 将军身被坚执锐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奉命于危难之间
3.(2016保定17中期末)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录毕,走送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16柳州中考)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抄录完毕,就跑着把书送还人家,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雅安中考)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__我站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保定17中期末)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自己吃的穿的`不如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6保定17中期末)诵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课后习题)
__①读书困难:无书(家庭贫困,无法得到书)。克服的办法是: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下来,即使是寒冬天气,手指不能伸屈,也不敢懈怠。抄写完毕,赶快跑去送还书。因此能够遍观全书。②求师困难: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克服的办法是: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的前辈请教。③求学困难:生活极端艰苦。克服的办法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6岳阳中考)学完本文,在学习上你有哪些启示?(写两点)
__示例:①学习要努力刻苦,克服恶劣的环境,想方设法地汲取知识。②要向学识渊博的老师请教,虚心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①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②。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③,乃时吞纸以实腹④。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⑤。犹⑥不废业,卒成学士。
【注释】①义阳:地名。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③累日不爨(cuàn):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④实腹:填充肚子。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⑥犹:仍然。
7.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2分)
至舍 , 四支僵劲不能动 , 媵人持汤沃灌 , 以衾拥覆 , 久而乃和。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负箧曳屣曳:__拖(拖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 以: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时吞纸以实腹 时:__时常(经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卒成学士 卒:__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_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大体)就是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嗜学,家贫无资。
__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有钱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用原文回答)(2分)
__“乃时吞纸以实腹”“抱犬而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__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家境贫寒和求学的艰辛。(意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九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原文呈现
段层精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1层: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第2层:写景以抒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同时,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全文中心】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5字,却创建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宛转;诗风雄浑自如,成就杰出;词的境界阔大豪迈,为豪放派开创者;又工书法,善绘画。著有《东坡全集》。
【现实意义】要有豁达的心态,不能被世俗名利所牵绊,感悟自然,淡然处世。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但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户
月色入户
古义:门户;今义:住户、人家
念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一词
多义
遂
遂至承天寺
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至
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寻
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
词类
活用
步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寝
怀民亦未寝
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虚词
于
相与步于中庭
在
与
相与步于中庭
介词,跟
念无与为乐者
连词,和,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__想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欣然起行 欣然:__高兴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 念:__考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__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形容水的澄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__交织纵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盖竹柏影也 盖:__原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__清闲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想到没有人与我一起欣赏,就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益阳中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6益阳中考)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写法,将月光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__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写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情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6舟山中考)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的`语句中。
(2016唐山路北区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略)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②也七岁而能涉③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④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②居:生活。③涉:趟水过河。④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这里指随便、轻易就能掌握。
5.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2分)
南方多没人 , 日与水居也 , 七岁而能涉 , 十岁而能浮 , 十五而能没矣。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则虽壮 虽人有百手(《口技》)
B.以其言试之间 不以疾也(《三峡》)
C.问于没人 相与步于中庭
D.未有不溺者也 念无与为乐者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水中藻、荇交横交横:__交错纵横__
(2)见舟而畏之 畏:__害怕__
(3)未有不溺者也 未:__没有__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__向会潜水的人请教,探求他们潜水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乙】文使用的写法是__借事说理(设喻说理)__,从中你悟出的道理是:__功到自然成,学问道义,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__。(3分)
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及答案参考: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考点梳理】
常识: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
主旨: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憧憬。
【桃花源记试题练习】
复习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作者: ,朝代: ,诗人, 家。本文选自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等。
2.朗读给同学听听,注意语音、停顿、情感。
3.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
4.解释下列句子中“志”的意思:
(1)处之志之
(2)寻向所志
5.解释加点词意思。
(1)阡陌交通 交通: 。
(2)无论魏晋 无论: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 绝境:
(4)芳草鲜美 鲜美:
(5)欲穷其林 穷:
(6)具答之 具:
(7)悉如外人 悉:
(8)咸来问讯 咸:
(9)黄发垂髫
(10)并怡然自乐 并:
6.用课文原句(默写)回答问题。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3)文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4)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5)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7.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 :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发展空间
发现自己
①歌德年轻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却始终收效甚微。直到40岁的时候,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那些大师们的杰出作品之后,终于清醒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②的确,发现自己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发现自己,用的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掺杂了大量主观的、情感的、个性化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公允,其正确性也因此打了折扣。自己看自己难,难就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④发现自己需要勇气。人生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时间、精力、能力的使用都是单向的,一旦投放就不会再生。因此,我们要敢于放弃,善于取舍。对于经过实践检验无法通行的道路,我们不能坚持错误不知悔改,而要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坦然地从头再来。切莫不识时务,乱闯硬千,最终头破血流,两手空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1)第②自然段是属于什么论据?在全文的论述中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
(2)第③自然段是属于什么论据?有何作用?“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这一句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答:
3.传统观点认为,成就事业时要“矢志不移”,“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而本文却提倡要善于“发现自己”,“敢于放弃,善于取舍”,不断矫正进取的目标。对此,你的观点如何?请说出你自己独到的思考。
答:
⊙博闻广知
常德桃花源
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要居衡山、君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风景名胜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
桃花源系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拥有157.55平方公里面积,其中“世外桃源”主体景区15.8平方公里,“武陵渔川”沅水风光带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96.9平方公里,主体景区包括桃花山、桃源山、秦人村、桃仙岭。,风景资源16类。其中山峦、岩体、水体、河洲、洞穴、峡谷、天象、生物景观8类;标准景点95个,内部景界分布丘峦脊岭35条,峡谷19条,溪涧18条,水库池塘72口,涌泉32穴。总之,人文景观古老神秘,自然景观丰多彩,内部景界幽奥秀美,外部景界雄浑壮阔。
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
1990年以来,桃花源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修复开发高潮。修复开发后的桃花源 ,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近百个景点。每年一届的桃花源游园会,是湖南省“三节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桃花源”知多少
自从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桃花源已被约定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一千多年中,尽管问津者不少,但这个神秘的世外桃源在何处一直是个谜。从唐朝开始,就有人说它在桃源县的西部不远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人说它在江西,九十年代,有人依据更玄虚的文学“移情”理论,说它在安徽、在云南、在贵州、在四川,以至到大西北去了。(谭必友:《凤凰古桃花源史话?序》)
参考答案
12 桃花源记
⊙收获平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2.略。
3.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2)、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4)、芳草鲜美 鲜美:鲜艳美丽
5.一词多义 志(1)处之志之 (作标记)(2)寻向所志 (标记,)
6.重点词语解释 穷:穷尽 具:详尽悉:全部、完全。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
7.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8.默写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5)、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成语:(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无人问津(4)落英缤纷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发展空间
1.发现自己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 (意思对即可)
2.(1)是属于道理论据,其作用是总结上文,揭示原因。为下文“如何发现自己”作铺垫,并与下文道理论据 相结合,论证更有力,更有说服力。 (2)是属于事实论据,用事例论证了成功者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成功的道路的。不能删去。事实论据由个别到整体,事实论据更全面,论证更有力。
3.例:这两种观点不矛盾,对正确的方向要矢志不移,但不适宜自己时也要敢于放弃。
⊙博闻广知
1.(1)病句:能节约电费将近65%以上,把“将近”或“以上”去掉(2)因“下台”有被撤消职位的意思,主持人让表彰的科技人员上台可理解为科技人员代替牛厂长的位置,所以牛厂长不自在
2.讽刺当今社会里,一些人只顾着追求物质利益,在物质追求中慢慢丧失了自己,忽视了人格的重要。
3.①比喻,夸张 ②(略)
中考语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专项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按下边提示,用'‖'线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⑴桓公不听扁鹊忠告
⑵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⑶桓公病死
2、选出对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答
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医生的爱好,是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C.医生的爱好,是为无病呻吟的人治病,不用看自己就好了,也就有了功劳了。
D.医生喜欢给无病呻吟的人治病,反正不用看自己也会好的,功劳就大了。
⑵桓侯故使人问之答()
A.桓侯特意派人去问扁鹊。
B.桓侯故意派人去问这件事。
C.桓侯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桓侯特意派人去问这件事。
⑶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答()
A.(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B.(那是)掌管生死的神所属的范围,(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C.(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管的,那该怎么办呢?
D.(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属的范围,那该怎么办呢?
⑷臣是以无请也答()
A.我因此也就不请求了。
B.我是再也不说话了。
C.我是不必再请求了。
D.我因此也就不再说话了。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鹊看到桓侯的病已无法治愈,所以回转身就走。
B.扁鹊观察到桓侯得的是不治之症,没有治疗的意义,所以就回去了。
C.因为当初桓侯没听扁鹊的劝告,扁鹊生气了,所以走开了。
D.扁鹊认为桓侯的本质不好。
4、简答桓侯的病为什么会到'不治'的地步?
5、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参考答案
1、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
2、⑴B⑵A⑶A⑷D
3、A
4、桓侯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不接受医生的忠告去治疗,以致疾病发展到不可医治的地步,终于死去。
5、用这个故事,劝告人们不可讳疾忌医,有了缺点和错误要接受忠告去改正,否则就会小错成大错,以致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中考语文文言文《与四弟书》专项练习
与四弟书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导读:曾国藩作为清朝显赫一时的高官,却时刻不忘嘱咐自己的兄弟、子侄要勤俭,戒骄奢。“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真是至理名言。
注释:①《与四弟书》: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在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曾氏对其弟弟和子女们都要求很严。在这封家书中,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要想福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②老辈:长辈。奢:奢侈。③骄:骄横,放纵。④泽:恩泽。⑤勤:勘勉,勤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总恐老辈失之奢()2.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3.余微俭而不甚俭()4.后来恐难挽()
二、翻译
1.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四、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试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与四弟书
澄弟左右:
我不想多往家里寄银钱物资了,总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银钱富余而子孙之辈不骄纵的'。我等兄弟想为祖先保留些恩泽,为后人珍惜一些福分,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别的做法。弟与澄弟都能勤勉却不能节俭;我稍微有点节俭而又不是很节俭;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挽回,弟应该对此要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一、1.总是2.除去,除了3.稍微4.挽回,扭转
二、l.总是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钱多而子孙不骄纵的。2.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扭转,弟应对此时常留心。
三、要想福泽绵延(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四、自身勤俭,对弟弟和子女们要求很严。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邹与鲁哄
邹与鲁哄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反之,推行暴政,造成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其统治地位一定不会牢固。这就是选文中的百姓“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的原因。
邹与鲁哄1,穆公2问曰:“吾有司3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4也。诛之,则不可用诛;不诛,则疾视5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6则可也?”孟子对7曰:“凶8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9乎沟壑,壮者散而之10四方者,几11千人矣;而君之仓廪12实13,府库充,有司莫以告14,是上慢15而残下16也。曾子17曰:”戒之戒之!出乎尔18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19也。君无万焉20.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21矣。“
注释:1哄:斗,交战。2穆公:邹国国君。3有司:官吏。4莫之死:即莫死之。5疾视:恶狠狠地看着。6如之何;怎么办。7对:回答。8凶:荒。9转:抛弃。10之:往。11几:几乎。12仓廪lìǖ:粮仓。13实:充实。14莫以告: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15上慢:在上位的人怠慢。16下:下面的百姓。17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18尔:你。19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20不尤焉:不要怪罪百姓。21死其长:为他们的长官而死。
一、穆公向孟子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孟子是怎样解答的?从中可看出孟子怎样的主张?
二、文中孟子引用了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中内容翻译这句话。
三、解释下列词组。
1.莫之死
2.如之何()
3.凶年饥岁()
4.莫以告()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吏不把真实情况报告,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怪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
参考答案
一、穆公提的问题是: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的解答:“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从中可以看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施行仁政的主张
二、翻译“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作用:强调,增强说服力和解释说明的作用
三:解释词组
1.没有一个肯效死的
2.怎么办
3.艰难困苦的岁月……
4.没有(把这件事)如实向上禀告
《与陈伯之书》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1),感生平于畴日(2),抚弦登陴(3),岂不怆悢(4)!所以廉公之思赵将(5),吴子之泣西河(6),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7),自求多福。
[注释]
(1)[故国之旗鼓]因为陈伯之原是梁的江州刺史,后来投魏,这封信是丘迟劝他临阵归降,所以说是“见故国之旗鼓”。(2)[畴日]昔日。(3)[抚弦登陴]拿着弓箭登上城墙。弦,弓弦;陴,城墙上的女墙。(4)[怆悢(liàng)]悲伤。(5)[廉公之思赵将]廉颇原是赵将,后来被迫奔魏,但仍思复用于赵。(6)[吴子之泣西河]吴起治于西河,因为魏武侯听信谗言,西河可能不保,所以吴起望西河而泣下。(7)[规]打算。
[练习]
1、下列加横线词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见见故国之旗鼓。每见壁间题字。
B.树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
C.思廉公之思赵将。学而不思则罔。
D.之人之情也。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2、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3、“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
4、文中的“将军”指代()
A.廉颇B.吴起C.陈伯之D.丘迟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
暮春三月,在江南草木已生长起来,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一群一群的黄莺振翅翻飞。(如今与梁军对垒)您每当登上城墙,手抚弓弦,远望故国军队的军旗,战鼓,回忆往日在梁的生活,岂不伤怀!这就是(当年出亡到魏国的)廉颇仍想作赵国的将帅,(战国时魏将)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的原因,都是(人对故国的)感情。难道唯独您没有(这种)感情吗?切望您能早定良策,自己弃暗投明。
参考答案
1、C
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3、人之情(人的思乡之情)
4、C
5、廉颇曾思念着复为赵国的将军,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