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实践论文(共含14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尽人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实践论文
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癌的发病率较高,且病情严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目前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癌症已发展至中晚期,难以通过手术方式治愈,这种情况下要实施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患者实施精心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其治疗效果与依从性。笔者研究了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 年4 月~ 年4 月之间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100 例,其中男性68 例,女性32 例;年龄41 ~ 68 岁,平均(50.2±3.1)岁。所有患者均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且经病理检查确诊,了解自身病情,无语言或认知障碍,以及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 例,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在两组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
准备工作:教育培训参与研究的护士和医生等相关人员,系统讲解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及特点,提高其知识掌握度,培养沟通能力;将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目的、作用与具体过程介绍给患者与其家属;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指标是时间,在表格中加入入院宣教、健康教育、活动、护理、用药、化验、检查等内容,依照计划表开展工作;明确相关护理人员的护理职责。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具体措施:向患者说明住院制度、病房环境与相关的注意事项;检查并记录患者的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指标;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引导其说出内心主诉,给予鼓励和安慰,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引导其正确看待疾病,乐观面对生活,有信心战胜疾病;进行超声、血常规、血肌酐、尿素氮和肝肾功能检查;注意患者的症状表现,训练其床上大小便等生活技能;嘱咐患者手术前1 天禁食,以免引起并发症;术后细心护理患者,以免介入治疗引起出血,及时处理血栓等问题;介入治疗期间容易出现呕吐、恶心、肠胃道反应等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或尽可能恶搞降低其影响;⑨对出院患者给予出院指导,说明相关的注意事项。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共包括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状态和身体功能四大部分,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用自制量表评定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分100 分,80 分及以上表示满意,低于80 分为不满意;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用t 检验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用X2 检验计数数据的组间比较。如果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对比经过治疗与护理,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护理满意度为96%,比对照组(72%)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发生出血2 例,尿潴留2 例,疼痛4 例,恶心4 例,失眠4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观察组患者发生疼痛1 例,恶心1 例,失眠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肝癌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疾病,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可以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避免癌细胞扩散,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由于肝癌的初发症状并不明显,许多患者在中期或晚期时才确诊,通常已不能手术,要进行介入治疗。在此过程中,配合实施精心的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有助于维持病情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中比较常用的护理模式之一就是临床护理路径,临床医生要将患者作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主动与患者联系,明确护理流程,对介入治疗的实施起到辅助作用。说明在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
应用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已日趋广泛。介入疗法具有组织创伤小,病人痛苦少,操作简便,恢复期短,免除了开腹之苦等优点。但由于经动脉插管注入造影剂和大量抗癌药物及栓塞剂,在操作中稍有不慎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据此,笔者从护理角度谈谈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行178次介入治疗。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龄在37~85岁,平均年龄59.2岁。均经ct、b超、病理等确诊。
1.2治疗方法
在局麻下按seldinger氏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在x线电视监控下,推注造影剂,确认导管送至肿瘤供血的靶动脉。随即再推注造影剂,摄片验证为肿瘤供血血管后,行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肿瘤用药为顺铂80mg、表阿霉素50mg、丝裂霉素8~10mg、5-氟尿嘧啶80mg。灌注上述药物时用生理盐水稀释成40%~50%的溶液,经导管内缓慢注入,然后注入栓塞剂。推注完毕退出导管,压迫止血,局部包扎,送回病房。
2护理
2.1介入治疗前的护理
2.1.1造影剂过敏反应的预防
做碘过敏试验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严格掌握禁忌症及患者对造影剂副反应的危险因素,如肾功能不佳、哮喘病史、荨麻疹、糖尿病、心脏病等。对这些患者尽量不用离子型造影剂,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这类造影剂的副作用反应率明显低于离子型造影剂;尽量减少造影剂的用量。亦可术前联合应用h1受体阻滞剂与h2受体阻滞剂,即扑尔敏和西米替丁。术前1~2h给扑尔敏4mg,西米替丁400mg口服,预防造影剂的副反应效果更佳。
2.1.2心理护理
病人被诊断为癌症,大都心情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甚至产生绝望心理。护士应鼓励病人顽强地同疾病做斗争,耐心细致地解释该治疗技术的优势,以及将会产生的疗效,向病人交待治疗过程中和可能产生的不适感,使患者消除顾虑,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介入治疗。
2.2术中配合
根据穿刺部位协助医生使患者处于舒适体位。松解领口和腰带,有假牙者要取下。将所用消毒导管、导丝及穿刺针均应用肝素水冲洗2次,同时间隔一定时间应向导管内注入肝素水。按要求溶解所需抗癌药物,保证药物按时有序顺利灌注。同时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面色、神态、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注意造影剂的副反应,随时注意手术进展情况,增添所需物品,使手术顺利进行。
2.3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2.3.1压迫穿刺点
术毕协助医生压迫穿刺点15~30min,以食指、中指指腹压迫穿刺处,以手指能触到动脉处最佳。并详细观察有无穿刺点出血。
2.3.2术后护理
患者必须绝对卧床10~12h,并严格限制术侧肢体活动,保持伸直位不可弯曲。24h内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和翻身,并严密观察术侧远端肢体肤色、血运、温度、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避免过度加压包扎,引起末梢循环障碍。密切注意穿刺局部有无迟发性血肿的形成。
2.3.3栓塞综合征的观察及护理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患者可出现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其原因是栓塞后器官缺血、水肿和肿瘤坏死所致。如发生后可给予度冷丁50mg、胃复安20mg肌注,呕吐严重可8h后口服枢复宁维持。术后4~6h进易消化流质饮食,少食多餐,每次100~200ml,24h后给易消化、多维生素、低脂肪饮食。
例原发性肝癌行178次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是:术前高度重视,分析病情,充分准备,术中与医生紧密配合,在操作时认真细致,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介入放射治疗,是应用影象设备将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我国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中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使肿瘤缩小从而获得手术机会,或延缓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临床资料
肝癌患者20例,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在43~73岁,平均年龄为56岁,所有病人均经临床影象学确诊,治疗方法按常规股动脉插管介入治疗法进行。20例患者行介入治疗32次,其中25例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7例次行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化疗药物常规为5-fu 1g,卡铂400~600mg,吡柔比星40~50mg或丝裂霉素10~20 mg,超液化碘油和哔柔比星混合乳剂10~20ml,以及明胶海绵栓塞剂。
二、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当患者被确诊为肝癌时,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常同死亡发生联系,有的出现自暴自弃,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有的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们把生命完全寄托于治疗当中去;另外癌症患者除了面临死亡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和恐惧外,还要忍受癌症的疼痛折磨以及治疗的痛苦。故在介入治疗中表现为精神异常的紧张、恐惧和痛苦。所以针对患者的各种心理变化,进行认真分析,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在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很好地配合治疗,可减少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
三、患者心理表现
(一)恐惧型 患者在患病后心理表现为求生欲望加强,对各种具有一线希望的治疗都想去尝试一下,把希望寄托在各种治疗上。但又怕治疗上带来的痛苦及可能会出现某种并发症的心理变化。
(二)绝望型 此类表现常发生在晚期癌症患者,他们体质虚弱,情绪低落,丧失了治疗信心,有的甚至想拒绝治疗,但是考虑到家属的心情而勉强配合。
(三)悲观型 癌症是公认的难治性疾病,患者在患病后精神上,心理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产生抑郁,悲观失望的心理表现。患者来治疗时,一付愁眉苦脸,心情极度不快。
四、护理体会
以上几种心理表现,如不及时进行疏导,往往给治疗上带来极大的不利。
(一)术前心理护理 作为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的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应具有深厚的同情心和理解。并以高度的同情心安慰家属,首先使患者家属克服悲观情绪,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另外,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简单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药物的副作用及防范措施与注意事项,消除其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以取得密切配合。
(二)术中心理护理 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反应及时处理,主动关心体贴和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多作解释以防止患者情绪波动,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总之,术中适时的关切询问、简单亲切解答询问,尽量用语言安慰病人,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平衡,使手术顺利进行。
(三)术后心理护理 我们把对患者的同情和关怀延伸到介入室之外,通过随访,了解患者使用造影剂及化疗药物后的反应,经过相互交谈加深患者及家属与护士之间的理解、信任、完善护患之间的关系。
五、结论
肝癌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对患者来说是整个治疗过程中重要的一方面,它不但能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还可以使患者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介入治疗。
作好心理护理,应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和患者进行交谈后,摸清患者的情绪波动种类,才能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变化,对症下药,作好主动、细致的思想工作,以解除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如精神紧张、心理恐惧、悲观失望、绝望情绪等,使介入治疗尽可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临床护理路径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实践论文
0 引言
骨折是指骨头或骨头的结构完全或部分断裂, 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 大多是因为受到外力伤害而导致的骨断裂。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休克、发热、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等情况 ,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带来较大的影响。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但同时, 有效的护理措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来帮助更快更好的痊愈达到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团。在本次的讨论中,笔者即对临床护理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 巧年4 月至2 016 年4月收治的4D 例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 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干预; 再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4D 例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中, 男性患者23 例, 女性患者17 例;患者年龄最小的2 0 岁, 年龄最大的58 岁,平均年龄( 3.5 3士.2 6 )岁; 病程h3 口d0,平均病程( .2 3士.0 4 ) do 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2 例, 女性患者18 例; 患者年龄最小的19 岁, 年龄最大的60 岁,平均年龄( 3.5 9士.2 4 ) 岁; 病程h5 田d ,平均病程( .2 2士.0 5 )do 选取的患者中, 股骨骨折3 0 例, 髓骨骨折20 例, 胸腰椎骨折巧例, 四肢骨折5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 0.05 )。
1.2 方法。
①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按照医嘱为患者派送所需药物、静脉注射、病况检查等基本护理, 关注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 并为患者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
②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首先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接触后, 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了解, 尤其是心理信息和客观量化的心理评定, 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和心理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护理计划; 然后, 在进行护理期间, 对患者进行适宜的心理鼓励和指导, 留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心理上的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对病情的紧张、忧虑;同时, 对患者进行认知疗法。尽量让患者把自己对事物和个人的看法说出来, 从患者的表述中观察患者的态度, 转变患者的消极情绪, 为患者建立全新的自我认知,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应对病情; 最后, 在日常生活中带动患者多做放松心情的练习和运动, 比如深呼吸练习、意识性呼吸练习、叹气练习等等,并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 转移注意力。还有, 如果患者表现出疼痛难以耐受的情况, 要及时使用药物来对其进行缓解, 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脸色等, 做好预防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 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 v A s 评分法) 来对患者的疼痛感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为O 分, 其中:0 分, 无痛;1 田分, 有轻微疼痛; 4 王分, 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 7 口O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
②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取平均值来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的研究中, 相关的统计结果均以数据的形式来进行表达, 并且将数据输入到SP S 1.9 0 软件中去, 其中, 计量资料以`牙士s ) 的形式来进行表示, 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丁值检验, 计数的资料则以( % ) 的形式来进行表示, 然后再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卡方值检验。在两组间进行对比, 对比的值用尸来表示, 当六0.05 时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比较。
在进行护理干预前,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 无明显的差异( >P .0 05 ) ,而在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骨折等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关于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也在不断探索中, 在本次的讨论中, 笔者对我院80 例骨折患者进行了实验观察, 分别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和常规护理措施。根据最终观察的结果,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患者, 康复的情况更佳理想, 患者护理后的疼痛程度较低, 并且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要更短, 护理的效果理想。综上所述, 对骨折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来进行干预, 能够帮助减少患者的疼痛情况, 并且患者康复的情况也更理想,护理的效果较好, 具有较高的医学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脑出血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7月~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8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率为93.9%,护理满意度为98%;对照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率为79.6%,护理满意度为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知识掌握率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应用
脑出血是高血压疾病的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1]。脑出血早期死亡率非常高,大约50%的患者均在发病数日内死亡,存活者大部分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为此,脑出血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护理干预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脑出血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7月~20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1.5±9.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主要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主要包括科室主任、主治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主要有入院指导、病情检查、治疗、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出院指导。(2)护理方案实施。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融入临床护理路径表,由责任护士或者当班护士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内容完成相关护理工作,并且进行详细记录。与此同时,还要重视护理查房工作的落实,全面检查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状况,及时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建议,确保护理工作全面落实,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在患者出院之前,对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记录偏差,以此不断完善临床护理路径。
1.3 评价指标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其评价指标主要有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四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3]。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知识掌握率与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率与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率为93.9%,护理满意度为98.0%;对照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率为79.6%,护理满意度为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脑出血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急重症,对人们的健康有着巨大的威胁。在发病之后,均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需要给予相应的护理,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护理质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知识掌握率、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与赵利红等人[5]的研究结果十分相似。
总而言之,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知识掌握率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金兰,陈玉霞,彭红霞,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6(21):13-14.
[2] 徐晓艳,王 涛,张顺英,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863-1865.
[3] 霍云云,刘 华,师雪娇,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53(10):75-77.
[4] 植彩群.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7):67-68.
临床护理路径在妇科带教中的应用论文
护理学是一门为全人类健康服务的学科,随着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的崛起,人类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高,对护理学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为适应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健康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护理模式也在日益变化。临床的带教制学习法是一种常用的个体化临床教学法,在这个过程中,护生可以学习讨论带教老师的各种临床护理技能,带教老师也能及时指出护生的不足及所取得的进步,并能加强护生法律法规的意识,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保护患者的人身安全[2]。我院妇科为提高护理在临床中的作用,现以临床护理途径为理论基础的妇科带教运用于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妇科进行临床实习的护生12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60名。A组男3名,女57名,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2.1±0.8)岁,文化水平均为本科毕业。B组男5名,女55名,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3.4±0.4)岁,文化水平均为本科毕业。两组护生在年龄、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A组护生用以临床护理途径为理论基础的带教方案进行带教。B组护生用以传统的带教方案进行带教。A、B两组均由老师带教,带教时间为8周。
1.3观察指标
A、B两组护生经过不同的教学方案学习后,根据两组护生的考核成绩判断:合格(≥6分),不合格(<6分)。根据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评价表格判断:满意(≥60分),不满意(<6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生经不同的教学方案学习后的考核结果用以临床护理途径为理论基础的带教方案进行带教的A组妇科护生考核成绩的'合格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高质量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促使医学护理模式逐渐改变,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情商、职业操守、伦理观念等。这也使得培养临床护生的任务更加艰难,不但需要让护生熟练掌握临床护理技能,而且要求护生能够更关怀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时刻将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等。然而如今临床带教的教学方案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需要探索研究更适合社会的新方案。要解决妇科所面临的问题,不仅要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更要加强护士与患者的沟通能力。这不仅仅需要护士的努力,更需要带教老师的积极引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此,我院提出以临床护理路径为理论基础的妇科带教方案进行临床教学,研究表明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让护生更容易接受并且吸收临床实践经验与技能,在处理医生与患者关系上比用传统带教方案进行教学的护生有更强的能力,患者的满意度也更高[6]。以临床护理路径的妇科带教的教学方案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更具优势。这种带教制教学法是个体化临床教学方法,一般是一位带教老师带一名或者几名护生,并且护生每天与一个或者几个角色榜样在临床实践中共同工作。护生每天跟随老师一起工作,能全面观察带教老师每天对患者进行的临床护理操作,并能针对性的对某项护理技能提出问题与老师讨论,同时老师也能及时指出护生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并肯定护生在实习中取得的进步。此外,这种教学方法是从基础到实操,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理解。老师也能更系统、更全面、有计划、有步骤的带教,更能直观、规范的对护生进行指导[7]。护生也能近距离的接触患者,亲身体验以后作为护士的生活。也能逐渐学会用正确的说话方式、态度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这种新型的妇科带教教学方案,一方面能让护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技术上得到提高,其潜力得到发展,实现因材施教,并且能够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临床的护理质量;另一方面这种新型的带教方案能强化护生的法律意识,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8]。总之,这种以临床护理路径为理论的妇科带教方案在临床的教学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卵巢肿瘤是女性常见的生殖器肿瘤之一。卵巢肿瘤大部分是良性肿瘤, 以囊性居多, 但不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对患者生活和生命带来巨大影响。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临床护理路径在卵巢肿瘤手术患者中效果。
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 开展以整体护理为基础, 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实施个体化、针对性的连续护理路径成为护理工作重点。本院1月~ 201月对收治的32例卵巢肿瘤手术患者实施了临床护理路径,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行卵巢肿瘤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2例。观察组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35.7±3.1)岁;对照组年龄23~49岁,平均年龄(33.4±3.3)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良好, 无合并严重感染、粘连。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心理、饮食、准备, 术后病情观察、出院指导等措施。
1. 2. 2 观察组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具体方法如下。
1. 2. 2. 1 制定方案 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等情况, 由医护人员共同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从入院、检查、用药、术前、术后、饮食、健康指导等方面进行, 并将其制定成表格形式, 依照此方案进行护理。
1. 2. 2. 2 实施方案 ①入院:对患者进行身体评估, 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和医院的制度, 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2]。②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解手术的情况, 包括手术的时间、目的、流程、注意事项等, 告知并完成患者饮食、备皮、药物试敏、肠道准备, 使患者放松心情, 配合完成手术。③术后:告知患者手术十分顺利, 对患者进行意识、切口、生命体征等观察, 观察引流管和术后用药情况, 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和合理饮食, 进行一般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④出院:指导患者进行健康生活、健康饮食, 2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3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和盆浴, 养成良好习惯。
1. 2. 2. 3 评价 按照护理路径计划表对患者进行护理, 完成后在表格上打“√”;出院时对患者护理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观察并发生发生情况;对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结果分为满意和不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方法:选择126例消化道息肉患者按照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要求对该组患者进行护理。
结果:临床护理路径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护士的专科水平。、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消化道息肉摘除术患者中的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消化道息肉;临床路径;护理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内科一种常见疾病,由于此病存在一定比例的恶变可能,所以临床上多主张应用手术疗法对其进行治疗。由于此病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为服务对象一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临床路径应用于消化道息肉患者中,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护士专科知识。通过126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1月~2O3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消化道息肉患者126例,男72例,女54例,年龄33-72岁,平均46岁。所有患者入院第一诊断均为消化道息肉,排除严重并发症等。
1.2 方法:根据本院工作实际,科室护理小组充分讨论后设计和制定了路径表的具体护理措施和目标,对126例患者入院时均发放路径表,向患者作入院介绍及路径表的内容及作用,严格按路径表的时间顺序进行相应的护理。患者出院时进行:
①满意度调查。
②住院时间统计。
③住院费用统计。
2 结果
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按时间顺序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随时评价效果,根据评价的情况对患者的治疗、护理方案进行反馈及重复宣教,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身体恢复到最好的状态,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医师、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组成多专业小组,对特定疾病诊断或手术,特定的具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最适当的临床服务计划,以减少延迟康复和浪费资源,使患者获得最佳服务品质。由于制定了息肉手术的标准住院时间,检查项目及用药情况,减少了对患者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及超范围用药情况,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且责任护士沿着护理路径的内容,合理安排患者的各项检查、治疗、护理项目,护士主动给予有计划和针对性及预见性和护理,保证了各项项目准确及手术的及时实施,准确及时给予相应护理指导,使患者提早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人员面临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患者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学习及查阅资料以及向老师请教,督促年轻护士对专科知识的.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通过疾病对患者反复讲解,提高了年轻护士的专科知识水平。
总之,临床路径的实施响应了国家的医保政策,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检查,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的基础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医院床位周转率,提高了年轻护士的专科水平。
因此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增加了民众对医院的信任度及满意度,有利于缓解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全民的满意率,是一种可行的管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荣梅.应用电子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116例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32(2):88.
[2]邓若冰,吴英.临床护理路径在结肠息肉患者电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33(3):39.
[3] 王若乔,叶志霞.临床路径研究现况与展望[J].解放军管理杂志,,16(2):125.
支气管肺炎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支气管肺炎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11月~12月支气管肺炎临床护理患者300例,采取回顾性地研究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实验组采取的护理方法是临床护理的路径方法,对对照组采取的护理方法是常规的一般的护理方式,对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间进行为期2个月左右的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分析对其治疗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护士接瓶次数以及记录时间都要比对照组低,患者家属对于实验组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89.3%,对于对照组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70.1%,其对比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支气管肺炎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儿科的优质护理,并能够获得家属的认同,提高医院的整体声誉。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儿科优质护理中;应用价值;临床护理路径
由于我国现阶段对于二胎的政策逐步开放,所以新生儿逐渐增多,就诊的患者也在逐渐的增多。因此,对于提高患者的工作效率和护理的质量在临床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的路径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临床护理路径总论、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以及常用有创操作临床护理路径[1]。在现阶段,我国对于临床路径在护理工作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采取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月~2014年12月支气管肺炎临床护理患者500例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探讨,其详细情况如下所示。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2月支气管肺炎临床护理患者300例,在满足我国对于支气管肺炎的相关标准下对患儿的头痛症状,发热症状,咳嗽症状,呕吐症状,呼吸困难症状以及恶心症状等。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把3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实验组的男患者有100例,女患者有50例,年龄在6个月~8岁,平均年龄为(2.45±0.42)岁,患者的病程在0.85~7 d,平均病程为(1.85±0.22)d;对照组的男患者有90例,女患者有60例,年龄在7个月~9岁,平均年龄为(2.25±0.31)岁,患者的病程在0.94~8 d,平均病程为(1.95±0.24)d。研究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纳入标准研究,见表1。
1.2方法 对实验组采取的护理方法是临床护理的路径方法,对对照组采取的护理方法是常规的一般的护理方式。临床路径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相关临床路径理论的指导下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临床路径的知识培训,并且随机抽取培训过关的医护人员成立相关临床路径小组,从而制定出表格以及解决方案;②对临床路径表格的主要内容的编写包括支气管肺炎的教育指导内容和观察内容,并在获得家属的人认可下制定相关家属满意度调查表;③对在临床路径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写清楚相关原因,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做好相关预防措施。
1.3临床症状具体表现 在本文选取的300例患者中,患者出现头痛症状有60例,发热症状有40例,咳嗽症状有30例,呕吐症状有105例,呼吸困难症状有50例以及恶心症状有15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采取t检验的计量方法和χ2计数资料样本率的检验方法。两组数据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指标在记录时间以及接瓶次数方面进行数据比较,见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组在记录时间以及接瓶次数方面都比较低,患者家属对于实验组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89.3%,对于对照组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70.1%,对于临床护理的治理效果取得的成果比较显著,见表3。
三、讨论
一般来说在本院进行临床路径的护理过程中,有面临一些相关的问题,患者有过头疼以及发热、咳嗽等症状发生,针对此现象,临床护理的路径是通过护士对患者的症状的仔细观察和采取相应的照顾模式,将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达到给患者更为优质化的服务。并且针对患者的家属,给其制定了关于患者的症状发生的时间点和相应的.健康保养计划。关于护理的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①明显缩短手术后的康复时间,优化了诊疗的方案体现了最佳的诊疗计划和诊治标准,减少了医疗的负担;②可以保证护理人员的工作有计划并且科学性的去执行,从而实现高效率的临床护理目标;③通过对患者、护理以及医生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临床路径的制定,提高对支气管肺炎患者的相关护理措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重要的保障[2]。
因此,对于做好护理工作的要求首先得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知识水平,充分发挥临床路径的优势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能力。对于临床路径中的工作内容的表格进行专业的分析与比较,严格遵守相关的制定标准,从而节省更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亲切沟通,从而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于提高对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方面,应该积极与家属沟通,就相关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鲁春英,于蕊,王连荣,等.孟鲁斯特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护理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2(20):04.
[2]李利,李明,张保庆,等.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误诊为支气管肺炎伤寒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4,10(10):17.
临床护理路径在微创治疗脑出血脑疝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微创治疗脑出血脑疝的护理效果。 方法 选择微创治疗脑出血脑疝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 干预组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达标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出院时干预组患者焦虑及抑郁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出院后5个月随访,干预组患者整体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改善微创治疗脑出血脑疝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脑疝;微创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致命性脑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脑出血一旦发生脑疝往往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及时清除血肿等积极治疗。颅内血肿钻孔引流加尿激酶冲洗是临床上常见的微创手术,具有较好的效果。护理作为医疗工作的一部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康复训练、功能恢复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护理路径是根据每天的标准护理计划对患者进行住院护理,一方面能够给护士提供可预见性的工作,工作更有针对性,一方面能够让患者的家属明确护理目标,并积极参与[1]。本研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微创治疗脑出血脑疝患者的护理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月~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出血脑疝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颅内血肿钻孔引流加尿激酶冲洗术治疗,手术顺利。其中男4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5.1±12.4)岁。发病到手术时间46例患者<5h,14例患者在5~24h。出血部位:小脑:12例,壳核:36例,丘脑4例,脑叶8例。所有患者均为深昏迷状态。颞叶沟回疝52例,枕骨大孔疝8例。所有患者均合并有高血压,其中18例合并冠心病,7例合并糖尿病。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64.3±13.1)岁。对照组男25例,女5例,平均(66.2±14.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对家属进行入院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家属患者的病情严重,并讲解可能危及生命的危险因素。讲解颅内血肿钻孔引流加尿激酶冲洗术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时间、方法、术前准备,以及术后应该注意的事项。术后按照每日治疗进行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根据脑出血脑疝手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制定内容,以时间为横轴,纵轴内容包括入院知道、检查、抢救、遵医嘱治疗、护理、饮食指导、肢体功能锻炼、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内容。内容由科室及护理部统一制定,由责任护士执行。(1)术前护理:入院时对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教育,介绍医院环境,告知患者病情,并告知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可能的并发症、术前术后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取得家属的主动配合。准备手术需要的器械等。(2)术中配合:术中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障碍情况、生命体征等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呼吸不规则,则提示脑疝加重,应尽快抢救。(3)术后护理。患者头高脚低位平卧,头偏向患侧,保持引流通畅。如果出现引流不畅,可术后1~2d再进行尿激酶冲洗。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引流液体的量、颜色、引流管情况。定时窗口及引流管消毒,每天更换引流袋。术后定时协助患者复查CT,观察血肿引流情况。复查血肿消失后拔除引流管。责任护士每日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上的内容进行护理,完成后在相应的项目签名。
1.3 评价方法
对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量表为本科室自行设计的,包括入院介绍的内容、患者病情、手术方法、目的、并发症、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等。满分100分。得分超过80分为达标。采用Zung焦虑量表[2]及Zung抑郁量表[3]在出院时对患者进行调查。5个月后随访,评价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情况分为生活自理、部分自理、重残、植物状态、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家属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干预组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达标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家属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组别 n平均得分(分) 达标[n(%)]
干预组 30 92.4±5.8 57(95.0)
对照组 30 67.7±7.2 43(71.7)
t/x2 14.633 10.140
P <0.01 <0.01
2.2 出院时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结果
出院时干预组患者焦虑及抑郁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出院时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分)
组别 n 焦虑 抑郁
干预组 30 39.3±8.8 37.2±9.6
对照组 30 51.5±9.4 50.9±7.8
t 5.190 6.066
P <0.01 <0.01
2.3 随访结果
出院后5个月随访,干预组患者整体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随访结果
组别 n 生活自理 部分自理 重残 植物状态 死亡
干预组 30 25 3 2 0 0
对照组 30 9 13 6 1 1
注:x2=12.973,P<0.01
3 讨论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在我国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4]。ICH病例中大约60%是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所致,约30%由动脉瘤或动-静脉血管畸形破裂所致,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红细胞增多症和镰状细胞病等)、脑淀粉样血管病变、抗凝或溶栓治疗等。一次高血压性脑出血通常在30min内停止,致命性脑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4]。动态颅脑CT监测发现脑出血有稳定型和活动型两种,后者的血肿形态往往不规则,密度不均一,发病后3h内血肿迅速扩大;前者的血肿与之相反,保持相对稳定,血肿体积扩大不明显[5]。
当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比邻近分腔的压力高,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有时被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引起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6]。脑疝是脑出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当发生脑疝时,移位的脑组织在小脑幕切迹或枕骨大孔处挤压脑干,脑干受压移位可致其实质内血管受到牵拉,严重时基底动脉进入脑干的中央支可被拉断而致脑干内部出血,出血常为斑片状,有时出血可沿神经纤维走行方向达内囊水平[7]。由于同侧的大脑脚受到挤压而造成病变对侧偏瘫,同侧动眼神经受到挤压可产生动眼神经麻痹症状。移位的钩回、海马回可将大脑后动脉挤压于小脑幕切迹缘上致枕叶皮层缺血坏死。小脑幕切迹裂孔及枕骨大孔被移位的脑组织堵塞,从而使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则进一步加重了颅内压增高,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迅速恶化。脑出血脑疝患者常常需要立即清除血肿等积极治疗,以降低颅内高压[8-9]。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10]。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患者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患者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11]。临床路径的制定,必须是医院主管对临床路径的`医疗模式有全盘的了解并能全力支持。先有详细的计划及路径的选择,接着在医院内通过各单位的参与及沟通,成立多元化的组织,定期讨论,共同设定临床路径的目标并拟定教育策略,最后,全力推行临床路径的医疗模式,并建立差异纪录及分析的回馈系统。
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达到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目的。李孝红等[12]研究显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后护理过程,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显优于常规护理。杨春艳[13]研究显示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利于患者康复。王菲[14]研究显示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能够显著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花费,使患者得到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在本次研究中,干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结果显示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优于对照组。在出院时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进行比较,干预组患者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良好的掌握,在跟患者沟通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减低患者的不安情绪,树立康复的信心。另外,临床护理路径使家属及患者对将要进行的护理比较了解,并且会主动询问护理的目的,对治疗和护理具有一定的预见性,降低了患者及家属的不确定感,从而也有利于使家属和患者积极参与到术后康复的治疗和护理当中,采用更积极的心态治疗,这些均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出院5个月后,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评价,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生活资料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家属及患者对术后康复相关知识掌握更好,另外患者有更积极的心态进行康复锻炼,这些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15]。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改善微创治疗的脑出血脑疝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实践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本文回顾和分析了从12月至3月入住我市某医院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来进行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常规的护理方式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对照组中(n=34),护理纠纷率为10(29.4%),护理差错率为11(32.35%),积极行为参与率为22(64.7%),家属的满意率为23(67.65%);而在实验组中,护理纠纷率为3(8.8%),护理差错率为1(2.94%),积极行为参与率为31(91.18%),家属的满意率为30(88.23%);对照组患者与实验组患者在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积极行为参与率以及家属的满意率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实践中,循证护理能够减少护理的出错情况,降低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的纠纷,提高患儿的参与率,让患儿的家属对治疗的结果更加的满意。
关键词:循证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实践
循证护理是最近几年逐渐的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护理理念,主要表现在明确客观的概念上来完成工作。现在,循证护理咋我国正得到了越来越为广泛的应用,在儿科治疗领域应用更为广泛。所以分析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和分析了我市某医院收治的68例儿科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将分析结果归纳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回顾和分析了从2012月至203月入住我市某医院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有39例,女性患者29例,幼儿的`年龄范围为0.5岁至5.5岁之间;有26例患者腹泻,有27例患者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口炎患者5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5例,肺炎患者有3例,有2例患者为泌尿系统感染。将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者类型等方面均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在临床中具有统计和分析的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来进行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常规的护理方式基础上,增加应用循证护理的方式来进行护理。实验组患儿的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所示:
(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培训。护理人员要增强自身的医护素质,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会直接的影响到患儿的身体康复,所以要加强对医护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医护人员要能够结合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善于总结护理时的经验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要针对每个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与方法。
(2)缓解患儿焦虑情绪。患儿在进行治疗时,常常会出现焦虑的现象,医护人员要协助患儿消除焦虑的情绪。医护人员要鼓励患儿家长在其身边陪伴治疗,家长本身也可以给患儿提供一些连续、固定的护理,例如可以给患儿提供一些玩具、物品、实物等感官护理。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轻抚、拥抱等来表达自己的善意。这些都有助于患者内心焦虑情绪的消除。
(3)患儿疼痛护理。患儿往往对疼痛都会有着过激的反应,尤其是侵入性治疗前,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缓解患儿内心的焦虑情绪。在患儿治疗过程中,通过鼓励、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来分散患儿内心焦虑的内心,缓解侵入性治疗给患儿带来的疼痛感,对于许多不愿意配合治疗的患儿,医护人员要与其进行沟通以及心理疏导,增强患儿接受治疗的配合度。
1.3观察指标分析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家属的满意率以及积极行为的参与几率。
2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表1可知,在对照组中(n=34),护理纠纷率为10(29.4%),护理差错率为11(32.35%),积极行为参与率为22(64.7%),家属的满意率为23(67.65%);而在实验组中,护理纠纷率为3(8.8%),护理差错率为1(2.94%),积极行为参与率为31(91.18%),家属的满意率为30(88.23%);对照组患者与实验组患者在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积极行为参与率以及家属的满意率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患儿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反抗的现象比较常见,患儿在接受治疗时往往会出现抑郁、怀疑的心里,另外患儿的家长也比较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的现象,这不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所以对患儿的及时治疗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循证护理有助于患者情绪调控,另外还能够帮助提高患儿的质量质量,这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儿科护理实践中,循证护理能够减少护理的出错情况,降低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的纠纷,提高患儿的参与率,让患儿的家属对治疗的结果更加的满意。
参考文献:
[1]王美先.循证护理在儿科病房整体护理模式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45(03):378-379.
[2]黎娟,彭燕丽.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16(7):171-172.
[3]王佳音.心理护理在儿科治疗及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4,11(06):301.
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为小儿消化内科,实际开放床位45张,注册护士15名,包括主管护师4名、护师8名、护士3名,配备护理员2名。
1.2方法
由护理部专职人员用方便抽样方法对住院≥3天患儿每月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30份。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由10条项目组成,内容包括入院介绍和接待、对护士的服务态度和技术、护士是否经常到病房巡视、对责任护士总体工作满意度、健康教育等。每个条目分5个选项:满意10分,较满意7分,一般5分,较不满意3分,不满意0分,满分100分。发放问卷时要求科里的护理人员回避,有认知能力的家长填写,当场回收,统计每月满意度得分,然后与开展优质护理前进行比较。
1.3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举措
(1)转变思想观念。护理部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过程”高度重视,召开全院护士会议,详细解读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精神,住院病人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强调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质是改革临床护理模式,全面履行护理职责,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提供全程、全面、连续、专业的优质护理服务。让每一位护士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2)实行责任小组包干式管理。开展“我的病人我负责”的小组责任包干制,将病区分成2组,每组设责任组长1名,组员2名。责任组长由主管护师担任,每天根据本组病人病情轻重及组员年资高低来分配所管病人数量,组长负责病情较重的患儿,并检查整组患儿的护理质量,指导下级护士工作。每名责任护士包干患儿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实施治疗,交流沟通,健康指导等。出院后进行电话回访,收集反馈信息,改进工作中的不足。责任小组要求组内互助,组间调配,确保护理安全。
(3)夯实基础护理。我院对护理员先行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录用,并制定相关制度和职责。护理员每天协助护士做好晨晚间护理,主动为患儿修剪指甲,发现床单位有污渍随时更换,保持清洁、舒适。协助家长私人物品整理,归位放置。一日三餐送饭到床旁,提供开水到床头,出院时护送至电梯口。护理员工作时间要求不断巡视病房,保持病房整洁,同时为家长提供生活上的帮助。
(4)提供全面易懂的健康教育。我科重新装订了常见疾病健康宣教手册,悬挂于每个病房内,以便家长随时取阅。全科医务人员通过网上查阅资料、积累的书本知识和临床经验,制作成PPT课件,每周2次在示教室集中宣教,耐心解答家长的疑问。责任护士为每一位入院患儿建立健康教育评估单,内容包括:入院指导、安全告知、疾病指导、用药指导、检查指导、饮食指导、出院指导等。根据病人病情转归、家长需求、陪护更换情况随时进行宣教,每隔2~3天复评宣教内容,对未掌握内容强化宣教。出院时做好出院后的复诊、活动及喂养指导,让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5)营造温馨氛围。我科采用了许多温馨的细节管理。如制作了温馨园地,供患儿张贴心愿纸,画画等。举行护患联谊活动,拉近彼此距离,融洽护患关系。放置便民箱,提供吸管、一次性杯子、笔、纸,万能充电器等物品,为患儿家长提供方便。病房内张贴患儿喜欢的卡通图画,护士主动购买儿童书籍、玩具,减少陌生感,使患儿有家的温馨感。
(6)节约非护理时间。加强医院后勤系统的支持,如供应室消毒物品的下放下收;总务科每月有专职人员来病房对公共设施进行检查维修,确保使用安全;药房送药至病房,对长期口服药用透明塑封袋包装,并贴上标签,注明床号、姓名、药名、剂量、用法,方便了护士的核对。简化护理文件书写,根据儿科病人特点设计表格式护理文书,以电子版形式书写,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留在病房为患儿提供服务。
(7)每月召开一次科务会议。讨论近期工作情况,听取大家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问题及时商讨,提出整改措施,共同改进,提高护理质量。对工作出色与受到家长提名表扬的护士,护士长在科务会上及时提出表扬,提高工作积极性。
1.4统计学处理使用
SPSS15.0统计学软件,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开展优质护理后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开展优质护理前与开展优质护理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体会
3.1开展优质护理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开展优质护理后,保证了基础护理落实到位,床单位保持更清洁、舒适,病房的环境更整洁、安静、温馨。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患儿及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患儿有什么变化,护士能及时地反馈给医生;家长有什么需求,护士能有效地解决。彼此的距离拉近了,患儿及家长也更依赖、信任护士,关系更融洽。反复、强化的健康教育,减轻了患儿尤其是家长的心里压力,增加了她们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掌握了正确的育儿方法,更能积极配合治疗。
3.2开展优质护理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责任制护理使每一位护士认识到质量控制不是护理部、护士长个人的事,而是要落实到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工作中,护士自觉地将质量标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个个尽心尽职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责任制护理要求每位护士更重视专科知识的`学习,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是护理专业发展的双翼,其中的任何一支不够丰满,腾飞的速度、高度就会受到影响。只有夯实基础护理,发展专科护理,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3.3开展优质护理促进年轻护士快速成长
实行责任小组包干式管理后,责任组长对自身价值有更多认识,对本组护理质量的提高能发挥一定作用。而年轻护士也由以往功能制护理转变成责任制整体护理,要为患儿解决每一件事情,根据病情的不同时期进行循序渐进的健康宣教,迫使她们不断地去学习。在护理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责任组长的指导,不断累积工作经验。同时这种护理模式也提高了年轻护士的沟通技巧,当工作成绩赢得家长、同事、医生的认可时,增强了她们的责任感,工作积极性更高,形成了护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3.4开展优质护理护士职业认同感提升
护士职业认同感是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的积极看法和情感,决定自己职业行为倾向的心里状态,开展优质护理后,护士的辛勤付出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认可和尊重,融洽的护患关系使护士工作更加主动。同时也认识到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了责任心和竞争意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业务知识学习有了原动力,更能积极主动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学习,能自信地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四、结语
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推进,使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增加了护士在患儿身边的时间,对患儿情况掌握更全面,更具连续性,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在实践工作中,人性化的服务缩短了护患距离,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使护士更有职业成就感。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中的效果分析的论文
0.引言
在妇产科,对于产妇需做好相关护理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产妇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症状;另一方面,是因为妇产科容易发生护患纠纷,进而不利于妇产科正常工作的开展m。此次将98例产妇纳人研究,其目的是探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纳人研究的98例产妇于5月至5月收治我院,均在产妇知情,并签署相关医护同意书的条件下,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49例,年龄分布在25岁至36岁,平均(28.6±1.3)岁;初产妇31例、经产妇18例。对照组49例,年龄分布在26岁至38岁,平均(28.9±1.4)岁;初产妇32例、经产妇17例。在一般资料上,两组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备可比价值。
1.2方法。对照组产妇实施一般护理,做好产妇各项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观察组产妇实施人性化护理,具体内容包括:
1.2.1人性化护理技巧的掌握。要想在产妇中实施人性化护理,首先需让护理人员掌握人性化护理技巧。一方面,加强产科护理人员教育,让护理人员认识到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强人性化护理技巧培训,以和蔼的姿态面对产妇,注重文明、礼貌用语,多从产妇角度考虑问题,尽量满足产妇的主诉需求;耐心与产妇沟通,掌握产妇的基本状况,然后做好产妇的疏导工作等。
1.2.2健康宣教。在人性化护理展开时,需对产妇加强健康宣教,耐心为产妇讲解相关知识,并告知产妇在待产期间需注意的基本事项,比如合理饮食、注意睡眠以及营造良好的心理状态等。以此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进而积极配合各项医护工作。
1.2.3构建良好的住院环境。为了展现人性化的一面,需为产妇构建良好的住院环境,合理控制病房温湿度,保持病房通风与柔和的光线;定期进行消毒,并每天按时进行病房卫生打扫工作,以此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
1.2.4心理护理。大部分产妇伴有焦虑、抑郁症状,为此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法。
1.2.5产后指导。产妇产后也容易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产科护理人员需认真评估产妇的产后心理状态,进一步给予有针对性的产后指导。比如,为产妇讲解产后常规知识,需避免的一些问题。产后,需根据产妇恢复情况,合理地进行恢复锻炼。并告知家属,需关心、呵护产妇,让产妇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从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产后生活等。
1.3判定标准。
1.3.1心理状态评分标准。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为标准,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症状进行评分;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为标准,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症状进行评分。分数越低,代表焦虑、抑郁状态改善越显着。
1.3.2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采取自制调查问卷,将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度为满意、较满意两项满意度之和。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Cx±s)视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取Z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症状评分情况对比。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症状评分均有所减少,但观察组减少幅度明显要比对照组大(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观察组中,满意41例、较满意6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为95.92%;对照组中,满意9例、较满意22例、不满意18例,总满意度为63.27%。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次提到的人性化护理,主张“以产妇为中心”,为产妇提供全面、温馨、优质的护理服务,包括了人性化护理技巧的掌握、健康宣教、构建良好的住院环境、心理护理以及产后指导等。临床研究显示,在妇产科落实人性化护理,一方面能够控制护患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这与本次研究结果较为相似。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基层医院中药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目的:分析中药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并提高中药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来我院中医科就诊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用适合患者的中药,判断疗效,治疗时间,患者满意度。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疗效显著,时间较短,满意度高。结论: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采用恰当的药物应用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我国现在大力发展中医药行业。循证医学是指能够慎重准确合理应用现在可获得的最好的临床研究,并根据医者自身的经验以及患者的需求,选择正确的诊疗手段。临床中药学根据药物的特性与患者的症状,选择适合于患者的药物,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或者根据毒副反应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使用此药。从医可以增加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因为药源性的疾病,减少药物的浪费。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提高生命质量。本文选取来我院中医科就诊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做出诊疗并得出结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来我院中医科就诊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13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66.3岁。其中,呼吸科患者12例,消化科患者11例,其他患者9例。患者自身情况中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疾病分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①分析研究中成药的成分,根据成分药物判断处方是否合理,进行讨论。②精细整理最新的重要资料,判断药的剂型,疗效,安全性。③如果药物有不良反应立刻上报。④根据患者的症状使用适合其身体状况的中药,可以适当避免服用某些药物。⑤可以中西药结合使用。
1.3 判定方法
①观察患者症状是否缓解,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将疗效评价为有效或者无效。②观察患者治疗疾病的时间,超过半年治疗无效者为治疗时间过长。③让患者家属就疗效,治疗时间,患者情况等进行打分,分为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的软件spss19.0对所选取的数据还有结果进行统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恢复,其中,21例患者疗效显著,有27例患者经过较短时间的治疗就得到了恢复。其中有28例家属对于治疗结果较为满意。见表1。
3 讨 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选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高生命质量就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随着我国对中医治病方面越来越重视,如何科学使用中药就显得很重要。本文就32例来我院中医科就诊的患者进行诊疗[1],并得出如下结论。临床中药实践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同种药物的多开,容易导致体内血药浓度过高,一方面影响患者的治疗,另一方面浪费了医疗资源。其次,中医科患者无法很好地辨证论治,由于有些医生知识不够扎实,无法辩清患者的症状[2],也无法选用适合患者的药物从而延误了病情。第三,医生有时无法很好的知道药性,滥用或者过量使用某些药物可以导致患者中毒,严重时可以导致患者器官衰竭甚至导致死亡。第四,药物配伍方面不太理想,有些中药药性相克,不能配伍。中药西药联合使用更是更应该慎重,以免因为配无不当,增加药物的毒性[3]。最后在选用药物的剂型以及使用药物的方法方面也应该慎重。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做到几点,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记牢药物的处方,分析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及时更改每月要注意总结。认真整理并牢记最新的中药资料,包括药物的剂型,药物的使用,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如果有药剂有不良反应的记录或者出现重大事故应该上报。悉心辨别患者的症状,根据患者的症状选用适合患者使用的药物。选用药剂时候要注意选择合适患者的剂型。在平时生活中,让患者注意避免使用某些食物,防止和药物产生反应。通过做到以上几点可以发现,中药在某些方面可以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大大缩短了治疗的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善于学习,保证医疗知识的的准确运用。其次我们应该尽力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提高患者的躯体,生命质量。采用合适患者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改善预后,还可以改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患者的就医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患者家庭的负担社会的负担。综上所述,我国现在大力发展中医药行业,但是由于从业人员较少知识不够系统所以我们应该对临床方面多加以努力。现在讲求询证医学,即根据患者自身的状况选用适合于患者的方法进行医治。中医药方面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选用适合的药物,适合的方剂,适合的剂型,适合的煎药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疗效,避免药物副作用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只是研究样本还是过于少,今后我们仍将系统的对辨证论治,如何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使用药物的方面做出研究,得到疗效的最佳化。总之,中医药应用于临床有一定的治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