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共含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nspecto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的优秀论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护理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目的:观察外科护理中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策略:选取2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每组100例,A组患者实施分层级护理,B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A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6.0%,B组患者总满意率为7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结论: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率。
关键词:外科护理;分层级护理;管理
因外科患者病症种类繁多、严重程度不一,因此对临床护理质量要求较高[1]。我院自1月起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效果显著,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策略
1.1一般资料200例患者均为我院外科20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患者男性67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46.9±15.2)岁。B组患者男性6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46.7±15.4)岁。两组患者所用护理人员一致,25名,男性2名,女性23名;文化程度:中专6例,大专15例,本科4例;平均工作年限(5.9±2.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护士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作用(P>005),具有可比性。
1.2策略A组患者实施分层级护理,具体主要包括:
①分层:通过对各个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行观察,并结合外科工作特点,将管理分为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四层,组长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处理紧急事项的能力等。
②确定职责:明确四级人员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其中护士长主要对整个工作进行有效协调;组长则主要负责对护理质量进行有效监管与制约;协助护士长各项工作实施,同时就患者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内容进行制定;责任护士主要负责临床护理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做好相关记录,完成护理内容;助理护士主要对患者进行照顾,并在护理工作中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③明确考核: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护理人员晋升、进修等政策中,对于护理过程中存在的理由进行及时解决并在实际护理中不断改善与完善。B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基础护理、病情介绍、用药指导等。
1.3观察指标非常满意:住院环境、护士服务态度等均满足患者需求。满意:住院环境、护士服务态度等基本满足患者需求。一般:住院环境、护士服务态度等较为一般。不满意:住院环境、护士服务态度等没有满足患者需求[2]。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策略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6.0%,B组患者总满意率为7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临床护理质量不断提升方可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护理需求。特别是对于外科护理来说,因其病症繁多,病情轻重不一,对临床护理质量有较高的需求。因而,外科护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了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且对患者的康复起了关键作用。因此改善护理工作,落实基础护理,保障医疗安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显得至关重要。
针对目前临床提出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我院实施了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将护理人员分为四级,通过明确各级责任,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考核制度,将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在一起,再经过合理分配,避开了传统护理模式的弊端,通过进行层级管理使得护理人员的分工更加明显,且灵活性高,避开了人员的资源浪费,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不仅保证了基础护理,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临床护理满意率。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满意率上升至96.0%,与常规护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作用(P<005)。总之,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长英 .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泌尿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33(10):152.
[2]董金金.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06):110.
基层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的讨论分层级管理模式在基层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4名护理人员,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2名。对比两组护理人员月至11月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将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于基层医院护理管理工作当中,能够有效提升护理管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分层级管理模式 护理满意度 护理质量
我院从年开始将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64名护理人员。其中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20名,护师14名,基础护理人员26名;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为(29.3±8.1)岁;当中本科15名,大专32名,中专17名。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2名。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应用轮班制度,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化管理。研究组采用分层级管理方式。
1.2.1层级设置。针对护理人员实施个人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工作经验以及学历水平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分层级上岗,设置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护士组长以及护士长的层面管理模式[1]。针对每个层级进行对应的职责划分与分工协作内容,构建层级护理人员工作内容、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流程,达成不断提升护理质量的目标。
1.2.2层级分工。初级责任护理人员主要负责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中向病人提供全面、系统、全程的护理工作,包含健康宣教、康复训练、心理护理、各类护理与治疗、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以及生活照顾等;高级责任护理人员则主要负责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中针对病人不同的阶段实施对应的评估,依照病人存在的或者潜在的心理问题或者护理反馈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同时要做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以及基础护理等,并且要针对初级责任护理人员各项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指导、检查;护理组长主要协助护士长进行科室管理,指导高级责任护理人员与初级责任护理人员进行疑难病例的处理,安排组织护理会诊工作与护理查房工作,主要负责一些难度较高的护理技术操作,同时负责监督、指导高级责任护理人员;护士长则主要负责整个科室的护理管理,定期检查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1.2.3不同工作待遇与权限。晋升到高级责任护理人员以上,都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与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在护理质控、护理会诊以及护理查房等各项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其自身专业技术指导作用。应当严格遵循责权统一的准则,把护理人员的绩效分配、层级以及职称晋升等进行有机整合,依照每一个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分管病人数量以及护理质量进行绩效考核。
1.2.4排班模式。对护理人员的排班采用弹性排班方法,根据医院门诊的实际情况,切实增加夜班、高峰阶段以及薄弱时间段的护士人力,切实保障各班技术、经验以及人力的平衡性。
1.3评价标准
对护理人员护理满意度的调查用表,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的主要内容包含病人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健康教育、护理缺陷差错、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以及整体护理质量等。调查的具体方式:病人评价、上下级背靠背评价、护理人员之间进行交叉匿名评价。护理满意度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2讨论
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当中,没有严格根据护理人员的资质、职称以及专业能力实施分工,各个班的护理人员则只是完成自身当班的护理工作,针对病人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的护理服务;各个班护理人员的人力配置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夜班与中班采用单班制度,导致各个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巨大,无法有效保障护理服务质量。采用分层级管理模式之后,对应岗位的设置与护理人员自身的协调、沟通、技能、资历以及职称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匹配,使得每个护理人员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从而有效满足广大病人与医师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2]。分层级管理模式下,依照不同的护理岗位划分对应的职能、职责以及权限,使得职责与分工极为明确,从而有效提升护理队伍的凝聚力,保障各项护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切实提升护理质量。通过在各个科室构建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护士组长—护士长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切实保障相关的措施制度都能够落实到实际的护理工作当中。而通过分层级管理模式,使得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针对对应的病人,能够进一步掌握其所负责病人的实际情况与相关需求,可以为病人提供预见性的护理,便于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提升护理质量内涵。本组研究数据当中,采用分层级管理模式的研究组,其护理总满意度达到了93.75%,显著优于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对照组的78.13%,与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将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于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与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婧婧,李旭兰,郑秋霞.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0):1135-1136.
2张炜.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在产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美容医学,,(18):843.
作者:吕海琴
在护理管理中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论文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情沉下,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而且患者对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管理中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医院得到更好的管理,并减少医患矛盾和护患矛盾的发生,并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选择8月-202月113例护理人员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8月-年2月这一阶段在我院工作的113例护理人员进行研究,年龄22-47岁,平均(33.6±4.8)岁。学历水平:53例护理人员为中专,42例护理人员为大专,18例护理人员为本科。职称:38例为护师,58例为护士,9例为副主任医师,8例为主管护师。
1.2方法:对护理人员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要有熟练业务的能力,并保持积极的换位思考。护士长在排班的过程中要对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可将科室中的所有护士都集中到一起,进行排班表的制定和安排,尽量将每位护理人员的情况都照顾到。若护理人员在工作或者抢救中有过大的工作强度,可使其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从而保持积极饱满的工作态度。为促进护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要制定公正公开的奖惩制度,人性化管理注重的是尽量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感到温暖,但并不是放任自流,因此也要给予合理奖惩的制度。定期对患者进行访问,使其评价护理人员,并对护理记录和工作态度进行检查,对于表现好的护理人员需要给予肯定和赞扬,也可采取经济和职位方而的鼓励。若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失误的出现,不要仅给予粗暴处方,要帮助护理人员寻找错误原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对于经典案例要进行全科室的学习,防止错误事件的多次发生。同时进行开放式的管理,使护理人员进行多方而的互动,在每个阶段都要听取护理人员意见,并在决策制定中采取参考各方而的意见,使护理人员得到积极性的提高。采取人性化管理的前后,设计相关的问卷进行护理人员和患者的调查。
1.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4.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G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实施前113例护理护理人员,48例满意,42例一般,23例不满意,满意程度为79.6%;实施后113例护理护理人员,67例满意,39例一般,7例不满意,满意程度为93.8%。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患者的满意程度:实施前对120例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例患者护理满意,例患者护理一般,25例患者护理不满意,护理的满意度为79.17%;对实施后的120例患者进行满意度的调查,80例患者护理满意,31例患者护理一般,9例患者护理不满意,护理的满意度为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中要注重人性因素,从而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并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促进护理人员得到良好的成长。在人性化的管理中给予情感管理和人文管理。不仅要确保规章制度真正适用于在护理人员中的使用,还要考虑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尤其在排班中,要使每个护士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安排,在各方而管理措施的实施后,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和患者的满意程度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护理人员满意程度为93.8%患者护理的满意度为92.5%。实施前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为79.6%患者护理的满意度为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医院的护理管理中采取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护理质量都得到提高和完善,并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从而也使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值得推荐。
外科护理层级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在医院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外科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一直都是重点内容。通过提升外科临床护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满意度,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条件[1]。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外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让更多的患者受益,该院逐步引入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其中,通过分析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模式实施细则,使层级护理管理模式逐步落实于该院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该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选取的是9月—9月间收取的124例患者作为该文的研究对象,并深入分析外科护理管理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209月—209月期间在外科所收取的124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患者男24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为(43.5±10.3)岁;对照组患者男性32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44.7±9.2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管理模式的护理,主要涉及到健康宣教、给药护理、病情介绍、用药护理和饮食指导等内容。观察组患者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①明确岗位责任、细化日常护理工作的内容,完善护理安全等内容,以确保外科护理日常操作有章可循;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护理管理监管体系,加强外科护理管理巡视工作,严格落实监督职责,及时纠正外科护理管理中出现的不恰当的行为,全面提升外科护理管理的规范性[2]。②根据外科护理管理的`实际需要,明确划分岗位管理层级,其主要由护士长、护理组长、高级护士、初级护士和助理护士等成员共同构成。其中,护士长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主要负责把握护理的整体质量;护理组长则主要是辅助护士长来共同完成日常的护理管理工作,积极下达外科护理管理的任务;高级护士长主要负责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保持上传下达;初级护士一般负责落实日常护理工作,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助理护士则主要是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协助初级护士展开护理工作,并与患者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获得患者的信任。全面观察外科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坚持实行8h轮班制。③完善考核制度。坚持对外科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查和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外科护理人员晋升的主要参考条件,以便充分调动外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3观察指标
通过采用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来调查外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其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护理态度和健康教育几项内容。每一项的分数为25分,总分为100分。所得分数在80~100分之间表示非常满意,在60~80分之间表示满意,在60分以下则表示不满意。护理人员护理质量主要采用自制的护理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评价,量表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健康宣教、安全管理、急救物品管理、消毒隔离和病历书写等几项内容。以百分制为准,当患者得分越高则表示外科护理的质量越高[3]。1.4统计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收取和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来表示,并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有60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总满意率为96.77%;对照组患者中共有42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总护理满意率为67.74%。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的总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表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比较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
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等护理项目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讨论
所谓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就是将不同岗位和能力水平不同的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明确设置每个层级护理人员的护理职责,促使所有护理人员共同合作的一种护理方法。在外科护理管理过程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规范日常护理工作内容,提高日常护理工作效率。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充分凸显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并始终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外科科室的护理质量[4-6]。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完善的护理管理模式严重影响到护理的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其中,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合理划分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岗位责任,最大限度激发所有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够让所有护理工作人员保持充沛的精力,明确自身岗位的工作需求,有利于全面提升外科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同时,还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护理工作内容,以确保护理工作的实施能够更加周到。在外科护理管理过程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还能够促使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引导新进入外科科室的护理人员能够快速适应护理岗位的实际需要。此外,合理地将外科护理任务、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的工资挂钩,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起外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外科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在该次研究过程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6.77%,而采用普通护理管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总满意率为67.74%,明显高于采取普通护理管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同时,对照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临床实践表明,在外科护理管理过程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不但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而且还能够有效增强护士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外科护理管理过程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大幅度提高日常护理的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昌英 单位:重庆市巫溪县人民医院外科
[参考文献]
[1]耿晔.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31):97-99.
[2]刘千红,陆颖.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7):2478-2480.
[3]董金金.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4(6):110-111.
[4]任圣梅,郑家菊,李立娟.层级护理管理对外科护士工作压力和工作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4):938-940.
[5]王红梅.层级护理管理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质量与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2016,6(32):259.
[6]徐永丽,葛梅,梁景花.设立护理组长实施外科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9(3):56-57.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下护理交接班的改革论文
目的:分析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下的护理交接班形式和质量管理方法。方法:在医院对不同级别护理人员实施针对性的分配及监管,对交接班的时间、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通过护理组长负责制,实现对护理交接班质量的控制和管理。结果:明确了交接班中的岗位职责,使护理组长起到了骨干作用,促进了低年资护士的专业素质的提高。结论:规范了交接班流程及指引,减少了交接班的次数,保证了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下的交接班质量,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临床护理交接班是病区的常规工作之一,是对前一天治疗护理工作和患者情况的概括和评价,也是保证患者治疗护理不间断的必要措施。临床护理交接班的规范性和认真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病区的护理质量,而其规范性和认真程度需要一种健全的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来实现。因为此模式有助于明确交接班中的岗位职责,使护理组长发挥其作用,由此加强护理工作效率,避免各种护理隐患[1]。现针对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下护理交接班的改革总结报告如下。
1 改革交接班时间
落实护士分级管理制之前实施的制度的是白班、连班、前夜和后夜分段值班制,每天需要交接班5次,相关人员多,次数也多。落实护士分级管理制之后,采取了三班连续责任制,每天需要交接班3次即可。
2 改革交接班形式
2.1 传统交接班模式存在缺陷:传统的护理交接班一般由疗区护士长带头进行床边交接班,巡视病房时重点不够突出,接班者对皮肤、病情、管道等内容了解欠清晰,不能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无法评估上一班工作质量,不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一天中交班次数多(5次/d)容易发生错漏。
2.2 护士分层级护理下交接班形式:我院实施了护士分层级管理APN弹性排班后,护士的工作时间调整为8:00~16:00(A班);15:30~22:00(P班);21:30~8:00(N班)。护士长仍按行政工作时间。
护士长调整工作方式,加强对护理组长的培训和检查,重点抓好每天15:30的护理交接班,将护理查房、工作布置等工作放在下午交接班时间。基于确保交接班护理质量的目的,我们实施了护理组长责任制。交接班时由护理组长带领交班护士进行床边交接班,按交接班规范进入病房。进入病房顺序:交班者—接班者—护士长,A组组长向P组组长交接。交班者站立位置:交班者站左边,接班者站右边;组长:评估患者,观察心电监测、听心率,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问。责任护士:检查穿刺部位,检查足背动脉波动等治疗、护理。助理护士: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检查患者指甲,查看患者皮肤,整理床单位等基础护理,护士长点评。
接班护理组长在交接班同时进行质控:接班时掌握患者病情、治疗和护理,检查下级护士工作质量,对护理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方法,指导交接班护士工作和业务。
为了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其他班次的护士不参加交接班,继续负责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下午15:30交接班时护士长可对交接班质量进行点评,对交接班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提出改进措施。
3 讨论
3.1 明确了交接班中的岗位职责:通过实施对护理交班模式的改革,明确了交接班中的岗位职责,做到了每一层级护士分工明确,保证把有限人力用在最需要、最重要的岗位上,真正体现了用合适的人做适合的事原则,保证护士人力的合理使用和分配,确保了护理质量及患者安全,并且有明确的培训目标,考核可具有针对性,从而提升了护士的管理能力。
3.2 发挥了护理组长的骨干作用:交接班护理质量的水平的高低与护理组长的掌控能力有密切关系。护理组长可以与医生、护士、辅助科室、后勤单位、卫勤人员等良好沟通,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确保护理工作团队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护士长不在时可行使行政管理权,随时就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下级护士的工作情况向护士长报告,可监督下级护士对各项应急预案的掌握情况,起到骨干带头的作用[2]。
3.3 减少了交接班次数:每天只需交接3次,而且两个班次有半个小时的时间重叠,可以仔细交接,避免了交班护士急于下班而草率交班的情况,同时对于危重患者病情的交接更清楚了,并且由护理组长亲自床头交接班,以及当日需要特别关注及解决的'护理问题,做到人人参与管理患者的目的,杜绝安全隐患。另外不同的层级岗位满足不同患者、不同疾病及病情的需要,对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了护理骨干的作用,确保护理质量;同时减轻护士压力、促进护士身心健康,由于实行连贯性服务,患者家属对自己孩子的管床护士有较清晰的认识,健康教育的落实较前到位,尤其是对于住院时间较长的血液、肾脏病患者,家属对孩子的病情了解,满意度提高了,增加护患沟通时间,护士与患者成为朋友[3]。
分层级护理管理后交接班模式的转变,规范了护理交接班的工作规范及指引,减少了交接班的次数,保证了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下的交接班质量,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减少了护患纠纷,使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 外科护理工作计划
★ 外科护理工作计划
★ 外科护理毕业论文
★ 外科护理年终总结
★ 外科护理选择题
★ 外科护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