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筝《葵藿》的分析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焦糖甜酒味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多声筝《葵藿》的分析论文(共含15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焦糖甜酒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多声筝《葵藿》的分析论文

篇1:多声筝《葵藿》的分析论文

多声筝《葵藿》的分析论文

一、《葵藿》的音乐分析

(一)作品背景。《葵藿》是根据电脑单机游戏《植物大战僵尸》的背景音乐改编而来的古筝曲。《葵藿》之名来自于成语“葵藿倾阳”,夏金瓯与宋心馨希望为乐曲赋予中国味,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刻精神内涵、古朴的意韵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而向日葵和豌豆恰恰是《植物大战僵尸》里的重要角色,用分别代表向日葵和豆类植物叶子的“葵”和“藿”作为曲名,乐曲名称便定为“葵藿”。

(二)调式定弦。乐曲创作时,需六台 21 弦制古筝,但为方便演奏只使用四台古筝,其中包含两台多声筝,分别为五声筝、七声筝、多声筝Ⅰ以及多声筝Ⅱ。四台筝都是定弦,不属于常规的五声调式而是现代创作曲目较常使用的人工调式定弦。作者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游戏音调相结合,在调性、和声、曲式结构上进行明显变换,改变传统的定弦方法,以获得语言和技法上的突破,丰富调式调性变化。

(三)结构分析。根据作品的旋律,可分四个部分:序曲、花园夜战、屋顶大战、僵尸集体复仇。

1.“序曲”部分。音乐在一开始以弱音力度表现了游戏的基础音调,并采用一弱一强的乐句对比渲染出恐怖与不安的气氛;在不断渐强的同音、同音型反复时,a 乐句加入和声及丰富的伴奏再次奏响,强弱的明显对比制造出紧张感。当音乐情绪在长段的摇指得以舒缓后,回到乐段的开始部分,渐弱的处理使听众以为乐段结束了,可直到乐句最后的两个音时,力度忽变,引出 b 乐句,在音乐力度及情绪上相对于 a 乐句又上了一个台阶,将热火朝天的战斗画面展现出来,其旋律由多声筝 I 左下侧的小筝演奏。乐段最后,以在七声筝上弹奏的弱泛音结束,与下一个乐段进行自然连接。

2.“花园夜战”部分。在乐段的 a 乐句中,大量使用变化音#2、#4、#5 以及半音阶的进行,极大地增强了夜晚作战的紧张气氛。当两个声部同时使用强音摇指进入三个小节的过渡后,b 乐句以紧凑、连续不断的十六分、八分、附点八分音符呈现。

3.“屋顶大战”部分。一开始便以“f”的力度在多声筝II 左侧小筝演奏长达七小节的十六分音符,吹响了大战的号角,该旋律始终贯穿在本部之中。第 105 小节到第 176 小节都使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频繁地使用连音线,打破了传统的强弱规律,将高潮迭起的战况表现得惊心动魄。

4.“僵尸集体复仇”部分。较多使用多声筝 I、多声筝II 以及七声筝,丰富的调性叠置使得本乐段极具感染性,每分钟 152 拍的速度使得本段在音乐情绪上形成一个爆发点。以拍板的演奏技法为起点,通过不断渐强地拍击琴盒,使得音乐情绪趋于高涨;并在接下来的 9 个小节中加剧音乐的戏剧性变化。

(四)演奏技巧与形式。《葵藿》在演奏技巧上使用多种方式,如:1. 在乐曲的.第 236 小节(见图示 1),模仿打击乐敲击古筝,以丰富音色,并增强音乐表现力。2. 在乐曲的第 105 小节(见图示 2),快速流畅的分解和弦表现出流动而又宽广的音乐氛围。3. 全曲除了第一乐段,其他三个乐段都有使用快速指序这一演奏技巧,通过科学的指序安排提高手指的灵活程度。4. 两人合作进行四台筝的演奏,这在古筝演奏中是很少见的。演奏形式上为了方便演奏过程中变换古筝弹奏,采用站立式演奏,既符合乐曲的表现又丰富了舞台的表演。

二、多声筝作品《葵藿》对筝曲的贡献

《葵藿》不仅是一首成熟的现代筝曲,还为筝曲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体现了演奏技巧、音乐素材和演奏形式的多元化。据游戏配乐改编的《葵藿》深受听众欢迎,这说明现代古筝音乐能很好地与游戏音乐相结合,融入现代社会。

篇2:多视角分析食品包装设计中度论文

摘要:目的:对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度”进行分析。方法:从低碳生态的角度分析食品包装在材料、工艺、装潢、造型和结构方面存在的过度问题,并提出适度设计的解决方法;从人性化的角度分析食品包装在形式、功能与内涵方面的失衡问题,并从形式表现与功能发挥、情感设定与受众可读性、商业化与人文关怀3个方面提出建议。结论:食品包装要在材料选择、工艺运用以及装潢、结构、造型设计等方面进行适度设计,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消费者带来更高层次的精神体验,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食品包装;设计;适度;人性化;低碳

随着我国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包装产业地位日益突出,食品生产商为了在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普遍重视包装设计。在经济发达国家,食品包装的产值占整个包装工业产值的70﹪以上[1].由于思想意识和设计水平的差异,市场中的食品包装设计也是良莠不齐。有些食品包装对食品特点、消费者需求和环境特征研究不够,导致包装设计不够力度,质量不高,作用价值小;有些包装一味追求豪华与高档,过度设计,既影响了设计的品质,又造成了人力、财力特别是资源的巨大浪费[2].在食品包装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设计要素,平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设计中的“度”,对设计出适应商品特点、符合市场规律、满足消费者需求及低碳环保的食品包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食品包装设计中“度”的含义

“度”的内涵和外延较广,本义是指计量长短的标准,又有限额、分寸、约束之意。在我国有“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之说,强调的是一定范围的“度”,具有约束、规范、遵守的含义。包装设计中的“度”即包装设计的分寸、数量、尺度、限度等,对包装设计“度”的把握要恰到好处,既要克服不到力度,又要避免过犹不及。食品包装设计是包装技术与视觉传达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受不同食品的特征要求、经济成本、加工工艺、环境背景、审美心理、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其在“度”上需要把握和平衡的要素较多,主要包括材料、结构、造型、装潢以及包装功能与价值等方面的平衡和把握,要求在包装的形式、功能与内涵之间取得合适的平衡,得到高度的统一。

篇3:多视角分析食品包装设计中度论文

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食品行业提出发展低碳食品包装[3],食品包装设计要实现低碳环保与视觉美的统一[4].在食品包装生产制作、商品使用到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都尽量符合低碳环保的要求。

2.1 包装材料与工艺有度

当前在食品市场中,奢华包装、过度包装仍然屡见不鲜,特别是有些保健食品、饮料酒、糕点等包装,为了突出豪华气派的感觉,利用多种高档材料以及复杂、高消耗的工艺[ 5-7],这些包装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且浪费了资源。在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的趋势下,食品包装设计在材料与工艺选择及运用方面,应做到符合客观实用与规范尺度。在保证包装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成本、产品特点、品牌、消费者以及环境等因素,尽量减少包装材料用量和种类,选择可重复再用和再生的包装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以及可降解材料等绿色材料;尽量减少繁琐、高耗、不利于包装后处理的工艺,避免或减少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中国设计师彭冲设计的“黔之礼赞”有机米包装见图1,纸张来自当地人家的手工造纸,印刷使用的是植物染料,凭借其环境友好和回归传统生产的设计特色获得了pentawards食品类最高奖项铂金奖。

2.2 设计装潢有度

食品包装装潢设计是利用图形、文字、色彩和肌理等,通过艺术设计手段传达食品信息,它对于消费者认识商品、产生购买欲、获得审美体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华丽的外表,过度装潢,也会过犹不及,带来负面效果。例如色彩,过度追求绚丽的色彩效果,色彩种类增多,油墨印刷面积加大,用色成本就会增加,还不环保,甚至增大油墨渗入食物而损害消费者健康的风险[8].装潢设计在不影响包装效果的情况下应该注意:尽量采用单色或者是双色进行设计,减少油墨种类[9];尽量采用环保油墨,减少印刷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肌理和色彩,采用局部色彩设计方案,减少用色,在设计时将标识等必要元素设计在主体位置,其他部位可通过大面积留白,体现材料本身的自然美[10];利用透明材料或开窗式结构,显露食品形象和特征,让食品本身成为图形的主体或一部分,减少图形和色彩的使用。例如美国设计师Beth Coller设计的CITRO糖果包装见图2.

2.3 包装结构与造型设计有度

包装结构与造型也是包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主要涉及到内外包装的组织结构、结合方式与形象形态,对于保护商品和方便消费者食用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强对其重视,但也需要避免过度设计。市场上常见的多层包装和膨胀式包装,也不符合低碳生态的理念。包装形制和尺度的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遏制“假、大、空”纯形式化的虚伪,剔除一切不实用的过度雕饰,用更科学、更合理、更简洁的造型结构,使商品包装真正做到物尽其材和材尽其用[11].在满足包装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缩小包装外形体积,减少壁板或延壁,减少复杂和异形结构,来减轻用料、印刷以及印后加工方面的负荷[12].通过富有创意的结构造型,使食品用完后包装还有其他用途,如可以作为容器或玩具,延长包装的生命周期。由葡萄牙设计学院的学生所设计的鸡蛋包装见图3,由纸板折叠而成,结构简单实用并且在家庭中可以重复使用。

篇4:多视角分析食品包装设计中度论文

3.1 形式表现与功能发挥中的度

为了能够使商品在货架中脱颖而出,商家一般都非常重视包装的形式效果,有些甚至加大投入,刻意夸大包装形式,试图标新立异,凸显个性,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但是过度强调表现形式却有可能忽略了商品的特性和消费者真实的需要,造成包装设计与商品、消费者脱离,影响包装在保护性、方便性、安全性等功能方面的发挥。例如花俏的装饰不利于识别,繁复的结构不利于使用,奇异的造型不利于陈列等,因此,食品包装形式设计要把握好形式与功能的统一,紧紧围绕商品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更好地阐释被包装物的内涵,使消费者获适度的审美愉悦[13].装潢、结构和造型要有利于食品信息的'识别,引起消费者的食欲,方便消费者使用,保障消费者使用安全。由日本设计师荣久庵宪司于1961年设计的万字酱油瓶见图4,包装装潢简洁,通透的玻璃瓶透出酱油的色泽,造型曲线优美,上大下小,安定性能好并方便拿取,150 m L的容量适合日常使用的频次,并便于二次灌装,平角斜切的壶嘴结构在倒酱油时可避免斟出时的多余滴漏,形式和功能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包装设计史上的经典。

3.2 情感设定与受众可读性中的度

食品包装设计是一种有效的视觉传达媒介,它承载着企业所期望在消费者心中所设定品牌的形象、文化、内涵,以此从各方面来引起消费者的情3.1 形式表现与功能发挥中的度为了能够使商品在货架中脱颖而出,商家一般都非常重视包装的形式效果,有些甚至加大投入,刻意夸大包装形式,试图标新立异,凸显个性,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但是过度强调表现形式却有可能忽略了商品的特性和消费者真实的需要,造成包装设计与商品、消费者脱离,影响包装在保护性、方便性、安全性等功能方面的发挥。例如花俏的装饰不利于识别,繁复的结构不利于使用,奇异的造型不利于陈列等,因此,食品包装形式设计要把握好形式与功能的统一,紧紧围绕商品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更好地阐释被包装物的内涵,使消费者获适度的审美愉悦[13].装潢、结构和造型要有利于食品信息的识别,引起消费者的食欲,方便消费者使用,保障消费者使用安全。由日本设计师荣久庵宪司于1961年设计的万字酱油瓶见图4,包装装潢简洁,通透的玻璃瓶透出酱油的色泽,造型曲线优美,上大下小,安定性能好并方便拿取,150 m L的容量适合日常使用的频次,并便于二次灌装,平角斜切的壶嘴结构在倒酱油时可避免斟出时的多余滴漏,形式和功能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包装设计史上的经典。

3.2 情感设定与受众可读性中的度

食品包装设计是一种有效的视觉传达媒介,它承载着企业所期望在消费者心中所设定品牌的形象、文化、内涵,以此从各方面来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促进销售,但面对广泛的受众,情感设定将变得更具复杂性。受众因年龄、性别、经历、信仰、民族、国家、地区和所处环境等差异,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因此在食品包装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情感设定与受众可读性之间的“度[14].在对食品进行包装设计时,要对消费者有一个准确定位,对产品的受众特性有一定研究,对于不同层次的受众要区别对待。如儿童食品包装的受众在文字识别上有局限,对图片与纯度较高的色彩有强烈的兴趣,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满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挪威设计师Mats Ottdal的果汁概念包装见图5,在传统利乐包装的基础上,将包装盒的折叠部分上翻,塑造成可爱动物造型,凸显了包装的趣味性,增加了商品特性的可读性,非常容易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获得儿童的青睐。

3.3 商业化与人文关怀中的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于受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演变成引发欲望和刺激消费的商业手段。企业以市场为目标的”过度包装“、”豪华包装“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设计并非只是商业行为,不考虑消费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不负责的设计行为。食品包装也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感受到人文关怀。设计中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情感化设计、通用设计等,更多地关注人的感情、尊重与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需考虑人与社会、环境的各种关系,通过包装设计反映正确的经济、文化与自然观,传播文化与思想,提高人的道德和素养[15-16].日本Dentsu Kyushu Inc设计机构设计的Yaoki日本清酒包装,见图6,形如一个不倒翁,设计理念源于一句古谚语,给人以永不放弃的鼓励。

4 结语

当前食品包转不仅要实现保护商品、方便使用及促进销售的功能,而且还要关注绿色生态、消费体验及人文关怀等因素,因此,影响食品包装设计的要素众多,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设计中的”度“进行高度权衡,综合考虑产品、消费者、社会与环境的实际需要,对产品、品牌和消费作出科学定位,综合协调各设计要素的关系,从材料选择、工艺运用以及装潢、结构、造型设计等方面,进行适度化的设计,使形式、功能、内涵方面得到平衡,使人、包装、社会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新昌。食品包装设计与营销[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ZHANG Xin-chang. Food Packagin g Design and M arket-ing[M ]. Beijin g: C 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8.

[2]王教庆,孙英丽。论产品包装设计的适度与过度[J].艺术教育, (4): 137-138.WANG Jiao-qing , SUN Yin g- li. Discussion the M oderateand Excessive of Product Packagin g Design[J]. Art Education, 2010(4): 137-138.

[3]孙超。低碳环境下食品包装设计创新研究[J].包装工程,, 33(10): 95-98.SUN Chao. Resear ch on Food Pack agin g Design Innov ation in Low-Carbon Environ ment[J]. Packagin g En gineer ing, 2012, 33(10): 95-98.

[4]王东。试析低碳经济时代出版物包装的低碳设计[J].科技与出版, (8)。WANG Dong. Analy sis of the Low-Carbon Design of Publication Packagin g in the Era of Low-carbon Economy [J].Science-Techno lo gy & Publication, 2011(8)。

[5]马爱进,赵海珍,尤艳蕊。食品和化妆品过度包装调查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 (9): 51-53.M A Ai-jin, ZHAO Hai-zhen, YOU Yan-rui. Resear ch onthe Excessive Packagin g of Food and Cosmetics[J]. Foodand Nutrition in China, 2013(9): 51-53.

[6]罗时宝。谈包装材料和过度包装给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J].包装世界, (5): 14-15.LUO Shi-bao. Analy zing the Packagin g M aterial and Ex-cessive Pack agin g to the Imp act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J]. Packagin g World, 2014(5) : 14-15.

[7]陈旻瑾。论日本无印良品包装设计的禅意美[J].包装工程, 2010, 31(4): 120-122.CHEN M in-jin. The Are of Zen in Jap anese M UJI Packag-ing Design[J].Pack agin g En gineer in g, 2010, 31(4):120-122.

[8]刘光复,刘志峰,李刚。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LIU Guang-fu, LIU Zhi-fen g, LI Gan g. Green Design andGreen M anufacturing[M ]. Beijin g: M echanical IndustryPress, 2004.

[9]孙婷,焦华。论中国食品包装设计的现状和出路[J].包装工程, 2011, 32(4): 84-86.SUN Ting, JIAO Hua. Discussion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Solution about China Food Packagin g Design[J]. Packag-ing En gineerin g, 2011, 32(4): 84-86.

[10]柳林,王华,彭立。包装装潢设计[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LIU Lin, WANG Hua, PENG Li. The Packa gin g Decor a-tion Design[M ]. Wuhan: Wuhan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薛生辉,薛生健。低碳经济视角下控制过度包装的对策与途径[J].装饰, 2014(8):127-128.XUE Shen g-h u i, XUE Sh en g-jian. Low-Carbon Strategiesand App roaches of Economic Persp ective Control Over-p ackagin g[J]. Zhuan gshi, 2014(8): 127-128.

[12]杨国新,杨萍。绿色包装设计探析[J].包装工程, ,27(3): 17-18.YANG Guo-xin, YANG Ping. Discussion on Green PackagingDesign[J].Packaging Engineering, 2006, 27(3): 17-18.

[13]吴敏琳,刘志农。从古籍文献再谈适度包装[J].文艺争鸣, 2010(18): 100-101.WU M in-lin, LIU Zhi-nong. Discussion of M oderate Pack-agin g from Ancient Documents[J]. Literature Contend,2010(18): 100-101.

[14]尹章伟。包装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YING Zhang-wei. Introduction Package[M ].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3.

[15]高颖,王双阳。从现代设计人文关怀内涵的转变看设计伦理的发展[J].文艺研究, 2010(11): 123-130.GAO Yin g, WANG Shuan g-y ang. See the Deve lop ment ofDesign Ethics fro m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DesignConnotation of the Humanistic Care[J]. Art Research, 2010(11): 123-130.

[16]孟国忠,徐丽,徐朝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其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学报, , 7(3): 60-63.M ENG Guo-zhong, XU Li, XU Zhao-y ang. Chinese Tradi-tional Elements and the App lication in Packagin g De-sign[J]. Packagin g Journal, 2015, 7(3): 60-63.

篇5:论文:分析儿童幸福的多维度

论文:分析儿童幸福的多维度

费尔巴哈说: 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并认为这是永远不变的原则,是无需加以证明的。人类关于幸福的追求不言而喻,学者们对幸福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然后,儿童的幸福呢? 当人们成年以后,对于儿童的幸福却不得而知。小时候关于生活的记忆总是片段式的、不连续的,回首自己的童年生活谁也无法对当时是否幸福做出结论; 成年后面临众多压力时总会感叹,还是小时候好,小时候无忧无虑,真幸福!但根据弗洛伊德的有关记忆的观点,研究者又会发现,对儿时幸福的记忆可能只是人们对已有生活的美化而已。那么,儿童的幸福存在吗? 它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 幸福的儿童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

一、儿童幸福研究的缘起与含义

儿童幸福进行系统研究缘起于上个世纪70 年代的美国。在美国,每一代成年人都很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存条件,尤其是从上世纪70 年代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开始,美国人对他们国家儿童所处的物质条件、健康和安全、受教育状况和道德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忧虑。自上个世纪60 年代末开始,社会学研究者,尤其是专门研究生活质量的学者就开始讨论是否要对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各方面的状况进行持续的考察和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对儿童权利和主体性的关注,美国的政府和学术研究同时对儿童幸福展开了探索性研究。政府对此课题的研究主要用于制定有关儿童政策的文件、法律等方面,用于提出改善儿童生活状况的策略,主要是用于政策问题的制定方面; 而学术界对此的研究更加注重儿童本身,在研究中他们逐步确立了关注儿童的现在和将来是考察儿童幸福的主要目标。

二、儿童幸福多维度分析幸福是多层次、多结构的,其考察维度也是多方面而非单一的。

在国外已有的关于幸福维度的讨论中,有许多研究者都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些学者已经对此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Bennett 等人认为幸福的维度是两方面: 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Bradshaw等人则认为幸福的维度至少应包括以下7 个方面: 物质满足,健康,教育,犯罪,家庭,环境和需要的满足。Land,Ken等人则提出幸福的维度应包括物质基础,健康,安全,教育机会,社区地位,社会关系,主观幸福感。通过前面关于幸福维度的一系列不同意见的罗列中可以看到: 幸福的维度是多元而非单一的,而且是一直都存在的。

但是围绕幸福维度的系统讨论绝大部分都是近20 年的产物。研究者对此虽然各执一词,但这恰恰反应了现代社会对幸福的关注和集中讨论,以及对幸福的热切地追求。有关儿童幸福维度的讨论同样如此。

三、儿童幸福是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有诉求

现今社会儿童作为权利主体已经是不证自明的论题,可是儿童权利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虽然众多教育家和思想家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开始关注儿童区别于成人的本质之处,并论及保护儿童天性和促进其发展的各种措施,但是儿童权利的提出直到19 世纪末期才出现。早期的儿童权利理论关注儿童的生存,试图保护儿童的生命与健康,力求儿童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1924 年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之后,儿童权利的研究有了新突破。在这之前的儿童权利研究可视为保护儿童,而之后的研究则开始凸显儿童需要与儿童福利。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儿童权利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儿童成为权利主体,儿童自由与幸福成为最终目标。如果在家庭中是父母主动创造环境使得儿童感受到幸福,那么儿童在参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生命关系互动却是儿童自身主动获得幸福。这种幸福大部分时候来源于儿童良好的同伴互动,在同伴交往中感受幸福和愉悦。同伴关系是儿童与他人形成的水平关系,是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其性质是平等的、互惠的。儿童通过同伴交往中习得一些社会技能和进行经验交流,得到集体归属感、被尊重、安全感等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而多维度的实现儿童幸福。四、未来研究的方向: 儿童幸福研究的维度需要量化为指标体系儿童幸福研究的维度确定后,需要据此对儿童幸福的考察指标进行梳理。在整理儿童幸福研究的`指标体系时需遵守基本的原则: 指标必须少而精确,易让人理解; 指标体系必须覆盖所有的关于儿童幸福的维度; 指标体系必须有可比较性,通过指标体系必须能得出关于儿童幸福指数的结论或者发现其相关因素; 指标体系必须有操作性; 指标体系必须是聚焦儿童,以儿童为中心。

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再对考察儿童幸福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则更容易得出合理的结论。不同的研究者对儿童幸福维度的看法不同,必然导致测量儿童幸福的指标也不一样。欧盟对儿童幸福的指标体系进行规范时在已有的关于儿童幸福的维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仔细解说: 尽可能挑选能直接而非间接、注重结果而非输入过程进行幸福测量的指标; 直接面对儿童进行的测量和分析,比对他的父母、家庭、家人进行间接测量更好; 优先考虑儿童现在的幸福状态,而非指向他将来的幸福生活即儿童的成年生活状态因为童年也是生命中有自身重要意义的一个阶段; 使用的指标最好能代表儿童自己所说的他们关于自身生活的看法和感受。这也正好回应联合国关于儿童权利的会议的相关内容: 有关儿童的行动都应首先考虑儿童的兴趣和他们的意见。

篇6:西方文化课程多模态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西方文化课程多模态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模态理论的应用在外语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基于新建本科院校《西方文化》课程的改革实践,在多模态理论的框架下,对教学资料、教学设计、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究,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文化意识。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模式;西方文化;文化意识

1多模态理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多模态话语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内外关于多模态话语的研究现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研究体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语言教学、影视戏剧等领域。在多模态话语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方面,GuntherKress&TheovanLeeuwen[1]、Royce,T.&Bowercher,W.[2]等探讨了多模态教学与现代媒体技术的关系。国内则经历了理论研究和在教学应用研究两个阶段。李战子[3]、胡壮鳞[4]等学者对多模态理论做了相关研究。

1.2多模态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已涉及外语教学、教材研究及网络语篇等,学者们探讨了多模态理论对英语其他课程如翻译、英美文学等课程教学上的运用。综其国内外学者对多模态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语篇世界日趋多模态化,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但在西方文化相关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探索上,谈到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单纯强调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而多模态理论在《西方文化》课程的运用可更系统化、更具有可操作性。

2《西方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语专业必修课程,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丰富,课时较少,难以全面覆盖西方文化的全部内容;

二、传统的西方文化教学方法以填鸭式为主,照搬书本,配以简单的PPT展示,让学生恹恹欲睡;

三、教材名目繁多,包罗万象,跨度长、难度大,学生难以抉择且不易把握其中的精髓,以致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多模态理论在西方文化课程中的运用

3.1教学资料

西方文化类的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和它课程本身的性质是分不开的。英语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基本都能意识到学习西方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但很多院校只开设了《英美国家概况》课程,这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是极其不利的。而多模态的运用可以丰富教学资料的选择和运用,有利促进西方文化类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因多模态是涵盖文字、声音、图像等的一种技术手段,可让教师不只拘泥于某一种教材的使用,改变传统生硬的以文字为主的讲解方式,借助网络资料,可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或其他影像资料代替单一的书本,例如,关于古罗马文化,授课者可准备BBC相关的纪录片;或用图片和音频材料展现启蒙运动的建筑和艺术等成果。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讲解中解救出来,还能让老师节省大量的时间研读和梳理相对复杂而无头绪的章节,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将要传达的授课信息输入给学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2教学设计

在西方文化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改掉满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做每个章节或小到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笔者根据授课内容和特点,采用不用的模块教学,例如,在“犹太文化”这一部分,课堂讲解只占小部分,犹太历史用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犹太教的教义让学生讨论并和其他宗教的教义进行对比,圣经小故事由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形式的讲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到犹太文化的厚度和深度。而在“文艺复兴”莎士比亚这部分的内容时,要求学生上课前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作品,并对他的作品做限时展示,于是,在课堂上就有PPT展示、诗歌音频、剧本配音还有小说片断的表演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感受,整个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而不再是学生只带着耳朵来听的沉闷情景。

3.3学习方式

目前,发展迅速的互联网为学生查阅各种资料提供了有利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实现只靠课堂讲解无法实现的效果。在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章节的背景资料,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庞大的网络数据库里寻找帮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课堂上,学生可结合网络资源,将课前充分预习或准备的进行展示和表演,可以给其他学生视听功能的冲击,为理解课堂内容提供了更多的方式。

3.4考核方式

西方文化课程是一门相对复杂的'课程,不仅包括对一些常识的基本介绍,还包含西方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变化和发展,其丰富内容大大加大了考核的难度,并且单一的考核方式行不通,因为单纯地考查学生对某一基本概念的记忆毫无意义,学生会考完即忘。试卷这种考核方式已不适用于在多模态框架内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概念记忆或者判断对错等这些题型只局限于检测基本常识记牢与否,并不能全面检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结合多模态的教学,笔者在考核学生时一般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四成,期末成绩占六成。平时成绩是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得出的,不是简单的几次书面作业成绩总和的平均分,期末成绩也不仅仅是书面考试,包括学生参与讨论、配音、辩论、表演等方面,而是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来考察学生对西方文化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掌握程度,减轻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压力,更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精髓的理解。因此,从多模态的视角对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西方文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可拓宽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运用范围,改变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可充分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培养出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具有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Kress,G.&VanLeeuwen,T.MultimodalDiscourse:TheModesandMediaofContemporary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

[2]Royce,T.&Bowercher,W.(eds).NewDirectionsintheAnalysisofMultimodalDiscourse[C].London: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

[3]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5):1-7.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篇7:会计监管体系的多视角分析论文

会计监管体系的多视角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在探讨监管体系概念的基础上,从会计信息的流程、会计监管主体之间的关系、会计监管内在运行机制等多个视角对其构建进行了。

近年来,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欺诈、失实现象泛滥,导致政府对会计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强。如何构建一个有力、有效的会计监管体系,以减少造假事件的发生成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一个热点。

一、会计监管体系的概念

有关会计监管体系的概念,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监管体系是涉及监管主体与监管客体之间、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监管主体与其他相关组织之间、监管客体与其它组织之间的关系定位。笔者这里借鉴监管体系的概念,试着给会计监管体系下一定义:会计监管体系是包括会计监管目标、会计监管主体、会计监管客体、会计监管原则诸要素在内的统一的整体。它主要包括了三部分的:

(一)会计监管体系的特定功能,即会计监管目标的指向

会计监管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总体目标是为了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实现帕累托最优以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体目标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含量或者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

(二)会计监管组成要素包括会计监管的主体、会计监管的客体、会计监管的手段以及会计监管的原则

会计监管主体是会计监管活动的实施者,会计监管目标的实现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监管主体的行为是否有效、是否完善;会计监管的客体包括了会计监管的对象和内容,具体指会计行为过程中的参与者及其活动和行为。可以说,会计监管的对象和内容是会计监管活动的核心,从逻辑关系上看,因为有了监管的对象和内容,所以才需要实施监管;会计监管的手段是会计监管的、程序、工具的总和,是会计监管主体和会计监管客体的中介。在会计监管体系中,会计监管手段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计监管的效率和效果。一般认为,会计监管手段主要有会计准则(制度)监管、会计监管、会计伦理监管等。其中,会计伦理监管(或称会计职业道德监管)属于软约束,其他的监管手段属于硬约束。在会计监管体系中,它们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缺一不可的;会计监管原则是会计监管活动中遵循的准则,主要包括了效率的原则以及过程监管和结果监管相结合等原则。

(三)会计监管诸要素的内在关系

具体来讲,内在关系包括了会计监管要素之间的组织体系和运行体系,是会计监管体系运行的内在机制。组织体系是会计监管体系建立的问题,包括了会计监管主体、客体、手段等要素的组合,以及相关法律体系的出台;运行体系是会计监管体系运行的问题,即如何保障和规范会计监管体系的正常运转。

二、会计监管体系构建视角Ⅰ:会计信息流程

众所周知,会计信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它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其流程要经历生产、销售以及消费三个环节。会计监管的流程也包括会计信息的生产、销售及消费等环节。下面介绍一下笔者从会计信息流程的角度所构建的会计监管体系,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整个会计监管体系分为会计监管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等环节。

(一)在生产环节

会计监管主要表现在会计准则(制度)的约束、会计信息生产环境的净化及会计信息生产者――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1.会计准则(制度)作为会计信息生产制造的模板,规定了会计信息产品的结构和质量标准,其是否公允、合理,直接到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2.会计信息的生产环境包括了法律制度、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有如生产的规章制度及产品的图纸、原料、厂房等。法律制度是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如《会计法》,它规定了会计信息生产者如何生产及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责任;公司内部治理机构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则从生产组织的角度保障了会计信息产品顺利有序地生产。这些因素的健全和完善与否都直接地影响到了会计信息产品的生产及质量状况。3.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产品的直接生产者,这也就决定了会计人员处于各方利益的核心。因此,要生产出“优质”的会计信息产品必须有优秀的'会计人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较好的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

在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之间,会计信息的质检员――注册会计师也起到了严格把关的作用。其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状况。一个好的质量检验员是不会让“假冒伪劣”产品有容身之地的;相反,素质很差的质检员则会成为造假者的“帮凶”。近年来,国内外资本市场所发生的一系列会计欺诈造假事件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在销售环节

监管主要表现在对会计信息的销售者――企业管理当局的法规约束及会计信息市场监管者的严格执法。在资本市场的条件下,会计信息的销售者从根本上决定了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因此,只有对其进行严格的约束和职业道德的引导,才能保证其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当然,监管者的严格执法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在消费环节

会计监管主要表现在对会计信息的消费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有力保护。通过加强对其保护,以唤醒其关注会计信息质量的意识。如果消费者均关心产品的质量,对产品的售出者施加压力,就会改善产品的质量;如果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并不关心,那就谈不上产品质量的改善,也就谈不上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三、会计监管体系构建之视角Ⅱ:会计监管主体之间的关系

,学术界比较赞同的是“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管体系,该体系是由单位内部会计监管、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及政府实施的监管等三部分构成。它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会计监管经验和“安然”等系列会计舞弊事件导致对依赖注册会计师的会计监管体系遭到责难的背景下提出的,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所规定的。在该体系中,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内部的会计监管具有自律性,是我国会计监管体系的基础;社会审计监管具有鉴证性,是我国会计监管体系的重要补充;政府部门监管具有权威性,是我国会计监管体系的主导。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型的会计监管体系。程安林在对我国会计监管面临的进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一个四层次的网络型监管体系。第一层次是国家法定监管,监管的主体是政府部门;第二层次是行业自律监管,监管的主体是非政府组织;第三层次是部门自身监管;第四层次是社会监管,主要是社会公众通过参与市场过程中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新闻媒体通过对监管对象披露会计信息的评价等手段,对会计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会计行为进行社会性监管。在各层自行其责的基础上,应正确处理监管体系各层之间的关系。

四、会计监管体系构建之视角Ⅲ:会计监管体系的内在机制

在学术界,从该角度对会计监管体系进行探讨是很普遍的现象,最早也是最直接的当属张俊民关于会计监管体制的论述。他指出会计监管体制主要包括会计工作领导体制、会计法制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的,而决定这种监管体制的内在基础是一定条件下的社会权责结构。其中,会计工作领导体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集中型领导体制;另一种是分散型领导体制;会计法治管理体制则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两种法系分别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则分别和集中型领导体制与分散型领导体制相适应,并在两种体制下表现出不同的做法和特点。当然,还有诸多的学者从该视角构建了会计监管体系,徐经长提出:会计监管体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会计监管的规范体系;二是会计监管的运行体系。规范体系解决的是会计监管规范建立的问题,而运行体系解决的是如何执行和实施会计监管规范的问题。两者相互、彼此制约,并在会计监管活动中共同发挥作用。刘永泽提出:会计监管体系应该包括会计监管立法体系和会计监管执法体系两个方面。会计监管的立法体系解决的是会计监管的法律建设问题,它是实现会计监管的手段和工具,通常由立法机关负责制定法律,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准则、行政规章制度,由自律性组织制定其行规;会计监管的执法体系需要从会计监管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来体现,它主要包括会计监管主体、会计监管对象以及会计监管范围等问题。毕秀玲则提出了政府会计监管目标的实现机制: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组织机制是一种有关监管权分配的结构性制度安排。根据结构决定性,结构决定功能,应重视选择结构的安排而不是结果本身,因此,监管的组织机制是决定监管效率的最根本原因;运行机制包括了制定会计规范、强制性审计和事后惩戒等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会计规范设定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强制性审计提供了会计信息质量状况的鉴定意见,而事后惩戒则对于会计信息披露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制裁并向利益受损者提供补偿。

五、小结

笔者认为,治理会计信息欺诈、失实的现象任重而道远。如何制定一个强有力的会计监管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会计监管的效果或者说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质量。希望笔者从多个视角分析的会计监管体系,能够为构建有效、有力的会计监管体系做出一点贡献。

篇8:中小学生错别字多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

中小学生错别字多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

【摘要】 中小学识字教学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中小学生错误字多的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中小学生错字别字多的原因到底出在哪儿?笔者认为有教材的原因、教师的原因、社会环境的原因、各学科没有兼顾的原因、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等。

【关键词】 错别字 原因分析 应对策略

建国以来,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部件识字等各种识字方法不断涌现。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识字教学的改革更是日益活跃,字族识字、字理识字、字根识字法等多达几十种的识字教学实验研究在推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但是,中小学识字教学的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中小学生错别字多的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请看下面的例子:

新华社一则消息说:“ 四年级小学生一篇600字作文竟有50多个错别字,……日前,广州市大部分小学顺利完成语文学期测试,据不少老师反映,在近年的水平测试中,错别字使用率逐年递增,从个别现象蔓延成为学生‘头号失分项目’……广州市天河区华成小学邝凤珍老师告诉记者,过去小学生写错别字只发生在低年级,但现在高年级学生中也越来越普遍。很多学生词汇量并不少,写出来的文章词藻华丽,但错别字却‘一箩筐’,尤以别字居多。”

有人曾经对北京市一所中等水平的小学三个毕业班进行了一次国家规定小学生必须掌握的2500个汉字常用字测试,平均错误率24.97%,其中最好者错误率为8.9%,最差者错误率57.4%;平均识字量为1876个,最好者为2278个,最差者1065个。

不仅是小学生,中学生写错别字的情况也非常严重。有位中学语文教师选取了学生的某次作文,把全班54位学生的错别字全部累加,竟然有437个,平均每个学生9个多错别字。他同时还发现,学生的错别字基本上都是“基础常见错别字”。

中小学生错字别字多的原因到底出在哪里呢?通过调查研究,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即:教材的原因、教师的原因、社会环境的原因、各学科没有兼顾的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等。下面分别就这些原因作一些分析,并谈谈应对的策略。

一、关于教材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学者们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分析常用汉字,从而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依据。时代在变化,常用字的范围也在发生变化,教材的编排就要不断地更新来反映这种变化。目前的教材在这个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许多已经不太常用的字仍然出现在课本中,许多教材内容不符合儿童的语言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而许多应该在教材中出现的字词没有出现,致使学生写成错别字。如,“遥控器”是个儿童熟知的词汇,由于现行教材中没有出现这个词,学生常常把它写成“摇空气”或“遥空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香港教育学院的谢锡金博士在《母语与汉字学习》一文中指出:“儿童识字的初步阶段,不宜采用传统的常用字或高频字的概念来编写教材。根据我们的研究,这些常用字或高频字,都是搜集成人创作或阅读的语料分析,其中不少字不能确切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而且有很多课本范文都是从成人的角度编写的。选取儿童的母语或心理词汇作为识字教学的内容和范围,儿童学习汉字的效果一定会更佳。”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此,教材编写中要注意所用的语言材料应该是儿童熟识的,容易为儿童接受的语言素材,这样才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能使学生更多地掌握常用字词的使用。

二、关于教师

许多教师对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基本特点缺乏了解和认识,教学时缺少有效的方法。有的老师把生字往黑板上一写,算是示范,然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把一个字重复书写好多遍。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有的老师连板书示范都省去了,把生字的学习当成晚上回家的家庭作业,孩子们纷纷买来教辅资料,照着书写生字、组词,一点脑子都不动。这样做,当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汉字修养和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提高写字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了解欣赏汉字的笔画、结构、布局、意蕴的优美。新课标在写字方面,各个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1―2年级打好硬笔字的书写基础,包括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了解汉字基本结构,能把硬笔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觉汉字的形体美。3―4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字帖。5―6年级用硬笔写楷书,要又好又快,布局美观;能用毛笔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汉字的图画性、趣味性,是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的,但我们在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开掘和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是很可惜的。

三、关于社会环境

电视、广告、电脑输入为现在“错别字”高发的三大“罪魁祸首”。下面是街头广告中无意出现的错别字:(1)饭店门口:“抄”饭。(2)修车店门口:补胎“冲”气。(3)零售店铺门口:“另”售。(4)家具店门口:家“俱”。 (5)装潢店门口:装“璜”。 (6)失物广告:失物“启事”。 (7)安装公司门口:“按”装。 (8)洗车店门口:洗车打“腊” ……而下面广告中的错别字则是有意为之:药品广告:(1)“咳”不容缓。(2)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3)补品广告:“鳖”来无恙。(4)眼镜广告:一“明”惊人。(5)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 (6)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 。网吧广告:一“网”情深。(8)钢琴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以上现象,构成了影响中小学生写错别字的严重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单靠学校老师的力量是很难杜绝学生写错别字的,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的齐抓共管和整个社会用字环境的净化。

四、关于各学科间的兼顾

在学生的日常测试中,语文卷子中出现错别字,评分标准中会有相应的扣分要求,但在其他学科的试卷上出现错别字,就不会扣分。各科平时的作业也是这样。好像写错字只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与他科老师无关。这种现象在中学尤其普遍。

我们处在汉语的生活环境中,各种学科都以汉语为符号进行表达和帮助认知,所以汉语识字教学必须注意学科综合,在各种学科、各种时空中去识记汉字,学习汉语,做到立体渗透,全方位感知。如果处处留心,零碎识记,其实可能并不比课堂上得到的少。

五、关于学生

许多小学生上学不带字典,即使教师强调得再严格,有些孩子也不听。因为他们经常不用字典,没有养成好的查字典的习惯。于是,学习中遇到不会写或记忆不清的字,既不问别人,也不查字典,随意乱写,这就必然导致错别字更多的出现。

另外,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易写错别字,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识字教学。

小学阶段识字基础没打牢,到了中学,师生们的教与学一切向分数看齐,没有时间把识字教学这种“小儿科”作为教学的重点,这也就造成了中学阶段错别字仍然层出不穷的现象。

总之,错别字多是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小学生写字中的一种普遍而严重的现象,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上所述,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准确地分析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针对性很强的措施,才有可能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步消灭错别字。

篇9:多校区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分析的论文

多校区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分析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多校区;学籍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从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范围及其重要性入手,结合所在学校多校区学籍管理现状,就做好多校区学籍管理工作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存在多校区的运行模式。面对多校区运行模式,如何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是摆在所有学籍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对多校区学籍管理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学校学籍管理的现状及单一校区学籍管理优势

学籍管理模式根据办学规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院校直接管理和校院两级管理两种基本模式。院校直接管理模式是指学籍管理只设院校一级管理部门,不再设下一级管理部门,这种模式在学生人数少、学历层次单一的院校比较普遍。校院级管理是指学籍管理设两级管理部门,通过业务隶属共同做好学籍管理工作。目前,我国院校学籍管理多采用校院两级管理的模式。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由精英时代的统一模式向个性化转变,学籍管理单纯依赖传统意义上的手工管理很难保证管理的效度。上世纪90年代初,各学校纷纷将计算机管理手段引人到日常管理中。近几年,随着学校管理手段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学籍集中管理成为可能,并逐渐成为必需。

单一校区的学籍管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是专人管理,为学籍管理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基础。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便于发现问题。单一校区的学籍管理集中在学籍管理部门的专职学籍管理人员。作为学籍管理人员,都会定期提取学籍信息进行审核。面对数万条学籍信息,靠逐条查找是不可能发现问题的,只有通过不同口径下的查询、不同条件下的统计才可能发现问题。、匕如,某次提取学籍数据时发现和记录数据不符,某次做氛计时两种条件下两次统计结果不一致等等。

第二,便于解决问题。学籍管理人员的常规工作就是做好日常的学籍异动及相关数据统计,即学生的休、复、转、退、升降级等工作。学籍管理人员时时都在面对不同学业情况的学生,并与数字打交道,将工作做好、保证数据准确,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点,这一点在教务管理软件应用还不是完善阶段尤为重要。学籍管理人员每天都应从系统上通过提取、汇总、统计等多种方式清点人数,审查学籍信息。如同工人师傅干久了同一项工作就生出经验、掌握技术一样。专人管理技术的优势就体现在问题出现了,能很快找出原因,在下次做同样操作时管理人员就会格外注意,尽量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在我校综合教务系统调试阶段,就出现过丢失记录的现象。由于是专人管理,每次出现问题我们都能很快发现,并利用备用库核对、追加,及时补救,没有给其他部门的工作带来影响。

第三,凸现学籍管理的统一性。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是一项集政策与服务于一身的工作,它是由很多个独立且又统一的工作环节构成。在单一校区,学籍管理人员同处一室又各有分工,这一模式高效率地实现了学籍管理工作的全部职责,它一方面避免了工作中相互推诱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又在统一科室中实现相同的管理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同一校区的就像一个小家庭,他们同居一室,各有分工,完成共同的工作中的不同细节,小家庭要做好同一件事很容易实现。

二、多校区的出现及引发的学籍管理问题

我国大学多校区产生的起因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化和大众化的必然趋势和结果。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多校区主要由院校合并及兴建新校区而形成,许多院校进行着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这对原有的学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课题,以往单一校区的管理模式能否在一校多区的现状下顺利运行并力求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是摆在众多高校领导和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巫待解决的问题,就本文涉及的学籍管理而言,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出一些问题。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多校区的产生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院校合并,二是兴建新校区。多校区的出现势必导致学校的管理分散。多校区引发的学籍管理问题首先是管理分散与政策执行尺度统一。对于因院校合并形成多校区的高校,这一问题尤为突出。首先,原来两个甚至于多个独立院校合并成一所大学,一经合并,在同一培养层次上,应该执行同一学籍管理规定,并掌握相同的执行尺度,但由于原有多校情况不同,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过程;其次,学籍管理直接面对学生、教师及家长,在高校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提倡多层次培养人才的今天,学籍管理的服务职能更加突出,时时刻刻地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学籍管理人员应当奉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再次,一所大学的各类证明证书统一管理、各类数据统一上报,这是管理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分散管理使这些本来操作简单的具体工作复杂化了,网络版的教务管理软件在多校区如何实现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如何实现了数据共享?学校中更多部门关注并依赖该系统提供的数据做具体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管理者引进软件时期望达到的目的之一。如果数据是不准确的,那高校就没法实现引进这样一套系统提高管理水平的初衷。

由上可见,多校区的出现,对高校原有运行模式和管理是一种考验。

三、做好多校区学籍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做好多校区学籍管理工作,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业务培训,实现政策执行尺度的统一。实现政策执行尺度一致,需要管理人员对相关政策有准确理解和掌握,只有谙熟有关政策,才能做好政策的执行人。因此,加强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越发重要。各高校都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了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学籍管理实施细则。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本校相关管理文件,熟悉本职业务,逐渐成长为一名好的政策执行人。对于那些因院校合并产生的多校区学校,加强对来自不同校区的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更为迫切。

第二,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籍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多体现在为学生服务上。由于校区问题,有些工作的周期势必加长,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服务。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工作流程,尽可能简化办事程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克服地域问题,提高管理的时效;此外,学籍管理人员要在布置具体工作时,充分考虑到多校区问题,提前做好预案,充分在各项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第三,明确分下,责任到人。在同一校区时,学籍管理人员在同一科室办公,工作一般按类划分,同一件工作的出处保持唯一。多校区的出现,我们不得不考虑到距离问题,有些工作可以简单地用“条块”管理划分,学籍管理却无法实现简单的“条块”管理。如果必须用“条块”管理来划分的话,必须是“条块结合,时而以条为主,时而以块为主”。

日常学籍处理和一般证明管理“以块为主,以条为辅”,两个校区同时做,并对本校区负责。日常学籍处理各自分别做,一般的证明如在学证明、退学证明、退档证明等同时开具,用编号加以区分。由于学籍处理对应的是同一个学籍库,因此,除了要求管理人员做事仔细认真、做好日常记录外,还需要在业务的隶属关系上作明确规定,即多校区的学籍管理人员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业务工作上,校本部学籍管理部门可以对分校区学籍管理人员直接下达指令,各校区领导应给予支持。

学生信息人库、学籍信息上报、证书印制、新生电子注册、毕业生学历注册、一些长效性证明及证书的管理工作“以条为主,以块为辅”。学生信息人库、学籍信息上报、证书印制、新生电子注册、毕业生学历注册等工作均需专人来做,但是这些工作的准备工作及数据信息的审核等则需各校区学籍管理人员共同来做。对于长效性证明及证书的管理,涉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编号问题,这类证明、证书在不同的校区单独编号显然不妥,必须有统一的出口。为解决好这类问题,还需要我们在管理中完善办事周期,用规范的办事流程来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定期沟通,加强交流。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不允许由于地域的原因各行其是。对于多校区学籍管理工作而言,定期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多校区会使数据库无形的分割,形式上是各校区分工负责管理,但是学籍库、成绩库是无法也不可能按照地域、学院分割开的,学籍管理必须坚持统一管理。所以,学籍管理人员的定期沟通很重要。定期沟通,不仅可以避免不经意出现的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还可以提高学籍管理的效能,实现学籍信息及时准确,为其他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数据依据。

篇10:多校区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排课模式分析论文

课表是学校组织与实施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秩序进行的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编排、调度、执行课表是顺利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良好教学秩序的基础。如何才能使排课管理既科学合理又便于操作呢?既能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又能体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精神实质,有利于良好教风、校风的形成。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级排课管理方法远远不能适应学校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积极探索一种既科学又高效的课程排课模式,是我们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探讨的问题。

1原有一级教学管理条件下排课管理模式的利弊

在高校的教务工作中,课表的编排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如何科学合理地编排课表,是一项非常复杂和棘手的工作。我校原有一级教学管理模式,教务处负责全校的教务管理和安排,二级学院只负责教学,编排课表是教务处的“天然职责”。在当时的条件下,由教务处统一编排课表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当时我校主要在老校区,新校区还没有建成,学校规模也不是很大,教学设施资源也很有限,教务处统一编排课表可以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合理配置,而不至于出现课程排不上或课程排周末的情况,也避免老师之间的课程相冲突,另外统一编排课表能够纵览全局,统一调动教学资源。也不会出现二级学院之间教室冲突的问题,对于当时的教学资源紧张是有正面意义的。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新校区投入使用,统一编排课程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此外,教务处排课难度也日益增大。由教务处一个排课管理员去安排全校所有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工作压力就很大,这点笔者是深有体会的,要花一周的时间通知二级学院完成教学任务设置与检查工作,要花两周的时间来排公共课;专业课花的时间更长,排课一般在期末进行,开学前还需要调整,一般会占用排课管理者大量的寒暑假时间。全校17个二级学院,多位教职工,光调课一项,就需要接近两周的时间。当时开学调课的情景,黑压压的人群,至今仍历历在目;更重要的是,对于二级学院的情况、所有课程的情况、老师的情况,作为教务处的排课管理员,是不可能一一详细掌握的,这就会导致排课的不合理。由于工作量的增大,课表的检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导致课表发布后仍有教师课表、班级课表不合理的现象,甚至课表冲突的情况。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一级排课管理模式,才能与学校的发展相协调,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为教育教学服务。

2影响多校区高校排课的制约因素

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我校为了学校的发展,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积极进行了新校区建设,并把新校区作为我校的主校区,形成今天老校区和新校区两个校区并存的局面,我校两个校区均是所在地区的郊区,两个校区相隔甚远。老校区的教学设备落后,设施陈旧,新校区虽教学资源相对丰富,但地处偏远,这种排课条件的复杂性不是任何一种排课软件所能解决的,现有的排课软件都没有考虑到多校区办学模式,所谓的智能排课在多校区的实际情况下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另外我校两个校区的作息时间也不一样,老校区8:00上课,而新校区8:15才上课,老校区两大节之间休息时间为15分钟,新校区为30分钟,老校区上午可以上5节,新校区只能上4节,老校区晚上可以上课,新校区由于地处偏远,原则上晚上不能上课,这些作息时间的不一致,对排课工作也是有一定的制约。此外因新校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教师都希望集中性排课,但是排课工作必须考虑到合理的教学资源分配,学生的承受能力等因素,这必定会和教师的要求相冲突,势必造成教师的怨言。同时学生希望早点上课或晚上上课,这样的要求跟学校的教学安排相冲突,这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排课“以人为本,学为主体”的理念,加剧了师生调课逃课的现象,也增加了学校教学管理上的难度。

3二级教学管理条件下的排课模式探索

二级排课管理是指以学校教务处为第一级,主要负责校历的制定,公共选修课及公共必修课的编排与管理,教学任务的布置落实,教学资源的分配,最终课表的核查及协调,以二级学院为第二级,主要负责学院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编排与管理,实行二级分管排课工作的管理模式。我校排课流程大致如下:首先教务处设置校历及教学周次等最基础数据,其次教务处教研课设置公选课教学任务,各二级学院分别设置公共必修课及专业课教学任务,然后教务处先排公选课,再排大学体育和实验课,最后排大学英语、两课等公共必修课,最后各二级学院编排专业课,最终课表由教务处统一核查与协调。我校排课需坚持如下原则:

3.1三个“为本”

1)以“纲”为本。所谓的“纲”指的就是培养方案和教学任务。教务任务是排课工作的根本,是排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设置教学任务时也要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设置教学任务时,公共理论课程(除大学英语外)合班人数原则上不少于80人;专业理论课程合班人数根据专业特性,原则上50人左右,课程性质不同、班级层次不同的课程不得在教学任务环节里设为合班。二是设置教学任务时,请按照校历设置周次,按照培养方案设置总学时,请仔细核对周次、周学时、连上节数等数据。三是在教学任务设置中,任课教师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担任新课的教师必须通过由开课单位组织的试讲,试讲合格方可准予上课;同一门课程由多人担任的,请在设置教学任务时确定,原则上不允许在排课后再变更任课教师。四是各学院的教学任务(包括任课教师、课程等)必须按照培养方案在规定的时段完成,并保证信息准确无误。

2)以“人”为本。原则上不允许教师因个人原因违背排课原则排课,但是可以对个别特殊情况的教师的排课要求在排课规则允许且不影响课表合理性、科学性原则上,适当考虑。对于外聘教师、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身患疾病的老教师、怀孕的女教师、家里确实无人照顾老人与小孩而需要本人照顾的教师,对于家离学校较远、交通不便的.教师等等,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课表上给予适当照顾。对学生编排课表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主”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接受能力,保障课表编排的科学性、合理性。课表要均衡,避免一天过多、一天又没课的情况,尽量避免上午空白,还要注重文理课程、公共专业课程轻重搭配,调节适度。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半天相连的两节课尽量安排在同一教学楼或同一教室,这样避免学生在课间劳累奔波,影响教学质量。就是这样一个课表上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往往体现学校对学生的一种人性化的关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以“校”为本。以“校”为本,就是以“校情”为本。我校的校情就是有两个校区,其中老校区的情况还比较正常,一天最多可以排上午5节、下午5节、晚上3节共13节课,周五六日晚上和周末不排课,周一下午是公选课,周四下午是政治学习时间不排课,在系统中只需这样的简单设置就可以了。而我们的新校区情况则特殊一些,上午只能上4节,下午5节,晚上周末都不能排,周二下午是公选课,周四下午政治学习不能排,这就对设置提出更高要求,排课只能排成1-2,3-4,6-7,8-9(10),其中上午第5节要空缺,而下午必须从第6节开始排,这在系统中是无法实现的,必须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编排。另外为了防止下午后3节课被2课时的课占用(下午8-10节是我校新校区唯一可以上3课时的时间段,而只有周一、三、五三个下午可以排3课时),也只能对3课时的课通过人工“强行”编排到下午后3节3课时的时段上。所以只能对两个校区在系统中进行不同的设置,坚持机器智能排课和手工排课相结合,确保排课没有人为造成的低级错误。

3.2九个“优先”

1)公共选修课优先;2)大学体育、化学实验等特殊公共课优先;3)大学英语、两课公共课等公共课中的大课优先。其他公共课优先;4)大合班课、模块课优先;5)特殊情况的教师优先;6)课程多的教师优先;7)精品课、骨干课教师优先;8)课时多、课时特殊的课程优先;9)低年级课程优先。

3.3七个“尽可能”

1)各学院尽可能在各学院划定范围内排课,学院安排教室无法满足需要时,教务处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协调,有空余教室的学院应服从调配。2)尽可能合理安排:核心课程尽可能安排在黄金时间;3)尽可能避免上午空白或某一天课程过多;4)为了达到分散考试的目的,周学时低于3的课程可增加周学时,尽可能半学期上完;5)周学时3学时以上,尽可能分两次上,尽可能间隔一天;6)2学时的课尽可能不占用3课时时段,3课时尽可能采取灵活多变方式处理;7)尽可能避免小班占大教室,大班占小教室情况。

3.4九个“不能”

1)同一教师不同校区的课不安排在同一天;2)一位教师一天的课不得超过5学时;3)同一班同一门课程一天不超过3学时;4)周六因为各种级别等级考试众多,不能排课;5)周四下午8—10点为全校学习时间不能排课;6)周五、六、日晚上不能排课,新校区晚上原则上不排课;7)课表稳定后,若无特殊情况,一般不能进行调整,严禁私自调整;8)非主干课程不能安排在黄金时间;9)体育课不能安排在上午1—2节,体育课之后不能排课。

4结语

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积极探索一种既有利于科学管理又符合高校教学的课表编排模式,合理有序系统地安排好排课工作,对于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影.高校远郊办学条件下的排课模式探讨[J].新西部,(20).

[2]张淑琴.院系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6).

[3]陈敏.科学合理排课,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8).

[4]王娜.浅议高校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下的排课模式[J].科技信息,2010(31).

[5]王鹭飞.浅谈高校课表编排[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8).

作者:李祥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篇11:分析多校区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发展教育论文

分析多校区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发展教育论文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管理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管理手段。通过对北京联合大学引进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过程的详细描述,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管理为北京联合大学带来的变化,突出了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多校区;独立法人学院;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分散

办学;集中管理

作者简介:刘波(1982-),女,山西长治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骆吕俊子(1980-),女,新疆沙湾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创新与管理信息化建设”(PHR2011073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38-02

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综合性市属大学,具有其独特的办学特点。自1978年正式建校以来,经过多次院际整合、专业优化,形成了目前以校本部小营校区为主、多个校区及独立法人学院并存的办学形式。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同时存在着三级管理(校、院、系)和两级管理(校、院)的教学管理体制。因此,教学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诸多现象,桎梏了学校进一步的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历任领导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试图引进一套比较先进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从制度上规范各学院的教学管理活动,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工作水平及效率,并最终实现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办学理念。

北京联合大学从以来,引进并使用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一、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

1.校本部发展时期

20,北京联合大学经过多方论证,与金安桥公司合作引进了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C/S+Linux的开发模式,经过多方面的实验论证,首先在校本部小营校区和白家庄校区试运行,首次实现了公共选修课的网上选课功能,这在我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校本部四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学院、管理学院、机电学院)于实现了网上排课,教师、学生基本告别了过去那种通过纸质课表了解自己上课信息的方式,信息化手段开始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校本部四学院开始进行教师网上远程录入成绩,学生均可通过互联网络查询自己的课程成绩。同时也基本实现了通过系统进行学籍管理。20进一步实现了通过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毕业生资审工作。至此,校本部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较大比重均通过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初步实现了最初的设想。

2.各独立法人学院的推广时期

,学校开始将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向其他独立法人学院进行推广,力图能够从形式上实现全校资源的统一管理及合理配置。但该项工作的进展并不顺利,鉴于各法人学院相对独立的行政地位,强行统一管理难度极大,甚至会破坏校本部业已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因此在各学院安装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时均采用每个校区独立设置服务器的方式,因此,实际上并没有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但包括应用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商务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生物化工学院(自建)均开始使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教学管理工作,这也为后续引进新的系统、推进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对于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评价

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我校第一次引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从总体上说应该是成功的,特别是在校本部范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的负担,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为我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面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思想上的准备,使每一个人认识到信息化替代传统的手工管理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使各独立法人学院充分认识到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办学模式是北京联合大学今后健康发展的唯一办学形式。

但是,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它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首先,金安桥公司本身的人才技术储备不足,技术实力较弱,很难开展高难度的技术升级改造;其次,金安桥公司对于我校特殊的管理模式了解不深,对于基本的教学规律认识不透彻,无法应对我校不断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在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多年运行中,始终没有能够实现“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排课”这一基本的教学运行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由于我校同名专业、专业方向 繁多,教学计划模块始终没有正式使用,测试工作基本上以失败告终,排课教师只能从纸质教学任务书中人工提取数据进行排课;考试模块经过多年努力也无法使用;学籍管理模块的稳定性极差,丢失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选课模块虽然使用多年,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数据处理出错的频度较高。同时必须承认,独立法人学院的推广计划不成功,全校资

源共享的初衷未能实现。

因此,经过近的运行,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在北京联合大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引进新的具备强大功能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二、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

1.校本部试运行阶段

,为满足新形势下北京联合大学“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需要,进一步规范我校整体的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经长时间酝酿与论证,最终决定引进杭州正方电子有限公司开发设计的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取代已经运行多年的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

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比较成熟的产品,同金安桥系统比较具备技术水平高、数据处理能力强、运行稳定等多方面的优势。

~第一学期,首先在校本部四学院试运行。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完全改变了旧有的运行模式,完全按照教学管理的运行规律设计。第一次实现了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系统管理,保证了“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排课―考试管理”的科学的教学运行模式。 在保证基本运行的同时,成绩管理、选课管理模块也稳定运行,全面提升了校本部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为进一步向全校推广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为保证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迅速制订了与之相配套的管理规定、相关文件。

2.全校推广阶段

2009~20第二学期,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迅速进行,包括平谷学院(现已撤销)在内的全校11个校区的13个学院全部被统一纳入到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在我校历史上尚属首次。

由于我校特殊的办学体制,各校区、各法人学院具备相对的独立性,拥有各自特殊的管理手段。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推行打破了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基本确立了“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办学宗旨。

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推广,第一次在技术上实现了全校范围的教学资源统一配置、教学工作统一管理。截至12月,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承担了我校自2007级本科开始五个年级的全部教学管理工作。在保证全校教学运行秩序稳定进行的同时,首次实现了全校范围的大规模跨校区选课,首次完成了2010届毕业生的毕业资审工作,承担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网上报名、毕业设计网上选题辅导、教学质量网上测评等诸多工作,对于全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3.进一步开发阶段

目前,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包括了教学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已经在我校全面推广、稳定运行。并且,我校进一步通过与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接口对接的方式,开发了教学信息查询打印一体机系统、家长促学系统及教学决策系统等新的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我校正在极力推进与学工系统的对接,积极开发短信平台系统、学科竞赛管理模块等新的功能,希望进一步推进我校的信息化建设。

4.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通过3年的运行,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北京联合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但是,我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仍然是正方系统必须面临的问题。

首先,我校新修订的2011版培养方案的实施导致系统内数据的管理规则发生变化:一部分依据2007版培养方案进行管理,另一部分依据2011版培养方案管理,大大降低了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例如:通识教育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并存的问题。

其次,由于校区分散、法人学院的独立地位等原因,导致我校个别学院存在教学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推进步伐。

再次,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导致的问题。例如:我校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由不同的业务部门分别负责,由于事前缺乏沟通,事后缺少协调,在制订2011版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时分别遵循了不同的编码规则,这对于信息化管理是无法接受的,不同规则的数据在同一个系统内运行必然导致不利的后果。

最后,各教学部门、各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导致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不能顺畅运行的极其重要的因素,部分管理人员不了解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业务素质差,个别管理人员甚至不了解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异同,教学计划的录入工作找其他无关人员替代完成,极大地制约了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要进一步完善不仅仅需要系统本身的完善,更重要的是系统软环境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目前面临的困境,最大程度地发挥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杰欣.基于Oracle的教务系统优化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15).

[2]万君,刘震.浅析广播电视大学新老教务系统选课平台的应用[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3]董琰.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中Oracle数据库的备份策略――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2009,(2).

[4]李春红.多校区教务管理路径阐释[J].管理观察,2009,(5).

[5]黎孟雄,陈小春.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安全管理[J].教育信息化,,(3).

[6]徐日.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

篇12:农作物病虫害多源遥感数据挖掘分析的论文

遥感的基本依据是获取来自地物的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能量[4]。农作物病虫害遥感数据的基本信息来自于地物的反射以及捕获的电磁波能量阁,这种数据类型是由绿色农作物所散发出的光谱的变化趋势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光谱由蓝光波段到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呈现递增的趋势,即光谱波长在450nm时反射率最小,当波长达到1300nm时其反射率最大。对同一种农作物来说,其叶片的结构是相对固定不变的,然而在不同的发育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将会呈现出规律的变化。当农作物受到病虫害等侵袭后,叶片的颜色就会出现相对复杂且无规律的变化,当受灾严重时,甚至叶片的结构、外形外观都会发生改变,这些过程都会伴随着叶片反射光谱的改变。因此通过对叶片颜色、结构、外形等遥感信息的捕获、挖掘与分析对于农作物长势的监测无疑是十分有利的。然而大量遥感信息积累而有用信息却相对匮乏的局面[5]决定了必须对其进行数据挖掘才能加以合理的利用。所谓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备的、模糊且随机的数据信息中识别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在社会数据信息迅速膨胀、各种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无论从范围上还是从规模上,数据的'增长都是显而易见的,其涵盖了社会生活及生产的许多领域,有来自普通应用领域的生活卡使用、商业信息、通信记录等,也有来自特殊应用行业的天文图像、生物分子信息等。这些信息资源,必须经过分析、挖掘、提炼等操作后,才能变成对人们有用的知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从海量信息资源中捕获规律,再以人们容易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数据挖掘的过程。因此,作为数据信息的一种,农作物病虫害遥感数据信息挖掘与分析[6]也要经过类似其他遥感大数据[7]的分析流程:农作物目标确定、病虫害遥感数据准备、遥感数据挖掘以及结果分析,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对农作物病虫害遥感数据进行处理而进行的。有效的数据挖掘与分析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质量以及产量。

2基于云计算的多源遥感数据挖掘方法分析

云计算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83年,Sun公司首次提出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理论。之后的20,云计算这一理论性概念由Google正式提出并应用到实际项目中[8]。关于云计算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它的实现并不是依赖于本地计算机或者远程服务器,而是将计算过程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从而使计算能力可以像“煤气”一样通过互联网进行运输。如何利用云计算的相关成果促进国计民生行业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9]。云计算具有以下特点:(1)超大数据规模。云计算借助拥有的强大的服务器规模,可以处理超大规模的数据,且具有超乎想象的运行速度,每秒钟的运算能达到10万亿次以上。(2)运算虚拟化。云计算的整个运算过程是在云端进行的,它对于用户而言是透明的,但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任意终端获得运算结果。(3)有偿性。云计算是一种付费式服务模式,它是通过提供的服务向用户收取费用。(4)通用性及可扩展性。云计算不针对具体应用,并可动态伸缩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遥感数据库有别于一般的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库中包含这大量时间和空间信息。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海量的遥感数据信息对之前简单数据服务模式提出了挑战。针对遥感技术发展带来的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需求[10],基于云计算的多源遥感数据挖掘分析算法应运而生。基于云计算的多源遥感数据挖掘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问题定义;提取多源遥感数据信息;数据预处理及过滤;多源遥感数据挖掘引擎;多源遥感数据算法;算法具体实施;执行结果评估;数据简化;实际应用。

篇13:农作物病虫害多源遥感数据挖掘分析的论文

为了顺应当前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遥感数据挖掘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本文基于云计算以及遥感数据挖掘理论,针对农作物微型遥感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云计算的农作物病虫害多源遥感数据挖掘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图1为多源遥感数据挖掘系统框架。首先将农作物病虫害多源遥感数据进行分类,然后再对分类后的遥感数据进行数据选择从而得到目标数据,经过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信息解释等处理后得到有价值的知识,最终为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提供数据依据。如图2为基于云计算的农作物病虫害多源遥感数据挖掘系统的构架。此系统构架采用分层设计的思想,自下而上主要包括云计算支撑平台、农作物病虫害遥感数据挖掘能力层、农作物病虫害遥感数据挖掘云服务层三个部分。其中,云计算支撑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整个系统提供分布式文件存储、数据库存储以及计算等功能,而数据挖掘能力层主要是为数据挖掘提供算法以及支撑,能力层主要包括算法服务管理、调度引擎、数据并行处理能部分;数据挖掘云服务层的主要功能是为外界提供云服务能力,包括挖掘算法服务、数据预处理服务、数据服务、调度服务等功能。本文提出的基于云计算的农作物病虫害多源遥感数据挖掘平台与传统的数据挖掘系统架构相比,前者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更高效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农作物病虫害遥感数据挖掘框架计算能力不足的问题,能够满足大范围农作物病害虫多源遥感数据挖掘与分析的设计和实际应用。

4结束语

本文针对农作物病虫害多源遥感信息,基于数据挖掘理论和云计算技术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农作物病害虫多源遥感信息的数据挖掘系统架构。本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关于农作物病虫害多源遥感数据的挖掘构思,较传统的数据挖掘系统架构而言,具有更高的可扩展性记忆更高效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农作物病虫害多源遥感数据挖掘框架计算能力不足的问题,更适用于大范围的农作物病虫害遥感数据挖掘与分析的设计和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霍治国,刘万才,邵振润,等.试论开展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流行的长期气象预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9(1):117-121.

[2]StrangeRN,ScottPR.PlantDisease:Athreattoglobalfoodsecurity[J].Annualreviewsphytopathol,,43:83-116.

[3]张竞成,袁琳,王纪华,等.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8(20):1-11.

[4]日本卡农公司图像研究室.遥感一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M].王历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36一44.

[5]宫辉力,赵文吉,李京.多源遥感数据挖掘系统技术框架[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5,10(5):620-623.

[6]易玲,杨小唤,江东,刘红辉.农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甘肃科学学报,,15(3):58-63.

[7]李德仁,张良培,夏桂松.遥感大数据自动分析与数据挖掘[J].测绘学报,,43(12):1211-1216.

[8]李乔,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38(4):32-37.

[9]林闯,苏文博,孟坤,等.云计算安全:架构、机制与模型评价[J].计算机学报,,36(9):1765-1784.

[10]张树凡,吴新桥,曹宇,等.基于云计算的多源遥感数据服务系统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38(3):91-94.

篇14:农作物病虫害多源遥感数据挖掘分析的论文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在各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也不例外,已实现了连续十一年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同时受气候特点、作物品种、种植习惯以及防治情况[1]等影响,我国农作物产量就人均量而言并不乐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世界粮食产量常年因病害损失14%,虫害损失10%[2]。同样在我国,农作物病虫害也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生态脆弱性,害虫的群落很容易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干扰,若不及时加以诊治,最终往往会导致爆发和流行病虫害的严重后果。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病虫害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威胁也会日益加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预防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保证国内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有效应对农作物病虫害刻不容缓。然而,我国目前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方面还有待加强,现有的应对方法依然十分落后,如人工抽样、农田调查等方式,这些方法准确性及稳定性较强,但是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且存在代表性、时效性差和主观性强等弊端,已难以适应目前大范围的病虫害实时监测和预报的需求[3]。由于遥感技术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快速、准确地获得相关地貌信息,因此通过引入遥感技术,就可以达到有效改变传统农业管理模式的目的,起到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农作物品质预报、农作物产量估计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精密仪器制造技术、测试控制技术的高速发展,遥感数据种类不断增多,这些数据为农作物病虫害提供了更多的数据依据,为农作物病虫害更准确、更快速的监测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篇15:浅谈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的多视角分析和研究论文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的多视角分析和研究论文

1、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研究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反映了人们对履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职能以及人员的研究。我们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主要是为了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部分职能以及人员组织职能,分析其组织实现的战略目标,研究其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发展研究主要是为了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定位,在角色分类的基础上细化角色的形成、演化以及转换的各种形态。我们根据角色代表地位,地位网络制约个体内心互动的观念进行分析研究,也能发现角色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与揭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组织中的作用及地位。

2、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分析

2.1主动视角

在主动视角的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发展动因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方面受到组织战略的影响,另一方面的影响为组织权力。一个单位的组织能动性对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发展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组织战略的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的战略形式主要有独立性战略、防御性战略以及依赖性战略等方式。如何正确的选择企业的战略形式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发展有着很积极的作用,如果选择性失误则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组织权力对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为以及政治策略等方面,人力资源的管理层受到信息传递影响时,能够对相关人员的利益价值精确的进行判断,然后依据相关的评价准则获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价值感知。因此,建立在主动视角基础上的组织权力以及组织战略,如果相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产生积极方面的影响,必须要认识到企业的组织权力以及组织战略选择是否合理正确,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健康发展建立在正确的组织权力及组织战略选择基础上。

2.2被动视角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需要经历不同的过程,常见的过程如“形成、定位以及演化”,这个过程主要是受到外部环境干扰造成的被动接受。受外部干扰因素的影响,这种类型的被动接受大多都与相关的技术有着一定的联系,包含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利用,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对企业及单位的员工实施信息化的管理,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能充分的表现出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战略价值。

站在被动视角的角度,很多的外界因素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产生一些影响。比如,在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影响,目前我们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到位,根据相关的调查表明,由价值观代际差异造成的影响是劳动力市场结构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受雇佣模式影响也较大。因此,从被动视角的角度出发,外部因素产生的影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

2.3共同演化视角

首先,企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影响,为企业的发展造成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合作方式的改变,如单位业务的外部等方式,这类的业务外包模式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管理层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放到企业的管理工作的重要体系当中。同时,部分企业的管理层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管理水平与企业的发展不符,导致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能发挥出全部的作用。其次,部分单位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上图为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同关键变量两者间的交互关系,从上图中我们能够发现,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管理部门社会资本及工作氛围等都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造成影响,同时,这些因素同企业组织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帮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有更好的发展,我们也需要企业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较好的企业文化。

3、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探究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是从主动视角、被动视角以及共同演化视角等三个方面出发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进行了分析。在研究中我们也从当前的成果中找到了发展动因的相关因素,但是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的未来时,仍然需要注意下面的几个方面:

(1)针对某些动因影响到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没有及时采取相关的分析措施进行处理;

(2)在不同时期下,没有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受不同动因影响下产生的差异性。

如初步时期、形成时期、发展实际以及成熟时期。此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向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每个动因的有效性评价。不同动因产生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同的,我们在明确动因对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产生的影响效果的前提下,才能为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战略实施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我们也需要企业能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的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对相关研究进行实际的检验。

总结

本文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的多视角研究,分析了不同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动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我们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的经验还比较缺乏。所以,在企业的未来发展中,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使其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同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创新,推动企业的积极发展,增强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的竞争力。

多校区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排课模式分析论文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论文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

案例分析论文

血站成本核算分析论文

轨道交通客流分析论文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论文

标点符号运用分析论文

财务分析论文提纲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分析论文

多声筝《葵藿》的分析论文(推荐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多声筝《葵藿》的分析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