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层级管理在服务质量的作用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zhihua_gxh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护理层级管理在服务质量的作用论文(共含14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zhihua_gxh”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护理层级管理在服务质量的作用论文

篇1:护理层级管理在服务质量的作用论文

护理层级管理在服务质量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层级管理对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作用。方法医院于7月至月对所有护理人员展开护理层级管理,在年1月至2015年6月对所有护理人员均采用常规方法管理。对比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在基础护理、特殊护理、护理安全和护理文书质量等方面的考核成绩,并于两个时间段分别选取100例患者对其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对比。结果管理后护理人员在基础护理、特殊护理、护理安全和护理文书质量方面的考核成绩均远高于管理前成绩(P<0.05),且管理后所选患者的满意度分布与管理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管理前后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护理层级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层级管理;服务质量;满意度

护理管理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过程,其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对护士潜在的能力进行系统性、合理性地利用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研究显示[1],护理管理质量和水平不仅关系到医院临床护理服务的水平,同时也关系到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水平,若护理管理质量不理想,很可能会导致护患纠纷或者投诉事件,影响医院的社会服务形象。护理层级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医院于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特对所有护理人员展开护理层级管理,取得了满意成效,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医院于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对所有护理人员展开护理层级管理。本单位共有289名护理人员,分别来自各个科室,均为女性,年龄20~53岁,平均(34.7±4.9)岁,工作年限1~26年,平均(7.6±2.0)年,学历分布:中专或大专217名、本科72名,均为医院正式护士。

1.2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所有护理人员均采用常规方法管理,均由科室护士长和主管护师指派任务;自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对所有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层级管理,主要内容如下:

①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业务能力和学历设置管理层级岗位,全面落实层级责任制,并且由上级负责下级,对每一个层级人员的工作质量均进行严格把控管理,设置管理人员及时做好工作改进;

②对所有护理人员加强培训,由上一层级的护理人员对下一层级人员加强理论和实践培训,同时由医院领导和科室领导加强监督和照护,增强护理能力,保证所有护理人员均在通过考核后分配护理任务;

③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并完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的完善需要不断争取所有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灵活运用奖惩制度,增加工作人员的热情,尤其需要注意丰富护理人员的.精神,宣教医院传统文化;

④管理过程中根据考核结果对护理人员实施动态的分层级管理,并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个人归属感和工作中责任感;此外鼓励低层级的护理人员与高层级人员多沟通交流,多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为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在基础护理、特殊护理、护理安全和护理文书质量等方面的考核成绩,和护理满意度。其中所有护理人员均接受上述各个方面的考核,且理论评分均为0~100分,评分升高表明考核成绩更理想[2];分别于管理前后随机选取100例患者对其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对比,按照卫生部(国家卫计委)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定,评定内容包括责任感、态度、道德感、操作技能、沟通技巧等方面,总分为0~100分,将评分≥90分者记为非常满意;将评分≥70分且<90分者记为一般满意;将评分<70分者记为不满意,且非常满意率和一般满意率构成比之和记为总满意度[3]。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检验组间数据差异,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x-±s)比较均分别采用2和t检验,且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说明差异显著。

2结果

2.1考核成绩:管理前护理人员在基础护理、特殊护理、护理安全和护理文书质量方面的考核成绩分别为(91.5±2.7)分、(84.6±2.9)分、(85.4±2.5)分和(86.8±2.7)分,管理后分别为(94.8±2.4)分、(93.5±3.1)分、(94.7±3.5)分和(96.0±3.6)分。管理前后各方面考核成绩对应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7.642,P=0.005;t=8.483,P=0.001;t=10.305,P=0.000;t=11.204,P=0.000)。

2.2满意度:管理前所选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布情况如下:非常满意241例、一般满意32例、不满意16例,总满意度为94.46%;管理后所选患者者非常满意272例、一般满意16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99.65%。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分布情况差异显著(U=10.836,P=0.000),且管理前后总满意度比较也有显著差异(2=9.825,P=0.000)。

3讨论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各个医疗单位均不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以提高管理效能,真正发挥医院管理小组的作用,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作为医疗服务内容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服务不仅关系到医院的社会形象,并且也关系到护理人员的工作效能和医院的长远发展[4]。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仍然存在明显的限制和不足:如培训力度不理想,考核制度不完善,奖惩制度不科学,资源分配不合理,护理人员沟通交流不够等,且此模式下管理人员的理念和水平均不甚理想,很难满足患者日益多样化的护理服务需求。护理层级管理在各个科室护理管理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护理服务质量。和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相比较,护理层级管理最大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首先是针对护理人员的层次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了合理的分级,并且明确规定了每个层级的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与职责范围,明确工作重点将个人责任制落实并且明确分工,做好有序管理,保证各个层级之间相互补充和完善[5];护理层级管理能够充分发挥每位护理人员的优势,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有效避免出现护理误差;护理层级管理能够促进护理人员相互竞争、奖惩分明、共同学习等,将考核成绩和护理质量作为绩效评估的标准,进而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经上述分析可知,在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层级管理模式较常规护理模式具有多方面显著的优势,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本研究中,管理后护理人员各方面的考核成绩、管理后所选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均明显优于管理前数据,说明护理层级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还可改善患者的满意度。综上,建议在护理人员管理中心引入护理层级管理模式,具有双重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月玲.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144-145.

[2]余春芳.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J].医疗装备,2015,28(12):183-184.

[3]袁文芳,陈春英,林岩.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2):104-105.

[4]王莲英,王晶.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7(21):252-254.

[5]罗婷,陈岚,苏艳波.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0):223-225.

[6]宋丽华,张步玉.探讨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9(19):3974-3975.

篇2: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论文

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论文

目的:探讨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方法:观察组采用分级管理,对照组则采取传统功能制管理方式,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质量及护士满意度。结果:两组护士在实施管理前理论知识及基础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管理后观察组的理论知识及基础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级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的满意度,综合优势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研究设立了试点病房,对其护理人员实施了分级管理,并与采取传统功能制管理方式的对照组进行了护理质量及护士满意度比较,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4月~4月我院内科工作的42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9~45岁,平均(26.74±3.56)岁;文化程度:本科6名,大专20名,中专16名;随机将42名护理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功能制护理模式,采用轮班制度.护士进修杂志,,25(9):795.

篇3: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管理的作用论文

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管理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传染科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接受安全教育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0.05)。结论安全教育能够显著降低传染科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事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安全教育;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传染科是医院治疗传染性疾病的科室,其患者特点主要集中在发病急,传染源种类多样和传播速度快[1],这就给传染科病房的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在传染科日常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对现有患者的传染疾病进行治疗,做好日常消毒工作,且要随时注意避免产生新的传染源。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护理理念和模式也层出不穷,其中,安全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开始受到重视,其目的在于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得到有效治疗,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和经济损失,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该院自开展安全教育护理模式以来,在传染科的护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文以1月—208月在该院传染科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传染科护理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年1—8月在该院传染科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53.14±4.86)岁。将这8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日常查房、消毒工作、执行医嘱工作、环境管理和交接班管理等。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接受安全教育,主要内容有:

①病房探视安全教育。为减少传染科疾病的传播,针对传染科特殊的患者病情和预防措施,制定严格的病房探视管理制度,严格限制来病房探视的人数和时间,确保传染科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与患者进行耐心交流和细致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顾虑,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

③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对传染科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实践技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做到准备应对,及时沟通上报,并随时与其他科室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其护理水平。

1.3评价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风险事件和护理满意度情况。其中,护理风险事件主要包括人身安全事件、意外事件、用药错误、压疮和沟通不畅等。护理满意度的评价标准为:满分为60分,依次分为良好:51~59分;较好:41~50分;中等:31~40分;差:21~30分;整体满意度(%)=(良好+较好)/总人数×100%。1.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观察组共计发生1例意外事件和2例沟通不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5%;对照组共计发生1例人身安全事件,2例意外事件,2例用药错误,2例压疮和3例沟通不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5.0%;观察组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对传染科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方式和态度的整体满意度为82.5%,对照组患者则为50.0%,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安全文化护理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广大好评,并迅速在各大医院中应用开来。它的主旨是将安全文化的护理理念融入到日常的病房护理工作中,从而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得到有效治疗,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和经济损失[3]。安全教育通过从医护人员和患者两个方面出发[4],结合患者的疾病特征,力求排除一切护理工作中的不利因素,为患者创建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传染科护理管理工作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对现有传染疾病进行治疗和预防,且要随时注意避免产生新的传染源[5],从而真正为患者解决困难,避免新的疾病和医疗负担的产生。在该次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安全教育,分别从病房探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培训管理3个方面出发,制定严格的病房探视条例,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时了解和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不断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应对风险和自身专业素质的能力,确保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共计发生3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5%;对照组共计发生10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5.0%;而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安全教育能够显著降低传染科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事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效果明显,是一种护理管理的新模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伟伟 徐祯怿 单位: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王芳,李春琴,郝丽英.浅谈传染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措施[J].求医问药,,11(1下半月):87-88.

[2]熊小琴.安全管理文化的传染科护理32例中的应用[J].中华民族民间医药,,24(13):121-123.

[3]王晓君,田晓琦.全程健康教育干预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1(35):102-104

[4]祁雪花,于金环.护理教育对策在传染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14):381.

[5]刘雪春,俞莉,赵彬彬,等.安全文化在老年患者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7(7):361.

篇4: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作用论文

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作用论文

我院护理部为了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出精细化管理。病房实行护理站前移,手术室作为一线科室为了迎合医院发展需要,多次召开科室质控会议,探讨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从工作实际出发,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回头看,从中找出了很多不足和缺陷,其中有很多好的思路、管理方法、管理措施等落实不到位、做的不具体,没有起到应有的效应。

1 完善科室各项规章制度、质控内容及岗位流程。

1.1 年初根据医院下发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科室规章制度,对科室每项具体工作都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科室的质控内容,将日常工作中容易忽略又经常容易犯的错误纳入科室质控管理,如术中配合:巡回护士坚守岗位问题、各项有创操作前告知问题、手术间环境管理问题等;组织纪律方面进行细化:迟到30 min和迟到1 h有明显的处罚区别;迟到一次和迟到三次有明显的区别;事假和病假有明显的区别;工龄假和病事假有区别。对工作质量进行量化管理:有创操作每月进行个人一次性成功率统计;工作量完成情况每月进行统计;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每月进行统计。

1.2 完善各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使工作说明每个岗位的操作室,每一道工序,具体到每一个事件做,责任到人。如助理护士,专门接送手术病人,需要三个人才能完成,但三个工作也有差异,分别为A类,B类,C类,具体双方在共同的工作,也有明显的差异。的不同,因此工作流。人性化护理到每一个岗位,围绕服用的患者为中心,以工作,比如护士,护士,工作内容,每一项工作体现了整体护理的病人。人文关怀无处不在,无处不在,考察,在手术过程中的合作,术后随访反映在责任由术前的位置。另一种仪器室护士岗位,从设备使用,设备维护,设备供应具有特定职责,并会使用,维护,监控各种消毒,使用大型设备,维护,管理等方面都包含在责任范围;还包括用于教育设备,教学与新护士实习生,研究生,新设备,新设备的培训。

2 创新服务措施

2. 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护理人员工作弹性工作轮班制度,保证了操作大量的人力资源与,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护理质量得到保证,实现部门,临床和三护理人员满意的效果。

2. 2 向儿童提供优质的服务:提供娱乐的玩具,防止孩子哭闹和麻醉和手术,家人和医生深深的爱的影响;医生准备汗水波段操作,以防止术中大汗淋漓的操作现场和污染作业区也满足了医生需要在这方面,硅胶垫位置的应用保障病人权益,皮肤的经营压力部位,防止压疮患者的发生;为了防止术中低体温发生:输液加热器使用;生产经营小被子;加强单个病人盖的运行管理:部门建议尽量减少患者身体暴露时间,减少患者的暴露部位。

2. 3 加强部门环境管理:计划运作等候区:为患者的家庭成员,如冷热水,报纸和杂志,操作相关的信息提供优质服务;大屏幕的患者进行操作知识;提供一排座位等待的病人家属。

2. 4 加强整体护理:术前访视内容:增加评估。患者体力活动的评估。根据病人的静脉穿刺部位的动作的评价。患者的特殊要求,包括在早班会议内容。

2. 5 加强护士的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纳入学习内容的早晨,让我们知道更多有关的手术室的工作和责任的性质的重要性;操作,严格检查制度:一个点的计数;改变教学模式,根据工作特点,使教学计划:手术室和工作要求,将新护士培训模式的改变,从一开始一位老师到最后,教学,现在是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由护士长日程安排表,达到操作技术,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实习生,研究生的学习计划是完美的,在确保他们保证部门的安全,同时学习计划,发展医院实习计划,以学习,从每个学习其它从而达到目的。

3 建立优质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和临床沟通。

3.1 建立优质服务长效机制:根据医院要求每月进行优质服务小结,切实把优质服务落到实处,让患者真正受益。科室为了完善此项工作,每月进行一次科室持续质量会议,护士长、护理组长不定时在一起进行工作探讨,为的.是能够把更好的优质服务项目拿出来进行实施。为了将优质服务措施长期运行,科室进行了常规质控管理,对做的好的在科室晨会上进行表扬,做的不好的给予点名批评,必要时进行经济处罚。

3.2 加强和临床沟通:通过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需求,在尽可能范围内给予患者大力帮助。术前了解术者对此手术的习惯、手术特点、特殊要求,以达到术中准备充分,为手术顺利完成提供有力保障。

4 小结

通过精细化管理,手术室工作质量明显的提高,增加了大家优质服务意识和工作的责任心,对待患者更加细心和耐心,注重工作中的细节,如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每项技术操作前都进行告知,手术盖单执行的更具体、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肢体暴露部位和时间。加强了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病情观察,完善了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制定了科室重要环节的警示制度以及相关规定,消灭了一些潜在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安全隐患;环境管理上更上一个层次:在原有的基础上环境得到了更新,如:家属等候区、一次性更鞋的重新规划,使其更具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得到专家和参观人员的肯定和赞许。业务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为了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要,大家都能自觉的查找资料,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知识和技术,保证配合质量。学习氛围浓厚:比学赶帮,积极撰写论文;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三基”大赛,并取得个人专项技能第一的好成绩。在医院媒体宣传方面,勇于争先,取得好的成绩。

大家能保证质量按计划完成医院和科室的学习任务,每次在科室持续质量改进会议上大家都有新的收获。科室彻底的改变了带教模式,保证新护士在三个月时间内合格上岗,正式投入到值班行列中;实习生、进修生在确保他们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下保证科室工作的安全,对口学习的护士长、参观人员达到了互相学习的目的。

篇5:人性化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的作用论文

人性化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剖析内科护理管理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将间该科未开展人性化管理工作之时的50例患者和23名护士作为对照组,间开展人性化管理工作之时的50例患者和24名护士作为研究组,分析比较两组护理管理的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8.00%,明显比对照组的86.00%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士的满意度为95.83%,比对照组的78.26%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内科护理管理中积极应用人性化管理措施,可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改善临床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关键词]护理管理;应用效果;人性化管理;满意度

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健康意识显著升高,使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导致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人性化管理属于是一种比较现代化的护理管理方法,在临床上有较广泛的应用,可对护士的自身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并起到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保障患者权益以及促进医院发展的目的。相关研究表明,于临床内科护理管理工作当中积极应用人性化管理模式,不仅能提高护理工作的连贯性与合理性,同时还能激发护士的工作潜能,改善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提高社会与经济效益,塑造良好的医院整体形象。此次研究,将以该院中的100例内科患者(接诊于201月—月)为对象,着重剖析人性化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年1—12月期间,该科未开展人性化管理工作时所接收的患者50例,其中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47.3±6.1)岁。护士23名,均为女性,年龄为22~38岁,平均(28.3±2.7)岁。研究组:年1—12月间,该科开展人性化管理工作时所接收的患者50例,其中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21~76岁,平均(47.5±6.2)岁。护士24名,均为女性,年龄为22~37岁,平均(28.1±2.6)岁。比较两组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甲组人性化管理的方法为[1]:于护士的办公区域当中摆放绿色盆栽与花卉,同时根据护士的要求摆放一些装饰物,让护士能在一个温馨、舒适的氛围中工作。加强不同科室以及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力度,定期开展座谈会,及时解决护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上级管理员,应主动帮助下级解决问题,并向其提供相应的指导,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提高团队协作效率。每月组织护士进行1次户外活动,帮助护士减轻心理压力,纾解紧张等负性情绪。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合理排班,让护士能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制定考核体系,每月月底对护士当月的工作情况进行1次考核,并落实奖惩制度,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开展全体会议时,鼓励护士多发表其自身的看法,让每位护士都能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价值。针对表现较突出的护士,需于会议中予以相应的表扬与奖励,同时邀请其和其他护士分享经验,以从整体上提高护理质量。针对有投诉亦或者是工作中有失误的护士,需积极调查原因,并予以相应的责罚,责罚时,需注意对护士的尊严和权力进行有效的维护。

1.3评价指标

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评价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护士对其自身工作情况的满意程度:分值最高均为100分,其中不足60分视作不满意,60~89分视作基本满意,90分及以上视作非常满意。[(非常满意+基本满意)/组例数×100%]的结果即为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满意度评价

研究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为86.0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士满意度评价

研究组护士对其自身工作情况的满意度达到95.83%,明显比对照组的78.26%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医疗体系中,护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个地位,且其同时也是和患者有直接性接触与沟通的一线岗位[2]。研究发现,护士的`专业知识掌握度和操作能力对患者病情的归转以及预后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此外,护士的工作态度也能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过去,因护士的工作量比较大,再加上医院并未制定出系统性、完善性的管理制度,使得护士在工作过程当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而不良的工作环境以及不清晰的责任体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士工作的积极性[4]。内科所涉及的疾病较多,病情较复杂,护理工作十分繁杂,且任务量也比较高,所以,其对护士的要求也相对于其他科室更高。对此,还应积极采取针对性较高的手段,对内科护理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干预。人性化管理属于是一种比较新兴的管理方式,既能显著提高护理团队的合作能力与服务精神,同时也能帮助护士改善工作环境,纾解紧张等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让护士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面对患者[5]。相关研究表明,对内科护士进行人性化管理,可有效整顿护理团队的纪律,维护护士的良好形象,让护士更具有威严,以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与依赖感[6]。另外,奖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也可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促使护士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加谨慎、小心,避免出现相同的错误;对表现较好的护士进行表扬和奖励,能显著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

在此次研究当中,对照组为该科未开展人性化管理工作之时所接收的患者,而研究组则是该科在开展人性化管理工作之时所接受的患者,经综合分析后总结出,研究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之比为:98.00%vs86.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士对其自身工作情况的满意度为95.83%,明显比对照组的78.26%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于内科护理管理中合理应用人性化管理措施,有助于为护士减压,维持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护理效率,减少护患纠纷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淑杰.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理念[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9):173-175.

[2]韩桃桃.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疾病监测与控制,,11(1):85-86.

[3]解圆圆.人性化管理理念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2(27):69.

[4]杨朝凤.人性化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6(6):209-210.

[5]张波.人性化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3(14):1832.

[6]赵洁.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7上旬刊):3736-3737.

篇6: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论文

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干预的效果以及对提高护理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月至2月接收的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分别接受风险管理、常规护理。对比护理质量以及安全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来说均更高,且安全事件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来说更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险管理可提高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安全性,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的几率,提高护理质量,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精神科;风险管理;安全事件

精神科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护理人员可能造成的潜在危险进行识别和预防,通过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适合的解决措施,从而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1]。风险管理主要从培养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开始着手,并建立风险管理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将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精神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干预的效果以及对提高护理安全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月至202月接收的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18~59岁,平均(38.5±20.5)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19~60岁,平均(39.5±20.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合相关规定进行护理。观察组给予风险管理,包括:(1)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本院规章制度、安全防范措施以及《护士条例》、《护理工作中法律问题》等相关法律知识,将法律作为工作的基本规范。(2)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划分安全管理职责,使护理人员能够严谨、认真的对待护理工作;并划分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标准,针对风险提出解决性措施。(3)开展护理人员安全风险防范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理能力,并制定精神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方案。(4)加强精神科安全教育知识的培训,对护理的步骤、流程、重点等进行科学性的学习,并设立相关的考核制度。(5)规范护理工作流程,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条例进行工作,并做好护理工作的文献整理工作,公正客观的记录医疗安全事件。(6)护理人员应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对患者要保持良好的态度,尊重和体谅患者;同时应加大对于有出逃、自残、伤人倾向患者的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清除危险物品。

1.3观察指标

采用本院自制护理质量调查问卷评价护理质量,指标包括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安全管理质量评分、风险管理意识评分,总分值100分,分值越高则护理效果越好。对比护理后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外出潜逃、死伤自杀、误伤他人。

1.4统计学方法

经由SPSS20.0数据软件统计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来说均更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护理后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安全事件总发生率(6.00%)较对照组(16.00%)来说更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精神病患者一般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攻击他人或自杀的行为[2]。由于精神疾病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意识,导致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安全事件发生几率较高,若不加以干预,可能对医院造成一定损失。风险管理近年来被应用到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来,通过及时地对精神疾病患者各种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预防,制定出相应解决方案,使得护理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风险管理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环境,也使护理人员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护理人员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工作责任,严格遵循护理工作要求,规范、科学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因此护理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制定完整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有效的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于安全风险预防意识的重视程度,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避免了护理工作中风险的产生。设立考核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学习能力和责任感,使护理人员更注重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变方式,预防和减少了安全事件发生的几率。陈美玲[3]等研究结果显示,经风险管理干预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且安全事件发生几率较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来说更低,本研究结果与之符合。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工作可应用风险管理模式,能够保证护理的安全性,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可推广。

参考文献

[1]雷晓霞,陈劲团.风险管理对提高神经外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和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10(2):395-396.

[2]卢春利,王会秋.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3):257.

[3]陈美玲,苏圆圆.护理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118-119.

作者:周孔芬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第三人民医院

篇7:风险管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论文

风险管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6例儿科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8例。观察组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对照组对患儿采用普通护理,比较2组患儿护理风险发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满意、护理管理满意、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日常的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加入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防范意外发生,提高儿科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风险管理

患儿在医院内接受护士专业细心的护理过程中,因为儿童与成年人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患儿的年纪比较小,再就是情绪很不稳定,这极大地影响了治疗效果,还使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超负荷。医院的护理工作本来就很繁琐且沉重,这就使护理工作意外风险发生率增高,由于这种风险存在于护理实践的多个层面,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其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1]。伴随着患儿家属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护理工作也越来越细致,承担的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很多儿童疾病发病比较快,病情也相对复杂,变化迅速且自我表达能力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只能靠护理人员自己去观察从而发现病情变化。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且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偏低,晚上经常要倒班,家庭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薪酬与劳动不成正比,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等原因,是造成儿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2]。为了给患儿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儿科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儿科患者236例,男161例,女75例,年龄3~12岁,平均(7.8±2.4)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18例。观察组男81例,女37例,年龄(7.7±2.5)岁;对照组男80例,女38例,年龄(7.9±2.3)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行普通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

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组员由责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师、责任护士组成,根据不同的能级完成不同的护理任务(护士长巡视监督、主管护师专科教育、护师完成日常的操作、责任护士负责护理反馈及评估),有问题及时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开讨论会,护士长为顾问,主管护师主持,会议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实施后评估实施效果并做出进一步整改,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及讨论,达到提高风险管理小组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风险认知意识。

2)加强业务学习。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每位护士的不同特点与能力来制定相应的再教育方案,并对其安排合适的岗位,调动她们的学习兴趣与工作积极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专科技能方面的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定1个1年计划,使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1个档次。

3)开展患儿健康教育工作。根据患儿疾病情况的不同,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宣教,再根据患病儿童的心理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之交流疏导,耐心细致地答复患儿的每个问题,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治疗的有效性。

4)建立药物及设备维护管理制度。针对患儿使用的药物与设备应及时地做好记录,保证各种仪器的安全卫生及有效性,每天的值班护士要对设备进行检查与清洗等。

1.3观察项目比较

2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包括给药、意外伤害、管路脱落、压疮风险)及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能力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风险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满意、护理管理满意、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任务繁重且琐碎,在护理过程中常出现如护理人员的疏忽、操作不正规、试管乱用、点滴外漏、留置标本出现信息错误、仪器检查不仔细等情况,而在住院期间住院家属的.照看下还有管路脱落、磕伤等意外出现,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产生,管理上风险随之而来,而这种二次伤害,不管是对患儿还是患儿家属都是难以接受的,既影响患儿的身体恢复,延缓治疗效果,还会给治疗增加不必要的麻烦[3]。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将制定出的解决方法应用到进一步的工作中,评估解决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做好预防性的工作,解除安全隐患与意外情况的发生,这对患儿的预后会有很大的帮助[4]。有相关研究[1-2]证明了将风险管理运用到儿科护理管理的工作中,效果十分显著。目前所知的护理管理方法中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力争形成有效的预防,对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风险发生概率比对照组低,说明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医疗事故的产生,有效降低医疗风险,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表明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能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上得到患儿及家属的高度认可[5]。

作者:邹芹 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蔡金娣,韦丽.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探究[J].饮食保健,2015(8):124-125.

[2]孟红燕.探讨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分析其有效的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9):5132-5133.

[3]冯霞.探讨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271-272.

[4]邱光娥.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要点初探[J].医学前沿,2014(11):69-70.

[5]郭书丽.风险防范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35):266-267.

篇8:柔性管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管理的作用论文

柔性管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管理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柔性管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本院妇产科7月到10月所接收的产妇本着随机原则选取50例,盲选其中25例,按照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作为对照组,另25例产妇,则采取柔性管理模式,为观察组。针对两组不同护理管理方法的差异性进行比对。结果在实施柔性管理后,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妇产科收治的产妇实施柔性管理,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并缓解产妇焦虑、急躁的心理状况,增强产妇的依从性,改善预后效果,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进行广泛推广。

【关键词】柔性管理;妇产科;护理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拿起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意识越来越强。妇产科作为医院当中工作最为繁琐、护理难度最大的科室,一直是医患关系最为紧张的地方。这是由于在这里的任何操作往往决定了母婴是否安全。因此,这里除了一些日常的护理工作,还需要进行接生、助产等护理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伴随着较大的风险。若护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孕妇感染、新生儿窒息、难产等并发症事件,给医院的声誉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使得医护关系紧张[1]。通过实施柔性管理护理,有效的结合了护理理念和护理实践,从产妇的自身特点出发,提供更为人性化、延伸性的护理服务,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改善产妇预后效果,消除产妇的不良心理反应,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投诉率。本次我院盲选50例妇产科的产妇就针对该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加以探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妇产科207月到月所接收的产妇本着随机原则选取50例,盲选其中25例,按照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作为对照组,另25例产妇,则采取柔性管理模式,为观察组。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组中产妇为25例,。其年龄范围在22~36岁,中间值为(28.31±23.51)岁。观察组中产妇为25例,其年龄范围在24~37岁,中间值为(29.32±23.23)岁。上述各方面资料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产妇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方法进行护理管理模式,而观察组给予柔性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常规护理管理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同时积极主动的和患者进行交流。护理人员应定期、定时的对病房进行清洁,保持病房干净整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术前指导,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以及注意事项。另外,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培训,增强其责任心,采用分级护理工作制度等。

(2)柔性管理模式建立柔性护理小组: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检查。建立以主治医师为领导核心,护理人员为辅的柔性管理小组。查阅文献,吸取前辈的经验,小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法,讨论可行的护理措施,并在在临床护理专家的指导下修改完善。组织学习柔性管理思想:由于妇产科的护理工作较为繁琐,且工作量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以及护理风险。

因此,较为有经验的护士长或者主治医师应护理积极主动和经验较少的护理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态度平易近人。同时了解该类护理人员的所思、所想,帮助其护理人员排忧解难,鼓励其工作人员积极工作,解决他们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减轻其心理负担,让其护理人员能安心、快乐的工作[2]。树立良好的人际:柔性护理的实质是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社会关系。为了能有效贯彻该理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首先可以引导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消除上、下级的刻板印象,让每个护理人员都能切身的感受到温馨的工作环境。在制定一些日常的护理工作制度以及行为规范制度时,可以邀请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其中,让护理人员感受到被重视。同时,对护理人员在会议上提出的问题应认真思考、讨论。积极改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提高护理人员的自信心,使得护理工作能顺利完成。通过开展讲座、宣讲会、观看不良护理操作的视频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医护人员的抗压能力与责任心,有效的帮助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加以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各项数据都使用SPSS19.0加以分析,按照(n±s)的形式对计量数据加以表示,给予t检测,而计数数据则以x2检测,以%表示,P<0.05则表明数据间存在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两组不同的护理方法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3/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0%(15/25)。P=0.000,x2=24.690。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96.00%(24/25),对照组为为68.00%(17/25)。P=0.000,x2=31.194。

3讨论

柔性管理纸旨在通过改善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和工作心情来保障护理质量。通过对妇产科的护理人员实施柔性管理,让护理人员处于一种心情愉悦的工作状态,让护理人员的心理放松,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改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避免护理人员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让护理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建设护理出错率和投诉率。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通过对妇产科实施柔性管理模式,避免了常规护理管理的单一性和机械性等缺点,消除了产妇紧张、恐惧的不良情绪反应,有效的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和不安全因素,化护理,可加强护理人员对护理理念、精髓的掌握,使其充分明确护理不良事件的成因,辅之针对性整改措施,改善护理服务质量,贯彻落实产科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意义;风险教育、强化护理制度等措施的施行,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继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出现,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总之,有效的人性化护理,可显著减少产科护理不良事件概率,且还可改善其心理状态,保证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康金娟.人性化护理干预对降低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饮食保健,,4(23):187-188.

[2]古丽曼马力克,革命古丽马木尔汗.人性化护理对减少妇产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价值[J].世界临床医学,,15(5):182.

[3]秦惠军.人性化护理在产科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2):158-159.

[4]马静.对妇产科患者实行人性化护理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饮食保健,2016,3(8):143-144.

篇9: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风险意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月至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的2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顺序分为参照组和风险意识组,参照组12例,实施常规护理管理,风险意识组121例,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分析两种管理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参照组风险发生率18.2%明显高于风险意识组4.9%,而且对护理满意度70.2%明显低于风险意识组88.4%,两种管理方式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风险意识管理能够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提高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

篇10: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中的作用论文

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对护理工作进行规范的管理,以保证医院的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把医院管理工作中的感染管理放入医院对护理质量的整体管理中去,建立并完善感染管理体系,完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相关规定,在医院相关的护理工作人员中普及有关感染的医学理论知识,以使医院护理人员的护理意识与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使护理工作规范化,通过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成果来使护理工作的质量得到不断提升。结果医院护理工作人员在严格执行规范管理中有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医院在进行感染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与程序化,使医院中出现感染的情况明显减少。结论加强有效、规范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值得我们大力推广。

关键词:感染管理;护理;问题;措施

护理管理能够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具体水平以及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1-2]。国内外调查显示,医院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感染情况有30%~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及管理有关[3]。所以,护理管理工作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认识不足

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部分护理人员对感染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上面。只是注重病患护理工作而轻视日常防护的思想严重,尤其是个别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愿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做过多的投入,不注重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检查与落实。

1.2感染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4]

规章制度不健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训机制的缺失。护理人员在医院接受感染管理的培训次数过少,护理人员消毒隔离知识、感染管理知识缺乏。(2)监督监管制度落实不到位。医院感染科室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没有与之匹配的感染管理制度和奖罚措施等。(3)工作中防护意识很淡薄,治疗、护理不按消毒隔离制度的规章要求进行。

1.3科室管理不够严格

科室管理不严,消毒中心护理人员没有经过卫生相关管理部门的专业培训,没有获得上岗证,在对污染物品进行清点以及回收处理工作中没有做好自身的防护,使用一次性医疗物品时没有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严格的检验就进行了发放。

1.4废物回收管理有待加强

在对医疗废物进行收集的工作中没有做好相应环节的管理工作,没有对医疗废物进行合理的分类与收集处理、固定放置、专人回收、集中处置,没有进行回收登记记录或者是所记录的资料不完善,没有对进行医疗废物回收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回收人员没有必备的自我防护意识。

2加强护理管理工作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对策

2.1建立健全护理管理监控网络体系

建立健全护理管理监控网络体系,对存在问题当场指出,限期整改,对存在普遍性问题与护理部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对策,并在护士长例会上定期反馈[5]。加强感染管理意识,规范护理操作技术,实行严格的无菌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有效提高医院护理医疗质量,对促进医院和谐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医院感染进行控制的具体工作中,护理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如果在一个环节出现了疏忽,就极有可能导致感染情况的出现。因此,提高对医院护理工作的`监督力度,规范医疗设备的使用,重视对医疗环境的管理,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使医院的感染情况得到控制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手段。

2.2做好院内感染的宣传教育工作

根据专业的特点,使医务人员掌握无菌操作规程,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消毒器械的正确使用和标准预防等相关知识[6]。护工、卫生员应掌握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卫生学和关于消毒、消毒剂的方法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一定要明确人员职责,落实好各种规章制度,这是做好感染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2.3落实各项护理管理措施

在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预防的工作中,如何使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是重点所在,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点:(1)保证洗手制度的落实。在医院中,手是非常活跃的感染传播途径,因为相关医院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彻底的洗手而造成医院出现感染的发生率达到了40%,而彻底洗手可以使医院感染下降50%,而且彻底洗手成本低,因而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直接、简单、经济而有效的措施[7]。(2)保证无菌技术操作的落实。医院护理部要根据相关标准制定出符合医院卫生标准的无菌技术条件下的操作规范流程与奖惩制度,把医院全体护理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学习,保证所有的医院护理人员从根本上清楚地看到进行无菌操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规范的医疗操作,把进行无菌规范操作作为医院护理质量检查工作的重要部分。

2.4提高医护人员感染管理的意识

由于部分医院护理人员对感染管理工作在认识上不到位,没有良好的控制意识,从而致使感染管理与护理管理之间不相协调,进而导致感染管理控制工作和实际的制度落实之间有着非常巨大的差距,导致护理人员同患者之间出现感染情况的数量大大提高,同时也导致了医疗事故纠纷的增加[8]。要对医院相关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感染管理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对于感染的重视程度,提升他们预防感染发生的能力,使预防感染的思想得到统一,并制定具体的流程使之得到有效的落实,保证从每一个环节使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使医院的感染管理真正做到程序化、规范化,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并有效减少医疗纠纷。

综上所述,加强护理管理后,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树立医院感染预防的意识,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而且能够缩短患者康复的时间,减少患者的经济压力,降低医疗卫生用品的浪费率,值得在医院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胡玉宇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晓娟.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药物经济学,,8(1):453-454.

[2]杨春林.手术室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的关系[J].中国社区医师,,14(5):155-156.

[3]金鹏.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3):332-333.

[4]刘曼丽.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48-149.

[5]郑敏.加强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老年病房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3(6):90-92.

[6]黄雅琴.护理管理在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中的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05):60-61.

[7]高蕾,翟丽娜,李莹.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02):217-218.

[8]罗元柳.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29):169-170.

篇11: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成为临床救治的重要手段,而手术室是手术治疗的场所,也是医院内风险高发的地点,由于手术过程中存在危险因素,具有各方面的安全隐患,并且高复杂性,因此,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加强护理管理,增加风险意识成为预防和减少风险发生的手段[1]。本研究对2月至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42例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进行研究,现将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2月至20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顺序分为两组,参照组121例,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在24~67岁,平均年龄范围为(45.3±7.1)岁,其中急诊手术59例,择期手术例62例。风险意识组121例,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在22~65岁,平均年龄范围为(43.1±5.5)岁,其中急诊手术60例,择期手术例6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参照组患者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组采用风险意识管理,具体方法为:

①增加手术室护士风险意识、防范方式和应急处置的能力,组织手术室护士提高风险意识的学习度,提高法律法规意识,应急处置风险发生的能力,进行定期的考核,保证手术室护士具备风险防范意识。

②实施人性化管理,手术室工作强度大,护士工作压力大,在排班上要实施弹性排班,提高护士的工作热情,减少手术隐患,促使手术的成功率得到提高。

③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发放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护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改正。

④合理安排手术,手术室的工作量大,要合理安排手术,注意手术台的准备,避免在手术室出现人手紧张的情况,造成手术延误的情况。手术室护士要具备责任意识,认真核对患者的手术信息,准备手术需要器械,核对药品、器械数量,术后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指导工作。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风险发生率及对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方法是,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级别。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对比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照组患者发生风险的概率明显高于风险意识组,并且对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风险意识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管理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医院工作中不可缺的一项,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优秀的管理不仅能提高医疗质量,还能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降低风险的发生[2]。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护理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简单的护理工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还要承受大量的工作内容,并且不容出现差错[3]。一旦在护理工作中发生差错,不仅给患者造成伤害,还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有效的护理管理能降低护理工作的差错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手术室是风险高发地,从患者的安置、手术治疗、护理操作等都存在潜在的风险,因此,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需要手术室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防护的同时,还要仔细的进行配合,防止自我伤害、对他人伤害和对患者伤害的发生[4]。

风险意识是针对手术室存在的风险,对手术室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为强化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同时,为规避风险,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请患者填写对护理满意情况,通过问卷分析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纠正,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性,是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本研究中,采用风险意识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的患者,并且发生风险的概率低于常规护理管理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风险意识的应用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促使护理人员提高工作责任心,降低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淑芳,李梦洁,范世英。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11(3):119。

[2]胡元川。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风险意识研究与探索[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4,19(11):147—148。

[3]王万叶。浅析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7):139—140。

[4]林翠芳,潘洁琼,陈惠芳。风险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739—741。

篇12:危机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1医院护理工作中危机的形成原因和危机管理的特点

1.1医院护理工作中危机的形成原因

基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维权观念越来越强。为此,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与治疗过程中往往有比较高的要求,像是之前的一些合理的护理现象,而在当今看来,患者会感觉其属于侵权的情况。再者,在新时期医疗改革的影响下,医疗行业有着医疗结果难以预见、治疗风险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这造成了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难以实现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常常由于一个行为或者是一些言语就会造成紧张护患关系的形成。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护理工作者的技术操作能力与服务水平等也直接影响到护理危机出现的概率,像是经常地更换护理工作者以及新护士违规操作、对患者态度差、缺少熟练的操作技术、语气不委婉等都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出现[3]。

1.2医院护理管理中危机管理的特点

危机管理的特点有3个,即应急性、预防性、不确定性[4]。因为在护理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能面临危机要素,随时都会出现一些突发的情况,这意味着危机管理具备不确定性的特点;危机管理的主导是预防,在萌芽时期就扼杀突发情况,从而降低突发情况导致的不可见的形象损失以及可见的经济损失,这意味着危机管理具备预防性的特点;出现危机的过程是4个时期,即前兆、发生、持续、恢复,而危机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处理这几个时期的情况,这意味着危机管理具备应急性的特点,从而能够有效地化解危机,大大地降低对院方形成的不利影响。

篇13:危机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2.1提高护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为了实现医院护理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升,院方应当培训所有的护理工作者规范化的礼仪;引导与激励护理工作者参与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以多样化的方式实现学历水平的提升;安排所有的护理工作者开展一系列护理操作技术的比赛项目,从而让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操作能力、理论水平都提高[5]。总之,只有实现护理工作者素质的提升,才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才可以使系统化和全面性的护理模式实现。

2.2注重护理管理,懂得探究出现危机的原因

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当及时处理护理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及沟通,通过各种方式来发现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可以建设危机管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每周评价护理工作。对于存在的缺陷以及可能出现的护理危机进行分析和讲解,探究原因,要求所有的护理工作者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出现一些类似的现象,从而能够防范护理危机。护理部在每月组织护士长会议,积累经验,引导护士长探究危机隐患,且努力探究处理问题的有效措施。针对危重疑难患者,实时地探讨和制定护理规划,搞好预见性的护理工作。针对不能够预见的危机实施下面的策略:

(1)实现管理的精细化[6],把管理方式细化至最小的单位,每个科室选择1名质控员,从而实施管理和监控。

(2)护理管理工作者到各个科室贯彻实施一系列的制度,以及进行有效地监督,注重管理会出现的危机。

(3)注重跟患者交流,建设良好医患、护患关系,护理工作者经常密切地接触患者,应积极地跟患者交流,且有相应的语言表达技巧与沟通能力,实现健康教育、入院指导、出院指导的制度化与常规化。

2.3高度关注,实时地处理危机

在出现危机导致患者不满的情况下,能够由下面几点加以处理:

(1)清楚患者不满的原因所在,有目的性地加以解决;

(2)清楚服务理念,对护理工作者的行为与语言进行规范;

(3)认真地实施一系列的护理操作流程;

(4)当事者实时地向患者道歉,且搞好之后的一系列护理事项,从而得到患者的原谅;

(5)实时地联系医务科处理对医疗技术存在意见的病人的问题;

(6)在出院时以及出院之后征求患者的建议[7]。

2.4健全一系列的制度,完善护理危机的预防措施

对于医院护理危机的预防管理需要实施下面的策略:

(1)设立危机预防及处理机构。对一些可以预料的危机,管理者要有先见之明,提前采取措施,可避免护理危机的发生。针对不好预防的危机,实施周密的应变策略。定期地对危机处理工作者开展演习,让他们明确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实施的对策。如果出现危机,就能够对危机进行控制,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小损失。

(2)制定真正能够实施的危机预防组织规划。护理部需要建设和完善危机出现的组织机构,即实施四级预防管理体系[8],当事人报告给科室的护士长,护士长再汇报给总护士长,然后总护士长汇报给护理部主任,最后护理部主任汇报给管理护理的副院长。

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应用危机预防体系,一致地组织人员,各负其责。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应当兼顾可行性、具体性、长期性,从而在出现危机之前真正地预防危机。综上所述,在护理质量的提高中,护理工作者的素质非常关键,其能够有效地确保护理的安全性。护理工作者只有确保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术熟练、职业责任意识强烈,才可以确保患者护理的安全性。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当及时处理护理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及沟通,通过各种方式来发现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危机事件[9]。如果出现了护理危机,管理工作者需要激发危机的处理体系,冷静面对和处理,努力探究完善的策略,且对危机处理体系进行重新地评估,从而实现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在对危机进行处理的情况下,护理管理工作者应当反应迅速,亲身指导,承认面临的问题,且实时地进行解释。最为理想的情况是当面处理问题,消除患者的不满。在医院护理危机管理中,应当建立与健全一系列的制度,像是护理部危机管理登记制度、护理投诉制度、护理管理差错事故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患沟通制度、管理纠纷病例制度、护理查房制度、护理质量监控制度等等。与此同时,作为一种特殊服务场所的医院在全部的医疗工作过程中,由于出现护理危机而导致患者存在比较复杂的投诉内容。为此,护理部需要建设一种对护理危机进行识别和跟踪的系统,要求各个护理工作者务必实时地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护理危机。从而实时地实施有效的完善策略。总之,在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当中,针对护理管理工作者来讲,危机管理充满了挑战,这就需要危机管理工作者不但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懂得法律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哲学知识等。这样,医院护理管理工作者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实现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实现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让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以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元云.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医药,,8(16):261-262.

[2]韩方.人性化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13):1223-1224.

[3]黄水英.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优质病房服务中的运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58.

[4]王建英,李英涛,李娇.老年冠心病80例综合护理管理的效果及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13(27):161-162.

[5]丁冯喆.风险护理管理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6,14(28):2990-2992.

[6]胡艳春.静脉输液及其不良反应的健康教育和护理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7):75-77.

[7]朱娜,马洪,詹旭蕾.层级质量控制在外科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0):71-72.

[8]冯丹.骨科手术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7):132-134.

[9]赵玉英.危机管理在防范门诊医疗纠纷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3):100-101.

篇14: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根据入院时间将2016年1月~2016年9月一年内我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两组分别应用传统健康教育与全程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与血糖控制情况。结果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观察组76.7%(46/60),对照组48.3%(29/60);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开展全程健康教育,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更加全面详细,血糖控制效果理想,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管理;全程健康教育;作用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发病原因为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者胰岛素作用出现障碍引起的[1]。长时间的代谢紊乱和高血糖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眼睛、肾脏、神经系统的伤害更大,若病情严重会造成患者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最终出现高渗昏迷[2]。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为食量大胆消瘦、多饮多尿,在科学的治疗与恰当的护理下,患者的血糖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减轻身心痛苦。我院对糖尿病患者采用的是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囊括并发症的自我检测及管理、相关医学知识的科普、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等,现作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是2016年1月~2016年9月一年内我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全部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符合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8.3±2.7)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6.1±0.3)年。观察组60例,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7.4±3.3)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5.9±0.5)年。比较两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询问患者对糖尿病有哪些认识,并指出错误之处予以纠正,发放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详细解答患者疑问,并叮嘱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树立保健、养生意识。观察组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①入院时:护理人员一一核对、检查患者的个人资料,分析心理特点、社会需求、病情发展等临床信息后做出综合评估,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向糖尿病患者普及相关的医疗知识,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②饮食健康:向患者讲解饮食搭配的合理与否和糖尿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根据患者的个人口味及身体状况制定科学饮食方案,建议患者尽量食用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等食物以及新鲜的蔬菜瓜果,少吃高糖、高盐食物,提高自律能力,养成健康饮食的生活习惯;③机体锻炼: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发病之前身体肥胖、超重,科学、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控制脂肪增长,维持血糖处于稳定水平。本研究在评估患者个人体质的基础上,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在控制体重的同时,让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在锻炼期间,患者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步增加运动量,以免激烈运动造成低血糖;④用药指导:糖尿病是可伴随患者终身的慢性疾病,患者必须长期、规律地坚持服药,然而治疗期间有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规律用药不够重视,也没有按照医生的嘱托正确服用药物,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反复强调规律、遵医嘱正确用药对糖尿病临床治疗的意义,纠正患者用药依从低的问题。

1.3观察评定标准

①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判定:应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问卷包括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并发症以及预防保健四项,每项10分,总分40分,>35分为优、25~35分为良、15~34分为中、<15分为差。②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获得数据实施综合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比较(见表1)

3讨论

有调查显示[4],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状态,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疾病。经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随着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发展,他们的皮肤、神经系统、心脏等机体各组织器官都会有所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深受影响。临床对糖尿病的治疗,仍以控制血糖水平为最终目的,然而,将患者的血糖水平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依靠的不仅仅是药物治疗以及临床护理,更重要的是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否能够遵医嘱严格用药,且能坚持健康规律的饮食、生活习惯。有研究发现[5],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渗透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高自律能力。我院对此展开了研究,观察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76.7%)高于对照组(48.3%),血糖控制情况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开展全程健康教育,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更加全面详细,血糖控制效果理想,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闫福玲.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5):41-42.

[2]郭祥英.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29(19):193-193.

[3]瞿娟.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现代养生B,2015,(1):251-252.

[4]贺三娇.全程健康教育用于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20):2848-2849.

[5]陈小燕,吴小燕.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9):105-106.

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论文

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的作用论文

母乳喂养指导路径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ERP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管理在电气工程施工中的作用论文

手术护理质量管理中绩效管理的作用论文

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

手术室护士层级管理岗位职责

护理形象在护理管理中的实施论文

风险预控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的作用论文

护理层级管理在服务质量的作用论文(共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护理层级管理在服务质量的作用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