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和翻译探讨的论文(共含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热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和翻译探讨的论文
因为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文学作品翻译是文化融合的重要措施,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译者需要从跨文化视角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真实地还原作品的艺术特色,不断提升自身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水平和翻译能力。
一、跨文化和阅读文学作品
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就会存在差异性。正是因为生活环境和思维模式的不同,才会出现跨文化现象。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各个国家的人民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形成了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影响到人们对事情的判断,无法客观地去看待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是文化差异的体现,而人们在交流中往往会忽视这些差异,因此会造成很多误会。而文学作品是人们传递信息、抒发感情的一种途径,展现出人类的生活状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1]。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能够方便世界人民的跨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涌入我国,我国的人民也开始重视西方文学,在作品翻译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语言和文字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如何使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跨文化翻译是非常关键的。虽然我国的学者充分重视跨文化翻译,但是翻译质量却有待提高。翻译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还要对语言艺术和民族风情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除了语言通顺得体,还要兼顾文字的艺术性和美感。
二、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
外国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西方文化,我们可以通过鉴赏几部西方文学作品,来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妈妈说过:“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我们中国的观众看到这句话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人生比作巧克力。这就需要了解西方文化才能领悟,因为西方的巧克力一般都是二十块左右,每一块巧克力的味道都不一样,而且包装纸也没有注明口味,必須亲自品尝才能知道,就像人生需要经历的酸甜苦辣一样各有其味。这个比喻用在小说中非常贴切形象,也教会了我们一个人生道理。再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是根据一个渔夫的经历创作的,主要是讲述了一位老渔夫出海捕鱼,在捕完一条大鱼后筋疲力尽,结果大鱼又被鲨鱼盯上了,于是被迫与鲨鱼搏斗,最后鲨鱼抢走了大鱼,留给老人一副鱼骨。虽然老人失去了大鱼,但他经过努力搏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值得我们学习。作者塑造了一个身处险境永不言弃的.老人形象,展现出西方人民所推崇的敢于冒险的精神。如果没有了解西方文化,翻译人员势必无法通过文字向人们展现出这些文学形象的闪光点,也无法体现出作品的精神内核。
三、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是简单地直译,而是对西方语言进行再创造。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能够做到尊重西方文化和民族精神,又能体现出本国语言的丰富底蕴这样才是最佳的翻译效果[2]。例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夏洛克,这个形象深入人心,因此,之后有许多作家都用夏洛克来代指嗜钱如命的小人,翻译时看到这个名字就不能直接翻译成人名。《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另一部巨作,其中“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台词,To be其实是动词不定式表达法,具体意思也有好几种,如存在、做自己,如果没有深入研究文章内容,可能一时无法准确翻译出来,目前公认的翻译是存在。“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如此翻译,就能深刻地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不甘心和对死亡的恐惧等矛盾心理。再比如《富兰克林自传》中有“Gringding wheel”这个词组,如果直译成砂轮,就与文章内容毫无关系,综合上下文考虑,可以译成“上当”。这个译法是有据可循的,因为总统富兰克林小时候在用砂轮磨东西时,有一个陌生男人来访,希望富兰克林能帮他磨斧头,磨好后那个男人就走了,没有感谢也没有报酬,小富兰克林觉得很受伤,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因此西方文学会用Gringding wheel代指上当。如若不知道这个典故,就无法准确翻译文章,反而会闹笑话,因此,了解西方文化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因为文化差异,中西方交流始终存在障碍,这也是阻挠全球化的一个因素。因此,在翻译西方作品时,我们要不断学习西方文化和翻译技巧,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去展现西方文化的内涵,用最精准的语言向国人传播外国文化。深入研究外国文化,尊重文化差异,除了能够丰富自身知识以外,也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杨华.英汉身势语文内涵对比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3(06):18-19.
[2] 栾晓虹.文化词语及其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3(04):25-26.
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语文翻译
【摘 要】基于跨文化的视角,简要地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了赏析,并提出西方文学作品汉译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 西方文学 文化差异 鉴赏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不同国家的人在思维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正是由于生活环境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跨文化现象才会产生。本文从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翻译的角度,简要地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通过赏析,总结出西方文学用汉语翻译时的几点注意事项。只有更准确地翻译西方文学,才能真正提高西方文学的鉴赏能力。
一、跨文化和文学作品阅读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不同国家的人在思维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正是由于生活环境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跨文化的现象才会产生。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不用的历史背景下积淀起来的文化都有着自身独立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使人们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夹杂很多个人的感情,没有办法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这种看待问题的角度常常使人们忽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文学作为人类抒发情感、陶冶情操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展现着人类真实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利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当中,文学作品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主要通过文化艺术形态加以展现,由于这一方式能够较为方便地让世界各族人民在跨文化领域展开交流。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量西方文学作品流入我国,我国社会大众得对西方文学逐渐重视起来,在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上也有了较大进展。众所周知,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科学、合适的翻译是非常关键的,有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他曾经说过:“真正的学习语言就必须要多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了如指掌。”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就以我国来看,虽然我国学者对跨文化文学翻译引起了足够重视,但是在翻译质量上却亟待提升。要知道,翻译不仅仅是对异国语言文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其语言艺术进行完美的解释、最大限度的还原不同民族的独特风情与文字美感。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表述恰当得体,正确传播文化、同时还要兼顾文字的艺术性、尊重观众的审美感受。
二、跨文化阅读下对西方文学作品的赏析
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当中都富含西方特有的文化内涵与人生哲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部著名的文学著作从跨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例如,美国著名文学作品《阿甘正传》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打开的巧克力是什么滋味的。”当我们读到这句话时往往会产生困惑,甚至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将人生比喻为巧克力,而如果对西方文化稍加深入理解,便可以知道其中缘由。原来西方的巧克力大多为24块装,每一块巧克力的味道各不相同。但没有任何标识提示你每一块巧克力的味道,所以只有亲自品尝才能得之滋味。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描述了以为老人独自出海捕鱼的壮观场景,老人在抓捕大鱼的.过程中精疲力竭且被迫同鲨鱼进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鲨鱼叼走了老人所抓捕的大鱼,只剩下空空的鱼骨。这一故事是海明威先生根据以为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所改变的,故事简洁明了,主要表现的是老人敢于冒险、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文学作品当中塑造了一个恶劣环境下不可战争的桑迪亚哥的形象,这一伟大形象是西方文化中一直都较为推崇的民族精神――冒险精神。
世界著名讽刺作家果戈理曾说过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有一个高尚的人贯穿始终,这个人就是“笑”。《钦差大臣》作为果戈理的代表讽刺喜剧,以社会冲突为剧情基础,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的黑暗、腐朽和荒唐。
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英雄形象,他违背宙斯的意愿为人类盗取太阳神车上的火种,宙斯知道后震怒,决定用严酷的刑罚来惩罚他。众所周知,在西方文学史上有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将普罗米休息这一神话故事作为创作背景,如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埃斯库罗斯对宙斯与普罗米修斯间的战斗展开了详尽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权、勇于争斗的英雄形象,这与当时的雅典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雅典平民追求自由的斗争。同样的,雪莱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这一作品中将宙斯统治被推翻后的新世界作为描述重点,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罗马统治者对人民无限制的压迫激起了作者强烈的不满,所以雪莱想通过这部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环境的无限向往。
除此之外,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杜兰在《The world has not dispersed lunch》(《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源于美国19世纪的一个小故事,美国部分酒吧为招揽顾客为所有人免费提供午餐,但获得免费午餐则必须要购买他的啤酒。所以人们为了讽刺当时的酒吧老板写下了这句话。
三、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作品的汉译策略
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与传统的文学翻译有着较大区别,主要在于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需要从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西方语言进行二次创作,在翻译过程当中要充分尊重西方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习俗,而且还要尽力还原最佳的语言文字,才能够起到良好的翻译效果。比如在翻译莎士比亚著作《威尼斯商人》中的Shylock时就不能够仅仅将其作为一个人名去翻译,而是要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与背景进行翻译,如“卑鄙势力的小人”。
美国作家约瑟夫?赫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飞行员如果疯了,就可以允许回国,但前提是要自己写一份申请,申请必须在飞行员清醒的状态下才算数。”但需要注意的是,飞行员发疯后根本无法保持清醒,其本质就是相矛盾的。因此,在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当中都经常性地用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一名词来比喻尴尬矛盾的境地,而如何对这一名词进行合理恰当的翻译则是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富兰克林自传》中曾经出现过“Grinding wheel”一词,如果直译则是“砂轮”,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语境与社会背景,翻译为“上当”则更加恰当合理。其实这一次是有特定的社会背景的,富兰克林总统在孩提时期在农场上转动砂轮磨东西,有一个陌生男人夸赞富兰克林并让他帮忙磨斧头。小富兰克林非常高兴不能并帮那个男人将斧头磨好,结果那个男人在拿到磨好的斧头后一走了之,富兰克林发现自己上当了。
综上所述,由于东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中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上存在着巨大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文化的发展。正因如此,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在注重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更加精准地理解外国文化内涵,利用最为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了解外国文化、传播本土文化,从而在促进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时为本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2]杨华.英汉身势语文化内涵对比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3]栾晓虹.文化词语及其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4)
翻译学视角下的意义探讨论文
对意义的认识论展开研究是翻译学意义理论范畴最基本的任务。意义的认识论可泛指对意义的认识规律进行发掘研究,也可聚焦于某个实际点,譬如对意义的把握或“意义获得”翻译学意义理论的认识论,这种属于从“自实际出发”到“见实际成果”的理论描写,该理论描写包括意义的基本特征、意义的存在形态以及意义真值的逻辑分析等三个方面。
一、意义的实体性
意义的实体性就是所谓“言之有物”。言之无物,当然是nonsense,这是按常理而言。哲学上的“实体”是一个概念分类的最高范畴。实体可指物质的、非物质的,也可指有感觉的或无感觉的。这些实体一旦进入人类的认识世界,就形成了古代希腊哲学和逻辑学家波菲利所构建的一个树形图,哲学界称之为“波菲利树形图”。
根据波菲利的观点,一切概念皆实体,它可以是实的(Branch A),也可以是虚的(Branch B)。“实的实体”指时空客体,因为它们的存在占有时、空,相当于波菲利的“物质实体”,虚的实体可以叫做抽象实体。抽象实体包括人的抽象概念、理论或科学概念等非物质概念,即柏拉图所谓的“观念或形式的现实本体论”。这一术语又被某些当代西方哲学家作“柏拉图主义的实在论”讲,他们认为在虚的实体中除了一大批表示性质(如redness)和数量(如“一、二、三”)的形容词、量词和副词可以统称为“质量实体”外,还应包括“理论实体”和文艺作品中的“虚拟实体”。“理论实体”虽然可能还是科学假说,但只要科学理论反映客观世界的实在或现象(如H5N1病毒),那么理论实体就一定有其指称和意义。“虚拟实体”则是艺术家根据自身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虚构想象出的某种实体(如“凤凰”、“丘比特”等),这些概念显然也是具有意义的。
除了有实在的时空实体、可以表示性质和状态的质量实体(常常是可感知的,所以应该归属于“实的实体”)以及理论实体、虚拟实体以外,人的概念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专门用以表示关系的概念,可称为关系实体,包括一切发挥结构功能因而具有功能意义的结构的词(在汉语中称为虚词)和语句的结构机制。因此我们可以构拟一个翻译学意义实体的树形图。
实际上,在意义实体的树形图上与在波菲利的树形图上一样,有些项目很难在两枝之间划出一个绝对的次范畴。奎因也是逻辑实证主义者,但他看到了这一点,才在20世纪60年代转向柏拉图的实在论立场,提出“对本体论的承诺”的前提,也是明智的抉择。他将“类”(class)的概念引入实体(实在论)领域,从而厘清描述性抽象实体的意义。
二、意义的疏略性
意义这个网络系统具有疏略性,它并不具备细致入微的描写能力,这点可体现在语言的每个层级和每项意义单位。究其原因,首先,尽管人的思维是“非线性的”,但语言这个意义的承载体只能是线性的,也正因如此,语言并不具备与思维比肩的多维描写能力。
其次,就语言意义的疏略性而言,还体现两个方面的特征:语词的有限性以及每个词外延意义的简约型。具体来讲,词汇系统虽具有开放性,但也无法避免某个特定历时和共时位置下词义义项的有限性。人类现在依然无力去用语言描写语言以外世界各种“存在”的特征(如质地、形状和色彩等)。此外,意义的简约性也是其疏略性的必然产物。从负面视角来看,这种简约性备受指责,早已有之,因此才使约翰逊博士(Samuel Johnson,1709—1784)用了数百字,以极尽精微之能事来解释一个小词“net”(网)。现代的辞典编纂者也是尽其所能,比如,《简明牛津词典》对“狼”这个词作如下解释:
Wolf:Erect-eared straight-tailed harsh-furredtawny-grey wild gregarious carnivorous quadruped allied to dog preying on sheep etc.or combining in packs to hunt larger animals.(Concise Ox ford Dictionary)
“Wild”(野生动物)本身就是一个概括词,即便前面加上四组复合限制定语(“竖耳”、“直尾”、“粗毛”、“褐黄”),语义仍然简约疏略。可见,自然语言虽粗糙朴实,但却植根深厚;虽含混简约,却也丰富多彩。正因为这样,不少西方有见地的语言哲学家指出了对译学的意义理论来说意义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不确定性”。
三、意义的不确定性
意义的“不确定性”是相对于“确定性”这个概念而言的,因此,作为意义特征的两个方面,其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倡导这两者辩证统一关系的先驱便是皮尔士和奎因。从翻译学视角来看,意义确定意味着可译,不确定则意味着可译性的限度。
符号逻辑学家皮尔士早于19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指号意义的不确定性,他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逻辑公理”并予以阐发:前者受“因果律”(the law of causality)支配,后者受“偶然律”(the law of accidental cause)支配。而另外一名倡导意义不确定性的则是现代哲学家奎因。他认为,意义的不确定性无处不在。翻译的不确定性正是源于不同语言对刺激反应在意义和指称的差异。奎因还提出,翻译中要对不确定性原则予以足够重视,这是因为译者通常会认为每个句子表达的意义并无关联,并习惯于将语言结构拆分开来进行翻译,此时对不确定性加以确定尤为重要。
四、意义的游移性
意义的疏略性和不确定性使其也产生了游移(fluidity)的效果,这使得语言意义具有无限能动性。所谓意义的游移性,主要体现在人类可以借由使用赋予词语意义,也就是维根斯坦所说的:
The meaning of a phrase for us ischaracterized by theusewemakeofit.Themeaningisnota mentalaccompanimenttotheexpression.Thereforethephrase“IthinkImeansomethingbyit,”or“I amsureImeansomethingbyit,”whichwehearsoofteninphilosophicaldiscussiontojustifytheuse ofanexpressionisforusnojustificationatall.Weask:“Whatdoyoumean?”i.e.,“Howdoyouuse thisexpression?”
因此,人是语言的主宰者,而非受到语言主宰。英语中早就有“词本无义,义随人生”(Wordshavenomeaning;mangivesmeaningforthem)之说,这非常符合语言的现实。凯撒只用了六个词“Icame,Isaw,Iconquered”来概括其毕生征伐的成就,这六个词的意义可以使人一怔:有人可能会咒骂,也有人可能对其雄心佩服得五体投地。莎士比亚那六个小小的结构词(虚词)“Tobeornottobe”更是拨动了五百年人心,使读者永远不会淡忘那个王子的幽愤。
汉语语义也是如此,意义的疏略性赋予我们更多游移地寓意寄情的机会。如“方寸之地”是指心,“方寸已乱”则指心乱(语出《列子·仲尼》)。不过由于语言符号犹如空框,它可以“尽如人意”地容载它可能容载的“意”,后人也可以撇去列子的比喻而用其实“意”。总之是“方寸地”何止方寸!可以说,意义如果没有疏略不实的特性,人类就不会有诗歌,不会有文学——当然也就不会有翻译。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现在已经有了六种译式,连武松打虎也有了三种“打法”。
在西方,除了语言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词典编纂学家以外,当代欧洲还有很多知名的哲学家及文论家如利科(Paul Ricoeur)、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和萨特(Jean-Paul Sartre)都极力支持意义的不确定论。值得注意的是连现代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家都在论证言语交流中语义的游移性问题。
五、意义与思维的伴随性
上述意义的疏略性、不确定性和游移性,就其深层原因,皆因伴随思维和观念而产生。思维(thinking)侧重于意义发生、发展的过程,观念(idea;thought)则侧重于意义发生、发展的结果。这里所说的“伴随”(attending)的意思是意义以其物质外壳(即词语)致力于观念的形成(shaping)。据洛克所言,承载意义的词语通常为一些不够完美(imperfectly)或漫不经心(carelessly)的意指观念,因而出现晦涩难懂或含混杂乱也是在所难免的。
六、意义的逻辑性
我们通常强调语言的逻辑性,其本质实乃意义的逻辑性。皮尔士认为意义逻辑性最需强调是思维的清晰度,他认为概念的内容即使再丰富,倘若逻辑混乱,便是一团令人望而生畏的“泥浆”。
符合逻辑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词语意义及搭配符合语法规范及社会语用规范;二是行文的叙述扩展条理和层次分明,二者缺一不可。
七、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将翻译学意义观中的“意义”表述如下:意义是意指(signifying)过程的产物或结果,意指过程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对指称(包括物质指称、关系指称和抽象指称)的观念化;因此,意义可以定义为在语言实际运用过程中被观念化了的指称。因此,意义高于指称。
中国仁爱视野下的外国文学作品论文
1.文学与文化
“文学”源于拉丁文,现在指的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对自我审美观的参照,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文化”是经过复杂的词义演变史而演化而淼模大多数人比较认同“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总和”这一观点,文化既包含人类动态的创造过程,又包括人类积累下来的有形的成果。文化包含许许多多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结构组合而成。
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进行研究,就可以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正确的把握文学的本质和功能,同时还能够发现二者的独特价值和地位。
2.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比较
外国文学指的是我国各民族之外的全部世界文学,包含欧美文学和亚非美文学两部分。中国仁爱视野下,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民族文学和外国的文学作品做一个参照,把握外国文学作品的特征和价值,准确认识到自己民族的不足和长处。
文学作品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不同的研究者、教学者、学习者都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自己所学的文学作品有一个个人的认识,根据自己的眼光、喜好、知识为评价一个外国文学作品的好坏。跨文学的语境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昌盛,已经不能再用单一的目光去看待中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21世纪的今天已经是个经济、文化、信息密集的时代,我们利用不同的渠道去获取外来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已经融入我们生产生活的外国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走向了整个世界的大舞台上,例如旧时林纾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给中国造成了相当大的轰动场面,再如今天较为流行的珍妮特.温特森创作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书,文章中介绍了每个人都会悲伤、爱和愤怒,是一部温暖、机智、有趣的成长小说。
3.如何看待中国仁爱视野下的外国文学作品
中国本土作家莫言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文学界足以轰动的事情。莫言通过阅读和思考外国文学作品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吸取了外国文化土壤的营养,给自己的创作之花浇灌,才有了莫言创作的中国文学作品。在翻译文学中莫言走进了世界,在文学翻译中世界认识了莫言,中国为之骄傲,世界为之接受,也让我们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在外国文学作品中为我们展现了外国作家对于客观世界的记录和反映,包括文化、风俗、历史国家发展状况宗教、对生活的认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需要用如下的态度对待外国文化及外国文化作品:
3.1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
假如我们全盘否定自己民族的文化,会丧失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成为别的`民族的傀儡,同时还可能变成全盘西化的场面,全盘肯定资本主义。尽管资本主义在漫长的发展史中为人类提供了物质文明和生产力,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其中的腐朽文化、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等弊端。我们要向鲁迅那样,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那些文化“垃圾”全部摒弃,吸收那些积极的、正确的民族文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3.2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为主,吸收外来文化为辅
信息化的浪潮下我们要做一个开放的民族,积极开房精神文明建设,不要像过去闭关锁国一样,用先进的文化丰富自己的民族,推动民族的发展和繁荣。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将目光放在传统文化上,其次,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吸收外国文学的精华,并与自己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才可以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最后拿来外国文化,摒弃那些劣势的点,消化吸收好的民族文化。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自己的民族优势和劣势,我们要在彼此的交往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弱点,自立于民族之林。在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学作品时,有选择性的吸收外来文学的精华,为己所用,推陈出新。
浅析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研究论文
“戏剧”是个宽泛的概念,人们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它加以定义。在维基百科中“,戏剧(drama)”被定义为“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者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在《大美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一种意由演员表演表现的文学形式”。戏剧写作的重要性最终使得很多戏剧都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因此,这些戏剧的文本,无论以何种形式问世,人们都将其作为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融的历史中,戏剧翻译对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推广、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英美戏剧作品的翻译而言,它已经成为我国翻译文学中的重要一员。然而在中国,在学者的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依据、对研究术语理解不透,以及译者观念陈旧等因素使得国内翻译研究,尤其是戏剧翻译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戏剧翻译的发展现状与不足
20世纪70年代巴斯奈特在相继参加了文学研讨会和翻译研讨会后,发现人们讨论翻译的术语落后、观念陈旧。在国内,人们对于翻译的研究,仍局限在一个价值判断式的讨论和批评中,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和度量。译者通常只是根据自己对于戏剧翻译标准的理解,将其自身的戏剧翻译规范作为准绳,进而对他人的翻译作品进行比较,指出问题,找出异同。至此,研究就地止步。目前而言,在英美戏剧翻译实践中,每年只有极少数未曾被翻译过的作品问世,大多是译者根据所掌握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行实践翻译,通过对文本的中西文化对比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自身对该剧目文本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从实际翻译结果来看,过多注重戏剧翻译方法的研究在推动英美戏剧的翻译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并没有从本质上促进其发展。
此外,戏剧文学作为世界文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中应体现出其具有的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然而,根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以文学翻译的角度去审视当前我国翻译学者的研究,发现其对英美戏剧汉译的考察、研究和重要性并没有引起关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英美戏剧汉译翻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也有所忽视。
二、戏剧翻译研究的意义
事实上,英美戏剧翻译作为我国翻译文学和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对文学发展的推动发挥着积极作用。自中国话剧诞生的那天起,西方戏剧(包括英美戏剧在内)就影响着其发展,并随时受到英美文学翻译的'推动和制约。我们有必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上看待英美戏剧翻译,使其成为我们戏剧文化建设乃至文化产业建设的新的发展分支,为祖国文化事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
三、语用学翻译理论与戏剧翻译
1、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人们在20世纪末期逐渐认识语境研究是不能脱离对语言意义的研究的。因此在此基础上,一门专门研究语言运用和语言载体相互关系的学科—语用学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学科,随着语用学发展的普及性,人们逐渐将其主要理论框架运用到对戏剧翻译的研究中。
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Austin)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得到推广和发展,他对这个理论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探索,其中一些看法为后来的翻译研究奠定了基础。哈蒂姆认为,对于翻译而言,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对戏剧翻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言语行为理论通过与针对主要以研究原有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为主要内容的语言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言语行为理论顾及到了舞台表演者所表达的语言即台词在不同层次水平的观众心中形成的不同理解,相对于传统语言研究,其增加了对不同观众内心感受的考虑;它既照顾到了译者对原有文本意义的表达,也考虑到了文本文字下隐含的深意。
2、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何自然指出,进行翻译的第一步应先理解原文。译者对原文理解准确的基础是对原文语境的把握,通过对原文语境的分析研究,发现原文与其所在语境之间的联系,最终体现原文的语境效果。戏剧翻译是双重推理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即构成了三元关系,由于原作者与译者、读者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的不同,通常使得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语境和内容不能正确的、直观的被译者所体会,因此,读者从译者的作品中体会到的语境就不尽相同。同样,被视为社会文化多元体系和世界文学翻译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翻译文学,在发展中依然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诗学和多元化社会系统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方位对其进行研究。
3、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和戏剧翻译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法国兴起了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致力于对文化结构的束缚性、封闭性进行解除,主张对问题的研究应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其中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学者一直视翻译为研究语言差异的平台,试图运用翻译学多元理论研究语言和哲学。解构主义的思潮不仅影响到了翻译研究,也影响到了戏剧创作。解构主义能够对文本作者、原文本是否具有权威性以及翻译者是否能忠实于原文等内容进行释义。实践证明,在导演掌控整个剧组、“一剧之本”被结构的双重情况下,剧组相关人员对戏剧译本的最终面貌具有更多的话语权。
因此,在我们对世界戏剧文学(包括英美文学)在理解和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对文学艺术发展的观察和信息获取,及时掌握国外戏剧翻译发展的动态,并通过对国外优秀戏剧文学的翻译实践提取精华,促进我国本土戏剧的发展,使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建设中的一支劲旅,对翻译文学的蓬勃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浅谈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论文
英国人类学家,被誉为“文化学之父”的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一、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之外在差异。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完备的宗法制度以及严密的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这种伦理政治的实质就是人治文化;而受具有契约观念传统的基督教的影响,加上长期的市场经济实践,在流动性较大的情况下,契约精神成为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与调节的必然手段,西方实行的是法治文化。
(二)中西文化之内在差异。本尼迪克曾说:“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或多或少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每一种文化之内,总有一些特别的,没必要为其他类型的社会分享的目的。在对这些目的的服从过程中,每一民族越来越深入地强化着它的经验,并且与这些内驱力的紧迫性相适应,行为的异质项就会采取愈来愈一致的形式。”作为反抗中世纪神权文化的过程中兴起的思潮,西方人道主义把长期处于“神权”统治下的人的地位提升到神与自然之上的中心位置,强调人性、人的主体价值和人权、平等等个人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则围绕着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的,它既不可以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西方文化之重心在科学宗教,中国文化之重心在道德艺术。
二、中西文化影响下的文学
(一)西方文化下的西方文学 。作为西方文学的代表作,《荷马史诗》既是对历史的记录,具备神话传说意味。《荷马史诗》呈现了早期英雄时代大幅全景,以整个希腊及其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充分展现了自由主义的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甚至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首先是一种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观,其次是一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剔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
(二)中国文化影响下的文学。与《荷马史诗》可以相提并论的中国文学代表作《诗经》则体现的是另一种文化。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与《荷马史诗》中描述的壮烈的战争场面不同的是,《诗经》更多的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的叙述。
三、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作品翻译
(一)理解思维模式的差异,构建语言形式的转变。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一方面,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另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内容反映了思维的内容和方式的差异。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表面上看来是不同语言形式的转换,实际上则是不同民族所潜在的思维模式的变换。傅雷指出:“东方人和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次两种 mentalite 殊难彼此融合交流。
(二)基于文化差异的表现,形成角色思维的转换。如果说文化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综合的话,那么思维认识现象既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又是一切财富的基础。思维模式以一种最深刻最普遍的意义影响着文化的面貌与发展的价值形态。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本身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语言的发展影响文化并被文化制约。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渗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只有深刻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通晓中西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呈现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
浅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春晓》诗词翻译论文
一、《春晓》诗词介绍
《春晓》一诗共四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这首《春晓》是他隐居鹿门山时的时候写的,意境非常优美。诗人没有采用一般手法直接叙述眼前春天景色的手法,而是通过春天早晨将要起床和起床后的感受,以及所见引起的回想来描绘体现春天的气息,有过这种经历和感受的中国人自然能体会到诗人那刻的这种感觉。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在气温适宜的春天里睡觉是多么的沉眠,以至于没有发觉早晨拂晓天亮,到处都是鸟儿鸣叫声,才吵醒了睡梦中的人儿。“处处闻啼鸟”就这么五个字,所用笔墨虽少,却充分展现了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早晨。鸟鸣欢叫唤醒了夜晚春困沉睡的诗人,推开窗打开门春晨拂晓的光亮照进屋来。春天给人们夜晚一个美好的睡眠,早晨起来自然神清气爽,活力四射,听到鸟儿欢快的鸣叫就知道有多美好,向读者生动地展现了春晨鸟鸣的场景,体现了诗人对春晨的喜爱和怜惜。诗人就差直接感叹“春天多么没好”了。中国诗词的美妙之处正在于没有明说,却是无尽的赞美。这么美好的春天拂晓差点就淡忘了昨夜的风和雨,看看地上那么多落下的花瓣,方能肯定昨晚确实刮了风下了雨。昨夜沉眠的睡梦中似乎听到了风声和雨声,看看外面那么多落下的花儿又有多少是风吹下雨打下的呢?这多少让人有些伤感和失落,没有昨夜的微风和细雨,枝头依然挂满鲜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春日早晨的景象呢?应该会更美吧!虽然昨夜的微风细雨凋零了一些春光,但微风细雨也纯净了春日早晨的空气,柔和了清晨的阳光。音韵的和谐让人们读来朗朗上口,自然传唱千古,而且接地气贴近生活,自然为大众所接受,更重要的是景情交融引发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
二、接受美学简述
德国一个大学教授提出来的“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应该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考虑。一部好的作品,一篇好的诗词,作者写出来或者翻译者翻译出来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需要欣赏者读者来填补其中留有的无限遐想空间中的内容。
接受理论意在强调,每一首诗词的文字只是每一个作品的一个简单构成部分,诗词的符号和文字构成相当于一个作品组成部分中的载体。在没有读者阅读它之前,它仅仅只是文字和符号而已。然而经过读者的阅读,结合阅读者自己的情感经历再进行赏析想象,丰富了文字和符号的内涵,才成为了作品。作者和翻译者的作用在于提供了指引读者思考的文字和符号。好的作品在于为阅读者指引的这条道路仅仅只是相对固定,有比较大的自由度,需要融入读者的思想情感和经历体验。诗词的文字和符号可以离开接受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感知而保持其结构形态永远存在不变。诗词作品却需要读者接受并主动融入自己的审美体验和生活感受。读者生活经历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都会影响作品的呈现。诗词作品是阅读者升华的之后的文字和符号。
好的翻译文字和符号会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创造性地去使文字符号变成详细具体的形象和感受。中国的诗词作品总是含有许多隐含而未透漏的东西,读者阅读之后这些不确定的东西就能呈现出来,所以诗词文字符号的人物和场景等就含有了读者所赋予的一些美的内容了。不同的阅读者对相同的诗词文字符号,在理解方面会有细微的差别,只要总的感情基调没变,都是可以的,这正体现了潜在审美价值在不同阅读者身上的表现。翻译诗词作品时所用的文字符号应该考虑阅读群体普遍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到达原作者所作诗词的境界。诗人写出文字符号时赋予了文字符号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使其得以流通并被众多阅读者阅读接受。阅读者接受诗词文字符号时,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体验丰富了诗词文字符号的内涵而使其成为了作品。诗词的文字符号永久不变,但他们处于不同时代或者换了存在的社会环境就会成为不一样的作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理解诗词时要交待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来这篇诗词。诗人写作诗词的文字符号给阅读者理解诗词划定了一个范围,阅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也给自己理解诗词划定了一个范围,因此就会有不同阅读者对相同诗词在感受方面会有细微的差别,就像诗词赏析时各考生不会有完全相同文字符号的答案一样。
诗人写出那些文字符号时,他就希望阅读者从这些文字问号中读出他所期待阅读者读出来的东西,读者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经历与诗人产生交集。这种诗人与读者联系的`交集,一方面决定于诗词的文字符号,另一方面决定于阅读者所读类似作品而积累的经验。翻译者所要做的就是翻译出好的作品让读者能读出原作诗词的内涵。诗词作品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诗人恰恰期待读者用个人体验去发现这种不确定性。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给人启发越多的作品越好,阅读者的主动参与思考,使得诗词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不会一成不变。诗词文字符号需要阅读者自己润色补充内涵增添情感。诗词的文字符号只是作品里一串拨通联系读者的电话号码,读者接听了,接受并有自己的理解,与诗人产生共鸣才算达成了诗词作品的目的。
三、接受美学在《春晓》诗词翻译中的作用
翻译者在翻译《春晓》的时候,应该考虑阅读者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以及阅读经历等,更多地从读者接受角度来翻译。有了阅读者的参与,翻译出来的诗词在语言和风格方面都会更加贴近原作,因此接受美学在《春晓》诗词作品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传统翻译诗词的方式主要是从原作者诗词文字符号着手,而按照接受美学理论进行的诗词翻译更加注重读者阅读接受并调动自己思维积极参与的过程。按照接受美学理论翻译出来的诗词作品像原作一样含有一些空白和想象空间,必须读者根据联想来填补这些空白,让他们具体化。读者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经历以及情感体验会期待翻译诗词呈现某种画面,这必然和翻译者的翻译工作有关。《春晓》诗词作品翻译也一样必须考虑所翻译作品的大部分阅读群体的接受度。
四、融入接受美学的<<春晓>>诗词翻译作品赏析
将接受美学融入《春晓》诗词翻译,前者对后者有良好的适应性,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运用了这一理论,诗词的翻译将会有更美的效果,翻译作品也就从文本正真的走向文学。
译文一:
A Spring Morning/I awake light -hearted this morning ofspring/Everywhere round methe singing of birds———But now Iremember the night,the storm/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were broken?
这首翻译作品出自Bynner,他是一位对中国古诗词翻译很有见地的外国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评论家意见虽有出入,但是褒多贬少,在诗词翻译方面能够达到令多数人肯定的状态,已属不易,在对《春晓》这篇译文进行赏析之时,我们可以领略到大师的风采。外国翻译者相较中国的翻译者而言,优势在于对于外语的熟练掌握和运用,以及对于外国受众内心的熟悉了解,这两点是中国的翻译者所无法企及的,而他们翻译的弱势在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对诗词意境的真正领悟,如果能将这二者结合,外国的翻译者能够翻译出很美很受大众喜爱的翻译作品。
首先,分析翻译者外语翻译技巧的采用,词语“light-hearted”和“singing of birds”应用的十分贴合场景,让读者读起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刚刚从睡意朦胧中,被鸟儿的轻盈的歌唱声敲打着蒙睡的心,初醒。读来喜爱春天的感觉慢慢升温。接下来译者用到了连接词语,来将诗歌中看不到逻辑思路用介词连接的方式表达出来,作者在描述一个春天的早晨时,不经意的就回忆起了夜晚似有听到楼外风雨和花瓣飘落的轻声。翻译成外语之时,作者选择了用连接词来表达这种逻辑,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同时,也和外国受众的逻辑思维方式相切合,我们注重感性的感受,重感性,少重逻辑,而西方受众的思维方式则是有这严密的理性思维,如此翻译,更加的贴合他们的审美。
其次,《春晓》这首诗,情感的表达方式,作者选取的是形象的描绘方式,并无虚无缥缈的词,多是精准的选用了和诗词内容意义对应的英译词,描绘出来的场景也和原诗词并无出入,从晨起蒙蒙睡意,处处可听见鸟儿的啼叫,敲打着刚苏醒的心灵,忽忆起昨夜,有风雨穿林打叶,不小心打落一地花瓣。西方受众读到翻译者对意境描写的诗歌,可以很直观的想象到这样的美好的场景,能很快的吸收并感受到作品的美,似乎可以与作者一同去欣赏这春的美景。从情感表达方式的选取上,译者充分的结合了接受美学,并使作品产生了好的接受效果。最后用“broken”来形容落花,花落到泥土里的状态,也将也来风雨打叶的感觉描绘得非常直观形象,贴合作品原有的语义和境界。
译文二:
One Morning in Spring/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awake I know/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crying/Thestorm last night,I sensed its fury/How many,I wonder,are fallen,poor dearf lowers!
这是诗词翻译家翁显良先生作品,他的主张是自由译,对格律与散体实现完美转换。这一篇译文,将他的理论观点很好的表达,在这首诗歌的翻译当中,译者并没有逐词逐句的进行对译,而是换了一些词语的说法。中国诗人英译的优势是读得懂中国诗人词人,能够将传统文化很好的理解领悟和表达出来,而较外国翻译者的劣势在于,如果不是很好的掌握外语翻译技巧及西方文化特色,对西方受的喜好和审美并无所知,则会产生翻译时表达不够贴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而最终没有使文本变为优秀的作品。译者的此篇译文,没有看到直译诗词的身影,是以一种意译的说故事的形式表达,而在表达的过程中,着重将原作者的感觉和心情描绘出来,使受众通过心境去了解情景。此词描绘的心境与第一首译文比,则略显悲凉凄婉,第一首叹春,这一首是有悲春色彩,与中国古代的词人喜欢借景抒发悲意是一致的,至于受众是否理解,取决于受众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程度。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论文
【论文摘要】关联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并就此为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基于应用翻译具有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本文应用关联理论的相关原理,指出在应用翻译过程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利用自己认知语境的各种信息知识推导出原文的暗含意义或交际意图,找出语境和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再以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期待为准则,对译文进行最佳关联的取舍,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关联,实现应用翻译传递信息的目的。就此本文提出了应用翻译的一些翻译策略,如替换,改译,增译,补译,摘译或将信息重组等方法,以实现译文和交际目的的最佳关联。
【论文关键词】关联理论;应用翻译;应用翻译策略;关联性
一、引言
二、应用翻译及其特点 从应用翻译的特征来看,“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信息性,是指这类文本主要传递文本的客观信息和形象;劝导性旨在唤起读者去体验去行动,如广告劝导人们购物,旅游介绍劝导人们去参观旅游景点,在功能上,出于功利的目的更倾向于译文而非原文;匿名性指原文作者大都处于匿名的状态,和文学翻译相比,缺乏“个性”,有一定的写作模式。
应用翻译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不是展示译语语言文化异彩的场所,不提倡所谓‘异化’和‘诗学效果’”(贾文波,:277),而应该尽量去缩小原语和译语由于文化,语言思维等不同所引起的差异,努力减少信息交流的障碍,达到应用翻译交流信息的目的。
三、关联理论及其翻译观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要传递的是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 听话人为了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必须将信息纳入无误的明示——推理模式中进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重要依据就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
“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与译文读者的企盼(expectation)相吻合”(林克难,1994)。为做到这一点,译者必须担负双重推理的责任。首先从原文字句中体会原文作者的意图,即原作者企图通过这些字句传达给受体什么假设。译者应解读原文的明示信息,对其暗含意义结合语境进行推理,找出语境和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同时译者还必须了解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即原文企图传达的语境信息是否在译语中存在,如果存在,是否需要译语读者费力地调出语境,是否能达到“最佳关联”,然后译者向译语读者进行明说并表达其暗含意图。在表达过程中,译者要考虑译文读者对译者明说后暗含意图的推理。由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存在语言、文化、思维等的差异,所以认知环境不可能完全一样,译者为了使译文读者达到最佳关联,译者应对译文进行处理,以使译文读者从语境中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四、关联理论翻译观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一)替换,改译以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
在不同的语言交际中,由于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早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互明的共同认知环境”,译者首先要解读原文的暗含的意思,然后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译语的最佳关联。对译语中缺失的文化形象,可以用替换或改译的方法寻找译语读者和译文的最佳关联,如“有钱到处是杭州,没钱杭州凉飕飕”的译文“With a heavy purse ,everywhere is paradise for you, but with an empty purse, paradise is miserable for you.”在中国文化中,很容易将杭州和天堂联系起来,因为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在翻译中,如果把杭州直接音译为“Hangzhou”,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译语读者很难将“Hangzhou”和“天堂”相联系,就无法实现最佳关联,故作者在此用了改译的方法,改变形象,以实现最佳关联。
(二)增译,补译以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
为了保留原文的特色和个性,我们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但是对于译语中缺失的文化语境,我们可以采用增加注释或阐释的方法,即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又消除了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认知语境中的障碍,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
例1: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
It is gook luck for anyone to be born in Suzhou with the most promising living environment, to dress himself in Hangzhou with the most beautiful silk clothes, to dine in Guangzhou with the most delicious food, and to die in Liuzhou with the most elaborate funeral.
“苏州”、“广州”、“杭州”“柳州”都是中国的城市名,在这里无法采用转换形象的方式改译,如果采用音译或直译的方法,译语读者无法知道为什么要“生在苏州”……,采用解释性的增译方法,可以跨越理解的鸿沟,将暗含的意思表达了出来。
(三)摘译,缩译或将原文信息重新组合,以达到最佳语境关联
摘译强调的是保留原作中重要的或译文读者感兴趣的信息,删除那些次要的、可有可无或表达重复的冗余信息。缩译即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压缩,用更精炼的语言将原作译出。
由于原语和译语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必然存在认知环境的差异,如果将原语的文体风格和句型结构不作改变,原封不动地翻译,译语读者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知道其意图,就违背了关联论“最小最大”原理(“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译文只能根据交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待,用蕴含译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来取代原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义’而舍‘形’,将原文表达交际意图的主要信息予以明确表达,不然难以达到读者与译文的最佳关联。”(贾文波,2004:289)
例2:仿真绣《耶稣像》堪称苏绣极品,为近代绣界宗师沈寿于198月以油画为范本绣制而成。绣品中耶稣神色微妙,肌肤质感细腻,头发飘然若飞,尤其是他的一双眼睛,深藏忧戚,极为感人。沈寿大师创作的这一作品,用色多达111种,劈丝线细达七分之一,针法也复杂多变并有大胆突破。
The exhibition also displays the embroidered Portrait of Jesus by master Shen Shou, based on an oil painting in August 1914. The embroidered picture uses 111colors, split silk threads, and complicated stitches. The smooth skin, flying hair, and in particular, the melancholy eyes of the embroidered Jesus, are a visual feast.
为达到最佳语境效果,译文将一些不影响信息 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传递的部分删去(划横线部分),摘取了一些重要信息,并按逻辑层次对原文语序作了相应调整(原文第二句和第三句),这就顾及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为达到最佳关联提供了充分的语境。
五、结语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从更高层次上对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的探讨,对以传递信息为根本目的的应用翻译尤具指导作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译者的认知推理过程。在应用翻译过程中,作为主体的译者应发挥其主体性,应用一些翻译策略,减少信息传递中信息的损失,消除译语读者因认知语境差异获取信息的障碍,达到译文和交际目的的最佳关联,实现应用翻译传递信息的目的
摘要:层次翻译法就是根据原作上下文的逻辑分析与逻辑综合,查明篇章结构内部大小不同的逻辑层次,按照这些逻辑层次的用语需要来探讨各种语言结构的合理翻译手段。文章通过分析汉语与英语句子的差异,探讨层次翻译法在汉译英中的应用,提出翻译过程应注意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有关翻译方法的文章大多数是围绕传统的翻译方法,如“增译法、减译法、重译法、分译法、词序调整法、词类转换法”等等进行探讨。与此不同的是阎德胜(1994)从层次翻译法的角度探讨了这一翻译法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他指出:文章的层次多种多样,所运用的翻译技巧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多从逻辑立层、逻辑补层、逻辑组层和逻辑顺层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翻译技巧。层次翻译法就是根据原作上下文的逻辑分析与逻辑综合,查明篇章结构内部大小不同的逻辑层次,按照这些逻辑层次的用语需要来探讨各种语言结构的合理翻译手段。受此启发,我们试从汉语与英语句子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层次翻译法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1汉英句子差异的研究
从过去的有关句法方面的汉英对比的学术文章中,学者们的研究角度逐渐从结构走向思维,从微观走向宏观(潘文国,),在汉英句子对比研究上得出了许多非常有见地的结论,如:“树式结构”对“竹式结构”,“焦点视”对“散点视”(申小龙,1988),“形态律”对“逻辑律”(潘文国,),“三分法(SVO)”对“二分法(话题-评论)”(马秉义,)等等。从前人的观点可以得出汉英句子的主要差异是下面几点。
1.1用词层面
英语常用名词,且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采用非动词的形式(如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表达动词的意义,因而叙述呈静态;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具体表现在动词连用,用动词(词组)充当各种成分,动词重复或重叠等,因而叙述呈动态(连淑能,1993:104-127)1.2表达层面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逻辑思维有许多不同之处。英语句子的逻辑表达大体上有三种类型:逻辑“缺层”、逻辑“跳层”、逻辑“并层”(张伯敏,1997:110)。
1.3语序层面
英语是分析型、综合型的语言,因此语序既有固定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而汉语时分析型的语言,因此语序比较固定,在语言的组织中,需要有一根线将一个个语音语义串起来,即逻辑,由人的思维逻辑决定语音语义团块安排的先后次序,遵守“逻辑律”,具体表现有时序上的先后律、空间上的大小律、心理上的重轻律和事理上的因果律(潘文国,1997:257-276)。
1.4结构层面
英语的句子结构常式为“三分”(SVO)汉语的句子结构常式为“二分”(话题句=话题与+评论语;实事句=实事语+动作语)。英语句子视点固定,以动词为中心搭起固定框架,以“形”役“意”,是以整驭零的封闭式“树式”结构;汉语句子视点流动,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以“意”统“形”,是以零聚整的开放式“竹式结构”。
2.1逻辑立层汉语句子里述题的最大特点是习惯于大量使用动词,动词基本按时间顺序安排;英语句子里述题的最大特点则是只注重一个(或几个)中心谓语,其它成分则由各种关系词相连。
在汉译英时,我们要从原文句子的外形束缚中解放出来,根据英语译文句子的需要,另外成立一个或几个逻辑层次。
如:她做实验时心不在焉,几乎引起化学药物爆炸。
Her absent-mindedness during the experiments nearlycaused an explosion of the chemical.
析:原文使用两个动词,而汉译英时,根据英语译文的需要,将“her absent-mindedness”当作主语,另外成立一层关系,将后面的谓语动词“caused”与之密切联系起来,这完全符合英语语言表达的习惯要求。
如:你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
You have made good progress in your work,but you shouldnot get conceited and arrogant.
析:原文通过“你的工作”建立主语这一层含义,译文则跳出这个框架束缚,按照英语主谓必须密切相关的习惯,灵活改用“you”为主语一层,your work置于介词in之后,充当介词宾语一层。
2.2表达差异―――逻辑补层
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它所突出的是主题而不是主语。
在汉语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语是往往省略的,有时还一定得省略,否则文字不顺畅。英语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则要明晰,以免句子结构混乱,影响意义的传递。因此,在进行汉译英时,就必须灵活地运用逻辑补层法对原文语义进行补足,使译文表达完整。如:热烈欢迎世界各地客商来此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发展贸易关系。
Custome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e warmlywelcome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business contacts.(陈宏薇,:191)析:原文的主语应该是“我们”,此处被省略掉,这不仅反映了汉语重主题而非重主语的语言特点,同时还反映了汉民族喜欢以主人的姿态欢迎客人的这一文化特征。由于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故译者在译文中将主语补出,但补出的主语不是原文的被省略的“我们”而是原文中的宾语“客商”(cus-tomers)。这是完全符合西方文化的习惯要求。
2.3语序差异―――逻辑组层
语序指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它体现了词语(符号)之间的关系,是言内意义在句法层的突出表现。语序反映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由于汉族和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是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语言表达顺序也就存在差异。
2.3.1定语位置差异
汉语中定语常置于名词前,在表示大小、地点的概念时往往把较大的地点作定语,放在较小的地点名词之前;而在英语的定语由单词充当时才置于名词前(特殊情况下要置于名词后),而由词组或从句充当时则要放在名词后,往往较小的地点名词置于较大的地点名词之前。因此,在进行汉译英时,运用逻辑组层法就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误解。
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有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和中国的上海。
The largest cities of the world are Tokyo,Japan;New York,U.S.A.;London,England;and Shanghai,P.R.C.
析:原文中的定语“日本的”、“美国的”、“英国的”、“中国的”是大的地点,放在较小的地点名词之前,但是英语译文则恰恰相反,且两者之间只用逗号隔开即可。若译者不了解汉英此类定语的位置差异,则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歧义。
又如:他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
He has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ll you.
析:原文中的定语“重要的”,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事情”之前;译成英语时important修饰something,却必须放在其后。
如果译者不懂得英语中的此类不定代词的定语位置要求,则很有可能会出现误译。
2.3.2状语位置的差异
汉语的状语位置往往处于主语之后,谓语之前。(除了为加强语气置于主语前外);而英语的状语位置较灵活,若是由单词构成的则根据需要放在句首、动词之前、组动词与动词之间或放在句末,而较长的状语则往往放在句首或句末。
李芳通常骑自行车上学。
Li Fang usually goes to school by bike.
析:汉语中的状语通常置于动词之前,而英语的频度副词可以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也可以放在句首。
小强早晨起得很早。
In the morning Xiao Qiang gets up very early.
析:汉语时间状语“早晨”放在动词之前,英语的时间状语In the morning要放在句首或句末。
在一系列表示时间或地点的'状语连在一起使用时,汉语习惯按从大到小、从宽到窄、由远及近的顺序排列,而英语则大体与汉语相反。
如:他家住浙江杭州西湖路192号。
He lives at 192 West lake Road,Hangzhou,Zhejiang.
析:汉语表示地点的状语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而英语则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3.3叙事与表态的差异
在汉语中,句子的叙事部分通常在句首,表态部分在句末。而英语往往相反,即表态部分在句首,叙事部分在句末。
如蒙早日寄来样品或产品册,不胜感激。
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samples and or brochure could besoon forwarded to us.
析:显而易见,汉语的叙事部分在句首,表态部分在句末,译成英语时,则要按照译文的语言表达习惯调整顺序。
2.4结构差异―――逻辑顺层
汉语句子是以零聚整的“竹式”结构,其脉络往往靠词组的铺排来体现,形式上以排偶句或排偶与散句互相交错,讲究“气韵”,重句子结构的一致性,有时为了这种一致性不惜冒重复嗦之嫌。而英语是以整驭零的封闭式“树式”结构,其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是句子的核心。因而,在汉译英时要尽量使译文做到词与词、句与句以至段与段的语言形式顺着一个方向、一个角度进行安排,务使上下一致,和谐自然(阎德胜,1994:52)。
到去年年底,我部已同有关省市签订了100余艘中小船舶的建造合同和协议。
By the end of last year,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weresigned with some provinces and cit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more than 100 medium-and small-sized vessels.
析:原文的主语“我部”并不是句子的最重要的信息。因而,为了使句子的中心突出,在译成英语时将“contracts and a-greements”(合同和协议)安排在主语的位置,这样做也是符合西方人重物质的心理文化的要求。
长飞公司严格执行自上而下的一条线管理和自下而上的一条线汇报制度,确保了公司高效率快节奏的运转。
The strict management and report system have been carefullyenforced,which ensures Changfei Corporation to run efficiently.
析:原文的主语是“长飞公司”,句子用了主动语态,而译成英语后主语换成“the strict management and report system”,句子改用被动语态。这样既能令句子的重点信息突出,又能保证句子行文的简洁、流畅、自然。
3结束语
汉语和英语句子在词汇、语序、结构和表达这四个层面上的差异必定造成汉语和英语在安排和逻辑层次上的区别。因此,在汉译英中运用层次翻译法是可行的。由于句子生成的过程中都会涉及词汇、语序、结构和表达这四个层面,所以,在汉译英时上述四种组织逻辑层次的方法很有可能要同时运用,这主要取决于英语行文和表达的需要。此外,在汉译英的实践中,译者应该注意积累多种经验模式,深刻理解并掌握原文中的各种逻辑层次,从而在实际运用中灵活掌握、灵活运用层次翻译法。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83-191.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4-127.
[3]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257-276.
[5]潘文国.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J].世界汉语教学,2002(1):60-84.
[6]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7]阎德胜.层次翻译法[J].外语研究,1994(2):50-54.
[8]张伯敏.英汉翻译中的逻辑问题[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2):110.
小议词汇学视角下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论文
一、模糊语言的特点。
(1)模糊语言的含蓄性。
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已经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而语言中的模糊性也会给英汉翻译带来阻碍,并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英汉翻译语言的模糊性。例如一句常见的日常用语“He has some trouble.”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时,翻译者可以把“trouble”理解为生病、违规等,这就导致英汉翻译中的不确定,而“trouble”这个词就可以判定为模糊词汇。即使是在日常的交际中,说话者也会由于不方便解释事情的原因,而采用一些模糊性的词汇来代替,例如“某些人认为我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在这句话中,说话者就没有把对自己存有意见的人的姓名说出来,而是采用了模糊性的词汇“某些人”,这种语言表达也有利于避免双方矛盾的产生。
(2)模糊语言的准确性。
或许有人会举得模糊语言与确切语言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有一些表示程度的词汇,例如快、高、好、浅等,当人们无法把事物准确的程度表示出来的时候,就会采用这些词汇来完善自己的意思。例如在沟与深沟这一组词汇中,即使在语言表达中并没有把沟具体的深度呈现出来,但是“深沟”一词明显就把沟的性质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3)模糊语言的概括性。
模糊语言还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仅能把模棱两可的状态解释清楚,也可以把没有极限的事物推断出来。在汉语中对人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划分,例如“青年”与“老年”,一个25岁的年轻人可以称为青年,而26至30岁之间呢,有人把30岁纳入中年的范畴,但是在汉语中,也有对45岁的科学家称为是青年学者,所以这种说不清楚的情况一般也会用一些词汇概括起来,让人们发挥自由的想象。
二、词汇学视角下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1)代词的模糊翻译
在英汉的翻译中,有些代词的表达通常都要采用模糊语言来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在英语中“The present is for your aunt.”,其中“aunt”的翻译就具有不确定,它不仅可以指代妈妈的姐妹,也可以代表爸爸的姐妹;反之,如果要把“这件礼物给你(姑姑、婶婶等)”人们也会运用“aunt”来代表多个不同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说明。例如在英语表达中“It is November night when at ten minutes to nine her sister―in―law pounded on the door of her small Brooklyn houses creaming.”在这句英语的'翻译中,存在模糊性的词汇是“sister―in―law”,而在汉译中则可以借助模糊语言“孩子他姑”来巧妙地表达。
(2)虚词的模糊翻译。
在虚词的翻译中,有些词汇虽然从字面意思来看相差很远,但有的时候却可以利用这些词汇来代替这个虚词所要指示的意思。例如在英语表达中“Don’t put your head or armout of the window.”在这句话中,翻译的要点就体现在在虚词“or”上,很明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对方不要把头和手伸出窗外,说话者所指的应该是“headandarm”两个部位,但在语句中则是用“or”来表示的,这个虚词是两者选其一的意思,所以在对这一类的词汇翻译中,也可以把“and”与“or”相互替换,这就采用了模糊语言来表达出句子原本的意思。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苹果品牌广告语翻译研究论文
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出现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翻译的新趋向。莫里斯·贝尔尼埃[2]率先将社会语言学相关概念引入翻译研究,开辟了翻译学研究新途径。让·马克·古昂维奇[3]和让·皮特斯[4]深化了翻译研究。本文拟运用语言变异理论研究苹果公司广告语翻译,希望本文所述研究内容能为品牌广告语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研究背景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围绕Leech的'8种变异形式探讨文学文本(如刘卫东[5];龚卫东[6]),对广告语翻译研究较少且文章中所举例证大多相似(如乐美儿[7];陈红美[8])。本文研究价值在于:第一,语料具有时效性,相对新颖,可以进一步验证社会语言学对于翻译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第二,探讨苹果产品广告文本翻译的语体特点,深入分析译文的语言变异对等实现问题,有助于为广告翻译提供更深刻的方法。
二、研究结果和讨论
(一)语体因素
研究发现,词汇多用形容词、口语化词语,简明易懂;语法结构全部使用省略或并列结构;修辞使用排比押韵和双关。译文考虑到目标语受众的文化语境分别采用简繁体,但译文仍有语体失切现象,如词汇修辞不符合目的语文化特征,不合常规的贬义褒用大快人心等。
(二)语言变异
1.语法变异
苹果产品广告语多采用省略结构凸显重要信息。如:Huge for developers. Massive for everyone else/开发者的大事,大快所有人心的大好事。此则广告语省略主语谓语,采用相同句式表达产品对于不同人的意义,突出苹果公司对于产品创新的追求。大陆译文摒弃排比结构,采用递进说明。但大快人心贬义褒用,易读性差。标点符号变异指非常规使用,如Introducing the new iPhone. And the new iPhone/全新iPhone现已问世。全新iPhone也已问世。名词词组独立成句意义递进,凸显全新的概念。但译文意义重叠,十分生硬。
2.语义变异
语义变异会延伸文本意义,扩大想象空间。如Bigger than Bigger/比更大还更大。iPhone 6/ 6Plus相比以往最大不同在于尺寸增大,所以广告语强调大的特征,另外还用双关语义变异,后者bigger侧重大,前者在此基础上突出更深层次特点。译文采用逐字翻译法[9],完全拘泥于原文结构,词不达意。
3.词汇变异
词汇变异主要通过造词和词类转化。原文罕有词汇变异但译文多有,如A Father’s Gift he’ll open every day/父亲节好礼,让他每天越开越开心。open由every day修饰,表达了苹果产品作为礼物会让父亲爱不释手,经常打开。但译文中两个开的词汇意义模糊,虽扩展了原文内涵,但丧失了语言特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苹果公司广告语采用多种形式语言变异,但其译文存在一定的语体失切现象,也未能体现原文所采用的语言变异,语言表达效果由此削弱。翻译时要深入理解语言变异本质。翻译若过于死板,完全拘泥于词汇句式照应,则会导致译文生硬无趣;若一味求新求奇,忽视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会使译文缺乏语言社会基础,最终被语言实践摒弃。
★ 外国诗原文鉴赏