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科护理管理中安全教育的应用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ooyoo112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染科护理管理中安全教育的应用论文(共含1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ooyoo11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传染科护理管理中安全教育的应用论文

篇1:传染科护理管理中安全教育的应用论文

传染科护理管理中安全教育的应用论文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医院现有条件,划分A、B两个病区,以2月~传染科收治的疑似传染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认知精神均正常

(;2)以发热门诊、传染科疑似病例收治制度,收治入院;

(3)初次进入传染科就诊;

(4)既往无重大传染病史,如乙型病毒肝炎。共纳入患者288例,其中男175例、女113例,年龄6~84岁,平均年龄(35.3±7.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按照传染科护理管理制度,进行分级隔离,安排相应的护理,不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

1.2.2观察组建立落实系统性的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如下。

(1)安全教育目标:使患者及其家属掌握传染科护理相关知识、技能,拥有较强的安全管理意识,并有足够的决心落实。

(2)安全教育对象:安全教育对象为患者及其家属。

(3)安全教育路径:

①入院时:据疑似疾病与传染风险安置在不同病区,不同患者隔离标准不尽相同,安置入院后,护士带领患者熟悉病房周围环境,发放宣传材料,宣讲要点,嘱咐患者通读,并解答患者问题;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进行有关于疾病的认知教育,减轻患者顾虑,促使患者镇定镇静,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依从性;

②当夜:在患者睡前进行巡视,亲切慰问失眠患者,告知夜间应注意的事项,询问是否有噪音、睡的是否舒服、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等;

③次日,通过指导患者完成血液生化检查等相关检查,告知在住院期间应注意的风险管理要点,如自我清洁、开窗通风注意事项、废弃物处理、家属探视时应注意事项等,并抽出1h左右时间与患者共读安全管理材料,解答患者疑惑,并采用问答式交流,初步评估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掌握情况,纠正错误认知;

④识别高风险人群,如有皮肤损伤者、肥胖易出汗者、个人卫生习惯不佳者、对疾病缺乏足够认识者、配合意识不佳者,加强巡视,及时纠正患者错误行为;

⑤入院时,便对患者进行探访时安全教育,详细讲解探访制度,提高患者家属重视程度。

1.3观察指标

日常巡视纠正的`患者错误行为例次,家属探访一次成功率(进出安全防护是否符合标准等)。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日均基础护理次数。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纠正患者错误行为11例次、家属探访一次成功率98.27%(285/290),对照组则为84例次85.07%(245/2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开展安全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安全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安全教育对象是谁?”“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即路径”。既往传统的安全教育,以生硬的口头教育为主,护士承担主要的教育任务,但通常不纳入专项护理内容,教育质量差强人意。传染科在安全教育具体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如何提高患者依从性”、“如何提高安全教育时效性”、“如何全面提高院内安全教育质量,培养患者良好的安全防范习惯,使安全教育得以真正落到实处”。新的安全教育模式优点有三:

(1)在带领熟悉病房环境时,减轻患者顾虑,使患者对环境有初步的认知,掌握与环境有关安全防范知识;

(2)尽快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患者专注度,保障安全教育质量;

(3)发放材料,充分鼓励患者自学,而后进行问答交流,尽快解答患者疑惑;

(4)规范患者家属行为,使探访得以顺利进行,满足患者需要;

(5)识别高风险人群,合理安排护理资源,减轻护士负担;

(6)提高院内安全教育质量,提高出院患者自我管理水平,避免传染给他人。综上所述:对传染科收治疑似传染病患者进行系统性的安全教育,有助于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篇2: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管理的作用论文

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管理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传染科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接受安全教育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0.05)。结论安全教育能够显著降低传染科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事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安全教育;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传染科是医院治疗传染性疾病的科室,其患者特点主要集中在发病急,传染源种类多样和传播速度快[1],这就给传染科病房的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在传染科日常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对现有患者的传染疾病进行治疗,做好日常消毒工作,且要随时注意避免产生新的传染源。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护理理念和模式也层出不穷,其中,安全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开始受到重视,其目的在于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得到有效治疗,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和经济损失,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该院自开展安全教育护理模式以来,在传染科的护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文以1月—208月在该院传染科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传染科护理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年1—8月在该院传染科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53.14±4.86)岁。将这8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日常查房、消毒工作、执行医嘱工作、环境管理和交接班管理等。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接受安全教育,主要内容有:

①病房探视安全教育。为减少传染科疾病的传播,针对传染科特殊的患者病情和预防措施,制定严格的病房探视管理制度,严格限制来病房探视的人数和时间,确保传染科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与患者进行耐心交流和细致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顾虑,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

③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对传染科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实践技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做到准备应对,及时沟通上报,并随时与其他科室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其护理水平。

1.3评价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风险事件和护理满意度情况。其中,护理风险事件主要包括人身安全事件、意外事件、用药错误、压疮和沟通不畅等。护理满意度的评价标准为:满分为60分,依次分为良好:51~59分;较好:41~50分;中等:31~40分;差:21~30分;整体满意度(%)=(良好+较好)/总人数×100%。1.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观察组共计发生1例意外事件和2例沟通不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5%;对照组共计发生1例人身安全事件,2例意外事件,2例用药错误,2例压疮和3例沟通不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5.0%;观察组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对传染科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方式和态度的整体满意度为82.5%,对照组患者则为50.0%,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安全文化护理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广大好评,并迅速在各大医院中应用开来。它的主旨是将安全文化的护理理念融入到日常的病房护理工作中,从而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得到有效治疗,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和经济损失[3]。安全教育通过从医护人员和患者两个方面出发[4],结合患者的疾病特征,力求排除一切护理工作中的不利因素,为患者创建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传染科护理管理工作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对现有传染疾病进行治疗和预防,且要随时注意避免产生新的传染源[5],从而真正为患者解决困难,避免新的疾病和医疗负担的产生。在该次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安全教育,分别从病房探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培训管理3个方面出发,制定严格的病房探视条例,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时了解和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不断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应对风险和自身专业素质的能力,确保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共计发生3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5%;对照组共计发生10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5.0%;而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安全教育能够显著降低传染科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事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效果明显,是一种护理管理的新模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伟伟 徐祯怿 单位: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王芳,李春琴,郝丽英.浅谈传染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措施[J].求医问药,,11(1下半月):87-88.

[2]熊小琴.安全管理文化的传染科护理32例中的应用[J].中华民族民间医药,,24(13):121-123.

[3]王晓君,田晓琦.全程健康教育干预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1(35):102-104

[4]祁雪花,于金环.护理教育对策在传染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14):381.

[5]刘雪春,俞莉,赵彬彬,等.安全文化在老年患者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7(7):361.

篇3:在护理安全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在护理安全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月—12月对31名手术室在职护士进行案例分析法安全教育培训。参加培训人员年龄:24~41岁,平均29.3岁;工龄1年内新护士5名,1~5年9名,6年及以上17名;学历:中专3名,大专24名,本科4名;职称:护士14名,护师13名,主管护师4名。

1.2方法

1.2.1收集案例

由护士长组织全科人员参与收集自以来发生在手术室的护理风险和差错事故,案例可以来自网络、报刊、兄弟医院或科内等。

1.2.2分类整理

由护士长和安全质控组组长对收集到的25个案例进行分类、整理,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20个,涉及用药、物品清点、医院感染、标本管理、精密器械仪器管理、收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制作成PPT形式,配以图片,命名为《手术室护理案例汇编》,并不断更新。

1.2.3培训

将《手术室护理案例汇编》作为每年科内护士培训的内部资料和安全教育的内容之一。具体培训:由护士长和安全质控组组长负责,组织所有护士一起讨论总结。通过对案例的剖析,讨论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及防范措施,使大家从中吸取教训,防止类似差错事故再次发生。采取定时培训和随时培训相结合:所谓定时,就是科内每月组织1次全科人员参加的护理安全会议,会议除总结分析当月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生的不良事件外,选择1~2个与当月发生的不良事件相关的案例进行培训和学习,学习后再进行讨论;随时培训则是在工作中碰到的与之有关的隐患进行现时说法。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将案例与科内制度、工作实际相结合,如:在培训“手术室标本管理制度和流程”时,穿插与标本管理有关的案例来举例说明,即医院和科室为什么规定这么做,不这么做就会发生类似于某案例中的安全问题等,以更好地帮助科内护士特别是新护士理解一些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1.3评价指标

(1)护士考核情况。考核分为2方面,一是安全知识考核,二是案例分析能力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进行计分,各占50%,最终成绩为两者之和。考核时间为培训前(201月)及培训后(1月),无法参加科室统一考核的病产假护士,在其上班后单独组织考核,成绩计入科室平均分。(1)安全知识考核:护士长对有关安全知识和制度流程进行命题,组织统一时间进行闭卷考试。(2)案例分析能力考核:护士长选出一些典型案例编号装入密封袋内,每名护士随机抽取1个案例,写出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列出改进措施,由护士长对上述指标进行评分。(2)科内差错事故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士的安全知识及案例分析能力考核情况比较

培训前、后护士参加考核人数均为31名,培训前成绩为(78.66±7.66)分,培训后成绩为(92.05±4.43)分,培训前后护士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76,P<0.01)。

2.2手术室护士接受案例分析培训前后2年护理差错比较

我科—共有护士29名,其中新护士4名,2年的手术总量14831例次,较前2年增长15.039%,2年中发生护理差错和纠纷5起,其中与新护士有关的4起;—20共有护士31名,其中新护士5名,2年的手术总量为18138例次,较前2年增长22.298%,2年中发生护理差错和纠纷3起,其中与新护士有关的1起,护理差错和纠纷发生情况较2008—20虽无明显减少(P>0.05),但在工作量增幅较大的情况下,其发生率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

3讨论

3.1在手术室护士安全教育中应用

案例分析法加强了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巩固了护士的安全理论知识手术室涉及专科多,工作节奏快,同时患者病情复杂、意外情况多,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出现医疗事故的可能性较大[3]。培训仅仅以授课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手术室护士安全教育的需求,也无法充分调动护士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再现教育,给护士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料和安全课堂,营造了安全护理文化,引导大家将“安全第一”作为护理工作的首要价值取向,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自律性和安全意识,全科护士的安全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培训后安全知识考核成绩较前显著提高。

3.2在手术室护士安全教育中应用案例分析法提高了护士识别风险的能力

讨论分析的过程,可以让护士刻骨铭心地记住一些深刻的.教训,少走许多弯路,如同给护士建立了一道安全屏障。另一方面,案例分析更加形象地帮助护士找到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护士辨别、规避风险的能力。如:一名护士在讨论时说,每次洗手清点物品时就会想到发生在某院的物品遗留引起的医疗事故,所以会特别仔细认真,可见案例再现教育对护士起到了很好的安全警示作用。

3.3在手术室护士安全教育中应用案例分析法降低了护理差错、纠纷发生率

护理工作具有很大的重复性,在反复单一的重复劳动中容易麻痹大意,并且护士本身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存在的风险缺乏评估和预见能力,如何让护士“不要在同一个地方摔倒2次”,“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错误有时是最宝贵的财富,通过案例再现教育,用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教训来敲响自己的警钟,让其主动参与,在互动中掌握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形式的安全教育,使大家明白互助协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增强了科室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了安全第一的理念,保障了护理安全,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科内自进行案例分析培训后,虽然护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比较无差异,但在工作量增长的情况下,差错和纠纷发生率未上升反而降低了。由于新护士对工作环境、业务不熟悉,理论结合实际的工作能力差[4],故发生差错的概率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新护士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在工作中反倒比老护士胆子大,易莽撞[5]。我科2008—年发生的差错纠纷大多与新护士有关;2010—年发生的与新护士有关的差错纠纷明显减少。

4小结

手术患者的安全是衡量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的标准之一,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效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迅速发展,手术室的优质护理已不单纯体现在完成高、精、尖的手术配合上,而是更加注重手术患者的安全管理。要不断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减少手术室的安全隐患,从而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6-7]。本研究结果显示,案例分析方法在手术室护士特别是新护士的安全教育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全科护士的安全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安全防范意识得以加强,护士识别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得以提高,护理差错和纠纷发生率明有所下降,深受护理部的认可,现正在各科室推广实行。

篇4: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前国外对于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这一领域相当重视。而我国目前为止,不管是对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论还是其应用方面都有些欠缺,还不够重视。在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主要体现为风险的发现、评估、处理方式和效果评价等等。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管理护理

管理(NursingManagement,NM)是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作为主要目标的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对护理管理是这样定义的: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的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及社会活动的过程。风险管理主要针对经济纠纷及经济危险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换一种说法就是对经济风险的发现,处理及评估。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也就是所谓的医疗风险管理。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通过系统全面的设施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率,减少医护人员或者医疗器械对患者或者他人所带来的损伤,并降低经济纠纷和法律诉讼。医院通过合理的方法和安全的防范措施,使医疗风险降到最低。目前,国外对于这一领域相当重视,而我国目前为止,不管是对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论还是其应用方面都有些欠缺,尤其在风险管理这一块很薄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关法律条例的逐步出台,我国在这一领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篇5: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论文

护理管理中的风险识别是有效降低医疗风险的第一步,有效的识别并对护理管理进行分类归纳总结,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医护人员尤其护士,经常被患者或者患者家属进行投诉,有时可能一不小心贴错了标签,也有可能因地滑而遭到投诉,种种事例举不胜举。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急诊科和产科的护士被投诉率大大提升。通过这份报告,提醒我们要加强护理管理和风险管理,并对医疗风险进行识别和归纳分析,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其发生率。也可以对风险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再者也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分类。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一个方法制度,让每一个医护人员认真了解并防止其发生。也可以对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的相关理念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通过有效途径进行宣传,大大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

篇6: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论文

3.1风险预防风险预防是指在对护理风险产生一定的了解并对其有一定的评估水准,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预防。根据对护理风险的理论知识掌握之后或者查阅大量文献对其进行一定的了解,可以对医疗人员或者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养教育,除采用正规教育途径外,也可以上网查阅相应的资源以供参考。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教育培养,并相应的进行法律规范的教育,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最终目的是通过预防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3.2风险处理风险预防是一方面,而风险处理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医院内部直接处理,还有一种是通过保险公司进行间接处理。直接处理是指当出现医疗风险后,医院滞留给自己,风险越大,那个损害资金越多。而间接处理则是一种很常见的处理方法,如果出现护理风险,这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资金问题则可以由法庭出面,由保险公司直接赔偿。风险处理大部分都会涉及到法律问题,所以对法律的掌握是极其重要的,学会用法律作为自己的保护武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概念的理解,还要对其应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目前,国外做的很好,不管是在宣传预防管理方面,还是在应用管理方面,以及监督管理方面做得很完善。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做的还不是很好,还不够重视,所以我国不仅要积极学习其理论知识方面,还要积极引用技术应用方面和管理监督方面。从各个方面降低护理管理中的医疗风险的出现,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莉.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陈莉,吴萌,关丽娜.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3]曾月嫦,麦海娟,马梦玲.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

篇7: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论文

护理管理中的风险评估是指对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或者风险所造成的意外损失达到什么程度进行评估。也是对医疗风险的一种定量描述,将所可能出现的风险可能性大小按一定的等级进行描述,并且对所出现的护理风险的类型及种类分门别类的进行归纳和汇总,例如甲、乙、丙、丁依次划分。也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度分级划分,Ⅰ、Ⅱ、Ⅲ级别等。对于护理风险来说,定量分析和定量描述可以很好的控制风险的发生。从护士的角度来说,例如美国护士来说,如果遭遇投诉在保险范围内,保险公司将为其支付律师费,旅途出差费,医疗检查费等等费用。而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如果不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率,且其保险金额过少,那么医院所承担的风险和所承担的经济损失将会颇为严重。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医疗风险的定量分析很有应用前景,目前也出现了很多定量分析软件。例如OAOSIS软件和QISMC软件等等都是针对医疗风险的定量研究,是美国卫生管理部门所开发的专业软件。目前,科技越来越发达,不久的将来医疗风险评估应用软件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而我国医疗风险这一领域需要大大增加关注度,并积极引进相关的技术,使我国护理管理的风险管理系统越来越完善。

篇8:风险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的论文

风险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的论文

摘要:

目的研究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所取得的效果。方法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内容主要为: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增强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完善医院风险管理制度。将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和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成绩在实施风险管理后较之前有所提高,护理过程中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较之前有所减少,前后对比,P<0.05,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到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风险管理;医院护理管理;护理质量

引言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医院的护理过程之中,一切有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性事件,护理风险可以在护理工作中的任何环节发生。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护人员以及探视人员可能会产生伤害的一种潜在性的风险加以识别,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评估,并提出正确行动的一个过程。所以,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强调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能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人通过总结、分析本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对护理工作实施风险管理,效果较好,现将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护理人员共计近600名,大部分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范围在21至52岁,平均(30.8±6.5)岁。

1.2方法

1.2.1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定期召开分析护理现状的护理安全情况研讨会,认真发现、总结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关的解决对策,在护理过程中,进行全程的监督与控制[1]。

1.2.2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人的主观意识有很强的能动作用,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办风险管理知识培训班来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促使护理人员对风险加强防范。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2]。

1.2.3实施医院分区质量监控,监督护理质量将医院分区,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各自分区管理、分区负责,并且监控所有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医院主要的职责为对护理管理进行宏观把握,设立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主要从服务质量、技术质量、制度职责三部分工作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检查、指导、督促、考评的管理体制,逐级对护理质量进行控制,最终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护理部实行护理部主任总责任制,制订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实施方案,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委员会各职能小组负责落实具体工作,每月不定期地督查各科室护理医院管理工作和护理质量[3]。护理部的质量专题会议要每月召开,总结、讲评和分析全院护理质量、安全督查情况,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书面通报,记录并跟踪督查;要及时受理、调查、处理、反馈护理不良事件和纠纷;实行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细节性管理工作主要是由病区负责,护士长、护理组长要制订本科室的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根据每月的护理质量和内容,适时进行监控指导,使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并定期检查、分析、总结本科室的护理质量管理,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登记并上报有可能产生护理风险的问题,对违反相关制度的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及管理,及时进行记录[4]。

1.3观察效果

对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本院所有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技能成绩的合格率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成绩合格率

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理论成绩合格率为95.0%,风险管理前为72.5%;技能成绩合格率为90.8%,风险管理前为63.3%。风险管理后的理论与技能合格率均较之前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风险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少于风险管理前,风险管理前后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人们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日渐增强的影响下,一种新型的护患关系也在逐渐形成,因为护理工作本身的特殊性质,使得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充满风险性。因此,医院要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机制,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风险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成绩和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比风险管理前后,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是因为医院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护士防范风险意识不断增强,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主动学习护理新知识、新技能,加强了护理人员规避风险的能力。通过认真执行护理风险管理的各环节,护理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紧密地将风险管理理论与实际工作进行联系,在临床工作中能及时地发现风险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规避护理风险,在临床实践中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4.小结

总之,通过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的成绩,也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凤香.医院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06):147.

[2]宴奕虹.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2):56-57.

[3]沈亚菊.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2):305.

[4]王会接,杜立,陈彩玲,崔欣,徐燕.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16):296.

篇9:消化内科中优质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消化内科中优质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第1篇: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显着上升,对临床护理和治疗的需求过度到多样化。临床以往的护理模式主要是_围绕医嘱以及工作任务展开,将患者的治疗分化,失去连续性,不利于护患之间的交流,患者本身所需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且被动的工作导致护士工作积极性降低。临床护理与治疗密切相关,优质的护理服务质量可有效保证后期治疗效果、医疗安全以及质量。目前,临床优质护理服务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实施,大量研究对其在临床各科室的应用价值进行报道,但极少研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系统评价。为此本文以消化内科S6例患者为对象,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对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系统评价,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1月?1月消化内科收人治疗的6S例消化内科患者,依据护理方式划分为干预组(优质护理,33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3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18?65岁,平均(32_8±5.7)岁;人院时间在3d?31d,平均(13.5士7.3)山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3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肝硬化6例、消化性溃疡19例。干预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18?65岁,平均(31.7土4.6)岁;人院时间在3d?28d,平均(12.7_±6.2)d;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2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肝硬化4例、消化性溃疡21例,两组患者在上述资料上P>0.05,无显着性差异,高度可比。

1.2护理方式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①常规例行心理护理;②常规病房巡视,观察病情变化;③检测疾病相关指标,如心电图,胸片,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

1.2.2干预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将患者的一切资料均用一个信封装好,信封上面打印关于患者病症的相关优质护理服务内容。①心理护理:为患者创建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交谈时注意语言的轻细。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多进行关心和鼓励,做好心理干预,让患者信任和理解护理人员,增加患者熟悉度,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认真详细讲解,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所了解,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调动患者对治疗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治疗依从性的提高。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制定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案,细致人微;稳定患者的情绪,让其保持开朗的心情,有利于病情的恢复。②饮食护理: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根据患者病情完成流质?半流质?普通食物的过渡。帮助患者养成在均衡营养的基础上,主要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的习惯;避免食用对消化系统有刺激作用的食物,如:生冷、难消化、辛辣等会加重患者消化系统负担及病情的食物。同时指导患者注意钾、钙、蛋白质的补充。③健康教育:详细、耐心地告知患者疾病的形成、发生、转归及相关注意事项,让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知、了解相关症状及并发症。同时必须让患者知道治疗和护理对疾病预后的重要性,在治疗及出院后都能保持良好的依从性,按医嘱服用、存辱药物。

1.3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将临床疗效分为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分别为治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同时观察并统计两组的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两组研究所得数据由专业记录员交叉记录,同一样本,进行三次重复性检测(无离群检验),数据录人EXCELC10版本)进行校正分析,导出数据采用spssl3.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检验分析时计量录人方式为“x±s”,以t进行检验;计数录人方式为频数,以X2进行检验;检验标准为统计学具有显着差异。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分析干预组临床治疗总有效30例,对护理满意33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24例,对护理满意27例,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消化内科是临床三级学科,主要研究消化系统器官(食管、肝、大小肠、胆、胰腺等)相关疾病,复杂繁多的疾病类型涉及到广泛的医学知识,从而的对医护人员专业技能的掌握要求更高。特别是在近几年,患者对治疗要求的不断增加,对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态度的需求不断上升,若护士未能采用专业、熟练的护理基础知识及技术完成工作,极易导致失误的发生,最终引发纠纷。

优质护理即是围绕患者展开,以满足患者对护理的要求为原则展开临床工作,其在消化内科的护理应用中具有显着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可保证临床疗效,提高护理满意度,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同时可辅助缩短治疗时间,间接降低住院花费,节约医疗资源。主要是因为优质护理的实施针对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对护士进行相关培训后让其参与临床工作。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可逐个击破缓解不良情绪;加健康教育,让患者对自身病情充分了解,有利于健康知识的普及和稳定患者心绪;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对患者饮食进行干预,根据病情采用质和量的饮食干预,对患者进食的食物严格限定,制定符合疾病特点的饮食,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宗旨,对护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w。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的应用中具有较髙的临床价值,可进行推广应用。

第2篇:探讨中医治疗消化内科疾病临床效果的护理

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且大多数属于慢性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对此类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随着中医在疾病治疗中应用范围的不断增大,中医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当中,取得的效果得到广泛认可。现结合实际,对中医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l.1-般资料

随机选取近年来收治的44例消化内科疾病患者,因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2例,即中医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治疗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25至62岁,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2例消化性溃疡;对照组:男11例,女11例,年龄25至62岁,1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消化性溃疡。经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可比。

1.2方法

1.2.1慢性浅表性胃炎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西医治疗:每天让患者服用三次猴头菌片,每次3片;每天让患者服用一次奥美拉唑,每次20mg,三个月为一个疗程。对中医治疗组患者实施中医治疗:中药组成为党参、延胡索20g,蒲公英15g,白术、陈皮12g,莪术、茯苓10g,法半夏、甘草6g。辨证加减,如肝气郁结者加柴胡、白芍;脾胃虚弱者加黄芪、桂枝去蒲公英等。水煎煮,每日一剂,分早晚服用,治疗一个月。

1.2.2消化性溃疡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西医治疗:每天清晨和睡前分别给予患者剂量为20mg的奥美拉唑,连续服用十四天;每天餐后给予患者两次剂量为200mg的克拉霉素,连续服用七天;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每天给予两次剂量为lOOOmg的阿莫西林,一天两次。腹胀、反酸者加用吗丁啉10mg,一天三次。对中医治疗组患者实施中医治疗:采用半夏泻心汤(党参15g.半夏12g.陈皮、黄芩l0g,黄连、干姜、炙甘草6g)对患者进行治疗,辩证加减,如伴气滞、腹胀者加枳壳、柴胡、木香、砂仁;纳差者加鸡内金、焦三仙;口干咽燥者加麦冬、生地黄。水煎服,每次200ml.每天分早晚两次服用,一个疗程为两个星期,连续服用两个疗程。

1.3疗效判定

治疗后,临床表现消失,各项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则判定效果为显效;临床表现有所改善,各项检查结果显示均有所改善,则判定效果为有效;临床表现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出现恶化情况,各项检查结果显示没有任何变化,则判定效果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若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讨论

2.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中医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划分在“胃脘痛”等范畴,认为内伤七情、饮食、外感六淫等是此类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且慢性胃炎的发生和脾胃湿热有一定的关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方中的莪术可以起到化淤消痞、健胃止痛的作用,白术、党参、甘草可以起到健脾益气的功效;延胡索和郁金香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蒲公英可以对胃肠起到保健作用;法半夏、陈皮、茯苓可以起到益气补脾的功效。诸药合用,可以有效保护胃黏膜,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胃炎的恢复。

2.2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

从中医角度分析,也可以将消化性溃疡划分在“胃脘痛”范畴,认为此类患者多因饮食不规律或者消极情绪的影响等导致脾胃受到损伤,导致肝胃不和,长此以往,导致胃络痹阻,气滞血瘀。本研究采用的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干姜辛散温阳,散结除痞,可以除其寒[2];黄连、黄芩苦寒降泄,可以清其热。联合使用,可以起到平调寒热、辛开苦降的治疗效果。采用党参和炙甘草等可以起到温益气补其虚的作用。诸药合用,不但治标、治本,还可以起到驱邪扶正的作用,起到健胃止痛、收敛止血的效果,可以对胃酸加以抑制,促进溃疡尽早愈合。

综上所述,中医疗法值得在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篇10:病房护理管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的论文

关于病房护理管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的论文

现阶段,人们开始逐渐重视重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尤其是病房护理工作质量,主要在于病房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医疗工作的开展。本文主要通过对我院140例病房患者临床资料予以收集,分析优质护理应用于病房护理管理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月至1月期间收治的140例病房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70例)与对照组(70例)。对照组39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0.6±7.3)岁。研究组38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0.9±7.5)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流程安排患者就诊,同时协调医患关系,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向其介绍病房环境与就诊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1.2.2研究组

研究组行优质护理,即:

1.2.2.1加大病房护理管理力度

进一步加大病房护理管理工作的力度,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其予以定期培训,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人员的病房护理能力[4].病房护理人员是医生与患者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桥梁,患者对护理人员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其对医院形象的认知,第一印象主要包括:仪表、举止以及言谈等;所以,病房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综合素质对于病房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发展建设。病房护理人员外在形象的体现,主要包括:动作轻盈、观察判断力敏锐、谈吐举止文明、衣着整洁大方、有亲和力、态度温和、性格开朗以及精神饱满等一系列方面。在对病房护理人员的外在形象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还应当充分重视其内在修养的提高,对其予以定期培训,扩宽病房护理人员的知识视野,丰富病房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加强护理技能,进一步强化病房护理人员的优化护理服务意识[5].

1.2.2.2心理疏导

由于病房患者具有年龄阶段化、类型多样化等一系列特点,而且不同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严重程度也不同,所以护理人员应当根据不同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案,消除其不良心理[6].

1.2.2.3环境卫生护理

由于医院病房人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确保病房的'整洁干净,为患者创造并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就诊环境,使患者能够保持一个轻松的心态就诊,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投诉率。其中,护理满意度选取调查问卷表,主要包括:病房设施、病房环境、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态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19.0软件综合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相比较而言,研究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投诉率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病房护理人员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充分考虑患者的情感需求,为患者提供多种护理服务。这就要求病房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语言技巧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应当予以不同称谓,尽量在短时间内获取患者的信任,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尽可能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本研究中,研究组70例门诊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投诉率为97.1%、1.4%,对照组为82.9%、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应用于门诊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十分显着,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投诉率,值得在门诊护理管理工作中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张慧,赖兰静。优质护理在骨科病房中的实施[J].当代医学,,5(10):116-117.

[2]胡碧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病房降低红灯率的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15(09):787-788.

[3]章莉丽,俞申妹,冯佳。优质护理病房护理员规范化管理的实践和体会[J].护理与康复,,7(11):1072-1074.

篇11:门诊护理管理中人性化服务的应用论文

门诊护理管理中人性化服务的应用论文

下文将选取2014年6月~2016年3月来本院接受诊治的112例门诊病人作为研究的案例,探究在门诊护理管理中,采用人性化护理服务,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3月来本院接受诊治的112例门诊病人作为研究的案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探究组和比较组,每组各56例.探究组中,有女性病人23例,有男性病人33例,病人年龄从8~70岁不等,平均年龄(45.3±5.8)岁;比较组中,有女性病人25例,男性病人31例,病人年龄从9~71岁不等,平均年龄(45.9±5.5)岁.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病症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比较组病人实施常规方式的护理管理服务.探究组病人采用人性化护理管理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素养.要想在门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实现人性化服务,首先必须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素养,医院相关科室应定期组织有关护理人员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更新其护理理念,提升其护理意识,使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同时在培训中,还要注意对护理人员仪表形象的规范,使其在护理工作中,能够给病人以着装整洁,服务态度热情的良好体验,拉近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1].此外,通过培训教育还要提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其护理专业技能,从而保障人性化服务水平的提高;二是健康宣教人性化.由于门诊接诊病人疾病多样,因此护理人员应结合病人的的实际情况,及疾病的季节性特点,分清主次,有重点的向病人介绍疾病及其治疗和防控的相关知识,让病人对疾病有个清楚的了解,以缓解其心理压力;三是人员安排人性化.管理人员应充分结合护理人员的年龄、业务能力,及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在保障医院整体利益的同时,兼顾护理人员自身利益,科学合理的分配其护理工作任务,制定合理的排班表,在保障护理质量较高的前提下,保障护理人员的.良好休息,从而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提升其工作效率;四是服务环境人性化.一方面护理人员要为病人创设良好门诊环境,保障门诊大厅的清洁卫生,设置合理的温度及湿度,保障其良好通风,还可以通过在门诊大厅墙上张贴温馨提升及标语的方式,为病人创设舒适的就诊环境.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修养及服务态度的锻炼,在护理工作中,动作要轻柔,语言要真诚,态度要热情,给予病人充分尊重,并严格保护病人隐私[2].

2结果

探究组病人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服务后,其在以下几个维度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如下:在就诊环境方面,其满意度高达41例(73.21%).在护理形象方面,其满意度高达52例(92.86%).在健康宣教方面,其满意度高达49例(87.50%).在服务态度方面,其满意度高达54例(96.43%).在技术水平方面,其满意度高达55例(98.21%);比较组病人给予常规方式的护理管理服务后,其在以下几个维度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如下:在就诊环境方面,其满意度达到29例(51.79%).在护理形象方面,其满意度达到40例(71.43%).在健康宣教方面,其满意度达到33例(58.93%).在服务态度方面,其满意度达到42例(75.00%).在技术水平方面,其满意度达到46例(82.14%).探究组病人相较于比较组病人,在以上维度的护理满意度方面,都明显要高,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与投入,也越来越大,由此人们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急剧的提升,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我国医疗服务领域近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不仅在疾病治疗手段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医院其他各项管理工作水平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提高,医疗领域的迅猛发展,对于提升医院对外形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安全等,有着重要作用[3].在医院各科室中,门诊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该部门具有病种复杂,及人流量庞大等特点,使得其护理管理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随着人们对门诊护理管理工作质量要求的日益提升,门诊护理管理质量的优劣,对于减少医院医疗纠纷的发生情况,及提升医院对外形象的作用,也更加的突出,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医院门诊护理管理工作质量,实施相应的人性化护理管理服务,就显得尤为必要了[4].人性化服务,顾名思义,其就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结核病人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服务管理措施的个性化护理模式,其护理目的就是使得病人在身心方面都感受到舒适,在保障治疗及护理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病人的不良心理[5].本研究从提升护士专业素养、服务环境人性化、工作安排人性化,及健康宣教人性化等方面入手,对病人实施人性化服务,取得了显著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探究组病人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服务后,其在以下几个维度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如下:在就诊环境方面,其满意度高达41例(73.21%).在护理形象方面,其满意度高达52例(92.86%).在健康宣教方面,其满意度高达49例(87.50%).在服务态度方面,其满意度高达54例(96.43%).在技术水平方面,其满意度高达55例(98.21%);比较组病人给予常规方式的护理管理服务后,其在以下几个维度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如下:在就诊环境方面,其满意度达到29例(51.79%).在护理形象方面,其满意度达到40例(71.43%).在健康宣教方面,其满意度达到33例(58.93%).在服务态度方面,其满意度达到42例(75.00%).在技术水平方面,其满意度达到46例(82.14%).探究组病人相较于比较组病人,在以上维度的护理满意度方面,都明显要高.因此该护理模式在门诊护理管理中,有着积极的推广价值[6].

作者:曾洪兰 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国芬.4C营销理论及人性化服务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19):157-159.

[2]杨君.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在眼科门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06):826-828.

[3]刘智,虞仕芬.人性化服务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9):243-244.

[4]龙文萍.人性化管理在卫生院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5,(10):27-28.

[5]杜汶铮.人性化服务在内科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7):86-87.

[6]王吉美,刘生霞.人性化管理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5):7292-7293

篇12:风险管理培训在护理中的应用的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接受培训的30名护理人员进行研究。年龄24~35岁,平均(26.3±3.3)岁。学历:本科20名,大专10名;护士职称:主管护师8名,护师6名,护士16名。培训时间:30课时,每周1次,共进行5周的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识别教育和风险事件防范的相关教育。

1.2方法

本院自3月开始对30名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具体培训计划安排包括以下几点。①风险管理理论知识的相关培训:指定护理部经验丰富的副主任护士讲解内科护理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明确内科护士相关责任,内科护士常规护理措施的实施以及对于重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的急救预案措施等;②风险管理相关基础技能的培训:例如心电图的识别、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紧急抢救等相关风险管理技能;③风险管理中护士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人文观念的培养,加强服务意识,让护理人员做到对待患者态度亲和,工作严谨,并掌握沟通技巧,多与患者沟通,处理好护患关系,争取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④加强护理人员对各项感染发生注意事项的理解:培养护理人员的综合内科护理服务素质,加强关于院内感染、注射感染等相关事项的讲解;⑤加强风险管理教育力度,建立评价机制:对30名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测评,召开例会,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点评;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化法律意识,提升个人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对患者负责。

1.3观察指标

①风险管理意识评价状况:采用本科室自行设计的风险意识相关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护理人员以“知-信-行”模式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内容包括风险因素的一般认识、风险管理认识、对风险管理的态度、风险管理的行为意向4个方面。每各方面评分的总分为25分,四项合计总分为100分。②护患纠纷投诉率:跟踪随访调查护患纠纷投诉情况。③护理工作满意程度:在患者出院前1天,随机选取其30例,分发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调查表,进行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培训后,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一般认识、风险管理认识、对风险管理的态度、风险管理的行为意向的评分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3.3%)明显高于对照组(83.3%),培训后护理纠纷投诉率明显低于培训前(P<0.05)。

三、讨论

在内科护理学中,风险管理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会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作出护理诊断、确定预期目标、制订护理措施,进行整体护理;掌握常用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观察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作出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学会妥善处理需要医护合作解决的问题;掌握操作规程,正确进行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以及特殊检查前后的护理;熟悉预防保健知识和人际沟通技巧,协助和指导患者进行自我保健,并进行常见病的家庭和社区护理。内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理念要求熟悉并灵活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通过与患者耐心交流,了解更多的病情相关资料,以真诚关心的态度理解患者的疾痛,给予其必要的心理疏导;熟悉营养学,指导患者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在护理工作中尊重、关心和爱护患者,并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突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上述理论和技能,以护理程序的方法,也就是运用护理程序计划,评价患有各种疾病的患者并对其进行整体护理,护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职业素质。内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态度、行为意向。

篇13:风险管理培训在护理中的应用的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施全面护理风险管理前,随机选取33例呼吸内科病房患者,男19例,女14例;年龄28~79(46.9±4.0)岁;神经内科4例,呼吸内科5例,心内科6例,泌尿内科6例,内分泌科2例,消化内科10例;病程1个月~7年,平均病程32.6个月。病房护理风险管理6个月后,随机选取33例呼吸内科病房患者,男20例,女13例;年龄26~78(48.8±3.6)岁;神经内科5例,呼吸内科3例,心内科7例,泌尿内科6例,内分泌科3例,消化内科9例;病程2个月~8年,平均病程34.1个月。2组患者均经系列检查证实为内科疾病,且未见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士风险管理:护士态度及操作因素是引发内科护理风险事故的首要原因,我院首先严格制定了内科护理人员学历、资质、实践标准,确保全体护士及护理管理人员达到硬性标准;通过职业素质及心理测试进一步筛选,护士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敬业精神;引导全体护士参加职业素质及技能训练,在提升全体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同时,锻炼基本及专项护理操作、用药等专业技能;锻炼护士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的技巧;学习意外事故处理方式;学习护理文书的填写、工作项目的记录汇报,全面提升业务能力,避免护理业务引发医患纠纷[2]。

1.2.2用药风险管理:搭建护士与医师、药师的沟通对话平台,并建立、完善相应的交流机制,引导护理人员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反复核查病情及用药的匹配性,谨防药物错配、漏配;2名或多名护士共同配药,避免药物混杂、遗漏,口服、注射、静脉输液前反复核查药品规格、数量、保质期,避免错误用药引发事故[3]。

1.2.3疾病风险管理:针对各科室诊疗实况初步制定并完善疾病风险护理规定,专人负责建立及更新患者诊疗护理档案,着重标出患者禁忌证、医师嘱咐及近期诊疗、用药、不良反应情况,为后续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降低意外发生几率;加强常见病、特殊病护理指导,实施针对性疾病风险控制。1.2.4患者风险管理:加强患者心理辅导及诊疗指导,在同患者及家属充分的沟通交流基础上,鼓励患者以最为积极的状态配合后续护理及治疗工作,发现抵触、抑郁情绪应及时安排专人介入指导,避免患者主观状态影响护理工作。

1.3评价标准风险产生考核依照风险管理小组日常、阶段性考核结果进行,满分100分。其中直接护理风险包括输液反应、给药事故、自杀等,间接护理风险主要包括摔伤、财物丢失、意外刺伤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对比应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施风险管理后,患者产生输液反应1例,未见给药事故、自杀等直接护理风险,未出现摔伤、意外刺伤、财物丢失等间接护理风险事故,风险发生率降为3.03%,远低于全面风险管理之前的3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我院首先从主体、客体的角度进行了护士风险管理及患者风险管理,护士风险管理工作主要从工作态度、综合技能及素质方面开展,患者风险管理工作主要从介入辅导方面实施。在实际护理操作中,我院从疾病风险控制及用药风险管理2个方面进行了宏观把控,在建立并完善医患交流平台及护士与医师、药师对话平台的基础上,根据内科各科室诊疗实际及护理工作特点,逐项实施过程性风险管理控制。本组33例内科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由原先的39.39%降为3.03%,控制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内科护理风险管理需循序渐进、全面开展。

风险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的论文

消化内科中优质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医院管理中绩效管理应用论文

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论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的论文

管理会计在农业银行中的应用论文

酒店管理中内部营销的应用论文

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计算机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传染科护理管理中安全教育的应用论文(共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传染科护理管理中安全教育的应用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